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6 03:28:17
學習次第 : 進階
因果的奧秘(3)
戊三、以勝解信成就殊勝之理
此處,宗大師引用《海龍王請問經》的教證。我們首先解釋論文,再看根本意義是什麼。
複次,屍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三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在屍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四者之中,後者正見尚未虧損、前三者未能圓滿清淨而稍有虧損的人,經中說將會轉生龍中。
“屍羅”:未被殺盜淫妄等自性罪染汙的戒律。
“軌則”:對行走等威儀路、穿著法衣等所作事以及讀誦等善品加行處,成就軌則,對此等應當如是行,就依此而行。由於這樣行持,隨順世間而不被世間譏毀,隨順毗奈耶而不被善士呵責。
“淨命”:未被五種邪命染汙的正命。
“正見”:相信輪涅因果等的正見,而非持無輪回、無涅槃、無因果的無因生或非因生等邪見。
《海龍王請問經》雲:“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經中,海龍王向世尊提問說:“劫初時,我也曾經住在大海之中,那時拘留孫如來出現在世間,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的數量都在減少,我也減少了許多眷屬。但是現在情況不同,大海中的諸龍、龍子、龍女,都是數目無量,多得測不到邊際。世尊,為什麼劫初和現在有這樣大的反差呢?”
以下世尊解釋這種情況的緣由。
“世尊告曰:‘龍王!若於善說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屍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屍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世尊說:‘龍王,假如有人在佛的教法中出家,而不能清淨圓滿屍羅,對於軌則、淨命、屍羅有所虧損,不能圓滿,但是見很正直,沒有虧損,這些出家人將來就不會轉生有情地獄,而是死後生于龍族。’”
下面是講古佛教法之中,墮為龍身的在家出家四眾弟子的數量,以及從龍趣死後將會轉生人天,畢竟獲得涅槃。
此複說于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屍羅增上,于龍趣中已生當生。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屍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這段大義有二:一、由於虧損軌則、淨命、屍羅而墮落為龍;二、由於正見未失壞,故能重新轉生人天,並且畢竟以此而般涅槃。
有人想:這些四眾弟子行為不清淨、毀犯戒律,應當墮入地獄,為什麼還能受生龍中,並且從龍趣死後獲得人天之身呢?
回答:屍羅、軌則、淨命、正見四者之中,以正見最為根本。這些四眾弟子之所以不墮地獄而轉生為龍,並且能夠重得善趣、趣入涅槃,原因就是對聖教的勝解信沒有退失。雖然行為上有許多染汙,但因為他們沒有退失對聖教的勝解信,心裏不會想:業因果都是邪說,我不再信佛教,我不再皈依佛教。所以能夠不墮地獄而轉生龍中。作為凡夫,行持要像聖者那樣清淨無暇,的確很困難,但只要對聖教,特別是對業果決定之相,心無懷疑,以這種勝解信之力,便能不轉生地獄,而且從龍中死後,一定會轉生人天。除了某些趣入大乘的有情另當別論之外,這些人將來都會在賢劫諸佛的教法之中獲得涅槃。
由此可以體會見的重要:見如果不壞,一定會獲得人天身,而且畢竟能獲得涅槃,所以這個正見如同命根。人最怕的,就是喪失正見。比如:一個人雖然在外相上做得很好,但他心中卻認為聖教是邪說、無有因果,這就很可怕。雖然以世間標準來看,他是政壇領袖、文藝天才或成功人士,但如果心中不信業果,以此邪見力,乃至邪見未消除之間,他是不可能趣入善趣的。這樣正反一對比,我們就能明白:一切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對聖教的正見。
我們的行為之所以出現那麼多錯亂、染汙,一日之中不知不覺造集那麼多黑業,根子就是無明,也就是對業果不認識、很糊塗。一切行為的根源是自心,如果自心對業果正見不能決定,身口意的行為便很難從根本上扭轉;相反,若能再再思惟業果,對業果的認識能日漸清晰、決定,隨之而來的,必定是行為的轉變。
戊四、由知業與身心關係密切後,當勵力斷惡行善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我們可以做一次民意調查,選項只有兩項:第一是物質享受、地位、榮譽、愛情等,與人生關係最為密切。因為能否獲得這些,會極大地影響自身的安樂與痛苦。第二是黑白二業與人生關係最為密切。因微細黑白二業將會造成極為廣大的苦樂。如果人們普遍選擇第一項,那就可以斷定人們的行為取向,一定是對這些法非常用心、努力地追求,而對業的取捨漠不關心。對現代人來說,由於缺少對業果的深刻思惟,導致人們內心和行為,大多是按第一種方式轉動。由此也可以看到見解與行為的密切關係,所以論中教導我們:對微細業能生廣大苦樂的道理,先要不斷思惟,待生起堅固定解之後,再轉入勵力修善斷惡當中。方法是先轉變見解,再轉變行為,對此應有悟性。
實際上,黑白業不是與我們無關,而是關係密切,從未分離過,就像身體無論到何處,影子就跟隨到何處,同樣,我們的心在哪里,業就在那裏。而且,業不是一成不變的,從造業的第一刻開始,它便在相續中如滾雪球一般地輾轉增長。等到業成熟而爆發時,已是無可遮止,會顯現極為廣大的苦樂。
業本來是這樣和自己的前途息息相關,而我們卻總是大大咧咧、滿不在乎,這是很嚴重的無明病。那麼現在應該怎麼辦呢?應當對黑白諸業能生廣大苦樂的道理,儘快生起定解。有了定解之後,對微小善業也要盡力圓滿,對微小罪業也要努力斷除,只有這樣做,才有獲得善趣的希望。以前,自己對小罪也許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對小善也很不重視,但這並不說明自己的見解行持很高,反而是一種業果愚的表現。現在認識上發生轉變之後,應該把這些惡相改掉。既已學佛,就要效仿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的行為,不能放縱。我們舉幾則大德的公案來說明:
在漢地叢林的庫房門上,常會貼有一副對聯:“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萬年”,其中有兩段謹慎因果的千古佳話。當年,楊歧方會禪師在石霜圓會下作監院。到了夜間看經書時,禪師自己買油,不敢私自取用常住的油。寶壽,是洞山自寶禪師的別號,禪師也是在五祖戒會下作監院。一次,五祖戒得了寒病,需用生薑和紅糖熬膏,以備常時服用。侍者到庫房求這兩件藥,監院說:“常住公物怎麼可以私用?拿錢來買。”戒禪師就叫侍者拿錢去買,而且覺得和這個人很投合。後來洞山住持缺人,有人請戒禪師推薦一人,戒禪師說:“賣生薑漢可以。”
民國印光大師初出家時,見到這副對聯和沙彌戒中所說盜用常住財物的果報,心中非常恐懼。以後,他擔任庫頭整理甜食時,即便手上粘到糖的氣味,也不敢以舌舔食,只是用紙揩拭而已。
弘一大師是位大書法家,向他求墨寶的人很多。一次,一位弟子寄給他一卷宣紙,請他寫字。他寫完後,不知如何處理剩餘的宣紙,但還是謹慎地寫信詢問,可見大師行持的謹嚴。
以上都是了知微惡能生大苦之後謹慎防護的典範,希望道友們依此行持。
戊五、以教證說明
如《集法句》雲:“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
這一頌告訴我們:善惡業不是與自己無關,而是具有最切身的關係,就像鳥在空中飛翔,鳥影始終隨著鳥兒一起飛行。同樣,做了善行或惡行,這個業不會空耗,它始終是隨著我們一起轉的。
“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這兩頌是以比喻顯示有無善業的兩種去向。人生只有善惡兩條路,沒有中間路線,無善業的下場,一定是在惡趣中受苦,作善業必然趣向善趣,這是以法性力決定的。所以,人不能活在幻想當中,只有日日努力行善才不會落空。了達這一點,就會在心中決定:人生除了行善之外,沒有第二條正道。
譬如:坐自駕車旅遊,如果資金雄厚,一路都會很舒適方便。車在半路上拋錨了,只要打個手機,保修公司馬上就來,而且可以住高級賓館,享受美味佳餚,沒有半點苦惱。為什麼能這樣?就是因為有資金。假如資金缺乏,就很苦惱,簡直寸步難行。同理,如果從現在開始努力行善,便是積累資糧,等到資糧深厚時,就能顯現善趣安樂。所以,勵力行善比賺錢更重要。
又雲:“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集法句經》又說:“即使只有很小的惡,也不應輕視,認為它沒有損害。就象水滴雖小,但是逐漸積累起來,將會充滿大的容器。”
又雲:“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
經中又說:“不要想:只是做一點小惡,以後不會在我的身心上造成影響吧!譬如水滴滴滴落下,逐漸就能充滿大的水瓶。同樣,通過積累點滴的惡行,愚夫的相續中,惡業將會極為充滿。”
譬如:衛生間的水龍頭漏水,我們不能認為問題小,不必處理。如果不及時關閉,拖延一夜之後,家中就會變成大水缸。同樣,雖然剛開始只是造一點小惡,但小惡集多了,相續之中將會變成惡業充滿的狀態,到那時就無藥可救了。
譬如:某個大公司的財會人員,開始認為拿一支筆不要緊,後來覺得拿十元、百元也無人知道,最後發展到,幾十萬、幾百萬都可以劃到自己的腰包裏,而且內心也變得沒有任何羞恥感。所以惡如毒素,不能任其發展。一個人造惡次數多了,由於串習力的緣故,便會不由自主地隨著惡習而轉。
“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不要想:只是做一點小善,以後不會在我的身心上造成影響吧!譬如水滴滴滴落下,逐漸就能充滿大的水瓶。通過積累點滴的善行,菩薩的相續中,善業將會極為充滿。”“堅勇”是菩薩的異名,體現出行善堅固勇悍的品格。
現在很多媒體宣傳某人腦子一動,投機而暴富了,某人炒股票,一夜之間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諸如此類,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只要找到一個竅門、漏洞,抓住機會就能一夜暴富。在這種邪見思想的影響下,很多人滋生了投機取巧的心理,不願勤勤懇懇地工作,不願積累點滴之善。我們說滴水能夠穿石,一切都是漸積而來的,但人們卻總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總是想僥倖收穫。這種僥倖心態的根源,就是業果愚。相反,了達業果之後,深知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不可能無因無緣從天上掉下黃金。這樣如理思惟,便能養成安分守己、務實勤懇的品格,也就是:自己會從現實出發,時刻注重當下的業,會用心去圓滿當下的每一個善業。這樣落在實處逐漸積累、充實,菩薩的相續之中就會充滿善業資糧。這樣一種需要從低處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細處把握的認識,對一個修行者來說非常重要。否則,離開當下的業,何處還有所謂的修行呢?
《本生論》中說,往昔佛作菩薩時,有一個小湖中盛開著鮮花,各種鳥兒都在湖面上嬉戲,湖邊有花草樹木,風景十分美麗。菩薩化為一位魚王,保護這些眾生。有一段時間,天不降雨,湖水接近乾涸,魚兒快要幹死了,魚王菩薩因此生起悲心而祈禱:“唉!這些魚兒這麼痛苦地死去,我不能親眼目睹生靈遭受塗炭,希望天神此時降下甘霖!我不記得自己曾經造過殺業,如果這一點真實,上天應當降雨。”說完諦實語之後,頃刻之間,烏雲滾滾下起了大雨,雨水滿湖,魚兒歡喜活躍。“菩薩尚且要這樣發心及時地成就一切善業,何況輪回之中受生的凡夫呢!”馬鳴菩薩思惟憶念了以上故事之後,說出了以下教言:
《本生論》亦雲:“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這一頌的意義非常重要,說到串習力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個人的習性並不是憑空而來的,那是怎麼來的?是以串習力造成的。一般會說,某人天性善良,某人天性邪惡。其實所謂賢善性情,是以業造成的,即:多次緣善業串習,習慣成自然,便會轉成穩固的賢善性格。人的惡,也不是註定為惡,而是串習身語意的不良行為,不知不覺之中變成惡人。所以,如果立志作善人,方法就是常常串習善法,一心只往善處去做,這樣就會逐漸轉移習性,成為善人。剛開始做時,會困難、生硬一點。(這和寫字等一樣,只要能堅持練習,決定會習以成性;然而向外追求,最多只能成就一種技藝,而向內追求善,就能養成賢善的習性,這才是最有價值的。)到了習性穩定之時,就是本性難移:是善性,難以被人移動;是惡性,也是剛強難化。這時不需用力,自然以天性會處處流露。所以論中說:“他世現行猶如夢”,這一世如果在善法方面串習,來世業力現行時,就如做夢一般。做夢不需提前設想,要做什麼夢不需勵力,但稀奇的是,在沒有任何準備之下,由於習氣力的緣故,各種行為相狀的夢境自然就會顯現出來。同樣,在善業方面,從細處注意積累,長期地串習,將來這個善業自然就會湧發。
對“他世現行猶如夢”,這裏舉一則公案證明。
宋朝的大居士黃庭堅,是江西修水縣人,二十六歲那年中了進士,被朝廷任命為黃州知州。
一天,他在午睡時,夢見自己走出州衙門,來到一個村莊,看見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婆婆,站在家門外的香案前,在案上供了一碗芹菜面,口中喊著某某的名字。黃庭堅走到近前,看到那碗面還熱氣騰騰的,很好吃的樣子,便不自覺地端起來吃,吃完回來。一覺醒來,口裏還有芹菜香味。這個夢非常清晰。當時他認為只是做夢,也就沒在意。
等到第二天午睡,夢境和前次一樣,醒來後也是口裏有芹菜香味。他心中感到很詫異,便走出衙門,按夢中所能回憶的道路走去,這樣一直走到老婆婆的家門外。敲門進去,看到的竟是夢中所見的老婆婆,就問她:“您有沒有在外面喊人吃面?”
老婆婆回答:“昨天是我女兒祭辰,她在生之時,愛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她的祭辰,我都要在門外喊她吃面。”
黃庭堅問:“您女兒死去多久?”
她說:“二十六年了。”黃庭堅一想,自己正好是二十六歲,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便又詢問她女兒在生時的情況,家裏還有些什麼人。老婆婆說:“我只有一個女兒,她在生時喜愛讀書,信佛吃素,很孝順,但就是不肯嫁人,在二十六歲那年生病死了,臨死前她說她還會回來。”
黃庭堅問:“她的閨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嗎?”
老婆婆指著一間房說:“就是這一間,你可以進去,我給你倒茶。”
黃庭堅走進房裏,看見靠近牆邊有一個鎖著的大櫃子,就問:“這裏面是什麼?”
“全是她的書。”
黃庭堅說:“可以打開櫃子看看嗎?”老婆婆說:“我不知道鑰匙在哪里,所以一直未打開。”
黃庭堅想了想,憶念起鑰匙的位置,果然取出了鑰匙,打開書櫃,發現裏面有許多文稿。黃庭堅仔細閱讀,原來他每次應試的文章都在裏面,一字也不差。這時他完全明白,自己是回到前世的老家,於是他跪在地上叫母親,說自己就是她女兒的轉世。然後回到州衙門,帶人來接母親,以奉養終身。
對這則公案,我們觀察的重點是:前世串習對後世所造成的影響。黃庭堅居士前世喜愛文學,這種串習直接影響到今世,連寫的文章都一樣。他前世對母親孝順,孝順的習氣也相續到這一世。例如,母親喜愛清潔,他就親自為母親洗便器,直到作官以後,也從未改變。(他的孝行被後人尊為二十四孝之一。)而且,前世他信佛吃素,這一世也是學佛吃素,參禪獲得成就。因此我們可以相信,今生只要努力串習善業,來世不必特別策勵,自然就會趣入善法。這是法爾規律。
“若未修施屍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如果這一世沒有好好修集佈施、持戒等善業資糧,雖然今生生在富貴之家,具有健壯的體魄,瀟灑的儀錶,又有地位、權勢、億萬家產,但是沒有修集善業資糧,未來世就會窮困潦倒。”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相反,雖然種姓、相貌、財富、地位等都很下劣,譬如只是一個環衛工人,這一世的社會地位低下,只能去掃垃圾,每月工資只有幾百元,養家糊口都很困難;但是,只要他不耽著惡業,具足佈施、持戒、安忍等功德,便能從此世開始,如夏季江河不斷流注,最終將充滿大海一樣。此世命終之後,下一世的前景燦爛,安樂會極大幅度地增長廣大。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因此,對於以善和不善業感生來世樂苦的道理,應當發起定解,心中應有堅固不移的認識,在此定解的基礎上努力斷惡行善。相反,沒有信解,怎麼能做到如欲而行呢?”這是說,對業果的信解不可或缺。要想內心自然緣善業而轉,它的因,就是對業果具有堅固的信解。沒有信解,怎麼會有善法欲呢?又怎能如欲而行呢?
戊六、攝義
學完業增長廣大之理,主要是應當生起明辨業果相的智慧,而且此後自己在行為上應當契合業果的規律,什麼規律呢?就是以小發展為大的規律。舉例說明:譬如,科學家是從對自然界細微之處觀察分析開始,最後才能做出偉大的成就。同理,學習諸佛菩薩的清淨經論,如果對每一句法義都能如理地聽聞、觀察,此業一旦增長廣大,就會使智慧越來越深廣、越來越敏銳。再如,我們不離自己的生活,做好每一個利益他人的行為,這樣漸漸發展,利他心會越來越強烈,利他的行為也會越來越精純,真正的菩薩就是這樣修成的。又如念佛,把每一聲佛號都念好,句句念得心裏清清楚楚,從最基本的當下一聲佛號下手,力極功深,淨業就會堅固,最後整個極樂世界都可以由淨念而現前。再如,對自己的上師、道友,能從細微之處開始觀功德,這樣發展下去,清淨的信心就會逐漸養成,自己的修行也會不斷上進。如果是說法的法師,就從以善心對他人開演一分道理出發,以利他心踏踏實實來做,最後就能對無邊眾生作大法施。
所以,明白此理之後,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貫徹實行。應當說好每一句話,愛護好每一個生命,節約好每一滴水,走好每一步路,用好每一分錢,盡好每一分心。如果一切都是以遵循因果正規的方式趣入,一定是功德日日增長,過失日日減少,不必等到十年、百年,日日就有上進之相。
了達了業決定的道理,我們一顆浮躁妄動的心就會平靜下來,自己會明白:做人應當安分守己、素位而行,因為眼前樣樣是業,離開現前的身口意,哪里會有真實的修行呢?所以,深信因果的人就會注意在當下修行,不是離開當下另外還有業的取捨,不是離開鮮活的生活另外還有修行。所以,應當實實在在地行善。每天對親人、朋友,對所接觸的有情都要有善心,對身邊的每件事,都要盡責任和義務。這樣從點滴做起,才能獲得增上生乃至決定勝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