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08 08:02:55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08 08:00:44   編輯部 報導

由定而慧,慧是核心

 

禪定是智慧生起的必要條件。一位修行者的成就,取決於他戒與定的根基,而這個根基往往是隱性的,當智慧成就的時候,戒與定的作用會凸現出來,但智慧依然是其核心。戒定慧是佛法的全部內容,前二者是後者的重要條件,戒與定是取得智慧的重要條件。
但智慧又是獨立運作的,它並不完全依賴於戒定;當智慧生起時,它可以獨立運作。智慧一旦形成,它可以反過來加強戒與定的能力,而受到加強的戒定,則又回來推動智慧的再次提升。因此,在修行上,必須強調智慧的獨立作用與決定作用。這就是說,修行的唯一重點是智慧。戒與定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條件。只有以慧為中心,戒與定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戒與定是提升智慧的基礎,它們不能獨立地有其目的性。如果以戒為目的或以定為目的,那將是錯誤的修習方略。沒有智慧內容的修行註定是沒有前途的,佛法修習要從這個戰略高度來確定戒、定、慧三者的關係——慧必須是核心。
智慧應當永遠被視為重點,它是修行的起點,也是最終的歸宿。雖然我們重視戒定的優勢作用,但修習的中心依然應是智慧。修行者的使命就是提起戒定,深入觀察,發現究竟的智慧。只有智慧才能看清身心的真相,使修行者從身心的牢籠中得到解放。
修行中最易出現的問題是把戒與定做為純粹的目的,這種偏頗的修行較為普遍,主要原因是修行者沒有建立佛法正見,受到一些傳統文化和思想的錯誤影響。在一些修行者的觀念中,容易把佛法與打坐修定混為一潭,這裏需要強調,單純的打坐與修定不是佛法;在這一點上,修行者要有清醒的意識。佛法的核心是智慧,它與其他宗教,其他修定方法的唯一區別在於它高度的大智慧,如果忽略了佛法的大智慧,只重視一些修定的技巧,那是舍本求末。
有些修行者持戒修定很認真,但是他修行的內容中缺少智慧;如果不能把持戒修定的能量集中到提升智慧,這樣的修行終究是沒有太大前途。說其沒有前途,是因為戒與定這二個方面,無論其多麼深厚有力,它們終究只不過是輪回中的小小浪花,這種浪花如果不能幫助修行者建立智慧,那種力量終究將會在輪回中消耗殆盡,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戒定雖然重要,但智慧更重要。佛法是智慧,戒與定只是輔助。這就象要進行精深的科學研究,你必須借助於顯微鏡和望遠鏡,戒與定就是顯微鏡和望遠鏡,有了它們,修行者可以看得更遠,看得更深,在這種深遠的觀察中,智慧將會升起。
對於現代修行者來說,應該在佛法的正見上多加領會,多下功夫。現在資訊很發達,網路傳播很廣泛,這是很好的條件,修行者可以從中接觸到更多的佛法資訊。在這種接觸中,人們可以自己鑒別正法,為自己找尋觀照的方向——修行中的大方向則是最重要的。
沒有掌握佛法正見之人,也許他們很勤奮,但因為方向上的錯誤,令修行只能在世間的小範圍內打轉。只知道修定與養靜,只是修習專注,而不知觀照的物件應該是身心的本質,也不知觀照的最終目標是身心的無常、苦、無我。這一類修行者,有時候也會用一些克己的工夫,或多在日間的事理上磨練自己,他們以為這樣就是佛法,那就全錯了。雖然靜與定的功夫有其意義,但它們的歸宿不是智慧。佛法帶來的智慧不是世間的聰慧,而是發現身心本質的大智慧。
有些修行人,對國學很有研究,把佛法等同于國學,其實國學雖然有千年深厚的基礎,但它依然屬於世間的聰慧,還不是佛法的大慧。有些修行者才智精微,而有些修行者謹守戒律,有些則耳不聞外界事,口不言他人非,心不思,言不虛,但他們也僅限於此,這樣的修習依然是在定與靜中,不是佛法的大智慧。這就象學習,他還沒有找到所學的核心,只是在一些枝節上用功。
佛法修習,需要在建立大智慧上下功夫,這是虔誠的修行者尤其要注意的。要修有所成,先要找到正見,再次是找到建立智慧的方法,然後才是實際修學。例如佛法的戒定慧三學,如果抓住了智慧這個核心,那就可以進入真實的修習,在修習中,如果發現戒與定的功夫不足,再去補足。這樣確立修習,一則智慧的重點不會丟失,再次也會明白戒定的有限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修行,不會犯方向性的錯誤。獨立的戒與定其實沒有多少用處,他在解決生死這些大問題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它們不與佛法的正見結合起來,戒與定的功夫都是盲目的——只能促成無有盡止的苦的輪回。

修行的重點非常重要,凡事只要抓住重點,才能解決大問題。所以智者用功,多會找到重點,然後以唯精唯一的方式計畫修行。唯精的功夫就是找到佛法的核心,然後在這個核心上用功。所有的博學,慎思,明辨,篤行,都要圍繞佛法智慧這個中心。每位修行者的個人能力與知識都要集中用在核心問題上。再次,當修行者找到了佛法核心,然後集中誠意,集中全力,這樣的修行就是智慧,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佛法只有一個功夫,那就是通過觀察,啟發智慧,看破身心,進而解脫知見,最終達到對宇宙本質的通達了知。除此之外,都不是正功夫。
當然,在找尋修習道路的時候,難免會走很多的彎路,但如果能以智慧為先,修行者最終總會找到佛法之智。守戒、修定、養靜,如果這些功夫沒有佛法正見為先導,那都稱不上智慧。當人們腳踏實際地找到了佛法的正道,他就可以開始修行,先期修習,不要管寧靜不寧靜,只要圍繞四念住這個中心下功夫,就是正確的修習。若在正確的觀照時感覺不得力,那就是戒與定的功夫不夠了,於是回過頭來,再在戒與定上下功夫,這就是正確的路子。其實四念住的修行方法,都是定與慧結合在一起修習的。
修行的戰略方針非常重要,只是在定靜上用功,這樣最終總是難以找到智慧。不論用了多少功夫,都在世間的小聰小慧中打轉。以定為中心的修習,那樣容易失去正確的目標,而內在深處對身心的錯誤知見依然潛伏在那裏,無法去除。表面看來,深厚的定力會掩蓋身心的煩惱,修行者或以為修行有了成就,其實,那樣的表面功夫是無法根除煩惱的源頭“無明”。只要無明存在,煩惱和輪回就無法停止,所以佛法的修行應以智慧為先。如果智慧建立了,靜和定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建立。但以靜定為主,慧未必能建立。

尋找智慧的道路要把握本源,然後從本源上開始用功。那麼,什麼是佛法的核心和本源呢?佛陀在《大念住經》中反復地講到:“於是他就內在的身體觀察身體,就外在的身體觀察身體,同時就內在、外在的身體觀察身體。因此,他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身體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於是他清楚覺知‘這是身體’,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在《大念住經》中,這段固定不變的句式一再地重複;佛陀每講一個修行方法,其中都有這段固定不變的句式。可以看到,佛陀以重複的方式在強調:觀察身、受、心、法的“無常”是佛法的核心,是大智慧,修行者自始至終都要真切地把握住這個方向。
 走在解脱之路上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