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死觀

達照法師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由於眾生不能直接體悟本無生死的寂滅心性,而亂起種種妄想、顛倒、執著,導致了迷惑、造業、受報,輪回生死,受盡苦厄,無有了期。因此諸佛菩薩,以及歷代祖師大德們,秉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願力,運用方便和究竟的般若智慧,揭開了生死大事的神秘面紗,讓我們看到了生死那豐富多彩和玲瓏剔透的本來面目。於是,智慧和慈悲,從每個人的心中油然生起,我們不再畏懼死亡。當生活的時候,我們就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充滿信心和毅力!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將心懷寧靜和喜悅!

一、生死是痛苦

  首先,生死是痛苦的!凡愚眾生,無論在時間方面,還是在空間方面,都不能得到絕對的自由;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社會,努力的結果,也都無法達到絕對完美的幸福!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有生必有死,死亡,誰都不願意。
   生與死,具有極大的束縛性。我們現在無法知道生與死的來源和去處,這就使我們局限在短暫的人生中思索。離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對於過去和未來,都毫無知曉,毫無把握,最多也只是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卻無法重現它們的真實面目。整體的生命似乎被分割成無數個零落的碎片,隨風飄逝。而感覺中,我們總還以為擁有什麼似的。對於生前死後的淩亂與隔閡,這種無知的狀態,佛法中稱之為分段生死
   現實的人生,就是分段生死的展現。形體的美醜,壽命的長短,知識的多寡,情緒的高低,智慧的深淺,人人各不相同,自有特色,彼此之間難以溝通,難以理解,難以想像,種種差別情景,都是分段之意。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三種痛苦:苦苦、行苦、壞苦,通常稱為三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具體的、客觀的、痛苦的感受。一切不如意的痛苦感受,具有強烈的逼迫性,逼惱身心,不堪忍受之苦。生老病死誰替得?鹹酸苦辣自承當。愛者有別離,怨憎卻相會,所求不如意,五陰常熾然,憂悲惱苦,難以盡言。舊苦未去,新苦又來。如麻風病未痊癒又生毒癰,毒癰未好又生瘡;年老體衰已經行動不便,偏又摔跤骨折甚至癱瘓。屋漏更遭連夜雨,人生之痛何堪言!無論什麼身份什麼職務,從生到死,總要接受各種苦難的折磨。在一切苦苦當中,老、病、死之苦,是最根本的痛苦。


   行苦,就是間接的、無形的、變化的、不苦不樂的感受。一切事物無常變化,沒有永恆的存在,亦即這種不知不覺使人遷流在三界六道之中,受盡苦楚。時光不待人,漸漸皆遠去。看看他人老,不覺輪到己!人生在世,能讓自己快樂和痛苦的事情,在時間的比例上並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樂的感受,才是最多的。從生到死,能夠留下的記憶實在少之又少,因為大部分的光陰,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卻是何等的無能為力?一任時光流失,一任歲月蹉跎。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在無常之鬼面前,眾生顯得何其脆弱!何其無奈!


   壞苦,這是指直接的、具體的、主觀的、快樂的感受,必將壞滅,從而產生痛苦。所有的快樂感受,都會形成感官上的強烈對比,在失去快樂時,內心就產生極大的痛苦。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親人的別離,相愛的分手,青春的逝去,才華的枯竭,財富的消耗,榮華的衰落,無一不是樂極生悲之慘狀。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所有快樂,終必損敗,無常世間,誰能久留!人們只知道追求幸福,卻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時候,幸福已經漸漸的離去!臨死之際,回首人生,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


   凡夫眾生處於生死之中,不知諸法緣起緣滅,未明生命本質內涵,對於身心苦樂感受,產生欣厭,執取堅固,就是如此的習慣成自然!不能從痛苦中認得真相,不能從苦難中鍛煉心志,而是苦上加苦,苦不可言。也不能從快樂中悟得真理,不能由歡樂中昇華生命,而是樂極生悲,徒自興歎。亦不能從不苦不樂中曉了實相,不能因為不苦不樂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豁達超越之胸懷,而是糊裏糊塗、得過且過,浪費生命。於是,受苦固然是苦,就是快樂也變為痛苦的根源,不苦不樂亦成為痛苦的重要因素。
   人生中,最大之苦,莫過於老苦、病苦、死苦!在十二因緣中,老死同屬一支,當然這一支還包含了出生之後的種種病苦,以及憂悲惱苦。所以,在佛法中正面的臨終關懷,就包括了對於人生的老、病、死的關懷,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這項工程就建立在生死是苦的基礎上來進行。明白生死是苦,這絕對不是消極、膽怯、懦弱的表現,而是如實觀察的結果,正是一種對生命認真負責的態度,也是對人生的局限充滿挑戰性和大無畏的精神。面對一切事業和行為,就能夠坦然地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了。所以,在照見生死是苦的黑暗之後,進而就能看到解脫此苦的光明!

二、生死可解脫

  其次,生死之痛是可以解決的!對生死之痛的解決就是整個佛法的主體部分,也是佛法的真正內涵和終極理念。佛法可分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對於世間各種資生產業,和世間各種差別相狀的描述,而出世間法才是佛法最根本的義趣,包括解脫道和菩薩道。解脫道主要在於對生死之苦的解脫,而菩薩道的重心,則在於幫助他人解脫生死之苦。三藏經典當中,所有教示的核心,都是對生死的透視和對煩惱的解決。


   佛教的四諦、十二因緣和六度,就是三種解脫生死之苦的主要內容,包括理論和方法。四諦是一種依苦尋因,慕滅修道的解脫法,十二因緣是一種推因知果,觀果斷因的解脫法,而六度則是一種自利利他,攝末歸本的解脫法。這在佛法中稱之為三乘佛法,即聲聞乘的四諦法,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菩薩乘的六度四攝法。當然,佛法中還有人天乘的方便法,那就是為了獲得現實世界的快樂,和去除人們生活中導致痛苦的錯誤思想和行為。人天乘的基本教義就是建立現實人間的美好生活,宣說彼此共生、共存的理念,具有強烈的倫理性質,同時也是整個佛法的基石所在。如果失去這個基礎,那麼三乘佛法也就無從建立了。


   除了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基本解脫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解脫生死的方法,比如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別是淨土宗、禪宗、密宗和天臺宗等,尤其重視實際的修行功夫,對於修行的前後次第,正行助行,都有非常明確詳細的解說。還有藏傳佛教五大流派,以及南傳佛教的各種禪修法門,都是能夠從根本的我執上下手,斷除生死的束縛,從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脫,使生命呈現完全自由開放的狀態。


   儘管在整個佛法中的解脫生死之方,有著各種流派和法門,修行的方法次第和論理模式各有特色,但還是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破除我執才能真正徹底的解脫生死之苦。不過,在大乘佛法中,特別是淨土宗和密宗,有其不可思議的奧妙,可以通過比較殊勝的捷徑來了脫生死。
   簡而言之,只要把這顆生滅的妄心降伏了,一切雜念執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後,生命就像是從雞蛋殼裏面鑽出來的小雞,束縛自己思維舉動的所有錯誤看法、想法,都立刻灰飛煙滅,生死被徹底征服,生命出現新的景象,內心中只有光明和寧靜。此時,不由得發出自信而誠懇的聲音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了。佛陀說:寂滅乃人生之致樂!這是解脫道上的終極境界。

三、生死的真相

  最後,生死的真相是完美的!因為對生死以及生命中所感到的任何痛苦,都只是凡夫眾生的錯覺而已。所以在通過上述所說的種種修行,證悟了真心和佛性之後,徹底看清生死的真實面目,此時的生死就不再是一種束縛和痛苦,而是真如實相在具體事物上的顯現。禪宗頓悟的見性成佛,天臺圓教的大開圓解,都是直接從心性上契入,一切法無相無作,生死無生死相,解脫無解脫相,而生死解脫的來龍去脈、因緣果報卻清楚明瞭,正是: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原自性天真佛。
   這真是難以想像不可思議的境界,也是大乘佛法的顛峰,完全不同於凡夫和二乘的觀點。直示佛乘究竟了義,就在我等眾生一念心中完全具足,亦在我等眾生舉手投足之際顯露無遺:煩惱即菩提,所以沒有煩惱可以破除;生死即涅槃,因此亦無生死可以解脫。菩提即煩惱,所以沒有菩提可求;涅槃即生死,因此亦無涅槃可證。生死的真相,本來如此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奈何眾生,于此微妙莊嚴的生死真相,無聞無知,淪落貪嗔癡等煩惱劇毒之中,夢幻顛倒,從迷入迷,對自己生命真相的內涵,不曾絲毫覺察,受苦無量。又對直指心性的教誨,不信不受,邪見深重,妄自尊大。又如世間自恃聰明豁達之流,掩耳盜鈴式的自以為是。種種錯誤觀點和行為,縱然偶爾行善享樂,也不能給予方便和究竟的昇華,更不能突破生死迷惑的局限,反而導致了許多痛苦結局。帶有錯誤而局限的觀點,繼續造作種種利害自他的事業,有了利害自他的行為,就要形成相應的結果,從而遭受其報應。


   一切身、口、意等行為的力量,又都是構成現實人生世界的重要因素。因此,佛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啟悟眾生對生死真相的了知和把握,佛法所說的道理也就是宇宙之真理,人生之實相。如是觀之,生死即是如來、智慧、德相啊!!





主持人
達照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