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正式落幕,在「南北對峙」的氛圍下,會議談判過程從未脫離僵局,結局最終也只是一紙缺乏法律約束力的政治宣言。從幾方面可以觀察主辦方對此次哥本哈根會議的真正意圖。
首先,看看丹麥政府的意圖,該國顯然希望藉由這項全球性的國際盛會,讓這個素有安徒生童話發源地的首都重新發光。要達成這項任務,光靠各國國家元首聚焦效應仍然不夠,還需要有更多不同團體的參與,才能實質帶進前所未有的觀光收益,此點從當地旅館早在會議半年前已預訂滿檔得以觀察;再者,明明會場貝拉中心至多容納有限與會人數,卻有意無意地隱瞞資訊,讓聯合國祕書處犯下超量接受報名的錯誤,此舉讓人合理懷疑,所謂的「氣候變遷會議」似乎只是丹麥政府包裹著行銷政策的糖衣。
再看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祕書處的意圖,此次會議一心只想促成大國之間簽署協定,將所謂的NGOs視為一群無聊的場外抗議分子,讓這些環保團體投入昂貴旅費前來,卻毫不留情地設限阻擋進入會場。難怪乎,讓人聯想到其表面歡迎全球公民社群與會,但真正意圖卻在防止他們向各國代表抗議施壓。
過去,NGOs活躍於國際舞台,擎著「道德訴求」的旗幟,向人們揭示遭受政府漠視的全球議題,如今,我們卻在此次氣候會議中,見證了NGOs本身就是遭受國際政治漠視的一方。如果此景依然,試問,面對明年的波昂會議、墨西哥會議,我國政府代表團還要以「工研院」為唯一的參與管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