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經箋注

     無錫 丁福保仲祜 箋注

    觀世音經箋注序

  學佛第一須正知正見。經雲:「因地不正,果招迂曲。」蓋初發心者非真具正知正見,鮮有不墮入魔途者。丁君仲祜所著觀音經注,處處以經文證明,令讀者曉然于我佛意趣之所在。非無數劫來深種善根,曷克臻此。末法時代,魔說盛行,以餘所見近人言佛法之書,大都視為一種哲學,任意解釋,去我佛本旨甚遠。學佛而招魔果,此真如來所謂可憐憫者已。丁君能本此旨,取坊間流通之經典,悉加以解釋,使讀者發生正知正見,勿為邪說所迷,其功不在天臺賢首諸大師下。餘以世障業重,墮落政海,三十年前所發宏教誓願,至今未能踐履。讀丁君此書,不禁感愧交集,涕下如縻。爰書此以堅讀者之信,而懺吾夙昔之愆。倘亦佛菩薩所許歟!

     戊午四月下旬 孫毓筠

    箋經雜記(五)

  余少讀晉書,至百十五卷,有徐義者,為慕容永所獲。械埋其足,將殺之,義誦觀世音經,至夜中,土開械脫,於重禁之中,若有人導之者,遂奔楊佺期。佺期以為洛陽令。(見載記第十五符丕載記)餘之知有觀世音經,始於此。遂購求觀世音經,歷數年不可得。後讀法苑珠林卷十七,載誦念觀世音經之靈異,凡十餘則,所引皆唐以前書也。求誦觀世音經之念愈切,然求之仍不可得。
  去歲閱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佛經部紀事,載誦念觀世音經之靈異,多至不可勝紀,所引皆有名之書,非荒誕不經之說也。余因此函托各處友人買觀世音經,久之仍不可得。
  後讀明人所編大藏一覽,至第四卷,有觀音經偈,此偈即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余疑法華經中之普門品即觀世音經也。然無他種確證,不敢信。後閱法華傳記,始知有河西王,名沮渠蒙遜者,歸命正法,而兼有疾,以告伊波勤菩薩。菩薩謂觀世音于此土有緣,乃命誦法華經中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病即除。由是普門品別行於河西,名曰觀世音經,省曰觀音經。數年積疑,一旦豁然。亟取法華經普門品重讀之,知此經珠沉玉錮者久矣。乃為之詳考其字句征驗,出於某經某書。窮日夜力,屏他務,為之箋注。二旬始脫稿。使孤行於世,以便世之欲讀是經而未得者,庶幾不失早歲求讀是經之初衷也。
  考法華經共有三譯本,最初者為晉永康中竺法護者譯,名正法華經,其次為東晉隆安中姚秦鳩摩羅什譯,名妙法蓮華經。其三為隋闍那笈多譯,名與秦譯同。今所最通行者為秦譯本,然隋譯本與秦譯本亦互有詳略。即以普門品言之,晉秦二譯本,其後半皆無五言之長偈,此偈惟隋譯有之。今通行之秦譯本,後人已將隋譯之偈補入。惜未注明耳。今此經後之五言長偈,蓋隋譯也。
  顏之推謂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校讎如此,何況注經。吾之發願注經,頗欲效法李善。善之注文選,如頭陀寺碑一篇,三藏十二部,如瓶瀉水。觀音經正文僅二千六百餘字,其注皆餖飣,拾取類書讕語,雖多亦奚以為,曾足當頭陀寺碑注之九牛一毛乎!注畢,為之憮然者久之。
  此經文句雖極淺顯,而效用已同密語,作真言宗之陀羅尼讀可也。讀之久久,其福德不可思議,其果報亦不可思議。謂餘不信,試讀觀世音經靈異記。
  客有問餘者曰:「觀世音菩薩,其本身為男子乎?抑婦人乎?」
  答之曰:元大德丙午歲,趙魏公管夫人書刊觀世音菩薩傳略,謂菩薩為妙莊王第三女,名妙善。蓋元僧所述也。然元僧亦有所本。考編年通論十,南山道宣律師,嘗問天神,觀音大師緣起。天神對曰:「往昔過去劫,有主曰莊嚴,夫人曰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仲曰妙音,季曰妙善乃至現千手千眼聖像。」按妙善公主,即後之觀世音也。從容錄四,嘗見一說:「大悲昔為妙善公主,乃天神為宣律師說。」又考北齊書徐之才傳雲:「武成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身長數丈,亭亭而立。食頃,變為觀世音。」是女身也。隋書北史,王劭傳並雲:「隋文皇孤獨皇后秘記,言是妙善菩薩,即妙莊第三女妙善。」故秘記以之比況皇后,是隋時已有此言,亦女身也。法苑珠林雲:「齊建元元年,彭子喬系獄,誦觀世音經,有鶴下至子喬邊時,複覺為美麗人,子喬雙械自脫。」是亦女身也。唐太宗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是觀音亦女身也。北夢瑣言,唐懿宗喪同昌公主,見左軍觀音像,陷地四尺,左右言陛下中國之天子,菩薩即邊土之道人,意指公主為觀音示身,亦是女身。夷堅志丙集:董性之母,癸集許洄妻,見觀世音皆婦人。以上各說,皆以觀世音為為女身也。
  秦譯維摩詰所說經,不二法門品,有不眴菩薩,菩薩即觀音也。梁曇無懺,譯悲華經雲:「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出,名曰寶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發菩提心:眾生念我,天耳天眼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無上菩提。寶藏佛言:汝觀一切眾生,欲斷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劉宋曇謨竭譯觀世音得大勢受記經雲:「昔于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國,彼國之中,無有女人,王名威德,於園中入三昧。左右二蓮花,化生二子。左名寶意,即是觀世音。右名寶尚,即是得大勢。觀世音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得大勢為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據此二經,觀世音菩薩出世,不作女身。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今塑畫觀音像,無不作婦人者,蓋菩薩相端靚妍麗,文殊普賢悉爾,不特觀世音也。至冠飾以婦人之服則前此未聞。」考宣和畫譜,唐宋名手寫觀音像極多,俱不雲婦人服。李廌董攸畫跋,所載諸觀音像亦然。則婦人之像,當自近代始。蓋因大士有化身之說,而閨閣多崇奉者,輾轉流傳,遂至稱皆為偽。若塑像勢不能久,前代無從證訂。然太平廣記載一仕宦妻為神攝,因作觀音像。其妻尋夢一僧,救之得蘇。則唐以前塑像,固不作婦人也。
  又曰:晉義熙十一年,太原郭宣蜀郡文處茂,先與梁州刺史楊收敬為友。收敬有罪下獄,宣與處茂同被桎梏。念觀世音,十日後,夜夢一菩薩慰諭之,告以大命無憂。俄而鎖械自脫。又宋張興妻系獄,晝夜念觀世音經。十日許,夜夢一沙門,以足躡之曰:「咄咄可起。」妻即驚起。鉗鎖桎梏俱解。然閉戶警防,無由得出,乃卻自械。又夢向沙門曰:「鎖已開矣!」妻遂馳出。又王球在獄,至心念觀音,夜夢升高座見一沙門,以一卷經與之,題名光明,又見一車輪。沙門曰:「此五道門也。」既覺,鎖皆斷脫。又苻秦畢覽東平人,少奉法,隨慕容垂北征。沒虜,單馬逃竄,虜騎追將及,覽至心誦念觀世音,既得脫免。入山迷惑失道,又專心持念,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安然至家。又晉興寧中沙門法義得病,惟歸誠觀世音,如此數日,晝眠,夢見一道人來,侯其病因為治之。刳出腸胃,洗滌畢,還納之。夢覺,眾患豁然。經雲:「或現沙門梵志之象。」意者義公夢其是乎?又東魏孫敬德亦夢沙門,令念觀音經,臨刑刀折為三。此類甚眾,竟無一夢見婦人者,當時像可推矣。以上各說皆以觀世音為男子也。
  余以為管夫人所雲之妙善,乃觀音之前生,其本身則男子耳。人有見其為女形者,皆菩薩之化身也。故楞嚴經第六雲:「觀世音尊者白佛言: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我於彼前,見比邱尼身、女王身、國王夫人身、命婦身、大家童女身,而為說法。」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佛言觀世音見比邱尼身、優婆夷身、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引停水經雲:「觀世音菩薩,有五百身在此閻浮地,示同凡品,教化眾生。彌勒菩薩,亦有五百身,在閻浮地,種種示現,利益眾生。」此皆觀音化身之確證也。
  客問:「觀音有千手千眼,及十一面、二面四手、四面八手等,願問其略。」
  答曰:大悲心陀羅尼經雲:「菩薩言昔千光王靜住如來為我說咒,我於是時始住初地超第八地,乃至身生千手千眼。」其言神幻,無由指實。周有耶舍崛多譯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唐有玄奘譯十一面神咒心經,不空譯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菩提流志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智通譯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大悲心陀羅尼經,不空譯金剛頂瑜珈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楞伽經卷六至雲現八萬四千爍迦羅首母陀羅臂清淨寶目。按梁書扶南傳雲:「俗事天神以銅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兒或鳥獸,或日月。」梁時扶南多進佛說,此天神即觀世音。觀世音本慈氏教也,宋胡寅龍王山慈雲寺佛殿記雲:「湘潭隱山大禪寺,嘗有住僧創意徙佛右廡,改殿為閣,刻木像高三丈,為千手觀世音。」
  客問白衣觀音之大略。
  答曰:白衣者清淨,觀世音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雲:「若造像觀音,坐華屋,著五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聽佛說法。下作毗陀,天女互跪坐,手奉花冠,著白衣,上向菩薩。」佛說大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受記品雲:「觀自在菩薩,從右目瞳放光,流出妙女,禮觀自在持青蓮花,瞻仰而住。」此即白衣及童子拜觀音之所由起。咸淳臨安志雲:「晉天福四年,得奇木刻觀音大士像。錢忠懿王,夢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天竺看經院。」白衣本毗天陀女,而俗人名為白衣觀音。洪皓松漠紀聞雲:「長白山蓋為白衣觀音所居。」則其說始五季。
  客問普陀落伽山觀音之大略。
  答曰:寧波府志雲:「東海梅岑山,即普陀落伽山,上有寶陀寺。唐時日本僧慧諤,留五台觀音瑞像於此。」宋郭象睽車志雲:「紹興時,四明鉅賈,泛海十餘日,抵一山,飯僧,得丹竹一莖。前至一國,有老叟見其竹曰:『補陀落伽山觀音座後旃檀林紫竹也。』後遂於此立刹,亦謂之南海。」此外又有補陀落伽山三處:一在額納特珂克海中,一在西藏今布達拉山,一在廣東南海。宋丁謂朱崖詩雲:「且作觀音菩薩看,海邊孤絕寶陀山。」由隋唐西僧,多從此道歸中國也。
  客問魚籃觀音之大略。
  答曰:魚籃觀音,則由俗人偽傳。佛說七月十五日,救面然餓鬼。面然者,觀音變相。以附目連盂蘭盆經,盂蘭盆者,正言盂蘭婆那,言救餓如解倒懸。而俗偽魚籃觀音,感應傳言:「唐元和十二年,出陝右金沙灘美女子持籃賣魚,即鎖骨菩薩。」唐阿諦瞿多譯佛說陀羅尼集經,有觀世音部,有馬頭觀世音菩薩法印咒品。宋僧壽涯題魚籃觀音,至雲馬郎納敗,還盡幾多菩薩債。此大妄也。
  又有所謂三十三觀音者,如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遊戲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瀧見觀音、施藥觀音、魚籃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延命觀音、眾寶觀音、岩戶觀音、能靜觀音、阿耨觀音、阿麼提觀音、葉衣觀音、琉璃觀音、多羅尊觀音、蛤蜊觀音、六時觀音、普慈觀音、馬郎婦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不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是也。

    觀世音經靈異記

     無錫 丁福保仲祜 編纂

(通州張季直先生,禱于觀音大士而得嗣,又手寫觀世音經及造觀世音像以報佛恩,因撰狼山觀音造像記以記其事,謹錄下方,以諗愛讀觀世音經者。)

  江淮男子張謇,昔年四十,未有嗣胤。先室徐夫人既為置簉,又師古禖祀,歲二三月必齋祓禱於狼山之觀音岩,祈必有報。命祝,若曰:報佛恩者,寫經造像。前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謇年四十有六,舉男子子。前夕,先室夢媼繃兒授之曰:「以乞女歡喜承受。」媼失而寤。周晬,謇寫觀世音經一卷,裝送岩寺,畀僧藏仒。造像未暇,而先室奄化。顧佛恩未報,信心未沫。明年癸醜,兒子十六,及成人之歲矣。乃造觀世音菩薩象一軀,位岩之巔,覆以鐵亭,扆以竹柏,敬系以銘,用敷崇感。銘曰:
  狄禖降鳦,尼禱征麟。山川溯古,孕琦育渟。自佛出世,道彌大垠。有山之秀,有佛之神。(其一)
  江海天關,狼為砥柱。南望伽陀,縱葦可渡。大士聲聞,潮音處處。白衣翩躚,或嘗錫駐。(其二)
  佛無住相,而通他心。釋戚佑善,慈悲所任。瞿息決聖,陵誕來曇。爰通靈貺,爰荷深恩。(其三)
  律律者岩,百尺崒起。平滿有相,臨虛而示。林翠西翼,海赮東被。肸蚃贊聲,恒沙世紀。(其四)

     民國元年十二月

(古今圖書集成佛經部紀事,載謂觀音經之靈異頗夥,餘絞半錄入經文下之箋注內,以少半附錄下方,為讀此經者之勸焉。)

  梁書劉霽傳。霽母明氏寢疾,霽年已五十,夜不解帶者七旬誦觀世音經,數至萬遍。夜因感夢見一僧,謂曰:「夫人算盡,君精誠篤至,當相為申延。」後六十餘日乃亡。

  法華持驗。隋益州招提寺釋慧恭,與同學僧慧遠結契。後游荊揚訪道而歸,契闊三十年,夜話次,遠語如流,師默無所對。遠曰:「仁者無所得耶?」師曰:「性闇無解。」遠曰:「何不誦一經乎?」師曰:「惟誦法華普門品一卷,當為誦之,但至心聽。」乃結壇升高座,始發聲唱經題,覺有香氣;久之,聞天樂振空,雨花零亂,經久方歇。遠敬禮謝之。

  觀音持驗。宋張純孝,有孫五歲,不能行。或告之曰:「頃淮甸間一農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觀世音名號不輟,遂感觀音示現,因留四句偈曰:『大智發于心,於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農夫誦偈滿百日,痼病頓愈。」孝純遂教其孫及乳母,齋戒持誦。三月而步武如常兒。患腿足者,誦之皆驗。

  觀音持驗。元陶氏十六娘,常熟徐村人。年二十六,寡居無子,願生淨土,恒視念觀音普門品。忽夢白衣人手挈白蓮花一朵,與食之。覺後,心神頗異。嗣裝一小閣西向,誦彌陀經。念佛甫三年,見佛現光明,經函上有火團如彈子大,氏恐燒經,手撲之,乃得舍利一顆。終時化佛來迎,別眾而去。

  觀音持驗。明溫州醫僧法程,字無枉。少瞽,百端治之,不愈。但晝夜誦觀世音名號,如是十五年,夢中聞菩薩呼之使前,若有物系其足,不可動。菩薩歎曰:「汝前世為炙師誤損人眼,今生當受此報。吾憐汝誠心,當使衣食豐足。」遂探懷中掬寶珠滿手,與之。既寤,醫道大行,衣缽甚富,後享高夀。

  觀音持驗。明崇禎戊寅,揚州僧垂髻北遊,道經宿遷,偶患脅痛,四醫不能治,輾轉號呼,不飲食者三十餘日。一晚,友人謂曰:「汝平日講演經論,每勸人稱念觀世音可以救苦。今染此篤疾,何不歸命大悲,以求自度?」髻昏憒間,聞言有省,急命具香燭,高聲持觀世音不絕口。至四更,聲忽寂然,驚謂氣絕矣。啟明視之,髻正鼾睡。午後忽呼曰:「我饑甚,速為具飯。」食畢,即能起行。眾驚問:「何能得愈?」髻曰:「我初稱名時,痛如刀割。久之,空中忽現祥雲,見觀音以瓶中甘露,灌我頂門,清涼沁骨,汗流如水,因而熟寐,已霍然矣。」眾鹹合掌讚歎,菩薩之應如是。

(余見圖書集成中所引法苑珠林,尚多漏略,因將法苑珠林第十七卷觀音部,凡圖書集成及箋注所未引者,補錄如下。)

  秦畢覽,東平人也。少奉法,隨慕容垂北征沒虜。單馬逃竄,虜追騎將及,覽至心誦念觀世音,既得免脫。因入深山,迷惑失道,又專心歸念,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遂得還路,安隱至家。

  晉始寧山,有竺法義,晉興寧中沙門。游刃叢典,尤善法華,受業弟子常有百余。至咸安二年,忽感心氣疾病,常存念觀世音,乃夢見一人,破腹洗腸,寤便病癒。傳亮每雲,吾先君與義公游處而聞說觀世音神異,莫不大小肅然矣。

  晉部宣之,太原人也。義熙四年,為楊思平梁州府司馬。楊以輒害範元之等被法,宣亦同執在獄,唯一心歸向觀世音菩薩。後夕將眠之際,忽親睹菩薩光明照獄。宣贍覿禮拜,祈請誓讀,久之乃沒。俄而宣之獨被恩赦,既釋,食所見形,製造圖像,又立精舍。

  晉潘道秀,吳郡人。年二十餘,為軍糾主,北為征固。既而軍小失利,秀竄逸被掠。經數處作奴,俘虜異域,欲歸無因。少信佛法,恒至心念觀世音,每夢寐輒見。後既南奔,迷不知道,於窮山中,忽睹真形。如今形像,因作禮。禮竟,豁然不覺失之,乃得還路,遂歸本土。後精進彌篤,年垂六十而亡。

  晉欒苟,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嘗作福富平令。先從征盧,循值小失利,舫遭火垂盡,賊亦交逼,正在中江,風浪駭目。苟恐怖分盡,猶誦念觀世音。俄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與水齊。苟心知祈念有念。火賊已切,便投水就之,身既浮湧,腳似履地。尋而大軍遣船迎接敗者,遂得免濟。

  晉南公子敖,始平人也。戌新平城,為佛佛虜兒長樂公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誅害。子敖雖分必死,而猶心念觀世音。既而次至子敖,群刃交下,或高或僻,持刀之人,或疲懈四支不隨。爾時長樂公親自臨刑,驚問之,子敖聊爾答雲,能作馬鞍,乃令原釋。子敖亦不知所以作此言。時後遂得遁逸。造小形像,貯以香函,行則頂帶也。

  晉孫道德,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過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門謂德,必願有兒,當至心禮誦觀世音經,此可冀也。德遂罷,不事道,單心投誠歸觀世音。少日之中,而有夢應,婦即有孕,遂以產男也。

  晉劉度,平原遼城人也。鄉里有一千餘家,共奉大法,造立形像,供養僧尼。值虜主木未,時,此縣嘗有逋逃,未大怒欲盡滅一城。眾並凶懼,分必彌盡。度乃潔誠率眾歸命觀世音。頃之,未見物從空中下繞其所住屋柱,驚視,乃觀世音經。使人讀之,未大歡喜,用省刑戮。於是此城即得免害。

  魏常山衡唐精舍釋道泰,元魏末人,夢人謂曰:「爾至某年,當終於四十二矣。」泰寤,懼之。及至其年遇病,甚憂。悉以身資為福。有友人曰:「余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與稱一觀音,福同無異。君何不至心歸依,可必增壽。」泰乃感悟。遂四日四夜專精不絕,所坐帷下,忽見光明從戶外而入,見觀音足趺,踝間金色朗照,語泰曰:「汝念觀世音耶?」比泰褰帷頃,便不復見。悲喜流汗,便覺體輕,所患悉愈。聖力所加,後終延年。

    觀世音經箋注

  觀世音經者,即妙華蓮華經第七卷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昔伊波勤菩薩游化蔥嶺,來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遜,歸命正法,兼有疾患,以告菩薩。菩薩雲:「觀世音於此土有緣。」乃令誦念法華經中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王之病苦即除。因此普門品別行於世,稱曰觀世音經。此說出法華經傳記一。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無錫 丁福保仲祜 箋注

  十六國時,姚萇建朝號曰秦,故曰姚秦。
  經律論三者包藏在內,曰三藏。經說定學,律說戒學,論說慧學。通曉此三藏之學之翻譯師,稱曰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父中天竺人,母龜茲(在今新疆)國王女。鳩摩,華言童子;羅什,華言曰壽;合言曰童壽。以年少老成,故名。姚秦時,姚興迎入關,奉為國師。(晉書梁書。)

【爾時,】

  爾者,此也,其也。言爾時者,說妙音菩薩品已竟之時也。妙音菩薩品在普門品前。

【無盡意菩薩,】

  佛游寶莊嚴堂,說大集經時,無盡意菩薩從東方不眴國之普賢如來處來,廣說八十無盡之法門,是為無盡意菩薩經。
  若愚贊雲:世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

【即從座起,】

  諸佛以蓮華為座,或以師子為座,皆結跏趺坐於其上。

【偏袒右肩,】

  掛袈裟而偏袒右肩,是比丘表恭敬於尊者之相也。

【合掌向佛,】

  合左右掌,合十指,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中國以拱手為敬,印度以合掌為敬。
  觀音義疏: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手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主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
  法苑珠林:律雲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或雲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斂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而作是言:】

  佛經中之是字,皆指下文而言,如「作是思維」、「如是我聞」等,皆同此例。

【「世尊!】

  世尊為佛十號之一,詳後注。無盎意菩薩稱佛名而問之。

【觀世音菩薩,】

  舊譯光世音,省文作觀音。顯教以觀音為阿彌陀佛之弟子,密教以觀音為阿彌陀佛之化身。
  觀音與大勢至菩薩,在阿彌陀佛之左右,共贊教化,故稱彌陀之二脅士。
  千手千心大悲心陀羅尼經: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
  觀音三昧經:觀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我為苦行弟子。(我即釋迦如來也。)
  悲華經雲: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名曰寶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三月供佛齋僧,發菩提心: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寶藏佛雲:汝觀一切眾生欲斷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楞嚴經:菩薩自陳雲:由我供養觀音如來,(古觀音)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以何因緣,】

  維摩經佛國品注:什曰:力強為因,力弱為緣。肇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
  止觀五下:招果為因,緣名緣由。
  例如種子,因也;雨露農夫等,緣也。因緣和合而生米。

【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

  無論在家、出家,凡信佛奉法之男子女子,佛皆讚美之,呼曰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

  攝大乘論八: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
  無量之百千萬億,極言其數之多也。
  中阿含十二: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
  大乘義章六:依于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
  般若燈論: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
  俱舍光記一上: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

【受諸苦惱,】

  眾生在生死海中,所受之苦惱最多。
  無量壽經下:貪恚愚癡茄惱之患。

【聞是觀世音菩薩,】

  眾生聞此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

  止觀四下:一心者修此法時,一心專志,更不餘緣。
  探玄記三:一心者,心無異念故。
  一心稱名者,專心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七字也。
  請觀音經曰:若欲誦之,應當持齋,不飲酒,不啖肉,以灰塗身,澡浴清淨,不食興渠,五辛能葷,悉不食之。婦人穢汙,皆悉不往,常念十方佛及七佛世尊,一心稱觀世音菩薩,誦持此咒。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入於耳根者為音聲,此指稱名之音聲而言。然不曰聞,不曰聽,而曰觀者,蓋以六根互用之故。
  涅槃經: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知法,一根現爾,餘根亦然。
  法華論:六根清淨者,於六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等,諸根互用應知。
  楞嚴經四: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發明,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河神女,非鼻而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
  楞嚴經六: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言不自觀其音而觀眾生之自觀其音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皆得解脫。】

  解脫眾生所受諸苦惱。
  法華大成:雲何一時令得解脫?答: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如是,無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
  法華通義:菩薩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是從觀自性圓通,則與一切眾生,性皆平等,是則眾生,乃菩薩心中之眾生也。故眾生之苦,即菩薩之苦。若眾生之苦惱音聲以感激之,則菩薩觀聲寂滅,頓入法性,神力加之,則眾生之苦,不期脫而自脫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法華經藥王品: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燒,水不能漂。
  楞嚴經六:知見旋複,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法苑珠林十七:晉沙門釋法智,為白衣時,嘗獨行至大澤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絕,便至心禮誦觀世音,俄然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唯智所處,容身不燒,於是乃敬奉大法。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是,代名詞,代觀世音三字。
  威勢勇猛而不可測,曰威神。
  勝鬘寶窟中本: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難測度,稱之曰神。
  無量壽經下: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若為大水所漂,】

  漂,音飄。說文,漂浮也。

【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楞嚴經六:觀聽旋複,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法苑珠林十七:晉沙門竺法純,山陰顯義寺主也。元興中起寺買材,路經湖道。材主是婦人,與同船俱行,既入湖,日暮暴風,波浪如山,船小水入,又與婦人同行,命在瞬息,乃一心誦觀世音經,時既入夜,行旅已絕,俄有大船流至,純即乘渡之,而此小船應時淪沒,大船隨波鼓蕩,俄而得達岸也。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

  黃金也。為化學原質之一。

【銀、】

  金屬化學原質之一,色白,光澤甚美,古謂之白金。

【琉璃、】

  新譯吠琉璃,又作遠山寶。青色之寶石也。
  玄應音義二十三:琉璃,吠琉璃也,亦雲毗琉璃,又言鞞頭梨,從山為名,謂遠山寶也,遠山即須彌山也,此寶青色,一切寶皆不可壞。
  慧琳音義一:吠琉璃,寶名也,或雲毗琉璃,或但雲琉璃,須彌南是此寶也。其寶青色,瑩徹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釋髻珠,雲是此寶。

【硨磲、】

  本作車渠,文蛤類之最大者,長徑三尺許,殼甚厚,內白色而光潤,外呈褐色,而有凹渠五條,切而磨之,則如白玉,可為裝飾品,清時以為頂珠。

【瑪瑙、】

  石英類礦物,與玉髓同質,時有赤白灰各色相間,成平行層,多為圓形,中心常空洞,水晶簇生其中,品類甚多。

【珊瑚、】

  暖海中有一種圓筒形小蟲,結合營生,其所分泌之石灰質,即為其共同之骨幹,形歧出如樹枝,故自昔稱珊瑚樹,實非樹也,其紅色者,前清時以為帽頂及朝珠,又有白色及黑色者,多為印章及扇墜之用。
  名義集三:珊瑚,梵語缽擺娑福羅。應法師雲:初一年青色,次年黃色,三年蟲食敗也。大論雲:珊瑚出海中石樹。

【琥珀、】

  礦物也,邃古松柏科植物之樹脂,埋入地中,曆久,遂成此物,產南海及印度洋各島,色黃或褐,透明,中含昆蟲木皮之類,磨擦之能發電,入火則燃,有一種香氣,紅者曰血珀,黃而明瑩者曰蠟珀,可制飾物。
  梵語阿濕摩揭婆。

【真珠】

  蚌及珠母所生之珠也,色白如銀,及五色光彩,圓者尤極珍貴。

【等寶,】

  法華經授記品: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玟瑰,七寶合成。
  智度論十: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磲,瑪瑙,赤真珠。

【入于大海,】

  楚辭大招:東有大海,弱水浟浟只。

【假使黑風】

  天海晦冥時之暴風,謂黑風。
  羅什譯仁王經下:黑風赤風青風天風地風火風水風。
  長阿含經二十一:有大黑風,暴吹海水。

【吹其船舫,】

  爾雅譯言:舫舟也,注並兩船,史記張儀傳: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注舫音方,謂並兩船也。

【飄墮羅刹鬼國,】

  慧琳音義二十五:羅刹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羅刹國,食人鬼之住處,在大海之中。
  西域記十一:僧伽羅國,佛法所記則曰,此寶洲大鐵城中,五百羅刹女之所居也。
  大藏一覽引統要雲:唐州紫玉山,道通祖師,因于□丞相,問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刹鬼國?師雲:於□這漢,問汝麼事作麼?于當時失色,師雲:祗這個便是漂墮羅刹鬼國也,于聞已信受。
  真西山曰:昔唐李文公,問藥山禪師曰:如何是黑風吹船,飄入鬼國?師曰:李翱小子。問此何為?文公怒形於色。師笑曰:發此嗔心,便是黑風吹船,飄入鬼國也。呀!藥山可謂善啟發人矣。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

  乃至解說有二:一為超越中間之辭,一示最少之語,此為作為最少解。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

  楞嚴經六: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法苑珠林:宋沙門竺惠慶,廣陵人也。經行修明,元嘉十二年,荊揚大水,惠慶將入廬山,船至江面暴風忽起,同旅已得依浦,唯惠慶船飄颺江中,風急浪湧,唯待淪覆。惠慶正心端意,誦觀世音經,洲際之人,望見其船迎飆截流,如有數十人牽挽之者,逕到其岸,一舫全濟。
  觀音持驗:明劉谷賢,黃州人,隸虎賁左衛軍。嘗從太監鄭和使海外諸番國。舟經大海洋,劉忽失腳墮水,時風帆迅駛,不可救援。和令人升桅竿望之,遙見一人,隱隱出沒波濤中,相去數十裏,鹹謂無複生理。須臾,劉追及舟,舟中人大喜,速以物引上。見大魚長丈餘,悠悠然而去。人皆異之。劉曰:此魚載我至此,將沒者數次,魚輒以鬐鬣負起,故水不入口。舟中人問:「爾平生有何善果?」劉雲:「但念觀音經耳。」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尋,旋也。晉書:傾覆亦尋至。
  楞嚴經六:六根銷複,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動搖。
  法華大成:問:「先王制法,用以懲惡。陰有地獄,陽有囹圄,人神所共用者。若救無辜,理或容矣。釋有罪者,縱惡壞紀,豈聖心乎?」答:「妙哉問也!魯斯大眚,聖人善莊公之補過;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之仁恕。未聞議其傷於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刑之慈乎?傳雲:『蓋護,山陰人,有罪,判決,系獄應死。三日三夜,稱名無間,忽見觀音放光照之,鎖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裏,光乃息。』」
  法苑珠林:宋慧和沙門者,京師眾造寺僧也。元嘉之難,和猶為白衣,屬劉胡部下。胡常遣將士數人作諜東下,和也預行,行至鵲渚,而值台軍西上,諜眾離散,各逃草澤。和得竄下,至新林,見野老衣服縷蔽,和乃以貌整褲褶易其衣,提藍負擔,若類田人。時諸遊軍捕此散諜,視和形色,疑而問之。和對答謬略,因被笞掠,登時見斬。和自散走,便恒誦念觀世音經,至將斬時,祈懇彌至。既而軍人揮刃屢跌。三舉三折,並驚而釋之。和於是出家,遂成精業。

【若三千大千國土,】

  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為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量,即內含十億小世界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內容即一大千世界也。
  一切有情之住處,名國土。

【滿中夜叉,羅刹,】

  夜叉與羅刹,皆為惡鬼之總名,夜叉譯曰捷疾鬼,羅刹譯曰暴惡鬼。
  夜叉與羅刹,滿三千大千國土中,極言其多也。

【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楞嚴經六: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刹,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況複加害?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

  儀禮士相見禮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杻(杻音醜)械(械音邂)枷(枷音加)鎖,】

  在手曰杻。
  在腳曰械。
  以木加頸曰枷。
  以鐵練體曰鎖。

【檢系其身,】

  以杻械枷鎖束縛其身,令不自在,故雲檢系其身。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楞嚴經六: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合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晉書,苻丕載記:丕以徐義為右丞相,兵敗為慕容永所獲,械埋其足,將殺之,義誦觀世音經,至夜中,土開械脫,於重禁之中,若有人導之者,遂奔楊佺期,佺期以為洛陽令。
  談藪,宋張暢,常奉持觀世音經,南譙之構逆也,暢不從,王欲害之,夜夢觀世音曰,「汝不可殺暢。」遂不敢害,及王敗,暢系獄,誦觀世音經千遍,繅寸寸斷,獄司易之,複斷,吏白釋之。
  法苑珠林,唐貞觀年中有河東董雄,為大理寺丞,少來信敬蔬食,十年至十四年中,為坐李仙童事,主上大怒,使侍禦韋琮鞫問甚急,因禁數十人,大理丞李敬元司直王欣同連此坐,雄與同屋囚鎖,專念普門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誦經,鎖忽自解落地,雄驚告欣元,欣元其視鎖堅全在地,而鉤鎖相離數尺,即告守者,其夜監察禦史張守一宿直,命吏關鎖,以火燭之,見鎖不開而相離,甚怪,又重鎖,紙封書上而去.雄如常誦經,五更中,鎖又解落有聲,雄又告欣元等,至明,告李敬元視之,封題如故,而鎖自相離,敬元素不信佛法,其妻讀經,常謂曰:「何為胡神所媚?」而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為大聖也,時欣亦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遍,鎖盡解落,雄異其事,台中內外,具皆聞見,不久俱免。
  法苑珠林:宋韓徽者,未詳何許人也,居於支江,其叔幼宗,宋末為湘州府中兵,升明元年,荊州剌史沈攸之舉兵東下,湘府長史庾佩玉阻甲自守,未知所赴,以幼宗猜貳,殺之,戮及妻拏,徽以兄子系于郡獄,鐵木竟體,鉗梏甚嚴,須栲畢情黨,將悉誅滅,徽惶迫無計,待斬而已,徽本嘗事佛,頗諷讀觀世音,於是晝夜誦經,至數百遍,方晝而鎖忽自鳴,若燒炮石瓦爆吒之聲,已而視其鎖,鏙然自解,徽懼獄司謂其解截,遽呼告之,吏雖驚異,而猶更釘鍱,徽如常諷誦,又經一日,鎖複鳴,解狀如初,吏乃具告佩玉,玉取鎖詳視,服其通感,即免釋之。
  法苑珠林:彭子喬者,益陽縣人也,任本郡主簿事,太守沈文龍,建元二年,以罪被系,子喬少年嘗出家還俗,常諷誦觀世音經,時文龍盛怒,防械稍急,必欲殺之,子喬憂懼,無複余計,唯至誠誦經百餘遍,疲而晝寢,同系者有十許人,亦俱睡,有湘西縣吏杜道榮,亦系在獄,乍寐不甚得熟,忽見有雙白鶴,集子喬雙械上,有頃,道榮起,見子喬雙械,脫在腳外,而械痕猶在焉,道榮驚視,子喬亦寤,共視械咨嗟,道榮問曰:「有所夢不?」答曰:「不夢。」道榮以所見說之,子喬雖知必已,尚慮獄家疑其欲叛,乃取械著之,經四五日而蒙釋放。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

  害人命,奪人財者,曰怨賊。
  維摩經方便品: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
  佛遺教經,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

【有一商主,】

  商主,諸商人之主人。

【將諸商人,】

  將,與也,偕也。

【齎(音躋,持也。)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

  法華大成:險路者,或是曠絕幽隘之處,或是怨賊沖出之徑,皆名險路。

【作是唱言:】

  是,代名詞。指以下四十七字而言。

【『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

  無畏施,為三施之一,持戒之人,無殺害心,一切眾生遇之而無畏,名無畏施,即以無畏施於人也。
  楞嚴經六: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大乘義章十一末:化心不怯。名為無畏。
  法華經方便品:無量無礙,力無所畏。
  無量壽經上: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

【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楞嚴經: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或作南牟,歸命,敬禮,歸禮,救我,度我等。為眾生向佛,至心歸依信順之語也。
  慧苑音義上:南無,此雲敬禮。又雲南忙。
  義林章四本:古言南牟,即是敬禮,應言納莫,或納慕,若言伴談,或雲伴題,此雲稽首,亦雲禮拜,亦雲敬禮,訛為和南。

【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法苑珠林十七:唐武德中醴泉縣人徐善才,常修齋戒,誦觀音經逾千遍,會往京城延興去,修營功德,及還家,道逢胡賊,賊所掠漢人千百,將向洪崖,次第殺之,善才知不免,唯至心念觀音經,當殺之時,了不自覺,至初夜方悟,身在深澗樹枝上,去岸三百餘尺,以手摩項,覺微痛而無傷,漸下樹,循澗南行,可五六十裏,天漸曉,去賊已遠,得官路,遂還家,琬法師嘗說此事。
  法華大成傳雲:晉隆安年間,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草,被羌人所獲,閉於柵中,人多擇肥者先食,餘人食盡,唯達並一小兒,意來日食之,達竟夜稱名,至旦,羌來取食,忽一虎跳吼,諸羌散走,虎咬柵作穴而去,達將小兒逃走。

【無盡意,】

  佛呼無盡意菩薩之名而告之也。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摩訶薩,即摩訶薩埵之略。
  智度論五:摩訶名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為摩訶薩埵。
  智度論四十五:摩訶秦言大,薩埵秦言心,或言眾生,是眾生于世間詢眾生中第一最上,故名為大。
  法華嘉祥疏:摩訶薩埵者,摩訶言大。
  十地論雲: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言眾生,則大眾生也。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高大之貌。
  論語:巍巍乎,惟天為大。
  以上脫外難。以下淨內業。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

  圓覺經曰: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智度論曰:淫欲雖不惱眾生。心心系縛,故為大罪,故律中淫欲為初。
  法華大成:淫欲多者,不擇禽獸。不避高牆。不顧德行。破國亡家。禍延其身。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常念者,于晝夜二時,行住坐臥,常念而不忘也。

【便得離欲。】

  四十二章經,離欲寂靜,是最為勝。
  楞嚴經六:熏聞離塵,色所不堒,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

【若多嗔恚,】

  法華大成:自忿為恚,忿他為嗔,嗔恚多者,人不喜見。
  大乘義章五本,忿怒為嗔。
  遺教經,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堒功德賊無過嗔恚。
  決定毗尼經: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
  華嚴經:一念嗔心起,障百法明門。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楞嚴經六: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嗔恚。

【若多愚癡,】

  愚癡,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也。一切煩惱,由此而起。
  瑜伽論曰:癡異名者,亦名無智,亦名無見,亦名非現觀,亦名昏昧,亦名愚癡,亦名無明,亦名黑闇。
  華嚴大疏鈔曰:迷於四諦,皆曰愚癡,按四諦者,苦集滅道也。
  大乘義章曰,闇惑為癡。
  俱舍論曰: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
  唯識論曰: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淫欲,嗔恚,愚癡,謂之三毒。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楞嚴經六: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溫陵釋曰:癡由妄塵所蔽,無明所覆,銷塵則無蔽,旋明則無覆,故外之法界,內之身心,凝瑩朗徹,離癡暗矣。

【無盡意!】

  佛再呼無盡意菩薩之名而告之。

【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淫欲,嗔恚,愚癡,一稱觀音之名即滅。故雲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楞嚴經八: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疏,如上隨順眾生,即是善能利益,始能歡喜生善,終能破惡入理,故名饒益。

【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心念,心識之思念也。
  無量壽經上:眾生心念。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

  求男,求子也。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義林章四本:或雲伴題,此雲稽首,亦雲禮拜。訛名和南。已詳前注。
  奉香華燈明飲食資財等,資養三寶。謂之供養。
  玄贊二: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
  法華經法師品:有十種供養。一華,二香,三瓔珞,四抹香,五塗香,六燒香,七繒蓋幢幡,八衣服,九妓樂,十合掌。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一切之善行,名福德。又善行所得之福利,亦名福德。
  無量壽經下:福德自然。
  大乘義章九: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
  法華經義疏二: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鑒空。智門照有。
  楞嚴經六:融形複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異祥記:宋居士卞悅之,濟陰人也,行年十,未有子息,婦為取妾,複積載不孕,將祈求繼嗣,發願誦觀音經千遍,其數垂竟,妾即有娠,遂生一男,時即元嘉十四年也。
  觀音持驗:元南京大寧坊王玉,年逾四十無子,至元二年乙丑,于友人馬公酌家神前,見白衣觀音經,問此經何來,馬雲:「庚申春大軍南還,擄帶南人,止宿家,遺下而去。」玉取專心持誦不怠,丁卯歲四月十四夜,岳母劉氏夢白衣人,頭戴金冠,攜一童子來,曰:「吾與汝送聖奴來。」劉氏接抱,恍然而寐,明日已時,妻張氏生一男,神氣聳秀,果有白衣之異,即名子曰:聖僧奴,夫婦遂發願刊施五百卷,以酬抱送之恩。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端正,端心正意也。
  無量壽經下: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極。

【宿植德本,】

  宿植,宿世植善根也。
  法華玄義:宿植淳厚者。
  德本:如言善根。德,善也。本,根也。為諸善萬行之功德,佛果菩提之本者。
  無量壽經上:消除諸漏。植眾德本。

【眾人愛敬。】

  楞嚴經六: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唐捐,虛棄也。
  一切經音義,唐,徒也。徒,空也。說文,捐,棄也。

【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受,領受,以信力之故,持,憶持,以念力之故,受持為法華五種法師之一。
  勝鬘寶窟上本,始則領受,在心曰受。終則憶而不忘曰持。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

  瑜伽論略纂二:西方有四種億。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今據前文百千萬億眾生之語,每位皆以十進,當作十萬為億。
  瑜伽論八十七,長阿含十四梵動經,仁王經天臺疏中,均載六十二見。
  唯識樞要上本,有六十二種有情。
  楞嚴經,有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故六十二為佛經中慣用之語。
  恒河沙,略稱恒沙。恒河沙者,極言其數之多也。
  智度論七: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餘河不爾,複次,是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現見,故以為喻,複次,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複次,餘河名字屢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沙為喻,不取餘河。

【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佛家謂之四事供養。

【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不,未家之辭。與可否之否通。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

  乃至一時,言雖少至一時。

【是二人福,正等無異,】

  言二人之福,彼此相等無異,此即楞嚴經第十四無畏施也。
  楞嚴經六: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數,修法垂范,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

【於百千萬億劫,】

  劫,梵語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時計算之極長時節也。又譯稱大時。
  智度論十八:大時名劫。
  釋伽譜:劫波,此土譯之名長時也。

【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

  無量注見前。
  無邊,謂廣大無邊際也。
  起信論: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複無邊。

【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一稱堪忍世界,此界眾生能忍惡。又諸菩薩教化之,忍受勞苦,故名堪忍世界。
  文句二下: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悲華經雲:雲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
  玄贊二:梵雲索訶,此雲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因以為名。娑婆者訛也。
  長阿含經雲:一日月行四天下,為一世界,如是千日月,千須彌,千閻羅王,千忉利,千梵天,名為小千;即數小千,至滿一千,名為中千;即數中千,複滿一千,名為大千。其中須彌山王,四洲日月,各有萬億,皆是一佛化境,號為娑婆世界。

【雲何而為眾生說法?】

  觀音有三十二身,十九說法之化相。
  法華經:眾聖之王,說法教化。
  法華玄義六:諸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有因緣故亦可說。

【方便之力】

  嘉祥法華義疏四:眾生所緣之域為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
  法華玄贊三:透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宣曰便。方是方術,便謂穩便。便之法,名方便。
  大集經十一: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觀世音大悲陀羅尼: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其事雲何?」】

  此問將顯三十二應之德也。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

  楞嚴經: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應以佛身得度者,】

  以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到涅槃,謂之度。得度者,得渡生死之海也。
  無量壽經下: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增一阿含經十四:佛在菩提樹下初得佛,作是念,羅勒迦藍,諸根純熟,應得先度。
  遺教經: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辟支佛,譯言緣覺之義,或譯曰獨覺。辟支,因緣之義。佛者覺也,不逢佛世,獨自能悟,曰獨覺。觀十二因緣而覺悟之,故曰緣覺。
  大乘義章曰:言緣覺者,外國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緣,佛名為覺。
  玄贊曰:樂獨善寂者,是獨覺義。出無佛世,得能證道,獨自善證寂滅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諸法因緣者,是緣覺義。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辟支佛分二類,一為緣覺,一為獨覺。
  楞嚴經: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

  佛小乘法中之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涅槃者,謂之聲聞,是佛道中之最下根也。
  勝鬘寶窟上末:聲聞者,下根從教立名,聲教者也。

【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六: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以上現佛身,現辟支佛身,現聲聞身者,此現四聖之身也。不言菩薩身者,以已現故。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

  梵王,大梵天王之異稱也。又為色界之諸天總稱。
  法華經方便品:諸梵王及諸天帝釋。
  毗奈耶雜事二十:梵王捧傘,天帝持拂。

【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六: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

  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四面各分八天,中央為帝釋所居,即忉利天之主也。居須彌山頂之喜見城,統率三十二諸天。

【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六: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以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

  自在天,欲界頂天,梵語提婆跋提,此雲他化自在天。假他所作,以成己樂,即魔王也。或雲六天之上,別有魔宮,亦自在天攝。

【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六: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

  大自在,即色界頂摩醯首羅也,華嚴稱色究竟。智論雲: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十住經雲: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眾生。涅槃獻供,大自在天最勝。

【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六: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

  天大將軍,即天帝所管將也,分住三十三天,各領鬼神,鎮護四方。

【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六: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

  毗沙門,為四天王之一,住於須彌山之北腹,其神七寶莊嚴衣甲,其面形甚可畏,領夜叉羅刹二鬼,使之惱人。
  四天王為帝釋之外將,在須彌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揵陀羅。此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名護世四天王。其所居,謂四王天,即六欲天之第一天處最初也。今但言毗沙門者,舉其一而概其餘也。

【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六: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以上自現梵王身至毗沙門身,此為現六凡身也。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

  除轉輪王之外,悉謂小王,所謂粟散王也。

【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六:若諸眾生,樂為人主,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

  長者,積財具德之通稱。
  法華玄贊十: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財盈,名為長者。
  長者有十德,法華文句五: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耆年,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

【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

  在家之佛弟子名居士,如香山居士,東坡居士,六一居士是也。
  居士梵語迦羅越。
  注維摩經一:什曰: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
  天臺觀音義疏:居士者,多積賄貨,居業豐盈,以此為名也。
  慧遠維摩經疏一: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
  嘉祥法華義疏十一:居士有二種: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財一億,故名居士。
  法華玄贊十: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

【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

  楞嚴別行:宰是主義,官是功能義,三台以功能輔政于王,故曰宰官。郡邑亦稱宰官。

【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宋趙清獻公與富弼書曰:伏維執事,富貴如是之極,道德如是之盛,福壽康寧,如是之備,退逸閑休,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能專誠求所證悟,則他日為門下賀也。此豈非現宰官身與宰官說法耶?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

  婆羅門為天竺四姓之一。
  希麟音義八:婆羅門,不正梵語也。應雲沒囉憾摩,此雲行者,或雲梵行。自相傳雲:我從梵王口生,獨取梵名,世業相傳習四圍陀論。
  仁王經良賁疏中二:婆羅門此雲淨志。
  俱舍光記一: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學婆羅門法,游方學問;至年四十,恐家嗣斷絕,歸家娶妻,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若諸眾生,愛諸術數,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以上現小王身,至婆羅門身,此現人道,由王臣以及士庶也。

【應以比丘、】

  比丘者,凡出家為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總名也。舊譯乞士,曰熏士。
  智度論三:雲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複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複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受持戒,故名比丘。複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維摩經注曰: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淨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言無一名以譯之,故存本名焉。

【比丘尼、】

  女子出家,而受具足戒者之通稱也。
  慧琳音義二:出家女之總名。

【優婆塞、】

  舊作伊蒲塞。後漢書楚王英傳: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
  涅犉經八:歸依於佛者,真名優婆塞。
  受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是名優婆塞戒。

【優婆夷身得度者,】

  受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之女子,名優婆夷。

【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以上現四眾身也。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音姑)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以上現婦女及童真之身也。即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之婦女也。

【應以天、龍、夜叉、】

  天為諸天,龍為龍神,諸天與龍神與夜叉,為天龍八部眾之三部也。

【乾闥婆、】

  乾闥婆與緊那羅,共侍奉帝釋,司奉伎樂者。緊那羅法樂,乾闥婆修樂,為八部眾之一。
  注維摩經一:什曰:乾闥婆,天樂神也。處地十寶山中,天欲作樂時,此神體上有相出,然後上天也。
  天臺淨名疏二:乾闥婆,此雲香陰,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資陰。
  文句二下:乾闥婆,此雲嗅香,以香為食,亦雲香陰,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修樂之神也。

【阿修羅、】

  為八部眾之一,嘗與帝釋戰鬥之神。
  名義集二:阿修羅,舊翻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新翻非天。
  西域記九:阿素洛,舊曰阿修羅,又曰阿須倫,又曰阿蘇羅,皆訛也。
  法華文句五:阿修羅,此雲無酒,又曰無酒神。

【迦樓羅、】

  為八部眾之一。
  法華文句二下:迦樓羅,此雲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樹上。
  慧苑音義上:迦樓羅,或曰揭路荼,此雲食吐悲苦聲也。謂此鳥凡取得龍,先內嗉中,得吐食之,其龍猶活,此時痛楚出悲苦聲也。

【緊那羅、】

  樂神之名,為八部眾之一。
  注維摩經一: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頭上有角,人見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闥婆。
  法華文句二下:緊那羅,亦雲真陀羅,此雲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號人非人,天帝法樂神,居十寶山。

【摩睺羅伽、】

  一作摩呼羅伽,為八部眾之一,大蟒神也。
  慧琳音義十一:摩休勒,古譯質樸,亦名摩睺羅伽,亦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曰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

  人非人者,似人身而非人身也。詳目緊那羅、摩睺羅伽注。

【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楞嚴經: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以上現八部身也。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

  執金剛神即金剛神,執金剛杵護佛法之神祗,為山門兩脅之力士。
  行宗記二上: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為名。
  此指願護佛教,樂為力士之類。

【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大成雲: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然以上三十二應,與楞嚴互有異同,如天中彼有四王太子,今經則無;婦中彼多女主及國夫人,今經亦略;至若此經執金剛神,彼則不列。蓋以菩薩妙應無方,神化莫窮,各取易信易見,以成三十二數,實各無盡。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

  楞嚴經: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釋通理曰:雖曰以種種形,惟是一真;雖曰游諸國土,不離當處。亦如一月普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月不下降水不升,水清月明法自爾。知此意者,方可與說三十二應。

【度脫眾生。】

  超度生死之苦而解脫也。
  無量壽經下: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法華經序品: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

  楞嚴經六: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六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以上結三十二應,誡當供養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

  寶珠即摩尼珠也,譯作如意珠。
  智度論五十九: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
  法華經: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心性寶性,無有污染。

【瓔珞,】

  連寶玉為身之飾也,又可作宮殿之飾,梵雲枳由邏。
  玄應音義:吉由邏應雲枳由邏,此雲瓔珞。

【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

  仁者,又單稱仁,呼人之稱。
  大日經疏四:梵音爾你,名為仁者。
  中庸:仁者人也。

【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菩薩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湣我等故,】

  湣,音閔,悲也、憐也。

【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湣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

  法華文句二:有僧伽之四種: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婆塞,四優婆夷。
  法華玄贊一: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沙彌,四沙彌尼。即出家之四眾也。
  光宅法華疏一:雖有天龍八部,莫過四類,出家四眾也。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湣諸四眾、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

  魏書釋老志曰:釋迦生時,當周莊王九年,春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見,夜明是也。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雲。釋伽年三十成佛,導化群生四十九載,乃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槃。涅槃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
  釋迦此翻能仁,姓也。牟尼此翻寂默,字也。
  佛者,梵語佛陀之略稱,華言曰覺者,亦曰智者,以具自覺、覺他、滿覺,三覺故,得一切種智故。
  釋迦牟尼共有十號:一曰如來,二曰應供,三曰正遍知,四曰明行足,五曰善逝,六曰世間解,七曰無上士,亦曰調禦丈夫,八曰天人師,九曰佛,十曰世尊。經中曰佛曰世尊曰如來,皆釋迦也。

【一分奉多寶佛塔。】

  釋迦在靈鷲山說法華經,說完正宗分,至流通分,忽有一寶塔,從地下出現於空中,塔中安置多寶如來全身之舍利。(舍利即佛體之化石也。)塔中發聲,讚歎釋迦,證明法華。
  法華經見寶塔品: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又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蓮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又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祗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本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

  身進退無礙,曰自在。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亦曰自在。
  法華經序品曰: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唯識演秘曰:施為無擁,名為自在。
  神力又謂神通力,神為妙用不測之義,通為通融自在之義,力為力用之義。
  法華經序品偈:諸佛神通,智慧稀有。
  如是神力者,指上文現三十二身說法也。

【游於娑婆世界!」】

  此正結答問意也。
  以下本為秦譯所缺,後人據隋譯本補入。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偈,極藝切,佛家所倡詞句,謂之偈。偈之為言竭也,攝義已盡之意。
  天臺仁王經疏曰:偈者竭也,攝義盡,故名為偈。
  又偈,即頌美歌也。限定字數,不問三言四言乃至多言,總必四句方成。

【「世尊妙相具,】

  特妙之相貌曰妙相。釋通理曰:世尊妙相具者,贊佛萬德莊嚴,為過來人故。過來之人,自能知來者行履,故重問也。
  如來有三十二妙相:一、足下平滿。二、足下千輻輪文,無不圓滿。三、手足柔軟,如兜羅棉。四、兩足一二指間,猶如雁王,文同綺畫。五、手足諸指,圓滿纖長。六、足跟廣長圓滿。七、足趺修高廣滿,與跟相稱。八、雙[月+耑]漸次纖圓,如鹿王[月+耑]。九、雙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十、陰相藏蜜。十一、毛生紺青宛轉。十二、發毛右旋宛轉。十三、身皮細薄潤滑,垢水不住。十四、身皮金色晃耀。十五、兩足兩掌中頸雙肩,七處充滿。十六、肩項圓滿,殊妙。十七、膊腋悉皆充實。十八、容儀洪滿端直。十九、身相修廣端嚴。二十、體相量等圓滿。二十一、頷臆並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二十二、常光面各一尋。二十三、齒相四十齊平,淨密白逾珂雪。二十四;四牙鮮白鋒利。二十五、常得昧中上昧。二十六、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發際。二十七、梵音詞韻和雅,隨眾多少,無不等聞。二十八、眼睫猶如牛王,紺青齊整。二十九、眼睛紺青,鮮白紅環。三十、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三十一、眉間有白毫,柔軟如綿。三十二、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

【我今重問彼,】

  彼字指觀音言。

【佛子何因緣,】

  梵網經下: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法華經譬喻品: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
  分佛地論:一由佛教力,彼聖道生,故名佛子,能紹佛種,不令斷絕,故名佛子。
  嘉祥法華疏四:大機既發,有紹繼之能,為佛子義。
  法華文句九:一切眾生,皆有三種性能得佛,即是佛子,故雲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名為觀世音?」】

  以上四句偈,為無盡所問,以下為世尊所答。

【具足妙相尊,】

  具足者,具足圓滿也。

【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

  觀音所行各種功德,不曰觀,不曰視,而曰聽者,因五根可以互用之故。詳見觀其音聲下注。

【善應諸方所,】

  應即楞嚴經謂令我身成三十二應也。
  諸方,即諸國土也。
  所,處也。

【弘誓深如海,】

  具弘誓願謂之弘誓。又為佛菩薩之弘大之誓。
  無量壽經上: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法華經普門品:弘誓深如海。
  文句十下:弘,廣也。誓,約也。廣制要心。故言弘誓。
  法界次第下之上:廣普之緣。謂之為弘。自製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雲願也。

【曆劫不思議,】

  劫,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時計算之極長時節也。詳前注。
  理之深妙,事之希奇者,以心不可思,以言不可議。謂之不可思議。
  維摩經慧遠疏:不可思議者,經中亦名不思議也。通釋是一。
  智度論: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說華法經,謂如食頃。
  維摩經注一:生曰不可思議者,凡有二種:一曰理空,非感情所測。二曰神奇,非淺識所量。

【侍多千億佛,】

  金剛經: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釋通理曰:曆劫二句,顯自修行勝,言菩薩因地修行,所曆之劫,已至不可思議,所侍之佛,已至多千億數,其行可謂勝矣。

【發大清淨願。】

  俱舍論十六:諸身語義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淨,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
  探玄記四:三業無過雲清淨。

【我為汝略說,】

  佛遺教經: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維摩經,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

【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

  釋通理曰:聞名必稱,以口業為感,見身必禮,以身業為感,心念必觀,以意業為感,三者皆能致應,故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眾生之果報有因有果謂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等之別。總稱曰諸有。
  法華經序品: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仁王經中:永無分段超諸有。
  大乘義章八:生死果報,是有不無,故名為有。
  佛地經五:逼惱身心名苦。
  大乘義章二:逼惱名苦。
  苦分二類:四百四病為身苦,憂愁嫉妒等為心苦,謂之內苦,惡賊虎狼等之害,風雨寒熱等之災,謂之外苦,見智度論十九。
  涅槃經十二: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又見三藏法數三十三。
  菩薩藏經雲:人有十苦之逼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受苦,八憂苦,九病惱苦,十流轉大苦。又見釋氏要覽一。
  觀世音大悲陀羅尼: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以上十二句,乃世尊總述觀音之德以答也,以有深誓願,度苦眾生,由滅苦得名也。

【假使興害意,】

  他人假使興害我之意。

【推落大火坑;】

  惡趣之可怖者曰火坑。
  觀經定善義:三惡火坑,臨臨欲入,又以火坑譬五欲之可畏。
  雜阿含經四十三: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
  中阿含經五十四:欲如火坑,我說欲如火坑,如毒蛇,我說欲如毒蛇。

【念彼觀音力,】

  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之力。

【火坑變成池。】

  觀世音大悲陀羅尼: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以上八句,首舉三災之難,以下別頌救難,乃十四無畏,但傍舉諸難,故文無次。

【或在須彌峰,】

  西域記雲:唐言妙高,舊曰須彌,又曰須彌樓,皆訛,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回泊,諸天之所遊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四面各有一色,東黃金,南琉璃,西白銀,北頗梨,隨其方面,水同山色。
  毗曇俱舍雲:妙高,七寶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
  觀經疏雲: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爾。

【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釋通理曰:初能脫怨賊,必約須彌為言者,以須彌上臨虛空,下瞰大海,此上能救,余者可知,亦舉難況易之意,為人推墮者,是人非怨即賊,以推墮欲致命故,暫時如日住空,若怨賊既去,則如日還升也。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

  起世經二:諸餘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斫迦羅,(舊譯曰鐵圍山)高六百八十萬由旬,縱橫亦六百八十萬由旬,彌密牢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
  無量壽經上: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
  無量壽經下:金剛圍山。須彌山王。

【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孟子:拔一毛而利天下。
  韓子: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淮南子:雖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
  廣絕交論:莫肯費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
  以上八句,乃傍舉險難也。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以樂與人之心謂慈心。為四無量心之一。
  以上四句,乃煩怨賊難也。
  太平廣記,宋太原王元謨,爽邁不群,北征失律,軍法當死,夢人謂之曰:汝謂觀世音千遍,可得免禍,謨曰:命懸旦夕,何日可得,授雲: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佛不離心,既而誦滿千遍,將就戮,將軍沈慶之諫,遂免,曆位尚書金紫豫州剌史。
  法苑珠林十七:沙門法禪山行逢賊危,欲害之,唯念觀音,挽弓射之,放箭不得,賊遂歸誠,投弓於地,知是神人,怖舍逃逝。

【或遭王難苦,】

  遭遇國家喪亂,殉難之時。

【臨刑欲壽終;】

  臨,及也,謂正當其時也。如臨行,臨別,臨刑。

【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法苑珠林十七:沙門道集于壽陽西山遊行,為二賊所得,縛系在樹,將欲殺之,唯念觀音,守死不輟,引刀屢斫,皆無傷損,堒賊怖走,集因得脫。
  以上四句,乃頌刑戮難也。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以上四句,乃頌囚系難也。
  法苑珠林十七:晉竇傳者,河內人也,永和中並州剌史高昌,冀州剌史呂護,各擁部曲,相與不和,傳為昌所用,作官長護,遣騎抄擊,為所俘,執同伴六七人,共系入一獄,鎖械甚嚴,克日當殺之,沙門支道山時在護營中,先與傳相識,聞其執厄,出至獄所,候視之,隔戶共語,傳謂山曰: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若能至心歸請,必有感應,傳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山語,遂專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鎖械,如覺緩解,有異于常,聊試推蕩,忽然離體,傳乃複至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力普濟,當令俱免,言畢,複牽挽餘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開戶走出,於警徼之間,莫有覺者,便逾城逕去。
  法苑珠林十七:宋張興者,新興人也,頗信佛法,嘗從沙門僧融曇翼時受八戒,興常為劫所引,夫得走逃,妻坐系獄,掠笞積日,時縣失火,出囚,路側會融翼同行,經過囚邊,妻驚呼闍梨何以賜救,融曰:「貧道力弱無救,如何?唯宜勤念觀世音,庶獲免耳。」妻便晝夜祈念,經十許日,於夜夢一沙,以腳踏之,曰:咄咄可起,妻即驚起,鉗鎖桎梏,忽然俱解,便走趣戶,戶時猶閉,警防殊嚴,既無由出,慮有覺者,乃還著械,尋複得眠,又夢向沙門曰:戶已開矣,妻覺而馳出,守備者並已惛睡,妻安步而去,時夜甚闇,行可數裏,卒值一人,妻懼避地,已而相訊,乃其夫也,相扶悲喜,夜投僧翼,翼藏匿之,遂得免,時元嘉初也。

【咒詛諸毒藥,】

  念誦咒咀神之咒而殺人,即起屍鬼,亦即毗陀羅也,為印度之一種外道。
  書:否則厥口詛祝。

【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藉誦念觀音名號之力,其害反著於本人,本人即使用咒詛毒藥之人也。
  以上四句,乃頌咒毒難也。
  圖書集成神異典一百六卷引東坡居士曰:觀音慈悲者也,今人遭咒詛,念觀音之力,而使還著於本人,則豈觀音之心哉?今改之曰: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兩家總沒事。
  按經語不可妄改,附志於此,以備參考。
  法華大成,譬喻經雲: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後時衰老,多有廢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與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屍使鬼,招得殺鬼,敕曰:「彼辱我,往殺之。」山中有羅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誦守口莫犯偈,慈念眾生,可得安隱。」主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卻殺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梵志得活。東坡雲,還著失慈,當雲兩家都沒事。吾不意東坡之高明,而出此鄙俗語也。還有一言,有事有理,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喻如含血噴天,返汙己身;將頭觸火,反焦己額;不期然而然,非菩薩加罰于彼,亦非行人起願心著彼也。

【或遇惡羅刹,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以上四句,乃頌羅刹鬼難也。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法苑珠林:宋元嘉初,有黃龍沙門曇無竭者,誦觀世音經,淨修苦行。與徒屬二十五人,往尋佛國,備經艱險,既達天竺舍衛路,逢山象一群,竭齎經誦念,稱名歸命,有獅子從林中出,象驚奔走。後有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加害,竭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牛便驚散,遂得免。

【蚖蛇及蝮蠍,】

  本草:蚖與蝮同類,即虺也。虺,毒蛇也。大者長八九尺,扁頭大眼,色如土,見人則升頭逐之,性極毒,舊與蝮蛇混為一類,俗稱土虺蛇。
  蝮,毒蛇,多居濕地,長尺餘,頭大,形如三角,頸細,毒牙如管狀,全體灰暗,有褐色斑紋,至尾則驟短小,毒性頗烈。
  蠍,俗作蠍。蜘蛛之屬,長三寸許,青黑色,顎上有觸鬚一對,如蟹螫,頭胸部頗短,腹部環節十三,後端大環節狹小如尾,末有毒鉤,遇敵則向上彎曲,注射毒汁,生息於塵芥中,捕蜘蛛小蟲等為食,並螫人。

【氣毒煙火燃;】

  然,如此也。言毒氣如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以上八句,乃頌毒蟲難也。

【雲雷鼓掣(音尺)電,】

  釋通理曰:雷鼓掣電者,謂雷震如鼓擊之聲,電飛如牽掣之形也。

【降雹(音薄)澍(音注)大雨;】

  雹,雨冰也。雷雨時,雲氣為電沖激,入高空冰雪線界,凝為冰點雪片,又旋轉團結而成冰塊,與雨雜下也。小者如豆,大者如拳,能傷禾稼牲畜。
  澍與注同,水流射也。
  說文:時雨澍生萬物。

【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以上四句,乃頌災變難也。
  已上皆救外難,下救內難。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

  佛智之不可思議稱妙智。無量壽經上:妙智無等倫。

【能救世間苦。】

  世,遷流之義,墮於世中之事物,名曰世間。世間有二義:一有情世間,人類是也。二器世間,國土是也。
  以上四句,乃總頌淫怒癡,皆眾生內分業苦也。

【具足神通力,】

  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有五神通,六神通,十神通之別。
  法華經序品:此瑞神通之相。
  大乘義章二十本:神通者。就名彰名。所為神異,目之為神。作用無擁,謂之為通。

【廣修智方便,】

  十種神通: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宿命通)二,出生無礙天耳智通。(天耳通)三,出生智一切眾生不可思議,心心數法方便智通。(他心通)四,出生無礙天眼觀察眾生方便智通。(天眼通)五,出生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示現眾生方便智通。六,出生一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方便智通力。七,出生於一念中往詣不可說世界方便智通。八,出生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力。九,出生不可說化身示現眾生方便智通。(以上五者,謂之神足通,)十,出生不可說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議示現眾生方便智通。(漏盡通)見晉華嚴經三十八,探玄記十七。

【十方諸國土,】

  四方,四隅上下,謂之十方。

【無刹(音察)不現身。】

  刹,譯為土田,國,處等。
  大乘義章:刹者,是其天竺人語,此方無翻,蓋乃處處之別名也。
  玄應音義:刹又作擦,音察,梵雲差多羅,此譯雲土田,經中或言國,或言土者,同其義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即刹帝利,名守田主,亦是也。
  法華文句記曰:刹者,應雲刹摩,此雲田,即一佛所主土也。
  現身,佛菩薩化現種種之身也。觀音有三十二應身。應者,隨感而應。皆由眾生所感,自然而應也。

【種種諸惡趣,】

  眾生以惡業之因,當趣惡處,名曰惡趣。
  地獄,餓鬼,畜生,謂之三惡趣。于三惡趣加入修羅,謂之四惡趣,以人與天,(修羅屬於天)加入三惡趣,謂之五惡趣,故曰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大乘義章八末,地下牢獄,故曰地獄。
  俱舍頌疏世間品:梵雲那落迦,此雲苦具,義翻為地獄。以地下有獄,故此正翻也。
  法華文句:地獄此方語,胡稱伊犁者,秦雲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觀,無利。故曰無有。
  地獄有三大類:第一類曰根本地獄。八大地獄,八寒地獄是也。第二類曰近邊地獄,十六遊僧地獄是也。第三類曰孤獨地獄。
  鬼,餓鬼也,常受饑渴之苦之鬼,曰餓鬼。
  大乘義章八末:又常饑虛,故名為餓。恐怯多畏,故名為鬼。
  畜生,猶言一切世人,或為啖飯,或為驅使,畜養此生也。
  大乘義章八末:言畜生者,從主畜養以為名也。
  梵網經下: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

【生老病死苦,】

  法華文句六:心生異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擾擾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

【以漸悉令滅。】

  以上八句。乃總頌現身說法也。

【真觀清淨觀,】

  觀真諦之理,而斷見思之惑,名曰空觀。即真觀也。為五觀之一。既除見思之糞穢,而于清淨之身。斷塵沙之惑。名曰假觀。即清淨觀也。為五觀之二。

【廣大智慧觀,】

  已斷無明之惑,而得廣大之智慧,名曰中觀。即廣大智慧觀也。為五觀之三。

【悲觀及慈觀,】

  以上之三觀觀眾生,以拔眾生之苦。即悲觀也。為五觀之四。以上之三觀觀眾生,與眾生以樂。即慈觀也。是為第五觀。

【常願常瞻仰。】

  法界次第,志求滿足曰願。
  瞻仰者,以恭敬之心仰見也。
  法華經方便品:瞻仰兩足尊。
  維摩經上: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以上四句,乃頌結顯觀智也。顯菩薩應物觀照。故有五觀。

【無垢清淨光,】

  無垢,清淨而無垢染也。又謂之無漏。
  法華經法師品: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

【慧日破諸暗,】

  佛智能照世之盲冥,故以慧日譬之。
  無量壽經下:慧日照世間,清除生死雲。
  法華經便品:慧日大聖尊。
  眾生之無知無明,謂之諸闇。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于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複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能伏災風火,】

  釋通理曰:災兼眾厄,惟風火為最。故偏舉之。然風火等災,皆由眾生煩惱所感。既諸闇盡破,故能伏也。

【普明照世間。】

  以慧日之普明照世間。
  以上四句。言觀智之用也。

【悲體戒雷震,】

  心欲救人之苦,曰悲。佛菩薩之悲心廣大,曰大悲。以大悲為體,故名悲體。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
  釋德清曰:法身無體,以悲為體,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故將說法。先以雷震。驚動群機。以慈意而興廣大法雲。

【慈意妙大雲,】

  欲以樂與人,曰慈意。
  法華玄義一: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
  大日經疏一:妙名更無等比。更無過上義。
  雞蹠集,如來慈心。如彼大雲。蔭注世界。
  京房易飛候,視四方常有大雲。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賢人隱。
  黃庭堅詩:大雲在九丘。

【澍甘露法雨,】

  澍同注:詳前。
  光明文句五: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
  注維摩經七: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生曰,天食,為甘露味也。食之長壽。遂啒為不死藥也。
  妙法能滋潤眾生。故以雨譬之。
  無量壽經上:澍法雨。演法施。
  法華經序品: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涅槃經二: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以甘露法雨譬如來之教法。
  涅槃經二:唯悕如來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貪欲嗔恚愚癡等之諸惑,煩心惱身,故曰煩惱。
  智度論七: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
  注維摩經二:肇曰:七使九結惱亂眾生,故名為煩惱。
  止觀八:煩惱是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又與心作煩,令心得惱,即是見思利鈍。
  大乘義章五:勞亂之義,名曰煩惱。
  煩惱為燒智慧之火,故以焰譬之。
  以上四句,乃頌應機說法之象也。

【諍訟經官處,】

  諍與爭通,訟也。
  後漢書:平理諍訟。

【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釋通理曰:諍訟則心憂刑罰,軍陣則命慮兵戈,皆可怖可畏事也,念彼觀音,仗慈力而頓消宿怨,罷訟解圍,感聖化而各悔先心,故雲悉退散也。
  以上四句,乃頌由滅煩惱,故能散眾怨,觀照之力也。

【妙音觀世音,】

  俱舍光記二十:音聲妙,故名曰妙音,梵雲懼沙,舊雲瞿沙,訛也。
  此句之妙音,指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之音而言。

【梵音海潮音,】

  法華經序品:梵音微妙,令人樂聞。
  法華文句:佛報得清淨音聲最妙,號為梵音。
  華嚴經:演出清淨微妙梵音。宣暢最上無上正法,聞者歡喜,得淨妙道。
  長阿含五,闍尼沙經:時梵童子告忉行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音。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其音遍周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以海潮譬音之大者,又海潮無念,且不失時,故曰海潮音。
  楞嚴經二:佛興慈悲,哀湣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長水義疏:天鼓無思,隨人發響;海潮無念,要不失時。

【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言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其音如梵音如海潮音,勝於世間一切之音,故須常常誦念。

【念念勿生疑,】

  以上五句,乃頌依德立名,勸持獲益也。

【觀世音淨聖,】

  淨聖,清淨之聖者也。

【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依怙有所依賴也。
  大寶積經二十三:世間大依怙,以此乘出離。

【具一貳功德,】

  一貳概括事物之稱。
  一切經音義:說文雲:一貳,普也。普即遍具之義,故貳字宜從十。說文十為數之具,有從七者,俗也。
  大乘義章九:言功德,功為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天臺仁王經疏上:施物名功,歸己曰德。
  勝鬘經寶窟上本: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法華經化城喻品偈文: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慈眼視眾生,】

  佛菩薩以慈悲之心視眾生,曰慈眼。

【福聚海無量,】

  福德之聚,廣大如海,讚歎觀音之福德無量之語也。

【是故應頂禮。」】

  頂禮,五體投地,以吾頂禮尊者之足也。
  歸敬儀下:經律文中,多雲頭面禮足,或雲頂禮佛足者,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
  以上七句,乃贊德勸皈,以顯利益也。

【爾時,持地菩薩,】

  佛欲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時,使持地菩薩作竇階三道,見觀佛三昧經六。
  寶雲經曰:地有十一義:一廣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種子所依,七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不驚。菩薩持心如此,故以為名。

【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

  即指此經而言。

【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釋德清曰:觀音以無作妙用,應諸眾生,故雲自在之業;無處不現,故雲普門示現;無苦不拔,故雲神通之力。
  釋通理曰:自在之業,即指如上所說,以十四無畏等,皆菩薩盛德大業,表見於世,故名為業。又以其任運成就,不假思緣,故名自在。如是自在之業,成自神化通融之力,發自圓通普發之門,故雲普門, 示現。神通力者,持誦能感聖應,修習功超餘門,故雲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

  此經即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眾中八萬四千眾生,】

  眾指聽妙法蓮華經者而言。
  西天之法,顯物數之多,常以八萬四千為言。
  觀無量壽經: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法華經藥王品:火滅已後,收拾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
  勝鬘經: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
  智度論:般若波羅蜜,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
  止觀一: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門。
  法華經見寶塔品: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又妙音菩薩品: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又曰: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又曰: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智度論二: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

【皆發無等等】

  維摩經佛國品:無等等佛自在慧。
  維維摩經一:肇曰: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自尊,故言無等等。又曰:諸佛名無等,與諸佛等,故名為無等等。
  賢首心經略疏:獨絕無倫,名無等等。
  智度論四十:無等等,諸佛名無等,與諸佛等,故名為無等等。
  淨影疏:佛比餘生無等,名為無等,佛佛道齊,故複言等。
  法華文句十:無等等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理,故無等而等也。
  法華經嘉祥疏十二:佛道無等,唯佛與佛等故,名此道為無等等,所以名佛為無等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淨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無上,三藐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新譯無上正等正覺。
  按:言覺知真正平等之一切真理,為無上之智慧也。
  法華玄贊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智度論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四十: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淨,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按此段華嚴經,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確解,學者宜熟讀之。

 

相關文章:
◎1179~大悲觀世音菩薩與圓融自在的人生 編輯部 緣氣:(5516)
○1131~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功德與緣起 編輯部 緣氣:(9572)
666~十一面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hvara himalayanart 緣氣:(4390)
觀世音菩薩治病真言 葉俊佑 緣氣:(7975)
572~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中元普度.度亡大法會 敦都多傑佛學會 緣氣:(9474)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八關齋戒法門介紹 昭德 緣氣:(10447)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緣氣:(4150)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法師講述 圓瑛法師講述 緣氣:(4852)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文珠法師講述 緣氣:(4264)
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 倓虛大師著 倓虛大師著 緣氣:(4031)
觀世音菩薩的“演變” 緣氣:(10381)
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 古正美 緣氣:(7385)
白瑪哈嘎拉 觀世音菩薩慈悲力量化身 達欽仁波切 緣氣:(15908)
六臂瑪哈嘎拉 為 觀世音菩薩化現 緣氣:(8184)
無限的慈悲 觀世音菩薩 緣氣:(8526)
觀世音菩薩名號由來 緣氣:(10358)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星雲大師 緣氣:(7919)
觀世音菩薩救苦的來歷 溫光熹居士 緣氣:(10033)
闡揚淨土教法的聖眾第二:觀世音菩薩 寶靜法師 緣氣:(7411)
觀世音菩薩傳略 緣氣:(9570)
觀世音菩薩介紹 慧律法師 緣氣:(10097)
觀世音及其不同化身 緣氣:(10508)
觀世音菩薩的功德 緣氣:(10041)
觀世音菩薩的故事 緣氣:(10000)
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問答 緣氣:(7669)
儀軌祈請文 卡薩巴呢 觀世音永拔惡趣儀軌 緣氣:(8134)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四十手的含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緣氣:(11834)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象徵著何種意義? 如本法師 緣氣:(9842)
能救人于危難的觀世音菩薩聖號 香塵 緣氣:(7233)
觀世音的微笑 觀世音菩薩 緣氣:(5795)
我所經歷的觀世音菩薩感應事蹟 多傑 緣氣:(14426)
肝病患者素食 念觀世音菩薩感應故事 馮馮 緣氣:(4656)
唐玄奘《心經》藍本是觀世音菩薩親賜 觀世音菩薩 緣氣:(8016)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畸形胎兒變正常 益西彭措堪布 緣氣:(4508)
念念觀世音,救己也救人 妙音閱讀網 緣氣:(6841)
如何修學菩薩道-觀世音菩薩對我們的渴求 仁俊法師 緣氣:(7343)
觀世音菩薩的娑婆因緣與巍巍功德 緣氣:(9982)
感謝救命恩人 觀世音菩薩 方某 緣氣:(7187)
什麼是觀世音菩薩 宣化上人 緣氣:(8608)
觀世音菩薩連續六次拯救自殺女教師 緣氣:(12484)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畸形胎兒變正常 益西彭措堪布 緣氣:(6855)
唐玄奘《心經》藍本是觀世音菩薩親賜 索達吉堪布 緣氣:(6731)
觀世音菩薩感應 親身經歷 緣氣:(8239)
禮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感應故事九則 緣氣:(9988)
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第一 印光法師 緣氣:(11902)
末法眾生修持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殊勝方便 普光撰 緣氣:(6725)
末法眾生修持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殊勝方便 普光 緣氣:(4393)
認識觀世音 緣氣:(1472)
唵嘛呢唄美吽(1小時)|觀世音菩薩心咒| 藏咒 緣氣:(1955)

上一篇(《佛說盂蘭盆釋經》淺釋() 回目錄 下一篇(無限的慈悲 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