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部九卷摘要 
                五部九卷摘要 
選自(善導大師全集) 
五部九卷摘要  
一、《觀經四帖疏》摘要  
1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2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3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湣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4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5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6  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7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8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9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10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11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12 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13 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  
14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15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16 所聞化贊,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聞經之事。 
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  
17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18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以下,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觀念法門》摘要  
1   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 
佛言:「專念故得往生。」  
2  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3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4   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  
5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6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7  若有眾生,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皆乘彌陀佛大願等業力為增上緣。  
8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9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10 十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三、《法事贊》摘要  
1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2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3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    專心想佛佛知人  
4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複專  
5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6  誓到彌陀贍養界    還來穢國度人天 
願我慈悲無際限     長時長劫報慈恩  
7  彌陀願力皆平等     但使回心華自捧  
8  世尊說法時終了     殷懃付囑彌陀名  
9  四十八願殷懃喚    乘佛願力往西方  
10  無問罪福時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四、《往生禮贊》摘要  
1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煩惱具足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2 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歎西方,勸專念等,有何義也? 
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 
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  
3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4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5  自信教人信     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6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7 六方如來舒舌證     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     十地願行自然彰  
8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故名阿彌陀。  
9 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10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  
11 若稱佛願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12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五、《般舟贊》摘要  
1  得免娑婆長劫難    特蒙知識釋迦恩 
種種思量巧方便     選得彌陀弘誓門 
一切善業回生利     不如專念彌陀號 
念念稱名常懺悔     人能念佛佛還憶  
2  一一光明相續照     照覓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諸佛國     極樂安身實是精  
3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4  莫論彌陀攝不攝    意在專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決定向    臨終華蓋自來迎  
5  普勸眾生護三業     行住坐臥念彌陀 
一切時中憶地獄     發起增上往生心  
6  畢命為期專念佛     須臾命斷佛迎將  
7  一切時中相續作     至死為期專複專  
8  普勸有緣同行者     專心直入不須疑  
9  萬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為尊  
10 普勸有緣常念佛     觀音大勢為同學  
11 若能念佛人中上     願得同生諸佛家  
12 利劍即是彌陀號     一聲稱念罪皆除  
13 謗法闡提行十惡     回心念佛罪皆除  
14 念佛即是涅槃門  
15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 
 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 
 隔則六道因亡,輪回之果自滅; 
 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16 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上一篇(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 回目錄 下一篇(彌陀本願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