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禪簡介

正念動中禪屬於什麼宗派?
煩惱()對於人類來說是具有普遍性的。

無論是泰國人,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無論是無宗教信仰者還是有宗教信仰者。
正念動中禪的特點
-----
岩松

佛陀在大念住經中說:比丘們!只有一條道路可以使眾生清淨、克服愁歎、滅除苦憂、實踐真理、體證涅槃,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當今南傳的內觀方法有很多,有觀感受的,有觀腹部升降的,還有觀身體姿勢的等等,正念動中禪是觀肢體的動和停的。如果說四念住是一條大道的話,那麼這些內觀方法就如同一條條能夠進入這條大道的小道。
內觀就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
由於印度葛印卡老師的十日內觀傳入中國較早,很多修習南傳佛法的人認為十日內觀就是南傳內觀,南傳內觀就是十日內觀。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十日內觀只是南傳內觀的一種,並不能代表整個南傳內觀。
正念動中禪是一種獨特的內觀方法。它有以下特點:

1.
開放六根。

1)練習時要睜開眼睛,讓眼睛自然的看,讓色塵自然的進來。
2)
練習時沒有必要關上房間的門窗,讓聲塵自然的進來。如果把門窗關的很嚴,沒有聲音進來就等於把耳根關閉了。經典上的獨一靜處是指在一個不受打擾的地方獨自修行,而不是指在一個安靜的地方。
3)
練習時開放意根,讓法塵(念頭)自然的進來。也就是說不要壓抑念頭,也不要追逐念頭。讓念頭自然的升起,自然的滅去。
之所以要開放六根,這是因為練習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覺性,讓覺性自然的去處理貪、嗔、癡。那麼六塵就像肥料一樣,為覺性這朵美麗的花朵提供養分。如果在修行中關閉六根,那麼覺性如同是在溫室裏培育出來的花朵一般,一旦把她放到大自然中,經不起風吹雨打,很快就凋謝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是睜開眼睛和開放耳根的,只有靠這樣的修行所培育出的覺性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消退並得到受用。
很多參加其他內觀課程的人會發現,在課程上的那種狀態一旦回到家,就很快消失了。主要原因就是禪修時閉上眼睛,處於一個相對安靜環境內,禪修環境和現實環境差距較大,一旦回到家,就不適應了。

2.
正念動中禪手部動作和經行交替進行。

做手部動作累了就可以站起來經行。這樣不會一味地死死的坐著而感到乏味。由於是動態的禪修,練習者不必擔心盤腿方面的困擾,因為允許坐中可以起來改為練習行禪或立禪。

3.
正念動中禪不會把內觀修成奢摩他定

動中禪借助於知道肢體的動和停來培養覺性,用節奏的變化來打斷妄念鏈,不停的變換覺知的所緣,從而不會把內觀修成奢摩他定。

4.
正念動中禪的禪修效率高。

什麼叫禪修效率,就是在單位修行時間內,禪修者處於正念狀態下的時間與禪修時間之比。例如,在一個小時的禪修時間內,一個修行者處於正念狀態下的時間有40分鐘,那麼他(她)的禪修效率就是70%左右。

正念動中禪手部動作共有15個,每兩個動作之間都有一個停頓,正是這個停頓,可以把禪修者練習過程中妄念鏈重重的打斷。由於每兩個個動作之間的持續時間不超過4秒中,也就是一個妄念所持續的時間不超過4秒中就被打斷,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禪修效率。這就是我們說正念動中禪是一個頓悟法門的根本所在。

其二,正念動中禪入手處是觀照肢體移動時的動與停,觀照肢體移動時的動作與其他內觀方法所觀照的物件相比是比較明顯的,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妄念進入時的門檻,使禪修者不容易受妄念所幹擾。這也是說正念動中禪是一個頓悟法門的第二個原因。
5
.正念動中禪注重實修,研究自性三藏

正念動中禪提出了覺性這個概念。什麼是覺性?覺性是眾生察覺身心實相的一種本能。這覺性眾生人人本具且圓滿。這覺性就像一顆埋藏在污泥中的寶石一般,需要眾生不斷地去發掘,才能發現它。當肢體移動時,要知道移動;當肢體停時,要知道停,這是培養覺性的要點。

正念動中禪透過規律的手部動作和經行,去不斷地去喚醒這覺性,讓覺性逐漸呈現出它本來的面貌。動中禪對肢體的每一次觀照,都是對覺性這頭雄獅的一次搖晃,讓它蘇醒。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而不是研究經典(自覺手冊後言)。痛苦和煩惱的產生源之於無法看清念頭。當我們練習動中禪時,實際上是在研究自性三藏。在覺性圓滿時,我們將對三藏(經髒、律藏、論藏)完完整整、徹徹底底的知道,並能徹底的放下。

只有當我們培養起強的覺性時,才能看清念頭,才不會有(不能作主的念頭)妄念、雜念。覺性猶如貓,妄念猶如大老鼠。開始練習動中禪的人,最初覺性很小,猶如小貓,經過一天天不斷的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後,覺性不斷的增加,猶如貓不斷的長大。覺性圓滿時,猶如大貓,從此妄念這只大老鼠就逃得無影無蹤了。因此,修行的重點,是要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覺性,不斷的喂貓,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時候到了,大貓自然會去處理大老鼠。因此。禪修時,不壓抑妄念,也不跟隨妄念。只將注意力擺在覺知動作上,不停的喂貓。覺性強了以後,念頭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見。漸漸的,我們內心的品質就會開始轉變,正道也由這兒開始生起了。

6
.在正念動中禪修行過程中,不需要修行者拿出專門的精力來平衡平等心。

修行者如果在一開始階段就觀察感受和念頭的話,容易跟著念頭和感受跑,就存在一個平等心的問題,需要修行者拿出專門的精力來平衡平等心,這樣就容易使行者產生緊張,並感到疲勞。肢體移動時其上的感受是中性的,禪修者不會去貪愛和憎恨這些感受,因此不需要修行者拿出專門的精力來平衡平等心,如此一來,正念動中禪的修行是與其他方法相比是輕鬆的,也是更加合理的。

7.正念動中禪與四念住的關係。

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以及法念住。這是將心安住於觀察身體、感受、心意及念頭。現在有四樣東西,如何去練習呢?動中禪就是「四合一」的方法,透過覺知自己的動作,將覺性培養起來後,就以大的覺性將當下的身、受、心、法看得清清楚楚。以大的覺性,同時掌握四念住。因此,動中禪是一個「四合一」的方法,是一條修行的快捷方式。因此,為了看清我們的身心實相,為了照見我們的五蘊,為了達成四念住,就要時時刻刻培養我們的覺性。當我們覺性尚未培養起來之前,不要急著去觀察感受及心念,因為弱的覺性會被感受等拉著跑,會捲入其中而不自覺。因此,正確的方式是,要先培養出持續不斷的覺性。

一個正當的禪修方法,應可導致真正的解脫而不是逃避。有很多可以令心靜止下來的逃避方法,例如修習禪定境界(Jhana)的方法便是,這些方法可袪除愛欲,平服憤怒、瞋恨,止息內心的激動,令心安靜下來,充滿狂喜和極樂。修習禪定可令心靈有所發展,但所得的結果仍是塵俗的和短暫的,這些喜樂仍是在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之中發生,當因盡時,果也會跟著滅盡。要達致真正的解脫,祇有通過對實相的正知正見,而那正知正見,則必須在那一瞬間的解脫道智中獲得。祇有真正的解脫,才能永離塵俗和生死苦惱。

在南傳的巴厘經文中,佛陀說:「正法是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自證的」這意思是說,佛陀所教導的方法,是現世就能證得的,是隨時都可以修習的,是大家都可來看的,是導引走向滅苦的,是每個人都可親自體證的。

動中禪的方法,便是完全合乎上述所說的: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以及自證的一個方法,適用到所有人,與年齡、性別、職業、教育、國籍、宗教信仰無關,沒有任何的典禮、儀式。任何人都可以練習,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幾乎人人都有煩惱()

既然煩惱()具有普遍性,那麼解決煩惱()的方法也應該具有普遍性。

動中禪既適合泰國人也適合美國人,更適合中國人,它適合全人類。

雖然動中禪沒有國界之分,但是它超越了國界。

動中禪既適合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適合無宗教信仰的人。

雖然動中禪沒有宗教之分,但是它超越了宗教本身。

動中禪只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快速滅除煩惱()的方法。

不應該把動中禪歸屬於某某宗派。

如果非要把動中禪歸為某一宗派的話,它應該屬於釋迦牟尼佛那一派,因為動中禪符合佛陀一貫教導的我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

動中禪 (動態內觀)介紹

動中禪是毗婆奢那(內觀)的一種,內觀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動中禪是傳自泰國,練習時透過規律而重複的手部動作,並配合走動,培養出覺性,在行、住、坐、臥中,自己的一舉一行以及念頭都能歷歷分明,體驗身心的生滅變化,由此滅除內心的執著與煩惱,最後超越了生死的束縛,得到真正的自在。

人類痛苦的原因,來自於看不清念頭。念頭本身並不是苦。當念頭生起時,我們無法同時知道和看清楚它,以致於陷入妄念之中,而後煩惱隨之而來,產生了痛苦。

動中禪是直接發展自己的覺性,知道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心念的起伏。

如果只是靜坐不動,當念頭起時,很容易陷入而不自知。因此我們要經常移動身體的部位,並且知道每一個動作。當念頭來時,我們將看清它。不斷培養這種覺知的能力,心的品質將會改變,開始步入正道,也開始走出痛苦,邁向涅槃。

由於是動態的禪修,練習者不必擔心盤腿方面的困擾,因為允許坐中可以起來改為練習行禪或立禪。動中禪簡單而直接,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練習。學會後,立刻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正念動中禪的傳承
隆波田禪師或稱潘.印特佩悟,191195日生於泰國東北邊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鎮。他是清與姍的兒子,他的父親早逝。由於小鎮上沒有學校,隆波田在童年時並沒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他小孩一樣,他必須幫著母親照顧耕田。

十一歲時,他在當地的寺裏成為沙彌,他的叔叔是該寺的常住。在十八個月裏,隆波田學習經典與不同的禪修方法,例如吸氣時默念「佛」,吐氣時默念「陀」以及數息法。在脫下僧袍後,他回到家裏。

根據習俗,隆波田在二十歲時回去受戒成為比丘,再次向叔叔學習並禪修六個月。回復在家生活之後,他二十二歲那年結婚,並育有三個小孩。在村裏,隆波田經常是舉辦佛教活動的負責人,受到當地人民深深景仰,並在三次不同場合被推選為村子的領導者。儘管身負重任,他還是繼續不斷地禪修。

後來他移居到同省較大的江翰鎮,以便孩子們上學。做為一個貿易商,他駕著自己的船沿著眉公河往來於泰國與寮國間做買賣。這段時間內,他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禪修大師也增強了他對正法(真理)探究的決心。

此外,他發覺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練習不同的禪修方法,並沒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後,他決定開始尋求解決的方法。

一九五七年,隆波田年近四十六,離開了家並下定決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來到了農蓋省的摩尼光寺練習一種簡單的肢體動作,但是他不像別人在心中默念「動 停」,只是覺知身心的動作。幾天後,也就是一九五七年泰國舊曆八月十一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達了苦滅,不需要任何傳統的儀式或老師。

後來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師的身份,用二年又八個月的時間將所找到的法教給他的妻子和親戚。而後,他決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開。剃度典禮於一九六年二月三日舉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傳國內外。儘管身體狀況不佳,他還是獻身於傳法。一九八二年診斷出他有胃癌,他不顧病情,仍然繼續積極地工作六年直至生命終止。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三日下午六點十五分於泰國東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詳地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七。
1939
年 隆波通出生於泰國東北部。

1961年 遵照習俗在22歲時出家,接下來的六年中,他研讀了傳統的佛學課程。

1967年 他遇見動中禪的導師隆波田,在隆波田的指導下,修習動中禪,30天內連 續不斷地培養覺性,明瞭了身與心,之後9天他還是不斷練習,體驗到「苦滅」,對生與死不再有任何疑惑。

1985年 南來寺正式成為寺院(位於泰國曼谷近郊,為最重要的動中禪之中心),隆波田與比丘們舉行一次會議,會中指定隆波通為南來寺的住持。

1989年 隆波田逝世後,隆波田基金會成立,並由隆波通出任主席。

1992年 這年開始,幾乎每年6月到10月間會在美國宏法,回泰國前,他也會到臺灣傳授動中禪。

1995年 隆波通與學員們成立美國隆波田基金會,為一非營利機構。
正念動中禪的原理

1. 動中禪的原理,是依據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所說的:
「比丘於行時,了知:我在行。
於住時,了知:我在住。
於坐時,了知:我在坐。
於臥時,了知:我在臥。
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禪修者在行、住、坐、臥要能夠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動作。

2. 佛陀又說:
「比丘不論行住歸來,正知而作。
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
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
彼搭衣持缽,正知而作;
彼食、飲、咀嚼、嘗味,正知而作;
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
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禪修者不論是看前看後、屈伸身體、穿衣服、拿東西、吃東西、喝東西、上洗手間等等,從早到晚所有的動作與行為,自己都要清楚明白。

3. 人是動物,整天都在動,但是一般人在生活中都在胡思亂想,未能覺知當下自己的動作,因而當下就沒有覺性在。正念動中禪的訓練,便是依據佛陀所說的:要在所有的動作中能夠正念正知,也就是說,要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能夠持續的覺知自己的動作,覺性就一直增強。強的覺性就能看清自己的念頭、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因此,要以耐心來培養自己的覺性,要使自己從早到晚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由於人們整天都在動,動中禪便是利用這一自然現象來培養我們的覺性。可說是借力使力,不費工夫。

4. 我們都想過著沒有痛苦的日子。一旦生活中有了問題,人們就往外尋找依靠,求神問蔔,但是外在的依靠是變化無常而不能長久的,因而常常不能夠解決問題而受苦。那麼怎麼辦呢?佛陀說:「住於自洲,住於自依。」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住在自己的洲上、島上,自己要作為自己的歸依處。因此,佛陀要我們堅強起來,使自己能夠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什麼呢?就是依靠自己的覺性。以強的覺性看清一切問題的根源,從而徹底解決痛苦。

5. 每一個眾生都有清淨的覺性,也就是說,眾生與佛陀一樣,都有一顆清、明、靜、淨、亮、敏的心。每人都有這個珍寶,但要自己去挖掘它。能夠挖掘到它,就能滅除自己的痛苦。我們要追隨佛陀的足跡,走同樣的一條路,這一條路就是覺性之路。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沒有覺性,痛苦就會產生。如果有覺性,我們就會面對事情而不會將責任推諉給別人。我們將以覺性來處理問題。因此,為瞭解決我們生活上的問題,為了滅除我們的痛苦,為了培養我們的覺性,我們就要好好的來學習動中禪。

6. 我們如果進一步追究痛苦的來源,就可以發現到是來自妄念、雜念。有二種念頭。第一種是不能作主的念頭,稱作妄念、雜念。例如,生氣、貪心、無知、恐懼、忌妒等念頭。這種念頭會使我們受苦。第二種是能作主的念頭,稱作「自然的念頭」,是在正念正知下的念頭,不會使我們受苦,例如,我們日常打掃、洗衣時,須要正確的思惟,這便是自然的念頭,這種念頭是有益無害的,而且是生活中所必須的。人們常被第一種的妄念所佔據,不斷生起貪心、生氣、無知的心理,不斷的捲入念頭之中而受苦。愈想愈氣,便是一個實際的例子,由於妄念不斷的生起,因而不論吃時、坐時或在任何地方,都不斷的受苦。

7. 只有當我們培養起強的覺性時,才能看清念頭,才不會有第一種的妄念、雜念。覺性猶如貓,妄念猶如大老鼠。開始練習動中禪的人,最初覺性很小,猶如小貓,經過一天天不斷的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後,覺性不斷的增加,猶如貓不斷的長大。覺性圓滿時,猶如大貓,從此妄念這只大老鼠就逃得無影無蹤了。因此,修行的重點,是要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覺性,不斷的喂貓,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時候到了,大貓自然會去處理大老鼠。因此。禪修時,不壓抑妄念,也不跟隨妄念。只將注意力擺在覺知動作上,不停的喂貓。覺性強了以後,念頭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見。漸漸的,我們內心的品質就會開始轉變,正道也由這兒開始生起了。

8. 培養覺性的要點,就是要不斷的移動肢體。如果身體靜止不動,一方面妄念容易生起,而且容易捲入其中,會不斷胡思亂想,另一方面容易昏沉、睡著。因此,我們一直要不停的移動身體的一部份,用以培養覺性,這便是動中禪的一個特色。隆波田禪師說:「妄念之流整天都在流著,要同時覺知肢體的動作,這是最簡單而最有效的滅苦的方法,這個我能保證。」

9. 在練習動中禪時,身心都要放鬆,任何坐姿都可以,只要舒適就好。背要直。眼睛要自然的張開,往前看,不要看太遠或太近,也不要專注前方一點。手腳的移動要輕柔,不要持名、不要默念、不要數數位,一切要自然。妄念來了,不用管它,只覺知身體移動的部位,使覺知持續得愈久愈好。

10. 腳部覺得痛時,隨時可以改變姿勢,但要同時覺知自己正在改變動作。腳痛時,不用對抗這自然現象,不要強忍著痛,不要故意要坐得久,這樣反而違背了自然。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無常的、無我的,是不屬於任何人的,不要故意去控制它。重要的是在改變姿勢的時候,要清楚的覺知姿勢的改變,如此覺性仍然持續不斷。反之,故意要坐得久,有時反而呈現著「我執」的心理,有時忍痛忍得太久反而會對痛苦的感受生起恐懼的潛在心理,結果覺性不見了。

11. 同樣的,呼吸也是順其自然,不刻意去調整呼吸。走路時也不要故意走得慢,刻意想要觀察得很清楚。要自然而輕鬆的走路,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以自然而平和的方式去增長覺性,不要刻意強求。妄念來了就接受它,繼續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那麼,你將發現你的覺性不知不覺間增強了,身心現象也愈來愈看得清楚了。只要種下正確的原因,正確的結果自然就會來臨。因此,要以輕鬆的心情時時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這樣就種下正確的原因,這樣才是正確的滅苦的方法。當覺性強大而且如鏈子不斷時,隨時都可能出現「苦的完全滅除」,這便是果的出現。在南傳的巴厘經文中,佛陀說:「正法是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自證的」這意思是說,佛陀所教導的方法,是現世就能證得的,是隨時都可以修習的,是大家都可來看的,是導引走向滅苦的,是每個人都可親自體證的。

12. 動中禪的方法,便是完全合乎上述所說的: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以及自證的一個方法,適用到所有人,與年齡、性別、職業、教育、國籍、宗教信仰無關,沒有任何的典禮、儀式。任何人都可以練習,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正念動中禪的本質
當你開始研究自己時,你已在研究法;
而後每個人皆能熄滅自己的痛苦。

那個時候,我還是在家居士。
有一天晚上,當我練習行禪和觀照念頭時,
突然感到身體毫無重量而且開始漂浮
我已經完全死去

這樣鮮明地重生

像是站在盛開的蓮花上。

當晚,一位不識字的農夫成為泰國非常重要的禪師之一。

隆波田禪師後來將他的經驗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教導大眾,傳達這共通的訊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也就是觀察自己的感受和念頭。

這跟信仰、儀式沒有關係。
你的國籍,你講什麼語言,
穿什麼衣服都不重要。
你有沒有出家,你是年輕或年紀老,
或者你信仰什麼宗教也都無關。

如果你開始研究自己,
開始觀察念頭,
你已經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而後每個人將可以熄滅痛苦。

雖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種禪修和觀照的方式,但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標卻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導強調自覺(Sati)。有別於傳統的靜坐和經行,他提出了在動中培養覺性的方法。

動時,知道在動。
停止時,知道停止。

他建議初學者以漸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對每個身體動作保持覺知。

當你舉起手時,知道你在舉手。
當你翻掌時,知道你在翻掌。
當向前走和向後走,左轉和右轉,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動眼皮時,
口張開時,呼氣和吸氣時,都要覺知。

清楚地覺知每一個身體的動作,
這就是喚醒自覺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個身體動作只是觀察心念起伏的第一個步驟。當練習動中禪時,念頭當然會生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因為大部分人並不瞭解心是如何運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頭。

當一個念頭生起時,
知道它生起並且讓它滅去,
借著觀察每個身體的動作,
可以讓你看見念頭。
當念頭起時,立刻看見,
不管想的是什麼,都能如實觀照。

隆波田教導了「知道」和「看見」念頭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麼,你還是會被這些念頭困住,對它們認同,而被念頭帶著跑,不斷延續。

但是「看見」是指在念頭外面做有並距離的觀察,這能令你立刻覺知每一念頭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續不斷。

如果你想明瞭念頭的結構,以及貪心和欲望是如何地牽動並帶來痛苦,他建議:

從自己的所有念頭中解脫,
這需要練習不被它們困住,
而不是嘗試著去除它們。

這種分離式的觀察,每個人隨時隨地皆可練習。

根據隆波田的教法,經過持續地練習後,你應有圓滿的覺性,而這覺性將帶領你達到單一的境界,內心超越了戒、定、慧的執著。

練習隆波田教導的動中禪,你不需要經過禪修的不同步驟像是喜與舍的境界因為經由不斷地觀照念頭,你將會親證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當他證悟到內心淨化時「像是站在盛開的蓮花上。」 人與念頭

念頭是自然的,而且對人的生活和內心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有念頭,但卻很少知道它們,不瞭解它們的把戲或心念結構的運作。因為念頭速度快過閃電,像溪水不斷地流動,讓我們無法趕上。

有兩種念頭:
剎那生滅的妄念,
帶來了貪、瞋、癡。
第二種是我們作主的念頭,
它不會引發貪、瞋、癡,
因為是帶著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與煩惱的產生源自於無法看清念頭。念頭本身並不是苦。當念頭來時,我們無法同時知道、看到和瞭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貪、瞋、癡隨之而來,並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問題,妄念將不斷生起,不論是在吃飯、坐著、睡覺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將會是心的對象。

念頭和覺性是人的兩種本質,當其中之一強時,另外一個將變弱。

假使我們能不斷地培養自覺,當念頭來時,我們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時會改變。「正道」從此開始,這就是涅樂(苦滅)的起點。 動中禪

禪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體的每一個動作,知道心念的起伏。

動中可以發展覺性,如果靜坐不動,當念頭來時,很容易進入而不自知。因此我們應經常移動身體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個動作。當念頭來時,我們將看見並瞭解。

隆波田禪師建議我們練習動中禪,他介紹了開啟自覺的技巧,包括來回經行和一套手部規律的動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
而佛教是覺知、注意、智慧。

過失是黑暗、無明、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sila)指平常心,
超越了善與惡,是一種中性的心境。
每當我們無法處於此境時,當下就是死了,
沒有戒、只有苦。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內觀或是如實正觀(往內觀看身心的實相)
如果有內觀智慧,心將會完全地轉化。

聖者的境界是將心的品質從粗重轉為輕細,
從晦暗轉到清澈,從無明轉到開悟。

佛性是清、明、靜、淨、亮、敏的心,
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導如何解決痛苦或如何熄滅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與儀式或神秘無關。

苦的生起源自未能看清念頭。
念頭極快速,快過閃電或其他。
念頭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動。
當念頭來時,要同時知道身體的動作,
這是滅苦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證。

節錄自曼谷郵報(199314) 

 

 

相關文章:
動中禪 (動態內觀) 緣氣:(3220)
正念動中禪的四個要點 岩松 緣氣:(4608)
逆流而上 正念動中禪修行體驗 岩松 緣氣:(4471)
捨識用根的動中禪 楊雲唐 緣氣:(3002)
正念動中禪 一種簡單直接的修行法門 隆波田禪師 緣氣:(3642)
正念動中禪 第七日法談 總結、生活運用、禪修課程 緣氣:(3565)
正念動中禪 第六日法談 聖者、八聖道、受 緣氣:(3630)
正念動中禪 第五日法談 慈悲、七覺支、界 緣氣:(3980)
正念動中禪 第四日法談 五根五力、四食、四諦 緣氣:(3070)
正念動中禪 第三日法談 經典、四神足、緣起 緣氣:(3216)
正念動中禪 第二日法談 戒律、四正勤、六處 緣氣:(3026)
正念動中禪 第一日法談 正念動中禪法談序 緣氣:(3256)

上一篇(四念住禪觀入門) 回目錄 下一篇(動中禪 (動態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