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12/18 NPO  編輯部 報導

本論文的第二章到第三章中,我們可以了解,佛陀的「緣起法」就是他的「宇宙論」,佛陀的「四諦法」、「三法印」、「無我觀」乃至「十二緣起」,都可說是他的生命觀。


佛陀的思想源自他對印度傳統思想之承接與批評而產生,所以佛陀的思想與當時印度的文化及社會背景有相當大的結構性關係,佛陀之思想範疇(包括思想的重心、對生命的一些基本看法等等)與他所處的印度文化,都是息息相關;當我們去回想古今中外其他思想家,在他們的思想中,我們也都可以看到他的思想與他所處的文化環境是有所牽連的。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思想家在他所處的思想與社會結構中所形成的,自然佛陀也不例外,而後來的佛教發展,也多是在他們各自所面對的結構中形成,如中國佛教就面臨了中國故有的文化結構,所以不得不有所回應,這也許是從原始佛教之後,會出現許多不同之佛教學派的原因。


然對後世而言,一個思想家的思想如果只同於文化之結構,那其思想是不會有太大的回響,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正是在於他可以對現有之文化結構的有所超越,而且這些超越對後世依然有所影響。所謂的影響,在本論文中,我們可以解釋為,當此一思想家的思想,隨著時間,來到了未來的時空中時,他是否是未來的人們可以用來和未來世界中的新問題與新思維,做思想的對話。


在第四章到第五章中,個人認為,原始佛教之思想對生命的一些根本問題,有著很深切的看法。原始佛教對生命的見解,是著重在一些生命的根本且重要的問題上,這令原始佛教對生命(苦惱)的處理精神,就如同一隻正全神注視著遠方獵物的掠食者一般,不為外在的枝未所動搖,所以他對一些枝節就不是那麼樣的堅持,只將思想之重心放在生命苦惱之解脫上,而這也始得原始佛教的思想具有相當大的未來性與開放性。


原始佛教的開放性,並不是在於佛陀對基本思想的不夠堅持,反而是因為原始佛教對其所持的生命觀,有著十分堅固的信仰,更進一步來說,原始佛教的生命觀之所以具開放性,乃源自佛陀所建立的生命觀本身是極為普遍與開放的。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資料與方法2
甲、文獻2
乙、方法6
第二章 原始佛教的人文背景
第一節 佛陀當時印度的社會背景
甲、社會階級的重整7
乙、戰國時代9
丙、反婆羅門思想11
第二節 印度思想中的生命觀
甲、多神論的生命觀12
乙、一神論的生命觀12
丙、梵我合一的生命觀16
丁、輪迴與解脫的生命觀20
第三節 佛陀時代其他思想家的生命觀
甲、六師外道21
第三章 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
第一節 原始佛教的思想性格
甲、二諦並重31
乙、宗教性32
丙、客觀與合理性格34
第二節 四諦法之立教架構
甲、總說35
乙、苦諦與集諦36
丙、滅諦與道諦37
第三節 一切法之如實相──緣起法
甲、諸佛成道的要件──緣起的逆順觀39
乙、真理之實相41
第四節 無我思想
甲、佛教與無我42
乙、從三法印言無我43
丙、從五陰言無我44
丁、從緣起相依性言無我44
第四節 緣起法的平等性與慈悲觀
甲、平等性44
乙、 慈悲觀45
第四章 原始佛教的生命觀
第一節 生命觀的定義
甲、原始佛教的生命定義48
乙、原始佛教生命觀之界定48
第二節 連續的生命觀
甲、究竟解脫49
乙、輪迴與無我50
丙、小結54
第二節 無神論、自力、孤獨
甲、無神論者55
乙、自力56
丙、孤獨57
第三節 原始佛教的倫理學
甲、與功利主義的比較58
乙、思擇的倫理學60
第四節 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
甲、人間佛教61
乙、 人間淨土63
第五章 原始佛教生命觀的現代反思
第一節 原始佛教生命觀的價值
甲、對宗教信仰者而言65
乙、普遍性的價值67
丙、小結71
第二節 安樂死
甲、安樂死的兩難71
乙、原始佛教的看法74
第三節《前世今生》與原始佛教的輪迴觀
甲、輪迴的一些基本概念74
乙、《前世今生》75
丙、由原始佛教看《前世今生》79
丁、小結81
第四節 對話中的新佛教
甲、對話理論81
乙、從對話理看大小乘之爭83
丙、不斷對話的新佛教86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本論文的自我檢討87
甲、新思想的結構性與其之超越87
乙、發展中的原始佛教88
丙、「論」而難「結」89
丁、詮釋學的問題89
第二節個人寫後心得
甲、不斷變動的寫作方向90
乙、所學之不足91

參考書目
經典
《大正藏》一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
《大正藏》二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
《南傳大藏經》,高雄元享寺妙林出版
《佛光大藏經.阿含藏》 佛光山出版,民72-77
印順編,《雜阿含會編上、中、下》,正聞出版社,民
《長部經典》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6
《中部經典》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6
淨海法師譯,《法句經》,正聞出版社,民78
徐梵澄著譯,《五十奧義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民84
一般參考書目
中文
印順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社,民83三版
印順著,《成佛之道》,正聞出版社,民82
印順著,《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民81二版
印順著,《空之探究》,正聞出版社,民81六版
印順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民81二版
印順著,《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民82五版
呂澂著,《印度佛教思想概論》,天華出版,民71
李志夫著,《印度思想文化史-從傳統到現代》,東大出版社,民84
李志夫著,《印度哲學及其基本精神》,洪葉文化出版,民88
李天命著,《存在主義概論》,學生書局,民65
邱敏捷著,《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法界出版社,民89
吳老擇編,《雜阿含之研究》,元享寺妙林出版社,民77
林崇安著,《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論》,慧炬出版社,民83
淨海著,《南傳佛教史》,正聞出版社,佛曆2519
楊惠南著,《印度哲學史》,東大出版社,民84
楊惠南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東大出版社,民82
楊郁文著,《阿含要略》,東初出版社,民82
楊大春著,《解構理論》,揚智文化出版,民83
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東初出版社,民54
滕守堯著,《對話理論》,揚智文化出版,民84
繼雄法師著,《初期佛教家庭倫理觀》,法鼓文化,民86
日文(包括日譯)
中村元編,《佛教語散策》,東京書籍出版,1998
中村元主編,葉阿月譯,《印度思想》,幼獅出版社,民76再版
中村元著,釋見憨 陳信憲譯,《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香光出版社,民84
水野弘元等著,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法爾出版社,民77
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譯,《原始佛教》,靈山出版社,民79
木村泰賢著,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概論》,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2
木村泰賢著,李世傑、巴壺天合譯,《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協志工業出版,民47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盧譯,《印度哲學宗教史》,台灣商務出版社,民80一版六刷
玉城康四郎主編,李世傑譯,《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開展》,幼獅出版社,民74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新文豐出版,民76
英文(包括英譯)
Fred Feldman,“INTRODUCTORY ETHICS“,雙葉書局,民73
Harvey,“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Cambridge,1990
Steve Hagen ,“Buddhism Plain & Simple”,New York ,Broadway books,1997
Surendranath Dasgupta 著,林煌洲譯,《印度哲學史》,國立編譯館,民85
R.塔帕爾著,林太譯,《印度古代文明》,淑馨出版社,民83
懷得海著,蔡昆鴻譯,《宗教的創生》,桂冠出版,民84
Brian Weiss著,譚智華譯,《前世今生》,張老師文化,民81
大衛‧韓汀著,孟汶靜譯,《透視死亡》,東大圖書公司,民86
期刊論文
聖嚴法師著,《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刊於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
楊郁文著,《緣起之「此緣性(idappaccayatā)」》,刊於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
楊郁文著,《以四部阿含經為主 綜論原始佛教之 我與無我》,刊於《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附錄(下)
蔡彥仁講,《宗教──心靈的體驗》,刊於香光莊嚴第四十八期
《生死、輪迴、因果──凝視生與死》,刊於普門雜誌第一一九期
David J.Kalupahana ,“Causality: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Editor:Matlal,No.1 March 1980
碩士論文
陳金輝(傳證法師)著,《無我思想研究》,文化大學哲研究所碩士班,民86
蒲菁菁著,《德我肯論墮胎與安樂死》,中正哲學研所碩士,民86
趙淑華著,《『阿含』的慈悲思想》,台大哲研究所碩士班,民86
歐俊明著,《原始佛教「緣起」生命觀在現代的教育蘊義》,師大碩士,民86
賴麗美著,《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民74
綱路資訊
《前世今生的論證》,http://members.xoom.com/new_spirit/
http://ccbs.ntu.edu.tw,(台大佛學研究中心)
軟體工具
印順導師著作集
佛光大辭典光碟版
CBETA 電子佛典 V1.0 (Big5) 普及版
李志夫所長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主持人
李志夫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