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7 01:26:40
學習次第 : 進階

量理寶藏論 第一品 觀境  第八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文殊加持入心者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證悟意傳求加持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第一品觀境。

其中阿黎所抉擇之觀點分二:一、抉擇經部觀點;二、抉擇唯識宗的觀點。

現在宣講抉擇唯識宗的觀點。

為什麼講唯識宗的觀點呢?原因大家應該了知,我們修學的佛法包括在小乘和大乘佛法當中,唯識、中觀、密宗屬於大乘佛法,而我們以大乘佛法中唯識的觀點來解釋因明。

我們學習因明,一定要知道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與他人辯論獲得勝利,而是通過這種途徑對大慈大悲的佛陀,及其殊勝無垢的正教,生起不可動搖的定解。有些人認為:學習因明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增加分別念而已;或者目的只是破外道;或者只有喜歡辯論的人才學因明,其他人沒有太大的必要等等。這些想法和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大慈大悲的佛陀為我們宣說的一切教法,皆能對治我們相續中的貪、嗔、癡、慢、疑等五毒煩惱,對眾生有暫時與究竟的利益。有些孤陋寡聞的人,自己沒有智慧,卻隨便反對別人研究、修學佛法,從根本上看,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我們學習因明以後,應以這個學問與世間人溝通,因為因明不是僅限於寺院之中,或者只是在出家人中的一種辯論,或者以佛經的專用術語來吵架,並非如此,應該是通過這種途徑,在自相續中生起對佛陀及其無垢正教的定解,之後面對任何一個世間人,都可以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

現在世間當中,很多佛教徒與社會的溝通不夠,缺乏對社會的關愛。比如說一個修行人,出家以後一直在寺院裏面念經、禪修,與社會上不管有文化的人,還是沒有文化的人,都不願意接觸;即使接觸,也只是一些文化層次較低的人。我覺得佛教徒的責任,並不只是使他們種下一個善根,結上一個善緣而已。

如果沒有真正的智慧,那麼與世上文化素質比較高的人溝通,則有一定的困難;若自相續當中,真正具足智慧和悲心的功德,那我們與世間任何有知識的人都可以自由地交流。當然,交流的目地不是宣揚讚歎佛教的功德,宣揚自己所學的知識,最主要的目的是從正理的角度,與相續中具有邪知邪見的世間人進行溝通,因為世間人對生死輪回等正理非常茫然,非常無知。正因為如此,我覺得出家人不能逃避世間,到一個山溝或寂靜的寺院,以衣食溫飽的方式度過晚年,有些人確實有這種逃避的思想,這並不是大乘行者的作風。佛教四眾弟子中(尤其是出家眾),自己學到的佛法,特別是因明中尖銳的理證方法,應該運用這些正理,與世間中傲慢的知識份子正面交流,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對他們應該有很多的啟發;如果我們感覺自己學得很不錯,有傲慢心,通過相互探討,也能摧毀自相續中的這種習氣。

大家也不要認為,自己沒有學習因明的能力,即使文化不太高,實在聽不懂,但只要聽聞,相續中就會種下未來解脫的善根。最關鍵的是無論出家人、在家人,自己都應該有一個目標:通過學習這種理證來幫助他人,利益社會。比如說有些從佛學院出去的道友,在坐車、吃飯、朝山、住宿等場合,經常會接觸到一些知識份子、社會人士,他們可能會以歧視的眼光來看待你,往往會問:你為什麼出家?這種生活難道不寂寞嗎?你難道不傷心嗎?我們應該心平氣和地對他說:你的生活、工作等,難道不痛苦嗎?進行各方面的交流時,對方會發現,真正寂寞、真正痛苦的就是自己!有時候,表面看某人衣服穿得高檔,文化素質等各方面很不錯,但他的內心不像佛教徒這般快樂。因為學佛者畢竟對世間不太執著,看得比較淡;而世間人,雖然表面上看來很不錯,但實際上有許許多多說不清的痛苦、折磨,還有一些疑問等。見聞世間眾生的苦難,作為佛教徒,應該竭盡全力解決他們的痛苦。

當然在自相續當中,如果沒有因明這方面的學問,與別人交流時會缺乏勇氣;但如果自己平時對因明和中觀方面具有一定的把握,那聽說對方是個大學生乃至博士生也不會畏懼,用這些推理方法與其交談,完全可以讓他體會到佛法中蘊涵的高深智慧。

現在,印度這方面做得較好,它每年開一次宗教家與科學家對話的座談會。當時參加會議的出家人,都是智慧非常高超的格西,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剛開始,西方的那些科學家、學者特別傲慢,他們對佛教的態度非常蔑視,絲毫也不恭敬;經過正面的交流後,才心服口服,不得不佩服這些高僧大德的殊勝智慧,也由衷得對佛教生起恭敬之心。

現在世間上的人們,有些對佛教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對佛教一點也不瞭解,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對佛教抱有偏見。我們作為佛教徒,對於他們的偏見,沒有必要生嗔恨心、發脾氣;沒有必要因為他不承認,便傷害對方。因為這樣的行為不應是智者所為,我們一定要清楚,佛教與其他的宗教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理性的信仰。

在座的佛教徒,有些可能以前學過其他的宗教,對其應有一些瞭解。有些宗教到了一定的程度只有宣稱,上帝是這樣說的,祖先是這樣說的,除此之外,真正運用理證來推斷,就無話可說了;而佛教並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要求後學弟子要進行探索,不要僅以恭敬心,不加觀察就承認、受持,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共的特點。因此,作為佛教徒,一定要詳詳細細地觀察,自己懂得佛教的甚深奧義後,對那些根本不懂佛教真理,反而自以為是的世間人,無論僧俗男女,都可以和他交流,改變其見解,使之轉入正道。

尤其是出家女眾,有些特別自卑,覺得自己是女性,接觸大眾的機會也很少,弘法利生的能力也不夠;只有好好發願,來世轉成真正的高僧大德利益有情。實際上這樣也沒有必要,因為大慈大悲的佛陀,對男女眾平等開許受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八萬四千法門皆可修持,都可獲得同樣的成就;不但在佛法中是這樣,而且世間的知識和學問也能學得很優秀。我有這種感覺,平時背誦、講考,女眾的口才好一點,智慧較尖銳一些等,所以弘法利生,也不一定非要男眾高僧大德。自古以來,在歷史上有很多的男女眾高僧大德都弘揚過佛法,而且對眾生、對整個佛法都做出過很大的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大家不要認為,因明只不過是宗派的一種說法。宗派的這種說法,我們必須要瞭解,如果沒有瞭解,就無法通達按照宗派術語進行推理的竅訣。這種推理絕不可能用現代社會的語言,或現代科學的名詞來表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學的內容,全部是古代高僧大德所造的論典,由於社會狀況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沒有現在這些名詞,所以這些內容以現在的詞句無法表述。

佛教與現代社會應該互相交流,就像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一樣。東方國家的佛教,對內心方面的認知極為超越;西方國家的現代科學,對器世界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先進。大約從本世紀九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一種趨勢,即雙方通過不同途徑互相交流,當代社會,這種交流愈加頻繁,雙方從中得的收益也很大。比如說現代的科學家通過科學儀器對自然界進行研究,並通過電視、電影等媒體向大眾傳播其成果;然而相對器世界的研究而言,西方科學家對有境方面的認知,如對人類內心的煩惱、今世來世等,其知識是非常欠缺的。其中有些科學家真正瞭解到佛教真實內容之後,沒有一個不讚歎,非常樂意接受;而沒有瞭解的這些人,以因明和中觀為主的內容與之互相溝通,不但能彌補他們這方面的欠缺,而且相互之間也有很多啟發,都得到一些新的知識。

學習因明以後,我們遇到什麼樣的知識份子也不會再害怕。否則,作為一個出家人,旁邊有一個大學生問:你為什麼出家?佛教裏面對器世界、有情世界,或者宏觀、微觀世界如何看待?這時候只有低著頭,不敢說話,等到下車,就急忙跑到自己的寺院裏面躲起來,這樣是不行的!我們作為一個出家人,不但對世間學科的基本知識要瞭解,而且世間人看不懂、看不破的地方,也應該通達。如果能解答清楚他們的疑問,這些人也逐漸會對佛法產生興趣,哪怕在一個人的相續當中能夠種下善根,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作為大乘修行人,我們始終都要懷著一顆利他之心。

在座的諸位千萬不要想:因明可能沒有什麼吧!我聽了半天還是聽不懂,懂了境和有境,到底對我和其他人的解脫有什麼用呢?學習任何一個知識,當下不一定能用上,但從長遠來看,對自己的心理、行為等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說在大學時所學的專業,畢業以後並不一定都用得上,但是人的智慧、水準、為人處世等整體的素質,與沒有讀過書的人確實是有天壤之別。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管是學因明,還是學中觀、唯識,對自己的言行舉止、修行境界等都有一定的幫助,因此作為佛教徒,非常有必要研究佛教知識。在國內我去過北京、上海、福建等一些著名學府,比如說廈門大學等,這些大學裏都設有宗教系、哲學系,一方面宗教系的學生,畢業以後對宗教有尊重之心,而且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也有一些成果,這一點非常值得高興;但是也有些遺憾,很多宗教系的講師、教授、研究人員,所開的課程並不是佛教裏面的精髓,比如因明這門學問,如果宗教系的學生能學習,就不會像現在有些人僅憑自己的分別念所寫的文章一樣,他對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一定會有重新的認識。大家也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宗教系的學生獲得碩士、博士等學位的文憑而畢業,但我覺得文憑不重要,水準很重要;宗教系畢業的學者,真正要檢測的,是對佛教不共的智慧,殊勝的道理認識的程度有多少,如果不這樣考核,那麼再授予什麼樣的學位,也無太大的意義。

抉擇唯實宗的觀點分三: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遣諍。

破他宗宣說完畢,本論如是安立自宗:

明知俱緣因證成,俱緣不允是他體,

若為他體因不容,如現二月藍識同。

他遮余邊能否定。

此頌是講抉擇唯識宗觀點的兩大理證,即在《中觀莊嚴論釋》等論典當中提到的兩種推理——明知因和俱緣定因。以這兩種推理可以證明一切外境法皆是心的顯現,除了心的顯現之外,實有的外境根本不存在。

剛開始學的時候,唯識宗的觀點顯得比較難懂。為什麼呢?從無始以來凡夫都在執著外境,並認為:外境在那邊,有境在這邊,它們之間有空間,自心不是外境,外境不是自心等。所以大乘顯宗、密宗皆說,眾生最大的迷惑就在這裏,即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反而執著為存在。對唯識宗的道理有所認識後就會知道:外境雖然顯現,但實際上除了自己的心識以外,其少許也不存在。懂得這個道理,才說明你對唯識宗的觀點有所認識。

為了證成萬法唯心的觀點,前輩的高僧大德運用了很有說服力的兩大推理——明知因和俱緣定因。

第一個推理叫明知因。怎樣運用明知因證成萬法唯心呢?可以利用推理公式來說明:所執外境(有法),與取它的心識必為一體(立宗),因外境不存在,且只是明知的顯現,具有識的法相之故(因)。利用明知因的推理時,應當如此。如果以平常的語言來說即是:我現在看見紅色的柱子(有法),與能看見它的眼識是一體(立宗),所顯現的對境,具有心的特徵之故(因),如火與火的熱性是一體一般(比喻)。

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這樣想:外境是無情法,我的心是明知的有情法,有情法和無情法成為一體,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實際上這是有可能的,因為外境具有心的法相,故而不得不承認它是心。有些人可能這樣認為:柱子等根本不具有心的法相,因為它是無情法,是不具備明知特性的事物,而我的心識是具有明知特性的,無情法怎麼會具有心的法相呢?分析的關鍵問題就在這裏,對每一個人而言,你若承許面前顯現的事物存在,那用什麼來成立呢?最後不得不承認是在自己的眼識或耳識前顯現的,即只有通過在識面前顯現,才能證明對境的存在;反之,如果在識前沒有顯現,則根本不能成立對境的真實存在。對我而言,如果柱子顯現在自己的眼前,那它決定就是自己識的本體,是自己明知心的顯現,除了明知心以外的柱子,按照唯識宗的觀點是根本不承認的。如是有些人可能會這樣想:啊!如果我看見的東西存在,看不見的東西不存在,那我現在看不見人的內臟,只看見皮膚,就應該承認無內臟的人存在了嗎?以唯識宗的觀點來說,可以這樣承認。為什麼呢?因為在我面前顯現的事物是自己識的顯現所以存在,而在我面前不顯現的事物識未顯現所以不存在。

如果是這樣,那會有人問:那這與順世外道有什麼差別呢?順世外道也是只承認親眼所見的現量,除此以外,其他的也不承認。這當然有差別,因為順世外道只承許現量的東西存在,除此之外都是不存在的,但唯識宗的觀點是,在我面前現前的東西當下存在,每一眾生面前將來顯現的東西,這是其相續中現在以隱藏的方式存在的習氣,將來成熟時顯現出來的結果,正因為相續中有習氣之故,將來任何一個東西可以顯發。比如說一個人在我面前,只見外表不見體內的一切,他內的習氣未成熟而已;如果以後這個人的肚子打開,內臟出現時,這時我的習氣已經成熟了,所以能見到內臟。

以前在學習很多的大乘論典時,也給大家說過,如果你真正要想精通唯識宗的觀點,只承認前面所看見的東西存在,除此之外,後面你就不用承認了。不承認會不會有很大過失呢?當然,剛開始的時候心裏有些疑惑:如果是這樣,我現在只看見經堂裏的東西,那我家裏的一切是不是不存在了?對現在的你來講, 應該可以承認它們不存在;那不存在,不是有很大過失嗎?剛才我來的時候也有,等一會兒我回去的時候也有,那麼現在跑到哪里去了呢?這並沒有什麼過失,就像夢中的人一樣,夢中在家的時侯對境的家存在,夢中離開家故對境的家不存在,等一會兒在夢中又返回家時,習氣成熟了一定能現見。

我們學習《入中論》的時候,雖然按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來講,對夢中的對境有所遮破,但是暫時在名言當中抉擇的時候,一定要承認以夢來比喻。比如說我做夢的時候看見對方,當時除了在我的心識前所顯現的畫面以外,根本不存在實有的外境;同樣的道理,在座的諸位只是在我心識前顯現的畫面,因為具有識的法相之故。這樣一來,我們詳細地觀察夢中的柱子,它有沒有無情法的事相,雖然在做夢的人前有這種現象,就像《入中論》裏面講的三輪(1)都存在,但是真正觀察起來,在做夢的人前有沒有無情法的外境存在呢?絕對不可能存在!同理,現在三界的有情都正在做夢(2),在我們面前外境存在,但是這種存在是識的本體,它是識的現分。大家有沒有的確是這樣的感覺?除了夢境的柱子以外,絕對沒有一個實有的外境!為什麼呢?因為它具有識的法相之故。如果一法具有某某事物的法相,可不可以將其安立為這種事物呢?應該可以,比如說對具有項峰和垂胡的動物,我們就可安立為黃牛,因為安立黃牛唯一的標準就是它的法相,即任何動物具有這兩個特點都可以安立為黃牛;同理,任何法如果具有識的法相,那我們就可以安立為識。

希望大家學因明的時候,下課後應該互相探討,不要只是說一些沒有必要的事情,我覺得這樣的交談等於浪費時間,如果要講,你應該用明知因來抉擇萬法為心。雖然剛開始的確是有些不舒服,可能有這種想法:怎麼會這樣呢?看見的東西存在,看不見的東西不存在,那這樣用因明怎麼推理呢?這怎麼合理呢?但是從因明的推理來講,你找不出這種想法的真正理由。有些人可能說:那不一定,如果是這樣,山上有火,有煙之故,以這種推理怎麼能推斷呢?當然這種情況用做夢也可以解釋,比如說一個人做夢看見山上冒煙,這時他心裏想:哦,實際上由於以前有這種習氣,即煙和火有一種因果關係,我隨著煙能不能找到火呢?肯定會找到的。

世人對於時間長短等顯現都認為是真實的外境,但實際上根本不是,而是自己的心,這種竅訣性的抉擇,也接近于無上大圓滿裏的萬法抉擇為心,心抉擇為離戲的竅訣修法。尤其是進入了大乘以後,不管學什麼,對自己的修行應該有所幫助;如果對自己的修行沒有一點幫助,聞思因明只會成了學術研究。

但我們作為皈依佛門的人來講,始終有這樣的感覺:世間的一些高等學校或研究機構,只是把因明作為一種哲學體系進行研究,或將俱舍作為一種宇宙學體系來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始終對三寶、佛陀沒有生起信心,只是憑自己的分別念來進行分析,如此一來,最後所研究物件的真正價值並沒有得到,結果不是很理想。我們在座的人,應該首先對上師三寶,尤其對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的無量功德要具有無比的信心。我們這裏有些法師平時也說:我們要修法稱論師的上師瑜伽,念誦薩迦班智達的祈禱文。等等,我覺得這很有必要。平時應該在具足信心、智慧、悲心的情況下祈禱,這對我們的修學必定是有幫助的。

從唯識宗的角度看,外境與自己的識無二無別,為什麼呢?因為外境具有識的法相之故。粗看這只是一個平淡的推理方式,實際上對斷除自相續的煩惱,具有一定的力量和作用,因為通過這種推理了知外境並非真實存在後,對如夢般的外境特別執著的心也會平息下來,不會為外境而奔波勞碌無有自在,這一點每個人都應該有殊勝的體會。

所以在學習因明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認為:這只是一種邏輯推理,增加分別念而已,我還是修無上大圓滿。我昨天看了許多閉關道友的信,發現應該修學的《入菩薩行論》沒有看,卻只看因明;如果看因明,通過真正的竅訣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倒也未嘗不可。但按理來講,閉關應該學《入行論》,因為此論對修行人是非常難得的殊勝正法;當然,因明也應該學,但學的時候,在閉關房裏,怎麼樣辯論、探討呢?現在世間有很多顛倒的現象,比如有些閉關的道友特別愛學因明,一定要想辯論;有些參加聞思班的道友,想閉關不想學因明,僅僅閉著眼睛觀想因明的道理,這樣的話,看看因明的道理能否說得清楚!

學因明的人,應該要與人接觸,在路上看見什麼人:來!過來!你是學什麼的?我問個問題。應該給他找些麻煩。學因明的人一般辯才比較好,所以很多人比較怕,法王如意寶也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以前有一個藏地的老太太,當時有兩位到西藏求學的僧人,有一天晚上找不到落腳處,請求在她家中借宿,這位老太太問:你們到哪里去?他們說:我們到某某寺院去學因明!”“學因明的人是很討厭的,我不想讓你們住。老太太這樣說時,他們請求:我們實在是找不到安身之處,請您讓我們借宿,說話方面我們會注意的。後來,老太太說:那就這樣,既然你們這麼說,我就答應了。於是他們就住下了。吃過晚飯後(藏地吃晚飯的時間都比較晚,一般天黑後才吃晚飯。)老太太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一個小蝨子,就叫他的女兒說:女兒,你馬上把它放到一個不會死的地方。僧人說:老太太!如果有一個不死的地方,你可不可以把我也一起放在那兒?老太太生氣地說:我剛才不是給你們講了嗎?你們學因明的人,嘴巴這麼尖刻,討厭得很!(眾笑)

這是開玩笑,但真正學過因明的人,無論對別人說什麼話都有一種勇氣;而沒有學過的人,怕在別人面前講不過去而有一種畏懼的心理。因此我們在探討時,特別應該以正理為主的方式來討論,這是很重要的!

以上,我們講了唯識宗的一個重要推理——明知因,下面講第二個推理——俱緣定因。

俱緣定因也是抉擇唯識宗觀點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推理。

推理公式:所見到的外境(有法),與取它的識是一體,或者不是他體(立宗),因為同時緣之故(因),如同二月(比喻)。按照假相唯識宗的觀點,境與識之間是不一不異的關係;而真相唯識宗的觀點,則承許它們是一體。

以上推理從表面上看,可能有些人會這樣講:到底說的是什麼啊?能見和所見一體,因為同時緣之故,如同二月。此推理好像不是特別好,這樣的推理,我也說得出來。但並非如此簡單,實際上其理非常深奧,因為這種推理可以抉擇出所見一切萬法,除心之外根本不存在。當然,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推理可能有點難以信受。下面對此再作分析,這個推理的意思是:我看見的柱子是所取,能見的眼識是能取(有法),實際上柱子與眼識是一體,並不存在他體的關係(立宗),同時見的緣故(因)。

下面推斷同品周遍和異品周遍,以此方式遠離諸過失證成外境唯心。

同品周遍:所照見的東西與能照見的識(有法),二者是一體(立宗),同時緣之故(因),如二月(比喻)。比如說擠眼睛時看見二月,這個二月與其能見的識是不可分割的,以境和有境之間的關係必定是同時緣之故。對於二月全知果仁巴大師也說過:顯現的二月不可能有兩種,實際上二者是一體,它只是一種迷亂的現象。同樣的道理,我看見的柱子與我的識,雖然顯現上有境在這邊,境在那邊,似乎是兩個,但實際上是一體的。一體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同時緣。具體來說,當我的眼識存在的時候,境也同時出現;眼識若沒有生起,境也不會出現。對我來講,能否找得到除了眼識以外的境呢?不可能的!否則,同品就不周遍了。

下面再從非同時的情況進行觀察。比如說我前時看見柱子,後時才產生眼識,那這是與識非同時的外境,對心而言,這可以承許為他體的存在。但是這樣的識是沒有的,因為何時有識出現,對境必然在同一時間出現。我們也可以用夢喻證成這種道理,做夢之時,對境與識實際上是同時的。如果沒有對境,識也不會存在;識不存在,所執的對境也不存在。此二者是一體的關係,就像二月,一個存在,另一個也存在;一個不存在,另一個也不存在。

他遮余邊能否定。不同他體我們以遮破其他邊的方式也可以推翻,這裏的其他邊指異品周遍。

異品周遍指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存在,意思是說:不同時的事物,即不同時緣,所以不是一體;如果出現他體的事物,又能同時緣的情況,則為有害因,為什麼呢?既是同時緣,又是非一體(他體)的東西,根本不存在。

總之,通過明知因和俱緣定因的兩種推理、抉擇出一切萬法決定是唯心所現,從而成立唯識宗的觀點。

這兩種推理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心裏面能不能真正生信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座的諸位,學習因明時,千萬不要認為這僅僅是一種說法。學習《中觀莊嚴論》時,我也曾提出同樣的希望,大家應該在這些非常關鍵的問題上,反反復複地去思維。有些道友,對平時的一些生活瑣事非常關心,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在這上面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真正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就應該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思考正理上,如思維:一切萬法是不是心?以同時緣或者明知的緣故,這兩種推理能不能成立萬法唯心?同時緣或者明知的緣故,諸法的本體就是識,除此之外,若認為柱子等在外境肯定存在,實際上如何去成立,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剛開始學習因明,尤其是對唯識宗的觀點還不太熟悉時,會這樣想:說是這樣說,但實際上好像力度還不夠。除了自己心識以外,柱子、瓶子、家裏剛買的菜等還是存在的。實際上當你到菜市場時,菜肯定是你自心的顯現,因為它具有識的法相之故(此處並不是指白菜有眼識、耳識、鼻識等)。這種外境所具有的明知部分就是識的法相,如果明知的這一點不叫識,那麼除此之外,根本找不到識安立的理由。

為什麼菜等是心識呢?因為眼識緣它的緣故。緣的當下會出現,沒有緣的時候,它的存在對我來說無法成立,我見到它的時候,阿賴耶上的習氣成熟了。按照唯識宗的觀點,任何事物都是自己的習氣變現的,僅僅是有些習氣穩固,有些習氣不穩固而已,這個道理後面會闡述。

因此我們對大乘的這些殊勝教言,應該詳細地思維,如果有機會學習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時,會看到裏面引用了許多教證、理證來宣說這方面的道理,到那時會對唯識宗的觀點有更深一步的認識。通達唯識以後,也會對修大圓滿法有一定的幫助,尤其是在調服自相續的煩惱方面,有非常大的利益。

以上所說的兩大推理,以前講中觀的時候,也介紹過;今天我在這裏就簡略的敍述一下,希望大家對此反復地觀察。意思就是說,如果境和心沒有任何聯繫,不可能必定同時緣,就像藍色和黃色兩個不同事物一樣。比如說,將藍色與黃色的物體放在一起,哦,這是藍色,這是黃色。兩個物體同時存在的機會是有的,但是只要有藍色存在,黃色必定存在,這樣的推理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外境並不是這樣,只要我的識存在的時候,外境必然顯現;如果所取出現了,識卻沒有出現的情況是沒有的,這就是為什麼叫俱緣定因的原因(定是決定的意思,不決定則不能用俱緣定因來安立)。又如做夢的時候,有了我當時的迷亂意識,才能有夢境的顯現;如果做夢的識不存在,那麼夢境永遠也不會出現。

俱緣定因是從同時的角度來講的,明知因是從外境具有識的法相的角度來講的。

俱緣定因是指同時出現的緣故,並不是外境今天已經有了,我的識明天才出現;或者我的識提前出現,外境最後出現,沒有這樣的。對六道輪回中的任何一個眾生來講,認為對境與自己的心識非同時出現,實際上不可能的!

當然,正如剛才所講的一樣,並不因為這是自宗所說的或自己上師所說的,就一定要承認,不能這樣理解,應該用你的智慧來抉擇。因為因明與中觀、現觀等不同,後者在觀察勝義諦的道理時講到空性,而空性以分別念怎麼樣觀察也沒辦法契入。比如說用有效距離20公里的望遠鏡,看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則根本無法看見;同理我們的分別念看佛、菩薩的境界,也只能是:哦!大概是這樣吧?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但因明是觀現世量的對境,在這裏並不抉擇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我們現在抉擇萬法唯心,不是在佛、菩薩的智慧前說萬法唯心,而是在凡夫人面前抉擇,所看到的外境就是心。

如果你有理由、有能力,你就站出來說:這不是心,外境確實存在!但你所說的理由全部不堪一擊,我們不用很多的比喻,只用一個夢境的比喻就可以逐一推翻你的立論;真正的智者應該接受真理,否則只是心裏面不舒服,也沒有辦法,只是自找苦吃而已!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三輪:指能作的作者、做法的方式和所作的對境。

(2)眾生流浪生死,以六根貪六境,實際根境本無,但由迷亂習氣所顯,故如夢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