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智旭「現前一念心」研究

以蕅益智旭「現前一念心」的觀念為主軸,以天臺宗「妄心系統」為義理基礎,對智旭的佛學思想進行提綱挈領的研究與掌握。


論文架構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智旭「現前一念心」思想外延的介紹,包括了第二章〈智旭與天臺宗〉、第三章〈智旭著作分說〉與第四章〈天臺宗「現前一念心」之源流〉。第二章以智旭生平事跡中與天臺教理有關者為主,討論智旭抉擇天臺宗為其思想本位的過程與智旭對其它宗派的看法。第三章將智旭的諸多著作粗分為六類,行文的重心仍在討論這些著作中有多少天臺思想在其中,並試圖看出天臺思想占著什麼樣的地位。第四章則從天臺宗的歷史中揀擇出智顗、湛然、知禮三位最重要的祖師,在他們的文獻中嘗試找出一個判別天臺宗之所以為天臺宗的標準。雖然這部分只是外延地介紹智旭的天臺思想,尚未進入其核心,但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他與臺宗的淵源與天臺教理對他的影響。如果再以天臺歷史的源流標準來看待之前或之後的章節,可以發現盛談現前一念心的智旭在思想根柢上其實是完完全全的臺家子孫。


  第二部分是針對智旭「現前一念心」的觀念來展開討論,以第五章〈智旭「現前一念心」析論〉為主。天臺宗的傳統大多是以《法華經》的「開權顯實」來闡揚「現前一念心」的本體論與工夫論,智旭則是側重在「如來藏性」來談「現前一念心」的妄心思想,他認為任何一法莫不具有「如來藏性」,證悟「如來藏性」與否即是解脫的關鍵所在。由於法法皆有「如來藏性」,以此暗合天臺傳統的「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隨一悟入就能解脫;然而對心力羸弱的凡夫而言,佛法太高,眾生法太廣,只有現前一念六識可觀。如果行人能透視第六識的緣生無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即能證悟其中的如來藏性,所以他常將「現前一念心」掛在嘴邊,力勸行者以此為修觀的對象,其背後支持的理據,即以「如來藏性」之貫攝一切法為先天的本體論,以「一心三觀」、特別是「空」觀的「四性推檢」來觀照現前一念心為後天的工夫論,這樣的思想性格全幅是天臺精神的展現。


第三部分是在確定了智旭「現前一念心」在其思想的重要地位後,將智旭學說中如「三學一源」、「捨禪歸淨」、「性相分河」、「儒佛會通」等重要論點整理出來,觀察「現前一念心」在這些論點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這部分包括了第六章〈「現前一念心」與「三學一源」〉、第七章〈「現前一念心」與「捨禪歸淨」〉、第八章〈「現前一念心」與「性相分河」〉、第九章〈智旭「儒佛會通」的內部問題〉。當他以天臺圓教的高度衡定這些論點,在妄心思想的架構下安排這些論點中的爭執時,可以常常看到「現前一念心」貫穿其中,並居於關鍵或主導的地位。
智旭立足於天臺妄心系統上,強調「現前一念心」對吾人生命之昇沉、苦樂、迷悟有絕對的重要性,不但對天臺傳統賦予了新的詮釋,並以此為綱領來註解群經,以完成他「但有一佛乘」的理想。由於他身處在一個以融合為風潮的時代,所以當他戮力於融合「性相」、「禪淨」、「禪教」、「三學」、「儒佛」等課題時,每被忽略了此融合工作背後立足於妄心系統所依據的指導原則,常令人誤認為他的思想不拘一宗一派,這樣的忽略與誤認不僅使得研究智旭的任何一本著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97/碩士/研究生:黃鴻文  指導教授:劉錦賢  

〈參考文獻〉
(以下皆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古籍文獻
 
(一)大正藏、卍續藏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密多經》,T5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T16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T31
 
(唐)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T31
 
(唐)地婆訶羅譯:《大乘密嚴經》,T16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T12
 
(唐)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T36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T9
 
(唐)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T35
 
(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T44
 
(唐)法藏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T45
 
(唐)法藏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T45
 
(宋)法登述:《議中興教觀》,X57
 
(唐)宗密述:《禪源諸詮集都序》,T48
 
(宋)知禮撰:《四明十義書》, T46
 
(宋)知禮述:《十不二門指要鈔》,T46
 
(宋)宗曉編:《四明尊者教行錄》,T46
 
(宋)延壽集:《宗鏡錄》,T33
 
(明)洪恩輯:《相宗八要》,X55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T10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T19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T32
 
(明)袾宏輯:《禪關策進》,T48
 
(明)袾宏輯:《往生集》,T51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玄義》,T33
 
(隋)智顗說,灌頂記:《仁王護國般若經疏》,T33
 
(隋)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T34
 
(隋)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T34
 
(隋)智顗說,(唐)湛然略:《維摩經略疏》,T38
 
(隋)智顗說,灌頂記:《菩薩戒義疏》,T40
 
(隋)智顗說:《摩訶止觀》,T46
 
(隋)智顗說:《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覺意三昧》,T46
 
(隋)智顗說:《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T46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T11
 
(唐)湛然述:《法華玄義釋籤》,T33
 
(唐)湛然述:《十不二門》,T33
 
(唐)湛然述:《止觀輔行傳弘決》,T46
 
(唐)湛然述:《金剛錍》,T46
 
(唐)湛然述:《止觀義例》,T46
 
(唐)湛然述:《法華五百問論》,X56
 
(宋)智磐撰:《佛祖統紀》,T49
 
(宋)智圓述:《請觀音經疏闡義鈔》,T39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T9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T14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T25
 
(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T30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T50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T10
 
(唐)澄觀述:《華嚴經隨疏演義鈔》,T36
 
(明)德清閱:《紫柏尊者全集》,X73
 
(唐)窺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T34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T12
 
(高麗)諦觀錄:《天臺四教儀》,T46
 
(宋)遵式述,慧觀重編:《天竺別集》,X57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T50
 
(隋)灌頂撰:《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T50
 
(二)蕅益智旭著作
 
《蕅益大師全集》 臺北:佛教書局,1989年農曆2月 
 
1、《閱藏知津》
 
2、《法海觀瀾》
 
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4、《占察經玄義》
 
5、《占察經義疏》
 
6、《楞伽經玄義》
 
7、《楞伽經義疏》
 
8、《大佛頂經玄義》
 
9、《大佛頂經文句》
 
10、《金剛經破空論》
 
11、《般若心經釋要》
 
12、《金剛經觀心釋》
 
13、《佛遺教經解》
 
14、《四十二章經解》
 
15、《八大人覺經解》
 
16、《盂蘭盆經新疏》
 
17、《妙玄節要》
 
18、《法華經綸貫》
 
19、《法華會義》
 
20、《梵網經玄義》
 
21、《梵網經合註》
 
22、《菩薩戒本經箋要》
 
23、《菩薩戒羯磨文釋要》
 
24、《重訂受菩薩戒法》
 
25、《學菩薩戒法》
 
26、《毗尼後集問辯》
 
27、《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箋要》
 
28、《五戒相經箋要》
 
29、《佛說齋經科註》
 
30、《戒消災經略釋》
 
31、《成唯識論觀心法要》
 
32、《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33、《相宗八要直解》
 
34、《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35、《教觀綱宗》
 
36、《教觀綱宗釋義》
 
37、《靈峰宗論》
 
38、《天學初徵》(闢邪集)
 
39、《天學再徵》(闢邪集)
 
40、《見聞錄》
 
41、《選佛譜》
 
42、《梵網經懺悔行法》
 
43、《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
 
44、《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45、《四書蕅益解》
 
46、《周易禪解》
 
47、《蕅益大師年譜》
 
48、《蕅益大師文選》
 
49、《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50、《四分律大小持戒犍度略釋》
 
51、《沙彌十戒威儀錄要》
 
(三)其它
 
(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 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1月12刷
 
(明)王守仁:《傳習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朱熹:《四書集註》 臺北:世界書局,1995年12月31刷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明)袾宏:《雲棲法彙》 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3年3月
 
(明)袾宏述,(明)古德演義:《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12月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4刷
 
二、 專書
(一)中文著述
 
方立天:《法藏》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7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5月6刷
 
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 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2月修訂1版
 
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 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3月修訂2版
 
印順法師:《無諍之辯》 臺北:正聞出版社,1995年3月修訂版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 新竹:正聞出版社,1998年1月
 
永本釋譯:《天臺四教儀》 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 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2月2刷
 
(日)佐藤哲英著,釋依觀譯:《天台大師之研究》 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2005年4月
 
吳汝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2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
 
(日)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 臺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
 
陳永革:《晚明佛學的復興與困境》 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6月
 
彭際清:《淨土聖賢錄》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2月4刷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再版
 
勞思光:《中國思想史》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1980年11月3版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 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月
 
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3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再版
 
聖嚴法師:《明末佛教研究》 臺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11月
 
潘桂明:《智顗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
 
靜權大師:《天臺宗綱要》 臺北:佛教書局,1983年8月再版
 
靜修大師:《教觀綱宗科釋》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7月
 
賴永海:《湛然》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3月
 
羅時憲:《唯識方隅》,收錄於《現代佛學大系第32冊》 臺北:彌勒出版社,1983年10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9月
 
釋圓瑛:《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高雄:文殊講堂,1989年4月 
 
釋大睿:《天臺懺法之研究》 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 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顧偉康:《禪淨合一流略》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
 
(二)日文著述
 
(日)山口光円:《天台淨土教史》 京都:法藏館,1978年9月3刷
 
(日)荒木見悟:《明代思想研究》 東京:創文社,昭和53年(1978年)10月2刷
 
聖嚴法師:《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 臺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11月
 
(日)關口真大:《天台止觀の研究》 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4月3刷
 
三、論文
 
(一)學位論文
 
陳昇輝:《明末論語學之儒佛會通思想研究》 臺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進益:《蕅益智旭「《易》佛會通」研究》 臺北:東吳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陳彥戎:《蕅益智旭《周易禪解》儒佛會通思想研究》 臺北:輔仁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黃馨儀:《釋智旭援佛解易思想研究》 臺中: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黃怡婷:《釋智旭及其閱藏知津之研究》 臺北: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鄧繼盈:《澫益智旭之淨土思想》 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簡瑞銓:《四書蕅益解研究》 臺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謝伯洲:《幽溪傳燈淨土生無生論研究》 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羅永吉:《四書蕅益解研究》 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二)期刋論文
 
林文彬:〈試論智旭《周易禪解》天臺學之特色〉,《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上冊臺中:中興大學文學院,2002年6月
 
林文彬:〈《易經》與佛學的交會──智旭《周易禪解》試析〉,《興大中文學報──經學與文化特刊》第19期 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6月
 
陳英善:〈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質及其定位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3月
 
龔曉康:〈智旭「三學一源」淺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6卷 成都:西南民族大學,2005年12月


上一篇(節氣・食治與醫療──唐代) 回目錄 下一篇(《二拍》果報故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