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每月能花的錢是有限的,只要滿足了基本所需的安全感,其它的快樂感覺如價值感、富足感與寧靜感往往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政府政策追求更高的經濟成長指標,而忽略的人民快樂成長指標,才是經濟成長的目標。
記得幾年前有雜誌報導了英國大學對快樂國家的調查,喜馬拉亞山下的窮國不丹居然名列前茅。這個國家強調平衡與平等,不以國內生產毛額(GDP)當作施政目標,而施政主軸竟然圍繞在「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上。許多時候想想,人民要的是快樂,人們只是誤以為金錢能帶來富足的快樂,卻不料許多人窮到只剩下錢了。
彼得杜拉克曾說:「沒有數據、沒有管理。」如果要衡量國家的「快樂力」,我們必須要有指標。指標衡量項目或許有所誤差,但是衡量的內容,卻可以成為政府施政上的參考。
衡量快樂的指標很多,多半以生活品質與福利為重點。GHP指標以2006年Med Yones(the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為代表,該指標圍繞在七項發展領域的衡量:
1.健全的經濟(Economic Wellness):包括人民所得與物價水準等領域。什麼是有安全感的財富?賺得錢足夠抵銷生活所需的物價水準,就是一種安全感的幸福。
2.健全的環境(Environmental Wellness):如空氣汙染、噪音與交通便利等。環境影響居住與生活品質,是一種幸福的寧靜感。
3.健全的健康(Physical Wellness):如醫療資源與疾病健康程度等。許多人為財富失去健康,殊不知健康才是快樂的基本條件。
4.健全的心理(Mental Wellness):如患有憂鬱症與心理疾病的人口。工作壓力或長期沒有成就感使人壓抑,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是幸福的基石。
5.健全的工作環境(Workplace Wellness):如失業率、失業救濟、職業訓練等。工作是有趣的,工作有時不是只為賺錢,而是能夠建立更高的價值感。
6.健全的社會(Social Wellness):如犯罪率的降低與法律訴訟的減少。快樂除了來自價值感,也來自朋友之間的關係,健全的社會提供互信與互動。
7.健全的政治(Political Wellness):如地方民主的普及、個人自由的保障等。政治的惡鬥常讓人民沒有安全感。
或許,政府施政除了振興經濟之外,環境、健康、心理、工作、社會、政治等,才是快樂國家所在乎的幸福感覺。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