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需要心靈的教育--華中師範大學演講

2011610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辭:

我代表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研究生會,向索達吉堪布此次來我院進行講座,表達誠摯的謝意以及熱烈的歡迎。

本會的主要領導和嘉賓有: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的創始人高新民教授、劉亞琴女士,華中科技大學哲學院院長張廷國,華中科技大學哲學院書記唐琳。同時,也感謝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美術學院各位領導、老師的蒞臨參與。

在這裏,請允許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索達吉堪布:

索達吉堪布,四川甘孜爐霍人,生於1962年,曾就讀於甘孜師範學院。他于1985年前往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為根本上師,後成為喇榮五明佛學院漢僧部的主管大堪布,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先後隨晉美彭措法王前往國外弘法,並被推任為美國紐約喇榮顯密中心導師,兼任上海慈慧公益基金會的名譽董事長。

上師所從事的慈善事業,有智悲慈善基金及智悲小學等。上師所在的爐霍,是個群山環繞、地處高寒的地區。那裏的孩子瞭解外面世界的視窗,只有學校,但捉襟見肘的教育資源,以及貧困的家境,使很多孩子過早地離開了校園。正是基於這種現狀,上師立志于慈善,他曾說:年少時求學的艱難,以及之後的人生經歷,讓我由衷地感覺到,當盡綿薄之力,從家鄉做起,使更多的孩子重回校園,改變藏區的落後狀態。

堪布還說:悠悠寸草,雖沒有蒼松翠柏的高大挺拔,但只要根植於大地,只要還在接受陽光雨露的哺育,就一定會將春意散播開去。這就是上師從事慈善事業的根源所在。

下面,請熱烈歡迎上師為大家開始講座——

尊敬的諸位教授、老師,還有同學們:

晚上好!很高興跟各位一起交流。我今天所交流的內容,是新時代需要心靈的教育。關於這方面,我所講的,主要涉及佛教的一些調心方法,同時也想將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少許感悟,在此與大家作個分享。

 

站在這個講臺上,我也談不上有什麼深奧的知識,只不過特別願意跟你們交流。當今時代,很多人在學校裏雖然學了各種知識,但有些到了社會卻用不上,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對人生沒有正確的認知。活在這個世間上,人生態度非常重要,所以,你們作為大學生,在學校裏應該學些這方面的知識,它對一個人來講,價值遠遠超過金錢財富。而作為老師,對學生也不能只是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們怎麼樣面對生活、面對人生、面對社會?怎麼樣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這些問題非常重要。

一、正確認識佛教的作用

在座的知識份子,有些可能信仰佛教,有些也不一定信。當然,信不信仰完全是你的自由,我一直都這樣提倡。但作為有智慧的人,對佛教最好還是有點研究。

佛學是非常深奧、非常廣大的知識,這種知識對每個人來講,有百利而無一害。你若真的瞭解了,對自己的工作和前途,我相信百分之百有利,絕對不會因為學了佛以後,產生很大的危害。

我本人從小就信仰佛教,將自己的青春也都用於修學佛法方面了,在這個過程中,越深入研究佛教,越覺得它確實非常好。這種好,並非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出家人,就以貪執自方的心自賣自誇,而是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場上,客觀評價學佛到底對我們有沒有利益。

其實,佛教並不像個別人想得那樣神秘,一接觸它,要麼就到深山老林裏出家,要麼看破一切捨棄紅塵,絕對不是這樣的。佛教針對每個人的不同根基,要求也是各不相同,就像世間的教育,從小學到博士後之間有不同層次,不可能對人人都一概而論。但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瞭解佛教的智慧都必不可少,倘若你能掌握它,生活中肯定獲益良多。

如今,不少人在面對痛苦時,內心特別脆弱,就算你再有錢、再有地位、再有才華,可在種種痛苦面前也不堪一擊。不僅僅是他們,縱然是歷史上的文學巨匠、歷史學家,一旦面臨生老病死之苦,也仍然一籌莫展、束手無策,甚至選擇自殺來逃避。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佛法其實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我這樣說,並不是勸你們都學佛,好讓佛教的隊伍龐大起來,我個人可得到什麼利益。而是確實認為,如果你能懂一些佛教道理,便會明白很多事物的真相,這樣一來,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那麼憂愁、傷心、焦慮了。

就拿佛教中的無常來說,現在許多人根本不考慮死亡,不考慮地位、財富、身體都會無常,一直想得特別圓滿美好,卻不知它是有變化的。而佛教中,用高際必墮刹那無常等特別簡單的詞語,就將人生剖析得極為透徹。然而,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為了自己所謂的前程,耗盡人生幾十年的時間,倘若出現一點點違緣,產生的痛苦就無法想像。

因此,作為高等學校的老師,在引導學生求知的同時,不能忽略心靈的教育。華師大這邊有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我聽說之後很高興,覺得老師對學生們是負責任的。如今的教育不能沒有這一塊,否則,讀大學若只為了以後多賺錢,那麼沒有福報的人,努力了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如願;有些人即使如願以償,人生也不一定真正快樂。所以,我們的教育不能天天圍著金錢轉,否則,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記得2006年央視的《對話》節目中,邀請了中美兩國的頂尖高中生,作過一次價值取向的考察。當時,主持人給出智慧、權力、真理、金錢、美這五個選項,美國學生一致選擇了真理和智慧,他們解釋說:如果擁有智慧、掌握了真理,相應我就會擁有財富和其他東西。而中國高中生,除了一個人選擇美以外,沒有一個選擇真理和智慧,有的選擇了財富,有的選擇了權力。

我對這個結果,印象還是很深的。當然,我也不是說美國所有的都好,中國所有的都不好,凡事應當一分為二來看待。但如今中國學生道德退失的現象,說實話,的確非常嚴重。假如大量人才的生活取向和價值觀,都建立在金錢和物質上,建立在外在的發展上,從來也不注重內心的道德,那他們的未來令人堪憂。

我剛才進來時,看見校園裏有塊大石頭,上面刻著求實創新、立德樹人,心裏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敬佩。不過,它也許只是放在那裏而已,學校對道德有沒有真正重視呢?我也不清楚,畢竟我第一次跟大家接觸。假如你們對道德真的非常重視,那麼將來培養的學生,絕對會對社會有利,對他們自己也有利。

現在的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盲目地追求金錢,致使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始終覺得生活壓力非常大,而且沒有安全感,活在世上似乎沒有意義,甚至有人選擇了一些不明智的行為。不僅大學生如此,包括一些小學生,也都覺得壓力大。前幾天,我跟浙江大學的一位老師交談時,她說自己的孩子因為老師逼,家長也逼,各種壓力都堆在他的身上,他實在受不了,就在作業本上寫下地獄兩個字,以示抗議。

其實,如今的物質條件跟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大大改善,飲食住處對一般人而言也不成問題,但為什麼這麼多人沒有感到滿足,仍然覺得壓力大呢?就是因為他們的心靈很迷惑,一味地跟著潮流跑,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們在學校裏,從小就只重視分數,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至於很容易就被浮躁的現實同化了。

這一點是相當遺憾的。本來在漢地,雖不像我們藏地一樣全民信佛,藏傳佛教一千多年來已融入藏民族的方方面面,與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水乳交融,但漢地的儒教思想,對人們內心、行為的約束,還是相當不錯的。然而可惜的是,因為種種歷史原因,現在已經變成這樣了。

三、老師身上肩負的責任

在漢地古代,老師的神聖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即要傳道德、授知識、解除學生的疑惑。但如今很多老師的任務,只是授業,從小學到大學,就是給學生講課本知識,但這些知識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呢?對此老師並沒有提,也沒有深入細緻地去剖析。若是這樣,學生一旦步入社會,就會沒有任何經驗,畢竟社會跟學校完全不同,學校裏十分單純、舒適,而社會上爾虞我詐的現象相當多。所以,有些學生遇到點滴的磨難,就覺得苦不堪言,最後變得極其脆弱、冷漠,這對自他都不利。

我認識一個北京中醫大學的人,她離開校園很多年了,但仍特別感激自己的大學老師。她以前在讀大學時,有個老師是教高等數學的,但在九十分鐘的一節課中,他經常用六七十分鐘,為學生講述自己對人生的解析,對各種社會問題的看待,讓大家明白怎麼樣面對社會,怎麼樣面對生活。雖然他講的內容大多與教學無關,有些同學也不太理解,但他們到了社會上以後,才發現這位老師對自己的影響非常大,從他身上所學到的,自己一輩子都難以忘懷。

學生一旦進入了社會,很多老師的印象就會日趨淡漠,但個別老師確實永遠也忘不了。當然,忘不了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印象好的,一種是印象不好的,比如老師天天打人、罵人,一直喝酒抽煙。前不久,我去了一所偏僻的學校,在教室門口,結果看到老師在喝啤酒,裏面的學生打架哭鬧,對此他根本不理不睬,在那兒迷迷糊糊的……

我讀小學時,也遇到過一位這樣的老師,至今他的形象也時常浮現在我眼前。他特別喜歡喝酒,每次只要喝了酒,一進教室就拿大棍棒打全班的人。所以,我們整天心驚膽戰、如臨大敵,一聽說老師喝酒了,一個個都特別害怕,因為等一會兒不需要犯什麼錯,他也會打我們的。如今二三十年過去了,我有時候見到他、想起他,心裏還是有種不同的滋味。這種老師,在很多學生的一生中,留下了永遠也無法癒合的傷痕。

而有些老師,卻讓學生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萬分感激。因為通過他的苦口婆心、通過他的言行舉止,讓學生們的人生態度,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這樣的老師,在佛教中,就稱為善知識

藏地非常偉大的學者崗波巴大師,曾告訴我們,好老師的條件歸納起來有三點:第一、少貪欲,不會整天為了名利地位,不替學生著想,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第二、具有智慧,老師若沒有深邃、敏銳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教導學生;第三、有關愛心,老師時時處處要關心學生,畢竟自己是過來人,熟知社會上的各種問題,故應該對學生循循善誘,告訴他們以後該如何工作、如何生活?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的是什麼?最關鍵的是什麼?……在灌輸智慧的同時,理應給學生教些特別有用的知識,讓他們明白方方面面的道理。


四、怎麼樣展開心靈教育

在座的師生,都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學校裏安排的各種教育,固然相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應該讓學生接受心靈教育。若能如此,他以後面對社會問題、感情問題等時,即使遇到一些挫折坎坷,也有堅強面對的能力。用佛教的話來說,在生活中就不會迷失方向,就算外境的誘惑特別嚴重,他也會以正知正念攝持,始終觀察自己的身心,有一種智慧來守護。

佛陀在《諸法集要經》中曾說:諸有具智人,心不隨境轉。具有智慧的人,心不會隨外境而轉。但若是愚者的話,就會於苦妄為樂,把痛苦誤執為快樂。所以,為了幫助學生明辨今後的人生方向,讓他們知道到底什麼是該追求的、什麼是不能追求的,作為老師,應當發揮自己的作用,從正確的方向引導他們。

當然,在引導的所有方法中,我個人而言,覺得最好的莫過於大乘佛教。為什麼呢?因為大乘佛教提倡無有任何條件地幫助一切眾生,這種精神在古往今來都相當難得。如果有了大乘佛教的理念,不管你是什麼人,都會對你有利,因為不想自己、只想別人的大乘精髓,正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

現在,個別人不瞭解佛教的涵義,覺得在寺院拜佛燒香,或者念念經就是佛教了。其實,這只是佛教的個別行為,真正的佛教並非如此簡單。古印度有位特別了不起的智者,叫世親論師,他在《俱舍論》中說[1],佛教是教法與證法。教法,是指三藏十二部中的佛教理論,如漢地和藏地的《大藏經》和論著等;證法,指修行人所具有的出離心、菩提心、信心、悲心、智慧等境界。這兩方面的內容,才是真正的佛教。而如今有些人,光是穿著出家衣服,這是不是就代表佛教呢?不一定。

真正的佛教,是一種善的教育,是一種心靈美的教育,這種教育在任何一所高等大學,都非常需要。有了這樣的教育,心地善的話,一切才會光明。我曾聽一位北大教授說:只要是善的方面,我們都願意參與。我覺得這句話挺好,不管老師還是學生,都應盡心盡力地行持善事、杜絕惡行。不過,現在的大多數人,造惡業比較擅長,幹壞事很有興趣,而且因緣具足、毫不費力,但行善的話,力量卻相當薄弱。可是作為有智慧的人,即便環境如此,我們人生的定位也應該是做善人。

如今這個社會,有不計其數的誘惑和欺騙,無有價值的東西也多之又多,但我們千萬不能隨波逐流,而應當儘量做些慈善,幫助可憐的眾生。我在一些慈善論壇上也講過: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做慈善是有錢人的專利,普通老百姓與此無緣。但實際上,慈善不是金錢,而是人心。如果人人都心存善念、日行一善,哪怕每天產生一個善念,想自己做好事幫助別人,或者見別人做好事而由衷隨喜,這也非常有意義。

我們佛教一直強調,人的心、身體、語言要趨於善法,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這就是佛教的究竟意趣。那麼,是不是所有佛教徒都會做善事呢?也不一定。真正的佛教徒,絕不會幹壞事,但若是徒有佛教形象的人,行為就很可能不如法。當然,這種人無論出家、在家,都不能代表佛教。

佛教是純正的、清淨的,但佛教徒的層次卻有高有低,水準也是良莠不齊。現在許多人,見到某某佛教徒行為很差,就一概而論說佛教如何如何不好,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就像在一所大學裏,大多數學生都不錯,但有一兩個藥家鑫的話,不能以此就否定所有大學生。要知道,藥家鑫並不代表所有大學生,而只代表自己,由於他的道德問題,加上佛教所說的前世業力冤冤相報,各種因緣一旦聚合,才會發生那種行為,玷污了大學生的形象。

佛教徒也是同樣,極個別人的行為不好,並不能怪到佛教頭上。佛教到底怎麼樣?魯迅、愛因斯坦、榮格、梁啟超等歷史偉人,都有過正面的評價。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偉人沒有通達中觀、密法等更深層的境界,我看過他們的很多文章,發現他們對佛教只是略知一二,像四法印等甚深道理,也沒有深入研究過。其實,若是能夠瞭解這些,他們定會感到無比興奮,因為這些可帶他們徹底領悟人生的真相。

這幾年來,我通過各種方式推廣學佛,很多知識份子、科學工作者,學了《入菩薩行論》、《中觀根本慧論》等論典後,確實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有些人覺得自己過去非常傲慢,做了不少錯事,人生態度也極不明智,後來通過大乘佛教的引導,才慢慢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當然,我給大家講這些,並不是要求你們都學佛,都當居士,甚至都出家,而是希望你們對佛教要有個正確認識。佛教中一直強調,行善是智者之選、造惡是愚者之行,所以,多存善心、多做善事是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徑。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彼此關聯的社會中,幫助他人也就是成全自己,了達這一點對你們的將來,真的非常有用!

五、大學生需要正確的引導

1、衡量一個人成才的標準

200767日,畢業於哈佛的比爾·蓋茨,曾應邀前往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他去了之後,很堅定地告訴學生們:我以前在哈佛讀書時,學了很多經濟學、政治學的新思想,也瞭解很多科學上的新進展。但後來才發現,人類最大的進步並不來自於這些。如今世界上的各個角落,有許多病人、讀不起書的兒童、特別困難的窮人……為了解決人類的這種不平等,我們一定要關心弱勢群體,真正為他們做些實事。希望你們30年後再回到哈佛,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我希望,在那個時候,你們用來評價自己的標準,不僅僅是專業成就,而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深刻的不平等,所作出的努力。

當然,這種不平等,有些是你自認為的,有些是前世業力造成的,但不管是哪一種,大家在步入社會後都可能遇到,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在這方面,很多老師有非常豐富的社會經驗,知道人生是怎麼熬過來的,本來自己的能力、智慧很不錯,但因為種種原因,待遇一直不公平,以至於無法施展任何抱負……用自己的這些經驗來教導學生,他們應該非常受用。否則,有些學生十分幼稚,想得特別美,覺得到了社會上可以大展身手,可真正處於那種環境中時,才發現自己眼高手低、高分低能。

現在高校招收學生的標準,唯一只看分數,但分數根本看不出一個人的能力。很多分數高的人,自以為是、目空一切,但他道德水準特別低的話,將來也不會有太大作為。

2009年,長沙市一中的學生馬天之,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美國9所名校同時錄取。原因是什麼呢?他16歲時,隻身赴汶川救災,是最年輕的湖南志願者。美國各大名校正是看上了這一點,覺得他的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很強,所以都紛紛錄取他。

但我們現在,卻與之相反。今年某城市有招收老師的考試,有個人曾到很多偏僻地方,當了5年的志願者,而且專業水準相當高。原本十幾所學校都想要她,但就是因為她去過偏遠地方當志願者,大家都擔心她心理有點問題,最後誰都不敢要。

現在不管是招老師、還是招學生,基本上都只盯著分數看,除此之外,對個人素質、道德修養並不關心。過去孔子強調的孝順、仁義,如今提都不提,這實在是當前教育最大的缺憾。假如不提倡道德的話,一個人分數再高,又有什麼用呢?現在好多人考上研究生、博士生,就好像已經成佛了一樣。其實,倘若自己人格不好,對父母不孝順、對社會不關心、對眾生沒有悲憫心,那到了最後,也會變成廢品的。

也許這些語言,個別人不一定愛聽,但我確實是把所看到的現象,直言不諱地說了出來。假如你覺得不對,可以在提問時,直截了當地反駁,我一般不會生氣的。我們藏傳佛教有個特點,那就是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什麼事情都可以說,但說了以後,對方進行駁斥時,自己要有一種承受能力。雖然我辯論不是很好,但還是想把現存的某些問題說出來,這樣一來,很多同學就知道今後要關心什麼了。

愛因斯坦曾經這樣定義教育”——“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可見,教育不單單是知識的累積,更需要心靈的教育、愛的教育。如果沒有這個,教育就喪失了它的靈魂。即使外面的高樓大廈修得一年比一年高,也不會讓人們感到滿足,反而內在的欲望、攀比、嫉妒、痛苦會越來越大,道德水準越來越下滑,最終離快樂越來越遠。

要知道,快樂並不是建立在物質上的。像我們藏地,因為保留著非常清淨的佛教文化,人們的生活雖然不是那麼富足,沒有特別高級的轎車或房屋,但大家卻有一顆知足少欲的心,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快樂。所以,內心的充實,有時候比擁有什麼都重要。

2、人類在21世紀的新方向

湯因比[2]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年)跟池田大作[3]Ikeda Daisaku1928)之間,曾就人類社會和當代世界的問題,有過一場著名的對話,後被人編錄為《展望21世紀》,並譯成中文、日文等多國文字。書中記錄,湯因比博士認為: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而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統治全世界,依靠的不是軍事擴張,而是以大乘佛教和儒教思想,引導人類實現精神方面的大同。每個人若能有一分愛的選擇,加在一起將會是整個世界的選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湯因比博士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具有遠見地指出:中國必須保持自己的價值觀,如果全盤西化,則勢必給世界帶來災難!

不過,令人痛惜的是,湯因比根本沒料到,在他去世後沒幾年[4],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放棄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有些歷史學家也說:湯因比博士若還在世,看到如今的現狀,可能特別傷心。為什麼呢?本來他對中國抱有很大希望,希望儒教思想跟大乘佛教在21世紀,可以在全世界遍地開花,並視其為拯救人類的唯一妙藥。然而如今的中國,已經背棄了他所寄予厚望的歷史使命。人類如果沒有精神的歸宿,只是拼命地追求外在物質,到了最後,很有可能自取滅亡。

當然,也並不是說只要是古代的,就全部非常好,畢竟有些傳統也不一定適合當代。但是,我們也不能認為古代的全部不好。藏地著名歷史學家、旅遊家根登群佩曾言:認為過去的傳統都是魔鬼造的,應當捨棄,而新來的應統統接受,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所以,古代心靈方面的教育,比如感恩、惜福、節約、孝順等理念,我們還是要重視起來,並繼承下去。

在心靈教育方面,除了儒教文化、西方心靈哲學、其他宗教以外,我個人經過多年的學習體會,覺得更好的應該是佛教。聽說在座很多大學生,在一些老師的帶領下,舉辦過七天的禪修夏令營,這非常好。如今人們在追求名聞利養之餘,更需要一份心靈的寧靜,哪怕只有短短七天,也是一種享受。當然,這種享受的背後,還有更深的一些境界。

要知道,人之初,本性都是善的,但因為後天惡知識、惡劣環境的影響,染汙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才出現了種種顛倒迷惑。所以,大家有時候應該到清淨的寺院去調整心態,通過禪修的方式,來認識心的本性;或者通過學習佛教的因明和中觀,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萬法是不是空性?

佛教中提到的空性,並不是說空就空了,它有一套嚴密完整的邏輯推理。你們作為大學生,有些人自認為很聰明,那你不妨用最尖銳的智慧,觀察萬事萬物到底是不是空?這樣一觀察,就會發現很多物理學家的觀點,與佛教非常相合。尤其是量子力學,會讓你覺得最終全世界都空了,連自己都不敢相信。國外也有位教量子力學的老師說:任何一個人,學完量子力學若不感到困惑、震撼,那說明他沒有學懂量子力學。

其實,不管是人類學、社會學,還是自然科學,從方方面面來看,在佛教浩瀚如海的經論中都能找到答案。只不過現代人被各種妙欲迷醉了,認為眼前有了錢財、地位、工作,就以此而滿足了,根本沒興趣知道萬法是不是空性?人到底有沒有前世後世?也正是因為不懂這些道理,他們才敢肆無忌憚地造業,從來也不擔心因果。

不過,不相信有前世後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源於達爾文進化論的誤導。實際上,進化論完全是一種猜測,並沒有確鑿可靠的依據。但很多人聽它這樣一說,就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前生來世,死後一了百了,於是就在幾十年的短暫人生中,不擇手段地追求享樂,對今生的行為無所顧忌,以此毀壞了生生世世的善根。

當然,我也不是要求每個人必須承認前世後世,但如果你想駁斥它,就要有非常可靠的依據,不能只是口頭上不承認。昔日,非常偉大的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用了大量豐富的理論,建立前世後世存在的合理性。這些深奧的知識,假如你沒有花一定的時間研究,僅僅聽了隻言片語就想否定它,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為。

所以,我平時喜歡跟知識份子交流,希望更多的人懂得人生真理。其實,這些關鍵問題,你也不得不掌握。比如說,你只承認今天,不承認明天,只顧現在的揮霍,不管晚年的窘迫,那就太目光短淺了。同樣,你也不能只承認今生,卻不承認來世存在,假如你不行善法、天天作惡,將來長劫感受惡趣之苦時,必定會後悔莫及。

這些問題,大家一定要善加思維,要為了來世多積累資糧。只有這樣,你的善業慢慢成熟後,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一個人要想幸福,只談今生而不管來世,是不明智的;人類要想發展,只看外在的物質,不管內心的道德,也不會有進步可言。

因此,發展的話,要內、外一起發展;幸福的話,要考慮今生、來世的幸福;教育的話,要兼顧德、才二者。當然,這方面有很多內容可談,我今天只是抛磚引玉,象徵性地簡單提一下。大家若想深入瞭解,可以學習佛教的諸多經論,從中你定會發現具有價值的珍寶

其實,我以前也讀過師範,對當老師很有興趣。在座的很多人,有些現在是老師,有些將來是老師。作為一名老師,務必要注重心靈教育,自己也要言傳身教,以美德去感化他人。希望我們這一顆善心、這一刻的心靈交流,能為整個社會、整個人類增添一分色彩!


--------------------------------------------------------------------------------

[1] 《俱舍論》雲: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

[2] 湯因比: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美國《新聞週刊》曾評論:他已成為一位世界通哲,而與愛因斯坦、史懷哲、羅素並列。

[3] 池田大作:日本人,被譽為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作家、國際人道主義者。1983年獲聯合國和平獎。1999年獲愛因斯坦和平獎。

[4] 湯因比於1975年離開人間。

 

 





主持人
索達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