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動中禪 第三日法談

經典、四神足、緣起

  1.現在是我們法談的時間,請放鬆身心,眼睛自然的張開,以覺性來聽講。經過不斷的練習,昏沉漸漸消失了,但是掉舉、妄念有時卻像大老鼠一樣的冒出來。怎麼辦呢?對於妄念、雜念,我們不去壓抑它們,也不跟著它們跑。就像大老鼠,你去抓牠,牠會困獸猶鬥,弄得兩敗俱傷,結果人被咬傷了,花瓶打碎了、電視打壞了、眼鏡也跌破了。有時這大老鼠還躲在洞裏,對你「吱吱吱」的嘲笑呢!因此,我們不要直接去跟大老鼠搏鬥,我們只要好好的將貓養大,讓大貓自然的去處理大老鼠,這樣才是一勞永逸的正確方式,以後都可以高枕無憂了。現在我們所急著要做的,就是把貓養大,也就是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使覺性持續如鏈子就對了。一切就這麼簡單。懂得訣竅,處理起來是輕鬆愉快的。
  2. 在泰國的森林裏,有些地方有水蛭、吸血蟲,會吸附到動物的身上。那要怎麼辦呢?不懂訣竅的人,硬是想將牠拔出,牠就愈咬得緊,跟你奮鬥,弄得兩敗俱傷。懂得訣竅的聰明人,只要把混有煙草和石灰的水往牠身上撒去,牠就鬆口了,大家都平安無事。懂得訣竅的,就這麼簡單。同樣的道理,當你的妄念、雜念、生氣、沮喪、無聊感等等佔據你的內心時,你不用跟它們搏鬥,你只要放鬆身心,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把覺性提起來,不久,你就發現這些情緒、這些雜念都消失了。這些妄念和情緒都像客人一樣,有時來得久,有時去得快,不要把它們當作你自己,要快樂的迎接它們,快樂的歡送它們。不要生起排斥的心理,就像不要硬拔吸血蟲一樣。有時惡客臨門,更要耐心的練習,不要浮躁,惡客終究還是會離去的,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的。
  3. 妄念多也不是不好,它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訓練自己,一直回到覺知動作上。妄念生起的次數愈多,練習的機會也愈多。因此,不用去壓抑它們,讓它們自然的來去。覺性強而有力時,有時內心一片安詳,完全沒有念頭,此時也不用去尋找念頭跑到哪里去了,仍應繼續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
  4. 有的學員希望多一點的引經據典。
  佛法的經論,編成經、律、論三部份,稱做三藏,份量非常的龐大。但是,大家要清楚,佛陀在開悟前,並沒有去看任何一部經典。佛陀開悟後,才從內心冒出這些經典。因此,在禪修時,應好好閱讀自己內心的這部經典。這並不是說文字記載的三藏經典有什麼不好,而是說我們要好好的親身去體驗真理。不要將厚厚的三藏經典背在身上,壓得自己都喘不過氣來。如何閱讀內心的這部經典呢?就要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來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一切經典就會從內心流出,也可以看清:流傳了二千多年的文字經典,有沒有被後人所扭曲。因此,不要只滿足於經典的研究,而應親自去體驗真理。好好培養你的覺性。
  5. 要不要背誦經典呢?
  經典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它們只是提供走路所用的地圖。你所需要的是培養自己的覺性,也就是說,你要實際地在路上走,努力地往目的地走。
  6. 有一天,佛陀遊行到印度的摩竭陀國,與弟子們來到「申恕林」的樹林下,佛陀用手拿起樹葉,問弟子們:「我手中的樹葉多呢,還是樹林中的樹葉多?」
  弟子們說:「世尊手中的樹葉甚少,樹林中的樹葉何止百千億萬倍,甚至算數譬喻都不可以比。」
  佛陀告訴弟子們說:「是的。同樣的道理,我成佛後所宣說的法,就像我手中的樹葉這麼一點點,這些是有利益於大眾,可以導向滅苦的法。至於我所不宣說的法,就像樹林中的樹葉那麼多,我雖然也知道這些法,但是我不宣說,因為這些法並沒有益處,不能引導眾生走向滅苦。」
  7. 正念動中禪所教導的法,就是佛陀手中的樹葉,是非常珍貴而稀有的,是引導大眾走向滅苦的方法,因此你們要懂得珍惜,好好的去實踐。
  8. 有的學員問:當我們正在練習時,要不要去思考法或真理呢?
  不要,因為法或真理會一步步的自然呈現出來。這是超越思惟的。
  9. 有的人在參加禪修課程前,有個人生活上的問題要解決。在課程中,是否需要去想這些個人問題的答案?
  不需要。你在禪修課程中的唯一責任就是培養自己的覺性,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當你的覺性強大以後,就有能力處理好你的問題。換言之,覺性變強,問題就變小了。
  10. 為了滅除惡法、為了增長善法,以希欲(希望)做基礎,培養覺性而不散亂,稱做「欲神足」。以精勤做基礎,培養覺性而不散亂,稱做「勤神足」。以定心做基礎,培養覺性而不散亂,稱做「心神足」。以觀察做基礎,培養覺性而不散亂,稱做「觀神足」。當覺性持續,心不散亂,便稱做「神足」。以上所說的「欲」「勤」「心」「觀」四種,合稱做「四神足」。在練習動中禪的同時,我們就在培養四神足,因為我們要使覺性持續如煉而不中斷。當覺性持續不斷後,內觀智慧就會自然的生起,看清我們身心的實相,進而才能滅除我們的痛苦。
  11. 現在我們進一步談談滅苦的道理。當年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為何要出家呢?就是因為他感受到生老病死的苦一直在逼迫著他,他想要找出一個滅苦的方法,因此就出家去尋求答案。他找到當日印度最有名的兩位禪修老師,一位叫羅羅仙人,另一位叫水獺仙人。他從羅羅仙人學習「無想定」,從水獺仙人學習「非想非非想定」。他一下子就學會了,但是這二種禪修都是以專注的方式來禪修,只能將煩惱壓伏下來,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不能達到內心完全的清淨,不能達到滅苦的目的。因此,悉達多太子便離開老師,繼續尋找答案。接著他到尼連禪河邊去修苦行。以控制呼吸的方法來修行,受了種種大苦,但是不能安於正定。他以斷食的方法來修行,受了種種大苦,仍然不能安於正定。他領悟到這些修法都不是正道、不是正智、不是正見,不能滅苦,不能成佛。因此,他恢復正常的飲食,放鬆身心,於菩提樹下,培養正念正知,安住於正定,以強大的覺性觀察自己的身心、觀察緣起,終於成佛了。他發現這條道路後,開始指導眾生滅苦。甚至在家眾也都可以滅苦了。
  12. 佛法上有關因果的道理,稱作「緣起」。那麼,如何觀察緣起以體會生死的流轉過程呢?佛陀所說的流轉的十二緣起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段經文所說的是流轉的緣起,共有十二個因果的鏈子: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順著這十二個,前一個是後一個的緣。也就是說,由於無明、無知的存在,造作種種身心的行為,並使識與名色、六處依次受到影響;在內外六處的接觸下,生起了感受;由於對感受的愛、取,造作出新的行為稱作「有」;由於這個行為產生了「生」與「老死」。在這一個因果的鏈子中,很明顯的,只要我們有「無明」存在著,生老病死的痛苦就無法避免了。因此,要想滅苦,依據緣起的道理,就要把根本的「無明」滅掉。如何滅除無明呢?就要以「明」來對治,也就是要以覺性來對治。
  13. 因此,要由緣起的還滅過程來滅苦,佛陀說: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
  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這段經文所說的是還滅的十二緣起。將因果鏈子的根源「無明」滅除,那麼整個生死之苦就滅除了。也就是說,在內外六處接觸的當下,就要有強的覺性,不再生起無明,不再執著身心為「我」或「我所有」,因而滅除後續對受的愛取與執著,如此後續的生死之苦就不產生了。佛陀對阿難說:「緣起是甚深、甚深的。」因此,我們不要只用理性的思辨,以為因果的道理很簡單。應該透過親身的體驗去掌握它,也就是要好好的練習動中禪,將覺性或「明」培養起來,以強大的覺性看清身心的實相,那麼,一切甚深的道理就瞭若指掌了。
  14. 十二緣起的流轉與還滅,在佛經上歸結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前句是說:前面的因緣有了,後面的果就會產生;後句是說:前面的因緣沒有了,後面的果就不產生了。因此,在禪修中,最重要的是要把當下的因緣處理好,後面的果是依據前面的因緣來決定的。正念動中禪訓練我們要覺知根塵接觸的當下,在觸時,就要明。要能夠站在「明」,而不是站在「暗」或無明。因能夠明,果就能夠明。如此把因處理好,好的果自然就會到來。這是遵循著大自然的因果法則。因此,只要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那麼,在根塵接觸時,你將能親身體悟緣起的甚深道理。
  15. 有的學員問:為什麼只談覺性,不多談一點「無常、苦、無我」?
  要知道,「無常、苦、無我」是我們要體驗的東西,並不是談談而已,當我們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時,當下將清清楚楚的看到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因此,在禪修時,我們把力氣擺在培養當下的覺性。
  16. 有的學員問:昏沉睡眠一來,就立刻改變姿勢,將之趕走,很有效。那麼,妄念一來我就改變姿勢,好不好?
  如果這樣,你就隨妄念而起舞了。昏沉與妄念的對治方法是不一樣的。當妄念來時我們不壓抑它們,也不跟隨它們,我們仍然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強烈的情緒來時也一樣,激動而流淚時也如此,當下仍要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你就能超越情緒、超越感受。不要給感受或感覺欺騙了:有的人剛去洗手間尿尿回來,一下子又感覺想尿尿,你是否就要立刻去洗手間?「感覺」是不可靠的,常會欺騙我們,因此,我們要以覺性來處理,要站在覺性這一邊,而不是隨著感覺跑。如何超越情緒、感覺和妄念呢?答案還是你要一直覺知你的動作,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感覺與妄念會以千奇百怪的面貌來欺騙我們,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儘管它們變化萬千,我們還是永遠站在覺性這一邊,以不變應萬變。在禪修的路上,你只要走在覺性的道上,就不會有任何的危險,「覺知你的動作」就是你的扶手。懂得握住這個扶手,就能安全的引導你到達目的地。要讓覺性成為你真正的歸依處。
  17. 有的學員問:在覺知手部的動作時,如果同時配合呼吸的出入,可以使心更為專注,這樣好不好?
  要知道,我們的訓練是,一次覺知一個物件,也就是:利用手或腳的動作來訓練覺性的持續不斷。如果故意去配合呼吸,內心就會產生壓力而走向專注,不符合輕鬆而自然的原則。如果在覺知動作的過程中,偶而出現呼吸自動配合動作的情形,或是呼吸非常微細,只要是自然發生的,就無所謂,但是不要將注意力移到這上面。要一直單純的覺知自己的動作,使覺性持續如煉。
  18. 有的學員問:在覺知動作的同時,心中冒出咒音,綿綿不斷,有時規律,有時不規律,此時該怎麼辦呢?
  由於每人根性的不同,有的看到光、看到佛像、有的聽到咒音、聽到音樂,所有這些現象,不是好也不是不好,都不要給予重視,仍然只是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久了自然就消失了。因為我們禪修的重點是與覺性在一起,而不是與這些形象、聲音在一起。圓滿的覺性就是真正的佛陀。因此,我們要一直與佛陀在一起,這才是最重要的。
  19. 我們經由覺知肢體的動作來培養覺性,當覺性大時,覺性就會自動去「看念頭」。知道念頭和看念頭有什麼不一樣呢?
  當念頭生起一陣子,你才察覺到它們,這是「知道念頭」,也就是說,你捲入了念頭一陣子了。當念頭剛要生起時,你就察覺到它,這是「看念頭」。譬如,大老鼠由洞口跑出來一陣子,你才察覺到,這是「知道」。當大老鼠正要由洞口探出頭來,你就已察覺到,這是「看」。因此,只有覺性強時,才有資格去「看念頭」。在修行的開頭,我們要大家好好培養覺性,便是這個緣故。
  20. 有的學員問:動中禪的手部移動,有一定的移動姿勢,如果不用這姿勢,是否效果也一樣呢?
  這種規律的移動方式,是由傳承的師父傳下來的,隆波田禪師以這種方式達到了滅苦。依照這個方式可以很快達到滅苦的目標,這個是可以被保證的。而其他的姿勢,我們不保證。
  21. 在禪修的過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種看低別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種生氣的心理。當年印度的悉達多太子,小時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車匿」,或叫做「闡陀」。當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出家時,由車匿一人駕車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後,車匿也來出家修行。但是車匿跟所有的比丘們都相處得不好,因為他認為自己很早就伴隨佛陀,交情比別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對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特別看不順眼。佛陀勸了車匿幾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與瞋恚。
  佛陀入滅後,比丘們依照佛陀臨終前的指示,對車匿施行「梵罰」。梵罰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說話。車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進修行,但是證不了果。這時他的傲慢與瞋怒開始降溫,想起了阿難尊者,便去找阿難指點,他問道:
  「阿難尊者!身心一切都是無常和無我的。那麼,做了善惡業後,是誰承受果報呢?還是沒有人承受果報呢?」
  阿難尊者看到車匿的傲慢與瞋恚已冷卻下來,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說甚深的「緣起」的道理:
  在身心的連續變化中,並不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我,由於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在承擔果報,所以不落入「常見」。另一方面,在身心的連續變化中,有一後續的身心存在著,這個後續出現的身心承受著果報,所以不落入「斷見」。
  經由阿難的指點,車匿以強大的覺性看清身心現象的緣起過程,滅除了常見和斷見,處在中道而證得了聖者的果位。
  所以,大家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心,不要給傲慢、瞋恚或無明所佔據。
  22. 佛陀時期,在舍衛城裏有一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一位長老比丘住在一起,這位長老比丘是他的舅舅。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生起了還俗的念頭。這一天,他正在服侍著長老比丘,內心想著:
  「還俗後,我就賣掉衣物買一隻母羊,接著母羊生了許多隻小羊,不久就存有足夠的錢可以娶妻生子。然後,我就駕著車,帶著太太和兒子來看舅舅。途中,我想抱著兒子一起來駕車,太太卻說:不可以!要專心的駕車。我堅持把兒子拉過來,在拉扯之間,兒子掉下車子,給車輪輾過了。我非常生氣,就拿起木條打太太,太太立刻閃到一邊去。….
  當時這位年青的比丘正在用扇子替舅舅搧涼,由於胡思亂想就把扇子打在長老比丘的頭上。這位長老比丘有「他心通」,知道年青比丘的心念,就叫道:
  「你自己打不到老婆,怎麼來打舅舅?」
  年青比丘不好意思,就跟他舅舅到佛陀那兒。佛院說:「人們的心到處亂跑,甚至跑到非常遙遠的地方。要努力調伏自己的心,從貪瞋癡的煩惱魔中,解脫出來。」
  聽了佛陀的開示,這位年青比丘好好地收攝心思,不久就證得了預流果的果位。
  因此,在禪修時以及平常時,都要一直保持覺性,不要胡思亂想,要好好的活在當下,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能夠如此,目的地就不遙遠了。
  23. 大家要精進用功,就像挖水井一樣,開始挖時,石塊泥土一大堆。挖到水時,仍是渾濁不清,就像禪修的前期冒出一大堆的妄念、雜念。但是只要你繼續把髒水舀走,一瓢一瓢的舀走,最後就會呈現清澈可口的水。同樣的道理,你只要一次又一次的覺知你肢體的動作,你的妄念、雜念就會愈來愈少,最後,覺性持續成片,內心的清淨光明自然就會呈現出來,因此,要耐心的舀水,要耐心的覺知你的肢體動作。這個工作沒有人能替你做,你必須自己清理自己的污垢。要努力的將你心中的無明煩惱清理掉。
  24.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做一個總結。要好好的閱讀自己心中的這部經典,好好的體驗身心的實相,不斷的使覺性持續成煉,沒有散亂,那麼,你就已在訓練欲、勤、心、觀這四個神足。時時覺知自己的動作,那麼,「明」就會生起,同時滅除了十二緣起中的「無明」。要珍惜這個方法,勤奮的練習,這是佛陀掌中的正法,一顆實用而能真正滅苦的珍寶。
  25. 不管是新學員、舊學員,都要好好的培養自己的覺性。努力的清除內心的無明煩惱,不斷的清除,終究會有完全清澈的一天。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

相關文章:
正念動中禪的四個要點 岩松 緣氣:(4932)
逆流而上 正念動中禪修行體驗 岩松 緣氣:(4796)
正念動中禪 一種簡單直接的修行法門 隆波田禪師 緣氣:(3838)
正念動中禪 第七日法談 總結、生活運用、禪修課程 緣氣:(3761)
正念動中禪 第六日法談 聖者、八聖道、受 緣氣:(3830)
正念動中禪 第五日法談 慈悲、七覺支、界 緣氣:(4177)
正念動中禪 第四日法談 五根五力、四食、四諦 緣氣:(3258)
正念動中禪 第二日法談 戒律、四正勤、六處 緣氣:(3222)
正念動中禪 第一日法談 正念動中禪法談序 緣氣:(3452)

上一篇(正念動中禪 第四日法談 ) 回目錄 下一篇(正念動中禪 第二日法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