北京中央民族學院藏文教授
緣起思想在原始佛教時代已經存在,它實際上是對佛教三法印或四
法印的一種概括,而十二緣起則是對三法印或四法印所揭示的原理作實例性的解說。
到龍樹的中觀時代,緣起思想成為性空理論的基石。我們就來看看
龍樹對「緣起」的解釋。
龍樹用來概括「緣起」思想的是《根本中觀頌》第二十四品中的所謂「三是偈」:眾緣所生法 yah pratitya-samutpadah‧我說即是空 sunyatain ta pracaksmahe‧亦為是假名 Sa prajnaptin upadaya
亦是中道義 pratipat saiva madhyama。
稱它為「三是偈」是因為這四句中第一句「眾緣所生法」實際上是
主語,其他三句是三個「是」連接的表語,即是空、是假名、是中道。
龍樹以「空」和「假」兩個方面來概括「緣起」的意義,認為這才是不墮二邊的「中道」。我們先討論「空」的一面。
在這裡龍樹用「空」來限定「緣起」的意義,即「緣起」的意思是
「空」,而在《迴諍論》末尾,龍樹更明確說:「空性」與「緣起」對中觀道來說是一個意思(ekartham,藏文譯作don-gcig) 但在
《中論》第二十四品第十九偈中他又認為「緣起」是「空性」的「因」。
無非緣起法,故無非空法。 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由於這個原因,一切法才是空的。不管怎麼說,龍樹所使用的「緣起」這個詞確實包含著「空」的意義。
龍樹還用別的語詞表達了「緣起」所具有的「空」的性質,即所謂
緣起具有「戲論寂滅」的性質。龍樹說,「戲論寂滅」的「緣起」概念,是「依戲論而不作戲論」,因此是「捨離一切見」,是「破滅言語」,是「所見寂滅」,所以一切不可見,一切不可得,並且「能
知與所知」關係,「能詮與所詮」關係都受到破滅,「一切所緣都寂滅」,「心所行(外境)破滅」,亦即處於無分別的狀態。
這種狀態就稱之為空(sunyata)、法性(aharmata)、真如(tathata)、無相(animitta)或實際。 總起來說就是,緣起所表示的空性,是一種脫離「能知與所知」關係(理性思維範疇),超越「能詮與所詮」關係(言語表達範疇)的非經驗所能體得(非所緣、非心境、無心別)的真實。我們再來看看「緣起」作為「假名」或「施設」的一面。近代學者曾經一度忽視「緣起」的這一方面,僅僅強調在《中論》「緣起」是「空」的同義詞這一面。由於月稱把「緣起」注釋為「Parasparapeksa」(互相觀待),所以西方學者曾把「緣起」譯作「relativity」,日本學者相應地譯作「相依性」或「相關性」。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上述譯法僅僅表達了「緣起」一詞的一個方面的意義,即「緣起」的「緣」字所表達的意義。實際上,「緣起」一詞還有「起」或「生」(utpada)一層意義。
就《中論》中「三是偈」而言,龍樹不只是講了「緣起」「空」(
戲論寂滅)的一面,而且還講了它的「假名」(Prajnapti又譯「施設」)的一面。龍樹不只是講「離言」,講「不依言語而作言說」(
,也經常用「宣說、開示」(動詞詞根:√Dis,常用現在分詞destamana和陽性名詞desna)比如《中論》卷首講道「空說戲論寂滅亡緣起」,卷末又講,「宣說正法(即緣起法)」。龍樹的「宣說諸佛法」是依二諦宣說:一方面依名言(vyavahara世俗)說desyate)勝義;另一方面依名言不能說勝義,也就是說,緣起義要超越言說,但又要用言語去宣說。龍樹將言語作了區分,將不能宣說緣起的言語稱為「戲論」,而將能宣說緣起的言語稱為「言教」,用「戲論」思維就叫「妄分別」,用「言教」思維就是般若。具有「言教」性質的言語具有二諦結構,即「緣起」勝義諦,要超越世俗(名言)諦),同時又要借助後者而得到宣說。
另一方面,「緣起」即然是「起」或「生」,那就不是空(絕對意義),而是「有」。但這個「有」不是與「空」相對的「有」,不是真實的有,而是如幻、虛妄的「有」;也就是說,是「假名」或「施設」,是無自性的。
《般若心經》中所說的「色是空,空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是從「色」和「空」兩個方面來規定緣起法的性質。就是說,「緣起法」一方面是空,是超越言語表詮範疇的,是戲論寂滅的;另一方面又是「色」,是假名施設,是如幻虛妄
的存在,是可以用「言教」來宣說的。
節錄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
相關文章:
【No301】學佛真的很難 changchihchun 緣氣:(7026) 【No300】諸行無常 鄔金依喜 緣氣:(9745) 【No299】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釋法尊撰 緣氣:(5634) 【No288】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 張瑞良 緣氣:(10485) 【No287】「雙運論」&「次第論」 王堯論作 緣氣:(9990) 【No286】聖道三要 尊貴 達賴喇嘛 緣氣:(6545) 【No285】大圓滿傳承表 david 緣氣:(9465) 【No284】《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五〉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7884) 【No283】《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四〉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55701) 【No282】《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三〉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6975) 【No281】《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二〉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5664) 【No280】《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一〉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2308) 【No279】金剛薩埵法門介紹 Jonerson 緣氣:(10895) 【No278】密勒日巴中陰開示 祝務耕 緣氣:(6725) 【No277】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陳英善論作 緣氣:(5456) 【No276】智者與法藏圓頓研究 郭朝順論作 緣氣:(6426) 【No275】天台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 王寶珍論作 緣氣:(5747) 【No274】天台觀不可思議境 林建強論作 緣氣:(6333) 【No273】 智覬「摩訶止觀」之研究 古天英論作 緣氣:(6927) 【No272】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 黃雪梅論作 緣氣:(6262) 【No271】慧能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 陳平坤論作 緣氣:(6426) 【No270】《妙法蓮華經》「十如是」 黃國清論作 緣氣:(6405) 【No269】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 陳玉美論作 緣氣:(6551) 【No268】智顗醫學之研究 黃柏源 論作 緣氣:(6367)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6614) 【No266】四諦研究 聶秀藻論作 緣氣:(6267) 【No265】 天台法華三昧 韓子峰論作 緣氣:(5706) 【No264】清辨二諦研究 曹志成論作 緣氣:(6010) 【No263】智者大師教觀研究 林志欽論作 緣氣:(5557) 【No262】唯識三性&二諦 蔡伯郎論作 緣氣:(6130) 【No261】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林明莉 論作 緣氣:(5581) 【No260】《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 陳世賢論作 緣氣:(6203) 【No259】 龍樹認識論 游祥洲論作 緣氣:(5849) 【No258】龍樹中道緣起 劉英孝論作 緣氣:(6222) 【No257】龍樹中論八不思想 陳學仁 緣氣:(9568) 【No256】宗喀巴菩薩戒研究 王惠雯 緣氣:(11244) 【No255】無我與解脫 簡淑雯 論作 緣氣:(5652) 【No254】天台懺法 蕭麗芬論作 緣氣:(5510) 【No253】攝義論 陳水淵論作 緣氣:(6128) 【No262】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 曾淑娟論作 緣氣:(6736) 【No261】中論論證方法 楊滿堂論作 緣氣:(9012) 【No260】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 黃靖芠論作 緣氣:(5887) 【No259】《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 簡秀娥 緣氣:(11449)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9910) 【No257】現代禪創始人談 古月胡 緣氣:(5547) 【No256】四法寶鬘 談錫永論作 緣氣:(6166) 【No255】大圓滿教義中原史 A. W. Barber 緣氣:(8797) 【No254】解脫道要義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6352) 【No253】方便道修持次第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5622) 【No252】僧叡「禪」「智」雙運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6048) 【No251】戒律 釋果徹論作 緣氣:(5739) 【No250】禪法修行 釋果徹論作 緣氣:(6137) 【No249】藏密修行 藏密修行 緣氣:(7324) 【No248】西藏大手印 [下] :林崇安 緣氣:(10874) 【No247】西藏大手印 林崇安教授 緣氣:(10758) 【No246】喜金剛壇城 讀書人 緣氣:(11479) 【No245】清靜自己的方法--百字明咒 尊貴 貝瑪南傑論作 緣氣:(15906) 【NO244】菩薩﹝三﹞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117) 【No243】菩薩﹝二﹞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475) 【No242】菩薩﹝一﹞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872) 【No241】修心所成之量 貢噶旺秋 口述 緣氣:(10176) 【No240】正修菩提心 ﹝下﹞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11590) 【No239】正修菩提心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11058) 【No238】菩提道次第略論﹝下﹞ 法尊法師 緣氣:(12214) 【No237】菩提道次第略論(中─2) 法尊法師 緣氣:(17889) 【No236】菩提道次第略論(中─1 ) 法尊法師 緣氣:(14641) 【No235】菩提道次第略論(上) 法尊法師 緣氣:(15153) 【No234】現觀莊嚴論內涵﹝下﹞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556) 【NO233】現觀莊嚴論內涵﹝上﹞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001) 【No232】現觀莊嚴論 陳玉蛟教授 緣氣:(6114) 【No231】四百論大義 釋見愷論作 緣氣:(5675) 【No230】四百論 釋見愷論作 緣氣:(5700) 【No229】菩提道燈論 阿底峽尊者造 緣氣:(6143) 【No228】達賴喇嘛全球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喇嘛演講 :michael chen 緣氣:(5987) 【No227】七十空性論 龍樹菩薩造 緣氣:(11262) 【No226】十善業道是菩薩戒根本 聖嚴法師 緣氣:(10290) 【No225】菩薩戒重點 聖嚴法師 緣氣:(10711) 【No224】心所是戒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5680) 【No223】寶性論 釋恒清教授論作 緣氣:(6769) 【No222】佛性&佛性自體相意義 釋恒清 緣氣:(9470) 【No221】佛性論意趣 釋恒清 緣氣:(9769) 【No220】解深密經疏 楊白衣教授論作 緣氣:(5868) 【No219】羅什法身析論 ﹝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949) 【No218】羅什法身析論 ﹝上﹞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962) 【No217】鳩摩羅什涅槃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6061) 【No216】鳩摩羅什實相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6254) 【No215】鳩摩羅什禪觀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834) 【No214】鳩摩羅什之空觀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818) 【No213】鳩摩羅什大乘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667) 【No212】宗喀巴中觀不共勝法 王堯教授 緣氣:(10941) 【No210】從法華到淨土 安愚論作 緣氣:(5326) 【No209】貫通顯密 陳玉蛟 緣氣:(10393) 【No208】菩薩戒學以無著為主寂天為輔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10841) 【No207】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功德利益 創古仁波切 緣氣:(11310) 【No206】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1719) 【No205】四臂白觀音法儀軌 尊貴 創古仁波切講授 緣氣:(6878) 【No204】六字大明咒利益功德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2101) 【No203】菩提道次廣論造作翻譯內容題解﹝下﹞ :法尊法師 講論 緣氣:(11524) 【No202】菩提道次第廣論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法尊法師 緣氣:(10824) 【No201】吉藏心性說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6204) 【No200】吉藏「中道」觀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5672) 【No199】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下﹞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847) 【No198】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上﹞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817) 【No197】觀音菩薩含義與系統 巴宙教授論作 緣氣:(6572) 【No196】涅槃定義〈下〉〈佛性定義〉 張曼濤 緣氣:(9569) 【No195】涅槃定義﹝中﹞〈解脫大意〉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6397) 【No194】涅槃定義﹝上﹞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774) 【No193】涅槃思想﹝二﹞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4685) 【No192】涅槃思想﹝一﹞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4812) 【No191】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下﹞ 張福成 緣氣:(10116) 【No190】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上﹞ 張福成教授 緣氣:(10420) 【No189】大乘資糧的涵攝--顯密融貫 張福成教授論作 緣氣:(11559) 【No188】壇經自性觀念的探索 李昌頤論作 緣氣:(4699) 【No187】心淨則佛土淨 釋惠敏教授論作 緣氣:(8411) 【No186】《維摩詰經》之心淨則佛土淨─釋惠敏教授 釋惠敏教授 緣氣:(10843) 【No185】三十七菩提分法的特色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6018) 【No184】大乘佛教菩薩觀念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6065) 【No183】大智度論大乘十地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6241) 【No182】大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4724) 【No181】二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5274) 【No180】無我定義 釋海實 緣氣:(4863) 【No179】中論破四緣觀法 釋圓智 作 緣氣:(9019) 【No178】《中論》<觀因緣品〉四門不生觀 釋圓智 作 緣氣:(14144) 【No177】法空的義涵 釋圓智 作 緣氣:(5736) 【No176】四無量法門重要性 釋開仁 論作 緣氣:(5630) 【No175】四無量心修行次第﹝巴利語系統傳承﹞ 釋開仁 論作 緣氣:(6719) 【No174】四無量心之方法次第﹝漢文系統的傳承﹞ 釋開仁論作 緣氣:(5961) 【No173】念佛色身三昧殊勝原因 釋果化 緣氣:(8946) 【No.172】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下﹞ 釋果化論作 緣氣:(6034) 【No.171】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上﹞ 釋果化論作 緣氣:(6010) 【No.170】格魯派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10430) 【No.169】藏地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5036) 【No.168】漢地佛性論特別經據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879) 【No.167】三中論與佛陀之本懷 李志夫教授 緣氣:(9650) 【No.166】佛陀緣起理事本懷 李志夫教授論作 緣氣:(4775) 【No.165】十種直心持戒 釋慈汶 論作 緣氣:(5571) 【No.164】華嚴經.十地品地位 釋慈汶 論作 緣氣:(5903) 【No.163】『阿含』──空與解脫道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11175) 無量【No.162】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8461) 空與心解脫【NO.161】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8381) 大乘五蘊論 【No.160】 電子大藏經 緣氣:(5266)
上一篇(【No212】宗喀巴中觀) 回目錄 下一篇(【No210】從法華到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