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0-10 01:30
  • 旺報
  •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長期研究西藏問題的李江琳再以新書對暴力改造社會進行反思。(記者李怡芸攝)

 長期研究西藏問題的李江琳再以新書對暴力改造社會進行反思。(記者李怡芸攝)

     兼以歷史學者及作者身分,繼《1959:拉薩!》描寫達賴喇嘛流亡史後,李江琳再於事件後60年,於07年開始持續研究西藏流亡史,在印度和尼泊爾訪問了近300名西藏難民後,爬梳大歷史與平民人物的口述微觀歷史,於今年推出《當鐵鳥在天空飛翔》一書,對李江琳而言,研究西藏不是為誰發聲,而是出於對歷史真相的使命感。

 

     揭開傷痕 卻一笑面對

     李江琳在幾年的田野調查與數十萬筆的史料考證中完成《當鐵鳥在天空飛翔》後,回看2010年的《1959:拉薩!》她表示,當年還有些多年來被所讀的歷史欺騙的憤怒與急著想說什麼的情緒,但在第二本著作裡,已完全擺脫想說服讀者的心態,只想說事實。而達賴喇嘛的提點:「你做這項研究,不是出於你對我的支持,也不是出於你對西藏的支持,而是因為你要知道真相。尋找真相,這才應該是你的動機。」這番話對李江琳如醍醐灌頂,也成為她寫作時的圭臬。

     「這些年所遇到的流亡藏人,談到個人過去經歷的這段歷史,往往沒有控訴,沒有指責,甚至一笑面對,這帶給我很大震撼,原來人可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以為放不下的憤怒、仇恨。」雖然在訪談過程中為挖掘出更深刻的個人經驗,總難免要殘忍地揭開傷痕,但李江琳認為,真相是全球華人乃至全世界應該有所知的。「歷史是無數人的經驗整合,有血有肉,每個人都有其角色。」

     微觀視角 避用敏感字

     以微觀的視角說故事,李江琳不否認歷史難免涉及敘事角度而被批判為片面的真相,她除了在話體體系上格外謹慎,包括不用「起義」、「反抗」等字眼而用「戰爭」、「抗爭」代替,另外李江琳也自我期許「在學術上,兩方都指責你,表示你做到了真正的中立。」她強調:「整理這段歷史不是為了只說一個人(達賴喇嘛)的事,而是無數人的事,這些人當中有許多人是生平第一次把自己的經歷公開說出,可說是生命的囑託。」她希望以歷史為鏡,提示人們反思社會改造的過程不應再使用暴力。

     雖然自知此書仍會被大陸視為禁書,但欣慰的是不少中國內地讀者紛紛上網找她的書看;面對台灣讀者關心的台海關係,李江琳也以歷史學者的角度剖析:「歷史讓我們去檢視自身的弱點,包括恐懼、金錢和權力,堅持原則,就不易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