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 
                《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
傅偉勳 
美國天普大學教授 
頁次:118~147 
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1990.04出版)
117頁 
  
       提要 
  
           本文試用自創的「創造的詮釋學」方法,重新探索《大 
       乘起信論》的多門教義、深層義蘊與根本實義,藉以發現能 
       予繼承並發展此一論書既廣又深的大乘哲理的一條新時代佛 
       法理路。創造的詮釋學分為五個步驟或層次,即「實謂」、 
       「意謂」、「蘊謂」、「當謂」與「必謂」。 
  
           在「實謂」層次,通過版本考証、原典校勘、作者傳記 
       …等等歷史文獻的嚴密考察,儘量忠實客觀地理出作者以及 
       原典的本來面目。在「意謂」層次,須在「實謂」的話語或 
       文字表達之中,通過脈絡分析、邏輯分析與層面分析,對於 
       原典儘量求得語義的了解與整理。於此層次,可以發現到以 
       下十四門的《起信論》義理:不二門、二諦門、實相門、緣 
       起門、心性門、心識門、實存門(迷悟門)、業報門、解脫 
       門、修行門(禪定門)、戒律門(道德門)、應病門(治療 
       門)、教化門與時機門,眾門彼此息息相關。在「蘊謂」層 
       次,還得進一步設法尋求原典可能藏有著的種種不同的詮釋 
       理路,或豐富的義理薀涵。我們在此書可以找到至少四種詮 
       釋進路,即如來藏緣起論說、天台圓教不二法門理路、天台 
       本覺論理路與頓悟禪教的路數。在「當謂」層次,還要跳過 
       「蘊謂」層次所獲得的各種詮釋進路,依創造的詮釋學洞見 
       ,去掘發原典表面結構底下的根本義諦出來。依此洞見,可 
       以發現到此書的根本實義當在不二法門(而非如來藏思想) 
       ,乃為此書真正的思想源頭。在「必謂」層次,我們踐行一 
       種「批判的超越」,完成原典作者所未完成的思想課題,而 
       達到了以下的結論:「《起信論》的理論結構(必須)以不 
       二門與實存門(迷悟門)的根本契合為基點,有此基點乃有 
       二諦門的成立,又依二諦門而有(如來藏)緣起門,包容心 
       性門與心識門,以及實相門;至於其他諸門,皆依此基本理 
       論而一一分別成立。」 
  
           佛教經、論的開展歷程,可以說是一部創造的詮釋學史 
       ;《大乘起信論》允為第一流的論書,也應該依此看法做進 
       一步的研究與發展。 
  
 《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  
  
                
                 上一篇(大乘起信論疏卷第三) 回目錄 下一篇(大乘起信論疏卷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