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我行
2006年12月26
桑吉銀登仁波切

 

今天又要暫時離開大家了。也許大家在想上師一天都在忙這忙那的,不知道究竟在忙些什麼。所以我想和弟子們談談我的行動和所作所為。任何一個人,命運不同,做事的方式也不同,沒有一個標準的模式來做同一件事。我所做的事情確實與絕大多數人不一樣,在做事之前我總是要分析考慮,所做的事情對眾生有沒有利益?對弘揚佛法有沒有利益?是不是很自私地在做?是不是為我自己在做?我要先這樣去分析,使自己瞭解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我和各位認識的時間長短不一樣,一年中我一般就來一兩次,每次來也就十幾天,給大家的感覺就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比如這次我本來想多停留一段時間,現在又突然說要走,昨天中午剛訂了機票。這是因為我接到一個電話告知,國外有些基金會希望贊助、支持一些大的佛教網站,主要是為這件事情,我想過去看看有沒有可能。我的網站雖然不大,但已堅持了五、六年,其他同時建立、類似的網站基本上就我一個人堅持了下來,網站長期有幾個人在工作,有一些設備和一個小小的辦公室,這也是我五六年來一個小小的成績。因為能夠堅持了五、六年,所以肯定希望以後更加完善一些。我希望通過這個網站,讓更多的人認識佛法的真理,認識人生的意義。作為佛教金剛乘薩迦派中用中文做的這樣一個比較大的網站,已慢慢成為一個有代表性的網站。以後通過網站還將直接給大家介紹一些比較真實的情況,比如某些西藏的大德,薩迦派的每一座寺院和每一位活佛、法師、堪布,我希望以後這樣來完善。這其中的原因是,現在來漢地的活佛、喇嘛、出家人很多,弘揚佛法的人當然很多,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人是為了某些個人的利益而來到漢地,為達到個人的一些目的而欺騙善良的眾生。好在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不然佛法是沒有辦法延續弘揚的。由此我想通過這個網站,幫助漢地眾生認識一些具有正知正見的人,認識一些真正修行的出家人。所以今天下午我要趕回去,希望對網站建設有所幫助。

從我第一次來漢地至今也將近十年了。有人認為:他這樣跑來跑去,幹嘛不呆在藏地學習、閉關,這樣下去就有可能沒有自己修行的機會了。對於這些想法,我自己也認真地考慮過,也問過一些高僧大德,特別是問過我自己的上師。上師說每個人弘法和普度眾生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終身閉關,一個人修行;有的人留在寺院裏,一輩子忙寺院的事務,指導很多小喇嘛修行;還有的人到處去弘揚佛法,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只要你發心正確,無論採取哪一種方法來修行都是一樣的。我也觀察自己的發心對不對,我認為這很重要,作為一個出家人,我是不是就完完全全、百分之百地在弘揚佛法?好象沒有,還達不到百分之百的程度。但我又慢慢分析,總體來說,我的絕大部分時間,我做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有百分之七十投入到了弘揚佛法和普度眾生之中。我自己認真地分析過很多次,百分之七十應該有。這樣我也慢慢地總結到:每一件事情都能百分之百地圓滿完成嗎?我自己還是做不到。所以我也這樣要求和我一起的出家人。我們既然要做事情,至少要按一定的比例來完成。通過我這些年的觀察發現,沒有一點自私心的人相對來說很難找。但我們是出家人,我們絕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應該奉獻給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和利益國家的事情。應該朝這方面去發展,而且一定要這樣去做。如果我們能夠把一生中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和時間都奉獻給弘揚佛法,按我個人的標準,我已經很滿足了。如果只奉獻百分之三十,留下百分之七十為自己,這樣是不行的。因為我們不是在家人,不是在家的居士,我們是出家人,出家人就有出家人承擔的責任。

說到出家,前些天有位老人,不是學佛的,大概有六十多歲吧,他問我出家多少年了,多少歲出的家,我說十六歲出家,有二十多年了。他問我:你後悔嗎?我說:一點也不後悔。他說很好啊,但不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麼。我初到漢地的時候不到二十七歲,一個山裏來的年輕人,對社會的認識不多,心態和現在大不一樣。通過這幾年,尤其是來到漢地,有更多的機會認識社會、瞭解每個眾生心靈層面的東西,而且我這一生能出家,能見到一些高僧大德,聽到他們的開示,使我對社會的認識更為深刻。所以我出家二十多年了,一點都不後悔,我也很珍惜,並希望後半生能為弘揚佛法、為給眾生帶來更多的幸福多做一些事情,也希望直到生命結束的那天都是出家人,我不想還俗。這是我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要求,一種希望。

現在我接觸到更多的人,讓我更加認識到自己選擇的這條道路才真正的有意義,我會更加珍惜現在這種生命和事業。這並不是因為我坐在那裏,周圍有很多人崇拜我,護持我,所以我珍惜。我更多所獲得的幸福,是因為對眾生、對佛法,我能盡自己微薄的能力做了一些事情,所以更加有成就感。我還想過,對於一個平常人,他為自己做成一件事,或者為家庭做成一件事,或者完完全全為眾生為佛法做成一件事,這三種情況對他心靈的感受肯定會有很大的區別。我也是這樣來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所在。所以,做一個出家人,當然要有宏大的目標和精神,要學會珍惜每一天的時間,珍惜自己的生命。要用這種無常、微薄的生命,儘量做對眾生有意義的事情,每時每刻用這種心態來要求自己。我覺得每一個佛教徒,不論他出家還是在家,都應該這樣去做。

談到生命,大家往往把它放大到七十年、八十年、九十年甚至一百年,每個人最低的生命要求是六十到七十年。既然我們對生命有這麼大的要求,我們就更要學會珍惜每下一個時辰,每下一分鐘,每下一秒鐘。因為生命是由一分一秒、一個個時辰組成的,我們活七個十年是我們的生命,活一個小時也是生命。如果我們不會珍惜一個小時,可以肯定七十、八十年的生命也不會去珍惜。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每分每秒每一天都要學會珍惜,這樣,生命才有意義。很多人也問,生命的價值是什麼?這也是很多宗教家、科學家、政治家想要知道和追求的。事實上,不僅僅是人的生命,一切萬物的生命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有了的那一天就會面臨沒有的那一天,一切的生命,包括現在的地球、宇宙都不能例外,宗教家、科學家都沒有辦法回避死亡。既然沒有辦法回避,沒有辦法抗拒,我們就要珍惜生活,珍惜每一天。眾生往往容易犯的錯誤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無常,也不願意想到無常,都願意想永久,想完美。追求永久、完美的人,絕大部分時間肯定是很痛苦、很煩惱的,不過也有一個好的辦法,如果我們想學會永久、完美,可以把當下的時間放大、放大……到無限,把千千萬萬個當下組成為生命,那才真正的會有完美,你從中肯定能獲得永久的幸福和完美的快樂。除了當下以外,我們的完美只是個描述而已,永遠也找不到。但是在感受完美的快樂時,需要完全放棄我執,把很自私的心態轉換成慈悲心、菩提心。有了這種轉換我們才真正能夠得到當下的完美。再舉個例子,現在的社會提倡和平,提倡生態平衡,雖然不斷地在提倡,但是不少國家都在造核武器,有些地區過度砍伐森林和開發能源,這時和平就只是一句口頭禪而已,生態平衡也只是口頭禪而已。既然我們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就應該放棄製造核武器,應該停止開發大自然原本的資源,只有真正地付出行動我們才能達到目的,才能最終實現當下的成就、快樂。自私的當下沒有辦法快樂,也沒有辦法幸福。但是當我們把當下自私的心態轉換成菩提心、慈悲心,就一定能體會到當下的幸福。這種把當下的慈悲,把一個、兩個、三個、……千千萬萬個慈悲組成為生命,就是一個大修行人的一種修行方法,也是大修行人對生命的認識和對待生命的態度。所以包括我和你們大家,都要面對當下,珍惜當下。

我還想和大家說說這幾年我參與成立舉辦的薩迦班智達五明大法會,這個法會也叫五明論壇。法會每年開一次,它不屬於某個地方或某個寺院的法會,也不是僅僅由某位大德來主持,它實際上是整個薩迦派的學術論壇,前來參加的人絕大部分都是佛學院的僧人,他們都有所成就,學歷也比較高。2008年是第五屆。我在想,很多上師也這樣說,現在末法時期,如果還有緣起要弘揚佛法,當務之急是培養人才,從理論和教育方面培養人才非常重要,

建一座寺院,塑一尊很大的佛像,這些都不是究竟的弘揚方法,舉辦這個法會就是為了培養人才。到今年為止法會已經堅持了四年,舉辦了四屆,幾年來大家在理論以及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不過這些理論我自己也不懂,也沒有福報和智慧去學習。在今年的法會上我遇到一位喇嘛,他參加過第一、第二屆,第三屆沒有參加,今年又來了,幾年中他去過其他一些學院學習。我問他有什麼感受,他說參加完今年第四屆後感受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在參加第一、第二屆後去到其他佛學院時,心裏還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覺得這些學院理論學習很好,法會似乎還比不上這些學院,對於自己來說進步也不是特別大,憑自己的水準要想留在這些佛學院裏希望很小。但是今年參加完法會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績,而且是一種飛躍的成績,這就是他的體會。聽了他的話我在想,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成績呢?雖然每年參加法會的人並不是很多,大約有三、四百人吧,但這是每個學院裏派出的最優秀的學生(今年來了二十七個學院的學生),大家聚在一起,每屆十五天,為他們交流各自的學術心得提供了一個平臺。這裏沒有大活佛、大堪布的分別,大家都是普通學生,完全平等,每個人都以這種心態來參加法會。雖然交流的時間不是很長,但他們從中得到很多收穫,使將來的學習更開闊更明瞭。薩迦派老堪布阿貝仁波切是薩迦派很多大德的老師,也是薩迦法王的經師,在薩迦派裏有很高的威望,他一直都在尼泊爾,今年他曾對我說,這個法會是整個薩迦派弘揚佛法的中心,是一個根,一定要堅持下去。他的話給了我極大地鼓舞,我將遵照堪布的囑託堅持把法會辦下去。

我另外在做的事情就是籌建幾個佛學院,其中一個在理塘。理塘的佛學院原來是薩迦派歷史上很有名的大成就者累巴仁波切的寺院,累巴仁波切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幾乎成為薩迦派所有大德的上師,包括現在的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上師在內。但現在理塘的條件很差,海拔比較高,大約有四千多米,天氣很冷。這幾年我把它恢復起來,建了佛學院,特別是解決了僧人的住宿。前年在新都橋高爾寺我還帶頭建有另一個佛學院,已經建起來,現在很不錯。今年又在塔公寺裏開始建一個佛學院。塔公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也是藏、漢之間交流最為方便的一個地方。塔公寺雖然屬薩迦派,但是在塔公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薩迦派的佛學院。一個寺院規模再大、僧人再多,品質才是最主要的。所以,塔公寺佛學院一定要建起來,這不僅僅是我的心願,也是很多大德、包括薩迦法王,他們都有這個心願。2005年我去了印度,見到了我的上師,見到了薩迦法王,他們當時都提到這件事情,說不論怎麼樣,不論規模大小,一定要建佛學院。我有這個心願算起來也有八、九年時間了,一直以來機緣都不成熟,沒有建成。我從印度回來後,感到機緣已到,這肯定是我的上師們的加持和慈悲的力量促成的,所以今年就開始動工興建,明年就可以開學了。希望它能成為薩迦派在康區一個重點的佛學院。我目前主要的想法是在塔公先培養一批年齡在八、九歲到十八、十九歲之間的小喇嘛,現在已經有三、四十個人在學習,以後再慢慢增加到五、六十人,幾年後他們就可以去佛學院學習,五、六年後就有希望成為一批比較有文化、比較懂得怎麼去面對人生的僧人。我不敢保證每個人都很好,每個人的修行都很好。以前有很多喇嘛認為要品質不要追求數量,認為一個寺院有四、五個很出色的喇嘛就可以了,不要太多不聽話的人。後來我想,我也問過很多人,品質從哪里來?當然從數量裏面來。一百個喇嘛中可以肯定會有十個優秀,但是如果只有十個喇嘛,優秀的就只有一、兩個了,這兩個人能做什麼?所以目前我不去考慮小喇嘛將來會怎麼樣,首先給他們提供一種比較傳統而優秀的教育,以後他們肯定會慢慢受益。我自己沒有這種福報和智慧去學習深造,那我就把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投入到這些方面來。

生命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但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要投下去,這也是我對自己心靈的要求。該做的都已經做了,沒有什麼後悔的,也願意這樣去做,不必去和別人比,別人能做的更多,只需要學會讚歎、隨喜,隨喜他們的功德,隨喜他們的福報。只需拿出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的事情。

20061226,重慶)

 

 





主持人
桑吉銀登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