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高希均】
冷戰的年代,邱吉爾以「鐵幕」形容失去自由的疆土;全球化時代,奈伊倡導「軟實力」,孕育了人類新希望。
善用軟實力,政治人物就可以變成了和平的推手;錯用硬實力,政治人物就會變成戰爭的殺手。
首先提出「軟實力」論點的是世界級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他已有十年沒有來台,八日將會晤馬總統並發表公開演講。
維基解密的文件中引述希拉蕊面告澳洲總理:面對中國,美國硬不起來。馬總統執政二年來,即是運用軟實力,開拓了兩岸關係的新頁。「軟實力」(Soft Power)是指以說服力及吸引力方式,逐步獲得政策效果;「硬實力」(Hard Power)則是以威脅及強制的方式達成政策目標。台灣的軟實力呈顯在開放、民主、自由的制度上;重視教育、文化、科技、創新、醫療、健康等的政策上;以及人民善良、認真、努力、公德心的態度上。
二年多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礎是存異求同,先易後難。軟實力就在追求共同利益的雙贏下發揮了催化的效果。在國際空間拓展上,台灣也是發揮了說服力與吸引力,獲得了赴歐免簽證。
十一月二日引起全世界最重視的新聞,不是當天的美國期中選舉,而是英國首相卡麥隆在倫敦與法國總統沙克吉所簽署兩項史無前例的英法軍事合作條約—共同研發核武,共同使用軍事設施(包括航母共用),國際媒體形容這是從「歷史世仇」轉為「國防連體嬰」。此一軍事合作將使英國在未來四年可以刪減約台幣一點八兆國防預算。
目擊這一幕,台灣當然有深切的感受。我們的理性選擇:就是朝野同心合力善用「軟實力」與「和平紅利」;擴大經貿及其他交流,獲得「整合利得」(Gains from Integration)。試看經過近五年的波折,美國與南韓自由貿易協定即將在明年生效。這對我們的負面衝擊不能低估。
如果兩岸在簽訂ECFA後,加快資源整合,那麼台灣就不易被拋棄在世界潮流之後,而且還出現了眾多的利益:
(1)比較利益法則帶來了互利。(2)生產因素互補增加了生產力。(3)產業規模擴大減少了成本。(4)產業鍊的配合,增加了競爭力。(5)微笑曲線兩端的追求,增加了利潤。(6)彼此互動的增加,減少了戰爭風險。
這些「利得」就是讓參與整合的台灣與大陸企業與民眾共賺世界的錢。再進一步說,兩岸人才與資源的整合過程,即是在相互磨合、相互學習之中,凝聚共識,減少對立與自大,變成「命運共同體」。在人類三百年的歷史中,專業的「分工」帶來了繁榮,資源的「整合」會帶來世界的和諧。
馬總統在一次重要的演講中指出:「軟實力可以完成許多鈔票或船堅砲利做不到的事。我們要善用奈伊教授所稱的軟實力,為台灣開創更好更遠大的未來。」
打開政治僵局的「機會之窗」,如奈伊所提醒,常常曇花一現。如果兩岸同時多用軟實力,那就是兩岸人民之福。(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