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08 08:09:25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08 08:07:54   編輯部 報導

定的非凡本質

 

只有當心完全地安靜下來,內在的觀察才能開始,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強調戒與定是慧觀的前提條件。心在“定”的狀態下才能產生力量,並對身心的本質進行觀察與體悟。
寧靜而敏銳的認知能力是心的本質,這種能力之所以不能時刻現顯,是因為心在多數時候陷入了錯綜複雜的事務之中,由此而產生了混亂狀態。禪修的部分功能就是與心接觸,讓心平靜下來。心的認知能力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它是本有的;但只有當心寧靜下來時,才能產生驚人的認知能力,這種巨大的能力可以糾正千古以來對身心的錯誤認知,使修行者從一種完全錯誤的生活模式中醒悟過來。
定是一種心理狀態,它的平靜本質可以通過專業訓練得到開發。定不是強制地創造出一種心理上的平靜,然後用意識去維持。如果禪修者放棄創造,只是發現與認識心,例如觀呼吸,修行者只是觀察它,沒有期盼,只是看著呼吸,要不了多久,就能體驗到心的平靜本質。
修行不是製造某些狀態的時刻,修行是認識心,即使修行的前提條件——定,也需要逐步認識。當修行者真正地體驗了平靜來自於心,定是心的自然狀態,他才能很容易地進入甚深的禪定之中。自然清晰的心,當它觀照的目標很明確時,於是它可以自然地運作,無需強制力量,也不需要更多意識的參與,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禪定者能夠很長時間的進入甚深的定境中——他們並不費力,只是心達到了一種自然的狀態而已。
禪定提供了基礎條件,為慧觀奠定了基礎。心如果沒有達到深刻的平靜狀態,內在的觀察往往是表面的,很難深入事物的本質。佛陀強調定是慧的前提條件,沒有定就沒有慧。在八正道的定的範疇中,正念是清晰地知道事物的發生與變化,而正定支持正念的持續,並使正念的狀態穩定。沒有正定,正念往往是脆弱的,也很容易消失。
直觀禪修中,正念的作用尤其突出,這會讓一些修行者以為只有正念就可以了;其實,佛陀開示的定的範疇包括三個方面: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念之中若缺少定的成分,觀察就無法穩定,也很難持久和深入。所以,即使慧觀的修行者,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只有當禪者獲得了圓滿的定,清晰而持續的觀察才能穩固進行。
色界的四禪,它們的本質都是“心一境性”,在這方面有甚深禪定根基的行者,他們可以善用這種禪定所帶來的非凡的穩定力量,讓心的洞察力開顯。當心的觀察能力有了穩定的基礎,並在不同層面上被開發出來,觀照身心的實相就成為一件容易的事情。止行者(奢摩他行者)可以在甚深的禪定中體驗心的平靜本質,雖然出定以後,還會有六根的打擾,但他經歷過心的寧靜,看到過心的非凡寧靜的氣質,那是常人所無法看到的心的特質。如果行者能夠認識到這種定的本質,他就可以善用這種力量進入慧觀之中。
修習奢摩他的止行者,他們對定力的領悟不同于直觀行者,他們非常善於運用“定”。長期修習,使他們對心的這一層面的能力有非常多的認識。只要認識到了這一層面,就可以利用心的這種能力,從而確立非凡的觀照基礎。
真正的智慧是由修習四念住帶來的,禪定本身不會帶來智慧,但禪定是智慧的前提條件。一些修行者誤解禪定,低估它在慧觀中的作用。其實,戒、定、慧的修習程式已經說明瞭定力在修行中的不可或缺,禪定的作用佛陀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我們可能通過經典看到這一點。《不斷經》有一段記載佛陀說明舍利弗證果的情形,在此經中,佛陀宣佈舍利弗尊者已精通九種禪定,即四色界定、四無色界定和滅受想定。據《自說經》記載,佛陀三次見到舍利弗尊者在寺外打坐入定,就以偈頌讚歎他堅定和平靜的心。在佛陀的時代,修習奢摩他的止行者,當他們皈依了佛陀,開始修習四念住,往往在很短時間內就能領悟到身心的實相,這與他們具有甚深的禪定有直接的關係。
現在這個時代,生活於城鎮的修行者,缺乏修習奢摩他的適當環境,也缺少這方面的導師。目前四念住的修行者基本上都走的都是直觀修習的路線。對於直觀行者來說,定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在觀察身心的實相時很有幫助,是修行的必要條件。
直觀行者不需要去修習初禪、四禪以及無色界定,在直觀修行中,定的練習是通過對正念的反復訓練來確立的。在正念方面,練習的越多,正念就越穩定持續,這會促進定力的積澱。所以直觀行者訓練定力,是在正念與精進力的配合中逐步加強的。
當然,從大方面來說,正念本身就是定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定的內涵可以使正念持續運行。一位行者的定力如果很強,他的正念就愈穩定。有強大定力支持下的正念,不論外在、內在還有多少混亂,不論修行者還有多少的欲望,心都可以安住在其中進行觀察。
定的非凡本質是,它可以使心穿破層層迷障,進入事物的核心。至此,我們深信佛陀反復強調定的作用的深刻用意。定是心的本質,它可以穿破籠罩在心外面的世俗心理的堅硬外殼,在觀察身心本質時起到非常有力的支持作用。
定的優秀品質是,自然的平靜,敏銳而活躍,機警而不執著,只是觀察而不粘著,這是定的特色與力量。它沉著而有力,若善用它觀察身心,這種觀察很有厚度,也有品質。禪修者在修習四念住時若能慢慢地體會到它的作用,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修行的進展。
定是自然的力量,平靜而具有穿透力,當定自然展現時,那時的慧觀是自然湧現的,心會自動地觀察身心,它清新而自然,不受幹擾,直接切中目標;不論目標多麼快速,它都能跟得上。
《阿毗達摩》的研究者說,在一彈指間,幾百萬個刹那已經過去了。心的生滅速度是以刹那來衡量的,如此快速的事物,在世間難以見到。如果修行者未能深切地掌握到心的這種品質——定,他可能會以意識來制導心念進行觀察,這種沒有定力內涵的所謂意識觀察,不是慧觀的正確工具。現代不少修行者只能思維佛法,很難進行直觀,這與定力不足以及不會使用定力有關。佛陀要求修行者務必看清心的生滅,要實踐佛陀的這個教導,“定”的能力則必不可少。慧觀中必須以充沛的正精進、正念、正定來面對身心現象——當心的這些能力被開發出來,觀察身心就不成問題了。

 


讓念頭流動 

 

當念頭自然地流動時,心理上就伴隨著一種釋放的感覺。這輕鬆來源於你不再受念頭的牽制,你放開了它,這就是清淨。讓念頭自由流動,而你不受其牽制,這就是從根本上把念頭連根拔除的要點。

念頭流動起來了,心必然輕鬆——這代表了一定程度的不執著。念頭存在,而你不受制於它,這樣的感覺是非常美妙的。在觀照中,當持續地體驗到念頭的流動時,修行者會感受到心理上的無比清淨與輕鬆,這是真正的清淨,真正的解脫。
念頭雖然存在,但它卻成了與你無關的事物,它不再打擾到你。修行中常說,雜亂的心理必須得到清理,這意思是說,放開心胸,讓念頭自己流動。之所以每一個念頭都會牽動人們的神經,是因為修行者並沒有讓它們自己流動。你總想管住它,或讓它這樣,不能那樣。你愈是執著,它愈是肆虐;而相反,你若能智慧地看著心念,讓其自由地流動,那麼,它牽動你的力量就變小了,而你的安寧是從不牽制當中獲得的——而非斷絕它們。
修行時多數人會認為自己無法達到所期望的狀態,因此而時常責備自己,這種錯誤的認識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把一切都看成當下的一個發生,這需要一些不計較成敗的膽量,也需要看到當下一念的能力。在這個地方發展能力,首先讓心具備“看”的能力,讓念頭自己行動,而你只是看。
任何一念告訴你的內容,都不要想信它,練習這個能力;只是“看”,不要相信它告訴你的所謂事實,把念頭當成當下的一個發生就可以了。念頭往往引致情緒,情緒引起執著,執著導致痛苦。從一開始就從念頭上關注,這是擺脫痛苦的方法之一,當你緊盯著念頭的生起時,即使你的能力還看不到它的生滅相,這“看”本身就會大大地削減念頭牽制你的力量。

修習的課程要分步進行,當要觀察念頭的生起消失之前,你先要修習一個功課,就是接受心的一切狀態。修習接受會讓心寬容、輕鬆、自在,在這種心態下才有瞭解念頭本質的機會。所以第一步是接受,做好了接受,念頭對你的衝擊力就會減弱。念頭來了,有些來勢非常兇猛,若你訓練有素,就可以先給它一個緩衝,然後讓它落地,這樣不至於引起心理上的過激反應。第二步是專注於觀照念頭的生起與消失,念頭本身沒有根。
如果你正在批評自己,覺得自己不中用,那麼先接受這種狀態,先讓這種情形緩解下來,你真正的接受就能緩解批評帶給你的衝擊——試一試這個方法,很神奇。你只是接受,接受還不是佛法的究竟之智,但你若能接受當下這一切,這就給心注入了觀照的力量。當修行者訓練出了接受的能力時,念頭潛藏的力量就會耗盡,這就象重物垂落於海綿上,它的衝擊力將被弱化。
能夠接受一切的心態是非常可貴的,雖然訓練出這種能力很困難,但這個能力會幫助修行者化解看似對立的東西,這是“定”的修習。從究竟的意義上講,雖然任何一念本質都是空(無我),但當你還沒有親眼看到這一特徵時,它對你而言就是真實的;所以它會產生衝擊力,引生情緒,形成你的包袱。接受的技巧是首先讓負面的力量落地,不要對你衝擊太大,這為後續的觀察做了一個準備。
只是“看”,而不改變它,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合乎邏輯,其實它是合乎邏輯的。以前人們都是在心理的內部進行改進,所以創造了邏輯,現在是在觀照心理的整體形態,這就無須遵守那些對心理內部進行改造的邏輯了。這很重要,觀照者常常會卡在這裏,不斷地在世間的道理上糾纏,總是放不下,連最基本的常理也放不下,他會說,道理應該如何如何,等等等等。其實,當你觀照念頭外在形式和整體形式時,你根本不需要那些鑄造心理內部的邏輯和知識,它們在這裏用不上。
修行的總體目標是對念頭這種心理形態進行觀照,這與之前所進行的建造思維的內部有所不同,觀察者要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世間所說的追求進步是在思維的內部進行的工作,而這裏所說的瞭解思維形態是指心理的整體而言,二者不同。這一點非常重要,若不能理解它,你就很難把握修行的要義——多在這裏下一些功夫,真正地搞清它。

實修中的觀照是不需要瞭解念頭的具體內容的,更不需要在其內容上進行什麼改進,也不需要依循什麼邏輯。觀照是在對心理狀態的整體形態和根本結構進行徹底地瞭解,這與以前的所有工作都不同——修行是在另一層面上進行工作,它是一項超越世間的工作——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

先讓念頭夾帶的能量耗盡,這是第一步的工作,你要接受念頭的一切,這雖然違背你的習慣,但你需要要練習這一能力,先讓念頭挾帶的力量耗盡,這雖然艱難,但要訓練出這一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心態會有所改變,你會平靜不少,並能接受念頭所帶來的壞情緒。憤恨、自責都可能會生起,而你只是接受它們,讓它們耗盡。正是那些東西一直在障礙著修行,你接受的態度讓它的勢能消失了。這個工作為你下一步的純粹觀照鋪設了一個平坦的道路。我們強調,生起平等心,接受一切,這是在“定”的範疇內修習,但這項修習平靜了你的心理,弱化了你的煩惱,下一步就可以順利地轉向觀照念頭的本質特徵了。
總之,在實修的觀照中,你無須改變念頭,或讓念頭減少,修行者只用一個方法,就是觀察它,讓它凸顯,絕不要用盡心思去改變念頭,你只是讓它自己顯現,它越來越清晰了,而它有時會帶著很多的負面情緒,就讓這些充分地展現,而你只是接受和觀照。讓這一些力量耗盡,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心理變寬了,有些事不再那麼重要了。
修到這個階段,也許念頭反而增多,情緒也隨之增加,有人會懷疑修行退步,也有修行者會感覺沮喪;這很正常,是修行的必經之途。只要不放棄觀照,你就不會退步。不要以平靜的多少來衡量修行的進步,你要以觀照的能力是否穩固是否細緻來做為衡量的標準。
在實踐中要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你的內在有了自然和諧的心理,這是“定”的作用,“定”會讓你有很好的感覺,但這還不是最終的結局。
 

下面是文章慣例的提示

1、接受念頭在那裏,這很困難,但你必須做到;
2、不要存心讓心理上的事物消失,或刻意地製造它們。如果生起,接受它們;
3、接受是一個信念體系,建造這樣的體系非常必要,但建立它卻萬分困難,因為它違背人性;
4、接受的心態會讓念頭、情緒自然地突顯出來,更加清晰,這為下一步的觀照打下了基礎;
5、念頭情緒不會糾纏你,你感覺到它們讓你痛苦,是因為你的貪著之心——意識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6、沒有人可以代你修行,所以上述的心理能力,你要自己多加練習。
 走在解脱之路上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