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洪建德/醫師(台北市) /2012.03.19】
最近常被詢問「吃白米飯易得糖尿病?」這是因為北美在中國與日本所做的研究而引起波瀾,其實這結論與目前鐵證如山的事實違背。
當年fujimoto針對第二代日裔美國人所做研究證實,日裔美人因飲食西化,所以比本土日本人易得糖尿病。這次的研究,以吃米飯多導致中國人、日本人易得糖尿病的推測,實過於牽強。
一九八七年我的社區研究即發現,許多糖尿病人在正常肥胖度即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廿三時,就已經罹患糖尿病;我發現日本經濟發達早年也有類似結果,身體質量指數廿以上(很瘦),糖尿病罹患率就逐漸增加;但在這同時,人們的油脂攝食量與總熱量上升,澱粉攝食量漸減。其中台灣與日本的米飯攝食減少更多,取而代之的是進口的小麥、燕麥、大麥等。
台灣每人每天白米供給量從民國五十年三八四公克,到五十六年三○六公克,七十三年二○六公克,遞減為民國七十九年的一八六公克,九十五年的一三一公克,九十九年的一○六公克,已在推薦量之下,還在呈拋物線下降中,且在十年前超越日本下降幅度。在這當中糖尿病發生率與罹病率卻節節上升,所以非白米之過。
白米每一百公克才有六點五公克的蛋白質,高筋麵粉卻有十一點六公克,人體必要的必需胺基酸中的「離胺酸」分數只有三十九,反觀米飯中的離胺酸高達六十一,加上消化率是禾本科之首,所以慢性腎病需要低蛋白質治療,米飯就是很好的主食,也不會吃到過多人體不必要的胺基酸。
對糖尿病飲食推薦,各國多主張澱粉熱量應占總熱量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蛋白質應占百分之十二至廿。糖尿病人應吃適量澱粉,減少油脂,尤其限制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及中低量的蛋白質。
另外,在治療與預防糖尿病時,許多研究都主張要吃低GI值(低升糖指數,即吃進肚子後,血糖值不會上升那麼快)的糙米。但是我在一九八五年也針對國人常用的十六種主食作了比較研究,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白稀飯的升糖指數是米飯的一○六%,糙米飯更為一○七%。各國研究也顯示,不同研究差異、米的品種,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測量都有差異,個體間差異也大。只能當作參考,不能列入糖尿病治療指標。
選擇食物並非理性,也非全然都能有所選擇。看到好吃的食物,與食物的健康信念,食物存在的氛圍,甚至生產地都有影響。人類自古看天吃飯,德國長不出水稻,台灣也不可能生產黑麥,所以以前餐桌上的糧食受限於地域,台灣糧食自給率世界最低之一,只剩三成,易受戰爭、饑荒與天災影響。
其實米飯很好吃,尤其近十年來米飯更香Q,可以搭配魚、豬肉、牛肉或蔬菜、菇菌,或與醋、醬油、豆製品、味噌、酒類等調味料相得益彰,更能勝任腥味的大腸、水產類,所以我家每天仍以米飯為主食,並享受多樣化的飲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