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重啟改革的動力與共識

2010-09-09

  • 旺報
  • 【記者王超群/整理】

評論解讀和平建設時期,執政黨的最大危險是腐敗,而滋生腐敗的根本原因是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督和制約。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政權的性質就會改變,就會「人亡政息」,這是我們面臨的極為嚴峻的重大考驗。──溫家寶

     溫家寶總理8月20日深圳講話,強調「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可以看做是一個面向社會的籲求,而不僅僅是朝向體制內部的舉動。

     這項改革的核心,溫總理說得很清楚:「要從制度上解決權力過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約的問題。」顯然,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是來自體制內部。改革的目的,是想將一些人手中較少受限制、有時候幾乎是絕對的權力,變成相對的權力。

     政府對社會的承諾

     在深圳這個地方提出問題,意味著從種種羈絆中抽出身來,同時轉過身去,直接面向社會,將問題直接交給社會,讓社會聽見和看見,並由社會來選擇和承擔。

     因此,溫總理的這番話,既可以看做政府對於整個社會的承諾,也可以看做對於全社會的有力動員:「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堅決懲治貪汙腐敗......重視保護和幫助弱勢群體,使人們在生活中有安全感,對國家的發展有信心。」

     說是「承諾」,其中就有信心在。沒有信心的虛無主義者他肯定不想承諾什麼。承諾同時意味著願意接受社會的監督。既然話說出口,就要想方設法加以落實。

     重要的時間維度

     說是「動員」,表達了對於社會的信任。是願意回到社會當中,與社會發展共同地帶,分享社會的共同語言。有人說溫總理的講話中其實沒有多少新意。是的,那是因為其中吸取了許多人們已經廣為認可的社會共識,許多表達人們在各種各樣的場合都遇見過。

     而回到社會的做法,正是回到了政治本身。政治不應該是少數人的政治,不是掌權者的政治。政治的領域是廣大社會的領域,是去整合社會中存在的不同的利益、身分、族群、思想等方方面面,縮小他(它)們之間的差距和裂痕,而不是少數人將全社會拉向自己非要去的那個方向,而這往往是自身利益。

     回到社會、以社會作為支撐,這意味著開啟和發展了新的政治空間。此外,溫家寶講話還有一個重要的時間的維度。

     短短的講話中同時運用了三個時間框架:第一,「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和寶貴經驗」;第二,「資本主義國家兩三百年走完的歷史進程」;第三,「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

     因而,這是一份充滿時間感的講話──既尊重時間的積澱,比如「大膽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文明」,同時也準備響應由許多積澱而帶來的轉折和轉機,強調「我們站在一個新的偉大的歷史起點上」。

     對於政治家來說,他不僅活在現在,也同時活在未來。他在未來的意義,決定了他在當下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永遠有第三隻眼睛在注視著他們,那就是明天。如此看來,安排一個良好的政治秩序,比什麼都重要。(摘自《時代周報》2010-9-2,第94期,作者崔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