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漢原 (中央社駐華府記者)】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全球駐軍,扮演圍堵共產主義擴張和國際警察的角色。911事件後,美國在阿富汗與伊拉克駐軍十年,暴力和文化衝突事件頻傳。3月11日,美軍上士拜爾斯(Robert Bales)酒後濫殺阿富汗16名平民,不過是冰山一角。

美國在德國、日本、韓國和斷交前的台灣駐軍,雖然不時傳出反彈,但少見大規模衝突。美式文化因駐軍增加影響力,並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對雙方而言,美國駐軍有其必要,不見得是壞事。

不過代表基督教文化先鋒的美國部隊長期駐紮阿拉伯世界,是截然不同故事。

根據美國媒體陸續揭露拜爾斯的家庭背景與生活困境,拜爾斯疑為晉升、經濟壓力和家庭分離所苦,酒後持槍犯下恐怖罪行。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自 道歉,大部分美國人聽到此悲劇都說:「美國該盡快離開阿富汗了!」

美國是否離開阿富汗並非焦點,軍事行動與文化差異,加劇衝突嚴重性。

美軍今年2月在北約基地焚燒可蘭經事件,引起阿富汗民眾大規模抗議,多人於示威中身亡,歐巴馬火速致函阿富汗總統卡賽(Hamid Karzai)致歉。網路上於1月流傳美軍對塔里班士兵屍體小便的影像,都令人質疑駐軍素質。

駐阿美軍連續傳出蔑視阿拉伯文化的舉動,引起穆斯林反彈。雖然美國社會嘴上掛著尊重部隊保國衛民的使命,但「好男不當兵」是無可否認的價值觀。美國低階士官兵教育程度和行為模式,缺乏對不同文化的瞭解與尊重,不是印製準則和短期教育計畫就可改善。喬治城大學現代阿拉伯研究中心副教授戴維斯(Rochelle Davis)認為,「過去十年美國建立全球最強勢的軍事力量,不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看來卻未達到效果,瞭解文化如何與當地民眾相處,才是解決之道。」

美國海外駐軍有不同準則和語言教育訓練,讓官兵瞭解當地社會習俗與禁忌;但要讓士兵瞭解《可蘭經》和《聖經》的地位相似,缺乏對回教世界瞭解的士兵,難在短期內體會其神聖性。準則上不能做的,在軍隊集體文化下,只是紙上談兵。

歐巴馬已宣布美軍將於2014年前全數自阿富汗撤軍,駐伊拉克部隊已於2011年底大規模撤離。海外駐軍不僅牽涉文化衝突,也是外交政策、國家利益和擴張經濟等整體考量的結果;美軍在阿富汗雖已兵疲馬累,但部隊執行軍令,華府的政策和兩黨角力才是關鍵。

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籍的馬侃(John McCain)問道,「歐巴馬總統不斷提撤軍,但軍事任務的目的是追求『勝利』,屠殺事件是悲劇,出兵阿富汗的結果是什麼?美國的外交政策和國家利益何在?」

拜爾斯的悲劇和阿富汗民眾的憤怒,在華府政治競技場上,不過是意外的一章。戰爭結束,士兵陸續回鄉,美國失業率仍超過8%,社會問題才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