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世界煙供日】 彌勒慈尊祈福法會 「瞻州煙祭節」法會
 
 
 
 
 
 
 
弘揚佛法 行銷規劃 公益VIP申請
 利美園地
心靈.心理.管理搜尋
地區:
分類
精選顯密資訊
  PLIBC
雪謙寺 
SMTB
寧瑪巴噶陀大圓滿虹光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台灣蒙藏文化中心
喇嘛網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   
轉寄 列印 迴響 閱讀尺
加入會員
更新日期:2010/01/26 07:09:32
學習次第 : 初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26 07:05:51   編輯部 報導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這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句。綜觀本研究所選擇的三個組織化消費/銷售場域,各自有著鮮明的特性。主婦聯盟以合作社型態運作,秉持一貫的環保主張,並且基於其社運淵源,始終強調對於弱勢團體的關心。里仁複合了宗教信念,以護持眾生為宗旨,訴諸道德情感的發心,有機的實踐僅是他們信仰規範下的一個環節。無毒的家採行商業化經營模式,掌握到「專業」形象對於行銷的重要性,靈活地操弄有機論述中打造「健康身體」的符碼,扮演「營養諮詢者」的角色。


在有機飲食這極為仰賴論述形構的產業裡,其推展過程的確充滿了意識形態的建構,然而,它絕對不是純粹的意識導向,因為涉及了環保問題,使得每個參與者都稱得上是受害者,存在於現行社會結構與生態體系之間的不平等,絕非僅止於意識上的歧見,而是活生生的剝削。因而我們看見論述的產製者在其中的重要性與必然性,因為,唯有具備一定的經濟/文化結構優勢,才更可能自我賦權,成為抵抗的主體。


在有機文化當中,我們看到消費者藉由消費有機論述中的潔淨意象,具現了當前備受矚目的親土重農思維,在疆界意識鬆動的當代,面臨WTO經貿協定的壓力,有機消費者間接肩負起支持本土純淨農產的正當角色。有機文化以迥異的方式銘刻於生產者;介於食材與環境之間的農人,成為純淨食材的前製機構。他們是社會結構與生態結構的交會點,處於生產與消費最顯見的臨界位置,卻與有機消費活動極為生疏。


如何在有機消費中開創社會運動的生機?「有機」理念本身就亟具創造性潛力,它在身體上開啟了新的維度,身體作為邊界,一方緊鄰著主體,另一方根植於環境,這樣的邊緣性提供了我們重新認識有機消費活動的視角。有機的消費活動離不開自然環境,有機的根本價值是在它的生產過程中產生,而非在市場消費過程中被賦予。人們求諸於有機的,不外乎是遵行「有機的生產方式」,這正是同時顧及自然與人類身體的存續的生產方式。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93/碩士/研究生:吳品賢    指導教授:王志弘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丁孝全、林妙娟
1999 〈有機農產品消費研究〉,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42期。
丁秋芳
2004 〈健康、環保與消費合作社經營策略之研究—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個案分析〉,《合作經濟》第82期,pp.27-41。
于建華
2003 《建立連鎖加盟機制之研究:以有機食品專賣店為例》,私立大葉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毛遠誠、耿一偉
2005 〈飲食革命:生機盎然的新飲食〉,《尋慢味》,「誠品好讀」第52期,2005年3月,pp.40-41。
王永昌
2004 〈ICA合作社價值與原則〉,收於「2004第五屆亞細亞姐妹會合作組織的願景與社會角色─我們所認定的合作價值與原則研討會」手冊。
王俊秀
1994 〈環保社會力:觀念及策略〉,《思與言》第32卷第4期,pp.5-26。
王順民
1994 〈宗教福利服務之初步考察:以「佛光山」、「法鼓山」與「慈濟」為例〉,《思與言》第32卷第3期,pp.33-76。
朱元鴻
1993 《台中市生活風格研究I》,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1-0301-H-029-505)。
1995 《台中市生活風格研究II:菁英與底層》,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3-0301-H-029-008)。
朱慧真
1998 《台灣生鮮蔬菜市場區隔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文里、徐正光(編)
1990 《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宋文里
1990 〈民間信仰、世俗化與迷信:一個心理學的觀察與討論〉,收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pp.245-265,台北:巨流。
李青芳
2001 《消費者對有機餐廳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真
2000 《毒品、身體與自我:藥癮少女的成癮、戒癮經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姿瑩
2002 《有機餐飲消費者之消費行為與期待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李盛雯
2005 〈無添加認證食品風吹台〉,經濟日報,2005年4月12日。
汪瑞娟
2004 《有機蔬果行銷者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曉琪
2002 《從性慾物體到性感主體:Spa熱潮中的新興身體政治》,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育芳
1996 《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邱建章
2002 《來去加州: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岩根邦雄
1995 《從329瓶牛奶開始──新社會運動25年》,生活者日語讀書會譯,台北: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林美月
2001 《台灣有機蔬菜農場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瑄
2002 《新竹滑板族:主體性、身體與青少年認同》,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士論文。
林朝成
2000 〈附麗重養、緣起相依與人類中心主義—談儒佛生態思想的會通〉,發表於「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2000年5月28日。
宗喀巴大師
2004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下冊,法尊法師譯,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
紀駿傑
1998 〈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一期,1998年9月,pp.141-168。
胡淑玲
2003 〈有機蔬果行銷實務〉,作物有機栽培農民訓練講習班,中興大學農業試驗場編印,pp.169-178。
胡紹嘉
1999 〈如果身體會書說…:醫療報導語言中的人與身體〉,《新聞學研究》第61期,pp. 1-30。
唐瑛蔓
2001 《「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了工作」—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活風格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美苓、胡紹嘉
1998 〈醫療保健新聞報導的科學Vs.非科學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7期,pp. 343-385。
徐覺哉
1999 《社會主義流派史》,第二十四章〈生態社會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高承恕
1990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結構因素之探討〉,收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pp.9-19,台北:巨流。
莊慶信
1998 〈宗教倫理與環保倫理—基督宗教與佛教的對話〉,《哲學與文化》第289期,pp. 553-574。
陳伯村、陳佳容(編)
2004 《合作社與合作事業》,台中:台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
陳秀蘭
1992 〈砷污染農田面積可觀〉,中國時報,1992年7月29日。
陳虹霖
1999 《農產貿易與環境保護關係之研究:以養豬產業及有機農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陳榮五
1998 〈台灣地區有機農業發展之回顧與展望〉,收於《有機農業發展研討會專刊》,pp. 69-76,台中: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陳學明
2003 《生態社會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陳璿文
2003 《就環境永續的觀點探討台灣加入WTO後農業用地利用轉型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婷
1997 《台灣有機蔬菜願付價值與消費決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系碩士論文。
梁玉芳
1993 〈「綠色」稻米直銷給妳──消費者自發的產銷革命「主婦聯盟」趕在春節前行動〉,聯合報,1993年1月18日。
張錦華
2002 《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
1992 《MOA自然農法》第5期,1992年1月。
黃詠梅
2003 〈塑身運動、厭食症到肥妹驕傲的思考:一個女性主體與女性身體的提問〉,收於《文化研究月報》,第三十四期,2003年12月15日。
網址: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34/journal_park285.htm
黃瑞娟
2003 《有機農業學習社群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筱婷
2003 《尋求/馴求:健身俱樂部參與者健康與休閒的消費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璋如
2003 〈我國與歐美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之比較〉,《農政與農情》第129期,pp. 36-40。
游仲恆
1999 《有機農產品認證問題分析與消費層面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任濱
2002 《後現代巴別塔?—生命科技論述中的身體圖像及其倫理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福智之聲出版社
2002 《福智人生──法人事業之理念》,「日常法師開示選集」3。
董時叡
2001 〈自然農法實施者之推廣責任〉,《MOA自然農法》第19期,pp. 10-18。
詹益婷
2002 《台灣有機農業信任結構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誠品書店
2005 《尋慢味》,「誠品好讀」第52期。
 
楊婷婷
1997 《健康食品專賣店的商業與非商業意涵》,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聲雜誌社
1996a 「有機報告壹:有機蔬菜」專輯,《漢聲雜誌》91期。
1996b 「有機報告參:日本MOA的自然農法」專輯,《漢聲雜誌》93期。
蔡珠兒
2005 〈飲食政治:你的食物你的未來〉,《尋慢味》,「誠品好讀」第52期,2005年3月,pp. 38-39。
鄭先祐
1994 〈生態主張的困境與出路〉,《思與言》第32卷第4期,pp. 27-49。
鄭逢喜
1998 〈有機食品創造新利基〉,《商業現代化》第32期,pp. 23-25。
賴青松
2002 《從廚房看天下:日本女性「生活者運動」三十年傳奇》,台北:遠流。
謝森展
1991 〈為「世界永續性農業協會」的誕生歡呼〉,《MOA自然農法》第4期。
鍾瑞貞
2004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憶鈴
2003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暴食症」女性的身心政治》,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
1987 《要錢,更要人:台灣消費者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久大文化。
顏秀雯
2001 《花錢買健康:一探健康食品消費的真貌》,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瞿海源
1990 〈解析新興宗教現象〉,收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pp. 229-243,台北:巨流。
蘇楠榮
1989 〈台灣有機農業之未來展望與研究方向〉,《有機農業》,謝慶芳、謝順景編,台灣省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編印,1989年6月,pp. 245-8。
 
 
 
Adorno, Theodor W.
1991a “Free Time”, in J. M. Bernstein (eds.),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pp.187-197). London: Routledge.
1991b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in J. M. Bernstein (eds.),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pp.85-92). London: Routledge.
Bakhtin, Mikhail.
1968 Rabelais and His World (trans. by Helane Iswolsk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Bocock, Robert.
1996 《消費》,張君玫、黃鵬仁譯,台北:巨流。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erteau, Michel de.
1984 ““Making Do”: Uses and Tactics”, in Steven F. Rendall (trans.),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pp.29-42).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ss.
Dadd, Debra Lynn.
1992 《無毒的家》,黃勝美譯,台北:懋聯文化基金。
Douglas, Mary.
1966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Durkheim, Emile.
199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
Elias, Norbert. & Dunning, Eric.
1986 The Quest for Excitement: 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Civilizing Process. Oxford: B. Blackwell.
Foucault, Michel.
1988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in Luther H. Martin, Huck Gutman and Patrick H. Hutton (eds.),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pp. 16-49).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Fox, Michael Allen.
2005 《深層素食主義》,王瑞香譯,台北:關懷生命協會。
Gramsci, Antonio.
2000 《獄中札記》,曹雷雨、姜麗、張跣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hooks, bell.
1990 “Choosing the margin as a space of radical openness”, in her Yearing: Race, 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王志弘譯,〈選擇邊緣作為基進開放性的空間〉,未出版)。
2001 《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曉征、平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Leiss, William.
1976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An Essay on the Problem of Needs and Commoditi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cuse, Herbert.
1997 〈從共識形態到工具性控制〉,林明澤譯,收於吳潛誠編《文化與社會》(pp.329-339),台北:立緒文化。
Nead, Lynda.
1992 “Framing and Freeing: Utopias of the Female Body”, in Radical Philosophy 60 (spring): 12-15.(王志弘譯,〈匡限與解脫:女性身體的烏托邦〉,未出版)。
Robbins, John.
2003 《新世紀飲食》,張國蓉、涂世玲譯,台北:琉璃光出版。
Turner, Bryan S.
2000 《身體與社會》,馬海良、趙國新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Veblen, Thorstein B.
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趙秋巖譯,1974,《有閑階級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Willis, Paul.
1990 “Symbolic Creativity”, in Ben Highmore (eds.), The Everyday Life Reader (pp.282-292). London: Routledge.


上一篇(換個「健康」的好工作) 回目錄 下一篇(快樂競爭力/服務業的幸福感覺)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天法忿怒蓮師金剛盔甲
原夢青年計劃--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台灣八八重大水災受難者哀悼與佛號回向活動-蓮花生大士心咒一億遍
大圓滿五加行的意義與重要
慈悲教孝月冥陽兩利法會

贊助網站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大同大學教育網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