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0 01:32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正義》旋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9日來台,在台北中山堂與文化部長龍應台以「人權、正義與美好社會」為題進行座談。(方濬哲攝)
「在美好社會中,金錢與市場應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殺一人可以救五個人,你要怎麼做?」「正義是什麼?道德與自由如何平衡?」知名政治哲學學者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擅長以精準理路和迷人文采,誘引讀者與學生一步步踏上思考的迴旋梯。昨天桑德爾受文化部之邀首度來台,在台北中山堂與文化部長龍應台以「人權、正義與美好社會」為題進行座談,他的魅力折服台灣觀眾。
因應十二月十日的世界人權日活動來台,桑德爾談到台灣白色恐怖時表示,正義絕對無法與歷史切割,「每一個社會最大的道德挑戰,就是面對歷史,這取決於每個國家走過的經驗,以及道德政治的成熟度,如現代德國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們願意承認自己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然而,人們能因此去譴責當時政權的鷹犬、執法的警務人員嗎?桑德爾表示,面對這樣的歷史,集體責任比個人責任更為重要,「如果我們能為自己的歷史自豪,就是要看清楚我們的道德負擔,不是我們要對當年的警察做什麼,而是身為他們的後代的我們,扛起這份超越時間、延續好幾代的集體道德責任。」
桑德爾並從媒體集中化、金融海嘯後的市場反思、歷史傷痕與彌補,談到霸凌、墮胎等現代社會的議題。一身筆挺西裝的他,生動幽默的發言吸引全場的注意,他思路清晰,深思熟慮,總能有力而精準的傳達理念,流露哲學家的智者風範。
五十九歲的桑德爾自一九八○年代起任教哈佛大學。近年他在哈佛「正義」講堂每年吸引超過千名學生,上課實況被錄製成節目、在網路流傳而走紅國際。從「富人該不該多繳稅」、「徵兵或募兵制合理」到「代理孕母該不該合法」,課堂上的他總是以哲學體系結合社會實例,拋出一個個問題,卻從不提供答案。如他所說:「疑惑令人煩憂,搞不懂就覺得難受,這是哲學思考的一大驅動力。」
《正義》以書籍發行後在全世界造成旋風,在十九個國家包括亞洲的日韓都有翻譯本。台灣自二○○一年出版桑德爾的《正義》,銷售量超過十萬本,之後陸續引進《錢買不到的東西》、《反對完美》,皆引起廣大迴響。昨天他在中山堂與龍應台的座談座無虛席,十一日他將在台大舉行演講,消息一出六千人爆滿搶票,魅力可見一斑。
桑德爾承襲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西方哲學傳統,強調以對話作為哲學引導,因此他不論講課或寫書,都擅長以問答切入,更從兩個兒子還小時就在餐桌上演練。
而昨天座談中,龍應台提到她兒子讀高中時,曾因iPod被沒收而打算向學校抗議,「如果是您會怎麼建議他?」
「我會問他,為了iPod而發起抗議,這是一個值得學習的經驗,還是花這個精力在別的地方會更值得?」桑德爾說:「從正義的角度來看,他感到受到不公的待遇。但我要問的是『判斷』孰輕孰重,也就是亞里斯多德說的『實際的智慧』,考慮是否把道德能量保留來爭取更大的權益。」
由於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提出「市場與道德」的思辨,因此他在台灣便被要求針對台灣近日財團是否該購買媒體的熱門討論提出看法。
桑德爾說,媒體集中化是目前全世界共有的危機,將對公民論壇產生威脅,「避免媒體被少數人掌控是很重要的事,我主張立法限制市場的力量,以保護媒體自由多元的聲音,但我無權為台灣決定,每個社會都應透過討論找到自己的方式與執法細節。」
|
主持人 |
桑德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