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光 二

帕奧 尊者 Pha-Auk Sayadaw

緬甸帕奧禪師講解
弟子合譯
三、不淨觀(Asubha Kammatthana
禪修者圓滿修習佛隨念之後,可再轉修不淨觀。不淨觀有二種修法:一、以不淨作為止禪的目標,二、是以不淨作為觀禪的目標。作為止禪的目標時,女性禪修者必須只觀想女屍,男性禪修者則必須只觀想男屍,這是取屍體為目標,以便得證初禪的禪法。在近行定的階段,當心專注於屍體似相時,屍體可能會變得稍微漂亮,因此若是異性的屍體,貪欲就可能會生起。為了禪修不受到貪欲破壞,因此只可觀想同性的屍體。然而,在觀禪裏,觀不淨並非為了證得禪那,而只是為了觀「過患」(adinava)。在觀過患的階段時,禪修者可以觀任何屍體,不論是男是女皆可。
在《清淨道論》裏,它指示還未證得任何禪那的禪修者先修不淨觀。然而,在這寺院裏,對於已修白遍證得第四禪者,他們可以借助第四禪的力量修習不淨觀。禪修者應取他所見最感厭惡的同性屍體作為目標。禪修者不須到墳場觀取死屍,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進入白遍第四禪的光極明亮時,他可以其光照向曾見過最厭惡的同性屍體。在照見時,若他曾於死屍的頭位觀看,如今他亦能在同樣的位置以光照見;如果以前是位於死屍的左或右觀看,現在他也能夠在左或右邊以光照見;假如前是在死屍的腳邊看它,此時他亦能從腳邊照見它。只有在那屍相變得清晰時,才以智觀想:「厭惡、厭惡……」或「不淨、不淨……」。
有些禪修者可能會遇到某些困難,如不曾見過同性的死屍。若此,就必須去取同性死屍的不淨相(asubha nimitta)。在此情況下,由於禪修者早已熟練于進入白遍第四禪,所以他可從第四禪出定後,張眼觀取死屍,就會很容易的取得屍相。若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入白遍禪那,他也可只以普通眼看死屍,取它為目標,在心中默念:「不淨、不淨……」(當他回到禪坐時)通過第四禪的定力,他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輕易地取得不淨相,當不淨相清晰時,再令心專注於它,觀想「不淨、不淨……」。
觀想時,不觀照死屍的未來階段,否則死屍的相就可能會變成骨頭,再變成骨灰。但並非每首屍相都會如此,只有禪修者見死屍是很久以前的事,而該死屍如今又已變成了骨灰,這種現象才會發生。所以切勿令心朝向未來觀想。禪修者必須選擇以處於最厭惡狀態的死屍作為專注目標,心中默念:「不淨,不淨」且其不淨必須很清晰。由於白遍第四禪的近依止力,多數的禪修者都能在一次的坐禪時間裏就證得禪那。若還不行的話,就如此再修習二、三次。
 
當心專注於不淨的屍體大約一小時之後,再以智辨明心所依處(由於專注心是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就能夠觀察到五禪支,即一、尋,把心投向於(屍體的)不淨,二、伺,令心持續專注於不淨,三、喜,喜歡不淨,(四)、樂,體驗到不淨相應的樂受,(五)、一境性,心與屍體的不淨成為一境。
這裏有個問題:在觀想骨頭或死屍時,喜怎麼會生起?樂受又怎麼會生起?這是因為禪修(bhavana)的力量而導致喜與樂生起。譬如你們常吃的「各阿比」(ngapi  是極不淨的,但把它炒過之後就不覺得不淨了。同樣的,由於禪修的力量,喜與樂是可以生起的。當心專注於屍體的不淨及禪修成熟時,就會獲得似相。換言之,即是定力已提升到近行定的階段,若似相出現,不淨的屍體就可能暫時變得漂亮,此時由於禪修的力量,喜及樂禪支就會生起。

四、死隨念(Marananussati
 
已經證得不淨觀初禪的禪修者,可以輕易地轉修死隨念。佛陀在《大念處經》(Maha Satipatthana Sutta)裏說:so imameva kayam upasamharati ‘Ayampi kho kayo evamdhammo evambhavi evam anatito’ti「他以智將自身比較(該屍):『我身亦有如是(不淨)性,必當如是,無法超越此(不淨)』」。若已證得不淨觀初禪的禪修者,觀想自己成為一具死屍,如:「我肯定會死,死亡是必然的,我無法逃脫死亡;此不淨肯定會發生,我無法避免此不淨」,而腐爛相出現,就取它作為目標,使心專注於彼,觀想:「我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卻是不定」Maranam me dhuvam, jivitam me adhuvam,或「我生命的終點即是死亡。」
 
禪修者必須先專注於自己不淨的死屍相上,過後才轉觀屬於究竟法的命根(jivitindriya)之終結。若心能夠專注一小時,當他去辨明專注的心時,五禪支就會出現,然而這些禪支並非安止定,只是近行定的禪支而已。這是修習死隨念的方法。
結語
一共有四種護衛禪,即: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與死隨念。禪修者應該每天都以一切有情作為禪修的所緣入慈心禪一次,把慈愛散播至寺院、村子、直到無邊世界。這是為了令自己在禪修時不會遭遇到厄難。修習佛隨念可使自己不遭受危難,保護不受夜叉、鬼神等的幹擾,也可使心清晰,因此當心不清晰時亦應修佛隨念。當悚懼(samvega)退失及心攀外緣時,則應修習死隨念。當貪欲(raga)生起時,更應該修習佛陀教導作為斷除貪欲之法的不淨觀。 ]


 
四界分別觀的修習方法
帕奧禪師 
 
緬譯英:Bhikkhu 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譯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尋法比丘﹚

 在巴厘聖典裏,記載了兩種修習四界分別觀的方法,即:簡略法與詳盡法。在此即將要為大家解說的是適合於利慧者的簡略法,而另一是給予修習簡略法有困難者的詳盡法。
 
佛陀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教導的簡略法:「同樣的,諸比丘,比丘觀察此身無論是處於任何姿勢,都只是由諸界組成而已: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清淨道論》(第十一章,段四一至四三)更進一步的解釋:「是故欲修習此業處的利慧者,首先應獨居靜處,念慮于自己的全色身:『於此身中,堅(硬)性或固性的是地界,粘結性或流動性的是水界,遍熟性或暖熱性的是火界,支持性或推動性的是風界』。他應當數數地念慮作意及觀察「地界、水界」,意即僅是界而非有情非壽者。這樣精進,不久之後,生起由照見及差別諸界之慧所增強之定。由於以自性法為所緣,其定不能達至安止,而只是近行定。」。
 
再者,或如舍利弗尊者所說的身體四個部份,以顯示四界之中並無任何有情,即:「因骨、因腱、因肉、因皮包圍空間而稱為色」。他應當決意在每個部份裏,以智之手把它們分別,及依上述的方法觀察它們,即:「於此身中,堅(硬)性……不能達至安止定,而只是近行定。」 。

四界分別觀入門
 
在帕奧禪林裏所教導是遍照全身四界的方法:
一、 地界:硬、粗、重、軟、滑、輕。
二、 水界:流動、粘。
三、 火界:熱、冷。
四、 風界:支持、推動。
 
屬於地界的六種特相可在《法聚論》(Dhammasavgani . p.170 , p.647)裏見到,其巴厘原文是:硬(kakkhalam),軟(mudukam),滑(sanham),粗(pharusam),重(garukam),輕(lahukam)。水、火與風界的特相各自的巴厘原文,水:流動(paggharana),粘(abandhana)或接觸(savghattana)的現起。火:熱(unha),冷(sita)。風:支持(vitthambhana),推動(samudirana)的作用。
 
修習四界分別觀,必須逐一地照見這十二種特相或素質為始。對於初學者,一般先教導較易照見的特相,而較難的部分則留待於後。按照一般所教導的先後層序排列:推動、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流動及粘。當開始觀照其中任何一種特相時,必須先在身體的某個部位照見到它,然後再嘗試將之擴至能夠遍照全身。
 
一、開始照見「推動」時,可以注意吸氣時風大推動頭中央的推動力。當你能照見到這部位的推動時,接著應把注意力轉移到身體鄰近的其他部位,繼續照見它的推動。如此,可以先從頭部開始慢慢照見推動,然後於頸項、身體、手、足乃至腳底,不斷地重複修習再修習,直到無論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任何部位,都很容易照見推動。
 
如果頭中央的氣息推動力不易於察覺,可以吸氣時注意胸部或腹部的移動。若這些也不清楚,可注意心臟跳動而引起的脈搏跳動,或任何明顯的推動;每當有移動時,即有推動。無論在何處開始,都應該持續不斷地、慢慢地去提升自己對它的瞭解,以便能於全身皆見推動。在有些部位它會呈現得較明顯,而其他部位則較微細,但它是存在, 於全身的每個部位。
 
二、當你對照見推動感到滿意之後,可以嘗試照見「硬」。首先在牙齒照見硬的特相:咬一咬牙就可以感到它的堅硬,過後把咬緊的牙齒放鬆,再去感覺牙齒的堅硬。當能感覺到硬後,可以嘗試有系統地從頭到腳遍照全身的硬,就好像在照見推動時一樣,但注意不要故意將身體繃緊。
 
如能看到全身硬的特相時,可以再遍照全身的推動。在推動與硬兩者之間的特相交替,從頭到腳遍照全身的推動,然後再遍照全身的硬,不斷重複地修習多次,直到滿意為止。
 
三、當能夠看到推動與硬之後,可以嘗試去照見「粗」的特相。用舌頭與牙齒互相磨擦,或用手背擦磨另一隻手臂的皮膚(表層),這樣就會感覺到粗的特相。現在嘗試有系統地照見全身的粗。如果不能感覺到粗,可再重複地照見推動和硬,就會看到粗與它們(推動、硬)在一起。當能夠看到粗時,應繼續從頭到腳逐一地遍照全身的推動、硬及粗。
 
四、修習上述三種特相感到滿意之後,可以接著照見全身的「重」。首先把雙手重迭放在中間,上面的手就會有重的感覺,或者可把頭往前垂,體會它的重感。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能夠遍照全身的重,然後應逐一照見全身的推動、硬、粗及重四種特相。
 
五、對照見這四種特相感到滿意之後,進而遍照全身的「支持」。先放鬆背部使身體稍為向前傾彎,然後再延直身體及保持它直立,保持身體矗立不動的力量即是支持。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能從頭至腳遍照全身的支持,然後逐一照見全身的推動、硬、粗重及支持。
 
六、照見這五種特相之後,可用舌頭推嘴唇內部,再感覺「軟」的特相。然後,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能遍照全身的軟。現在可以照見全身的推動、硬、粗、重、支持及軟。
 
七、接下來先(以唾液)弄濕雙唇,然後用舌頭左右地擦它們,感覺「滑」的特相。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遍照全身的滑。然後,應逐一地照見全身的這七種特相。
 
八、接著上下地移動一隻手指,感覺它「輕」的特相。修習至能夠遍照全身的輕之後,再繼續逐一地去照見全身的這八種特相。
 
九、接下來是遍照全身的「熱」(或「暖」),一般上這是非常容易辦到的。
 
十、接著在吸氣時感覺息的「冷」,然後再有系統地遍照全身的冷。現在已能夠照見十種特相。
 
(注:以上十種特相都是直接地從觸的察覺得知,但流動和粘這最後兩種特相,只能根據其他十種特相的推理而得知,這是為何要留待最後才教導的原故。)
 
十一、觀察口中唾液、或血管裏的血、或肺部的氣、或全身的熱氣在「流動」,從中得知何謂流動,然後再如前述般地修習。
 
十二、你可以注意皮膚、肌肉和腱如何圍包著身體,以得知何謂「粘」。血也是被包住的,就好像在一粒氣球裏的水,沒有了粘性,身體將會分裂成粉狀;保持身體粘住地面的地心吸力也是粘。然後,再有如前述般地修習。
 
假如不易覺察流動和粘,必須不斷重複逐一地覺察全身其餘十個特相。當能熟練修習時,將會發覺到粘的特相會更明顯。如果粘還不明顯,就必須不斷重複地只注意推動和硬的特相。最後,應該會感覺到好像被一匹布包著一樣,這現象就是粘的特相。假如流動的特相不明顯,就一起注意流和熱,或流和冷,或流和推動,如此流動也就會變得明顯。

重排次序與平衡諸界
 
以同一次序不斷重複、清楚地從頭到腳遍身觀察十二特相。對此感到滿意之後,接著需要重排它們的次序,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粘、熱、冷、支持及推動。然後,再以此次序逐一從頭到腳,遍身觀照這十二種特相。應該嘗試修至能夠相當快速地重複照見它們,一分鐘之內至少三圈。
 
修習時,有些禪修者的諸界或會失去平衡的現象,某些界可能會變得太過強烈且難以忍受,尤其是硬、熱和推動。一但有此現象產生,應把較多的注意力放在與其相對的素質上,然後繼續培育定力,諸界可能就此恢復平衡。這即是為何要先教導十二種特相。當諸界達到平衡時,較容易獲得定力。
 
平衡諸界的相對素質是:硬與軟,粗與滑,重與輕,流動與粘,熱與冷,支持與推動。
 
如果一對裏的其中一個特相過強,可以多注意相對的素質來平衡它。例如:當流動的特相過強時,可以多注意粘性;或者當支援過強時,可以多注意推動,其餘亦以此類推。
 
現在已熟練於遍身照見這十二特相,而當這些特相變得清晰時,應同時照見首六種特相為「地界」,然後同時照見接下來的兩種特相為「水界」,接著的兩種特相為「火界」,以及最後兩種特相為「風界」。你應繼續照見它們為地、水、火、風,令心平靜及獲取定力,不斷重複地修習百次、千次乃至百萬次。
 
在此階段,有一種實用的好方法:同時遍照全身的四界。為了保持心靜且穩定,不必像之前那樣,把注意力從身體的一個部位移至另一個部位,現應同時遍照全身。一般上,最佳方法是仿佛從雙肩後面遍照全身,也可以採用有如從頭頂上向下遍照全身,但這可能會令某些禪修者感到拉緊及導致諸界失去平衡。

十種培育定力的方法
 
《清淨道論疏鈔》還有提及以十種觀察方法來培育定力,即:有次序,不太快,不太慢,避開幹擾,跨越觀念,去掉不清晰的,辨明諸界,以及依據《增上心經》、《無上清涼經》及《覺支經》的方法修習。
 1
有次序(anupubbato):次序是指佛陀所教導的次序,即地、水、火、風。
 2
不太快(natisighato)。
 3
不太慢(natisanikato):照見得太快,作為此禪目標的四界即將不清晰;照見得太慢,又不易成功。
 4
避開幹擾(vikkhepapatibahanato):確保心念只專注于禪修目標──即四界,不讓它四處漂蕩。
 5
跨越觀念(pabbattisamatikkamanto):不應只是心念地、水、火、風,且要清楚知道它們所代表的真實法,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粘、熱冷、支持與推動。
 6
除掉不清晰(anupatthanamubcanto):當你能夠照見所有的十二種特相之後,在嘗試培育定力時,可以暫時不理不清晰的特相,然而這將會導致諸界失去平衡且產生痛或緊,因此不被鼓勵採用此法。你應該在每一界裏至少保留一種特相,因為不能以三界,或兩界,或一界修習四界分別觀。最佳狀況是所有十二種特相都很清晰,不應少掉其中的任何一個。
 7
辨明諸相(lakkhanato):在開始修禪及諸界自性特相還不清晰時,也可以注意它們的功用。當定力較佳時,專注於每一界的自性特相,即:地界的硬與粗,水界的流動與粘,火界的熱與冷,以及風界的支持。在這時候你只見諸界,而沒有「人」或「自己」。
 8
910是三部勸導禪修者平衡信、精進、念、定與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七覺支的經典。請參考(緬文版):
1.Adhicitta Sutta
Nimitta SuttaAvguttara Nikaya 1. p.258
2.Anattarasitibhava Sutta Avguttara Nikaya 2. p.379

3.Bojjhavga Sutta , Samyutta Nikaya 3.p.71-73

朝向近行定
 
繼續以四界培育禪定朝向近行定時,就會開始見到不同種類的光。在某些禪修者,開始階段出現的光好像灰色煙一般,若繼續觀照灰光裏的四界,它將會變得白若棉花,過後白亮得有如雲朵。此時,全身會呈現為一團白色物體,繼續觀照於白色物體裏的四界之後,會發現它變得剔透明亮,如同一塊冰或玻璃。
 
這明淨的色法(rupa)是五根,我們稱它們為「淨色」(pasada),在這五淨色中的身淨色(kaya pasada)遍佈全身。在此階段所見的身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及舌淨色是屬團塊狀的,因為還未破除三種「密集」(ghana)(見「色業處」)。
 
若繼續觀照透明體裏淨色的四界,將會發現到它發亮與放射光芒。當這光至少持續出現半小時之後,嘗試照見透明體裏的空界,尋找裏邊的小空間,將會發現透明體即刻粉粹成許多名為「色聚」(rupa kalapa)的極微粒子。當達到這名為「心清淨」(citta visuddhi)的階段後,可以繼續分別色聚培育「見清淨」(ditthi visuddhi)。然而,如果定力之光還很薄弱,且想修習其他的止禪,那麼最好尚未見到色聚之前換修止禪。在此,你可修習三十二身分  ,可採用其中一處,以觀其不淨培育定力直到證得初禪,或者可採取其中一處的顏色修習遍禪(kasina)至證四禪,進而修佛隨念、慈心觀、死隨念及不淨觀四種護衛禪。
 
若某位禪修者是純觀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他應該照見四界各自的特相,直到能見透明體以及近行定之光極其明亮,然後繼續修習直到能夠照見色聚(rupa kalapa)。 z

色業處的基本理論
帕奧禪師 

 緬譯英:Bhikkhu 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譯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尋法比丘﹚

修習觀禪者所必須觀照的諸法
 ‘Sabbam bhikkhave anabhijanam aparijanam avirajayam apajaham abhabbo dukkhakkhayaya. sabbabca kho bhikkhave abhijanam parijanam virajayam pajaham bhabbo dukkhakkhayaya.’ (Salayatana Samyutta , Sabbavagga , Parijabana 1 .) 
「諸比丘,於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得盡苦。……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善能盡苦。」(六處相應
一切品曉了經第一) 。
 
本經的注釋書更進一步解其內容指是「三遍知」,它說:Iti imasmim sutte tissopi paribba kathita honti. abhijabananti hi vacanena bataparibba kathita , parijananti, vacena, tiranaparibba, virajayam pajahanti dvihi pahanaparibbati .「知解是指知遍知(bata paribba),曉了是指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亦作度遍知),而在後面的離欲與捨棄二者則指斷遍知(pahana paribba)。」
 
因此,只有以這三遍知透徹地瞭解五取蘊的一切名色法,我們才能夠斷除對名色法的愛而滅苦。再者,《清淨道論疏鈔》中提到:Tavhi anavasesato paribbeyyam ekamsati virajitabbam. (Maha-tika, 2, p.358)「必須先透徹與毫無遺漏地辨明這作為觀禪目標的五取蘊。」然後,為了斷除對這些名色愛著,它指示禪修者觀照一切名色法的三相(即無常、苦、無我)作為觀禪目標。

 根據這些經論的指示:一、禪修者必須先有能力各別地辨明組成五取蘊的一切名色法。在修習時,各別地辨明一切色法的智慧名為「色分別智」(rupa pariccheda bana);各別地辨明一切名法的智慧名為「名分別智」(nama pariccheda bana);辨明名與色為二種各別組合的智慧名為「名色分別智」(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
 
三智的另一名稱是「色攝受智」(rupa pariggaha bana)、「非色攝受智」(arupa pariggaha bana)和「名色攝受智」(nama rupa pariggaha bana)。再者,在此階段瞭解到「無人、無有情及無我的存在,只有色法與名法而已。」此智慧亦名為「名色差別智」(nama rupa vavatthana bana)。
 
在辨明一切名色法時,若禪修者還未證得禪那,可省略與禪那有關的名色法。然而,若他能夠證得禪那,他應辨明並以觀智觀照他所證得的禪那名色。
 
二、他必須正確、如實知道這些名色法的因,這智慧是「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由於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能夠清楚、明顯及正確知道作為觀禪目標的諸法,此二者亦名為「知遍知」(bata paribba)。
 
三、他必須徹見一切色法、名法及其諸因之無常、苦與無我三相。在觀智的階段,即從「思惟智」(sammasana bana)開始,觀照每一色法、名法及其諸因三相。
 
在這些觀智當中,「思惟智」和「生滅隨觀智」的作用是審察與辨明一切名色法及其諸因的無常、苦與無我三相。此二智亦被稱為「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
 
從「壞滅隨觀智」(bhavga bana)開始的觀智,只看到一切名色法及其諸因的壞滅,和這些法的無常、苦與無我三相。由於應斷的煩惱於此暫時受到觀智斷除,所以它們亦名為「斷遍知」(pahana paribba)。
 
四種聖道智徹底根除蒙蔽心的無明(avijja)與癡(moha)。他知道一切名色是苦諦,名色的因是集諦,以及苦諦與集諦的無常、苦與無我三相。由於聖道能令遍知、審察這些法為無常、苦、無我的功用圓滿,所以它們稱為「知遍知」和「審察遍知」。因為能徹底根除煩惱,故名為「斷遍知」。

二十八種色法
 
禪修者必須培育三遍知,徹底地明瞭組成五取蘊的一切名色法。由此緣故,禪修者應知道、學習和記住一切色法與名法,以下是對色法的說明:
1~4)、大種(maha bhuta)=四界(四大)
  1
地界(pathavi dhatu):
    
重地(garupathavi):硬、粗、重
    
輕地(lahupathavi):軟、滑、輕
  2
水界(apo dhatu):流動、粘
  3
火界(tejo dhatu):熱、冷
  4
風界(vayo dhatu):支持、推動
5~9)、淨色(pasada rupa):
  1
眼淨色(cakkhu pasada
  2
耳淨色(sota pasada
  3
鼻淨色(ghana pasada
  4
舌淨色(jivha pasada
  5
身淨色(kaya pasada
10~13)、境色(gocara rupa):
  1
顏色(vanna
  2
聲(sadda
  3
香(gandha
  4
味(rasa
  5
觸(photthabba)(地、火、風)
 
地、火、風三界組成觸境,若把它們列成三境,計有七境色。當計算二十八種色法中不包括觸,因為觸境色的地、火、風界早已各自被列入四界內。
1415)、性根色(bhava rupa)有兩種:
  1
女根色(itthi bhava rupa
  2
男根色(purisa bhava rupa
 
每人只有其中一個性根色,女性只有女根色,男性則只有男根色,性根色是遍佈於全身的。
16)、心色(hadaya rupa
 
心色是意界和意識界所依靠的色法,它是在心色十法聚裏面,這種色聚散置於心臟裏邊的血。由於它是意界或意識界的住處,它被稱為心所依處。
17)、命根色(jivita rupa , jivitindriya
 
此色法遍佈於全身,它維持業生色(kammaja rupa)的生命。
18)、食色(ahara rupa
 
段食(kabalinkara ahara)是食物裏的食素(oja)。一切色聚裏都有食素色(oja rupa),即使業生、心生或時節生的色聚都有。那些食素各自被稱為業生食素(kammaja oja)、心生食素(cittaja oja)或時節生食素(utuja oja)。為了避免禪修者產生混淆而要說明:只有食物的「食素」,製造的食素八法聚裏的食素,才是食生食素(aharaja oja)。或更明確地說,剛吃下尚留在胃裏的食物,在還未被消化運送到全身時,其食素還只是時節生食素(utuja oja)。
 
在胃裏的消化之火(火界)助力下,食物被消化了,製造了新的食素八法聚,這些新色聚是食生食素八法聚,而這些食生食素八法聚裏的食素即是食生食素。
 
一、以上十八種色法名為「自性色」(sabhava rupa),因為它們每個都擁有自性相,即硬等等。
 
二、這十八種色法亦名為「有相色」(salakkhana rupa),因為它們都擁有一切名色法的共相:由於生滅而無常,由於受到生滅的壓迫而苦,以及由於沒有永恆穩定的質素或我而無我。
 
三、由於這十八色是以業,或心,或時節,或食為因而生,它們亦名為「完色」(nipphanna rupa)。
 
四、由於這十八色的強度不斷地變化,從熱至冷,從硬至軟等等,因此它們亦名為「色色」(rupa rupa,真實色)。
 
五、由於這十八色適於作為觀禪的目標,以觀照它們為無常、苦與無我,因此它們亦名為「思惟色」(sammasana rupa)。     
 
隨後將列出的剩餘十種色法與上述十八色不一樣,相反地它們是:

 
(一)、無自性色(asabhava rupa
 
(二)、無相色(alakkhana rupa
 
(三)、不完色(anipphanna rupa
 
(四)、非色色=非真實色(arupa rupa
 
(五)、非思惟色(asammasana rupa
19)、限制色(pariccheda rupa)=空界(akasa dhatu
 
每一個色法不與其他色法混為一體,每個色法有各自為界限的色法,以及在色聚之間的空間名為限制色。
2021)、表色(vibbatti rupa)有兩種:
 1
身表(kayavibbatti),即作為溝通的身體動作。
 2
語表(vaci vibbatti),即說話的動作。
 
能使他人懂得我們念頭的動作名為表色,身表是以身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念頭,如向人招手。
 
語表是以話來表達自己的念頭,如呼喚人時說:「請來這裏」。由於身表和語表是由心造,所以這兩個色法不能放進沒有心的無生命物裏(如錄音帶),它們只存在於有情的語音和身體動作裏。
22~24)、變化色(vikara rupa)有五種:
 1
色輕快性(lahuta):心生、時節生及食生真實色的輕快性。
 2
色柔軟性(muduta):心生、時節生及食生真實色的柔軟性。
 3
色適應性(kammabbata):心生、時節生及食生真實色的適應性。
 
色輕快性、色柔軟性和色適應性三色,再加上之前的身表和語表兩色,合共有五種變化色。
25~28)、相色(lakkhana rupa)有四種:
 1
色積集(upacaya):其相發生於一個生命初期的真實色,它導致諸根成長、完成,及適當的色法達到足夠的程度與繼續成長。
 2
色相續(santati):在諸根完成後,它確保真實色在一生中相續不斷。
 
佛陀把一生分為兩種時期,即從投胎至眼、耳等諸根成長為第一時期,另一時期是從諸根完成後開始。在第一時期裏,色法的生起名為「色積集」。第二時期,色法的生起名為「色相續」。這兩種色是為真實色的生起(upada,生時)。
 3
色老性(jarata):真實色的成熟或老化,它是真實色的住時(thita)。
 4
色無常性(aniccata):真實色的壞滅,它屬於真實色的壞滅時(bhavga)。
 
十八個真實色加上十個非真實色,一共有二十八色。在這二十八色當中,地、水、火與風名為界(dhatu),或大界(maha dhatu),或種色(bhuta rupa)。其他二十四色名為所造色(upada rupa),因為它們是依靠四大界而生的。

色法的本質
 
這二十八色是不能夠獨自或單獨存在的,而只能以色聚的組合形態出現,最小的色法組合名為「密集」(ghana)。在同一粒色聚裏的諸色是:
 
同時生起(ekuppada),
 
同時滅(ekanirodha),
 
同住於一處(ekanissaya)。
 
在一粒色聚裏的所造色(upada rupa)是來自或依靠同一粒色聚裏的四大而有。另者,同一粒色聚裏的四大是互相依靠的。四大和所造色都不依靠另一粒色聚裏的四大。
 
為了能以智如實知見究竟色、所造色如何依靠四大,以及見到四大如何互相依靠,首先就必須能夠看到色聚。當禪修者能夠看到色聚後,他也就能夠看到每粒色聚裏的究竟色法有八個、或九個、或十個、或更多。過後,他亦須以智辨明每個色法的自性相與本質。只有如此,他才能得知究竟色法,這辨明色聚的方法名為「界分別」。
 
在《中部
根本五十經篇雙大品牧牛者大經》中,佛陀說:「諸比丘,具足十一支之比丘,不能在此教法裏有成長、提升或成就。」對於所舉十一支當中之一,佛說:「諸比丘,雲何比丘不知色?」對於這點,佛陀進一步解釋:「諸比丘,言是比丘不如實知無論何色,所有之色皆是四大、及依四大所造之色。諸比丘,如是比丘謂不知色」。
 
本經注釋書說:什麼是「不知道色法」?對於四大,他不知道兩點,即它們的「數目」與「起因」。不知道它們的數目即是不知道巴厘文經典所列下的二十五色: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女根、男根、命根、身表、語表、空界、水界、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應性、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與食素。
 
如同不知道其牛有多少只的牧牛者一樣,不知道色法有多少的比丘沒有能力辨明色法、非色法(名)、名色法和它們的起因,以及觀照它們的三相,而達到禪修的目的。
 
就像其牛群不會增加的牧牛者一樣,於佛法中,該比丘不會增長其戒、定、觀、道、果或涅槃。如不能得享五種牛產品的牧牛者一樣,該比丘不能得享五法,即戒、定、慧、解脫與阿羅漢的解脫知見。
 
不知道色法的起因,是指不知道「這些色法有一個起因、兩個起因、三個起因、及四個起因」。如同不知牛的顏色或形狀的牧牛者一樣,不知道色法起因的比丘是沒有能力辨明色法、非色法(名)……與阿羅漢的解脫知見。
 
欲證得道、果與涅槃的禪修者,必須特別注意佛陀這一番叮嚀。如果要知道色法的數目與它們的起因,你就必須能夠各別地辨明與分別諸色聚,因為不能分別色聚就無法分辨何種色法是業生、心生、時節生與食生。因此,不能分別色聚者不能說他已見究竟法。

色法的三種密集
 
若欲見究竟色,禪修者就必須破除三種密集(rupa ghana,或色厚)。《大疏鈔》解釋色法有三種密集,它說:Ghanavinibbhogan’ti santati samuha kicca ghabanam vinibbhujanam vivecanam. ( Maha-tika . 1. p365 )「識別密集是指分別,簡別密集的『相續』、『組合』與『功用』」。
 
一、「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無論是業生、心生、時節或食生,一切色聚裏肯定有火界(tejo dhatu),火界亦名為時節(utu)。這火界或時節能夠製造與增加新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此色聚裏有地、水、火、風、顏色、香、味與食素。
 
舉眼十法聚來說,若分別此色聚,我們將會看到十個色法,即上述八個加上命根與眼淨色。在這十個色法裏,其中一個是火界,這火界能夠製造與增加新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
 
如此,每當色法到了住時,眼十法聚裏的火界就能製造四或五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在這一系列的最後一粒色聚裏的火界不能再製造時節生色聚,其他種類的色聚亦是如此。
 
有些色聚裏的火界可製造四或五代的色聚,有些則能製造更多代。一切類此生起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都名為時節生色。
 
所吃下的食物是由含有食素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組成的。當這些食素還未被吸收進入體內時,它還是屬於胃中物。在業生的消化之火(在命根九法聚裏的火界)的助力之下,這些時節生食素被消化了,然後被吸收與變為食素八法聚散播至全身。這些食素八法聚名為食生食素八法聚。在此食生食素的助力下,業生色聚、心生色聚和時節生色聚裏的食素能夠製造一系列十至十二代的食素八法聚。若所吃的食物含有高等營養的食素,那可根據它的強度而製造許多代的食素八法聚。
 
當禪修者能夠清晰和各別見到這些過程,及能夠辨明這些過程裏的每一粒色聚,他即已破除了相續密集。
 
二、「組合密集」(samuha ghana):當能夠分別究竟色(paramattha rupa)時,即已破除了組合密集。這即是以智(bana)看清色聚裏每一究竟色(八,九或十個)的自性相。
 
三、「功用密集」(kicca ghana):當能夠以智(bana)看清在色聚裏的每個究竟色的作用時,即已破除了功用密集。
 
所以為了破除所有三個密集,禪修者必須能夠辨明每一種色聚裏的每一究竟色之相、味(作用)、現起與足處(近因)。如果想要見到這些,禪修者就必須培育定力至近行定或安止定。]


       
色 業 處
帕奧禪師 
 
緬譯英:Bhikkhu 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譯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尋法比丘﹚

 色聚有「明淨」與「非明淨」兩種,僅只含有「淨色」(pasada rupa)的色聚才是明淨,其餘色聚皆非明淨。
 
首先,應該辨明各別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裏的地、水、火、風四界,大有可能會發現到它生滅得非常迅速。在這階段你還沒有能力分別諸色聚,所見的色聚是仍有體積的極微粒子,由於你還未破除三種密集(亦作厚),即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組合密集(samuha ghana)與功用密集(kicca ghana),所以還屬停留於概念(pabbatti),而未到達究竟法(paramattha)的境地。
 
所以尚未破除組合與形狀的概念之前,仍然會有「小粒」或「小塊」(極微)的概念存在。若不更進一步地分別諸界(dhatu),反而觀照這些極微小粒子的生滅修習觀禪,那你只是在嘗試以概念為根基來修觀禪而已。所以你必須更進一步分別諸界,以便得見究竟色法。
 
若因色聚極度迅速生滅,而未能辨明單一粒色聚裏的四界,就不應該觀察它們的生滅。這就好像遇到不想見的人一樣視若無睹,不予理會它的生滅,而只是專注和知道單一粒色聚裏的四界。
 
若還不成功,你應當交替地同時注意全身的地界,再單看一粒色聚裏的地界;然後同時注意全身的水界,再單看一粒色聚裏的水界;同時注意全身的火界,再單看一粒色聚裏的火界;同時注意全身的風界,再單看一粒色聚裏的風界。如此修習,你將能辨明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裏的四界。
 
當你已能如此修習時,即可逐一地辨明眼、耳、鼻、舌、身與意處門裏諸色聚的四界,進而辨明六處門裏的明淨與非明淨色聚的四界。

二十八色
 
色(顏色,vanna):這是每一粒色聚裏都有的,它是色所緣(ruparammana,即看的目標)。這個色法是非常易於辨明的。
 
香(氣味,gandha):這是每一粒色聚裏都有的。你應先辨明鼻淨色與有分意界(bhavavga manodhatu)兩者。為了看到這些,應先辨明鼻子裏的四界,你將會很容易地看到鼻淨色。必須在鼻子正確的色聚裏才能看到鼻淨色,若已能成功地辨明六處門的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裏的四界,就能很容易地看到明亮的有分意界。它是在心臟裏以心所依處(hadayavatthu)為依靠。心所依處是由名為心色十法聚(hadaya dasaka kalapa)的非明淨色聚組成的。在辨明鼻淨色與有分意界之後,你可選一粒色聚來辨明它的香,香是一種可由鼻識或意識認知的法(dhamma)。鼻識依靠鼻淨色而生起,意識在有分意界裏生起,而有分意界與意識都必須依靠心所依處。這是為何在你想要辨明色聚裏的香時,必須先觀察與這過程有關的鼻淨色和有分意界。
 
味(味道,rasa):這也是每一粒色聚裏皆具有的。在看舌淨色與有分意界的時候,再選一粒色聚來辨明它的味,與香一樣,是一種可由舌識或意識認知的目標,所以必須看舌淨色和有分意界兩者。
 
《阿毗達摩論注》中提到:sabbopi panessapabhedo manodvarika javaneyeva labhati(緬文版Abhidhamma commentary. 2. p.388)。這顯示了可以只憑意識來認知色、香與味。當禪修不夠深入時,可嘗試以鼻識與舌識來協助自己學習如何以意識認知香與味,若禪修深入且強有力之後,你就能夠只憑意識認知香與味。
 
食素(oja):同樣是每一粒色聚裏都擁有的。它有四種,即由業、心、時節與食(kamma,citta,utu,ahara)產生的。在任何一粒色聚裏,你都可以找到名為oja的食素,從這食素,色聚可以重複地增加或生起 
 
命根(jivita):這是維持業生色(亦作業等起色)生命的色法。在心生色、時節生色與食生色(亦作心、時節與食等起色)裏是沒有命根的,只有業生色裏才有命根。明淨色聚只是由業生起的,所以你應先在明淨色聚裏找到命根
──先照見明淨色聚,然後往裏頭找命根。命根只是維持與它同在一粒色聚裏的色法生命,而沒有維持其他色聚的生命。辨明明淨色聚裏的命根後,也應嘗試辨明非明淨色聚裏的命根。在身體裏只有三種非明淨色聚是有命根的。其中一種名為「心色十法聚」(hadaya dasaka kalapa),只能在心臟裏照見得到。其餘兩種,性根十法聚(bhava dasaka kalapa)和命根九法聚(jivita navaka kalapa)則遍佈全身。因此,除了心臟以外,若能在全身非明淨色聚裏看到命根,就知道它肯定只是性根十法聚或命根九法聚。為了分別這二者,必須先辨明性根色(bhava rupa)。
 
性根色(bhava rupa):它遍佈全身六處門,但它是一種非淨色。辨明瞭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裏的命根之後,應於具有命根的非明淨色聚裏尋找性根。若尋找到性根色,這粒色聚即是性根十法聚,而非命根九法聚。男性只有男根色,而女性則只有女根色。男根色是能令我們知道「這是男人」的素質;女根色是令我們曉得「這是女人」的素質。當你能夠辨明性根色時,再繼續看全身六處門(即眼、耳、鼻、舌、身與心所依處)裏的性根色。
 
心色(hadaya rupa):這是支持有分意界(亦作意界,mano dhatu)和意識界(manovibbana dhatu)的色法。除了眼、耳、鼻、舌與身識之外,其他的心識皆在意識界裏生起。心所依處是意界和意識界產生之處,它的相是作為意界和意識界所依靠的色法。
 
若要辨明心色時,應把心專注於有分意界,然後嘗試辨明支持有分意界與意識界的色聚。你應能在有分意界的下端找到這些色聚。這些色聚是心色十法聚(hadaya dasaka kalapa),是非明淨色聚,而在它們裏面的心色即是意界和意識界的依靠。

分別淨色
 
眼睛裏有兩種明淨色聚,即眼淨色聚和身淨色聚
──眼十法聚和身十法聚,是摻雜散置在一處,它們就好比米粉和麵粉混合在一塊。含有身淨色的身十法聚(kaya dasaka kalapa)遍佈全身六處門,它在眼睛裏與眼十法聚(cakkhu dasaka kalapa)摻雜散置;在耳朵裏與耳十法聚(sota dasaka kalapa)摻雜散置;在鼻子裏與鼻十法聚(ghana dasaka kalapa)摻雜散置;在舌頭裏與舌十法聚(jivha dasaka kalapa)摻雜散置;以及在心臟裏與心色十法聚(hadaya dasaka kalapa)摻雜散置。含有性根的性根十法聚(bhava dasaka kalapa)也是遍佈全身六處門,它也與明淨色聚摻雜散置在一起。為了辨明它們,必須先分別淨色。
 
眼淨色(cakkhu pasada):眼淨色對顏色(色塵)的撞擊敏感,而身淨色則對觸塵的撞擊敏感。這對目標(所緣)敏感的差異使你能夠分別與知道那一種是眼淨色,以及那一種是身淨色。先看眼睛裏的四界,再看它的明淨色聚,然後看近處一粒色聚的顏色,若見到顏色撞擊所選看的淨色,它即是眼淨色,而含有那眼淨色的色聚即是眼十法聚。若那顏色並沒有撞擊所選看的淨色,它即非眼淨色,而肯定是身淨色,因為在眼睛裏只有兩種淨色。
 
身淨色(kaya pasada):身淨色對觸塵的撞擊敏感。觸塵即是地、火與風三界。先看一粒明淨色聚,然後再看近處一粒色聚裏的地界、或火界、或風界,若見到這三界之一撞擊所選看的淨色,它即是身淨色,而含有身淨色的色聚即是身十法聚。就有如辨明在眼睛裏的身十法聚一樣,你也應辨明在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與心臟裏的身十法聚。
 
耳淨色(sota pasada):耳淨色對聲塵的撞擊敏感。先看耳朵裏的四界,再看明淨色聚,然後再聽聲音,若見到聲音撞擊所選看的淨色,它即是耳淨色,而含有耳淨色的色聚即是耳十法聚。辨明身十法聚的方法與上述相同。
 
鼻淨色(ghana pasada):鼻淨色對香塵的撞擊敏感。先看鼻子裏的四界,再看明淨色聚,然後嗅一粒色聚的氣味。若見氣味撞擊選看的淨色,它即是鼻淨色,而含有鼻淨色的色聚即是鼻十法聚。
 
舌淨色(jivha pasada):舌淨色對味塵的撞擊敏感。先看舌頭裏的四界,再看明淨色聚,然後嘗一嘗近處一粒色聚的味道,若見味道撞擊選看的淨色,它即是舌淨色,而含有舌淨色的色聚即是舌十法聚。
(注:身十法聚和性根十法聚在所有六處門裏都有,所以在每一處都必須辨明它們。)

辨明心生色的方法
 
在這一期生命裏,一切依靠心所依處生起的意界和意識界,都能製造心生食素八法聚(cittaja oja atthamaka rupa kalapa)。每一個心識都能製造許多遍佈全身的食素八法聚。
 
若專注於意界,將會看到許多受到心所依處色支持的心識正在持續不斷地製造色聚。若開始時不清楚,可專注於意界後,再來回伸屈一隻手指,你會看到由於心要移動手指而產生了許多色聚,也會看到這些色聚遍佈全身的六處門。這些都是非明淨色聚,而在分別之下,每粒色聚都只有八個色法。(見附圖表)

辨明時節生色的方法
 
由業、心、時節或食所生的色聚裏的火界亦被稱為時節(utu)。這名為時節的火界有能力再製造新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utuja oja atthamaka rupa kalapa,這是由時節製造的第一代)。這些時節生食素八法聚也含有火界,這火界也能夠再製造更多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這是由時節製造的第二代)。若這火界是來自業生色聚,它就有能力以上述的方法製造四或五代的時節生色聚。這只在時節到了住時(thita kala,色法有三時,即生時、住時與壞滅時)才能發生,這是色法的法則,即它們只在到了住時才有能力製造新的色法。
 
(注:這些時節生色聚裏也有食素(oja)。這些食素也有能力在食生食素(aharaja oja)的助力之下製造幾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aharaja oja atthamaka kalapa)。因此,你應注意到,在一粒色聚裏的火界或食素都有能力製造新的色聚。)
 
除此之外,也有心生火界(時節)。當一個普通的欲界心製造心生食素八法聚時,這些色聚也含有名為時節的火界。時節也能製造時節生食素八法聚(由心生火界製造的第一代),這些時節生食素八法聚也含有火界,而火界能夠再製造新一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這個程式可以持續二或三代。
 
在修止禪遍作定、近行定與安止定時的心,或修觀禪時的心,以及道心與果心都能夠製造心生色聚。這些心生色聚含有火界(時節),而時節不單只能夠製造許多代的食素八法聚在體內,也能製造色聚於體外。依據其慧的強弱,或依據其定的強弱,這些散播至體外的色聚的數目可大可小(見緬文版《清淨道論疏鈔》2, p.428-430)。只有在火界(時節)到了住時,這種製造與增加色聚的過程才會發生。
 
這些心生色聚也含有食素,當受到食生食素的助力時,它們能夠製造許多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但這只能在體內生起,而不能在體外生起。
 
食生色聚也含有火界(時節)。當這時節到了住時,它們能夠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它能製造十至十二代的色聚,但若有特別的食物,譬如天界的食物,這程式可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如此產生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也含有食素,在獲得食生食素的助力之下,它們能在體內製造許多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

辨明食生色的方法
 
《清淨道論》中提到:有四種,即胃中物、糞、膿和尿,是由時節所生的,這些時節生食素八法聚裏有八種色法。(緬文版Vsm.p.681
 
這顯示了身體的這四個部分只有時節生食素八法聚而已。因此,剛吃下的食物還在胃裏時,它們只有時節生食素八法聚。在獲得業生命根九法聚的消化之火的助力下,這些時節生食素八法聚裏的食素,可製造許多代的食素八法聚,這些新色聚是食生色聚,它們可遍佈全身六處。一天裏所吃的食物可製造食素八法聚多達七天,而天界的食物則甚至可製造食素八法聚一或兩個月。一天裏所吃的食物也在接下來的七天裏支持業生色聚、心生色聚與時節生色聚裏的食素。
 
你可在用餐的時候修禪,以觀察這些現象。你可看到食生色聚從嘴、喉、胃和腸散播至全身,先看在嘴、喉、胃和腸裏的食物的四界,將會在那裏看到色聚。繼續看這些色聚的食素,甚至看到它在獲得業生消化之火的助力下,製造了散播至全身的新色聚。
 
或者在用餐後才觀察這些現象。在次第地培育起定力之後,你可觀察胃或腸裏剛吃下食物的四界,直到能見食物裏色聚的食素獲得業生消化之火的助力下,製造了散播至全身的食生食素八法聚,然後再辨明這些非明淨色聚裏的八種色法。
 
再看這些食生食素八法聚散播至身體和眼睛。在眼睛裏,辨明這些色聚裏的八種色法,以及注意這些色聚裏的食素是食生食素。當此食生食素遇到眼十法聚裏的食素時,它能説明眼十法聚裏的業生食素製造四或五代的色聚,能製造多少代,則有賴於業生食素和食生食素的強度。再者,在這四或五代的色聚裏,都有火界(時節),而這時節在住時又能再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你應嘗試辨明這些。
 
你也應嘗試觀察身十法聚和性根十法聚裏的食素,在獲得食生食素的助力下,能夠製造四或五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而這許多代新色聚裏的火界(時節)都能再製造更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
 
眼睛的每一粒心生食素八法聚裏也都有食素,當這心生食素在獲得食生食素的助力時,它能製造二或三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這些色聚裏的火界(時節)也能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
 
在止、觀、道或果心的時候,這些時節則能持久性的在體內、體外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光是來自心生色聚和時節生色聚裏的明亮色色(vanna rupa,顏色色法)。
 
無論是由業生火界,或心生火界,或時節生火界,或食生火界所製造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都是含有食素的。這時節生食素在獲得食生食素的助力下,能再製造十至十二代的色聚。再者,這些食生食素八法聚裏的火界(時節)也能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
 
在前面已經解釋了食物如何製造食生食素八法聚,以及這些色聚又如何散播至眼睛。這些色聚裏的食素名為食生食素。當前一個食生食素八法聚裏的食素,在獲得後一個食生食素八法聚裏的食素支助時,它能製造許多或幾代的新色聚。這有賴於那食物的素質和消化之火的能力。這些食生食素八法聚裏也有火界(時節),而這時節能夠製造許多新的食素八法聚。
 
時節或食素只有在住時才能製造新的色聚。在製造色聚時,無論是二、三、十乃至十二代,最後一代裏的時節與食素,是不能夠製造新的時節生色聚與食生色聚的 
 
你應細心閱讀這些對製造色聚的說明,再參考下列的圖表,以及在一位元良師的指導下,正確、有系統地修禪,如此你將會熟練於辨明由業、心、時節與食四個原因而生起的色聚。就有如對眼睛的辨明法一樣,你應辨明其他五處門的一切色法,以及四十二身分的一切色法(圖表過後將會說明)。


附表:
眼門CAKKHU DVARA54個色法)
眼十法聚 身十法聚 性根十法聚 心生八法聚 時節生八法聚 食生八法聚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命根 命根 命根   
眼淨色 身淨色 性根色
   
業生、明淨 業生、明淨 業生、非明淨 心生、非明淨 時節生、非明淨 食生、非明淨

一、眼十法聚=眼淨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對光(色塵)的撞擊敏感。
二、身十法聚=身淨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對觸塵(地、火、風)的撞擊敏感。
三、性根十法聚=性根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淨色聚。
四、心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五、時節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時節生色聚。
六、食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這五十四個色法當中,眼淨色名為淨眼(pasada cakkhu)或有資糧眼(sasambhara cakkhu),其他五十三個色法則只名為有資糧眼。
 
耳門SOTA DVARA54個色法)
耳十法聚 身十法聚 性根十法聚 心生八法聚 時節生八法聚 食生八法聚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命根 命根 命根   
耳淨色 身淨色 性根色
   
業生、明淨 業生、明淨 業生、非明淨 心生、非明淨 時節生、非明淨 食生、非明淨

一、耳十法聚=耳淨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對聲塵的撞擊敏感。
二、身十法聚=身淨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對觸塵(地、火、風)的撞擊敏感。
三、性根十法聚=性根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淨色聚。
四、心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五、時節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時節生色聚。
六、食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這五十四個色法當中,耳淨色名為淨耳(pasada sota)或有資糧耳(sasambhara sota),其他五十三個色法則只名為有資糧耳。
 
鼻門GHANA DVARA54個色法)
鼻十法聚 身十法聚 性根十法聚 心生八法聚 時節生八法聚 食生八法聚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命根 命根 命根   
鼻淨色 身淨色 性根色
   
業生、明淨 業生、明淨 業生、非明淨 心生、非明淨 時節生、非明淨 食生、非明淨

一、鼻十法聚=鼻淨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對香塵的撞擊敏感。
二、身十法聚=身淨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對觸塵(地、火、風)的撞擊敏感。
三、性根十法聚=性根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淨色聚。
四、心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五、時節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時節生色聚。
六、食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這五十四個色法當中,鼻淨色名為淨鼻或有資糧鼻,其他五十三個色法則只名為有資糧鼻。
 
舌門JIVHA DVARA54個色法)
舌十法聚 身十法聚 性根十法聚 心生八法聚 時節生八法聚 食生八法聚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命根 命根 命根   
舌淨色 身淨色 性根色
   
業生、明淨 業生、明淨 業生、非明淨 心生、非明淨 時節生、非明淨 食生、非明淨

一、舌十法聚=舌淨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對味塵的撞擊敏感。
二、身十法聚=身淨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對觸塵(地、火、風)的撞擊敏感。
三、性根十法聚=性根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淨色聚。
四、心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五、時節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時節生色聚。
六、食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這五十四個色法當中,舌淨色名為淨舌或有資糧舌,其他五十三個色法則只名為有資糧舌。
 
身門KAYA DVARA44個色法)
身十法聚 性根十法聚 心生八法聚 時節生八法聚 食生八法聚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命根 命根   
身淨色 性根色
   
業生、明淨 業生、非明淨 心生、非明淨 時節生、非明淨 食生、非明淨

一、身十法聚=身淨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對觸塵(地、火、風)的撞擊敏感。
二、性根十法聚=性根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淨色聚。
三、心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四、時節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時節生色聚。
五、食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這四十四個色法當中,身淨色名為淨身或有資糧身,其他四十三個色法則只名為有資糧身。
 
意門MANO DVARA54個色法)
心色十法聚 身十法聚 性根十法聚 心生八法聚 時節生八法聚 食生八法聚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食素
命根 命根 命根   
心所依處色 身淨色 性根色
   
業生、非明淨 業生、明淨 業生、非明淨 心生、非明淨 時節生、非明淨 食生、非明淨

一、心色十法聚=心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它支持意界與意識界。
二、身十法聚=身淨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對觸塵(地、火、風)的撞擊敏感。
三、性根十法聚=性根色為第十色法的色聚,非明淨色聚。
四、心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
五、時節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時節生色聚。
六、食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
 
在這五十四個色法當中,心色名為心所依處(hadayavatthu)或有資糧心,其他五十三個色法則只名為有資糧心。

四界分別觀(詳盡法:四十二身分)
 
身體有二十部分是地界最顯著的:
一、 頭髮(kesa
二、 體毛(loma
三、 指甲(nakha
四、 牙齒(danta
五、 皮膚(taco
六、 肉(mamsam
七、 腱(naharu
八、 骨(atthi
九、 骨髓(atthimibjam
十、 腎(vakkam
十一、心臟(hadayam
十二、肝(yakanam
十三、膜(kilomakam
十四、脾(pihakam
十五、肺(papphasam
十六、腸(antam
十七、腸間膜(antagunam
十八、胃中物(udariyam
十九、糞(karisam
二十、腦(matthaluvgam
 
這二十部分當中,除了胃中物與糞之外,其他每一部分都有四十四個色法,即與身門圖表裏的一樣。胃中物與糞只有時節生八法聚,所以只有八個色法。

 身體有十二部分是水界最顯著的:
一、 膽汁(pittam
二、 痰(semham
三、 膿(pubbo
四、 血(lohitam
五、 汗(sedo
六、 脂肪(medo
七、 淚(assu
八、 脂膏(vasa
九、 唾(khelo
十、 涕(sivghanika
十一、關節滑液(lasika
十二、尿(muttam
 
在這十二部分當中,除了膿、汗、淚、唾、涕與尿之外,其他每一部分都有四十四個色法,即與身門圖表裏的一樣。膿和尿只有時節生八法聚,所以只有八個色法。汗、淚、唾和涕有心生八法聚和時節生八法聚,所以有十六個色法。
 
為了能夠於身體的每一部分辨明這些色法,你應先有系統地培育定力,然後辨明圖表所示的六門諸色法。若能如此修習時,再選一部分,照見它裏面的四界,直到那部分變得透明時,再觀察它裏面的空間,將會很容易地看到組成這一部分的許多色聚。若你的禪修力強,在選看一個部分裏的四界時,就會即刻看到許多色聚。當你能夠看到色聚時,再辨明它們為不同種類的色聚,如實地辨明它們為業生色聚、心生色聚、時節生色聚以及食生色聚。
 
在辨明體毛和頭髮裏的色聚時,你應注意在皮膚內的毛髮根部。先看在毛髮根部裏的四十四個色法,因為在皮膚外面的毛髮只有非常少數身十法聚,所以較難辨明它們。同樣的,對於指甲,你也應多注意它們接近肉的根部。

 身體有四個部分是火界最顯著的:
一、間隔性發燒之火(santappana tejo,如患瘧疾時隔天性的發燒)。
二、導致成熟和老化之火(jirana tejo),
三、普通發燒之火(daha tejo),
四、消化之火(pacaka tejo),這是命根九法聚的作用之一。
 
身體的這四個部分與地界或水界最顯著的部分不一樣,它們是沒有形狀的。它們只是由火界最顯著的非明淨色聚組成,所以你應找看火界最顯著的色聚,以觀察這些部分。若它們並不清晰,那麼你可選發燒時的色聚來看。

 身體有六個部分是風界最顯著的:
一、上升風(uddhavgama vata),
二、下降風(adhogama vata),
三、腹內腸外風(icchisaya vata),
四、腸內風(kotthasagha vata),
五、於肢體內迴圈之風(avgamanganusarino vata),
六、入息與出息(assasa passasaso)。
 
在這六個部分之中,除了入息與出息之外,其他每一部分皆有三十三個色法。它們由四種色聚組成:
(一)、命根九法聚:命根為第九色法的業生色聚(九個色法)。(二)、心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心生色聚(八個色法)。(三)、時節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時節生色聚(八個色法)。(四)食生八法聚:食素為第八色法的食生色聚(八個色法)。
這四種色聚合共有三十三個色法。
 
入息與出息只有心生聲九法聚(cittaja sadda navaka kalapa),所以只有九個色法。這些色聚含有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與聲。
 
這入息與出息是由心生的,為了看到這些,你必須辨明它們是由在有分意界的心識所生。當看到這些息被製造出來時,應辨明它的四界,如此你就會看到組成息的色聚。在每一粒色聚裏,會看到包括聲的九個色法。應修至能看到這一點。
 
在分別其他五個部分時,首先應辨明每個部分裏的四界,如此你將會看到色聚,然後再分別所有的三十三個色法。

九種業生色聚
 
在辨明六處門和四十二身分裏的色法時,你會看到九種業生色聚:
一、眼十法聚(cakkhu dasaka kalapa
二、耳十法聚(sota dasaka kalapa
三、鼻十法聚(ghana dasaka kalapa
四、舌十法聚(jivha dasaka kalapa
五、身十法聚(kaya dasaka kalapa
六、女根十法聚(itthi bhava dasaka kalapa
七、男根十法聚(pumbhava dasaka kalapa
八、心所依處十法聚(hadayavatthu dasaka kalapa
九、命根九法聚(jivita navaka kalapa
(中譯注:由於男人只有男根,女人只有女根,所以每人最多只有八種業生色聚。)
 
今世的業生色法,是因為在過去世所造的業而生起;前世的業生色法,則是因為在更遠的過去世裏所造的業而生;將在未來世生起的業生色法,則是因為在今世或過去世裏所造的業而生起。若欲知道它們是由何業所生,例如佈施、持戒或禪修,你就必須有能力辨明過去世與未來世的名色法。只有那時候你才能親自體驗地明瞭它們。這些將在以後的「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階段裏學習。在現階段,你只需要接受這些色法是由業生的。
 
再者,前面所述及的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與食生色都是真實色法,它們將是以後觀智(vipassana bana)觀照的目標,觀照它們為無常、苦與無我。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非真實色法與心生、時節生及食生的色法摻雜在一起。下文會對它們作出說明。
八種心生色聚
 
一、心生純八法聚(cittaja suddhatthaka kalapa)。它出現於所有六處門,以及大多數的四十二身分。它是真實色法,可作為觀禪的目標。
 
二、身表九法聚(kaya vibbatti navaka kalapa)。在照見意界後,伸屈地移動一隻手指,你會看到許多心生的色聚。在辨明之下,它們只有八個色法,再加上身表的動作,就合共九個色法。
 
三、色輕快性十一法聚(lahuta ekadas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十一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色輕快性(lahuta)、色柔軟性(muduta)與色適應性(kammabbata)。
 
四、身表色輕快性十二法聚(kaya vibbatti lahuta dvidas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十二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身表、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與色適應性。
 
五、語表十法聚(vaci vibbatti das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十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語表與聲音。出聲念:「ab c 」,然後看意界,再出聲念:「abc 」,看那心生色聚散播至喉嚨、聲帶和其他製造聲音的地方。並在涉及語表動作和製造聲音的地方,觀察心生色聚裏的地界,如何與業生色聚裏的地界,互相磨擦而製造了聲音。
 
六、語表聲色輕快性十三法聚(vaci vibbatti sadda lahuta teras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十三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語表、聲、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與色適應性。
 
七、入出息心生聲九法聚(assasa passasa cittaja sadda nav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九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聲。這是真實色法,適於作為觀禪的目標。
 
八、入出息心生聲色輕快性十二法聚(assasa passasa cittaja sadda lahuta dvidas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十二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聲、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與色適應性。(注:第七與第八項的聲是入出息之聲。)
 
含有真實與非真實兩種色法的色聚,應在分別名色時辨明,但卻不能作為以後修觀禪時的目標,不能作為觀照三相(無常、苦、無我,亦作三法印)的目標。

四種時節生色聚
 
一、時節生純八法聚(utuja suddhatth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八個色法,即八不離色。這是真實色法。
 
二、時節生聲九法聚(utuja sadda nav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九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聲。這是真實色法。
 
三、色輕快性十一法聚(lahuta ekadas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十一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與色適應性。這是非真實色法。
 
四、聲色輕快性十二法聚(sadda lahuta dvidas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十二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聲、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與色適應性。這是非真實色法。
 
在這四種色聚當中,第一種出現於所有六處,以及大多數的四十二身分。第二種色聚涉及製造胃裏的聲音和其他類似的聲音。首兩種色聚在體內與體外都有。第三與第四種色聚含有非真實色法,所以不是觀禪的目標,但在修習分別名色時則應辨明它們。最後兩種色聚不存在於無生命之物的體外,但存在於有生命之物的體內與體外。

兩種食生色聚
一、 食生純八法聚(aharaja suddhatthaka kalapa)。
二、色輕快性十一法聚(lahuta ekadasaka kalapa)。這種色聚有十一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與色適應性。
 
在這兩種色聚當中,第一種是真實色法,它出現於所有六處,以及大多數的四十二身分,它適於作為觀禪的目標。第二種是非真實色法,也出現於所有六處以及大多數的四十二身分,但不適於作為觀禪的目標。這兩種色聚出現於自己體內,在外面則出現於其他眾生的體內。

三種聲音
一、入出息心生聲九法聚:入出息的聲音。
二、語表十法聚:說話的聲音。
三、時節生聲九法聚:胃裏的聲音、風的聲音等等。
 
在這三種聲音當中,首兩種只出現於有生命之物,而第三種則出現於有生命與無生命之物兩者。第三種聲音包括一切不在首兩種聲音之內的聲音。第二種不適於作為觀禪的目標,但第一與第三種則適合。

辨別四個相色(Lakkhana rupa
 
只有在能夠看到投胎和胚胎于胎裏成長中的色法時,才能夠看到色積集(upacaya),至於色相續(santati)、色老性(jarata)與色無常性(aniccata)則只是在六處門或四十二身分裏的真實色法的生、住與滅。先看一粒色聚,辨明它是有八、或九、或十個色法,然後嘗試觀察,在一粒色聚裏的所有真實色法都一起生、住與滅。然後,再同時遍照所有六處門和四十二身分裏的真實色法的生、住與滅。諸色聚是不會同時生、住與滅的,即不是所有的色聚都處於同一個階段。

觀諸色法為「色」的時刻
 
首先各別觀察每一處門裏的五十四或四十四種真實色法,及盡力觀察它們所有各別的非真實色法;同時觀察每一處門裏所有色法正受到變化幹擾之相,再然後觀察一個處門裏的所有色法為「色、色」或「這些是色」或「這些是色法」。對於四十二身分,也可採用同樣的辨別方法。

受到變化幹擾之相
 
這是指諸色法的強度會變化,如從熱至冷,從硬至軟,從粗至滑,但它們的自性相(特相,自相)依舊是硬、流動、熱與支持而沒有變更。當熱的時候,體內色法的熱度可以高到難以忍受的程度;當冷的時候,冷也可以強到難以忍受的程度。因此,色聚裏的諸色強度是不斷地變化的,因為它們在外皆會不斷地互相幹擾。

再簡要說明:
 
一、在還沒看到色聚時,你應照見地、水、火、風四界來培育定力,直到近行定。
 
二、當能夠看到色聚時,辨明每粒色聚裏所有的色法,譬如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命根與眼淨色。
 
三、然後再辨明:一個處門裏的所有色法,一個身體部分的所有色法,所有六處門裏的所有色法,所有四十二身分的所有色法。在看到它們都有變化之相後,再觀它們為「色、色」或「色法、色法」或「這些是色、這些是色」。]


        
名 業 處
Nama Kammatthana

三種辨別名法的方法
 Tividho hi arupakammathanena abhiniveso phassavasena vedana vasena cittavasena ti.
《中部注》Majjhima atthakatha)。
 
辨別名法的入門法有三個,即:
1)對於觸(phassa)明顯者,可以採用辨別觸為始。
2)對於受(vedana)明顯者,可以採用辨別受為始。
3)對於識(vibbana)明顯者,可以採用辨別識為始。
 
若禪修者是純觀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首先他必須以智透徹地攝受(分別)色法。這是因為五蘊有情(Pabca vokara satta)的名法會在相續流(santana)裏生起是依靠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及身淨色),或是緣於有分意界及依靠心所依處(hadaya vatthu)。
 
因此,若禪修者還未能辨明名法所依靠而生起的依處色(vatthu rupa)及有分意界,他尚離破除名密集(nama ghana)及知見究竟法的智慧甚遠。
 
因為對於已能透徹分別色法者,名法即會以其中一個或全部三個方式,清晰地呈現于其智。所以只有已能透徹地分別色法的禪修者,才可嘗試辨別名法。若還未能透徹地分別色法,而在能夠辨明一或兩個色法時即放棄與不再進一步去辨別色法,卻嘗試去辨別名法,則「他的禪修即會退步」(kammatthanato parihayati)。(《清淨道論》第十八章,段二三)

應辨別與留意兩要點
 
可以通過依處色(vatthu rupa)辨明名法。由於根據處門(ayatana dvara)的辨別法是無混淆(anakula)的,所以《清淨道論》所給的指示是通過門(如眼門等等)來辨別名法。若純觀行者想要辨別名法,他應先注意到:
 
1)他必須先已能夠分別色法,
 
2)他必須辨明處門(ayatana dvara)。
 
身、語、意三門(kaya dvara, vaci dvara, mano dvara)是業門(kamma dvara)。眼、耳、鼻、舌、身與意六門是處門。這即是說應辨別處門的心路過程(vithi),以便能夠破除名密集(nama ghana)及證得觀究竟法(paramattha)之智。四種名密集在後面會有解釋。

世間名法(Lokiya Nama
 
由於出世間名法並非觀智的所緣,禪修者應辨明世間的心識(citta,亦作心或識)與心所(cetasika)。 Labhino eva pana mahaggatacittani supakatani honti(《清淨道論》的《大疏鈔》,2.P353)。上述的疏鈔提到只有對已證得禪那的禪修者,廣大心(Mahaggata citta)才會清晰地呈現於他的心相續流之中。所以已證得禪那的禪修者必須辨別自己已證得的禪那名法(jhana nama dhamma)。未證得禪那者則可略去禪那名法不辨。另一點是,心(citta)不能不與心所(cetasika)相應地生起。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裏,心與心所都會形成一組及同時生起。

心所的四相
 
1)同生(ekuppada= 與心同時生起。
 
2)同滅(ekanirodha= 與心同時滅。
3)同所緣(ekalambana= 與心取同一個所緣。
4)同依處(ekavatthuka= 與心擁有相同的依處。
 
心所有這四相。任何在欲界及色界裏生起的心所都有這四相,這是一個自然法。在無色界裏則無同依處之相,因為其界並無依處色(vatthu rupa)。心所一共有五十二個。

五十二心所(52 Cetasika
1)遍一切心心所(sabba citta sadharana cetasika)有七個。
 
2)雜心所(pakinnaka cetasika)有六個。
 
3)不善心所(akusala cetasika)有十四個。
 
4)美心所(sobhana cetasika)有二十五個。

七個遍一切心心所
 
遍一切心心所即是與每一個心一起生起的心所。
1)觸(phassa):其相(lakkhana)是與所緣接觸;作用(rasa,亦作味)是把所緣與識連接起來。
 
2)受(vedana):感受所緣(目標)。
3)想(sabba):標誌所緣=作記號(marking, 
                 perceiving
)。

4)思(cetana):催促或領導相應的心與心所朝向所緣。
 
5)一境性(ekaggata):心只朝向一個所緣;安詳
        
;不令相應的心與心所散亂。(在某些情形裏,一境性被稱為定,samadhi)。
6)命根(jivita):保護或照顧(保持)相應
                     
的名法。即維持名法的命。
 
7)作意(manasikara):控制及推相應的名法朝向
                          
所緣;注意所緣。

六個雜心所
1)尋(vitakka):把心與心所投向所緣=思考(thinking)。
2)伺(vicara):重複地省察所緣;重複地取(所緣)。
 
3)勝解(adhimokkha):確定所緣。
4)精進(viriya):努力。(它努力以使心與心所對所緣生起。在於不善法,它是努力以使貪、或瞋、或癡等等生起。在於善法,它則是努力以使無貪、或無瞋、或無癡生起。
 
5)喜(piti):喜歡所緣。
6)欲(chanda):想要獲得那所緣;想要做(它是願貪、瞋、癡或無貪、無瞋、無癡生起),想要看、聽、嗅、嘗、觸與認知,想要取所緣為目標。
 
這六個心所並非與一切心同時生起,而只是與某些心同時生起,所以被稱為雜心所。
 
以上十三個心所,即七個遍一切心心所及六個雜心所,又名為通一切心所(abbasamana)。它們可以在善法與不善法兩者裏生起。
尋、思與作意(Vitakka, Cetana, Manasikara
 
尋是把心與心所投入所緣,作意是把心與心所導向所緣,思是催促心與心所朝向所緣。它們之間有何差別呢?摩訶甘達勇長老有提及一個賽舟的譬喻:在賽舟時,每只小舟都坐有三位劃舟的人,一個在後面,一個在中間,及一個在前面。坐在後面的人有兩項工作,即控制小舟的方向和向前劃,中間的人無須控制小舟,只是把它向前劃。坐在前面的人並非只是把小舟向前劃,而且還要負責在終點摘花,他是最忙碌的人。前面的人就好像思,中間的人像尋,後面的人像作意,如此,作意把相應的心與心所導向所緣,尋把受到作意引導的心與心所投入所緣,思則是最忙碌的,它就好像一個木匠師的助手。一個木匠師的好助手必須做自己的工作,同時亦須催促其他學徒工作。禪修者必須根據它們各自的作用,以智辨別它們。
(摘自《智慧之光》,Light Of Wisdom, p.96

十四不善心所(14 Akusala Cetasika
 
四個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 Akusala Sadharana Cetasika:
 
1)癡(moha):不知所緣的真實本質;錯知。

2)無慚(ahirika):對(i)惡行(duccarita)及(ii)貪、瞋、癡等不善法不感到羞恥。
3)無愧(anottappa):對(i)惡行及(ii)貪、瞋、癡等等不善法不感到害怕。
 
4)掉舉(uddhacca):心散亂、不平靜、不能停在   所緣。

三個貪因組心所:
5)貪(lobha):渴愛或執取所緣為「我」或「我的」;欲求或迷戀所緣;緊纏住所緣。
6)邪見(ditthi):相信所緣是常、樂、我與淨(美);邪信(錯誤的信仰)。
 
7)我慢(mana):心自大、驕傲、想要突出。

解釋
 Paramatthato avijjamanesu itthi purisadisu javati, vijjamanespi khandhadisu na javatiti avijja
(《清淨道論》第十七章,段四三)
 
癡亦名為無明。若辨別三十一界裏的有情與非有情,直到得見他們的究竟法(Paramattha Sacca,究竟諦),而看到他們:
 
1)只是一團(或一堆)的色法;
 
2)只是一團(或一串)的名法;
3)只是一團的色法與名法,如此知見是正確的。這即是名色分別智(nama-rupa pariccheda bana)。
4)只是一團的因及一團的果,知見也是正確的。這即是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這些色法、名法、因及果被稱為行法(sankhara dhamma)。這些行法是無常的,生起後即壞滅;是苦的,不斷受到生滅的壓迫;是無我的,並無不壞滅的實質;是不淨的,不美而可厭。因此若人知見這些行法是:(5)無常(anicca);(6)苦(dukkha);(7)無我(anatta);(8)不淨(asubha),此知見是正確的。這即是觀智。
 
因此,若人知見三十一界裏的有情及非有情為一團的色法,一團的名法,一團的名色法(即一團的五蘊(5 khandha),或一團的十二處(12 ayatana),或一團的十八界(18 dhatu),一團的因,一團的果,一團的無常法、苦法、無我法及不淨法,這些知見是正見(samma ditthi),亦即是明智(vijja bana)。若無如此正確地知見,而視非有情及有情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類、天神、梵天、金、銀、樹、水、地、森林、高山等等,或視他(它)們為常、樂、我及淨,這即是邪見,亦即是無明。
 
為了更易於明白何以說無明即是癡,即是邪見(avijja =moha=miccha ditthi),以下會進一步解釋兩種我見(atta ditthi)。
兩種我見(Atta Ditthi
我見有兩種,即(1)世間通稱我(loka samabba atta,世間共認的我見)及(2)外道所持之我見(miccha ditthi, atta ditthi)。
 
1)世間通稱我:世人視(持此見)有情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類、天神、梵天、水牛、牛、動物等等;及視非有情為金、銀、田地、屋子、樹、水、土、森林、高山等等。對於能夠外觀的禪修者,若他辨明非有情的四界,他將會只看到極微粒子,即色聚(rupa kalapa)。若再以慧眼去辨別這些色聚,他即會看到只有(i)由火界製造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色(utuja ojatthamaka rupa),及(ii)時節生聲九法色(utuja saddanavaka rupa)。因此,若人知見這些非有情為一團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色及時節生聲九法色,此知見是正確的。若知見它們為無常、苦、無我及不淨,此知見是正確的。若視它們為金、銀等等,此知見是錯的。若錯認或接受它們為金、銀等等,此認知或接受亦是錯的。這即是世間共認的我見。
 
2)外道所持之我見又可再分為兩種,即(a)至上我見(parama atta ditthi)及(b)靈魂我見(jiva atta ditthi)。
a)至上我見:認為(持有此邪見)有個創世主創造了整個世界及一切有情。
b)靈魂我見:認為(持有此邪見)每一個有情裏都存有一個被創造出來的靈魂。
 
癡與邪見:癡是錯知三十一界裏的有情與非有情為常、樂、我及淨。邪見是持有認為三十一界裏的有情與非有情為常、樂、我及淨的邪見。

四個瞋因組心所:
 
8)瞋(dosa):粗野與殘暴的心= 想要破壞。
 
9)嫉(issa):妒嫉他人的財富與榮譽。
10)慳(macchariya):隱藏自己的財富;不能忍受與他人分享。
 
11)惡作(kukkucca,追悔):
  
a)追悔造了惡業,做了惡行。
  
b)追悔應造的善業未造,應做的善行未做。

兩個有行心所(Sasankharika Cetasika
 
12)昏沉(thina):心軟弱無力;不愉快與不熱忱。
13)睡眠(middha):相應的心所軟弱無力,不愉快與不熱忱。

一個癡因組心所
 
14)疑(vicikiccha):懷疑以下八項:
   
i)真實的佛陀,
   
ii)真實的法,
   
iii)真實的僧團,
   
iv)戒、定與慧三學,
   
v)過去世,即過去蘊,
   
vi)未來世,即未來蘊,
vii)過去世與未來世兩者,即過去蘊與未來蘊,
   
viii)緣起,即十二因緣。
(注:對業及其果的懷疑被包括在對緣起懷疑之內。)
二十五個美心所(25 Sobhana Cetasika
 
二十五個美心所詳分為:
 
A)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 sadharana     cetasika)。
 
B)三個離心所(virati cetasika)。
 
C)兩個無量心所(appamabba cetasika)。
 
D)一個慧根心所(pabbindriya cetasika)。

A)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
1)信(saddha):沒有前述疑心所的八項懷疑,深心信受,如:
i)當取佛陀的功德為目標時,它即是對佛陀的功德有信心。
ii)當取法的功德為目標時,它即是指對法的功德有信心。
iii)當取僧的功德為目標時,它即是指對僧的功德有信心。
iv)當取戒學為目標時,它即是指對戒學有信心。在修習禪那定時,即是指對定學有信心。在如實知見究竟名色法時,即是對慧學有信心。
 
v)在辨明過去蘊時,即是對過去有信心。
 
vi)在辨明未來蘊時,即是對未來有信心。
vii)在辨明過去蘊與未來蘊時,即是對過去與未來有信心。
 
viii)在辨別十二因緣時,即是對緣起有信心。
2)念(sati):不像漂浮的葫蘆,而像沉入水裏的
石頭;它令相應的心及心所「沉入」相關的善所緣,如佛、法等;心穩定警覺所緣,不忘所緣。
3)慚(hiri):對惡法與惡行感到羞恥。 
 
4)愧(ottappa):對惡法與惡行感到害怕。

5)無貪(alobha):心不執著於「世間」(loki)所緣,即不執著它為「我、我的」。
(注:「世間」所緣是指禪修者所採用的任何禪修目標。)
6)無瞋(adosa):心對所緣不粗野及無暴力;不想破壞。
7)中舍性(tatramajjhattata):保持心對所緣中舍(令相應心及心所對所緣可持適中而不偏,離我慢與昏沉睡眠);以舍看待所緣。
 
8)身輕安(kayapassaddhi):諸心所輕安。
 
9)心輕安(cittapassaddhi):心識輕安。
 
10)身輕快性(kayalahuta):諸心所輕快。
 
11)心輕快性(cittalahuta):心識輕快。
 
12)身柔軟性(kayamuduta):諸心所柔軟。
 
13)心柔軟性(cittamuduta):心識柔軟。
14)身適應性(kayakammabbata):諸心所適應。
 
15)心適應性(cittakammabbata):心識適應。
 
16)身練達性(kayapagubbata):諸心所練達。
 
17)心練達性(cittapagubbata):心識練達。
 
18)身正直性(kayujukata):諸心所正直、不
         
虛偽、不欺騙。
19)心正直性(cittujukata):心識正直、不虛偽與欺騙。
 
(欺騙(maya):掩飾自己的惡行、錯誤。虛偽(satheyya):展示自己所無的品德、素質。)
(譯注:在第81012141618項裏的身是指心所。)

B)三個離心所:
1)正語(samma vaca):遠離與謀生無關的四惡語(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不說惡語。
2)正業(samma kammanta):遠離與謀生無關的三身惡行;不造身惡行。
3)正命(samma ajiva):遠離與謀生有關的四惡語與三身惡行;不說惡語及不造身惡行。

C)兩個無量心所:
1)悲(karuna):有悲憫的心,取苦痛的眾生為所緣;欲救濟。
2)喜(mudita):隨喜,取愉悅的眾生為所緣;不
    
妒嫉。

D)一個慧根心所:
1)、慧根(pabbindriya):慧(pabba);透徹如實
     
知見究竟法;透徹地知見四聖諦。
(慧亦被稱為智(bana),無癡(amoha),正見(sammaditthi),擇法(dhammavicaya)。由於它在審察四聖諦時是最為顯要的,所以它被稱為慧根。)
 
以上是二十五個美心所。由於禪修者可以透過辨明究竟法的自性相(sabhava lakkhana)或作用(Rasa,亦作味)去辨別它們,所以對於上述的某些心所,自性相與作用兩者都有提及。

六識界(6 Vibbana Dhatu
 
已辨明五十二心所的禪修者應知道與這些心所相應的識。在此將會簡要提及六識界:
1)眼識(cakkhu vibbana):依靠眼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色所緣(ruparammana)。
2)耳識(sota vibbana):依靠耳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聲所緣(saddarammana)。
3)鼻識(ghana vibbana):依靠鼻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香所緣(gandharammana)。
4)舌識(jivha vibbana):依靠舌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味所緣(rasarammana)。
5)身識(kaya vibbana):依靠身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
6)意識(mano vibbana):緣有分意界及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識,認知一切六根的所緣(目標)。
(除了兩組五識(dvepabca vibbana)之外,一切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心識統稱為意識。)
 
由於必須依照處門(ayatana dvara)辨別名法,禪修者須明瞭由處門而生起的心路過程心(vithi citta,簡稱為路心)的名稱。眼門心路過程(cakkhu dvara vithi)的(七個)路心名稱如下:
1)轉向(avajjana):根據處門而名,如眼門的即是五門轉向(見注)。
2)眼識(cakkhu vibbana=認知色所緣之心,依靠眼淨色而生起。
3)領受(sampaticchana=領受所緣(目標)之心。
4)推度(santirana=推度或審察所緣之心。
5)確定(votthapana=確定所緣(為可喜或不可喜)之心。
6)速行(javana=體驗所緣之心,連續迅速地生起。
7)彼所緣(tadarammana=繼續認知速行的所緣之心。
(注:省察出現於五門的所緣之轉向心被稱為五門轉向。省審出現於意門的所緣之轉向心則被稱為意門轉向。)
Tattha ekekaj arammanaj dvisu dvisu dvaresu apathamagacchati. Ruparammanabji cakkhupasadaj ghattetva tavkhanabbeva manodvare apathama-gacchati . bhavavga calanassa paccayo hotiti attho  Sadda gandha rasa photthabba arammanesupi eseva nayo. (
緬版法集論注Dhammasavgani-atthakatha, p.114)
根據上述注釋的定義:

1)色所緣(ruparammana)同時呈現於眼門與意門。轉向(avajjana)省察呈現於兩門的色所緣。
2)聲所緣(saddarammana)同時呈現於耳門與意門。轉向省察聲所緣。
3)香所緣(gandharammana)同時呈現於鼻門與意門。轉向省察香所緣。
4)味所緣(rasarammana)同時呈現於舌門與意門。轉向省察味所緣。
5)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同時呈現於身門與意門。轉向省察觸所緣。
   
禪修者務必留意這幾點。
 
若是耳門心路過程(sotadvara vithi),在「眼識」的位置換上「耳識」。同樣的,在於鼻門心路過程等等,即應各自換上「鼻識」等等。
 
意門心路過程則出現為:
1)意門轉向(manodvaravajjana=省察呈現於意門的所緣之心。=(它有執行確定的作用。)=(省察與確定。)
2)速行(javana=體驗所緣之心,連續迅速地生起。
3)彼所緣(tadarammana=繼續認知速行的所緣之心。
(注:一般上在多數的心路過程裏,速行出現七次,彼所緣出現兩次。其餘的心路過程心只出現一次。在五門心路過程(如眼門心路過程)之後出現的是有分識,接下來是隨後生起的意門心路過程。第一個意門心路過程名為彼隨起意門心路過程(tadanuvattaka manodvara vithi)。從第二個意門心路過程開始則名為純意門心路過程(suddha manodvara vithi)。再者,取一個或更多個法所緣為目標的意門心路過程,亦被稱為純意門心路過程。另一點是除了五識(如眼識)之外,所有其餘的心路過程心都被稱為意識(mano vibbana)或意識界(mano vibbana dhatu)。根據經藏,有分識被稱為意界(mano dhatu)或意門 (manodvara)。請注意這些。)

六門所緣(六塵)
1)色所緣(ruparammana= = 顏色。
2)聲所緣(saddarammana= 聲。
3)香所緣(gandharammana= 香(氣味)。
4)味所緣(rasarammana= 味(味道)。
5)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 觸(即地、火與風三界)。
6)法所緣(dhammarammana= 法(心的所緣)。

六個法所緣(6 Dhammarammana
1)五淨色(5 pasada rupa)。
2)十六微細色(16 sukhuma rupa
(有十二種色法是容易以智辨別的,即五淨色、色、聲、香、味、(及屬於觸的)地、火和風。因此它們被稱為粗色(olarika)。在二十八種色法中除去這十二個粗色,剩下的十六種色法並不容易以智辨明,因此它們被稱為微細色。請注意這些。)
3)心(citta=六識界(vibbana dhatu
4)五十二個心所(52 cetasika
5)涅槃(nibbana=無為界(asavkhata dhatu
6)概念(pabbatti=各種概念,如遍相概念,名稱概念,形狀概念等等。

應先辨明的名法
 Tasma tam rupam arammanam katva uppannam vedanam sannam savkhare vibbanabca idam arupanti paricchinditva aniccadito passati. (Dhammasavgani-atthakatha
法集論注 p.226)
 
根據上述注釋的教示,在六門所緣當中,若禪修者剛開始學習辨別名法,他應先辨明取色法為所緣的名法。禪修者是可以辨別取名法為所緣的名法,但對於剛開始修習名業處的禪修者來說,那是難以辨別它們的(duppariggaha,難攝受)。因此他被指示不先去辨別它們。

 
另一點是:辨明取密集的概念(如男人、女人、人、有情、金、銀等等)為所緣之名法是可以的。在此並非觀想那概念,而是辨明取概念為所緣而生起的究竟名法(nama paramattha)。由於在觀禪階段禪修者必須觀照所緣及觀照之心(即認知所緣之心),因此禪修者受指示先辨明取色法為所緣的名法。由於只有止行者才能辨明禪那名法(jhana nama,亦名為禪那法,jhana dhamma),即取概念(如遍的概念,kasina pabbatti)為所緣的禪那與禪那相應法,他必須辨明它們。

六組的定義
 
在把色法根據所緣分組時,一共有六種所緣,即:(1)色所緣,(2)聲所緣,(3)香所緣,(4)味所緣,(5)觸所緣,(6)法所緣。二十一種屬於法所緣的色法是五淨色與十六微細色。
 
在這本手冊裏,取色所緣為目標的名法被稱為色所緣組名法。其他名法亦以此類推而名之。必須辨明所有六組名法。
 
再者,舉色所緣組作為例子,具有善速行的眼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色所緣為目標而生起。這些心路過程的名法被稱為善組。另者,由於不如理作意,具有不善速行的眼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色所緣為目標而生起。這組的名法被稱為不善組。具有唯作速行的心路過程,只出現于阿羅漢的心中,因此這本手冊裏沒解釋它。

四隨觀(4 Anupassana
1)在修觀禪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於色法,即是身隨觀念處(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
2)在修觀禪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於受,即是受隨觀念處(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
3)在修觀禪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於識,即是心隨觀念處(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
4)在修觀禪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於觸,即是法隨觀念處(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
(採用五蘊,或十二處,或十八界等方式修觀禪亦是法隨觀念處。)
在三個辨別名法的方法之中(見第一頁),採用辨別受為始的方法是受隨觀念處,採用辨別識為始的方法是心隨觀念處;採用辨別觸為始的方法是法隨觀念處。
 
在此,欲辨別名法的禪修者必須先已辨別了色法(pariggahite rupakammatthane)。他也應依照《中部根本五十經篇注》(Mulapannasa Com., Vl, p.280)裏的指示,先辨明取色法為所緣的名法。

始於辨別受
 
對始於辨別受的指示是:Yassa vedana pakata hoti, so “na kevalaj vedanava uppajjati. taya saddhij tadevarammanaj phusamano phassopi uppajjat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vijananamanaj vibbanam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Mulapannasa-atthakatha 1, p.280)
 
「受」明顯的禪修者應辨明觸五法(Phassapabcamaka,意即以觸為主的五法),並非只是注意受在生起,而應同時注意:與受接觸同一個所緣的觸也在生起;標誌同一個所緣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應法朝向那所緣的思也在生起;認知那所緣的識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經篇注》)

始於辨別識
 
對始於辨別識的指示是:Yassa vibbanaj pakataj hoti , so “na kevalaj vibbanameva uppajjati, tena saddhij tadevarammanaj phusamano phassopi uppajjati, anubhavamana vedanap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 (《中部根本五十經篇注》)
 
「識」明顯的禪修者應辨明觸五法,並非只是注意識正在生起,而應亦注意:與識接觸同一個所緣的觸也在生起;體驗那所緣的受也在生起;標誌那所緣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應法朝向那所緣的思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經篇注》)

始於辨別觸
 
對始於辨別觸的指示是:Yassa phasso pakato hoti, so “na kevalaj phasso uppajjati, tena saddhim tadevarammanaj anubhavamana vedanapi uppajjat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vijananamanaj vibbanam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緬文版分別論注Vibhavga-atthakatha, p.252)
 
「觸」明顯的禪修者應辨明觸五法,並非只是注意觸在生起,而同時應注意:體驗那所緣的受也在生起;標誌那所緣的想(sabba)也在生起;催促相應法朝向那所緣的思(cetana)也在生起;認知那所緣的識(vibbana)也在生起。

辨明全部
 
在此,注釋舉出觸五法(phassa pabcamaka),因為它們在一切心裏都是最主要的成份。辨明於同一個心識剎那(cittakhana)生起的諸名法中,觸思(Phassa Cetana)是最主要的,其餘非主要(apadhana)的相應名法亦須辨明。在辨明觸思時,必須也辨明一切屬於行蘊的究竟法。其原因是在行蘊裏,思是最重要的。佛陀在以經分別教行蘊時,亦說思是最主要的。
 
根據上述注釋與疏鈔的指示,在各別以觸、或受、或識為始去辨明名法時,並非只是辨明在一個心識剎那裏的觸、或受或識罷了,而是必須辨明所有相應的心與心所。這是根據佛陀在《相應部.六處品.不遍知經》(Sajyutta Salayatana Vagga, Aparijanana Sutta)的開示。

再辨明色法
 
上述已提及欲辨別名法的禪修者必須先以智辨別了色法。在辨別以觸五法為主的名法後,禪修者被指示再辨明色法,如下:
So ime phassa pabcamaka kim nissitati upadharento “vatthuj nissita”ti pajanati. vatthu nama karajakayo… So atthato bhutani ceva upadarupani ca .
禪修者辨別以觸五法為主的名法後,再審察這些名法是依何而生起,他就會清楚地明瞭它們是依靠依處色(vatthu rupa)而生起。依處色是業生身(karaja Kaya)。業生身基本上是種色(bhuta rupa)和所造色(upada rupa)。

 根據這注釋的指示,即辨別名法所依靠的依處色,但這並非指辨別依處色(如眼淨色)而已,是必須也辨明與那依處色一同生起的種色及所造色。這些色法已列在色業處手冊的六門圖表裏。如在眼門裏有54個色法,以及某些非真實色法。依照這些色業處階段的圖表去辨明它們。

一起辨明依處色及所緣
 
根據上述注釋與疏鈔的指示,欲辨別名法的禪修者必須先已透徹地辨明瞭色法,過後他必須一起辨明依處色及所緣為:
1)依處色,名法是依靠它而生起。
2)名法取為所緣的色法。
在修習名業處時,一起辨明依處色及所緣,是根據《後分五十經篇》(中部Uparipannasa Pali)裏的《不斷經》(Anupada Sutta)及它的注釋與疏鈔。《不斷經注》裏有提及舍利弗尊者以各別法觀法(anupadadhamma vipassana)逐一觀照禪那法(如初禪)時;vattharammananaj pariggahitataya,他能夠逐一的觀照名法,是因為他已一起辨明瞭依處色及所緣。

簡要辨明六組的方法
 
色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色所緣(色塵)為所緣的名法,換言之,即是取色所緣為目標的眼門心路過程、彼隨起意門心路過程和純意門心路過程,他必須:
1)同時辨明眼淨色與有分意界兩者。
2)辨明一粒或許多粒色聚的顏色,那顏色可能是可喜(ittha)或是不可喜(anittha)的。
如此同時辨明兩門(即名為依處的眼淨色及有分意界),當辨明色所緣的顏色時,那顏色就會同時撞擊眼淨色及有分意界。其時,取色所緣為目標的眼門心路過程和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若這些心路過程裏的確定(Votthapana)及意門轉向的確定(作用)是具有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的話,它們即是擁有善速行的心路過程。若它們的確定(作用)是具有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速行心路過程。

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
 
若確定(Votthapana)與意門轉向(manodvaravajjana)確定那色所緣為(1)色所緣的顏色,或(2)色法,或(3)無常,或(4)苦,或(5)無我,或(6)不淨,它是如理作意,善速行也就生起。
 
然若確定與意門轉向確定那色所緣為常、樂、我、淨等等,不善速行心路過程就會生起。(隨後會解釋不如理作意如何生起。)請注意耳門、意門心路過程等等亦是如此。

聲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聲所緣(聲塵)為所緣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耳淨色與有分意界。
2)及辨明聲所緣。

香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香所緣(香塵)為所緣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鼻淨色與有分意界。
2)以及香所緣。
味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味所緣(味塵)為所緣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舌淨色與有分意界。
2)以及味所緣。

觸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觸所緣(觸塵)為所緣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身淨色與有分意界。
2)以及一粒或許多粒色聚裏的地界、或火界,或風界(即觸所緣)。

法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名為法所緣的色法為所緣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有分意界,及
2)任何一個在法所緣組裏的色法。
再者,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概念(如遍之概念)為所緣的法所緣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有分意界,及
2)概念(如遍的概念,Kasina pabbatti)。
對於前面提及一起辨明依處及所緣的指示,請注意依處是指六門,即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想要辨別名法的禪修者應先懂得這些。

重要的知識
 
在取色所緣為目標的名法之中,眼門心路過程生起一次,彼隨起意門心路過程也只生起一次,有分識會在這兩個心路過程之間生起。過後純意門心路過程會生起許多次。請注意耳門心路過程等等亦是如此。禪修者必須辨明這些心路過程裏,每一個心識剎那的所有名法。在圖表裏有列出相應的名法(sampayutta dhamma)。《清淨道論》指示應如此修習。
 
如在《泡沫譬喻經注》(Phenapindopama Sutta Comm.)裏提及的,在極短的時間裏,如眨一次眼或閃電間,心就能夠生滅超過一萬億次。在這極短暫的時間裏,許多心路過程也可生起。在這些心路過程當中,禪修者或許可以辨明一些,其餘則難以辨明。對於那些他能辨別的心路過程,必須辨別至破除名密集。在後面將會提及四種名密集。
 
根據所緣(即心路過程)的壽命,心路過程可分為四種時分(vara),即:
1)空時分(mogha vara),只有有分識在波動。
2)只出現到確定(votthapana)的時分。
3)到諸速行出現的時分。
4)到彼所緣也出現的時分。
 
在這四種時分當中,這本手冊多數只是列出彼所緣時分(tadarammana vara)的圖表。在辨明時,禪修者理應能夠明白其餘時分。

彼所緣(Tadarammana
 
一般上,若是欲界速行取欲界所緣,而生起於欲界有情的心中,彼所緣就會生起。欲界所緣是指名為欲法(kama dhamma)的欲界心與心所,以及二十八種色法。對於欲界有情,彼所緣可以在取欲界心與心所為所緣的欲界心路過程裏生起。由於二十八種色法也都是欲法,彼所緣也可以在取這二十八種色法,為所緣的心路過程裏生起。但只有在五門心路過程的所緣是非常大(atimahanta)及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是明顯(vibhuta)時,彼所緣才能夠生起。所以說是「一般上」而已。
 
根據這定義,彼所緣是不能夠在取觀念為所緣的心路過程裏生起的。另一點是,在《分別論注》及《迷惑冰消》裏有提到,在觀禪速行(vipassana javana)之後,彼所緣是不會生起的。但它也提到在未成熟的觀禪速行之後,有時彼所緣是會生起的。
 
再者,在大善速行(mahakusala javana)之後生起的大異熟彼所緣(maha vipaka tadarammana)可以是(相等地)喜俱或舍俱的。同樣的,無因推度彼所緣(ahetuka santirana tadarammana)也可以生起。在不善速行(akusala javana)之後,大異熟彼所緣或無因推度彼所緣也都可以生起。這本手冊裏的圖表對每一項只舉出一個例子。在辨明時,禪修者理應能夠明白其餘的部份。根據一般的規則,在喜俱速行之後生起的是喜俱彼所緣;在舍俱速行和憂俱速行之後生起的是舍俱彼所緣。八種大異熟心(maha vipaka citta)和三種推度心(santirana citta)可以執行彼所緣的作用,即繼續取速行所取的所緣。在此列出一個彼所緣的圖表,這是專為三因凡夫(ti-hetuka puthujjana)而設的。對於須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也是差不多一樣的,只是除去他們已斷除了的煩惱。





主持人
帕奧 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