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
  趙亮傑 著
  地藏經唯識觀三版序
  本書自民國五十七年初版,蒙海內外大德暨學術界垂青,大批請購分贈親友者有之,學術研究者有之;以致初版四千部,旋即告罄,仍有大德繼續發心,敦請再版;故於民國五十八年再版二千部,在一年以前,全部售清;由於原出版者,獅子吼雜誌社,業務繁忙,無暇兼顧,讀者欲購無門,屢有電話向餘查詢;余以讀者欣樂佛法及愛護筆者之盛意難卻,遂與廣定法師商妥由佛教出版社出版流通。
  本書第二版未及改正的錯字,仍有六十餘字,今已全部更正,使錯字減至最少數,以減少讀者文字上的障礙!佛法大意深入人心。
  本書出版,筆者不取任何報酬;但不反對獅刊及佛教出版社保留版權;凡未經筆者同意,請勿擅自翻印,以保障出版者權益。
  民國六十七年歲次戊午孟秋
  趙亮傑序於臺北寓所
  序
  如來說法,有從「空」說,有從「有」說,有「空」「有」俱說。也就是隨情說法,隨智說法,隨情、智說法。從空說者,乃隨智說,顯發宇宙之究竟義也。從有說者,乃隨情說,說明法界緣起之因果律也。空、有俱說者,乃隨情,智說,指示眾生即俗見真,即相見性,性相圓融,法法真實,故曰一切法皆是佛法。例如般若經者,乃從空說;地藏經者,乃從有說;楞嚴經者,乃空、有俱說者也。
  又,隨智說者,乃從細說;隨情說者,乃從粗說;隨情、智說者,性相俱說者也。故楞嚴經者,亦曰大佛頂經,大佛頂者,法報冥一,顯密超乘,不住生死,不滯涅槃,是為諸佛無上頂法。證此無上頂法,在佛為大佛,在菩薩為大菩薩,以其位無等等,妙應群機,隨緣自在故也。二乘不能隨緣,凡夫隨緣流轉,皆不自在。故知諸佛顯示無上頂法,求其諦理圓融者,都是空、有俱說。是故善說「空」者,不壞諸有,以防其落於頑空及斷滅也。善說「有」者,不礙於空,以防其執相礙性,隔礙難通也。隔礙難通不易生信,則地藏經雖從有說,餘在不壞諸相的原則下,(存其因果),亦不礙空,始能顯發因果正義。
  所以者何?「空」有二義:一者相空,二者性空。相空者,諸相緣起,幻有非實;性空者,法性清淨,非此非彼;譬如刀劍(相),依於鋼鐵(性)因緣幻現,何故謂幻?以此刀劍,離開鋼鐵,無實際故;何謂清淨?以此鋼鐵,為刀為劍,疊相更替,而此鋼鐵的實際,仍然非刀非劍;何以故?此刀劍相,因緣幻變,此鋼鐵性,不生不滅故。由此可知,一切眾生,由於善惡因緣(因)依於法性,幻現六道(果);此六道形,離開真如法性,無實有故,故曰相空;而此真如法性仍然非天堂非地獄,故能不生不滅,常清淨故,故曰性空。諸佛菩薩證此勝義,故能入水不溺,入火不燒,一切刀劍所不能傷;何以故?幻相不壞實性,猶如刀劍不壞鋼鐵;是故觀音、地藏諸大菩薩,化身無量百千萬億,入諸地獄,救度眾生,地獄猛火所不能燒;所以者何?不離四大即真如性,猶如不離刀劍即鋼鐵性;地水火風、相有差別,相生相剋,性本無二,不生不滅;眾生隨相流轉,故有可壞;諸佛菩薩,不隨相轉,故不可壞;地獄眾生,業障重故,不聞此法,若能得聞,地獄重罪,頓時消滅。
  若明乎此,則知三界六道唯識所現;而其依、正二報的差別,皆由眾生共業(依報)和別業(正報)所感;當知業由惑生,惑因識有,識依無明,無明依覺;今不言無明所現,而言唯識者;蓋無明如土壤,識如種子;僅有土壤,沒有種子,仍然是個死的宇宙,故曰宇宙萬法,唯識所現;可是光有種子,沒有土壤,則種子無依;猶如畫依紙存,離紙無畫,是故又曰識依無明。又紙可畫,即具「無明」,若不可畫,猶如淨鏡,物來則現,物去則寂,則無「無明」,上根利智,但破無明,則識心無依,猶如淨鏡,不粘不滯,則三界六道不破而破,所謂「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如此者,則緣起界一切法,順自然業,能作如來勝妙功德,成就實報莊嚴之清淨國土。
  若不如此,依於無明識心,則起惑造業,幻現六道,業感差別,則六道升降,一切眾生,無始劫來,隨善惡業,死此生彼,輪轉不息;然善少惡多,眾生皆然,故三途易墮而難出,人、天難升而易降,人、天眾生尚可苟安于一時,三途眾生受苦無量!尤其是無間罪報,一日之間,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筆者每讀此經,熱淚盈眶,雖未目睹,不忍耳聞,可惜世人譏為迷信,以為老太婆經,為智者所不取,不知作是語者,執理廢事者也。吾今依「唯識觀」解說此經,俾知識份子了然自知,三界幻業,猶電光影,雖曰如幻,色聲俱在,能使迷罔眾生,悲歡離合,驚恐怖畏!身心俱受逼迫!這就是由幻心、幻境所構成的幻受,好像有人帶著黑色眼鏡(喻幻心),則見天昏地暗(喻幻境),而生怖畏(喻幻受)!當知吾人視覺,沒有色彩,故能紅來見紅,綠來見綠,皆見實色。妙覺明心,本無諸相,心若著相,猶如眼睛掛彩,應物失真;由失真故,妄生幻受,受有苦樂,及諸怖畏,六道眾生,若苦若樂,如是而已。
  是義深邃,微妙難知,今再舉例,以證萬法唯識。譬如前面有一座山,這是不可否認之事實;可是若以光學和生理學來講,吾人所見的山,是由太陽表面的原子分子,劇裂震盪,擊動乙太,傳達到地面,地面物體受之,因其震盪頻率的差別,吸收其某部份,反射其餘,遂顯出色彩、形狀、明暗(山)。
  以上是就光學講吾人所見的山;下麵再以生理學講能見的感覺。吾人之所以能見山者,乃此山反射的波動,向各方推進,遇我目中凸鏡,曲折而聚於網膜為倒影,其色彩、明暗、形狀,均與目前之山無異;網膜上之紫色素和攝入的倒影起化學作用,刺激視神經端之圓椎體;再由視神經將此刺激力傳達至中樞神經,就是我們能見的感覺。
  光學的頻率與生理的構造,各各不同;因此能見所見,皆有差異。譬如狗眼色盲,只見明暗,不見色相,在狗眼裏是沒有紅燈黃綠青藍紫諸雜色相;又如餓鬼,饑渴所逼,見水是灰,或為濃血;不但人與鬼畜有所不同,就是人與人,鬼與鬼,狗與狗,也是大同而小異;譬如吾人所用之望遠鏡與顯微鏡,必須依照每一使用人的眼睛自行調整度數,始能生效,這就證明我們每一個人生理上的差異;如此說來,我們能見的感覺,和所見的境界,那有個實在標準呢?所以說:能、所皆妄,唯識所現。或有人問,宇宙萬有,究竟如何?曰:宇宙萬有是個謎,博士狀元也說不出個究竟來;所以者何?諸法如幻,幻何究竟?若有究竟,則不名幻,是故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如眾翳者,同於一處,見各差別,互不相礙,皆由眼翳不見正色,眾生亦爾,色性(色無實性,色性即法性)無礙,心(識)緣異故,蔽於正見,不了真實。」又曰:「一切眾生,諸佛及土,皆唯自心識想所現,識想為緣,所生諸色畢竟非有。如來已離識想,是故不應以色像見。知所見像,隨想主故,乃至虛空毛端量處,一切諸佛皆亦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異。我若分別,即見於佛,若離分別,即無所見。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複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庵摩羅識)。」
  諸善知識!一切眾生,心(識)緣地獄,則墮地獄,乃至心緣諸佛,則生佛國,此即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是故念佛法門,是一切眾生脫離苦海的最勝方便,也就是說,一切方便,無勝於此者。所以者何?九界眾生,在未證佛果以前,皆有識想,有識想者,不緣四聖,則緣六凡,不緣人、天,則緣三塗,即便八地以上的法身大士,尚且緣于諸佛圓滿報身,實報莊嚴國土,何況吾等凡夫,能無所緣乎?即使降伏諸識,入無想定,報生無想天,也不過如以石壓草,如夾冰魚,當知此天,最為愚癡,是為外道不明佛法者所修,此無想定,不是如來涅槃境界。十法界中,唯有諸佛,依於實相般若,照破識想,不緣十界,住常寂光。何以故?心無所緣,則法住法位,本自涅槃(常寂光土),猶如吾人不迷戀(緣)刀劍之幻相,則不離刀劍之本位,本自鋼鐵,不必滅相方名涅槃,亦如不必破壞刀劍方名鋼鐵,至此方為了真實義,得見宇宙萬有之究竟義也。否則依于眾生識心,觀一切法,猶如帶上有色眼鏡,各隨其業(色)見有差別;科學再進步也道不出個所以來;只有各隨其業,幻作幻受而已!如其幻受三塗,何如幻受人、天?如其幻受六道輪回,何如幻受西方極樂?此即眾生未離識想(未證佛果)以前,欲脫眾苦,念佛菩薩聖號,是一種勝妙方便也。是故經中屢敘禮佛菩薩像,稱佛菩薩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何以故?菩薩神力與眾生業力(意業),二俱不可思議;以此二不思議力,故其功德汪洋浩瀚,遠非吾人識想所可企及。
  曰:萬法唯識,業已聞矣!可是前所舉喻,能見的感覺,人與狗不同,此乃生理上的差異,與那無形無色的識心,有何關係?答:業識因也,生理果也;是故吾人此身亦名「業報身」;此業報身,猶如機器,業識者,產生機器之因素也;惟人與狗,業識不同,故其感果有異,智者見果知因,舉根以驗識也。
  吾今以「唯識觀」釋此經者,是依諸大乘經論,透視萬法唯識。以此經乃如來從「有」說法,從「情」說法,經中盡屬三界因果,為俗諦理。唯識觀者,是依「觀照般若」觀察三界因果唯識所現,非以識心能觀唯識也。若以文便,應當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觀唯識」,今依外國語文上的習慣,曰唯識觀。
  至於解說方法,即將經文譯成語體,中間依「唯識觀」串插己意,俾使讀者一氣讀下而貫通之,以免顧此失彼之感,但已不存經中原文,不得複名地藏經,以義立名故曰「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歲次戊申季春魯東趙亮傑序於臺北寓所
  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
  一、略釋經題
  無論是講經或注經,先釋經題,次釋經義,俾使聽者或讀者能夠一綱舉萬目張,執大象天下往。因為每一部經的經題,都是全攝經義而立名,故在釋義之前當先釋題,俾使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豹也。
  此經凡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一名「地藏本行」,一名「地藏本誓力」。本經採用第一名,因為力出於行,行本乎願,願切行專,力在其中,故舉第一,已賅二、三,故名地藏菩薩本願經也。
  地藏者:地為大地,藏讀ㄗㄤ,梵音「乞叉底檗沙」,義譯「地藏」。
  菩薩者:梵語「菩提薩埵」,此方從略,簡稱「菩薩」。菩提者,義譯覺悟;薩埵者,義譯眾生,唐譯有情,合起來說,叫做覺悟的眾生,亦可稱覺悟眾生者,是故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者,梵語叫做「菩提薩埵」。
  地藏菩薩者:以德立名,言此菩薩依般若智圓滿六度,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曰地藏。又如大地,含宏光大。什麼叫做「含宏」呢?藏蓄於中者,叫做含;到了含藏的無所不備叫做宏。什麼叫做「光大」呢?髮露於外者,叫做光,到了它的光華無所不被叫做大。地藏者,猶如地德含宏;菩薩者,依於含宏而發揚光大也。言是菩薩猶如地德之含宏光大,所以他在無始劫來,廣度眾生,數如無量恒河沙等;一切眾生若有善根,一毛一發,一沙一塵,而是菩薩都把他們度脫三惡道苦;這真是所謂「含宏光大,品物鹹亨」了。含宏光大者,菩薩自度也;品物咸亨者,廣度眾生也。
  又,是菩薩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亦稱與願金剛。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埵也。
  而是菩薩于過去久遠,說都說不清那麼多的劫以前,他是一位年高德劭的長者子,那時候,世上有一尊佛,叫做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位長者子看到彼佛相好光明,千福莊嚴,就向彼佛請問道:「世尊呀!像您老人家這樣的福德莊嚴,應當修何行?立何願?才能得到這樣的相好呢?」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訴他說:「你要想獲得這種福慧具足清淨莊嚴的身相,應當發願久遠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那時候,這位長者子,聽到了佛陀的話,就發願說:「我今盡未來際,不可用數字計算的劫,為這些罪苦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三惡道苦,而我自身方才成佛。」
  地藏菩薩從此久遠劫前發是大願,久經劫數,業已度生無量,忉利天宮來集會者,以文殊師利的無礙智,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以佛眼觀,尚且數不清楚,如是久遠數都數不清的劫,度生無量,其願彌堅;以願堅故,其行益切;以行切故,有大誓力;而曰「本願」「本行」「本誓力」等,言其因地發心,非偶然耳。
  一切經名,有通有別,通者,凡佛菩薩說法,皆名為經;別者,言此經非他經也。本經前六字為別名,末一字為通名。別名已經釋完,次釋通名。經者,梵語「修多羅」,直譯為線,以其貫穿文義,如線穿珠,與漢文的「經緯」相似;又兼此方聖人遺教皆名曰經,故義譯「契經」。「契」是契合的意思,言經中含義,上契佛理,下合群機。何以故?佛陀說法,有兩原則,一者,順性而說,二者,隨機而說。順性說者,譬如中央政府,一切政令所自出也。一切現象界,依於法性因緣起故,是故如來順性說法,則能統攝一切法,三世諸佛而莫越,恒沙星際不能易,故曰上契佛理;隨機說者,譬如有人,欲詣京都(政府所在地),求善知識指示正路;是善知識,在城南者,指其向北;在城北者,指其向南,說法雖異,目的則一;如來說法,亦複如是,一切眾生機感不同,如來說法因人而異;故曰下合群機。是故吾人研究佛典,應當首先明瞭這兩原則,不可得到一知半解,就說佛陀認為如何如何?佛教主張怎樣怎樣?當知作是說者,是為毀佛謗法也。何以故?法自法爾,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是如此,任何人也主張不得。您看!狗吃屎,人不吃屎,是誰主張的?假若有人認為糞有營養,主張人類吃屎,我們只好說:「先生!請便吧!恕不奉陪。」可見我們「認為」的事,都是錯覺,憑著自己的主觀有所主張,怎能適應群機?這「主觀」佛教叫做「我見」,亦名「俱生我執」;眾生之異于諸佛者幾希,惟有此「我法二執」從中作梗;二執若破,眾生即佛,是故我說若言佛陀有所主張,是為謗佛。當知佛所說者,一者如理,二者如事:如理說者,如實而說也:如實說者,如輻射熱,圓融行布者也。如事說者,從權而說;從權說者,城南指北,城北指南,方便善巧者也。合起來說,就是如來說法,如其理,亦恰如其事,沒有半點認為,也沒有絲毫主張,故能恒古今遍恒沙而不易也。以是之故,凡佛說法,皆曰契經。
  唯識觀者,是餘解釋此經的規矩,吾人若能透過唯識,觀察三界,不但諦信不虛,且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能了知三界幻有,唯識所現,以因緣差異故,三界六道十二類生各各不同,又有誰能抹煞因緣果報的因果律呢?不過悟人了知如幻,不隨相轉,便能隨緣自在。迷人執幻為實,如夢中人,隨境轉移,故有苦樂諸境惱亂身心。但是不管迷人也好,悟人也好,以因緣故,果報不爽。不過悟者自知,迷人不覺,可是此「因果律」,知,如是;不知,亦複如是。是故吾今以唯識觀反覆詳釋,俾使智者了知三界如幻,不著於有;因果不爽,不落於空,空、有不著,則圓融中道;中道不移,則成等正覺。更願各善知識,悟是理者,輾轉相傳,俾使智者,信樂佛法,愚者見苦知畏,則功莫大焉。
  二、譯者略曆
  此經是唐朝時代,西域有個于闐國的三藏沙門,名字叫做實叉難陊所譯的。
  唐是李淵建國的國號,簡非陶唐,亦非後唐和南唐。因為李淵初居晉陽。晉陽為陶唐氏故都,李淵在此封為唐王,到了受隋禪讓以後,他統一了天下,稱為唐朝。到現在約有一千三百餘年。
  於闐是西域的國名,在新疆省的天山南路,義譯地乳,傳說他國王的始祖,是飲地乳而長大的,相傳那時地湧甘泉,狀如乳漿,那時王與人民同飲此乳而生。
  三藏沙門,是說這位譯經的法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沙門者梵語,義譯勤息,是說出家修道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在印度無論佛徒與外道,為出家修道之總稱也。
  實叉難陊是這位沙門的名字,譯義學喜,唐朝武后聖曆二年(民前一二一二年),于闐國王聽說武后喜歡佛法,敬重經典,即請該國沙門實叉難陊,把華嚴經和地藏經送到中國;武后受了這部經典,即請實叉難陊譯成漢文,從此這部經典流通中土。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佛陀生下來以後,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即行逝世。以佛母故,生在忉利天上。到了佛陀將入涅槃的時候,為報母恩,升到忉利天宮,以神通力,召集會眾,說此經典。一者,當看十方諸佛及大菩薩天龍八部一切眾生面前,宣揚讚歎地藏菩薩的大願、大行、大力、大孝,俾諸眾生,見者聞者,效法地藏菩薩,在修行路上,應先發願。為什麼?一個人若是沒有願力,不但不能學佛成佛,學什麼也是一曝十寒,永遠沒有成功的一天。何以故?沒有志趣和願力的人,猶如無舵之舟,無韁之馬,永遠無目的地賓士漂蕩著!這樣的人,學世間法,尚且不會成功,怎能修學佛法呢?故在學佛之前,必須先發四弘誓願,願力切實而不虛浮,行為專一而不間斷,才能自利利他有大力用。所以我們要想學佛,就必須行菩薩道,要行菩薩道,當發地藏菩薩願,行地藏菩薩行。又諸佛子,無論是修人、天道,或修菩薩道,都要修諸善法,不過前者著相,屬「有為法」;後者不著相,屬「無為法」,當知一切善法以孝為第一,而孝又莫如引導父母及一切眾生歸依三寶,可是娑婆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又必須發長遠心,以「四攝法」循循善誘,才能生效,千萬不可心性急躁,強行化導,對方不聽,就唉聲歎氣的說是眾生難度!當知菩薩對於眾生,猶如慈母對於愛子,良醫對於病者,是永遠有希望,永遠有把握,永遠是樂觀的;就是自己的兒女不信佛法去信了耶穌,我們也不可罵他孺子不肖;只要我們相信佛理靠得住,自己的行為靠得住,好像醫生相信他的醫理和醫術一樣,雖有一時的不良現象,不妨欲擒之,故縱之;放長線,釣大魚,早晚他會倦鳥知歸的,千萬不可拉過來打他兩耳光;這是菩薩度生的方便智,因為欲度剛強眾生,非如此不可。故佛宣揚地藏菩薩久遠劫來所發的大心和大行,以作我們的楷模。
  二者,佛陀將入涅槃,把我們這些將度未度的眾生,在彌勒未成佛以前,向地藏菩薩托孤,也叫我們在這佛前佛後的眾生,有所歸依。故佛在此法會上諄諄咐囑,地藏菩薩承擔佛旨,也三白佛言:「唯然世尊!願不有慮。」這是佛陀在忉利天宮以神通力,召集這個大法會,宣說這部經的重點所在。
  忉利者,是梵語的音譯,具足叫做「怛利耶怛利奢」義譯三十三天,是欲界天中由下至上的第二重天;此天在須彌山頂,以其未離地面,與下界之四天王天,同稱地居天;此天的天人,身高一裏,壽命一千歲;我們人間百年,為該天一晝夜,天壽一千歲,為我們人間三千六百五十萬年。他(她)們的身體雖然有一裏那麼高,可是他(她)們所穿的衣服卻像蟬翼那麼輕,全身服裝不過六銖重;十粒黍子為一累,十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這樣算起來,他們的衣服僅有四分之一兩;穿起來該有多麼輕鬆!我們的科學再進步,恐怕也到不了這程度。
  又該天帝,釋提桓因(以下簡稱帝釋)所居之城,叫做喜見城,其城高廣八萬由旬,就是忉利天宮所在處,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召集這個法會的所在地。
  又,須彌山頂之四方,各有山峰,廣五百由旬,每峰各有八天,帝釋居中,統領諸天,故稱三十三天。據說這位天帝釋在迦葉佛時代,本是一位很平凡的女居士,佛涅槃後,她便發心造一座塔來供養迦葉佛,還有三十二位女道友和她同時發心,做她的助手,以此善因,她們壽命終後,報居須彌山頂,她做了忉利天王,好像中國上古時代的皇帝,那三十二位女道友,分領四方,好像上古時代的諸候。可見造塔塑像,是修人、天道中最好的投資方法;但必須以直心和善心修諸善法,用自己的財物和力量去做,不可心行諂曲假貌為善。當知諸佛菩薩既不收紅,也不吃黑,世間法可以以官養官,可以用貪污的錢去買官做,因果律中此路不通,如此信者,是為正信因果。若再以善心和直心修一切善不住於相,即由人、天道,進入菩薩道,從此走向成佛的康莊大道矣。何以故?修諸善法,是福業,不住於相,是慧業,有福無慧是凡夫,有慧無福是二乘,福慧圓滿具足就是佛。
  在上面把忉利天王和他所依止的環境介紹完了,下面略釋「神通」的意義。神通者,是諸佛菩薩六通之一,它是一種能量,並非希奇古怪,一切眾生,六根門頭,皆有通力,不過因為造業差別,果報有異,故其通力有大有小有優有劣。例如螞蟻和警犬的嗅覺,我們人類也有天眼通者,皆是其例;可惜我們都被情識所障,自築藩籬,由心理影響到生理,以致器官陋劣,不能顯發勝用;是故科學界,可用儀器補助感官之不足,例如收音機、電影、電視機、望遠鏡等,這些東西都是直接補助我們感官的不足,能使我們不見者見,不聞者聞;諸佛菩薩,業盡情空,沒有半點障礙,生理組織也隨之起了變化,因此六根優勝,故能三明六通一時齊發。因為佛能我不能,我們就疑惑、驚怪、或者不信,可見我們都是少見則多怪!例如盲者,不見太陽,只是感官發生了障礙,不能說是視覺毀滅了,這好像一台自動機,它的動力本是電能,機器壞了,不能動轉,不能說是電能滅了;又機器可以不斷的革新,新舊機器的性能,有千萬倍之差別,而此電能自無始劫來乃至盡未來際,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當知吾人之感官猶機器也,六根通力猶電能也,機器有優有劣,電能本無差別。是故說一切眾生齊等佛性。准此,則盲者不見太陽,不必懷疑視覺,也不能否定太陽。也好像機器壞了,不必懷疑電能;機器陳舊,生產力弱,也不能否定新式機器之優勝也。這正好像盲者不見,當信有眼的人;感官陋劣,當信感官優勝者也。這樣才能補救自己的不足,改良自己的弱點;當知科學能夠改良機器,佛法則能刷新六根;若明乎此,則見諸佛菩薩的三明六通,不驚不奇,不以為怪;也正好像學科學的人,見到科學界驚人的發明,不驚不奇,不以為怪;若是愣頭愣腦的大驚小怪,是人應當重上小學,因其沒有科學常識,故生驚怖。學佛法者,亦複如是,莫謂此經淺顯,若不契般若,不達第一義諦,不知萬法唯識,則三界六道因果輪回之說,其誰能信耶?能不吐舌驚怪者幾希!所以在未入正文之前,不得不把這「忉利天宮神通品」的品題作一個扼要的解釋,以期讀者諸君,閱讀此經,能夠因文了義,不生驚怖或疑惑心;再進一步,深樂佛法,深信因果,則讀者與作者都算沒有白費工夫。
  前面把品題已經解釋完了,現在要釋正文,下面是集經人阿難尊者的自序,從「如是我聞」到「為母說法」,是為通序。從「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乃至「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是為別序。通序者,是指人、事、時、地、物也;人,是指說法者,釋迦牟尼佛,和與會的聽眾而言,有了人,隨之而來的就是為什麼事?此處的事,就是「為母說法」;既然為母說法,當然要有個時間和地點。佛所說法,天、人共尊,不能以某一國某一處的曆法來記載,祗得說「一時」了,就是說者聽者因緣會聚的時候,至於地點就是在忉利天宮,這一切的因緣都具足了,所成就的物,就是這部經典。諸經都如是序,所以叫做通序。至於「別序」,就是說這部經典的緣起和含義與他經不同,所以叫做別序。
  阿難尊者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聞,在說法主釋迦牟尼佛,和與會的聽眾,機緣成熟的時候,佛陀升到忉利天宮,為母說法。
  在那時候,釋迦牟尼佛,與十方諸佛心電交感,猶如我們的廣播電臺,一音演出,十方俱聞;諸佛菩薩的感應力,亦複如是。故能口不出音,身無動作,只是於法性中意念一動(法性隨緣),浪傳十方;法性周遍,故能十方諸佛,同時受請。於是十方無量世界,說都說不清那麼多的佛,及大菩薩,接受邀請,各各組成了娑婆訪問團,從虛空中,如流星般的紛至遝來!啊!霎時之間!這廣大的忉利天宮,冠蓋雲集。
  諸佛菩薩各就蓮華寶座,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示現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的大智慧神通力量,調伏這些「我法二執」的剛強眾生;是等眾生,著於法相,喜歡刺激如水觸物,潺潺作聲,美其名曰,欣賞藝術,是故彼等以苦為樂。釋迦世尊能以不可思議的大智慧神通力量,攝伏這些剛強眾生,令其破除執情,沐浴法喜,才能知道何者為苦?何者為樂?是故諸佛異口同音,齊聲贊曰:「大哉釋迦如來!善能攝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於是各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曰:「我土如來,問訊世尊,少病少惱,眾生易度否?」
  在這時候,釋迦如來身心愉快,面含笑容!放出百千萬億大光明雲。雲何為光?光者,覺照為義,明相所自出也。雲何為明?明者,光之反射,若無物體的阻力,使其發生反射作用,則無明相可說。是故日光照於大地,以其有大地面之阻力,和大氣層之輝映,才有明相可說。故知大地光明,彼太空中依然晦昧。何以故?日光雖有輻射作用,彼太虛空無反射力仍然淵深黑暗。所以凡夫二乘同具「無明」,凡夫著於「法相」,其心察察(反射的妄明);二乘著「非法相」,其心悶悶(無反射的晦相);若離法相,不著非法,常寂光中,無明暗相;本不可以見相見之,那有雲相可說呢?
  所謂光明雲者,雲為氣體,物質之極微者,今見如來放種種大光明雲者,當為大乘菩薩依其修習所見,非凡夫二乘所見也。何以故?識心著相(包括法相與非法相),則起惑造業(包括有為和無為);識心離相,則為觀照般若,雖雲離相,仍為識心;故初發心菩薩,道心不堅,時著時離,於其觀照之功,時進時退;必須使此觀照的功夫,綿綿密密,不間斷故,功夫盡處,能觀之理智,和所觀之理境,頓時俱泯,了然自知,一切諸法,本自如義;觀如是,不觀亦如是,非因觀有,非不觀無。讀者當知。所謂「著相」「離相」者,皆依識心而說;識心若無,誰著誰離?故知識心盡處,著、離俱遣,方為實相般若,方為阿耨菩提。此時能見所見,沒有絲毫跡相可說。何以故?諸相幻有(包括種種大光明雲),性(寂光)無彼此,如來淨眼,不但一切幻相所不能蔽,且見即幻即實,猶如即刀劍之幻相,即鋼鐵之實性也。是故佛說:「不離魔業即佛地業。」
  魔業者何?著相昧性,執幻為實者也。佛業者何?即相證性,即幻即實者也。如是圓信、圓解、圓修而未圓證者,以其識心未泯,如來常光,透過圓教菩薩的識心,猶如陽光透過大氣層,互相輝映,則見如來放出大圓滿光明雲。
  又是菩薩修習慈心三昧,以其識心未泯,則見如來放出大慈悲光明雲。
  又是菩薩修習甚深般若,以其識心未泯,則見如來放出大般若光明雲。
  又是菩薩修習三昧正定,以其識心未泯,則見如來放出大三昧光明雲。
  又是菩薩圓修本度萬行,則吉祥、福德、功德,悉皆圓滿,以其識心未泯,則見如來放出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
  又是菩薩全性起修,是則歸依法身如來,以其識心未泯,則見如來放出大歸依光明雲。
  又是菩薩飽餐法味,沐浴法喜,以其識心未泯,則見如來放出大讚歎光明雲。眾生識心,無量差別,則見如來放種種光,猶如種種有色眼鏡,同一陽光,見種種色。識心遷流,菩薩亦有變異生死,故于如來常寂光中,見是佛光有放有收。好像吾人所立的角度不同,隨著時、空遷流,則見月亮有圓有缺、有出有沒;實則月體常圓,無出無沒,無盈虧故。菩薩以識心見,故見如來放是光明雲已。
  又是菩薩見佛放光已畢,又聽到如來出種種微妙之音,以其修習六波羅蜜識心未盡故,則聞如來放出檀波羅蜜音,屍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又修四無量心,聽到慈悲音,喜舍音。又修解脫行者,則聞解脫音。修無漏智者,則聞無漏音。修智慧者,以其悟解深淺,則聞智慧音,大智慧音。宣揚佛法,昂首挺胸,狀若獅子!以其法有權、實,從權說者,方便善巧,如獅子吼;如實說者,併吞萬象,如大獅子吼;故聞如來放出獅子吼音,大獅子吼音。獅子一吼,震撼山谷,音波如雲,其響如雷,故聞如來放出雲雷音,大雲雷音。菩薩依于識心,得聞如來種種音已。識心若盡,則動靜一如,雖然音聲歷歷在耳,心無味著。心不作意,則所謂「般若波羅蜜音,即非般若波羅蜜音,是名般若波羅蜜音。」凡夫著於法相,則聞般若波羅蜜音;二乘著非法相,即非般若波羅蜜音;菩薩不著法相,亦不著非法相,以其空、有不著,故不壞緣起之相,是名般若波羅蜜音。
  所以者何?凡夫肯定法相,便著有邊,二乘否定法相,便著空邊,菩薩觀之是名法相,是故兩邊不著。何以故?因緣生法,名,是假借而立;相,是因緣幻聚。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不肯定緣起之相,以其無實義故;也不否定緣起之相,以其有言說故。「無實義」空也,「但有言說」亦空也;以其空故,使不應著。不落於空,即緣起界,以見妙有,是為菩薩的藝術境界;不著於有,了其無實義故,以見真空,是為菩薩退藏于密的境界。退藏者隱也,隱其緣生的現象界,悉歸如義。不,一切諸法本自如義,猶如刀劍本自鋼鐵,不必破壞刀劍方名鋼鐵。然則所言隱者,其義雲何?曰:隱有二義,然此二義,不離一法。雲何為二?一者動詞,以般若觀照之功,隱其識心取相之貓爪腳。二者靜詞,以待證得實相般若,了然自知,一切諸法,本自不可見,不可取;何以故?若有可見,便有可取;若即刀劍之幻相,見其即非刀劍之鋼鐵;不壞刀劍之幻相,即見(悟)其不可以相見,不可以相取之實相也。
  菩薩僅以識心觀照如此,非如實而證,故于如來常寂光中,見種種大光明雲,聞種種微妙之音,皆因修習菩薩業未證實性,暫得如此,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楞嚴經中,佛有明訓。蓋佛放光、說法、顯神通,皆依眾生識心而得緣起;如摩尼珠,隨方映色,眾生識心若盡,則見諸佛惟一寂光;如摩尼珠,若無諸方,珠本無色。以是之故,若言如來有所放光。說法,顯神通,是為謗佛;如言摩尼有諸彩色,非真摩尼。准此。這裏的光相和音聲,皆演「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大智慧」,「大獅子吼」,當知這是菩薩依于法性,修菩薩業,唯識所現。
  眾見如來出是音已,接著就是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士,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也都趕到忉利天宮。
  一、欲界六天
  四王天:若諸眾生,不求如來常住真心,未能舍離妻妾恩愛,可是于非正式夫婦之邪淫,不但身不犯,而心亦不流逸,此人命終之後,報生此天。天身高半裏,衣重十二銖,天壽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為該天一晝夜。
  忉利天:(義釋三十三天)若諸眾生,不求如來常住真心,可是於他自己的妻妾,淫欲微薄,惟于清淨獨居的時候,尚有念起,此人命終之後,報生此天。天身高一裏,衣重六銖,天壽一千歲,人間一百年,為該天一晝夜。
  焰摩天:(義譯時分)若諸眾生,逢欲暫交,去後更無回憶留戀,於人間世,動念少而靜念多,命終之後,於虛空界,朗然而住。前此二天,未離須彌,名地居天,此天以後,名空居天;彼空居天,無有日月,天身自有光明,以蓮花開合為一晝夜。此天身高一裏半,衣重三銖,天壽兩千歲,人間二百年,為該天一晝夜。
  兜率天:(義譯知足)若諸眾生,動靜之間,已伏淫念,可是若有異性追求,未能無心,猶順彼意,命終之後,生知足天。此天不接下界諸天人境,所以劫壞三災不及。天身高二裏,衣重二銖,天壽四千歲,人間四百年,為該天一晝夜。
  化樂天:若諸眾生,已無欲心,但為順從異性要求,亦有交感,可是雖然隨著對方應觸,而了無欲味,猶如嚼蠟一般,命終之後,報生此天。此天身高二裏半,衣重一銖,天壽八千歲,人間八百年,為該天一晝夜。
  他化自在天:若諸眾生,沒有一念世間情欲之心,但應異性權設行事,而於交感之時不但全然無味,且在心靈上了然超越,命終之後,報生此天。此天者,諸欲樂境,不勞自化,全由他化而其自身自在受用。此天身高三裏,衣重半銖,天壽一萬六千歲,人間一千六百年,為該天一畫夜。
  以上二天,異性交感,僅以眉目傳情,相視為淫,故益勝下天,此六欲天,由下至上,靜念功夫,一層深一層,他(她)們雖然不放逸,心跡尚交。自此以下,由人世間,至阿鼻獄,總名欲界。
  二,色界十八天
  梵眾天:若諸眾生,不假般若修諸梵行,但能制身不行淫欲,于一切時,想念不生,身心俱潔,不生愛染,於六欲天,業已絕緣;無緣不生,是人命終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此天身高半由旬(二十裏),天壽半個中劫。
  梵輔天:若諸眾生,欲習既除,定心湛然,於五戒十善,隨順戒法,身心輕安,是人命終應念生於梵世,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此天身高一由旬(四十裏),天壽一個中劫。
  大梵天:若諸眾生,身心妙圓,戒律清淨,由於戒定,而生智慧,堪為梵主,是人命終應念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此天身高一由旬半,天壽一個半中劫。
  以上三天,雖非正修真三摩提,可是他們清淨心中,欲習已伏,一切苦惱所不能逼。是名初禪。
  少光天:若諸眾生,圓滿梵行,澄心不動,湛寂生光,心光尚劣,未極其量,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天身高二由旬,天壽兩個大劫。
  無量光天:湛寂功深,從前少光,更增光耀,能映十方世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天身高四由旬,天壽四個大劫。
  光音天:無量淨光,出微妙音,闡揚梵行,不待言宣,如是一類,名光音天。天身高八由旬,天壽八個大劫。
  以上三天,雖非正修真三摩提,清淨心中,粗漏已盡,一切憂鬱所不能逼,是名二禪。
  少淨天:如是前天天人,雖以圓光成音,顯發妙理,然有喜心,猶障淨樂。此天依諸妙理,成精進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天身高十六由旬,天壽十六大劫。
  無量淨天:依於少淨,六識既伏,淨空現前,而樂心愈寂,如是行發淨空無量,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天身高三十二由旬,天壽三十二大劫。
  遍淨天:前天寂樂,遍於己身,此天勝進,有情無情一切圓淨,淨德成就,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天身高六十四由旬,天壽六十四大劫。
  以上三天,雖非正修真三摩提,安隱心中歡喜畢具,故名三禪。
  福生天:初禪離苦,二禪離憂,三禪離喜受樂;今至四禪,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何以故?苦樂相因而有,久必壞生;此天勝進,于苦樂受,俱時頓舍;粗重的壞相已滅,苦樂雙超,則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天身高一百二十五由旬,天壽一百二十五大劫。
  福愛天:前天初舍,尚未圓融,此天毫無樂念,故能於舍心中圓融自在;於圓融中,從心所欲,得妙隨順,如是一類,名福愛天。又諸天之福,此最可愛,三災不及故。天身高二百五十由旬,天壽二百五十大劫。
  廣果天與無想天:從前福愛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直線上升,趨廣果天;若不如是,走迂僻路,趨無想天。何謂廣果?由「舍俱定」所發淨光,無量光中,發「四無量心」,熏禪福慧,離下地染,廣福所感,如是一類,名廣果天。何謂無想?若由前天(福愛天),及厭苦樂,窮搜細索,精研舍心,圓窮舍道,身心俱寂,若夾冰魚,是人以無想定,但伏第六意識,不知仍有生滅細流;彼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以其未識真不生滅,攜外道種,來生此天;習定半劫,始得滅想;以待天報將盡,最後半劫,想心複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此二天身高五百由旬,天壽五百大劫。
  以上四天,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又為前三禪天的水火風三災所不能及。可是他們所修的禪法,心雖不動,如石壓草,尚屬有為,實非第八聖位所證真不動地。何以故?他們有所得心,有得即有失,有生便有滅,所以他們便有劫數和壽命,故知彼等苦樂不動,全由習慣功用純熟,非真不動,此即凡聖之別,且勿以凡濫聖也。如是之類名為四禪。
  前初至四禪,皆是凡夫外道所居,至此以後,尚有五天,為小乘三果聖人所居,叫做五不還天,亦曰五淨居天。若於下界九品習氣,同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界人間天上,與其絕緣,無寄生處,但于舍心清淨念中,有勝、劣故,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眾同分中,安立居處,以有五品,故曰五不還天。
  無煩天: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天身高一千由旬,天壽一千大劫。
  無熱天:前天鬥心不與苦樂境交,尚有交之餘地,此天猶如弓、矢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天身高二千由旬,天壽二千大劫。
  善見天:前天但除心境交地,此天心地澄清,遍能照見十方世界,無有塵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天身高四千由旬,天壽四千大劫。
  善現天:前天天眼圓澄,不墮塵識,此天勝進,精見現前,應用無礙,一切習氣,陶冶淨盡,如是一類,名善現天。天身高八千由旬,天壽八千大劫。
  色究竟天:前天見境無礙,此天窮境之性,精研群機,窮色性於極微,而複微之性,將入無色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三果利根者,不入四空,於此使出三界,證阿羅漢果。天身高一萬六千由旬,天壽一萬六千大劫。
  此五不還天,須「阿那含」果人,深修無漏聖定,非修有漏凡定者所可得生;所以下自六欲天乃至四禪,雖具天眼亦不能見;獨有欽聞其名,不能知其受用;何以故?以眾天所見,雖有深淺,唯窮舍心;此天所見,窮色性性。是十八天,一味禪定,超越欲染,獨行無偶;但尚有色質,未盡形累,自此以還,名為色界。
  三、無色界四天
  空無邊處天:從是色究竟天,升入色與無色之邊際處,其間複有二種歧路,雲何為二?若有利根阿那含者,於舍心中,研窮色性,求見真空,以此因心,發無漏智,慧光圓通,便出三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若鈍根者,在舍心中,窮盡色性,欣上厭下,生無色界,以定力故,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無邊處天。天壽兩萬大劫。
  識無邊處天:前天諸礙既消,此天無礙之無亦滅,惟留第八阿賴耶識及末那識之半分,何以故?因末那識乃六識至八識之中間路線,六識既伏,外無所緣;只有內向緣第八識之見分為自內我,故曰半分,實非斬掉一半,如是一類,名識無邊處天。天壽四萬大劫。
  無所有處天:前天尚有末那半分緣自內我,此天更進一層,伏其末那半分,末那既伏,獨留賴耶,不起現行,猶如吾人,孤掌難鳴,此天在錯覺中,以為識心全無,如是內外都無所緣,則十方寂然,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天,天壽六萬大劫。
  非想非非想處天:前天末那現行全伏,惟存種性眠伏于阿賴耶內,幽深莫測。此天見識性不動,於無盡性(法性)中,誤以為盡;其實識依「無明」,「無明」依覺,覺性不斷,若是「無明」不破,識亦無盡;不過前七識全伏,內外不緣,不起現行,好像是盡了,其實非盡;由於他厭惡「識無邊處天」,故入無想,又厭「無所有處天」,故入非無想,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天。天壽八萬大劫。
  此四空天,自初天窮色歸空,次天滅空歸識,三天滅識歸無,四天窮識歸於盡性。如此窮空,不能得盡二空妙理,皆由妄想之所修證。此四空天,雖屬妄想修證,然亦有聖有凡,鈍根阿那含,從五不還之頂天,窮空而至此天,然其八識田中尚有佛法氣氛,候其八萬劫滿,斷盡思惑,而出三界,如是一類,名不同心鈍阿羅漢。此等雖無成佛之心,亦無輪回之日;倘能遇佛回心,亦得成佛。若是凡夫外道修者,亦有二種,一者,由廣果天,用有漏智,伏惑入空,來生此天。二者,從無想天,受報滿後,若起謗法之念,即墮惡趣。若不謗法,只是不滿夙願,奮力窮空。進入此天。以上二種凡夫外道,迷有漏空,作無漏解,以待八萬劫滿,便入輪回。此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名曰四空。
  四、諸神來會
  以上諸天紛紛來集忉利天宮,複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的海陸空神,亦來集會。是等諸神,各有所司,亦有名號,今各依經介紹於下。
  海神:叫做海若,專司海事。
  江神:叫做江伯,專司江事。
  河神:叫做宓妃,專司河事。
  樹神:專司森林之事,千年古木,往往有神駐紮其中做司令部,令人不敢砍伐。
  山神:專司山事,中國五嶽,皆有山神,晉公子申生死後亦封為山神。
  地神:叫做堅牢,專司地面上和土壤之事。
  川澤神:川是小溪,澤是水聚的湖泊,也都有些小神管著。
  苗稼神:專司百谷成長之事。
  晝神:專司白天人類所做的善惡。
  夜神:專司夜間人類所做的善惡。
  空神:叫做舜若多,專司大氣層以內空中的事。
  天神:就是大天神,他能伸手取大海水,自己灌沐,化現一切珍寶來供養佛。
  飲食神;專司飲食,如同家庭中的灶神,廟宇裏的伽藍神等。
  草木神:專司草木藥材之事。
  以上這些神也都乘佛威神,來集忉利天宮。
  五、諸大鬼王
  複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的諸大鬼王,亦來集會。是等鬼王各有所司,及其形狀,又以形命名,聞名知形,今各依經介紹於下。
  惡目鬼王:他的眼睛兇狠,目光炯炯逼人。
  啖血鬼王:為吸血鬼,專吸動物鮮血。
  啖精氣鬼王:為吸精氣鬼,專吸動物精液。
  啖胎卵鬼王:為食胎卵鬼,專吃動物胎卵。
  行病鬼王:為打災鬼,專門在身心不健全的人身上打災。
  攝毒鬼王:是為善鬼,專門攝伏毒物,使其不來害人。
  慈心鬼王:是慈心鬼,專門協助人家令其離苦得樂。
  福利鬼王:是福利鬼,猶如人間所供之財神。
  大愛敬鬼王:是為善鬼,專門敬重善人與佛弟子。
  以上這些鬼王也都乘佛威神,來集忉利天宮。
  現在把本經的序分已經解釋完了。在別序中除了佛陀放種種光,出微妙音!接著就是此國土、他國土的諸天鬼神悉來集會。為了征信起見,不得不把諸天鬼神的因緣果報,依經詳釋,諸君當知,世間諸法,有何因緣,酬何果報,如化合物,氫二氧一合化,必定為水;氫氧化鈉,便成火鹹;氯化鈉,則為食鹽;因果律中,法爾如斯,誰也否定不了,不承認也不可能;不過自然界是物質與物質之化合,有情界是精神與物質之化合;一切眾生,依於「無明」造種種業,是諸業種,藏于八識田中,千差萬別,故依業識(精神)感招地水火風(物質)而成諸天鬼神以及人、畜,絲毫不爽。萬法唯識,可信也夫。
  前面把序分已經解釋完了,從本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直到較量功德緣品第十,是為正宗分;正宗分者,為一經之臟腑,全經之骨幹,一切內容,盡攝於此,故曰正宗。
  就在十方諸佛及大菩薩,諸天鬼神,齊集忉利天宮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舉目遍觀,啊!這時的忉利天宮已是一片人海,真可說是釋迦佛時代的盛況空前,(筆者讀經甚少,或許他經有勝於此者,好在不是解釋經義,故敢大膽的作如是描述,以壯觀瞻)。諸大菩薩及諸天龍八部,個個瞻仰如來,目不暫舍。如是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說:「文殊師利!你瞧!這些佛和菩薩,及天、龍、鬼、神等,他們的籍貫,有這娑婆世界的,也有他方世界的,有此方國土的,也有他方國土的,(國土轄於世界,一佛世界以三千大千為單位,那麼這裏的「國土」當非指中、印、英、法說吧?)像這些到忉利天宮來集會者,你能知道數字嗎?」
  文殊師利酬答佛說:「唔!世尊!這龐大的數字呀!即使用我的神通力量,經過一千個大劫的時間去測量它,也是測量不出來呀!」
  佛告文殊師利說:「文殊師利!即使我以佛眼觀察,也是不能盡數;這都是地藏菩薩過去久遠劫來,已經引度的,登上法船,機緣已熟應當引度的,機緣未熟還不能引度的,有成道證果的,有當成就的,也有未成就的。」
  文殊師利酬答佛說:「世尊!我已於過去無量劫前,久修善根,早已證得無礙智,聽到佛所說的話,即當信受不疑,可是還有些小果聲聞人,及天、龍、八部鬼神,還有未來世的諸眾生等,雖然聽到如來誠實之語,因為他們的見識小,心量狹,少見則多怪!難免狐疑不信;以狐疑故,即使外表上頂戴受持了,在內心上仍然事理不契,未免興起毀佛謗法的念頭。唯願世尊廣泛的說說這位地藏菩薩摩訶薩,他在因地都做了些什麼事?發了些什麼願?而能夠成就這種凡夫二乘想都想不到,說也說不出的事蹟呢?」
  佛告文殊師利說:「文殊師利!這位地藏菩薩摩訶薩,已於說都說不出、數也數不清的無量劫前,久修善根,我現在舉一個譬喻吧!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不管大小,一物即作一個數位的單位;一個單位,比作一條恒河;一條恒河的沙,每一粒沙子,比作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內,每一微塵,充做一個大劫,一個大劫之內,所積的微塵數字,盡充為劫的數量。文殊師利!你瞧!這個數字是凡夫二乘所能說得出、道得清嗎?可是這位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還要千倍多於是數,何況他還是從聲聞而辟支佛地起家的呢?
  「文殊師利!這位菩薩的威神誓願,也是想不到說不出的!若是在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這菩薩的名字,由耳根印入八識田中,發歡喜心,是人應念生大善根!由此善根,或者口中讚歎,或者瞻仰禮拜,或者稱念其名,或者供養其像,乃至於繪畫他的形像,雕刻他的形像,塑漆他的形像,是人當於人間天上百返生於三十三天。不但此也,並且還永遠不墮三惡道中。但必須聞菩薩名,由內心裏發出歡喜心來,才算善根成就;由善根故,無往不利。否則以諂曲心,媚佛菩薩,希求果報,則非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雖說菩薩威神不可思議,眾生業障,亦複不可思議。是故眾生依於識心,造善惡業,還是自作自受;不過菩薩以勝因緣,能作善男子善女人不可思議的增上緣耳。
  「文殊師利!為什麼地藏菩薩摩訶薩,有這麼大的威神誓願,有想不到說不出的力量呢?因為他在過去久遠得不可用數字計算的塵點劫前,是一位朝野歸心的大長者子,那時候世上有一尊佛,叫做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時候的長者子,看見師子奮迅如來,威儀堂皇,千福莊嚴,就問彼佛道:『世尊!您老人家往昔因中,都作些什麼功德?立下些什麼大願?而得這種相好呢?』
  「這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訴他說:『你要想證得這種千福莊嚴的身體,應當久遠的時間作度脫受苦眾生的工作。』
  「文殊師利!這時的長者子,就發起誓願說:『我今盡未來際,到不可用數字來計算的劫,為這些六道罪苦眾生,廣設方便,統統要他們解脫罪苦,歸還自由,而我自身方才成佛。』以是之故,他在彼佛面前立下了這個大願,所以到現在已有百千萬億個那由他劫,不,還是說都說不清那麼多的劫,仍然做著度眾生的菩薩哩。
  「自從他立下這個大願以後,又於過去想都想不到、說都說不清的阿僧祇劫前,那時世上有一尊佛,叫做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佛的壽命有四百萬億阿增祗劫,就在彼佛的像法時代,有一個婆羅門種族的女孩,她的善業最勝,故其與生俱來的福報也很深厚,以其端莊有相,所以無論男女老幼,都很敬仰她!她的行住坐臥,也都有肉眼看不見的諸天來衛護她;惟有她的母親邪見熾盛,不信因果,毀佛法僧;這時的聖女,廣設方便,婉轉委曲勸導她的母親,令她發生正知正見;可惜她的母親正在狐疑的當兒,就死去了!以邪見故,惡業牽引,魂神落在無間地獄。
  「這時候的婆羅門女,知道她母親在世的時候,不信因果,她雖未得天眼知母去處,以是邪見因緣,推測她的母親必定隨業轉生三惡道中。如是她就賣了房屋田地,大量的買了些香花供果和供具,在先佛(覺華定如來)塔寺,大興供養;她看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形像,相好光明,威儀端莊。婆羅門女瞻仰禮拜彼佛世尊,在她八識田中,倍生敬仰!她私下心中念道:『佛的名字叫做大覺,具足一切智,倘若是佛在世的時候,我母死後,來請問佛,佛以天眼,必知我母去處。』想到這裏,婆羅門女,垂下頭來,哽咽悲泣!瞻仰戀慕如來。正在戀慕的當兒,忽然聽到空中發出一種聲音說:『悲泣的孝女呀!不要過於悲哀了,我現在指示你母親的去處。』婆羅門女,一聽到這聲音,就合掌向空問道:『這是什麼神靈呀!來安慰我心中的憂慮呢?我自從失去我母親以來,晝夜不斷的憶念著,沒有個地方可以問問我母親的下落呀!』這時空中有聲,再對婆羅門女道:『我就是你所瞻禮的過去佛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我看你想念你的母親,超出一般人的常情,所以我來告訴你。』婆羅門女聽到佛的聲音,感激過甚!把她整個的身體向空中撲了過去,因為用力太猛,把全身的骨節都摔傷了,左右侍女把她扶持起來,經過良久的時間,方才蘇醒過來,又向空中表白說:『願佛慈悲哀湣,速說我母所生之處,我現在身心恐怕不能久住此世了!』這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你供養完了,就早早回家,端坐思惟我的名號,就會知道你母親的去處了。』
  「這時婆羅門女聽到佛的話,旋即禮佛回家,因為懷念她母親的關係,端身正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名號。經過了一日一夜的時間,忽然看到自身到一海邊,這海裏面的水,像滾水般的湧沸著,並且有很多兇猛的惡獸,都是鐵一般的身子,飛在海面上,東西馳逐著。又看到一些男人和女人,有百千萬數之多,在這滾水裏面,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沉沒下去,被這些兇狠的惡獸爭取食啖!又見到一些飛行夜叉。各式各樣的都有;有的很多隻毛毛手,其爪鋒利!也有的很多隻兇狠的眼睛,光芒如電!還有的長出很多的頭,怪模怪樣!也有的很多隻毛毛腳,似獸非獸;他們個個面目猙獰,口牙外出,好像劍一般的鋒利;手執鋼叉,驅逐這些罪人,使他(她)們走近惡獸;有時候也用手像捉只小雞一般,把他們的頭和足捆在一起,再伸開拉長;或者撕掉腿,或者揪去頭,和打球般的拋來拋去;這些夜叉個個都好像是體壇健將,粗腿牛腰,青筋暴露,沒有一個是彎腰駝背的;他們的形狀,和玩弄罪人的花樣,真是名目繁多,令人不忍耳聞,何況目睹?可是婆羅門女,以念佛的力量,自然也不害怕。
  「婆羅門女正在看的目瞪口呆!有一個鬼王,他的名子叫做無毒,就向婆羅門女稽首來迎,對聖女說:『善哉菩薩!何因緣故?來至此處。』婆羅門女問鬼王道:『這是什麼地方呀?』無毒鬼王回答說:『這是大鐵圍山的西面,第一重海。』聖女又問鬼王無毒說:『聽說鐵圍山內有大地獄,是實在的嗎?』無毒鬼王回答說:『是的菩薩!實在是有地獄。』聖女問鬼王道:『那麼我為什麼會到地獄裏來呢?』無毒鬼王回答說:『倘若不是有威德神通的話,即須有此業力的人,非此兩個條件,是不可能到這兒來的呀!』
  「聖女又問鬼王道:『這海裏面的水,是什麼緣故?能夠這樣的沸騰呢?尚且有這許許多多的人在裏面受苦,還有這麼多的惡獸呢?』無毒鬼王回答說:『閻浮眾生,前陰已謝,後陰未生,是中陰身,飄飄渺渺,恍恍惚惚,終日苦風淒雨,情緒不安。七七日內,若是無人繼嗣給他以三寶力作苦海指南,是人生時,又無什麼善因,過了四十九天以後,就得依據他(她)在世的時候所造的惡業,受他自己所感招的地獄;自然先渡此海;此海之東,過十萬由旬,又有一海,所受的苦,比此海還要更加一倍;彼海之東,又有一海,所受之苦,又要更加一倍。這是身口意三業的惡因之所感招,統稱業海,就是這個地方呀。』
  「聖女又問鬼王說:『那麼地獄在什麼地方呢?』鬼王回答說:『這三重海的裏面,都是些大地獄,它的類別有百千種的差別。但是些大地獄,就具有十八種之多;次一點的,有五百種;在裏面所受的苦楚,或施刑的狠毒,真是難以言語形容!再次一點的,也有千百種之多,亦受無量的痛苦。』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說:『我的母親死去不久,不知魂神應當生到什麼地方去呢?』鬼王又問聖女說:『菩薩的母親生前作什麼行業呢?』聖女很淒慘的回答說:『我母生前,邪見熾盛,不信因果,譏毀三寶,即使稍有信仰,但是旋又不敬不信了!現在雖然死去不久,卻不知道她老人家流轉到什麼地方去了?』鬼王問道:『菩薩之母,姓甚名誰?』聖女回答說:『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婆羅門種族,父親叫做屍羅善現,母親叫做悅帝利。』無毒鬼王聽到這話,就雙手合掌,回答聖女說:『恭喜菩薩!賀喜菩薩!不必再憂傷憶戀您的母親了,悅帝利罪女,脫離地獄,生到天上,已經有三天了!據說是承孝順的子女,為母設供修福,佈施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不但菩薩的母親得脫地獄,連無間地獄的罪人,統統都沾光哩!和您母親都生到天上去了。』鬼王說完了這些話,就雙手合掌退下去了。
  「這時婆羅門女,如夢初醒,但是夢中境相,歷歷在目;如是就在覺華定如來塔像之前,立下了這個世世度生的弘誓大願說:『願我盡未來劫,所有一切罪苦眾生,為他們廣泛的設立方便法門,令他們解除痛苦。』」
  佛告文殊師利說:「那時候的鬼王無毒者,就是現在的財首菩薩,婆羅門女者,就是現在的地藏菩薩呀!」
  寫到這裏把忉利天宮神通品已經寫完,本來擬將經文譯成語體外,再於中間串插己意,以表唯識,令讀者一口氣聯貫讀下,這樣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精神浪費;惟此經多就事說,非以理說,把經文譯成語體,去掉文字上的障礙,已可說得過去了;但有些地方非我凡夫境界,若不解釋,恐生疑謗,非不得已,又不願串插過多語句以破壞經中原有脈胳,以是之故,不得不把義有未盡的地方,重新咀嚼,以釋餘疑。以後各品,皆依此例。
  (甲)忉利天宮的會眾,文殊師利以神通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釋迦如來以佛眼觀,尚不盡數。有人說文殊菩薩自己謙讓,一者不肯搶在佛前頭說話,二者真要說出來,又怕給地藏菩薩搜出底來。又說釋尊以佛眼尚瞧不盡,也是故意不說,以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的殊勝因緣。不知作是說者,是以凡情高推聖境。不知所謂「謙讓」者,「是謙抑自處」,「禮讓他人」,這不是分明有「我相」「人相」嗎?若是世間賢人君子,可算是高尚的修養了。文殊若有「人相」「我相」在緣起法上謙讓一番,豈不把這古佛再來的大菩薩說得像個凡夫一般。若無「我相」「人相」,這個「謙」和「讓」,則又對誰來說呢?佛若能道出數字,而故意不說,以顯地藏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樣真把釋迦佛和地藏菩薩說的虛虛假假一文不值了!這大概是以佛為「正遍知」,豎窮橫遍,無所不知,今佛與文殊,一位是古佛,一位是今佛,對這數字怎能不知?知而不說,不是謙讓,就是成全對方,那知這是輾轉推測,曲解佛意,不是這,就是那,是眾生的通病,當知一切法中,不是這,也不一定是那。那麼佛與文殊知乎?不知乎?倘若不知,則非「正遍知」,知而說不出,又是什麼意思呢?
  答:佛之「正遍知」是現量境界,非推測,亦非演算:「現量」者何?例如吾人觀見三至五人,抬頭一看,若體量,若數量,不用推測,不用演算,一目了然;如是見者,是為現量;現量之知,不假時間,何須千劫?是故阿那律,證阿羅漢果,得天眼通,觀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佛與文殊則恒沙界外,一微塵點,無所不照;在時間說,豎窮三際;在空間說,橫遍十方;何以故?以其稱性而證,性外無相,相外無性故;如是知,如是見,是為現量。然則為什麼佛與文殊俱不能說呢?曰:佛之「現量」,不可說者,有二種義,一者真諦法中,假名幻相,容於一實,本不可說;二者俗諦法中,不但無法與凡夫說,即三乘聖人也不能說:為什麼?他們沒有開過這種眼界,也沒有這麼大的度量,對佛的現量境界,想都想不到。怎能說得出?既然想不到,說不出,佛與文殊也就無法與三乘聖人說;何況凡夫呢?若要想說,就得利用凡夫和三乘聖人所已知的數位,加以推演;例如小兒僅識兩個數位,吾人的現量,見三知三,見五知五,小兒不知俗諦法中數目上的代表符號,見三不知是三,吾則告曰:一加二等於三;見五不知是五,吾則告曰:三加二等於五;如是推演,才能說得出,才能使對方明瞭;可是如此推演,就必須需要時間,也必須對方接受得了;倘若僅能接受三至五個數字的小兒,豈可與言千、萬、億耶?忉利天宮的會眾,以凡夫、三乘所知的基本數字,文殊菩薩以他的神通力量,用一千個大劫的時間,演算下來,也不能盡;不盡其數,怎能說得出來?世尊以佛眼觀,也不能盡其數字,亦複如是。或曰:凡夫、三乘不盡其數,諸佛如來亦無數字耶?曰:前面已經說過,真如法中,假名(符號)幻相,容於一實,豈有證佛果位,於凡夫、三乘所不知處,妄立數字耶?若如是者,豈不是仍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乎?若無四相,數位的符號依何而立耶?當知如來常寂光中不立數字,例如吾人開眼見三見五,雖然歷歷在目,心既不思,口亦不議,此時仍屬真諦法門,若有人問,才能緣起數位的符號,始為俗諦法門;此經佛依俗諦而說,所問文殊的數字,亦依俗諦而問;此龐大的數字,遠超過凡夫、三乘的領域,故文殊盡其神力,千劫演算,不能道出;佛以佛眼觀察,也不能表白出來;佛與文殊都是真語者,實語者,既非謙讓,也非不知,更不是怕給地藏菩薩搜出底來;乃是說地藏菩薩這些已度、當度、未度,和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的法眷屬,遠超過凡夫、三乘的能知量與所知量,在俗諦法中沒有這麼個龐大數位的符號,故佛與文殊都說不出道不出,這是以事實表明地藏菩薩的豐功偉績,不是佛與文殊故意不說,顯示地藏菩薩了不起呀!
  凡讀佛經,當以直心,審諦審觀,不可曲意推測,來知德先生曰:「讀經者,要以我讀經,不可以經讀經。」就是說,讀經的人,應當以經印心,心與經合,不可經是經,我是我不相關也。他又說:「解經者,當以經解經,不可以我解經」。這是說,解經者,要很客觀的依經解經,不可以「我見」而解經也。譬如本經文殊菩薩說:「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釋尊說:「以佛眼觀,尚不盡數」;依此經文而演繹之,則可;以此經文而推敲之,則不可;演繹是順序拓展,推敲則旁生曲折。眾生皆有「無明」,由「無明」而生「我見」,故解經時,演繹不出來,即以「我見」而推敲之,這是讀書人最易犯的毛病,也是最大的錯誤,願與讀者諸君共勉之。
  (乙)為什麼救度眾生,必得福德智慧之相呢?有何知識,有何願力(包括行為),則必有何成就,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是什麼迷信。度生須行六度,六度皆依般若而得圓滿;故般若為前五度之理門,前五度為般若之行門;有理有事,則必有成就;成就者何?福德智慧之相也。吾人若行佈施,則生福相;若行安忍,則生德相;行深般若,則得清淨的智慧相也。相由心造,亦由心轉,行此三度,今生即可變化氣質,來生必得人、天福德智慧之相也。
  (丙)為什麼子孫繼嗣為作功德,可以超度亡魂呢?眾生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活著的時候,一千個不信,一萬個不信,一旦肉體的生命斷絕了,此「中陰身」的見聞覺知,和生前一樣;這時處境淒涼恐怖,精神上受著很大威脅與不安!生前若聞佛法而不信者,此時不得不信;由心信故,子孫為作功德,猶如以水灌溉花木,培養其善根;善根勝故,則生福地;倘若亡者生前未聞佛法,由於子孫深信三寶,為作功德,則亡者在百無聊賴的當兒,隨其子孫的虔誠心,聽到經聲佛號,亦可引發善業,得到法利。若亡者未聞佛法,生者又無誠心,僅憑大把的鈔票,到廟上一摔,意味著錢能通神,只要送上紅包,請和尚歌詠一番,即可顛倒黑白,轉禍為福,這是很庸俗的迷信!因果律中,沒有這道理;須知業由心識所造,亦由心識而轉,即所謂「解鈴還是系鈴人」也;生者為其誦經念佛,主要目的,是要引發亡者八識田中的善根,才能得生善處,否則若無引發作用,或不如法,生反作用,而得超度者,無有是處。又亡者心中若有善根,猶如草木,具碳、氫、氧,星星之火,即可燎原;是故婆羅門女度其亡母,地獄眾囚,皆得生天,否則父子兄弟不能相代,豈有自作他受,他作自受者也?若是亡者無毫髮善根,猶如鐵礦,縱大火聚,亦不能燒;是等眾生,釋迦再來,亦難度脫。
  (丁)地獄之說,有耶?無耶?答:三界六道,皆由眾生妄習所造,眾同分中,亦有定處。例如人世間宮殿和牢獄,非本來有,皆由眾生造福、造罪,則有宮殿、牢獄之相!是諸宮殿、牢獄,皆有定處。雖然有處所,也有現象,究其實際,同是一堆磚瓦木料鋼筋水泥,由於眾生業感差別,現象各異;是故若非罪、福因緣,則不得其門而入,一旦進去,不到因盡緣散,亦不得其門而出,眾生識心若是沒有造罪因素,司法機關尚不得立,一切法律不廢而除,牢獄豈能獨存耶?諸君且莫聽說「唯識」之說,就以為是由好事者心中想出來的神話。
  (戊)不敬三寶何以有罪呢?答:三寶猶如和煦的陽光,善人惡人平等普照,不像其他宗教的神,能賜福也能加罪;不過眾生追隨和煦的陽光,沐浴在春風化雨裏面,心境日趨開朗,由於善緣勝故,善業自然增進;善業勝故,福報不求而自得。反之,眾生自絕可愛的陽光,浸潤在苦風淒雨裏面,心境日趨閉塞,由於惡緣勝故,惡業自然增進;惡業勝故,罪報那裏可逃?諸善知識!佛不絕于眾生,惡業眾生自絕於佛;故佛不加罪,亦不賜福,由於眾生「識心」向、背,自作自受耳!如是信者,是為正信,為佛弟子;不如是信,是為迷信,為外道種。
  分身集會品第二
  分身者,有二種,一者應身,二者化身;應身者,非時不現,以待眾生機緣成熟,應時而出;有國際,有氏族,有父母,有名字,有歷史價值;如印度之釋迦,九華山之地藏,都是應身。化身者,為適應眾生之機,遂時遂地遂意變化之身,此身不假父母,故無有國際,無有名字,也無有歷史性;但能人中現人,鹿中現鹿,如意之迅速,來去無蹤,是故此身又名「意生化身」。
  又眾生在纏,不得自由,隨業受報,名「業報身」。菩薩出纏,自由自在,隨眾生緣,如意受生,名為「應身」。眾生心垢,業識不空,遇境隨緣,妄念紛飛。菩薩心淨,業盡情空,遇境隨緣,現「意生身」。是故眾生意根若淨,即轉妄念為「意生身」;意根不淨,則轉「意生身」為妄念矣。若問菩薩有多少意生身?即問問自己有多少妄念;吾人妄念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菩薩的意生身亦複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妄念幻也,意生身亦幻也;可是眾生執幻為實,依此妄念造成無量無邊的恒沙煩惱,是故無始劫來受苦無窮!菩薩知法如幻,以此幻身(包括應身)隨緣任運,能作恒沙勝妙功德!故能無始劫來,廣度眾生,不生疲倦;何以故?菩薩隨緣化導,度生無量,了然自知眾生相與涅槃相,猶如鋼鐵器材(眾生相)之與鋼鐵(涅槃相),無二無別故;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究其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如是淨化意根,亦如是廣度眾生,不執不受,常自在故,故能隨緣化身無量。
  這裏的「分身」,究竟是指「應身」說呢?還是指「化身」說呢?經無明文,我這裏也不便強下斷語,我們只得依照經文叫做分身菩薩便了。不過依經文來看,可能是化身菩薩。
  集會者,就是這散在微塵世界裏的分身地藏菩薩,受如來的心電感召,悉來集會忉利天宮。此品在本經居於第二,故曰「分身集會品第二」。
  就在釋迦牟尼佛把第一品關於地藏菩薩的發願度生歷史,向忉利大會的聽眾介紹完了,接著就是有百千萬億,不,還是想都想不到,說也說不出,什麼?還不是分身菩薩,乃是無量阿僧祇世界,以「阿僧祇」為單位。複加無量,這些世界還道得出數得清嗎?如是這些世界裏所有的地獄,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不但分身菩薩悉來集會,並且還有地藏菩薩的法眷屬,這些法眷屬,有已度,就是已得解脫的大眾;有當度,就是剛從業道出來的大眾;這些已度和當度的大眾,以「那由他」為單位,各有百千萬億那由他數;這些大眾,以如來神力故,都隨著他們的分身菩薩,從四面八方,紛至遝來;他們都在手裏拿著香花,來供養佛。那些一塊兒來的大眾們,都因地藏菩薩的教化,永遠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這些大眾們,都是從久遠劫來,流轉六道生生死死沒有片刻休息的機會!他(她)們都因著地藏菩薩的廣大慈悲,和弘誓大願,都已經分證果位;既至忉利天宮,參與盛會,那愉快的心情,真是不可言宣!他們個個歡喜踴躍,目不轉睛的瞻仰如來。
  這時釋迦牟尼佛,以如意通轉變他的母陀羅臂和兜羅綿手,摩那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無量數的阿僧祇世界的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作如是說:「善男子!(指地藏)我在這五濁惡世,教化這些剛強眾生,以戒律調伏其身,以定慧降化其意,使他們心身調伏了,自然舍邪歸正,但是還有十分之一、二,惡習未除,所以我也曾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隨機應化,度脫他們。或有利根者,他們聽到了,即時信受;或有善果者,殷勤的勸導他,就會成就;或有暗鈍的根性,久化方歸;也還有業障深重者,不生敬仰;像這些眾生,他們造業不同,由差別業,受報各異;所以我也得隨機應教,分身度脫;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身,或現龍身;于必要時,或現山林、川原、河池、井泉,遂其所需,滿其所願,悉令度脫。有時候,或現帝釋身,或現大梵天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聲聞,辟支佛,菩薩等身,遂機化導他們,不僅是佛身單獨現在他們的面前。
  「地藏!汝觀吾多劫以來,殷勤教化度脫如是等難化的剛強眾生,甚至眉毛拖地!若非了然自知,一切眾生,齊等佛性,猶如金佛金鬼,同一金故;是等眾生著於幻相,昧真實際;猶如乞兒,身懷寶珠,瘋瘋癲癲,遊行裏閈;時有大長者子(喻如來)知其懷寶,與己無異;是無價寶珠,不但能救濟物質上的貧窮,亦能填滿精神上的空虛,是為眾生無上福田。雲何為田?田者,生髮為義;福田者,能令眾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耘是田者,便為大富長者。是時長者,見是乞兒,懷珠作丐!無始劫來,流浪天涯!心甚憫之!語乞兒曰;『喂!善男子!當耘福田,且勿流浪;耘福田者,一切具足。』如是乞兒,聞即信受,歸身便得,頓時富甲三千大千世界!其鈍根者,不敢領教,依附大長者子,甘作奴僕!是等眾生,還算有小善根,亦可謂不幸中之幸運兒!其有眾生,業障深重,不但不信長者語言,且亦不敢窺視長者門第!無始劫來,流落在窮鄉僻壤,拍胸劈頭,喊著老爺太太可憐可憐吧!如是長者,現威儀身,彼則有自卑感,不敢正視;現乞丐身,彼又驕縱自是,以為『我的資格有多老,你又算得了什麼?』如是長者深信這些頑固(我法二執)乞丐,身內寶珠,依然光芒萬丈,毫未減色;於是以四攝法現叫化子頭兒,折伏其驕慢,方便教化;或為其弟子,為其洗足剃頭,乞討供養;如是經於百千萬劫,循循善誘,伺機示其衣內寶珠;是等眾生,一旦領悟過來,得大富饒,無不痛哭流涕,報如來恩!
  「地藏!是大長者子,若不如實了知,一切眾生,齊等佛性,豈能有此信心,經百千劫,誘導鴨子上架;以信心故,終於有此把握;能使此等頑固眾生,放棄它們固執的體形(我執),終於爬上了架子。是故如來度生,甚于慈母愛子,是永遠有希望、永遠有把握、永遠是樂觀的;以知一切眾生,依於法性,幻生幻滅,皆是法性之子;執情若破,一切法相,皆歸法性。好像金佛金鬼,同依金性互相更替,皆屬金性所有;可是佛徒拜佛,鬼徒拜鬼,金店老闆,法眼開朗,不著佛相,不著鬼相,佛相鬼相同一價收;如是當知,佛徒鬼徒,皆是迷罔眾生,惟有金店老闆(喻最上一乘菩薩)是真佛子;何以故?佛者覺也,覺此而已!菩薩覺斯義故,了然自知,不離鬼業有佛地業,才能發大誓願,經恒沙劫,廣度眾生,不生疲倦。
  「地藏!如來不久將入涅槃,閻浮眾生,其有未調伏者,吾今托孤於汝;是等眾生,將來必定隨業受報,彼等若墮三惡道中,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咐囑之意,令這娑婆世界的眾生,在彌勒出世以前,都使他們得到解脫,永離三惡道苦,並且要遇佛授記。」
  這時無量阿僧祇世界的分身地藏菩薩,共複一形,悲喜交集,熱淚奪眶而出!恭恭敬敬的對佛表白說:「世尊!我從久遠劫來,蒙恒沙如來慈悲接引,使我得到了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量,並且具大智慧,我所分身,以恒河為單位,遍滿了百千萬億條恒河那麼多的河沙世界;並且在每一世界都是化百千萬億身;每一化身度百千萬億人,令他們歸敬三寶,永遠脫離生死的羈絆,嘗到涅槃的法樂;這些人但能於佛法中,所做的善事,像一根毫毛,或一滴水,或像一粒沙子,或一微塵許,誠如世尊所言,我都經劫時間,循循善誘,漸漸的度脫他們,使他們獲大法益。
  「世尊!我今蒙佛殷勤咐囑,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複是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佛聽罷地藏菩薩承擔的諾言,面含笑容,稱讚地藏菩薩說:「善哉地藏!汝能在久遠劫來發如是弘誓大願,並有如是成就,今又承佛遺志,至彌勒出世以前,一切惡業眾生,有所依怙,真可謂善而又善者也!不獨我今對你這廣大的功德,讚歎隨喜!十方如來,亦複如是。待汝廣度眾生將要完畢的時候,即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寫到這裏,把分身集會品已經寫完,本品裏面只要打通了文字上的障礙,好像沒有什麼疑難問題了,至於菩薩如何化身無量?如何萬劫度生不生疲倦?如何熾然度生,而不著相,已在文內順序推演。諸君細心體會,當可一目了然;不過我還有兩點意見,略加闡述。
  (甲)我們可以充分看出,諸佛菩薩,不但具有高度的智慧,且有豐富的感情,真可說是冷清清的頭腦,熱烈烈的心腸!由於頭腦清淨,所以熾然度生而不著相;由於心腸熱烈,萬劫度生而不疲厭;此即所謂「菩薩摩訶薩」,義譯「大覺有情」者。今之佛子,犯有三種病症,一者冷病,二者熱病,三者冷熱顛倒病;冷者,冷冰冰的面孔,缺乏感情;熱者,熱烈烈的心腸,缺乏理智;冷熱顛倒者,則熱烘烘的頭腦(攀緣名利)冷冰冰的心腸(缺乏慈悲),當知頭冷心熱,是「水火既濟」之象,所謂火氣下降,水氣上升,好像陽光照射大地,能夠蒸發水氣上騰;水氣上升,散佈在大氣層,在白天可以調節焦灼的陽光,晚間又可保留地面上的溫度;陰陽協調了,蒸發的水蒸氣,自然還要降下來;如是地面上的生物,受到和風的蕩漾,甘露的滋潤,日光的拂摩;一切生物自然欣欣向榮,這就是無為而治;菩薩度生不度而度,亦複如是。何以故?一切眾生自有福田,菩薩只是農耕示範隊,方便善巧加以指導而已,仍然還得讓它自耕自耘,自己收穫,別人不能代勞;行菩薩道者,當自思惟,我何有功于眾生?一切眾生,皆是自性自度,如是菩薩自他兩利;所以者何?當知功、名、利者,是「我執」的磐石,不見己功,名、利、無依,則「我執」易破;再以權巧的方便智援助眾生,令其自性自度,則眾生易度。萬不可為了名利,越俎代庖,想著集功名於一身,弄的心冷頭熱;當知上燒下寒是「火水未濟」之象,與「水火既濟」成反比例,不但不能度人,且亦不能度己。一切事業,實至則名歸,有耕耘自有收穫,且不可揠苗助長;揠苗助長,則苗槁矣。
  (乙)所謂「拜佛拜鬼同屬迷罔眾生」者,讀者諸君,且莫因文解義,以為不拜佛就是知識份子了;當知一切眾生在未破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以前,拜佛與不拜佛同屬迷罔,不過迷的方向不同就是了;拜金主義者迷財,愛情主義者迷情,崇洋主義者迷洋,乃至高呼科學萬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科學之迷信也;豈祗拜佛拜鬼為迷信乎?不過拜佛者有兩種人,一者禮佛,二者媚佛;禮佛者,出乎敬意,凡深研佛典而能了達第一義諦者,無不歸依三寶,禮敬諸佛;聞甚深法,無不五體投地,感激涕零者。媚佛者,發於邪心,凡求妻財子祿、及人、天福報者,都是著世間樂,是人不達佛法,只能媚佛,不能敬佛;何以故?彼不識佛,如何敬佛?譬如大長者子,智者敬其德學,愚者媚其財富;以智德言,非大長者莫能屬;以財富言,貪官污吏,雞鳴狗盜之輩,同具財富;是故媚佛者,亦必媚鬼,這是必然的道理。或曰:「媚佛亦媚鬼,則佛與鬼平等平等,此與金店老闆有何差別?」餘曰:「善哉是問!金店老闆,以離相見平等,深達第一義諦,有大智慧者也;今此愚者,以著相求平等,不分青紅皂白,有眼無珠者也。觀此二者,豈可同日而語哉?吾人在世間法上,必須是非邪正分的清清楚楚,然後依佛智慧,『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作如是禮。『不著』即是智慧,真『不著』者,即獲『解脫』;菩薩欲求解脫而未解脫時,必須禮佛懺悔;禮佛必須不著相才得解脫;故不著三寶常禮三寶也。如是禮佛豈求妻財子祿,人、天福報耶?又豈與拜鬼主義同日而語耶?」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業者,梵語羯磨,造作為義,凡有所作,皆名為業。此法通於凡聖;凡夫為「有漏業」,感招六道分段生死之果報者;二乘為「無漏業」,感招方便有餘土之果報者;菩薩為「非漏非無漏業」,感招實報莊嚴之果報者。
  何謂「有漏」?謂諸眾生,著於現象,不識一切現象,幻有非實,故隨環境虛妄造作,如同水灌漏卮,看著是灌進去了,其實點滴不存;也好像小兒捏做的泥人泥豬,看著是實在的,其實離開泥巴,求其人像豬像了不可得;以是之故,一切諸相因緣幻現,凡夫執幻為實,如同水上葫蘆,按著便轉,成「有漏業」。
  何謂「無漏」?對著凡夫的「有漏」,諸二乘人,避幻就實,成「無漏業」。
  大乘菩薩即幻見實,了然自知不離泥人泥豬的差別相,即是泥巴的同一性,也就是不離幻相即真實際;凡夫不了,「水灌漏卮」喻其虛妄造作,「點滴不存」喻其罪福性空也。何以故?諸相雖幻,皆依法性因緣起故,猶如泥人泥豬皆依泥巴因緣幻現,相雖宛然,離泥無體;相既不有,罪福豈能獨存耶?六道眾生而有罪福受者,如夢中人,皆依幻覺妄生執受!幻覺一破,如夢初醒,則見幻法皆實,鬼魔魍魎,皆真如性!則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法是虛妄者,豈有毫髮之物漏於法性外耶?是故如來說:「凡夫者,即非凡夫」,言其迷性而已,實非另有凡夫之實性也。如是相外無性,性外無相,漏至何處?沒有「有漏」,則「無漏」者,又從何說起?
  是故大乘菩薩之「非漏非無漏」的兩個「非」字,是否定的意思,乃破執之詞,實非對「是」說「非」也;若因文解義,說是菩薩的業,既不是「有漏」,也不是「無漏」,這是含糊其詞的滑稽語;作如是解,不但辭不達意,實亦毀佛謗法也。菩薩以真空慧,不著「法相」,亦不著「非法相」,掃蕩凡夫、二乘的虛妄情執,以待遣蕩淨盡,則見(正知)一切現象皆是真如緣起的「自然業」(又名最勝業),如是菩薩進入佛法界,故得實報莊嚴之依、正二報也。
  前面已將「業」字的意義,略加闡釋,此品觀眾生業緣者,簡非四聖業,乃凡夫的「有漏業」;而「有漏業」又有三種,一者善業,二者惡業,三者無記業;善惡二業,人人易懂;無記業者,是非善非惡的昏沉法;彼外道等,當做涅槃,如無想天等皆是。而本品所言的「業」,又非善業與無記業,乃地獄眾生之惡業也。
  「業」有「業因」「業緣」「業果」的區別,業因者何?由於過去世所造的業,熏習而成的習慣性,或一種專科知識;這種習慣和知識,好像一粒種子,藏于八識田中,作將來受生的主要因素;這「因素」就叫做「業因」。業緣者何?即現象世界一切法相;諸法雖多,不外地、水、火、風四大而已;四大非善非惡,但能隨善惡因禍福眾生;亦能隨善惡因成就種種法相;譬如水大,非善非惡,投人入海則死,投魚入海則得其所矣!譬如鋼鐵,亦非善非惡,可造機器代替勞力(善緣),亦可制刑具囚禁眾生(惡緣);故「緣」為助因,為成就事業的條件;不管什麼事或物,有因無緣,或有緣無因,皆不能成;必須因、緣具足,方可成就;所成就者,即是業果;故曰「因緣果報」也。果報者何?事法界之一切現象也,言此現象皆由因緣而來,非偶然也。是故吾人欲知來生去處,當看今生有何習慣?倘若不失人身,欲問來生作何行業?當看今生有何知識?譬如今生深研物理化學,來生仍作科學家;今生喜歡演戲,來生仍作演員;這種知識和習慣,與生俱來,即世俗所謂「天才兒童」是也。即使失掉人身,墮三惡道,這種知識和習慣的種子,藏于八識田中,經百千劫,不失不壞,一旦恢復人身,仍然發生效力。以上把業的因緣果報說明白了,還須要補充的,就是「因」親「緣」疏;「因」為主,「緣」為伴;「因」是內在的,「緣」是外在的;「因」有善惡,「緣」無善惡;不過善感則善應,惡惑則惡應而已。是故吾人修學佛法,應當細審因地。
  前面把因與緣的關係,已經說明;但本品所謂的「業緣」卻非單獨的當名詞講,乃系主、伴兼賅,因、緣並具者也。否則有緣無因,即不能稱其為「業緣」了。故此處的「業緣」,「業」為主因,是為主詞,「緣」為緣起,是為動詞;「觀眾生業緣品」者,就是觀察惡業眾生所感招(緣起)的地獄罪報,舉主已攝伴,用文略而含義廣也。此品在本經居於第三,故曰「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就在佛陀說完了第二品的時候,佛的母親摩耶夫人,雙手合掌,很恭敬的請問地藏菩薩說:「聖者!我請問您,南閻浮提眾生,所造的業,猶如其面,各各不同,那麼他們所受的報應,是怎樣的?請您說說看!」
  地藏菩薩回答說:「聖母!莫說閻浮眾生,造業差別,各各不同;即使千萬世界,不,乃至無邊世界,無量國土,一切眾生,業感差別,各如其面,亦複如是。這些世界裏面,不但眾生別業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就是共業所感,也各有不同。這些世界裏面,或者有地獄,或者沒有地獄。或由對偶而生殖者,則有女性;不由對偶純由植物而化生者,則沒有女性。或者有佛法,或者沒有佛法;或者有聲聞和辟支佛法,或者沒有聲聞和辟支佛法;彼諸眾生共業所感,尚且如是差殊,何況別業呢?若以別業來說,彼彼造業,瞬息萬變,無量差別,數逾恒沙;是故同一世界,同一國土,乃至一母同胞,依、正二報,各各不同,非但地獄罪報不一樣呀!」

 

相關文章:
地藏菩薩本願經題解 張秉全 緣氣:(6647)

上一篇(《地藏菩薩本願經》正解導) 回目錄 下一篇(《地藏菩薩本願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