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動中禪的四個要點
----
岩松

正念動中禪的四個要點:覺知 自然 輕鬆 正常

1. 覺知: 練習時,肢體移動時,要知道動;肢體停時,要知道停。
當我們翻掌時,知道在翻掌。當我們的手往上移時,知道手往上移。當我們的手往下移時,知道手往下移。手移動時,知道手在移動。手停的時候,知道手停。一次一個部位在動,要清楚的知道。同樣的,走路時知道左腳或右腳正在移動,走時自然而輕鬆。
2.
自然:練習時,眼睛要自然的看;耳朵要自然的聽;讓念頭自然的生起,自然的滅去。讓六根處於一個自然的狀態。
3.
輕鬆:練習時,身心要放鬆,動作要輕柔。
4.
正常: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用一個平常心去練習,不要貪求任何成果。
正念動中禪修課程法語

( 岩松編寫整理 隆波通審閱 )
第一天:

禪堂如戰場,

昏沉、疼痛、無聊、孤獨、煩躁、妄念多等煩惱是敵人。

我們不把敵人打死,

敵人就會把我們打死。

昏沉、疼痛、無聊、煩躁等現象的出現是禪修進步的表現。

我們不要被這些煩惱所欺騙,

應該繼續用功,

去輕鬆的覺知肢體的動和停,

這些煩惱就會逐漸自行消失。
第二天:

練習時,

眼睛要自然的去看,

耳朵要自然的去聽,

不要壓抑念頭,

不要追逐念頭,

不要專注,

讓念頭自然的升起,

自然的滅去。

輕鬆的去覺知當下肢體的動和停,

把修行變成一種樂趣。
第三天:

不要根據自己的意向、見解或思想來練習。
為了使練習有所進展,
你應該遵循師父的指導。

不要把以前學過的方法添加進來,
也不要去掉這個方法的某些內容。

一張白紙能畫出最美的圖畫。
第四天:

涅槃是一個很清涼的地方,

如果你想要涅槃的話,你就要有這樣子的決心,

那裏疼痛都沒有關係,一定要克服一切的困難,

這當然是不容易的,因為世間熾熱炎熱的東西,不斷的在拉扯我們,

因為有很多很多的障礙在那裏,如果不是真的有恒心的話,就到達不了,

我們一定要有那種拼得你死我活的決心,

如果我不死,這個煩惱雜染就會死,

煩惱雜染不死,我就會死!

(隆波通法語)
第五天:

我們一定要自己不斷的把當下的因種好,

好好的培養覺性,這個果自然就會到來,

而且這個是你可以親證,可以體驗的,

就像種樹一樣,要不斷的灌溉它,才有甜美的果實,

法是非常高的,超越苦樂,超越世間一切的。

怎樣息滅我們的苦呢?

唯有恒心,要非常持之以恆的人才有辦法做到,

就像我們登山一樣,如果你要登上喜馬拉雅山的話,

你要持續不斷的攀爬才有辦法登到山頂,

法也是一樣,你一定要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達到最高。

(隆波通法語)
第六天:

當出現了法喜、輕安等現象時,
這是禪修進步的表現。
雖然這些現象是好的,
但是我們不應該沾沾自喜而執著他們,
應該繼續用功,
持續的去覺知肢體的動和停,
讓覺性成鏈,
直至滅苦。
第七天:
持續練習如環鏈

我保證佛所說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法。

如果你夠認真並持續不斷像環鏈或時針繞行般的練習,

我向保證我當下所說。

「持續地練習如環鏈或時針繞行」

並不表示必須時時刻刻做規律的手部動作或往返經行。

所謂「時時刻刻練習」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覺知每一個動作:

洗衣、掃地、清理房舍、洗碗、寫字或做生意。

覺性將點點滴滴的累積,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裏而裝滿它。

當我們來回走動,手的進出動作都要覺知,

上床時我們可以反復的握拳、放拳直到入睡為止。

醒來時,應繼續練習。這就叫做「培養自覺」。

(隆波田法語)
修習動中禪的四個誤區

---- 岩松 第一個誤區:在練習動中禪的過程中,需要覺知肢體上所有的細微的感受。

動中禪的要點是,肢體移動時要知道動;肢體停止時要知道停。肢體上細微的感受是隨著覺性的增強自然知道的,而不是刻意去知道。由於初學者的覺性不夠強,需要集中精力才能知道細微的感受。而集中精力的修行就變成了專注,關於專注的弊端請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9f30f0100838h.html

很多動中禪學員原來都修習過內觀,把內觀的某些東西帶到了動中禪中來。隆波通禪師在廣東六祖寺的開示中說:十日內觀是正確的,但是把十日內觀的方法用在動中禪上是錯誤的。

第二個誤區:手臂移動的速度過於緩慢,兩個動作之間沒有停。

如果手臂移動的速度過於緩慢,兩個動作之間沒有停,那樣很容易修成奢摩它定。修成奢摩它定就遠離了解脫這個目標。初學者手臂移動的速度應該以隆波通的示範動作為准,不能以任何人的動作為准。待覺性提高後,可以適當加快移動速度,以覺性能跟得上為標準。

第三個誤區:有一定的定力才能修觀。

修習動中禪只要簡單的知道肢體的移動和停止就可以了,而知道肢體的移動和停止是不需要任何定力的。有人誤以為在沒有任何的妄念和情緒升起的前提下才能修觀,因此修觀需要一定的定力。這種觀點值得磋商。古人雲:煩惱即菩提。沒有妄念升起,如何看清身心實相?看不清身心實相,如何覺悟?
第四個誤區:把正念動中禪作為修習其他方法的一個補充。

正念動中禪是一個獨特的、簡單的、易學的、完整的、圓滿的修行體系。這是一條最直的、沒有任何拐彎的通往涅槃的高速公路。修習動中禪不需要添加任何內容,也不需要減少任何內容。更不能把動中禪嫁接到其他方法中去。

如果把正念動中禪作為修習其他方法的一個補充,就好比一個人同時走在兩條路上。最終的結果是兩條路都走不通。
正念動中禪練習動作要領
陳冠華、岩松等
(已經過隆波通禪師審閱) 基本原則

一次覺知一個部位的動作,手動腳不動,腳動手不動。

覺知動與停(動時,知道在動。停止時,知道停止。)

不要靜止不動;要一直規律地動作。
1.
手部動作
端正坐直,全身放鬆,頭要抬起。
眼睛正視前方,自然的看,不要看太遠或太近,眼睛舒適的位置為原則;耳朵自然的聽。讓六根自然的運作。呼吸順其自然,不刻意去調整呼吸。
可以散盤、單盤、雙盤,也可以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練習,以舒適為原則。

一次覺知一個動作。
每兩個手部動作之間有個停頓,大約1-2 秒鐘。肢體停時要覺知它『停』,不要忽視這一點。
覺知肢體動與停,但不要專注,要自然、放鬆。
不要默念,不要數數字。
2.
臥時或睡覺前
臥時,覺知左側臥、右側臥、仰臥、從左側臥起身、從右側臥起身以及仰臥起身。
睡覺前,可覺知手部小動作或腳部小動作,一次覺知一個部位,動手時不動腳,動右手時不動左手。準備睡覺前可閉上眼睛練習。
3.
經行
經行時,不要擺動雙手,應將兩手攬抱於前胸或交手於背後。在兩點之間往返行走,距離大約1012步為宜。
上身不要晃動。轉身時,要覺知腿部和腳部轉彎時的動作。
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
不要默念右腳動左腳動,不要數數字。
一次覺知一個動作。
當你走時要覺知自己正在行走。如果你沒有帶著覺知來行走,就沒有效果。

但不要專注,要自然、放鬆。
4.
手部動作和經行交替進行
練習一種動作久了,可能會引起酸痛,手部動作和經行可以交換進行。
當不再練習手部動作,要轉換為經行時,兩手固定於肚臍上,腳動手不動,一次覺知一個部位,緩慢起身,要覺知。即使動作轉換也要保持覺知,使動作如環鏈,不間斷!
5.
手部小動作
工作時,搭公車,或在公共場所等怕引人側目時,可使用手部或腳部輔助小動作。
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姆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複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覺知。
不論何時何地,練習必須像遊戲般的輕鬆,每次只動一隻手,而非雙手一起動。動右手就別動左手;動左手就別動右手。
6.
日常生活保持覺知
我們不將生活與禪修分開。在日常生活保持覺性,覺知當下自己規律的肢體

動作,一次覺知一個部位。
有人可能會說:『我很忙,沒時間練習。』這些都是藉口。如果我們想要做件事情,便能找到時間做。工作時就覺知自己肢體中一個部位的動作。假如你是一位老師,當你拿筆時,帶著覺知拿筆。寫字時也要帶著覺知。
洗盤子時,就覺知擦拭盤子的那一隻手的動作。吃飯時,要覺知地拿湯匙,覺知地將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時,要覺知。吞咽時,要覺知。
肢體不動時,可覺知正在呼吸,或眼睛正在看,或耳朵正在聽。一次覺知一個部位。
7.
昏沉與妄念對治
昏沉時,加重動作或更換動作,也可去洗臉或勞務,清醒時繼續回到規律的肢體動作上來。
我們要下定決心,和昏沉拼個你死我活,妄念來了不要管它,不要跟隨妄念或壓抑妄念,回到覺知肢體動作即可。
知道,覺知和專注
-----
岩松
修習動中禪的核心是知道。這個知道和其他內觀方法中的覺知有所不同,與其他禪修方法中的專注區別更大。
禪修者用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觀察自己的身心實相,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種下芒果的種子,收穫的自然會是芒果;種下苦瓜的種子收穫的將是苦瓜。種下正確的,那麼正確的會自然呈現。
傳統的修行方法大都強調專注或者有專注的成分。所謂的專注,是全神貫注、內心不動、費力地集中精神在物件的一點,緊張有壓力,沒有完全放鬆,這種心念的純淨是以壓抑的方式獲得的。
專注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 專注容易使身心產生緊張,因而產生頭痛,疲勞等現象,這些現象會對修行者產生障礙.
2.
專注這種修行方式,必須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才能進行。禪修者適應了閉上眼睛,關閉耳根這樣的一個安靜的環境,一旦回到到現實中就無法適應。佛陀說:正法是不待時節的,也就是說佛陀教導的方法是任何時候都是可以來修習的。如果一種修行方式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以實行,那就不符合佛陀的教導。

3.
用專注這種修行方式容易產生禪相。禪修者在專注的情況下,容易將觀念和想像作為專注所緣,可能會看到色彩、影像等禪相。緬甸的孫倫禪師說:問題是,那些走入禪定領域的人,會以為他們已經成就了什麼。然而,事實上,他們的經驗卻是趨向於變成真實解脫道上的障礙。
動中禪的覺知與其他內觀方法的覺知有所不同,動中禪強調的知道,也就是睜開眼睛,開放耳根,不壓抑念頭,去輕鬆的覺知當下肢體的動和停,並且能把修行變成一種樂趣。

動中禪強調在修行過程中,眼睛要自然的看,耳朵要自然的去聽,讓念頭自然的升起,這樣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修行,把修行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
動中禪借助於知道肢體的動和停來培養覺性,用節奏的變化來打斷妄念鏈,不停的變換覺知的所緣,從而不會把內觀修成禪定。
禪修者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出圓滿的覺性,圓滿的覺性會自然去做它的工作 —— 滅苦。雖然大多數內觀方法沒有提到培養覺性的這樣的概念,但是沒有提到不等於沒有。在修習動中禪的過程中,之所以開放六根,這是因為六塵如同肥料一樣,為覺性這朵美麗的花朵提供養分。如果沒有六塵,那麼覺性這棵嫩芽是無法長成參天大樹的。
那麼傳統修行方法中的專注和動中禪的知道有什麼不同哪?
以經行為例:專注行走時,內心專注一點,未覺知旁邊發生的現象。而覺知行走時,心是開放的,仍可覺知身旁四周的狀況,允許當下任何事物的呈現,並且喜悅地接受當下發生的現象,不去控制,不去反抗,不去改變。
又如,往返經行時,同樣是經行,因不同,果也不同。有一種走得很慢,每一個動作都很慢,不知不覺就走入專注。結果變成了修行專注,而不是內觀,身心有一種壓力在;另一種雖然能正常地走,但是很注意腳接觸地面,無形中心落入了專注,這樣容易看到光、影等禪相。而覺知則是輕鬆的一直知道肢體在移動,不是固定在腳的某一個小位置上,因而不容易產生禪相。
我們用林崇安教授的一個比喻來結束這個論題吧。專注如緊握拳頭,有緊張、壓力,也不能握久,緊握拳頭十分鐘就會不舒服;而覺知如輕輕地握著拳,不費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
正念動中禪是一個能當下直接深入洞察實相的、能克服一般噪音的干擾的、能令禪修者自動自覺地努力做下去的、能與世俗工作並進的、能把修行變成一種樂趣的、能導致真正的解脫一種修行方法。

知道,覺知和專注
-----
岩松
修習動中禪的核心是知道。這個知道和其他內觀方法中的覺知有所不同,與其他禪修方法中的專注區別更大。
禪修者用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觀察自己的身心實相,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種下芒果的種子,收穫的自然會是芒果;種下苦瓜的種子收穫的將是苦瓜。種下正確的,那麼正確的會自然呈現。
傳統的修行方法大都強調專注或者有專注的成分。所謂的專注,是全神貫注、內心不動、費力地集中精神在物件的一點,緊張有壓力,沒有完全放鬆,這種心念的純淨是以壓抑的方式獲得的。
專注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 專注容易使身心產生緊張,因而產生頭痛,疲勞等現象,這些現象會對修行者產生障礙.
2.
專注這種修行方式,必須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才能進行。禪修者適應了閉上眼睛,關閉耳根這樣的一個安靜的環境,一旦回到到現實中就無法適應。佛陀說:正法是不待時節的,也就是說佛陀教導的方法是任何時候都是可以來修習的。如果一種修行方式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以實行,那就不符合佛陀的教導。

3.
用專注這種修行方式容易產生禪相。禪修者在專注的情況下,容易將觀念和想像作為專注所緣,可能會看到色彩、影像等禪相。緬甸的孫倫禪師說:問題是,那些走入禪定領域的人,會以為他們已經成就了什麼。然而,事實上,他們的經驗卻是趨向於變成真實解脫道上的障礙。
動中禪的覺知與其他內觀方法的覺知有所不同,動中禪強調的知道,也就是睜開眼睛,開放耳根,不壓抑念頭,去輕鬆的覺知當下肢體的動和停,並且能把修行變成一種樂趣。

動中禪強調在修行過程中,眼睛要自然的看,耳朵要自然的去聽,讓念頭自然的升起,這樣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修行,把修行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
動中禪借助於知道肢體的動和停來培養覺性,用節奏的變化來打斷妄念鏈,不停的變換覺知的所緣,從而不會把內觀修成禪定。
禪修者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出圓滿的覺性,圓滿的覺性會自然去做它的工作 —— 滅苦。雖然大多數內觀方法沒有提到培養覺性的這樣的概念,但是沒有提到不等於沒有。在修習動中禪的過程中,之所以開放六根,這是因為六塵如同肥料一樣,為覺性這朵美麗的花朵提供養分。如果沒有六塵,那麼覺性這棵嫩芽是無法長成參天大樹的。
那麼傳統修行方法中的專注和動中禪的知道有什麼不同哪?
以經行為例:專注行走時,內心專注一點,未覺知旁邊發生的現象。而覺知行走時,心是開放的,仍可覺知身旁四周的狀況,允許當下任何事物的呈現,並且喜悅地接受當下發生的現象,不去控制,不去反抗,不去改變。
再以靜坐禪修為例:用專注這個方法禪修時,因為心只專注一點,存有緊張狀態,若有聲音傳來,心會不舒服或不喜歡。用知道這個方法禪修時,只是接受聲音的出現、經過、消失,心只念住清淨覺知卻不受干擾。
又如,往返經行時,同樣是經行,因不同,果也不同。有一種走得很慢,每一個動作都很慢,不知不覺就走入專注。結果變成了修行專注,而不是內觀,身心有一種壓力在;另一種雖然能正常地走,但是很注意腳接觸地面,無形中心落入了專注,這樣容易看到光、影等禪相。而覺知則是輕鬆的一直知道肢體在移動,不是固定在腳的某一個小位置上,因而不容易產生禪相。
我們用林崇安教授的一個比喻來結束這個論題吧。專注如緊握拳頭,有緊張、壓力,也不能握久,緊握拳頭十分鐘就會不舒服;而覺知如輕輕地握著拳,不費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
正念動中禪是一個能當下直接深入洞察實相的、能克服一般噪音的干擾的、能令禪修者自動自覺地努力做下去的、能與世俗工作並進的、能把修行變成一種樂趣的、能導致真正的解脫一種修行方法。 

相關文章:
逆流而上 正念動中禪修行體驗 岩松 緣氣:(4795)
正念動中禪 一種簡單直接的修行法門 隆波田禪師 緣氣:(3838)
正念動中禪 第七日法談 總結、生活運用、禪修課程 緣氣:(3761)
正念動中禪 第六日法談 聖者、八聖道、受 緣氣:(3830)
正念動中禪 第五日法談 慈悲、七覺支、界 緣氣:(4176)
正念動中禪 第四日法談 五根五力、四食、四諦 緣氣:(3257)
正念動中禪 第三日法談 經典、四神足、緣起 緣氣:(3397)
正念動中禪 第二日法談 戒律、四正勤、六處 緣氣:(3221)
正念動中禪 第一日法談 正念動中禪法談序 緣氣:(3452)

上一篇(動中禪 (動態內觀)) 回目錄 下一篇(覺性與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