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還:色不迷人人自迷
【聯合報╱王道還】
人類曾經有過一個黃金時代,似乎是普遍的信念。對那個黃金時代的想像,則不外「上古之時,人民淳樸,心行正直,稟性柔和,不相嫉妒」云云。這一想像不能說沒有根據,但絕不是事實,因為生命世界充斥詐偽,人這身濁骨凡胎,全是在那個世界演化出來的,怎麼可能超凡入聖?
在動物界,衝突、求偶的場合最容易觀察到詐偽技倆。哺乳類在衝突之際,全身毛髮皆張,看來身軀暴漲,與膨風、灌水無異。肉食動物最忌受傷;兩造越是勢均力敵,越不能硬幹,虛張聲勢是主要的鬥爭手段。即使是「低等」動物,都會玩同樣的遊戲,如蝦蛄。
蝦蛄生活在海岸附近,是肉食動物;第二胸肢特大,是攻擊武器,揮舞起來頗有螳螂的架式,英文俗名就叫螳螂蝦。蝦蛄每兩個月蛻殼一次,那時極為脆弱。不過牠們在蛻殼之前特別凶惡,動不動就發動攻擊;蛻殼期間,要是有天敵接近,也會擺出攻擊姿態,仗著最近贏得的聲名嚇阻敵人。
總之,在動物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無上心法;在實戰中,以自信撐起的恫嚇退敵,是常態。
不過,天下事相生相剋,詐偽必然導致「反詐偽」。如此因果相尋,詐偽與反詐偽技倆不斷向上提升。於是每一個動物都是天生的騙子,也是天生的偵測詐偽的高手。
特別是人,仗著各種理所當然的藉口,三不五時就說謊,敵人、愛人、老闆,無一倖免。我們憑經驗也知道如何判斷旁人說謊:說謊的人緊張、做作,圓謊更難。因此,我們被迫發展更為高明的技倆—自欺。
最近美國演化生物學者崔弗斯(Robert Trivers),出版了一本以自欺為核心的書,將自欺變成一個科學題材,而不只是人文學者、心理學家感興趣的人性枷鎖。根據崔弗斯,自欺是欺人的絕招;不出自有意識的努力,而是無意識的心理機制;功能有三:一、有意識地欺騙人,難免洩漏意圖;自欺就不會。二、既然自己都上當了,當然揮灑自如、行雲流水、毫不做作。三、萬一被拆穿,容易卸責;誰會責備受騙的人呢?
自欺的生物根源極為古老,並非人類獨有的天賦,從自信到過度自信到自欺,並無明顯分際。只是人能說話,不但方便賣空買空,更容易陷入自欺的漩渦,甚至將旁觀者捲入,掀起風潮。自欺在人類歷史中的角色,耐人尋味;一些文學作品不經意地透露的一些觀察,發人深省。
如「虯髯客傳」這篇千古名文,刻劃的就是自欺。話說虯髯客有意逐鹿中原,而傳說「太原有異人」,結果打探到李世民。他想眼見為信,等見了李世民後再盤算進退;哪裡知道卻「一見心死」,自嘆不如。可是虯髯客心存僥倖,請師兄出馬打量李世民;沒想到師兄也「一見慘然」,還說了重話—此局全輸矣!—他才面對現實。要是師兄助長了他的自欺呢?
難怪孔老夫子要把「友直」列為益者三友之首了。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2/01/2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