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公民的正義

2013-05-27 02:01 中國時報

【彭蕙仙】

 台菲因漁業糾紛,引發外交甚至軍事一觸即發的危機,在兩國關係轉趨惡劣的風聲鶴唳中,網路上出現了三篇「拒賣菲勞便當」的貼文,「鄉民的正義」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最後證明是烏龍一場,但卻歪打正著,這個事件反而喚醒了台灣人民心中真正的「公民的正義」。包括嚴長壽、林懷民等藝文界人士發起了「友善台灣」行動,將激動的反「反菲」、反「排菲」情緒,轉化成為對菲律賓移工正面表達感謝與感念。

 這很可能是台灣社會的一個轉捩點:從馬克思所謂的下層結構的柔軟向上扭轉上層結構的僵硬。

 在政治、外交的場域裡,激烈的角力、爭奪,不但難以避免,甚至有時是必要的姿態;但是回到日常生活裡,全球化帶來的民間往來、經濟互動,卻讓不同國家的人民之間有了難分難解、相互依存的關係。菲勞對台灣公共工程的參與、菲傭在台灣許多家庭的不可或缺,台灣人其實點滴在心頭。

 「廣大興」事件發生後,台灣政府祭出的制裁措施包括凍結菲勞,菲律賓政府立刻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菲勞、菲傭可以去別的國家啦。」所以有人擔心,凍結菲勞這項制裁措施,對台灣來講,可能是一刀兩刃,傷人也傷己。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執政者讓自己的國民不得不離鄉背井、出國討生活;或者因為勞動政策的不當,使得自己的國家與國民,不得不大量仰賴國際移工的投入,社會才得以運作,兩國執政者應該慚愧都來不來及了,還好意思擺譜、不屑,真是不知羞恥得可以了。

 幸而,台灣的公民社會已漸趨成熟,在「個人」與「國家」之間扮演了適當、有效的中介角色,使得許多人從服膺「法律的權利」到對「道德的權利」亦能心有所感;這個過程需要更多公民教育的介入。

 多年前,當時身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現任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投身高中教育,親自授課,以提倡人文社會學風,創下中研院院士在高中開設長期課程的首例。而由教育部舉辦的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人才培育計畫」,朱敬一已是五度參與。他在剛剛結束的公民講座中,對來自全台各地的一三○高中生講述公民概論和公民參與的重要性。這些青春正盛的孩子們或許有不少本身即是「鄉民」,熟悉網路世界裡的遊戲規則,懂得人肉搜索,熱衷於轉貼、分享;但在真實的世界裡,公民應如何辨識、實踐正義,的確有賴更多元的教導。這些年來持續參與這項計畫的朱敬一自比為「播種者」,他說期望十幾年後可以看到坐在台下的學生們,在相關領域裡結出美好的果子。

 但或許他並不需要等待那麼久。廣大興事件在便當門的攪局和催化下,許多人很快地從事件中有關國家的榮耀、尊嚴之類的激情議題裡冷靜下來,回到日常生活裡觀照菲律賓「人」與台灣「人」之間的關係。這個時候,公民的正義便得以用另一種形式顯示出台灣人已經有能力在「國家主權」的大是大非之外,同時體現「個人人權」的人間情懷。

 友善,就是一種尊重;尊重,實踐了公民的正義。





主持人
彭蕙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