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0/04/26 10:54:53 NPO  編輯部 報導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專題報導】

 

提到德國,音樂家有貝多芬、文學家有哥德、科學家有愛因斯坦、哲學家則有尼采、賽車手有舒馬克、軍事家有隆美爾,連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都是德國人,德國在各行各業都有名垂青史的大人物,難怪常自詡為世界優秀人種。

 

一般人心目中最頂級的房車賓士和BMW,也是德國製造。駐德大使魏武煉,以其駐德經驗,推薦德國最值得台灣學習的5件事:重社團與群體、重計畫與實踐、重環保愛地球、重社福與弱勢、重人文及職業教育。

 

1.社團 世界之冠

 

曾有德國人開玩笑說,德國沒有社團,國家就會分崩離析,這句話顯示社團組織在德國社會的重要性。2008年德國登記有案的社團數,高達554000個,以人口密度而言,社團數量居世界之冠。

 

德國社團歷史非常悠久,1794年普魯士法院即承認人民組團結社的權利,1871年德國法律明訂社團規範。社團在德國是民主象徵,參與社團就是為社會盡一己之力。

 

「我國過去社團不太發達,人民較關心自己周遭的事物」,魏武煉認為,台灣民主化後,社團與社區活動紛紛發展,人民開始關心彼此,也了解到團結力量大的道理。國內社團若能仿效德國模式,除增加國人向心力,也可增加國際參與。

 

2.處事 一絲不茍

 

嚴謹與一絲不茍,是德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曾有台商想代理德國產品碰壁,理由是德國要求台商先提出銷售計畫,評估哪些點會賣多少貨;但台商卻認為還沒賣怎知會賣多少,觀念大不相同,因此台商拿不到代理權。

 

德國人照計畫辦事,生活細節也如此。洗衣服一定翻洗滌標籤,按指示調整水溫;標示「手洗」的衣服絕不可能扔進洗衣機,即使選擇「手洗模式」也不行。德國每家必有烘衣機和熨斗,以因應標籤上的「烘」與「燙」。

 

德國法令多如牛毛,大約有2100個法律及3140個法規,大事小事統統由法來決定。連養寵物這種怡情養性的事,德國也列出詳細法規,養狗要繳稅,還要送到狗學校接受教育,這樣才可以品行良好、有條不紊的跟在主人身邊。

 

3.環保 全球典範

 

德國重環保堪稱世界典範,內閣早就成立環保部,以環保為宗旨的綠黨一度成為執政黨。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技術執世界牛耳,各國在推動再生能源相關法案時,多以德國為依歸。

 

德國很多房子都是環保屋。除一般電力外,很多房子還會另設太陽能發電系統,或用火爐燒柴加熱。德國人喜歡木造屋勝於鋼筋水泥房,只因為環保,也對身體較健康。

 

環保意識深植人心,垃圾分類做得非常徹底。家用垃圾分類,建築垃圾也分類,回收物也有固定的回收點。80%以上的垃圾因為妥善分類,而被重新利用,垃圾分類在德國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

 

4.弱勢 深獲保障

 

德國的社會福利相當好,勞工的地位與保障讓全球勞工羨慕。每周有固定工時,雇主不能無故延長;每年有1個月以上的發薪假,雇主不能扣著不准休。因為法律明訂勞資關係,雙方不太會有衝突情況,彼此互相尊重。不景氣時勞工回家休假,雇主不會裁員;為了共體時艱,工會甚至會發起減薪。

 

德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國家,相當保障弱勢族群。勞資關係上較重勞工,房屋租賃上較保障房客,養兒育女的職業男女,不但可休14個月的生育假和1年的育嬰假,薪水還可領原薪的三分之二。

 

德國社會福利從小開始照顧。育兒金按孩子的人頭數給,生得越多領得越多,0歲到5歲是第一級,6歲至11歲是第二級,12歲至17歲是第三級,級數越高領得越多。18歲後如果繼續受教育,育兒金還可以領到25歲。

 

5.教育 公立免費

 

德國將教育視為國家責任,公立系統從幼稚園到博士班都不用收費。從小德國就在教育中培養國人的理性與實踐,高中畢業就要學寫畢業論文,論述必須列出參考依據,還要加上等量的個人看法。

 

德國也在教育中培養人文素養和職業訓練。小學時安排課外活動,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或兒童劇表演;中學5類必修,包括家政與音樂。

 

德國的職業教育相當發達,全國大學不過60幾所,職業學校卻有300多個。社會重勞工,德國學生並不認為職校是較低等選擇,目前德國有170多萬學生在職校就讀。

 

職業學校會與企業合作,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念書時就開始實習,畢業後可立即就業,不但降低年輕人的失業率,也幫助企業培養可造之才。

 

2010/04/2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