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瑜伽密續》二

2010/11/13本網報導:
人氣:3,907

 《無上瑜伽密續》節錄   《無上瑜伽密續》二

丹尼高索著

丹增善慧法日譯 
 

行者憑藉本尊瑜伽成熟自心,其於證空之際俱時慈悲現起本尊天身,此於波羅密多乘乃視為不可能,此乘常言說於證空之際,能證空者本身並不顯現於心中,然而,據格魯派諸大論師所言,容有二分同時俱存于行者的心體中能證空性的勝解分及現為本尊天身的顯現分。換言之,他們皆認許證空之心能現為本尊的身相。 

(二)顯經密續的共道:

如前文提到,無上瑜伽續的修法是由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所組成,在修持圓滿次第之前必先修習生起次第,在趣修生起次第之前又必需具足三事:

1)先修習顯經與密續的共道。

2)接受一種無上瑜伽部的密續灌頂。

3)守護特殊的續部誓句戒律。

在詳細解說生起次第之前,首先要對此三者作簡要的解釋。

行者進修無上瑜伽續部次第前,必需在心中建立起正確的發心及如經中所說成佛之道的正見。雖然顯經的法要幾乎已經全包含於密續中,但是密續仍不能取代顯教的經典,反而是顯經的補充。因此,對續部行者而言,印度大論師阿底峽Atisha所建立及宗喀巴大士等大德所解說的三主要道實是不可或缺的教授。三主要道是:

1)志求出離生死輪回的出離心

2)為利有情而求成佛的菩提心

3)通達諸法無自性的正見

“出離心的重要

志求成佛者必須遣除對此生及來生的貪執,要觀修暇滿義大難得及苦惱死期決定之理。據說若無堅決出離輪回之願便無法生起成佛之大願。宗喀巴大士於《三主要道》Lam gyi gtso bo rnam pa glum曾說:

“無出離心無息滅

希求有海樂果法

由貪有樂縛眾生

故先尋求出離心

“出離心於一切經乘及續乘的修持皆不可缺少。于續部行者而言,出離心更是特別重要,因為密續是以男女貪欲為道,若行者缺乏出離心便極易對欲塵生起貪著。

“慈悲心的重要

密續與波羅密多乘的所化機皆是菩薩,他們不但希求出離世間,更為成辦他眾有情的義利而志求成佛。事實上,修持密續的行者應具足殊勝的慈悲心。修持密續者的發心必須出於為成就利他的殊勝安樂生源,故不欲浪費不必要的時間來達成佛果。如章嘉大師Lcang-skya1717-1786于其《宗義廣論》Grub mtha'i rnam bzhag所言:

“於寶貴之續典及諸論釋中有言,就是下根的真言行者亦必具足較波羅密多乘之上根行者為之悲心及更銳利之根器及殊勝之宿緣。

章嘉大師駁斥了一種在配方流傳的錯見,其說悲心是屬於初階的佛教,密續是以貪欲代替慈悲心。

“智慧的重要

密續行者應要增上空性的修習。空性的觀修是佛教經、續二道的心要,雖然慈悲心也是修行的根本基礎,但它主要意義是在於行者的發心動機,觀修空性卻是修教的重要修持,因為它能去除達成佛果的一切障礙,令行者的利他悲願得以實現。的所有(方便)修法皆是為了助益通達空性之(智慧)而進行。寂天Shantideva於《入菩薩行論》Spyod'jugbodhicaryavatara有言:

“如是一切諸支分(即其餘五種波羅密多——譯按)能仁悉為般若說(見《入菩薩行論廣解——般若波羅密多品》——譯按)

若將空觀視為續道的中心,就必定會像達斯各達S.B.Dasgupta一般錯把空觀用作區分秘密真言乘與波羅密多乘。不同的玄學派系皆要處理實相的本質及其實證的理趣,然續典則著重以秘密的方法現證此實相。

相反地,謝夫賀健士Jeffrey Hpokins則認為密續瑜伽士必需精勤趣修與其他佛教行者性質相同的正理抉擇:

“無分別智乃是經、續二道之命根,故以分別正理而顯出我等尚未現量親證之法性,乃是二道之行者所必需具足。

續部瑜伽士能較波羅密多乘的行者快速成辦智慧資糧,是因為密續的瑜伽行者能憑藉本尊瑜伽證得止觀雙運一以心一境性之心識證空一故在時間上遠較僅修習經乘道軌者所需的無數劫為少。續部瑜伽士以本尊瑜伽提升空觀,他們運用本尊瑜伽提升專注與觀察結合的勢力,快速引生封空性的初次現觀(詳見止觀雙運一節)。無上瑜伽續更明示一種證空的殊勝微細心,以此即能快速斷除煩惱障所知障

儘管就積習方便智慧二資糧而言,密續行者看來比較其他行者殊勝,但過往至今卻有一些學者認為密續的行者皆是品格低劣之輩。像鼎鼎有名的義大利藏學家杜齊Guiseppe Tucci便有這樣的說法:

“上部密續完全是針對一些心中充滿非宗教的衡動欲念,特別是性欲熾盛的人而設。

他在另一書中又說:

“無上瑜伽密續是為一些罪孽深重,不辯善惡正邪,生活顛倒淫猥者而設。

像這一類的見解已被許多格魯派的論師所反駁。他們說修持密續的行者應當具足最清淨的發心一為利他而願成無上正覺的菩提心一還要具有毫無瑕疵的行為。雖然無上瑜伽續確實是運用貪欲,但這僅是為了要破除貪欲,情況就如蟲生於木而食木一般,貪欲是用於引發殊勝有力的大樂心,然後再憑藉此心通達自性空而斷除貪欲的根本(即自性有”——譯按)。

格魯派論師亦對密續是易行道,是為無力作艱辛修持的人而設的見解立場作出反駁。例如,米素依列迪Mircea Eilade說:金剛乘提出一個佛法的新啟示,適合於根器極甚低劣的現代人。但正好相反,續道被許為遠較經乘艱難之道,故有說愛樂修持密續者雖然為數甚多,但具量的行者卻是寥若晨星。

(三)灌頂:

除了修習出離心、慈悲心及正見之外,修持某種特別密續的生起次第者更必需首先從該續的具量上師處接受灌頂-灌頂的的內容包含了廣大的觀想、祈請、獻供及運用種種法器聖物來為行者清除障垢,授權允許初業行人修持密結,教導他們修持次第的行法及於其心中植下成就修持的潛能。

行者欲圓滿修持此道就必需具足四級灌頂:

1)寶瓶灌頂、

2)秘密灌頂、

3)智慧灌頂、

4)名詞灌頂(參見附表三)。

“寶瓶灌頂是憑藉瓶水而給予,四部密續(即事續、行續、瑜伽續及無上瑜伽續——譯按)皆有傳授這種灌頂,然而後三種灌頂則為無上瑜伽續所所不共獨有。修持生起次第僅需要接受寶瓶灌頂,但在事修圓滿次第之前必需先授予其餘三種灌頂。

“寶瓶灌頂儀軌需依四類中圍壇城mandala之一(有音譯為曼陀羅或曼荼羅——譯按),四類壇城即是:

1)布繪壇城、

2)彩沙壇城、

3)身壇城、

4)靜慮壇城。

中圍壇城是一個神聖的輪圍,中圍一詞可指一位特殊的本尊或本尊的住處,中圍壇城亦常用來稱呼本尊刹土及越量宮的平面圖像或立體塑像。布繪壇城是一幅描繪本尊的勝妙宮殿及眷屬的平面畫像,常被懸褂於牆壁之上。彩沙壇城是在台架或地板上以沙錐(沙錐是一種製作沙壇城的金屬器具,外表呈圓錐形,窄長中空,外旁刻有一列細小的凹凸坑紋,較尖的一端有小孔,盛滿彩沙後以輔助工具彈刮凹凸坑紋便可將沙粒從小孔中震出,隨意堆成不同的圖案——譯按)把彩色沙粒彈出而堆砌成的同類形圖像。身壇城是把上師的身體觀為中圍壇城的各個部份,但基於某些限制故鮮有採用,譬如:

1)前時未有經由其他方式趣入續部灌頂的人便不能採用身壇城

2)《密集根本續》Guhyasamaja Tantra雖共許身壇城之法,但卻不是用於灌頂之中、

3)下三續部及《怖畏金剛續》Vajrabhairava Tantra等一類無上瑜伽密續皆沒有身壇城之法。

4靜慮壇城是由師徒二人各自以靜慮之力明顯生起的觀想壇城,此更稀有。

當以圓滿如量的方式來傳授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名詞灌頂時,便要使用真實的三昧耶物,但這只能授予上上根器的行者。

“秘密灌頂需要採用世俗菩提心壇城世俗菩提心便是本尊父母所降下的甘露。同樣,智慧灌頂亦需要採用婆伽壇城

“名詞灌頂則要採用勝義菩提心壇城,此即上師傳授有關清淨身及清淨心雙運的教授辭句。

灌頂的成就有四品,最下品的灌頂成就是在傳授灌頂時,勝解假想生起大樂;第二是在受灌時由接觸法器或嘗受瓶水時引生安樂;第三是勝解假想以大樂心觀照空性;最上品是在灌頂時真實覺受大樂並以此大樂心識觀修空性。

(附表三):灌頂

灌頂種種 所採用之壇城 所允許之修法

寶瓶灌頂 布繪、彩沙、身,靜慮 無上瑜伽之共法

秘密灌頂 世俗菩提心壇城 幻身

智慧灌頂 婆伽壇城 光明

名詞灌頂 勝義菩提心壇城 雙運

(四)誓句戒律:

密續行者在灌頂時除了受持種種不同的戒律及立下各種誓句,還要共同守持波羅密多乘行者的戒律。由於密續的修法不只困難而且非常危險,所以這些承諾皆是秘密的誓句(因為缺乏清淨的發心而趣修貪欲之道,便只會令行者的惡業增長)。

一切續部行者必須護持菩薩十八根本戒及四十六支分戒,此外於瑜伽續無上瑜伽續還要守持十四根本墮及十種支分續部誓句。因此並不像某些人的想法一般,認為密續的瑜伽士不守戒律,應知絕對不是這一回事。事實上,他們的行為是極為嚴謹如法的。

當行者在接受無上瑜伽部每一部續典的灌頂時,皆要承諾力行種種善法修持的不共誓句及承諾不染犯某類行為的禁戒。例如,于《時輪根本續》Kalachakara Tantra便要守持二十五種禁行以遮止二十五種惡行:

“五惡作(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

“五近罪(賭博、擲骰、食用不淨用、隨意閒談、祭祀祖先、殺牛畜作供)

“五種殺(殺牛、殺童子、殺婦女、殺男子、毀壞佛身像)

“五邪思(不信佛、不信正法、怨惡領主、僧伽、欺騙信己者)

“五欲貪(色、聲、香、味、觸)。

雖然各密續中的誓句禁戒略有差別,但所有一切密續皆共許守持誓句禁戒是極為重要。據說,行者即使未以大精進力行持續道,但只要嚴守誓句禁戒便能於十六生中成就佛果。但另一方面,若行者于誓句禁戒不加守護,那儘管精通其他的修持方法亦終會墮入惡趣行者若破犯誓句或禁戒,便需要髮露罪過,發誓永不再犯,並依續典所載的儀軌如法還淨。

第二章 無上瑜伽續的生起次第

(一)生起次第的特色:

“生起次第的功用是為了成熟(修習)圓滿次第之心相續,生起次第亦別名為假施設瑜伽戲論瑜伽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演習,就意義上而言,行者由生起次第趣向圓滿次第是憑藉令勝解假想的明顯勢力到達極至,如是即令假想開始變成真實。圓滿次第便是以憑藉達成行者轉成佛陀的轉化而圓滿此假想。

“生起次第的定義如下:

此一瑜伽(1)非仗修習力令風息入、住、融於中脈而起,其功用是為圓滿次第而成熟相續,又(2)是隨順生有、死有及中有之相新起意想假立之修法。

本章餘下各節便會封這個定義的重要名相作出解釋。

“瑜伽

“瑜伽”yoga一詞是來自梵文字根yuj,意即契合結合,與英文中的yoke一詞同出一源。一般而言,瑜伽的意思是指駕禦自心,令自心與實相契合。就無上瑜伽續而言,瑜伽亦意指行者心識中的微細及甚深之雙運,此即微細的喜樂覺受與人、法悉無自性的甚深證德和合一如,這是密續修法的最高成就。在此心識生起之中,微細的大樂覺受是與空性融合,故二者看似無異無別,憑藉此殊勝微細的樂空和合,即有可能僅於一生之中降伏有礙佛果之道的障垢。反之,沒有一種非密續的修法能以少於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成就此標的。

無上瑜伽續的瑜伽次第所引生的道位心識,是含括了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等臻達佛果的五位道階(詳見第四章)。處於前四道的行者由於仍未達至無學道的佛果階位,猶需精勤上進,故名為有學道

“風

事修無上瑜伽密續生、圓二次第的瑜伽,是為了要自在駕禦風息命力。在佛教的生理學中,風息並非僅是流動的空氣,更是引生一切活動及身體內部的肌肉活動、血液及淋巴液的迴圈、大小便排泄及呼吸等活動的生命能量(命力)。

風息還能輔助六種心識(眼、耳、鼻、舌、身、意)運作起用,心識就像騎師禦焉的方式一般騎乘於風息之上。心識憑藉騎乘放風息之上,便能移離本位而進入(位於眼、耳等)根門中認取外境。沒有作篇活動的工具媒介,便沒法起用;若缺乏(為主導)即無明確的取向。故可喻作眼能見物的瘸子,則像雙腿健全的盲人,瘸者(心)靠於盲者(風)的背上便能一起四處走勤。由放風息是心識運作的媒介,所以風息的變動便會對心識構成影響,而這便是密續瑜伽士要結合心識以自在駕禦風息活動的關鍵所在,密續瑜伽士所修持的種種法門便是為要調攝風息,能攝風即能攝心。

據阿旺巴舟對無上瑜伽續部次第的說法而言,是可依多種不同的方法來劃分,其中一法是開為五種:

1)持命風——引生呼吸等活動。

2)遍行風——引生四肢等活動。

3)上行風——與說話、吞咽等活動有關。

4)下行風——負責大、小便排泄及射精等活動。

5)火住風——(火住風有譯為平住風)擔任消化等活動。

另一法則將風息分為、根本風支分風,根本風即是上述的五種風息,支分風是與五根相連的五分持命鳳(所以支分風事實亦攝于根本風之內》還有一種判分方法是將風息分為粗風細風二類。其中,粗風只會在平常生活中的醒位運作,細風光明心的根本及幻身之生因(光明及幻身在下文將會解釋),細風僅會在一切粗風收攝消融後才會現行。

“脈

風息是在遍佈全身的七萬二仟脈絡中流動。於各脈之中,最主要是三主脈,三者皆由前額中央出發向上並排而行,經過頂門下行至脊骨底部,再通往下身密處的頂端。中脈上端出口是在前額兩眉之間;右脈及左脈的上端出口是位於鼻門。

右、左二脈緊緊盤繞於中脈的某些位置上,令風息無法穿越該處。依密集派所說,中脈有七個交糾結的要竅,由於其中分枝出許多狀如輪幅的細脈,故又稱篇脈輪。又因其處糾盤結,故名脈結脈輪之相猶如開敷的花朵,所以脈輪的輪輻狀細脈有時被稱為脈瓣

“脈輪位於前額、頂門、喉簡、心間、臍間、密處及密杵的杵端。前額的脈輪便是中脈的上端出口;密杵端的脈輪是在中脈的下端出口;臍間的脈輪位於太陽神經叢之後,其接近脊骨多於肚臍;密處輪是位於脊骨的底部。各脈輪的脈瓣或輪輻的數量皆有不同,頂輪有三十二瓣;喉輪有十六瓣;心輪有八瓣;臍輪有三十二瓣;密杵輪亦有八瓣。

風息不僅能在中脈的上下端出口流動,亦能出入於中脈的任何脈輪,可是在中脈內的脈結縛壓抑了風息的暢順流動,更令中脈的脈瓣或輪輻的末端閉塞。身中的風息在各脈輪脈結未開解之前,雖可停留於該處,但都不能穿越其中。譬如說,在身遠離修法的末階段,身中風息雖能攝入中脈,然因心輪的脈結所阻而無法趣入心間。

呼吸出入息的長短輕重平常是各不相同,但風入中脈的徵兆是出入息的長短均衡,在二鼻孔中流動的風息,其長短與輕重完全相等。風息趣入中脈的程度愈大,出入息便會漸轉微弱,直至最後完全停滅。

“諸風消融

依據事續行續瑜伽續等下三續部而言,駕禦風息的意思是指堪能攝持諸根,憑藉遮止諸根所依的風息不從(眼、耳等)根門外出。但是無上瑜伽密續非僅遮止諸風不令外泄,其本旨是要以修習之力令風息內攝於身中,然後再趣入中脈。風息被收入中脈後,即會任持於該處的範圍中流動,並收攝消融於各不同之處。由於風息的收攝消融亦一同令依附於其上的各品心識消融收攝,所以當粗風收滅,粗心亦隨之收滅,剩餘下來的便只有細風細心。此剩下的細心(騎乘於餘下的細風上)後即利用於證悟空性。

“修習力

令風息入、住、融於中脈的修法是由專注於身中要竅的殊勝方便所粗成,專注穿透的修法在生起次第中雖有修習,但是在生起次第位卻未足以令風息收攝及消融於中脈之內,此事在圓滿次第位才能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