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11/12 08:20:31 NPO 喇嘛網 編輯部
密宗瑜伽的幾種修習方法
洪丕謨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印度善無畏傳經中土,帶來該國密教胎藏界密法《大日經》,不久與弟子一行譯成中文。此後開元八年(720)時,彼地金剛智與弟子不空又傳入印度密教金剛界密法經典著述《金剛頂經》,並由不空獨力譯出。後來,善無畏、金剛智等所傳兩種密法,經彼此融會充實,於是以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密法,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的密宗,就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漸漸生根開花了。
在深奧的密宗修持諸法中,與修性養生關係密切而暗合氣功原理的,主要有三密瑜伽、金剛誦、寶瓶氣、拙火定、大手印、大圓滿等法。
一、三密瑜伽
所謂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所謂瑜伽,意即相應。因此三密瑜伽,用漢地的話來說就是三業相應。三業與誰相應?回答為:修持者本人的身、口、意三業,時時不忘與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應。
那麼何謂本尊呢?本尊又稱自尊,為密宗修持者本人平時最為尊奉的一尊佛、菩薩或金剛。密宗認為,修持者本人若要成就本尊的所有智慧功德,從而即身成佛,非得修習與本尊相應的三密瑜伽不可。
在具體修習中,三密有有相三密和無相三密之分。有相三密:本尊的身相、手印、所持器杖標幟等為身密,本尊的真言(咒語)為口密,本尊的淨菩提心(類似於禪宗的自性、真心)為意密。無相三密:本尊的身、口、意三密,實際上無一不從淨菩薩心的妙用中得以自證,正如《演密鈔》所說:寂密者即無相義,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有相三密、無相三密之外,唐密還把胎藏界的三部本尊和三密掛起鉤來:以佛部表身密,蓮花部表口密,金剛部表意密。所謂佛部、蓮花部、金剛部,《蘇悉地經》說:諸佛形像即是佛部,諸菩薩形即蓮花部,諸世天像為金剛部。《大日經疏》卷五則說: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物,故名蓮花部;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
密宗行者有相瑜伽的修持方法,原則為手結印、口唱咒,以我的三密入本尊的三密,以本尊的三密入我三密,所謂入我我入,彼此平等。日本空海《即身成佛義》說:以手作印契(手姿手勢),為如來之事業時,自身本有之佛部諸尊,以身業為門,速疾開顯;口誦真言時,自身本有之蓮花部諸尊,以口業為門,速疾開顯;又以意觀滿月輪時,自身本有之金剛部諸尊,速疾開顯。趙朴初《佛教常識答問》則說:修法時,修持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
(一)身密
修持者按本尊的坐姿和手印安身安手,思想上認為我即本尊、本尊即我。
就坐姿言,密宗修煉最常用的為毗盧坐,亦即大、小乘佛教坐禪時所採取的雙盤結跏趺坐。因其坐法有雙足跏趺坐,兩手結定印安置臍下,脊直肩張,頜壓喉結,舌抵上齶,兩眼垂視鼻前,口吐濁氣後禁語,一心寂靜,於現前境不起分別等七要點,所以又名為七支坐。
毗盧坐之外,密宗修煉的特殊坐姿,還有方便坐、菩薩坐、蓮花半月坐、法身坐、報身坐、化身坐、匠工坐、垂足坐等。方便坐,梵語音譯悉達桑那,坐時先左腿內彎,膝抵坐墊,足抵會陰,然後右腿內彎,把右足外踝上方擱置在左內踝的稍上方,同時右膝也緊貼坐墊。其身、手等姿勢與七支坐同。由於這種坐姿要比七支坐易做得多,所以名為方便坐。菩薩坐,即單盤坐法。蓮花半月坐,坐時兩膝左右著墊內彎,腳心相對。法身坐,兩足膝的安置和蓮花半月坐相仿,兩手則拇指掐無名指末節,其餘四指握拇指成金剛拳後,並在一起很自然地置於足跟和會陰之間。報身坐又名如象臥坐法,坐時兩膝跪地,身體前傾,兩肘撐住地面,同時兩掌托頰,十指分豎,目視左右虛空。化身坐,其坐法又名仙人坐,坐時兩足膝併攏蹲踞而坐,雙膝豎起抵於胸部,兩手抱膝。匠工坐,坐時左膝豎起,右膝盤腿。垂足坐,坐時兩足自然下垂,踏於地上,或兩足交叉,腳尖點地。
再說手印。手印又名印契,為雙手十指結盛,藉以表示各種意願的種種手姿。《陀羅尼集經》說:誦咒有身印等種種印法,若作手印誦諸咒法,易得成效。在手印語言中,五指從小指到大拇指,依次表示為地、水、風、火、空五大。《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三摩耶標幟曼答羅儀軌》說:小指名地,無名為水,中指為火,食指為風,大指為空。于菩薩道十度中,又以左手小指表示施,無名指表示戒,中指表示忍,食指表示進,大拇指表示定;右手小指表示智,無名指表示力,中指表示願,食指表示方便,大拇指表示慧。一般情況下,亦有以左手印表示禪定,右手印表示方便的。如此等法,種種不一。
對於手印在密宗瑜伽修習中所起的氣功養生作用,當代佛學家陳兵闡述得好:從氣功學角度看,手印在瑜伽修習中無疑有它現實的作用。手印作為手勢語言,表示一定含義,可以輔助真言,起自我暗示作用。手印配合五大的組合法則,往往符合中醫經絡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有助於氣血的交流、開合、抗衡,從而可能產生輔助入定或調動內氣的作用。對禪功有素者來說,手印作為一種表示一定意願,又與自身經絡相應的發功信號,有助於內氣的發放及意念作用的成功。佛家的一些手印,已被氣功界所採用。
(二)口密
口誦本尊在定中所說真言,仿佛本尊就是我,我就是本尊在此定中誦著此真言密語。
所謂真言,梵語音譯曼怛羅(Manlra),別稱陀羅尼,舊時多譯為咒、神咒、密語、明咒等。因其語多為梵語的短語或字音,含義艱深,所以翻譯為難,多作音譯。天臺僧一行《大日經疏》卷一說:真言者,梵曰曼怛羅,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龍樹釋論》謂之秘密號,舊譯曰咒,非正翻也。
佛典認為,真言為佛、菩薩、金剛在定中由真如心中直接流露出來的真實不虛之言,其所含大致有真如性一體、隨相流出相成、加被護念、隨諸眾生所求不同、慈悲、以佛願度有情、以諸菩薩度有情、一切諸佛不思議此八種義。為此真言文字雖然多半簡短,但卻能夠總攝佛、菩薩等所發誓願及其所成就的一切功德,具有不可思議的效力。
真言的形式主要有長咒、短咒、一字咒、無字咒等。長咒一般較長,最長《楞嚴咒》,其咒文竟達千字以上;短咒則長至百餘字,少則一句兩句;一字咒又稱種子或種子字,《大日經疏》卷十說:從一字能生多,故名種子也。無字咒則圓覺無相之理。為了明白咒的大致情況,現舉觀世音菩薩唵嘛呢叭吽六字觀音密咒略作分析:咒中唵(om)為頂禮,嘛呢表示人的心性好比隨意變化的寶珠,叭表示清淨不染之心猶如紅蓮花,吽(hom)表示速疾顯現,摧毀障礙,達到目的。綜觀成千上萬諸咒,而以唵阿吽三字為總持咒。《瑜伽大教王經》說:唵字是大
觀音密咒圖
遍珠如來,阿字是無量壽如來,吽字是阿如來。然而三字之中,又以代表本不生義的阿字為一切真言的流出中心,所以有真言心之稱。《大日經》卷五說:所謂阿字者,一切真言心,從此遍流出無量真言。
密宗口密誦持真言,由於多抱著絕對恭敬虔誠之心,所以反復持誦,一心清淨,很快地便入於定中,而在客觀上獲得和氣功同樣的心理效應。其所誦真言習見者如唵、阿、吽等字,陳兵認為有產生內震動而打通身中經絡、激發內氣的特殊作用,故而可以自誦養生,至於他聽說的又可發功為他人治療疾病,則尚須作進一步觀察研究。
(三)意密
意觀本尊的淨菩提心,就是我個人的淨菩提心,我與本尊的淨菩提心契合無間,原無分別。
所謂淨菩提心,意即修持密宗初入初地,見法明道,得無蓋障三昧,如識種子迦羅羅時的意思。密宗認為,清淨的菩提心為東方阿如來的三摩地,一切眾生成佛的正因,其意為一切眾生都必須以淨菩提心為因為門,才能證入一切如來的境界。正如《大日經疏》卷一所說的:入佛智慧有無量方便門,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為門,若入此門即初入一切如來境界。
在唐密瑜伽中,淨菩提心觀由印度善無畏傳入。其法於觀想自性清淨心,亦即心的真實時,先把自己的淨菩提心化為一明澈瑩淨的月輪仰在心中,再在此心月輪的東、西、南、北、中上分別布上金黃色的地、水、風、火、空五字而觀,但五字的顏色,也有觀想為地黃、水白、火赤、風黑、空青的。《大日經》說這五字的實義為我是本不生。由於這五字五大原為法界體性所現,所以淨菩提心觀又稱字輪觀或法界體性三昧。關於淨菩提心觀所現月輪安置,既可從月輪平面朝上觀想,又可從月輪平面垂直如豎鏡觀想,也可從月輪化為圓珠觀想。
月輪圖
上述三密瑜伽,可因修持的派別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瑜伽原則為我即本尊,本尊即我,本尊所修的種種功德,即我所修的種種功德,我所修的種種功德,即本尊所修的種種功德。據說其法修習日久功成,能使自心本就具有的本尊功德疾速顯現,不離肉身而即自成佛。所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其三密相應的原理完全和氣功攝心入靜的意念功法、自我暗示等心理功法默相契合,可謂佛法無邊、功德無量。
二、金剛誦
按照藏傳佛教格魯派說法,修習無上瑜伽部密法,須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兩個步驟。
生起次第又稱起分,修時雖以本尊法為主,但卻儀軌複雜,並且修習成就入隨察漸收三摩地時,也只能死後往生本尊化土,見到本尊化身的境地。因此,修持者于修持生起次第之後,若要進一步證入菩薩初地,還非得修習圓滿次第不可。圓滿次第又稱正分,其修法以修習氣、脈、明點、幻身、光明為主。比起生起次第來,其儀軌雖然簡易,但有關修習之道,卻非得有人具體指導不可。
在無上瑜伽圓滿次第修煉氣、脈、明點的諸法之中,金剛誦的修煉之法,尤為人們所重視。其法糅觀息、誦咒、觀修脈輪之法為一體,又有起分、正分的不同。
修金剛誦必須先從起分入手。金剛誦起分又稱金剛數息法,其數息的修持進程先後分為數、隨、止、觀、還、淨六個步驟,是為無上瑜伽的六妙門。
(一)數息
端正身姿,調和呼吸,然後一心入靜,把意念專注在默數呼吸出入的次數上。這樣從少到多,意不散亂,便可進而修習隨息。
(二)隨息
隨息為意隨著呼吸行走,令不散亂之意。其法在吸氣時,默觀氣在鼻前一到五尺的地方被吸進鼻腔,然後經鼻入喉、貫心、下臍、抵於會陰,並由胸腹等處散佈於周身四肢。呼氣時,氣由四肢回流入胸腹,然後歷經喉、鼻而呼出至體外一到五尺遠的地方。如此修習,待呼吸出入遠近的經路歷歷分明之後,便可進一步修習止觀了。
(三)止息
隨息為心意隨著呼吸出入而出入之法,至止息則進一步把心息合而為一,不分彼此了。修時觀氣住於臍下,此後又漸漸住於全身,且泯然入寂,一念不生。
(四)觀息
觀息之法為金剛數息法中頗具異彩的一著。其法觀想地、水、火、風、空五氣從離鼻端八寸到一尺二寸處呼吸出入,五氣的色澤為地黃、水白、火赤、風綠、空藍,彼此各不相同,了了分明。
(五)還息
觀息純熟之後,當修還息。還息之法,也頗別致。其法于吸氣時默念十方諸佛光明功德,化為白色藏文嗡字入我鼻中;待氣入於臍間之時,又化為紅色阿字停留久住;呼氣之時,複又變為藍色吽字從鼻而出,入于一切眾生身中,為彼消罪增福。如此出入往還,一心除業向善,直至身脈結開解,便可進而修習淨息。
(六)淨息
還息純熟,入於淨息。其時心息清淨,呼吸出入之氣細緩勻淨,中脈開通,智慧之氣盎然而生。
修畢以上金剛誦起分,便可進而修習金剛誦正分了。
金剛誦正分的修習,亦有根本氣金剛誦和支分氣金剛誦的不同。其大要為默誦藏文嗡、阿、吽三字,並與觀想、呼吸密切配合。在呼吸從中脈入、住、出的三部曲過程中,入時誦想嗡字白色,住時誦想阿字紅色,出時誦想吽字藍色。由於其法能夠打開心間最難打開的都帝脈結,所以修習純熟之後,入、住、出之氣全都融於中脈,有進而壯健體魄、心寂生慧的效應。
三、寶瓶氣
寶瓶氣為密宗無上瑜伽的重要煉氣方法之一,又稱瓶息、瓶風、風瑜伽等,藏語稱為盆降。關於寶瓶氣的得名由來,《大幻化網導引法》說:寶瓶氣者,謂上氣下壓,下氣上提,有若函蓋相扣,氣藏其中,如寶瓶然,故曰寶瓶氣。
寶瓶氣的修煉方法,《明行道六成就法》把它歸結為引息、滿息、均息、射氣四種方法。由於這是一種較為剛猛的氣功之法,弄得不好,無益有損,所以除四法必須密切配合調劑之外,一般還須在修煉金剛誦起分純熟之後,再修煉此法。
(一)引息
引息就是吸氣。吸時用九出濁氣的九節佛風法,先盡力吐出胸中濁氣,然後一心清淨,以鼻調息,把氣緩緩吸進胸腹,使之充滿體中,同時提肛把下行之氣盡行提上。這時上氣下壓,下氣上提,上下兩氣合壓於臍輪之下,好比函蓋相扣。
(二)滿息
觀想左、中、右三脈,氣已貫滿左右兩脈,並由左右兩脈進入中脈,同時又咽津直入臍下,與氣同被擠壓,關鍵在於盡力閉息住氣,使之氣滿於中。關於滿息後閉息住氣的時間,初學者以半分鐘左右為宜,以後可以隨著功力的逐步深入而漸漸加長,以不勉強壓抑為要。
(三)均息
均息又稱消息。當閉氣閉到難以再閉時,繼而予以緩緩消散。其消散之法,有內消、外消的不同。內消觀想氣從左右兩脈流入中脈,到心間而散;外消觀想氣從中脈、四輪遍及全身,遍於每一毛孔而散。
(四)射氣
射氣即寶瓶氣法中的呼氣出氣之法,有沖射法和自然法兩種:沖射之法,於氣屏到不能再屏之時,觀想氣成藍氣如箭沖射,由頂門梵穴奪門而出,此法只可初修一次,至衝開脈道而止,以後不可再修;自然射法,在沖射一次之後,觀想氣從左右鼻竅射出,並於每次射出之時,稍許留一小部分之氣於臍下,稱為中住氣。
以上寶瓶氣修習法,除子、午兩時及大饑大飽時不可修習,其餘則不論行、住、坐、臥,隨時都可修習。據載修習寶瓶氣純熟以後,可以達到呼吸都無,純由中脈呼吸,並且數日不食也不感到饑羸的境地。
四、拙火定
拙火又名靈熱、丹田火、忿怒母,梵語音譯贊捺哩,意為能在體內發生大暖熱的臍下卒暴之火。由於其法由引發拙火而入於定,所以稱為拙火定。
修持者引發拙火的方法,大致有金剛誦、寶瓶氣、雙運道、觀想法、風息歸真法、風息歸心法等多種。
(1)雙運道即欲樂定,為密宗男女合修之法,修時由於欲火的作用,能使凝聚在臍下的能量轉化為拙火而沿中脈上升,但因其法秘而傳授慎重,且弄得不好反而危險,所以修持者一般不用此法引發拙火。貢噶《恒河大手印直講》引諸大德開示說:欲樂定重在氣功,人之揀擇尤為嚴格,多生過患,不易修習。且助長對治之法甚多,非必從事於此,乃能成佛。
(2)觀想法。其法于修拙火定時,先觀想臍下丹田處有一小火,在入定的過程中,觀想此小火漸漸增大增熱,遍於臍輪,隨之並愈益擴大,遍及周身四肢,乃至一切毛孔,由裏達外,光彩徹照,內而滌淨身中脈、氣、明點一切垢障,外而朗照宇宙,利樂一切眾生,最後則仍將此火用觀想之法收回臍下。
(3)風息歸真法。其法為《大乘要道密集·拙火定》所舉的觀想之法,又有觀脈短阿字、觀三脈亂迸火星、觀三脈發碎火焰、觀三脈迸射粗火焰、觀三脈迸細火星五種。
(4)風息歸心法。其法除觀焰流注、觀將欲滴明點、觀明點降火焰、觀穿透明點、觀注如蛛絲之菩提心五法外,尚有其他一些觀法。
無上瑜伽認為,拙火原為象徵生命之母的忿怒母的體性,由稟自母血、藏於臍下四寸許的紅菩提心所生。《大乘要道密集·拙火定》說:修道之人,自然臍下離四指許,無有血脈,暖氣所藏,梵書黃色短阿字之相,其阿字頓然相成,互極炎熱,不能觸著,梵書紅色短阿字上暴發猛焰故,是名拙火也。
當拙火由金剛誦、寶瓶氣或觀想等法引發並熾燃後,先循中脈而上升至頂,然後熔化頂上白菩提心而從頂、喉、心、臍輪降下丹田。在白菩提心熔化降下的過程中,可以依次生起喜、勝喜、妙喜、俱生喜四層逐層深化的喜樂。當最後一層俱生喜生出之時,可因心體光明的顯露而獲俱生智。
據修煉有素者稱,拙火定修習成功之後,非但心情喜樂,智慧豁露,並且身體輕安,可獲冬天單衣禦寒的神效。
五、大手印
大手印梵語名摩訶穆德拉(Mahamudra),為藏傳噶舉派的精華所在,薩迦派、格魯派也有傳習。何謂大手印?《大手印明點續》說:手為諸法空性智,印不越乎此空智。手喻空智,凡所支援,悉為手之功能,凡所顯現,即是空之妙用。印即印記,決定義也。由空所現諸法,決定不出乎空,生死涅槃,本來是空,以覺覺之,莫非正智。大者,謂更無深廣殊勝有過於此。綜合諸法,唯此為最高無上,故名大手印。察察士登說:大手印法,為顯密一切無上之精華,萬法之自性,即吾人自心當前一念也。這種唯此為最高無上吾人自心當前一念的大手印法,大致相當於漢地佛教所傳佛祖心印。
在修習中,大手印法有頓入法和漸入法兩種。
頓入法大手印又稱光明大手印,貢噶《恒河大手印直講》說:最上之大手印,則並亦無須乎灌頂等修,但當恭敬禮拜,承事親近于其上師,或僅觀上師微妙身相,即能立得證悟。其具體修法:身姿依七支坐法,俾使脈結解開,然後坐定調心,一切不思,連系心一處或持息之法也都棄於一旁。《大乘要道密集·新譯大手印頓入要門》說:一切善惡邪曲妄念都莫思量,離諸妄想,寂絕而住,稱順本心。調心入靜之後,繼而還須進一步作靜中觀心之法,以求證悟。薩囉訶《辯見頌》說得好:
以莫散心觀自心,若能自知自本心,
諸相自脫大樂中,散心亦皆成大印。
除卻靜坐觀心,以求徹悟,大手印的頓入之法,還有一種先陡然大呼呸字,接著又猛喝呀瑪呵,以期於驚愕中猛然洞徹自性之法。《推擊三要訣》有雲:
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縱離妄念,
離境安閒頓時住,陡然斥心呼一呸,
猛厲續呼呀瑪呵,一切皆無惟驚愕。
愕然洞達了無礙,明徹通達無言說。
法身自性當認之,直指本性第一要。
這真有點禪門當頭棒喝的味道了,只不過一為自喝,一為他喝,略有不同而已。
大手印的頓入之法,看似容易,但非上根器者不易探驪得珠,所以對於大多數中、下根器的修持者來說,其漸入之法則似乎更受歡迎。
大手印漸入法又稱空樂大手印,其法須先經灌頂,修金剛誦以使氣周流全身,修寶瓶氣以引氣進入中脈,修拙火定以產生四種喜樂,然後待到氣足心寂之時,方於第四級灌頂後,進而再修習無修瑜伽。
所謂無修瑜伽,就是大手印四瑜伽道逐級深入中的最後一個瑜伽。四瑜伽依次為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味瑜伽、無修瑜伽。大手印四瑜伽,與頓入、漸入之法都有維繫,而以與漸入法的維繫為多。其四瑜伽的修習大要如下。
(一)專一瑜伽
所謂專一瑜伽,意即系心一境以修止,又有有所依修止法和無所依修止法之分。無所依修止法為猛喝呸字斥斷雜念、悟徹自心的頓入法。有所依修止法為修金剛誦、寶瓶氣,或系心佛像、咒字、小明點而使之入定的漸入法。
鑒定由淺入深,證得專一瑜伽的標準有上、中、下三品。從心難安止到漸能入定,於刹那間見光明為證得下品專一瑜伽;能使定心入于光明,有時連夢中也能入定為證得中品專一瑜伽;於白晝黑夜入定出定,常住明體,不起一切分別為證得上品專一瑜伽。
(二)離戲瑜伽
離戲瑜伽又名無生瑜伽,其法在修止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觀,以從時間、有無、一異等方面反復反觀自心:心的過去、現在、未來究竟從何處生,向何處滅?心的實體究竟是有還是無?觀心與觀境、能觀與所觀究竟是一還是異?如此反復推觀,直至不見心的實體,遠離概念分別的戲論而證得自心的明體。
鑒定漸次深入,證得離戲瑜伽的標準也有上、中、下三品。雖已通達自心明體,但還有執著,還能生愛憎親疏之分的為證得下品離戲瑜伽;執著已經消盡,偶然還免不了迷失心光明的為證得中品離戲瑜伽;遠離斷常等戲論,法爾任顯任滅者,為證得上品離戲瑜伽。
(三)一味瑜伽
證得自心明體,於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的一切時中,一切事中,都能使此證得的心體不生迷亂,觀心與境、真與妄、體與相一味不二,就好比水之與波,體性一樣,稱為一味瑜伽。
鑒定漸次深入,證得一味瑜伽的標準也有上、中、下三品。雖然通達心、境一味不二,但還有不二之執的為證得下品一味瑜伽;于一切時中,已能不起執迷、分別之心的為證得中品一味瑜伽;永住世間,普濟有情,不失明體,晝夜如一為證得上品一味瑜伽。
(四)無修瑜伽
所謂無修,意即無能修、所修之念。由於此時已入瑜伽的上乘之境,所以一切均已任乎自然,無掛無礙,因往來自由而獲大解脫、大智慧。
鑒定最後深入,證得無修瑜伽的標準也有上、中、下三品。修持者已無須起心修無念的為證得下品無修瑜伽;運無緣大悲晝夜常住無修瑜伽的為證得中品無修瑜伽;福慧圓滿,成就三身,無修無證,登最上地為證得上品無修瑜伽。
以上大手印法,為密宗見性成佛的高級修持之法。近代藏密切法修持有素的氣功學家白族人桂明說,大手印功法,修得一般,可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壽;修得較好的,可以產生特異功能,顯現神通;修得最上乘的,可以了卻生死,明心見性,即身成佛。
六、大圓滿
大圓滿為藏傳佛教寧瑪派的主要修行功法。按照寧瑪派的說法,無上瑜伽部密法的修持,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三個步驟,而以大圓滿法為歸。
大圓滿梵語音譯阿底瑜伽,意即至高無上的瑜伽。大圓滿見認為,眾生內心本就具有遠離塵垢的清淨佛性,因此修持者只要把握好心體,聽其自然,任心隨意而往,專注于虛空明淨的境界,不必另有修造,便可成就一切圓滿,即身成佛,所以名大圓滿。
按照《大圓滿無上道廣大心要》說法,大圓滿心髓法的修習可以分為加行、正行兩個步驟。加行為準備階段功法,有修身、修語、修心的不同。
(1)修身。修身之法,修時坐、立均可,而以採取兩足跟相並,二膝屈曲外張,兩手在頂上兩指處合掌,兩肘左右向外的金剛立式為佳。金剛立的站立形狀取像于古印度兵器金剛杵的形狀,立好以後,觀想自身為紅、白、綠、藍各種顏色,無量光明、頂天立地的金剛杵,功畢之後,複用意念把此收回身中。修身的作用主要為練力強身,打通經脈。
(2)修語。修語之法,取立姿長聲誦呼吽字,作用為打通喉輪脈結。
(3)修心。修心之法,以澄明而無差別的思維,反復觀照自心,從而破除種種執迷,以達覺受光明、當體明空之境。
正行為功德圓滿階段功法,又有澈卻、妥噶兩法。
(1)澈卻。澈卻意為立斷,其法于覺受光明、當體明空的刹那上斷卻一切,無修無證,一心以體認自己本心為要。《大圓勝慧澈卻妥噶全書》說:只在一切法之顯現中,於當體明空不二的刹那上,無修無證,無散亂定住,明明了了,覺照認識,認識這個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間斷即是。修習澈卻的效驗,據說功成之後,非但可以延年益壽,自主生死,並且還可死後肉身幹縮,不致變壞。
(2)妥噶。妥噶意為頓超,其法又有看光、白關、黑關、睡眠等多種,如劉兆麟《〈大圓滿精要〉與寶瓶氣合煉功法》所述脫(妥)噶法,就以看日光為主。其法為:一心不亂,凝眸觀日,觀想空中由五彩虹組成的光環,在光環之空間放大光明,亦見光環間有瓔珞、項鏈圍繞,形成一幅連環套。此時,空中普現六種燈明,以利六根清淨。六燈明是:心肉燈明,白軟脈燈明,江夏水燈明,性清淨燈明,中空明點燈明,白生智慧燈明。隨著觀光運氣的功力深化,可看到空中之光環愈多愈大。繼續修持,空中可持現三身,是為《大圓滿精要》的空性觀之實踐過程。由於妥噶之法奧秘,所以不經師授,往往容易產生偏差,誤入歧途。至於其法修成之後,據傳可產生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這就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驗證了。
佛門日常生活中的純潔行為
佛門為了保證佛家弟子修持的健康進行,對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訂或提出了種種相應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如較為有名的,就有十善、六度、四攝、八正道等。這些道德規範或行為準則,不僅有效地保證了修持者行為的純潔而自利利人,有益眾生,亦且由於修持者思想境界的不斷昇華而洗盡身心塵垢,入于清淨澄明之境而獲延年益壽之效。
這些道德規範或行為準則的大要如下。
一、十善
佛門行為準則,向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誡。作為眾善奉行中的十善,是在和十惡相對比的情況下存在的。懂得了何謂十惡,十善也就在其中了。十惡如下。
(一)殺生
隨意虐殺生命為沒有仁愛之心的表現。當然,有時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不是絕對地說不可殺生,比如歹徒在瘋狂地殺人,你能袖手旁觀嗎?這就要看具體情況了。
(二)偷盜
偷盜之事,損人肥己,行為惡劣,為法律所不容,而行盜者的心理,更是陰暗而見不得人,膽小的還少不了與惶惶不可終日為伴。
(三)邪淫
邪淫有礙禮儀,這在佛門中是絕對不允許的。而在家修持的佛門弟子,除夫婦情愛之外,對於野花閑草,也半點沾惹不得。
(四)妄言
所謂妄言,就是虛妄不實之辭,或者說是騙人的鬼話。試想,一個正直的君子,又哪會信口開河,對人作欺誑不實之辭呢?
(五)綺語
所謂綺語,包括男女之事的污穢話,巧言令色的漂亮話,趨炎附勢的諂媚話。經常愛說這種話的人,其損人利己、靈魂醜惡可知。
(六)兩舌
兩舌就是兩邊搬嘴嚼舌,挑撥離間,對東家說西家不好,到西家又說東家壞話,如此搬弄是非,搞得人家好端端的矛盾百出,自己卻在一旁幸災樂禍,故為佛門所不允。
(七)惡口
惡口是用惡毒語言咒駡人,以發洩自己對他人的不滿情緒;或出於妒忌心理,毫無來由地詛咒與自己風馬牛不相干的人。
(八)起貪
貪心不足,欲壑難填,則勢必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所以修持者一起貪心,就於德有損,修持不成了。
(九)起嗔
嗔為恚恨之心所發,因妒恨而大動肝火。惱火對人體健康的損害,早已為醫學所證實。佛門認為,一個人如果胸襟闊大,不斤斤計較于個人名利的得失、蠅頭微利,又何嗔之有?
(十)起癡
癡為愚癡。愚癡為不明事理、沒有智慧的表現,其結果常會導致好事變壞,或陷入思想上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于人於己,都無好處。
以上十惡,又稱十惡業。其中殺生、偷盜、邪淫為身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業;貪、嗔、癡為意業。身、口、意三惡業中,以意的惡業為最根本,因為心一起意,其他身、口兩種惡業便就隨之而生了。所以古人修性養心,最重治心,豈但佛門如此。
明白了十惡,作為與十惡相對的十善,自然就在其中了。十善為: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癡。
二、六度
佛門修持,以偏重於個人修養的為聲聞道,以注重于普度眾生的為菩薩道。我國大乘佛教,首重菩薩道的修行,而六度的行為準則,正是菩薩道自利利人所必須具備的六種品質。《楞嚴經》說: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菩薩發心。六度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所救度的對應內容,佛書所載為佈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
(一)佈施度慳貪
佈施有三種,《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說:一者法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法施為以世間善法樂育人群,或以佛教善法化導大眾。財施分內財施和外財施,能為別人獻出自己頭目、臟器、腦髓、生命的叫內財施,能施捨給社會田園宅舍或金錢以作福利的為外財施。無畏施是一種精神力量的佈施,能使被佈施的物件從精神的困擾中解脫出來。此外尚有食施等多種佈施。修持者若能廣行佈施之道,那就不難度去自己的吝嗇病了。
(二)持戒度毀犯
持戒為止惡行善的意思。佛門對於出家、在家弟子,都有不少清規戒律,但總的原則為己所不欲,勿勸他人。《無字寶篋經》說:善男子,所謂菩薩,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善男子,若有男子,善女人,護持此法;彼善男子,善女人,護持如來一切戒藏。何以故?善男子,愛自命者,則不殺生;愛自財者,不盜他物;愛自妻者,不侵他妻。修持者如能止惡從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便就度去毀犯他人利益的破壞行為了。
(三)忍辱度嗔恚
為人處世,忍辱最難。忍辱有世忍和出世忍兩種。《優婆塞戒經》卷第七說:善男子,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饑、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能作難作,名出世忍。因為忍辱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法句經》卷下《忿怒品》說:節身忍言,守攝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強。修持者若果能夠忍辱,便就度去嗔恚的火爆病了。
(四)精進度懈怠
《佛遺教經》說: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修持者若能于道業勇猛精進,必可度去懈怠的懶散之心。
(五)禪定度散亂
所謂禪定,就是靜慮,或者說是寂照。禪定有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出世間上上禪定等。《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明暘大和尚說:禪定度散亂,眾生是心性散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到處賓士,刹那刹那,念念不停,菩薩修行禪定,能夠度脫散亂之心。昔圓瑛老法師在寧波天童寺禪定悟道時說:山窮水盡轉身來,迫得金剛轉眼開,始識到家無一事,涅槃生死絕安排。又如《牧牛圖》說:人牛不見兩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若識此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這就是禪定能夠度去散亂紛馳之境。
(六)智慧度愚癡
智慧所以度愚癡,是由禪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這種智慧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於斷煩惱,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就見到我們本來面目了。
三、四攝
四攝又稱四攝法、四攝事,或四事攝法,為菩薩攝受眾生,應該義不容辭去做的有關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言行。
(一)佈施攝
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等。釋慧森《佛學課本》說:即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幫助他人,叫做佈施。又說:人是感情的動物,幫助他人是最能聯絡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順利,舉辦義務教育以及社會的慈善事業,都是屬於佈施攝眾生的法子。
(二)愛語攝
所謂愛語,就是態度親切誠懇,對世間充滿愛的語言,並由此而遠離一切傷人的惡語。有意思的是,在有些情況下,愛語還可以以硬語呵責,使之感悟的形式出之,只要目的是與人為善,出於一片至誠,相信別人是會感化的。
(三)利行攝
利行就是做好事,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利行不僅表現在對父母、妻子、兒女、兄弟等親人身上,還必須擴展到朋友間和社會上。凡是人家需要幫助的地方,以及社會福利公益等事,只要力所能及,我們都要去做。
(四)同事攝
同事就是和同合群,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共事,一起生活。
四、八正道
所謂八正道,也叫八聖道、八聖道分、八支正道,為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道的行為或思維方式。當初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輪(說法),就向五大弟子闡說過八正道。八正道為:正見、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每種正道之中,又有世間和道的區分。
(一)正見
正見為對佛門善惡罪福和苦、集、滅、道四諦的正確理解。《阿那律八念經》說:何謂正見?正見有二:有俗有道。知有仁義,知有父母,知有沙門梵志,知有得道真人,知有今世後世,知有善惡罪福,從此到彼,以行為正,是為世間正見;已解四諦苦習盡道,已得慧見空淨非身,是為道正見。
(二)正思
正思就是思維有益之事,不把腦筋動在壞處。《阿那律八念經》說:正思亦有二:思學問,思和敬,思誡慎,思無害,是為世間正思;思出處,思忍默,思滅受盡著,是為道正思。
(三)正言
正言,意即不說于人於己都沒有好處的話,並且處處講誦道語,勸人學好。《阿那律八念經》說:正言亦有二:不兩舌,不惡罵,不妄言,不綺語,是為世間正言;離口四過,講誦道語,心不造為,盡無複餘,是為道正言。
(四)正行
在言行上一心向善,並且修持精勤,叫做正行。《阿那律八念經》說:正行亦有二: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是為世間正行;身口精進,心念空淨,消蕩滅著,是為道正行。
(五)正治
修德自守,離惡向道,叫做正治。《阿那律八念經》說:正治亦有二:不殺、盜、淫,不自貢高,修德自守,是為世間正治;離身三惡,斷除苦習,滅愛求度,是為道正治。
(六)正命
勤儉致富,捨棄邪業,叫做正命。《阿那律八念經》說:正命亦有二:求財以道,不貪苟得,不詐紿心於人,是為世間正命;已離邪業,舍世間占候,不犯道禁,是為道正命。
(七)正志
清淨無為,不妒不怒,叫做正志。《阿那律八念經》說:正志亦有二:不嫉妒,不恚怒,不事邪,是為世間正志;離心三惡,行四意端,清淨無為,是為道正志。
(八)正定
心不邪曲,修習禪定,注心一境,得大解脫,名為正定。《阿那律八念經》說:正定亦有二:性體淳調,守善安固,心不邪曲,是為世間正定;得四意志,惟空、無想、不願,是泥洹原(涅槃),是為道正定。
五、其他純潔行為
除上述十善、六度、四攝、八正道外,佛門的純潔行為還表現在人倫、懺悔等多個方面。比如人倫,其包括父子、夫婦、師友等親友關係。就父母和孩子間的關係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一有為人子者要以五事敬順父母,做父母的要以五事敬親其子的說法:夫為人子,為以五事以敬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父母複以五事,敬親其子。雲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
自古以來,夫婦向為人倫所重。對此,佛門也有夫婦以五事互敬的說法。《長阿含經》卷十一說: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闕,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妻複以五事,恭敬於夫。雲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順旨。此外,有關母婦、臣婦、妹婦、婢婦、夫婦等五等作婦之法,也頗有意趣。《玉耶女經》說:何謂母婦?愛夫如子,故名母婦。何謂臣婦?事夫如君,故名臣婦。何謂妹婦?事夫如兄,故名妹婦。何謂婢婦?事夫如妾,故名婢婦。何謂夫婦?背親向疏,永離所生,恩愛親昵,同心異形;尊奉敬慎,無慢情;善事內外,家殷豐盈;待接賓客,稱揚善名。是謂夫婦之道。剔除其時代陰影、歷史局限,其中可取而足以增進夫婦感情之處,當亦不少。
在師長和弟子之間,佛典《長阿含經》卷第十一也有彼此五事以協調關係,增進情誼。弟子敬奉師長的五事為: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師長敬視弟子的五事為: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
又如交友之道,佛典認為有止非、慈憫、利人、同事四種朋友可以親近,又有四止非、四慈憫、四利人、四同事的說法。《長阿含經》卷第十一四止非為: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雲何為四?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憫念,四者示人天路。四慈憫為:一者見利代喜,二者見惡代憂,三者稱譽人德,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制。四利人為:一者護彼不令放逸,二者護彼不放逸失財,三者護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誡。四同事為:一者為彼不惜身命,二者為彼不惜財寶,三者為彼濟其恐怖,四者為彼屏相教誡。有此四種親友(親密無間之友),真是切磋琢磨,與人為善,得其所哉了。
在佛家弟子的純潔行為中,懺悔也是重要的一環。所謂懺悔,就是修持者一時起了不該起的惡念,做了不該做的錯事,後來感到慚愧不安,在心靈上進行自我譴責,自滌污垢,以獲得精神上重新安寧的一種佛門制度。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不可能沒有錯誤,沒有罪孽,包括思想上的、行為上的。為此,佛門懺悔有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除惡向善、淨化身心的作用。《觀普賢行法經》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華嚴經》卷第四十《普賢行願品》有偈頌說: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近代臺灣高僧大德星雲法師在《佛教的懺悔主義》講話中,還頗為慈愛地對修持者提出熱切希望說: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懺悔的態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見到自己的真如自心,享受快樂解脫的人生。
的確,從修性養生角度看,一個人如果因一念之差而做了錯事,那麼其思想上所背的包袱和心理上所受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弄得不好,還可能因此而引起諸如神經衰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患。然而當他經過獨自或當眾的懺悔,甚至是痛哭流涕的懺悔,從此棄惡從善,重新做人時,那麼其思想上的包袱便可由此而卸下,心理上的壓力也可由此而減輕,從而重新獲得身心輕安、精神昇華的愉悅。美國精神分析家威廉·佛萊醫生認為:眼淚能把機體內應激反應時產生的危險毒素排出,忍住哭的人意味著慢性中毒。因此,懺悔的淚水可以滌除內心的痛苦而消除毒素,減輕由精神憂慮、壓抑而導致的種種病苦,此言並非沒有根攀的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