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zej Wajda o filmie "Katyń"

華依達影展 看盡波蘭半部電影史

2012-12-11 01:30 中國時報 【江家華/台北報導】

 提到波蘭電影,台灣觀眾一下子就聯想到奇士勞斯基、波蘭斯基,卻少有人知波蘭聲望最高的大導演華依達(Andrzej Wajda)。波蘭經歷納粹的侵襲,二戰後又由共產政權統治,動盪不斷。華依達身處這樣的年代,不斷藉由電影探討波蘭人「明日將何去何從」。華依達的首部劇情片《這一代》,男主角原是個無所事事的男孩,卻遭逢朋友被殺,更在時勢作弄人的狀況下,無奈加入反抗政府的地下組織。

 這部影片將在「波蘭大師華依達回顧展」中放映。回顧展將一口氣放映華依達投入影壇五十五年的廿四部影片,也等同於一口氣觀看半部波蘭電影史,是非常厚重有份量的一次影展。

 華依達出生於一九二六年,《這一代》是他廿七歲拍攝的作品,當時他才從烏基電影學院畢業,以這部影片呈現他這一代人對於波蘭社會的不滿。《這一代》拍攝於「電影創作小組」(Creative Film Unit)興起的一九五五年,這個組織主張獨立創作,不受國家文藝部電檢監控,並跳脫過往的愛國電影題材。波蘭斯基推崇:「波蘭電影就是從華依達的《這一代》開始的。」

 繼《這一代》後,華依達接續拍攝《地下水道》、《灰燼與鑽石》,被影壇稱為「抵抗三部曲」,也奠定他的地位。

 影展策展人聞天祥表示,《灰燼與鑽石》展現華依達擅長以象徵性手法調度畫面的能力。故事描述兩名波蘭反抗軍士兵授命殺害共產黨書記,其中有一幕是士兵面臨抉擇,究竟該為國家扣下板機,還是該就此逃脫。華依達讓倒吊的基督十字在畫面出現,兩端呈現一明一暗,暗示抉擇將讓男主角人生造成反轉的局面。

 聞天祥說,華依達處理共黨高壓統治的題材,也對學運與工運提出質疑。《波蘭鐵人》描述記者溫克受高層指令,進入罷工現場採訪,被工人感動憤而離職。他在片中對政府言論管制、高幹嘴臉多所著墨,在波蘭社會造成震撼,奪得坎城金棕櫚獎。

 波蘭集權政府意識到嚴重性,迫使華依達有段時間遊走西歐,在法國拍攝《丹頓事件》、《附魔者》等片,但華依達也從此名揚海外。華依達也以作品悼念身邊好友,《一切皆可出賣》是他悼念御用男主角塞布斯基(Zbigniew Cybulski)車禍身亡的電影。故事以劇中劇方式,描述正要籌拍的一部電影,卻始終等不到男主角現身,女主角是塞布斯基的妻子,仿彿一場療癒之旅。

 他在八十二歲時拍攝《甜蜜衝擊》,內容是寡婦瑪莎面對逝去年華並與死亡對話。這是華依達悼念御用攝影師庫辛斯基(Edward Klosinski)的作品,女主角、波蘭女演員楊達(Krystyna Janda)正是攝影師的妻子。華依達目前籌拍以華勒沙工運為背景的新片,八十六歲的他還是老當益壯。

 「波蘭大師華依達回顧展」即起至廿一日於光點台北、光點華山放映,廿二日後轉至高雄市電影館,播映至明年一月四日。

Wesele- Andrzej Wajda 1972r. [FULL]  

發佈時間:2012-04-27 Director: Andrzej Wajda Based on Stanisław Wyspiański's drama "Wedding"





主持人
華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