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第一

 

  △頌文分三。初敘意。二正頌。三結勸回向。

 

  △今初敘意。明作頌之緣起,為全篇總冒。分四段。初頌大士悲智雙修。次頌大士以古佛應世,故名震十方。三頌大悲救苦為急,故娑婆緣重。四據經正訛,令起正信,為作頌之緣起。

 

  (一)嘗聞諸佛無身,而般若實為其母。菩提非樹,而大悲自發其芽。(二)故法身解脫,非智慧不得圓融。本智萬行,惟慈悲始能和會。(三)是以自他不二,明極即是如來。因果交參,行深實惟菩薩。(李長者注華嚴,謂觀音表悲,自在表智。且悲智二字,總該一切佛法理事各門,故以冠首。)

 

  〔一〕華嚴經光明覺品。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雲何諸如來,而得有其身。又彌勒告善財雲,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 六祖偈。菩提本無樹。 普賢行願品。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二〕法身,解脫,般若,如圓△三點,謂之三德圓融。(△,梵字,音伊,表三德圓融。) 華嚴以文殊表根本智,普賢表差別行,觀音表慈悲心。寄位第七回向。此十向乃從十住十行,而和融慈悲願力,遍興大利故也。 〔三〕自覺覺他覺滿,故名佛。 入法界品。離自他見,知從緣起故。 合論。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楞嚴經。明極即如來。又觀世音如來,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明因果相成,體用相徹也。 心經。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一)然而地入現前,猶慚四攝。位居不動,尚待三加。(二)豈非出纏之智障易生。入俗之願王難見乎。(三)惟大士尋聲救苦,寄號觀音。斷惑證真,得名自在。(四)稱為拈索,實遇無空過之辭。號作應聲,有感而遂通之義。(五)本正法明而作佛,原為釋迦之師。具千光眼而度生,又作彌陀之輔。(此因出悲智二名,順點出其他各名,俾世俗得知其遠本。)(六)願深無量,與毗盧同稱丈夫。德舉一毛,雖普賢莫知邊際。(七)故刹那稱念,等百千億兆之如來。偶爾受持,勝六二河沙之菩薩。(八)信乎名號尊貴,難可得聞。梵釋天人,皆應生敬也。(此從大悲經,言菩薩以至天龍,皆應恭敬,引起娑婆緣重。)

 

  〔一〕華嚴六地,名現前地。 合論。六地已前,於四攝中,未得自在。 八地名不動地,有三加七勸文。三加者,一諸佛現身,二與智,三讚歎摩頂。又經雲,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即入究竟涅盤,棄舍一切利眾生業。〔二〕智障,謂淨障。六地菩薩,有染淨二業未亡,故入纏不能自在。 普賢行願品。有十大願王。 十定品。諸菩薩于普賢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見。悉于眾會,周遍觀察,而竟不睹,亦不見其所坐之座。 〔三〕華嚴合論。觀世音,梵雲光世音。以慈悲光照世間,聞苦便救。觀自在者,明觀照成出世般若義。 〔四〕大悲咒經。觀世音,亦名拈索。拈索,即羂索之義。獵人以此取獸,獸不得脫。以喻大士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也。又往生論。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天地本起經。應聲菩薩,即觀世音。 周易繫辭傳。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五〕大悲咒經。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又觀音三昧經。是觀世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吾為弟子也。  大悲咒經。觀世音,亦名千光眼。 〔六〕大教王經。五丈夫同曼殊願,即今五佛。一毗盧遮那佛,二阿閦佛,三寶生佛,四觀自在王佛,五不空成就佛。 莊嚴寶王經。佛說觀自在菩薩,歷劫救苦,及住種種三昧,身諸毛孔稀有功德,普賢菩薩行十二年,不得邊際。 〔七〕十一面咒經。若有稱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諸佛名號,複有暫時於我名號,至心稱念。彼二功德,平等平等。 法華經。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 〔八〕十一面咒經。我由此咒,名號尊貴,難可得聞。 大悲咒經。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現作菩薩。汝等諸菩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一切人天,常須供養。

 

  (一)惟是華藏無盡,娑婆之苦集偏多。極樂易生,菩薩之慈哀尤切。(二)故塵刹現身,而此號施無畏者。蓮邦補處,更來茲攝念佛人。(三)為世間作眼目,曾昭皎日之光。唯海上多聖賢,乃屬白華之寄。(四)蓋以眾生業重,一子情殷也。

 

  〔一〕華嚴經。明華藏世界種,上下共二十重。最下重,有一佛刹微塵數世界圍繞。每上一重,增一刹塵世界。至最上重,有二十佛刹微塵數世界圍繞。娑婆在十三重之中心。 娑婆,此雲堪忍。謂眾生有貪瞋等煩惱,而能忍受生死苦果也。又雲雜會。謂三惡五趣,夾雜聚會也。 〔二〕法華經。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又觀世音菩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量壽經。觀世音,大勢至,現居此界,作大饒益,攝念佛人,生彼佛國。 〔三〕天地本起經。劫初時天下無光,彌陀佛擊犍椎集眾,謂過此八十恒河沙土,有忍土,失于光明,誰建功德。應聲菩薩,與吉祥菩薩,共議為世作眼目。應聲作日,吉祥作月。 華嚴經。鞞瑟胝羅居士頌雲,海上有山多聖賢。 補怛洛迦,此雲小白華,以山多此華故。又雲海島,以在大海之中故。乃觀世音菩薩應化之地,即今之普陀山也。 (四)占察業報經。雖複普遊一切刹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多。 華嚴十向品。菩薩等觀一切眾生,猶如一子。

 

  (一)庸是珍寶捨身,王臣供奉。香花稽首,婦孺歸依。(二)致崇祀者,五百身而有餘。紀感應者,千萬言而不足。(三)但文人記載,善籍原多。而野史流傳,訛言亦眾。(四)或稱捨身之王女,或謂服氣之神仙。(五)或疑帝釋之臣僚,或誤面然之形像。雖傳述不失于尊崇,而名位實鄰於誣謗。爰據契經,廣陳本跡。欲令善信,共結法緣。 (此從緣重,致多訛傳,特據經作頌,俾得正信。)

 

  〔一〕楞嚴經。所游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湣。〔二〕傅大士碑。觀音有五百身,在閻浮提,示同凡品,教化眾生。見停水經。 〔四〕俗傳大士為妙莊王第三女,名妙善。舍手眼愈父惡疾,乃現千手眼像。編年通論。載此為天神為南山道宣律師所說。又汝州志。載楚莊王第三女,曰妙善。王病篤,醫雲,必得親人手眼,方可瘳。公主遂割手眼,救父得痊,公主亦坐化。醫雲,此大悲菩薩也,言訖不見。莊王即封公主為大悲菩薩,建寺香山,塑千手眼像。或曰,莊王命塑全手全眼,宦者誤為千手千眼。案天神所告,或劫前事,但感通錄不載。至汝州志所說,則訛謬無疑。 紀史通鑒。載周宣王時,長桑公謂老君曰,我至南海,聞洛迦岩潮音洞,有一女真,稱慈航大士,彼教我飲甘露水法。又載羨門子曰,始皇北去,予入南海,訪慈航大士,彼出九節菖蒲,教我種食。又神仙鑒。載安期生見大士,請甘露方,大士贈之。此皆金丹教門,攀佛法以增聲價而惑世人,決不可信。更有醒夢道人心經真解,扳佛語作魔言,尤為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急宜焚毀,以消彼愆。 〔五〕海南一勺。載四川保寧府祈雨壇,顯化降筆文。有南海觀音,俯伏金闕,叩奏玉帝等語。直以菩薩為玉帝之臣屬。不知世俗尊稱之玉帝,即佛經之帝釋,乃是忉利天王。居其上者,欲界尚有四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而均在三界輪回之列。以望菩薩地位,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可受久成佛道,示居菩薩之觀音禮敬。須知此文,乃靈鬼假冒也。 世俗齋醮,每作面然大士像,此本於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固非訛誤。惟作像必右耳垂環,右足現女褲,謂大士能數十變化,而不能變此。鄙俚可哂。

 

  △二正頌,分二。初頌往劫本跡,以顯道大德宏。二頌此方感應,以顯悲深願重。

 

  △今初頌往劫本跡,以顯道大德宏。內分二大段。首修證。次應化。 修證門複分二段。首發心,頌受記經之往昔因緣。次證聖,頌楞嚴經之圓通章。 應化門複分二段。首釋迦佛前應化,頌悲華經發心受記。次佐釋迦佛應化,內分六小段。一教悲,頌華嚴經善財二十七參章。二教智,頌心經。三神咒,頌十一面咒經,消伏毒害咒經,不空羂索經,大悲咒經,並其他各咒經。四受記,頌受記經。五觀想,頌觀經之華座觀,及觀大士身相文。六禮敬持名,頌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圓通章之十四無畏,並觀經之接引文。

 

  (一)夫學者欲求作佛。首重發心。(二)不修廣大之因。豈獲真常之果。(三)菩提一發靡涯。福德乃能無量。(四)故華藏大眾,屢歎其難。淨土往生,又言其易。(五)欲求大士之發心。乃溯空王之往劫。(以下頌受記經之往昔因緣,說大士初發菩提心事。共二段)

 

  〔一〕六祖壇經。五祖問求何物,曰惟求作佛。 華嚴發心功德品。欲知一切諸佛法,宜應速發菩提心。此心功德中最勝,必得如來無礙智。 〔二〕發心功德品。發心無礙無齊限,欲求其量不可得。又雲,以諸三世人中尊,皆從發心而得生。 〔三〕發心功德品。帝釋問發心功德幾何,法慧菩薩言,難說難知,難思惟,難度量。 〔四〕華嚴入法界品。文殊告善財言,若有眾生,能發菩提心,是事甚難。又德雲言,汝已能發菩提心,複能請問諸菩薩行,如是之事,難中之難。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皆以發菩提心為正因,故曰易往而無人。 〔五〕溯者,逆流而上也。空王劫者,極言其久遠之詞。以大士發心,非佛莫知故也。

 

  粵有刹名德聚。佛號金光。有威德之明王。聞如來之法印。在園觀中,入於三昧。見蓮華內,化生二童。證一切之法空。為三際之坐斷。名無真實。說是假施。偶呈寶意之名。同禮金師之佛。問香華之供養,福德誰多。知塵刹之莊嚴,菩提最勝。于龍天中。作師子吼。發四弘誓,歎本際之難知。為一眾生,許歷劫而行道。斷除五結,拔身火宅之中。超過二乘,不宿草庵之內。願于萬億之劫,濟度眾生。攝取清淨之行,莊嚴佛土。此大士初發菩提,于眾生最為勇猛時也。

 

  觀音勢至受記經。佛言,乃往過去不可思議阿僧只劫,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佛號金光師子遊戲。有王名威德,聞佛說無量法印,於其園觀,入於三昧。左右有二蓮華,從地湧出,有二童子,化生其中。王問名號。右面童子偈曰,一切諸法空,雲何問名字,過去法已滅,當來法未生,現在法不住,仁者問誰名。左面童子偈曰,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欲求真實名,未曾所見聞。說名字語言,皆是假施設,我名為寶意,彼名為寶上。說偈已,與王俱詣佛所,頭面禮足,同聲問佛。雲何為供養,無上兩足尊,華香眾伎樂,衣服藥臥具,如是等供養,雲何為最勝。佛以偈答,設滿恒沙刹,珍寶莊嚴具,奉獻於如來。不如以慈心,回向於菩提,是福為最勝。童複說偈,諸天龍鬼神,聽我師子吼,今於如來前,弘誓發菩提。生死無量劫,本際不可知,為一眾生故,爾數劫行道。我若從今始,起於貪欲心,瞋癡慳嫉等,是則欺世尊。不起聲聞心,亦不求緣覺,當于萬億劫,大悲度眾生。如今日佛土,清淨妙莊嚴,令我得道時,超逾億百千。二童子,觀音勢至是也。于彼佛所,初發菩提心。又雲,此大士先供養佛,種諸善根,不可稱計。雖未發心,而以不可思議莊嚴,于諸眾生最為勇猛。 又宋施護譯雲,二童子者,一名寶嚴,今觀自在是。一名寶上,今大勢至是。 四弘誓,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五結,即貪恚慢嫉慳。 火宅,喻三界輪回諸苦。 華嚴經。七地菩薩,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 二乘,謂之止宿草庵。 無量壽經。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一)然而眾生本來成佛,無非約理之談。菩薩發心度人,豈竟不勞而獲。(二)性德雖具,非修德無以全彰,自覺已圓,而覺他乃能雙滿。(三)惟是歸元無二,何為方便之門。聖性皆通,孰是涅盤之路。(以下頌楞嚴經之圓通章 共八段)

 

  〔一〕圓覺經。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疏謂,本即本覺,是天臺之理即佛。 楞嚴經。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二〕起信論。真如之法,體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終無得理。 楞嚴經。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三〕楞嚴經。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又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盤門。

 

  (一)大士於是知以生滅心,不足為因地心也,故揀除意識。無分別智,乃合乎本地覺也,故圓照耳門。(二)蓋十方擊鼓,彰聞性之圓融。三次撞鐘,證法位之常住。(三)縱使夢中顛倒,偶迷舂搗之音。定知覺出思惟,固匪身心能及。(頌大士初選耳根,得圓通常三真實。)

 

  〔一〕本經。汝等若欲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正脈疏謂,此經要義,決定不用識心,以其與大定為生怨家,決定認取根性,以根性即是真心,即自性本定也。 生滅心,即意識。無分別智,即根性。 又經雲,我從耳門圓照三昧。 〔二〕經雲,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又敕羅睺羅擊鐘,問聞不,大眾言聞。及鐘聲歇,問聞不,眾言不聞。擊三次,問有聲不,眾言有聲。及聲銷,問今有聲不,答言無聲。佛告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又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法華經。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三〕經雲,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又雲,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爰有如來。名同菩薩。教以聞熏。入於禪定。

 

  本經。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禪定,即三摩地,亦雲三昧。此翻正受,亦雲正定。

  (一)顛倒聞機,直旋流而深入。返歸自性,更何妄之能生。(二)一念回光,不因明而立所。二塵俱遣,亦耽靜之忘情。

 

  本經。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一〕經雲,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又雲,旋流獲無妄。 又雲,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二〕永明定慧歌。一念回光正智開。 本經。覺非所明,因明立所。又雲,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二塵,即動靜二塵。 博山警語。做工夫最怕耽著靜境,使人困於枯寂,墮於無知。要不執靜境始得。   然根塵兩種,同為鏡上之痕。相見雙亡,始入人空之位。此大士證我空真如,見思惑盡時也。

 

  本經。於是漸增,聞所聞盡。 永嘉證道歌。心是根,法是塵,兩種同為鏡上痕。但永嘉所謂根,指下文之覺,所謂塵,指下文之空。與此經根指聞,塵指所聞不同。只借用其辭耳。根是見分,塵是相分。經雲,根結若除,塵相自滅,故雲雙亡。 又經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疏謂,此當見思惑盡,證我空真如。

 

  (一)但龜毛兔角,事障易除。水月鏡花,理魔難遣。(二)不加拶入之功。難免功勳之墮。非幻成幻,佛亦是塵。遠離複離,空尤當殞。此大士成法解脫之時,而始盡塵沙之惑也。

 

  本經。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一〕永嘉禪宗集。一人空慧,謂了陰非我,即陰中無我,如龜毛兔角。二法空慧,謂了陰等諸法,假緣非實,如鏡像水月。 理魔,即理障,一名所知障。宗門謂光影門邊事,最難透脫。故黃檗雲,忘境猶易,忘心至難。 〔二〕博山警語。做工夫雖至與法身相應,而命根未斷,須全身拶入,不顧危亡始得。宗門有功勳五位,定工夫之淺深。  密雲悟雲,穩密田地,忌墮功勳。 〔三〕本經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又圓覺經。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僧問雲門,撥塵見佛時如何,門曰,佛亦是塵。又圓覺經。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又雲,遠離為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本經。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此借用之,以喻空滅。 本經。空性圓明,成法解脫。疏謂,得法解脫。而塵沙惑盡矣。

 

  (一)既已空空。更須滅滅。(二)到竿頭而進步。向劫外而轉機。(三)功成者退,太平不見將軍。絕後再蘇,喪亡乃安野老。(四)燒木而煙滅灰飛。磨鏡而垢盡明現。(五)無明頓斷。寂滅現前。此大士從三摩地,得無生忍時也。

 

  本經。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一〕經雲,解脫法已,俱空不生。即人法二空之境亦空也。 梵網經。一切空空空。 圓覺經。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二〕長沙岑雲,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天童悟雲,轉劫外機,放風前箭。 〔三〕天童頌雲,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 又雲,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風穴沼雲,不立一塵,家國喪亡,野老安貼。 〔四〕圓覺經。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煙飛灰滅。 又雲,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五〕本經。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一)蓋奢摩密照,不同默默昏昏。禪定增明,長是惺惺寂寂。(二)雙輪並運,三種圓修。故得十方圓明,二種殊勝也。(三)於是五蘊全空。諸根互用。(四)住行向地,刹那頓超。身界根塵,覺心遍滿。(五)上同諸佛,現三十二之應身。下合眾生,施十四種之無畏。(六)彼法華龍女,不聞普度之功能。華嚴善財,未獲無作之妙德。(七)此則證於究竟,故傳古佛之名。善得圓通,始受觀音之記也。

 

  本經。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一〕本經。於奢摩他微密觀照。 道家雲,至道之極,昏昏默默。此正本經所謂法麈分別影事。 永嘉頌。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二〕永明定慧歌。如車二輪乘白牛。 三種,即奢摩他,三摩,禪那,三種。圓覺經。若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三〕心經。照見五蘊皆空。 本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四〕本經。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 圓覺經。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七〕本經。我得佛心,證於究竟。 又雲,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自此已後,雖知諸法離名,而說幻焰之法。眾生無相,而度夢影之生。(以下頌悲華經發心受記 共二段)

 

  華嚴賢首品。令知眾生性空寂,一切諸法無所有。演說諸法空無主,如幻如焰水中月,乃至猶如夢影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維摩經。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華嚴發心功德品。雖觀諸法而不取,恒救眾生無所度,知空無相無真實,而行其心不懈退。

 

  則有劫屆善持。佛名寶藏。彌陀禦世,方號離諍。菩薩為儲,假名不眩。大臣梵志,普度遍及天龍。諸子小王,發願乃求魔外。大士於是同事愛語,寄位凡夫。求富生天,不知緣覺。死生互瞰,儼同豺虎之身。命債須償,長轉人羊之轂。爾乃大悲海濟,再勸發心。正覺彌陀,首蒙授記。大士以九旬之供養,回向菩提。本七載之思惟,取淨佛土。慨夫六道旋輪。三途易墮。退失正法,盡諸善根。攝取邪行,多由惡友。願行菩薩道時。遠離恐怖等事。無依無舍,眾生之煩惱多途。若見若聞,我願之弘深如海。生大悲心而救苦,仍號觀音。繼無量壽以稱尊,複名積德。此大士率百億人,共發大心。故能於十方界,再受佛記也。

 

  悲華經。往昔過去恒河沙等阿僧只劫,有劫名善持。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眩。終竟三月,供養寶藏如來。各各發心,願作忉利天王,或梵王,魔王,轉輪王,或願大富,或求聲聞,無一人求緣覺,況求大乘。爾時大臣寶海梵志,遍勸世界男女,及天龍鬼神等,發菩提心。夢見王及王子,或豬面,或師子狐狼豹面,瞰種種蟲。複有無量眾生,來食其身。數數受身,亦複如是。因勸同發菩提心。太子思惟修習,種種莊嚴己佛世界。於七歲中,心無欲欲,乃至無香味觸想。因言我觀地獄,多諸苦惱。人天之中,數數墮三惡道。是諸眾生,以親近惡知識故,退失正法,盡諸善根。攝取種種邪見,以覆其心,行於邪道。願我行菩薩道時,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免此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菩提。寶藏佛授記雲,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無量壽佛涅盤已,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汝于一念頃,成等正覺,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偈曰,大悲功德,今應還起,十方諸佛,已授汝記,當成為佛,故應歡喜。 分陀利經。譯無諍念,作離諍。寶海,作海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作光明普至尊積德王。 佈施,愛語,利行,同事,謂之四攝法。 楞嚴經。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相來瞰。 又雲,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法華經。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 悲華經。爾時有九十二億眾生,亦各發願,取種種莊嚴勝妙佛土。

 

  洎乎我佛能仁。降神堪忍。是威德之明王,今成正覺。即大悲之梵志,早有因緣。故大士示居菩薩,隨學恒多。佐度眾生,現身尤普。(以下頌華嚴經善財二十七參章 共五段)

 

  釋迦牟尼,譯作能仁寂默。堪忍,見前。 受記經。佛言,威德王,我身是也。 悲華經。佛言,爾時大悲梵志,則我身是。 華嚴普賢行願品。八者常隨佛學。

 

  (一)初演華嚴。同歸法界。(二)善財問道,已過善度之城。含攝推升,特示梵音之海。(三)厥有山號白華。地成眾寶。(四)泉流池沼,功德之水常盈。華果樹林,教化之香普被。(頌華嚴鞞瑟胝羅歎德推升。以大悲菩薩,特加頌贊一段。)

 

  〔一〕如來初成道,現盧舍那圓滿報身,於三七日,演華嚴經。 華嚴以不可思議法界為宗,共十會說,最後為入法界品。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二〕善財南詢,第二十六善知識,即善度城鞞瑟胝羅居士。鞞瑟胝羅,譯雲含攝。〔三〕〔四〕本經。居士示善財雲,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即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木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合論雲,補怛洛迦,此雲小白華樹。其華甚香,表大士以慈悲謙下行華,開敷教化行香,令聞名者發菩提心故。

 

  (一)見夫岩谷林中。金剛石上。(二)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聖者。(三)無盡智炬,作暗夜之光明。一切法雲,覆福芽之增長。(頌善財初見大士,心中讚歎。)

 

  〔一〕本經。善財至於彼山,求覓此大菩薩。見西面岩谷之中,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石上,結跏趺坐。 〔二〕勇猛丈夫,見前。 〔三〕善財見已,歡喜踴躍,作如是念,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

 

  大士寄隨順眾生回向。說大悲解脫行門。現行四攝,非同三五之身。發願同居,永斷十八之怖。令彼稱名覿面,同歸方便之門。懺果修因,終入菩提之路。(頌大士為善財說大悲解脫法門)

 

  大士為善財南詢之第二十七善知識,寄位隨順一切眾生回向。 經雲,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或以佈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殺害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大眾怖,離惡趣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複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複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 清涼疏雲,佈施下,別明普現之義。方法華經三十五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彼三十五應,但是此中現色身,及說法耳。

 

  (一)誠以眾生譬如樹根。諸佛乃為華果。(二)十二類生,如奉父母。三世諸佛,始得菩提。(三)蓋自他不隔毫釐。生佛本無差別。(四)故普賢長子,繁興萬行。文殊小男,圓成種智。不登大士之門。難入毗盧之海也。(頌大士隨順眾生回向)

 

  〔一〕普賢行願品。譬如曠野,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二〕又雲,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又雲,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 〔三〕華嚴夜摩偈贊品。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四〕合論雲,普賢長子,舉果德于藏身,文殊小男,創啟蒙於金色。又雲,普賢表行,文殊表智,觀音表悲。三法屬於一人,具足周遍,名毗盧遮那。無十回向,無有菩薩得成佛道。

 

  (一)然而頓圓之教,只接大根。聾啞之倫,尚行小道。(二)良以鏡中認影,無故發狂。不知衣裡藏珠,本來未失。(以下頌心經 共二段)

 

  〔一〕賢首判教,初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頓教,五圓教。華嚴經屬頓圓。 華嚴以大根凡夫當機。 入法界品。於是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等,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以至不可思議菩薩境界。何以故,諸弟子依聲聞乘而求出離故。疏鈔雲,華嚴直顯一實深玄,須對權令知,故如聾啞。 〔二〕楞嚴經。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又雲,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一)大士深動哀憐。指陳般若。(二)回象王之顧。呼鶖子之名。(三)即色即空,非假鄰虛之析。不生不滅,毋忘恒水之觀。(四)五陰能破,十八之界相全消。四諦不為,十二之緣生頓息。(五)至此身裹十方。口吞三世。(六)不見涅盤之佛。何來罣礙之心。(七)如唱金剛字母,已過茶字之門。是為般若總持,乃說波羅之咒。此令利鈍普被。亦使悲智交融故也。

 

  〔二〕華嚴入法界品。文殊師利如象王回,觀諸比丘。 舍利子,此雲鶖子,以母得名。 〔三〕本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楞嚴經。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本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楞嚴經。佛告匿王,我今示汝不生滅性,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經過此流,即知是恒河水。佛言,汝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麵皺,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 〔四〕本經。照見五蘊皆空。 又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四諦,即苦集滅道。 青原思雲,聖諦亦不為。 本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即十二緣生法。〔五〕楞嚴經。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又雲,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南嶽思雲,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 〔六〕本經。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楞伽經。一切無涅盤,無有涅盤佛,無有佛涅盤,遠離覺所覺。 又圓覺經。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盤,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七〕般若經四十二字母,最後是茶字。故摩訶止觀雲,過茶字無可說。言金剛者,以此字母,即如來所證之金剛身。其義見於涅盤經。 本經。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咒,梵雲陀羅尼,譯作總持。

 

  (一)學者深諳修慧,固登華屋之門。僅得聞熏,亦植金剛之種。(二)所貴至誠恭敬,如覲天威。毋以妄想思惟,徒燒螢火而已。(以下總頌神咒持誦之法 共二段 先別頌持經功德)

 

  〔一〕楞嚴經。阿難言,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華嚴經出現品。食少金剛,終竟不消。 〔二〕印光雲,凡誦經,必須至誠懇切,如對聖容,親聽圓音,從首至尾,一直閱過。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便能悟二空法,證實相理。即鈍根亦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若一路看,一路分別。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增福慧而消業障乎。又雲,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業障,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業障,增十分福慧。 圓覺經,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一)惟是眾生無慧,偏多分別之心。我見易增,翻以畜聞成過。(二)爭猜乳色,言以眾而愈淆。未透牛皮,理以障而不見。爰開秘密之門。用塞思惟之路。(此於分頌神咒之前,出其咒語不翻之理由。故古德雲,咒圓解偏,解生咒喪。)

 

  〔一〕圓覺經。眾生無慧目。 起信論。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眾生,令舍文字,入於真實。若隨言執義,增妄分別,不生實智,不得涅盤。 圓覺經。惟益多聞,增長我見。 楞嚴經。畜聞成過誤。 〔二〕涅盤經。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何似。人言白如貝。問如貝聲耶,答言不也。問貝色何似,曰如米粖。問柔軟如米粖耶,米粖複何似,曰如雪。複問冷如雪耶,雪複何似。是生盲人,雖聞種種譬喻,終不能識乳真色。 僧問藥山儼雲,和尚不許人看經,為甚自看,山雲,我只為遮眼。曰,如是則學人亦可隨學否,山曰,汝若看,牛皮也須穿透。 天童頌雲,看經那到透牛皮。

 

  (一)時則我佛在竹筍道場,闡無遮之大會。大士以蓮華部主,統持咒之神仙。(二)宣十一面之咒心。普四悉檀之威力。(三)憶夫蓮華眼前。美音香處。(四)或作仙人,得無生法忍。或為居士,獲大悲智藏。以百八遍之誦持。超四萬劫之生死。(六)十重勝利,既受福於生前。四種功能,更得效於死後。(七)但得至心誦念,極樂能生。倘能如法修行,菩提在掌。(此一段頌十一面咒經。以受此咒時為仙人,為居士,故前列之。)

 

  〔一〕本經。佛在室羅筏竹筍道場。 楞嚴經。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密宗分五部。蓮華部,大士為主。 本經,觀自在菩薩,與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到已,頂禮佛足。 〔二〕本經。白佛言,我有神咒心,名十一面,具大威力。 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悉檀,遍施也。 〔三〕〔四〕〔五〕經雲,我憶過去恒河沙劫前,有佛名百蓮華眼,我時作大仙人,受得此咒,應時證得無生法忍。又過去過恒河沙劫,有佛名美音香,我身作大居士,受得此咒,便於生死超四萬劫。誦持此咒,複得諸佛大悲智藏,一切菩薩解脫法門。 〔六〕經雲,是故淨信男女,當恭敬至心繫念,每晨朝誦咒一百八遍,現身獲十種勝利。一身常無病,二諸佛攝受,三財寶無盡,四能伏怨敵,五尊貴恭敬,六鬼毒不傷,七刀杖不害,八水不溺,九火不燒,十不橫死。複得四種功德勝利。一命終得見諸佛,二終不墮惡趣,三不因險厄死,四得生極樂世界。 〔七〕經雲,於我所說神咒,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是人於無上菩提,領受如在掌中。

 

  (一)次則佛在庵羅園中。病滿毗舍國內。(二)夜叉愛取,既束手于良醫。月蓋情殷,乃求哀於我佛。(三)佛以五濁不可久居也,令系心於淨土。六識最宜速轉也,請智照之觀音。(四)祝淨光之普放,滅暗除癡。求安樂之能施,消災護厄。(五)大士本慈悲父母,乃宣心印除煩。世尊為憐湣眾生,更請陀羅破惡。(六)欲得現身,當知數息。(七)六字章句,畢定吉祥。五門禪觀,更增定力。(八)故離惡若飄雲遇風。見佛如奔流赴壑。(九)味饒甘露,滴來楊柳之枝。口皆霞光,贊遍蓮華之舌。(十)以故諸天供奉,如敬尊親。首題得聞,亦生淨土。(此一段頌消伏毒害咒經)

 

  〔一 〕本經。佛住毗舍離庵羅樹園大林精舍,時毗舍離國人,遇大惡病。 〔二〕經雲,有五夜叉,吸人精氣。良醫耆婆,盡其道術,不能救。有一長者名月蓋,詣佛白言,願世尊慈湣一切,救濟病苦。 智者疏雲,諸修行人,在分段未斷惑,造心之始,各有愛見之惑,致六塵傷壞六根而致病也。五根推理,名五夜叉,生五見故。 〔三〕經雲,佛言,去此不遠,正立西方,有佛名無量壽,菩薩名觀世音,大勢至,恒以大悲救濟苦厄。汝當作禮燒香繫念數息,令心不散,經十念頃,為眾生請彼佛菩薩。 疏雲,穢國眾生,見思毒害,欲借淨土來破其病。又觀音表中道正觀之智,為除毒之對治,故獨請觀音宣咒。 〔四〕經雲,普放淨光明,滅除癡暗冥。又雲,必來至我所,施我大安樂。 〔五〕經雲,我今自歸依,世間慈悲父。 疏雲,此經三咒,治三障。初咒除煩惱毒,次咒破惡業毒,後咒破果報毒。 經雲,爾時世尊,憐湣眾生,重請觀世音菩薩,說消伏毒害咒。觀世音大悲熏心,而說破惡業障消伏毒害陀羅尼咒。 〔六〕經雲,雲何得見觀世音菩薩,及十方佛。若欲得見,端身正心,使心不動。令息調勻,不粗不散,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成就息念無分散意。氣不外向,不澀不滑,調和得中,令心明淨。 〔七〕經雲,是六字章句,畢定吉祥,真實不虛。 疏。六字章句,釋者不一。以三寶為三字,觀世音為三字,於誦持為便。即經雲,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又經雲,佛告諸比丘,汝等欲服甘露無上法味,修五門禪,當自觀身,從頭至足,一一節間,皆令繫念,停住不散,諦觀眾節,如芭蕉樹,內外俱空。當知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八〕經雲,以此數息心定力故,如駛水流,疾疾得見觀世音菩薩,及十方佛。 又雲,若有宿世罪業因緣,及現所造極重惡行。夢中得見觀世音菩薩,如大猛風,吹於重雲,皆悉四散,得離惡業,生諸佛前。 漢天祿閣外史。若飄雲之遇風,奔流之赴壑,孰能禦之哉。 〔九〕本經。毗舍離人,即具楊枝淨水,授與觀世音菩薩。 又經雲,一切佛興世,安樂眾生故。異口各各身,端坐金剛座。口出五色光,蓮華葉形舌,讚歎大悲者,調禦師子法。 〔十〕經雲,慈心擁護持經者,恭敬供養接足禮,譬如諸天奉帝釋,亦如孝子敬父母。 又雲,若善男子女人,得聞此經首題名字,常得見佛,及諸菩薩,具足善根,生淨佛國。

 

  (一)複有布怛山中。莊嚴殿裡。(二)降妙覺之世尊。會大悲之菩薩。(三)乃宣如意神珠。是名不空羂索。(四)授從世主。教遍天人。(五)十億數之妙智現前。二十種之大利成就。(六)更加八法,淨土隨願往生。得入三摩,諸天常來擁護。(七)縱使罪難懺悔,癬疥亦得消除。即令詐現受持,沉麝自饒香氣。(八)欲成最勝之業。更嚴自在之身。(九)螺髻右旋,華冠上戴。鹿皮左覆,紺發下垂。(十)瓔珞以作莊嚴。香華而為供奉。(十一)信心自能感佛,故教身有光明。畫像無異真身,所以願能滿足也。(此一段頌不空羂索經)

 

  〔一〕本經。佛在布怛洛迦山,觀自在宮殿。其地有無量寶樹,周匝莊嚴。 〔三〕本經後序雲,印度諸國,鹹稱此經為如意神珠。 〔四〕〔五〕經雲,往昔有佛,號世主王如來。我從彼佛,受此咒心,教化無量百千天子,令趣菩提。以是功德,獲十億三摩地不空妙智。又雲,若人於月八日,專心齋戒,不雜餘語,誦咒七遍,現在得二十種殊勝利益。 〔六〕經雲,複獲八法。一者,臨終見觀自在菩薩,作比丘像,現前慰喻。八者,命終隨願往生諸佛淨土。 又雲,有此咒處,即有十二億諸天擁護。 〔七〕經雲,若人造諸重罪,毀辱聖賢,誹謗正法。當墮無間地獄,受諸劇苦,諸佛菩薩亦不能救。若聞此咒,一日夜受持齋戒,誦此咒心,所作罪業,現世輕受。或遭寒熱,及諸癬疥,不復當墮地獄。所造罪業,悉得消除。 又雲,若眾生聞此咒心,詐現受持,亦生勝輻。如人取旃檀沉麝,用塗其身,雖罵詈毀訾,而彼香等,終不謂此人毀我,吝其香氣而不與之。 〔八〕〔九〕〔十〕經雲,此神咒成就如是最勝事業,未成辦者,以素氎畫佛像,於右邊畫觀自在菩薩像。其身黃白,頂有螺髻,紺發垂下,首冠華冠,披鹿皮覆左肩上。自餘身分,瓔珞環釧而為莊嚴。壇內散白華,以八淨瓶盛香華水安八方。 〔十一〕經雲,至誠誦咒,滿八千遍,行者自見其身,遍放光明。觀自在便現其前,隨所願求,皆令滿足。

 

  (一)惟是大士受領秘密法門,原有微塵之數。普攝陀羅妙語,更非一會能宣。(二)故我佛再臨。聖凡重集。(三)將說大悲神咒。密放神通光明。(以下頌大悲咒經 共五段)

 

  〔一〕楞嚴經。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 本經。是妙法藏,普攝一切諸陀羅尼門。又是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 〔二〕本經。佛在補陀洛迦山,觀世音宮殿。與無央數菩薩聲聞,以至天龍夜叉,人非人等,皆來集會。 〔三〕經雲,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現。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

 

  蓋自無量劫前。千光王處。受此無礙陀羅。普作未來利樂。千手眼應念具足,八地超登。十方佛悉放光明,一時來證。

 

  本經。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名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憐我及一切眾生,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手摩我頂,言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超第八地。我發誓言,若我當來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身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具足。十方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

 

  (一)凡屬學人。當修弘誓。(二)先開十願,廣發菩提。再入三途,普為解脫。(三)昔禮空王之佛,因果無殊。今稱大士之名,始終不二。

 

  〔一〕〔二〕本經。欲誦持者,于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願。 十願,即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願我速乘般若船,願我早得越苦海,願我速得戒定道,願我早登涅盤山,願我速會無為舍,願我早同法性身。 又雲,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三〕弘猛海慧經。昔閻浮提有王名善首,有五百王子。第一太子名善光,值空王觀世音佛,乃發十願。一願知一切法,二願乘般若船,三願得智慧風,四願得善方便,五願度一切人,六願超生死誨。後四願文與上同。 又本經十願,每句上有南無大悲觀世音句。此十願文,上句只少南無二字。

 

  (一)更念本師。乃持神咒。(二)於是滅億萬劫之重罪,隨願往生。獲十五種之善生,更無惡死。(三)得階小果,尚是鈍根。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一〕〔二〕經雲,發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誦咒,一宿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國,隨願往生。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又誦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也。一不令饑餓困苦死,二不為枷禁杖楚死,三不為怨家仇對死,四不為軍陣相殺死,五不為惡獸殘害死,六不為蛇蠍所中死,七不為水火焚漂死,八不為毒藥所中死,九不為蟲毒害死,十不為狂亂失念死,十一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十二不為惡人厭魅死,十三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十四不為惡病纏身死,十五不為非分自害死。一生處常逢善王,二常生善國,三常值好時,四常逢善友,五身根具足,六道心純熟,七不犯禁戒,八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資財豐足,十常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所有財寶無他劫奪,十二意欲所求皆悉稱遂,十三龍天善神恒常擁衛,十四所生之處見佛聞法,十五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三〕經雲,若能精誠用心,齋戒懺悔,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果,此生即證。其利根有慧觀者,十地果位,克獲不難。 又雲,菩薩未階初住者,速令得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華嚴梵行品。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一)沐餘風之吹體,常生佛前。遇浴水之沾身,同歸淨土。(二)贊其功德,十二藏廣未能該。稱爾祈求,四十手施無不盡。(三)求大悲之別相,當具十心。是神咒之總持,聊宣九號。(四)此等威神之力,實菩薩所未前聞。廣大之經,即如來亦應隨喜者也。

 

  〔一〕本經。若諸人天誦持此陀羅尼。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眾生,得此人浴身之水,沾著其身,一切惡業,悉皆消滅,即得轉生他方淨土,蓮華化生,不受胎身濕卵之身。何況受持讀誦者。若誦持者,行于道路,大風來時,吹此人身毛髮衣服,餘風下過,諸類眾生,得其人飄身風吹著身者,一切惡業,並皆滅盡,不受三惡道報,常生佛前。當知受持者,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二〕十二藏,一佛身藏,二光明藏,三慈悲藏,四妙法藏,五禪定藏,六虛空藏,七無畏藏,八妙語藏,九常住藏,十解脫藏,十一藥王藏,十二神通藏。 四十手,文繁不錄。 〔三〕本經。大梵天王白菩薩言,唯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 又佛告阿難,如是神咒,名廣大圓滿,名無礙大悲,名救苦,名延壽,名滅惡趣,名破惡業障,名滿願,名隨心自在,名速超上地等陀羅尼。共九名。〔四〕本經。阿難言,此菩薩名字何等,善能宣說如是陀羅尼。佛言,此菩薩名觀世音,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皆應恭敬,莫生輕慢。 又佛言,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如來隨喜。

 

  (一)外此三世最勝,演十五之真言。一切隨心,詳四八之印法。(二)須彌頂上,身出明妃。淨居天中,目流妙女。(三)包羅蓮部,有七字之咒心。誤戴華鬘,受三回之佛請。(四)應金剛之祈願,曾現葉衣。遍法界而蒙熏,更饒香印。(五)莊嚴地獄,宣歷劫之因緣。秘密蓮峰,等神珠之如意。(六)頂呈羅刹,髻號一尊。頭現馬王,印崇千轉。(七)六字心咒,如來尚待尋求。千臂陀羅,譯者曾蒙聖證。(八)清淨奉請,天拜白衣。圓滿慈悲,相尊青頸。(九)說如來之名號,破惡生天。修菩薩之觀行,將身作佛。(十)凡此無邊神咒。眾多妙容。(十一)莫非運諸子之安車。詣道場之夷路。(十二)大作佛事,已符寶藏預言。圓滿菩提,宜受釋迦懸記矣。(此一段頌其他各咒經)

 

  〔一〕金剛恐怖集會方廣儀軌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大士說心真言,及頭頂眼等,共十五真言。 觀自在菩薩怛嚩多唎隨心陀羅尼經。大士說咒,及四十八印法。 〔二〕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毗盧遮那如來,詣須彌山頂,入諸三昧,出生十六金剛大菩薩。阿閦,寶生,觀自在王,不空成就,四如來,亦各出金剛像。毗盧遮那,複入四三昧,出生四大明妃。四如來,亦出四大明妃。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儀軌經。世尊遍觀淨居天宮,讚歎觀自在菩薩,授成佛記。大士還就本座,入普光明多羅三昧,從右目瞳放光,流出妙女。普告眾生,誓度苦海,遍遊世界。還至佛所,禮觀自在,持青蓮華,瞻仰而住。〔三〕阿嚕力經。觀世音菩薩,說唵阿嚕力迦娑嚩訶。此是一切蓮華部心,持者生極樂。 廣大蓮華莊嚴曼孥羅滅一切罪咒經。因梵壽國王,偶至寺,寺僧用佛頂華鬘迎王,王戴之而頭痛。妹勸見佛,佛說用常住物,果報決墮地獄。又問救濟之方,佛乃三請觀音菩薩說咒。 〔四〕葉衣觀自在經。佛在極樂世界,金剛手請觀音說葉衣觀自在菩薩咒,並持誦祈願各法。 日本續藏,有唐不空譯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熏真如妙香印法一卷。 〔五〕大乘莊嚴寶王經。從地獄出大光明照舍衛國,現大莊嚴。除蓋障菩薩,問何因緣,佛為說聖觀自在菩薩歷劫救苦之事。 如意輪陀羅尼經。觀自在菩薩白佛,我有大蓮華峰金剛秘密如意輪咒,如摩尼珠,令眾生所願滿足 〔六〕一髻尊陀羅尼經。觀自在菩薩,從頂化出羅刹王,說咒降伏諸惡鬼神。 陀羅尼集經。有馬頭觀音法印咒,有千轉觀音心印咒。 〔七〕觀音六字大明咒,一切如來皆不知其所得之處,乃經歷求此六字。即唵嘛呢叭[口*彌]吽。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神咒經。能滅罪治病,滿足祈願,與大悲心咒不同。唐智通譯訖,懇祈征應,即感聖證。 〔八〕清淨觀世音菩薩普賢陀羅尼經。大士說奉請咒,結界咒,根本咒。有天女著白衣,跪向菩薩。 日本續藏,有唐不空譯大慈悲圓滿無礙青頸大悲心咒印一卷。 〔九〕一切如來名號咒經。佛初成道,觀自在說此咒,受持者不墮惡道,生天成佛。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觀行儀軌。先觀成本尊觀自在身,修諸咒印。次觀行布字法,令己身與本尊身,如彼鏡像,不一不異。 〔十〕楞嚴經。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神咒。 〔十一〕不空羂索咒經後序雲,此三際種智之格言,十地證真之極趣,運諸子之安車,詣道場之夷路。 〔十二〕悲華經。寶藏佛授記雲,汝為菩薩時,已能大作佛事。 楞嚴經。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一)於是波羅奈仙人之苑。華德藏菩薩白言。(二)謂欲普度眾生。當得如幻三昧。(三)晨星有數,慨東土之難逢。彈指能超,羨西方之無量。(四)求世尊放白毫之光,直趣安樂。大士現紫金之相,來駐閻浮。(以下頌受記經 共三段)

 

  〔一〕〔二〕本經。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華德藏菩薩白佛言,雲何不退菩提,及五神通,得如幻三昧,能化其身,隨眾形類所成善根,而為說法,令得菩提。 〔三〕經雲,於此眾中,有得是三昧者乎。佛言,彌勒,文殊等六十正士。他方有菩薩,成就如是三昧者乎。佛言,西方安樂世界,觀世音,得大勢,得是三昧。複次,若菩薩從彼正士,七日七夜,聽受是法,便得如幻三昧。德藏言,彼國應有無量菩薩,得是三昧。佛言,如是如是,有無量阿僧只菩薩,得是三昧。〔四〕經雲,華德藏白佛言,願令彼正士,至此世界。世尊即放眉間白毫相光,至安樂世界。觀經。觀世音菩薩,身紫金色。

 

  (一)大士乃敬白彌陀。相偕勢至。(二)率四十億歸依之眷屬。化一十二由旬之寶台。(三)七重珍寶,具足莊嚴。四色蓮華,交光亂轉。(四)八萬四千之玉女,華果分披。三十二相之如來,瓶香供養。(五)寶池寶樹,居然極樂之風。妙樂妙音,遠勝夜摩之奏。(六)不行而至,示殊特之妙容。無為而成,現莊嚴於濁世。(七)一念一時,普照佛會。無法無得,受記菩提。

 

  〔一〕〔二〕本經。爾時觀世音,及得大勢,白彼佛言,我等欲詣娑婆世界,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複告四十億菩薩眷屬,共往聽法。以神通力,各為眷屬,化作四十億莊嚴寶台,縱廣十二由旬。 〔三〕是諸寶台,金銀琉璃玻璃赤珠硨磲瑪瑙所成。又以赤珠栴檀青紅黃白蓮華而莊嚴之。 往生論。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四〕臺上有化玉女,八萬四千。或執四色蓮華,儼然而住,或執一切華果,儼然而住。 臺上有眾寶莊嚴師子之座,座上皆有化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嚴身。又各有八萬四千眾妙寶瓶,盛滿末香,列置其上。 〔五〕臺上各有八萬四千眾妙寶樹,諸寶樹間,七寶池,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雜寶蓮華,光色鮮映。微風吹動眾寶行樹,出微妙音,其音和雅,逾于天樂。 〔六〕經雲,爾時觀世音,得大勢,與其眷屬八十億眾菩薩,如力士屈伸臂頃。從彼國沒,至此世界。以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與八十億菩薩,前後圍繞。以大功德莊嚴成就。端嚴殊特,無可為喻。 又周易繫辭傳。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中庸。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七〕往生論。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金剛經。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一)世尊於是溯往昔之因。示未來之果。(二)於眾寶普集莊嚴之刹。尊普光功德山王之名。(三)安樂德聚,難與比倫。緣覺聲聞,總歸退席。(四)大乘種界,永斷譏嫌。壽命隨心,甯論時劫。蓋大士于菩薩中,誓願最深。故成如來時,莊嚴迥絕也。

 

  〔一〕〔二〕往昔因緣,見前。 未來之果。本經。當來曠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正法滅時,觀世音菩薩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號眾寶普集莊嚴。其國土莊嚴之事,諸佛于恒沙劫,說不能盡。 〔三〕安樂德聚,即金光師子遊戲佛國。 經雲,金光師子國土莊嚴,方于功德山王國土,算數所不能及。 又雲,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充滿其國。 法華經。有五千退席之文。 〔四〕往生論。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本經。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其壽命。

 

  更以如來在世,賴佛力以加持。我佛涅盤,慨群生將安仰。再開觀想之門。巧說思惟之法。(以下頌觀經之華座觀及觀大士身相文 共四段)

 

  本經。韋提希白佛言,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得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又雲,唯願世尊,教我思惟。

 

  (一)廣陳依正,既見彌陀。遍觀色身,更思菩薩。(二)在如來之左傍。想大士之敷座。(三)現八萬四千之蓮葉,色作寶光。廣二百五十之由旬,脈如天畫。(四)百億珠王,放光如蓋。八萬金寶,校飾為台。(五)須彌山頂,難瞻高大之幢。夜摩天宮,差擬莊嚴之幔。(六)寶珠奪目,有無量之光明。金色成雲,作十方之佛事。

 

  〔一〕本經。第七觀,華座想。第八觀,像想。第九觀,遍觀一切色身相。第十觀,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 〔二〕經雲,複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 〔三〕〔四〕經雲,于七寶池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台有八萬金剛甄叔迦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釋迦毗楞伽,此雲能勝。甄叔迦,此雲赤色。 〔五〕〔六〕臺上四柱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珠有八萬四千光,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為金剛台,為真珠網,為雜華雲,于十方施作佛事。

 

  (一)大士面似檀金。頂彰肉髻。(二)紫金身色,現五道之眾生。摩尼天冠,立千里之化佛。(三)圓光則眾聖來臨。毫相則七珍悉備。(四)流出無量如來。遍滿十方世界。(五)臂等蓮紅。掌同華麗。(六)光明瓔珞,普現莊嚴。柔軟印文,飛光旋轉。(七)雖三十二大人之相,頂上不及世尊。而五百億安步之台,足下原同我佛。(八)但聞名字,獲福尚覺無涯。倘得諦觀,破障自能淨盡。

 

  〔一〕本經。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頂有肉髻。 〔二〕經雲,身紫金色,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冠中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一由旬,當此土四十裡。 〔三〕〔四〕經雲,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圓光中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又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化佛。一一化佛,有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 又楞嚴經。彌勒菩薩雲,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五〕〔六〕本經。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 又往生論。柔軟左右旋。 楞嚴經。如來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又放一光,在阿難左。 〔七〕本經。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又雲,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 〔八〕本經。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作是觀者,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

 

  (一)蓋眾生易度,唯妄想之難除。佛法無邊,在制心於一處。(二)而起滅無停。實心目為咎。(三)欲伏見思之惑。無逾觀想之功。(四)雖用歸意識,依然生滅之心。而熏入賴耶,即可執持成種。(五)如在左右。如見羹牆。(六)非惟至誠感神。亦且是心作佛矣。

 

  〔一〕壇經。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四弘誓,法門無量誓願學。遺教經。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二〕楞嚴經。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三〕念佛有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 〔四〕大乘止觀。以意識依止此心,修止觀。念念熏於本識,增益解性之力。意識轉複明利。久久熏心,故解性圓明,照己體本唯真寂,意識即息。本識,即阿賴耶種子識。 〔五〕中庸。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後漢李固傳。舜食則見堯於羹,坐則見堯於牆。 〔六〕本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大乘止觀。假想熏心者,即心中諸佛顯現。可見所見之佛,即是真實出世之佛。一切諸佛,是心作故。

 

  (一)然而金銀眾寶,尚非髻上之珠。乳酪二酥,不及醍醐之味。(二)慨妙觀之難成,無如禮敬。歎誦經之被轉,莫若持名。(三)舉手低頭,皆成佛道。名字究竟,二即融通。法以簡而彌高。門以普而增妙也。(此一段總頌禮敬持名 案天臺判普門品,謂稱名除七災,禮拜滿二願。天親往生論,以禮敬入一門,持名入三門。故于頌法華勸念佛之前頌之。)

 

  〔一〕法華安樂行品。如轉輪王,見兵眾戰有功者,隨功賞賜,與種種珍寶金銀等。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 天臺判教,以五味對五時。一華嚴,如從牛出乳。次三藏教,轉凡成聖,如轉乳成酪。次方等,彈斥聲聞,恥小慕大,如轉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敕轉教,心漸通泰,如轉生酥成熟酥。次至法華,得記作佛,如轉熟酥成醍醐。 〔二〕善導雲,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觀難成就。 壇經。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三〕法華經。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 又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天臺以六即論佛。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觀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證即,六究竟即。乃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此言名字究竟,二即融通,而不言理即者,以理即唯具理性,未起事修故。

 

  (一)大士因入流相。發妙耳門。(二)五觀圓融。四音殊勝。(三)故佛頂經中,阿難陀請求方便。法華會上,無盡意啟問因緣。(四)妙德既已自宣。神力更加佛贊。(五)果能以念念之信心。契觀觀之妙覺。(六)則火坑推落,池現清涼。巨海漂流,水成長養。(七)船飄鬼國,易鐵城為釜金。身墮山頭,等須彌於芥子。(八)經過險路,賊起慈心。陷入王刑,兵如割水。(九)禁系幽囚之處,畫地徒勞。詛咒毒藥之來,唾天自浼。(十)遭逢猛獸毒蛇,誠能感物。消散迅雷閃電,力可回天。(十一)離瞋離欲,三毒全消。求女求男,兩情堪慰。(十二)為作良醫,自臻上壽。滅除煩焰,克入三摩。(十三)凡此念無空過。福不唐捐。(十四)莫非眾生之一心。致感菩薩之十普也。(此一段頌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圓通章之十四無畏。以法華偈為主。為禮敬持名者,現世之小應。)

 

  〔一〕楞嚴經。因入流相,得三摩提。 又雲,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 〔二〕法華經。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又雲,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常須念。 〔四〕楞嚴經。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五〕法華經。念念勿生疑。楞嚴經。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又雲,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六〕法華經。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華嚴十行品。菩薩為世間一切天人作清涼池。 法華經。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八功德水,第八長養諸根,異此土損壞諸根,及增病沒溺也。 〔七〕法華經。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皆得解脫羅刹之難。 佛本行集經。昔有五百商人,入海采寶。忽值惡風,吹船舫至羅刹國。諸女將彼商人,置鐵城中為食。又賢愚因緣經。有婆羅門婦,受八關齋。時王夜分,遣人送食往曠野,道多羅刹,無敢往。此婦信持八關者,鬼不能害,遂往。羅刹女欲食不敢,贈一釜金。複前逢其妹其弟,皆贈一釜金。 法華經。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維摩經。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八〕法華經。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又楞嚴經。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法華經。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楞嚴經。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九〕法華經。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楞嚴經。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上古之時,畫地為獄。 法華經。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蓮池釋雲,如含血噴天,還汙己身。 四十二章經。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 〔十〕法華經。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又雲,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密部有消除一切閃電障難經,觀自在菩薩說咒。 〔十一〕法華經。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又雲,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十二〕楞嚴經。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 普賢行願品。于諸病苦,為作良醫。 法華經。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三摩,即三昧。 〔十三〕法華經。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又雲,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唐捐,猶言虛棄。 〔十四〕法華經。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天臺釋普門品,有十普。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離惑普,五入法門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成就眾生普,十供養諸佛普。

 

  (一)更望凡夫。追蹤淨聖。(二)世間福報,原非太子之心。淨土因緣,才是大悲之願。(三)慨夫大地爪土,人身之易失何多。浮木盲龜,佛法之難逢莫喻。(四)縱有善根。得聞正法。(五)而浮光掠影,幾見真修。見性明心,仍多蹉路。(六)惟蒙佛力加持。方免臨終墮落。(七)譬之嬰兒長養,全仗親恩。弱羽高騫,難憑自力。(八)況十地不離念佛,教本圓中之圓。七日即得往生,法又徑中之徑。(以下頌觀經之接引 共四段 先頌淨土法門殊勝)

 

  〔二〕見上,悲華經頌注。 〔三〕涅盤經。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三惡道身,如大地土。 又雲,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值浮孔。 圭峰雲,盲龜墮在海中,求出不得。海有浮木,木中有孔,可容龜身。龜若得入其中,漂至海岸,即得出海。我如盲龜,佛如浮木孔。〔五〕永明四料簡,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印光解雲,明心見性之人,必將見思煩惱斷盡無餘,方免分段生死。見思尚未淨盡,即便命終,六道輪回,依舊難逃。大悟之人,十有九如是。蹉路,謂菩提路遙,閻浮命短,蹉跎不能達也。 〔六〕維摩經。菩薩于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七〕十疑論。嬰兒不得離母,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鳥子翅羽未成,依樹傅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 〔八〕華嚴十地品。地地皆雲念佛念法念僧。 西方合論。謂真歇了以帝網千珠,明淨土圓融之義,故彌陀經屬圓極教。如謂得圓少分,則圓有分段,圓義不成。 彌陀經。若一日至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念佛為修行之徑。而四種念佛,持名尤易,為徑中之徑。

 

  大士顯教則為補處。密宗即是如來。以塵刹之現身。作蓮邦之導主。

 

  密宗大教王經。主西方者,稱觀自在王如來。 法華。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又楞嚴經。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案法華無盡意問佛,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佛說三十二應,入國土身。而無量壽經言,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現居此界,作大饒益,攝念佛人,生彼佛國。大悲咒經言,觀世音已作佛竟,為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專稱名號,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可知大士種種示現,莫非為接引往生而設。

 

  (一)學者以禮敬為近門。藉持名為深入。(二)無論稱誦大士。憶念彌陀。(三)只眾生心內,時時發願往生。即大士身中,念念佛成正覺。(四)於是或執金台勸進。或隨化佛來迎。(五)或放光而說深經。或梵音而為安慰。(六)廣開方便,許凡聖以同居。不退菩提,慰涅盤之大願。(此正頌觀經接引文 楞嚴經之求大涅盤得大涅盤為禮敬持名者臨終之大驗。)

 

  〔一〕往生論。有五種門,成就五種功德。一近門,二大會眾門,三宅門,四屋門,五園林遊戲門。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三〕發願往生,即是發菩提心。以普賢行願品,發十大願王,而約之即願生淨土故。 華嚴經出現品。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四〕觀經。上品上生者,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 〔五〕觀經。下品上生者,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大悲觀世音,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下品中生者,生寶池中,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六〕彌陀要解雲,佛土有四,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無障礙土,四常寂光土。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 彌陀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楞嚴經。求大涅盤,得大涅盤。

 

  嗚乎,盡眾生為勝友,方遂父母之懷。奉塵刹以深心,尚覺佛恩難報也。(總結大士說法利生)

 

  觀經。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不空羂索經。此神咒心,是當來世菩薩父母。 楞嚴經。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

 

  既述經文,本原可據。再陳感應,事匪無征。俾修行不退信心。故作頌不嫌詞費也。(此一段結上起下)

 

  △二頌此方感應,以顯悲深願重。內分五大段。首示現,二救苦,三與樂,四弘法,五攝生。 示現內分六。一普陀現相,二他處現相,三木石現相,四物類現相,五現光明,六現神變。

 

  (一)夫佛身充滿於法界。梵響量等於虛空。(二)實普現於當前。亦無時而或斷。(三)故寒空滿目,無非大士之顏。日夜潮聲,即是普門之誦。(四)豈必示現變化,始說神奇。遊戲神通,方增信仰乎。(五)惟是日月雖明,盲人不見。甘霖普潤,焦種難芽。(六)死後斷滅,信外道之魔言。佛性真常,謗如來為妄語。(七)傷歎古今,幾知恩德。不有示現,何醒蚩蒙。(八)特陳史冊之載言。庸著法身之常住。(此一段總頌示現。破斷滅之疑,以定信根。)

 

  〔一〕〔二〕華嚴如來現相品。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 又普賢三昧品。入於法界一切塵,其身無盡無差別,譬如虛空悉周遍,演說如來廣大法。 往生論。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華嚴不思議品。一切諸佛,皆能以清淨聲,起四辯才,說法不斷。 〔三〕憨山詩。滿目寒空大士顏。 又雲,日夜潮聲誦普門。 〔四〕維摩經。辯才無礙,遊戲神通。 〔五〕維摩經。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六〕楞嚴經。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盤 〔七〕龐道玄詩。野老負薪歸,村婦連宵織,看他家事忙,且道憑誰力。問渠渠不知,特地生疑惑,傷嗟古今人,幾個知恩德。 〔八〕大宗地玄文本論。本體自性決定常住。

 

  曰普陀現相。(一)則有示舜封於海上,月相光明。指史浩於岩頭,金容照耀。(二)珠瓔交錯,欽範子之重瞻。七寶莊嚴,紀曹公之三叩。(三)別傳渡海,雲湧金蓮。蓬山祝厘,光騰碧盌。(俗作碗) (四)巍巍金相,龜年之老稚同看。冉冉白衣,普陀之僧伽共見。(五)方袍闊領,藍公委悉之容。霞葆霓裳,端伯迷離之見。(六)面容正側,隨張氏之虔求。形相昭昏,慰丁君之自疚。(七)高僧燃指,異代同瞻。老人捨身,隨時克見。(八)珊瑚碧玉,光炫粹昭。寶蓋珠鬘,火明胡煒。(九)腳頭腳尾,信無隱之能逢。童女童男,滿劉君之歆願。(十)叔型母子,睹落髮之尼僧。行義同人,見莊嚴之妙女。(十一)督漕仁本,謂無異於畫圖。服賈兆禧,歎不類於繪塑。(共二段)

  〔一〕普陀志。宋神宗元豐三年,內殿承旨王舜封,使三韓,遇風濤,大龜負舟,危甚。舜封惶怖,望潮音洞致禱,忽睹金色晃耀,現大士滿月相,珠瓔燦然,出自岩洞,龜沒舟行。還以事聞,賜名寶陀觀音寺。 宋高宗紹興戊辰,史浩,程休甫,詣潮音洞無所睹。一僧指曰,岩頂有寶可瞰。從之。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了然。 〔二〕宋度宗鹹淳丙寅,范太尉以目疾,遣子禱潮音洞,汲泉洗目。既愈,複令子來謝。洞左現大士身,淡煙披拂,如隔碧紗。繼往善財洞,大士童子並現。大士縞衣縹帶,珠瓔交錯,精神顧盼,如將示語。 元泰定帝至和元年,禦史中丞曹立,承命降香潮音洞。見白衣相,瓔珞披體。以候潮未行,再叩再現。而善財洞大士亦在,童子鞠躬,眉目秀髮,七寶瓔珞,明潔可數。群從悉見之。 〔三〕明神宗萬曆二年,別傳渡海禮大士。雲中湧出金蓮,白衣冉冉示現。彼及成都僧翠微同見之。 元成宗大德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奉旨祝厘普陀。至潮音洞,見大士寶冠瓔珞,手執楊枝,碧玻璃盌。護法大神,翊衛其前,祥光滿洞。 〔四〕宋給事中黃龜年,禮潮音洞。親見紫金自在相,坐石上。偕來老稚俱見。 清康熙三年元旦,本山眾僧見白光如虹,從佛殿頂,貫小洛迦山。大士白衣,乘光而渡。識者預知有難作。 〔五〕清康熙二十九年,定海總兵藍理,謁梵音洞。見大士現身,大眉赤面,富須髯,眼露青白光,鼻准微有白點,冠金圈大火焰,衣黃黑色,闊領方袍。一小佛立於頂上。 明黃端伯禮大士,感大士現形天際,霓裳霞葆,訝為蜃市。以上見普陀志。 〔六〕居易錄。滄洲張漢儒,詣潮音洞,初無所見。一老人謂欲見,當虔祈。張跪禱。久之見金光,大士自石壁出,側立。又祝願睹正面,俾歸摹像頂禮。大士即背洞面海,去人咫尺。紺發卷〔(髯-冉)/思〕,高顴隆准,衣綠色。眾歡喜作禮。老人雲,某感大士示現,故捨身於此供灑掃,今屢見矣。 勉戒切要錄。清臨江丁兆禧,服賈於蜀,因禱母病得瘥,進香梵音洞,睹大士不甚了了。默念遠涉風濤,齋肅而至,豈下懷未誠歟。念未已,忽大士身出於洞口,衣白,前立紅衣童子,不類世所繪塑。 〔七〕普陀志。唐宣宗大中元年,有梵僧來潮音洞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以七寶石。 僧道宜,名悟堅,燃三指供佛。至普陀專誠拜謁,得見大士。 下句,見六聯注。 〔八〕圖書集成。王璪,字粹昭,奉郡檄至普陀山禱雨。因密禱,願有所睹。忽有欄〔木+盾〕,皆碧玉,上有刻鏤文。繼複現紋如珊瑚者數尺,相對久之。深遠處有菩薩像,下明上暗,白衣瓔珞,了了可數。 元紹定庚寅,國監胡煒,禮潮音洞。倏忽大明,一僧居右,月蓋長者,與善財立左。至善財洞,童子再現。寶蓋珠鬘,林列於前。旁一塔,晶彩煥發。〔九〕清釋無隱,參究得悟,曰名山大川,無非菩薩影現道場。腳頭腳尾,處處逢渠。禮普陀,感大士現妙莊嚴身。 己求書。明秣陵劉某,生即茹素。年廿九,朝南海,舟中發願見菩薩。忽水面現二蓮華,一立童男,一立童女,隨見大士坐大蓮華。劉禮拜,倏皆不見。 〔十〕普陀指南。清盛叔型,隨母朝普陀,初聞大士現身,笑而不信。後於梵音洞窺之,忽石壁現白色如抹粉,繼則儼呈人形,五官顯然,首落髮,衣白腰細,作比丘尼狀。初在洞內,既出至洞口,尤見清晰。乃歎大士不可思議,唯長跪叩頭而已。其母所見無異。而同時拜叩者,則所見各不同。 居易錄。清釋行義,與遊僧七人,雨中炷香潮音洞,虔禱。倏見內現五色光,有大士立像,莊嚴妙好,是女人身。他僧見者不一。 〔十一〕普陀志。元順帝乙未,劉仁本督漕回至普陀,見大士於潮音洞,與畫幀無異。 下句,見六聯注。

 

  (一)更或善財龍女,合掌旁參。羅漢韋天,步雲翊衛。(二)珠幢玉節,羅立雲濤。鸚鵡頻伽,飛翔香靄。(三)法身匪異。而所見不同。(四)譬之春榮萬卉,原不擇乎熏蕕。而月印千江,終自殊其清濁。(五)永樂朝之五現,未能專美於前。滋德堂之全圖,不足包羅於後。(六)以故元軍悔罪,矢願莊嚴。盛子祛疑,惟殷叩拜。此大士示現者一也。(華嚴經。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故首二聯兼頌現威儀。)

 

  〔一〕普陀志。元曹立,至善財洞,見童子螺髻,合掌如生。又明永樂時,潮音洞現白衣大士,龍王龍女等從之,又韋馱天尊日下立,羅漢海上步雲而來。 〔二〕明魯王普陀山記雲,蓮華寶蓋,玉節珠幢,時時見雲濤中。 海南一勺。引普陀志雲,寶瓶蓮華,森列乎海波,頻伽鸚鵡,飛翔於香靄。 〔三〕〔四〕華嚴問明品。亦如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法如是。亦如空中月,世間靡不現,非月往其處,諸佛法如是。又雲,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五〕普陀志。明永樂廿一年十月十九二十日,潮音洞五次現相。 山陰滋德堂戴王瀛,家藏普陀梵音洞大士示相,共五十三現,繪圖行世。 〔六〕普陀志。元哈喇歹因鐵蓮華阻舟悔謝,反禱潮音洞,見白衣大士現身。於是莊嚴像設,並構殿洞上。下句,見前段十聯注。附記。清臺灣太守沈眉峰,詣梵音洞,見大士現身。簽示孕男,即編修〔金+榮〕彪。 民國十一年,彭澤劉契淨,禮梵音洞,見大士疊現四像。因作大士現身記。

 

  曰他處現相。(一)則有長安惠炬,爭傳靈應之台。摩竭孤山,屢出莊嚴之相。(二)木平山上,身像垂瓔。育王寺中,首形頂塔。(三)天王奕奕,同如來之熾盛光明。塔影重重,有菩薩之香華供養。(四)獎靈芝之戒律,六臂交輝。祛增忍之疑團,雙拳並耀。(五)法常行道,瞻身相之環琦。賀氏寫真,見金光之繚繞。(六)鳳翔念切,身現五峰。永樂報恩,光昭千佛。(七)林魁觀劇,映世界若琉璃。普明述經,垂彩雲之楊柳。(八)安陽侍禦,光顯燭中。南郭善人,儀標簾上。(九)蓋隨誠感之淺深,從心而應。或以法緣之厚薄,觸物而通。雖現身于一時。實啟信於無既。此大士示現者二也。

 

  〔一〕幻異志。長安城南靈母谷,有惠炬寺。寺西南有峰,曰靈應台。上置塔,內供觀世音鐵像。大士曾現身於此。 唐西域記。中天竺摩竭陀國,孤山精舍,有觀自在菩薩像,軀小而神感。常有數人,斷食求現。七日乃至一月,見菩薩妙相莊嚴,從像出,慰諭其人。 〔二〕佛祖統紀。宋元符二年旱,袁州守王古,禱于木平山舍利塔。岩中放光,見大士身金色瓔珞。複往仰山塔所,見泗州大士,維摩,羅漢,列左右。已而大雨沾足。 育王志。明郭承炅,往育王拜舍利,見觀世音菩薩,首頂小塔,敷坐塔內。 〔三〕蘇州府東,有東西兩天王寺。大曆三年,忽現熾盛光王佛,毗羅觀音諸像。 談薈。明永樂五年,成祖往靈穀寺,觀向日塔影,第二層見紅色觀音像,左右菩薩像四,侍立拱手,捧香華供養。 〔四〕宋靈芝重造明州五台戒壇成,有神人奉三珠,置壇心,屢現光相。或金色佛,或六臂觀音,或善財,或月蓋,或龍神獻珠,或紫竹碧柳。 高僧傳三集。唐增忍,讀大悲經,究尋四十二臂,至無畏手,疑而結壇禱請。空中現正印雙拳,歷歷可觀。 〔五〕高僧傳二集。唐法常,課業行道,中夜於佛堂,見觀音菩薩,從外入戶,上住空中,身相環琦,佩瓔珞,晃發稀有。 宋海州煦山賀氏,世畫觀音像,價重藝精。有一丐者,瘡痍膿血,穢不可近,以鯉一籃遺之,求畫。賀曰,吾家絕葷累世,何以此相汙。丐曰,君畫未逼真,吾有好本。因掃室延入,反戶。良久賀往視,現大士真相,金光繚繞。 〔六〕僧鳳翔,名與楷,於五峰寺禮拜念切,一夕親瞻大士。 皇明通紀,明永樂十五年,頒佛經至大報恩寺,寺塔現五色毫光,千佛觀音羅漢,妙相畢集。 〔七〕夜譚隨錄。李林魁,常與同人十餘輩觀劇,夜歸,天黑如漆,忽山川大地,頓放光明。迎面十余步外,現大士寶相,高數十丈。衣紋瓔珞,燦若雲霞,月面星毫,異常神彩,映徹世界,盡如琉璃。李且瞻且拜,口誦佛號不絕。而同行者不睹。 宋釋普明,在上天竺,坐三月期滿,感大士現身,說其行狀本末。因編觀音本行經。編成,複感大士現紫金相,攜淨瓶綠柳,在彩雲中,良久乃滅。見本行經序。 〔八〕南海慈航。張侍禦之貴,河南安陽人,持觀音經,廣行方便。後子病危,請僧誦經。燭中現大士像,大眾驚歎。子旋愈。 省庵遺書。清南郭顧善人,家素事佛。康熙丙申六月十九,大士現像於竹簾上,儀容儼然,觀者如堵。省庵贊雲,大士示跡,俯應群生,寒潭印月,空穀傳聲。慈容非小,簾幔非大,片片真身,塵塵法界。應緣而來,緣盡則去,其應維何,唯誠斯致。 〔九〕明魯王記雲,大士靈真玄鑒,隨力大小,緣厚薄,誠淺深,而應之。

 

  曰木石現相。(一)則有如皋古柏,景物猶生。水月香杉,人禽畢備。(二)江都造艦,鬘影成雙。臨安斧薪,身儀徑尺。(三)白雲柱內,忽現寶珠。天竺澗中,更來香木。(四)松滋蘊碧,倚竹安禪。宗室空青,陵虛欲活。(五)憑虛鐘乳,滴成自在之容,海底石龕,宛肖普陀之島。(六)莊嚴寶相,文靖珍藏。磨洗兜塵,元謨親見。(七)板橋伐竹,慈雲與勁節同高。顧室磨磚,送子繼比丘迸出。(八)是則毛端現刹,永駐凡區。塵裡轉輪,長留裡耳。此大士示現者三也。

 

  〔一〕曠園。清順治辛酉,金陵造海船,令諸郡縣伐木。如皋鄉中,有古柏大十數圍,鋸析之。中有觀音大士相,備極端好,童子侍側,崖石水竹鸚鵡之影,纖細悉具。木之兩半均有。以一面嵌縣西寺壁,餘一不知所在。 筠廊偶筆。揚州水月庵,杉木上,儼然白衣大士像,善財鸚鵡竹樹皆具。 〔二〕熙朝新語。清康熙壬寅,京口檄造戰艦。江都劉氏園中,有銀杏樹一株,數百年物也,亦被伐。鋸開,有觀音大士像二,妙鬘天然。眾駭歎,施於福緣庵。 獪園。明萬曆甲辰,臨安縣山北,村民斧樹作薪,中有徑尺觀音像,眉目衣飾宛然如鏤。即供村中,香火不絕。 〔三〕夷堅志。宋淳熙中,閩清縣白雲寺僧,以殿柱朱漆黯淡,命工莊嚴。其舊漆隱隱有紋,剝之,見寶珠一顆在柱中,中現入定觀音像,眉目明瞭。觀者莫不稽首致敬。 天竺志。石晉天福間,上天竺僧道翊,夢見山前澗中放光,得奇香木,高數尺。破之,有天成大士在內,因刻作像。 〔四〕亦複如是集。湖北松滋縣河內,產五色石。嘗見土人得一淡青色石,初磨,脈痕隱現竹枝。再磨,則枝葉分披,竹梢微下垂,大士倚竹端坐,法相莊嚴,眉目畢露。後歸商人請去。 獪園。明楚宗室家藏一黃石,大如掌,日中映之,有白衣觀音像,眉發瓔珞,相好成就。中似嵌空,搖動如活。 蘊碧,空青,皆石名。 〔五〕居易錄。滇黔山水之勝,以憑虛清溪二洞為冠。清溪石筍最奇。憑虛有鐘乳,滴成大士羅漢,人工刻鏤不能及。 知不足齋叢書。近見一人,得白石觀音於海底,上有庵,宛肖補陀岩狀,雕鏤精細。後歸閩賈。 〔六〕第一功德錄。孫文靖公,藏石百一,因名所居,為百一山房。內一石為文靖所寶秘,高不及半尺,內現觀音大士,寶相莊嚴,衣紋瓔珞,纖悉畢具。視大理石屏,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及海潮旭日,鶴鹿蟠桃等,不足言矣。 鐵網珊瑚。湯元謨雲,曾見一石色青,大如鵝卵而形扁。上有兜塵觀音像,如畫圖,磨洗愈現。 〔七〕訒庵語錄。板橋人伐竹,十三節皆有觀音大士像。 一行居集。顧文耀,妻宋氏,素奉大士。一夕其子晉芳,夢兩大士衣破衲,如有乞。旦有攜吳道子畫僧相觀音,及繡像送子觀音求售者,急償以值,裝新送月聲庵。逾年,芳複夢兩大士雲,將有行,急往視,則庋置壁間久矣。遂奉回,掛淨室,孺人禮敬無虛日。一日,室中磚面,忽現僧相大士,後八日,複現送子大士,善財龍女,先後迸出。發磚刻像,金容爛然。 〔八〕楞嚴經。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裡,轉大*輪。 莊子。大聲不入於裡耳。

 

  曰物類現相。(一)則有庖中蚌蛤,三現金容。釜底圓魚,兩呈妙相。(二)懷琛牛脛,骨髓凝金。無咎豬牙,髻珠似粟。(三)唐詢雞卵,妙現莊嚴。譚氏蠶衣,居然相好。(四)凡茲物命之戕。即出佛身之血。(五)為一子之偏憐。代眾生而受苦。此大士示現者四也。

 

  〔一〕傳燈錄。唐文宗,嗜蛤。一日禦饌有一巨蛤,刀劈不開,帝自扣之,乃張。中有觀世音菩薩相。帝驚異,以金飾檀香盒貯焉,奉於興善寺。 夷堅志。宋俞集,任興化尉。舟行淮上,舟人日買蚌蛤為食,集每買放諸江。偶得一大蚌,集倍價購之不得。及置釜中,大聲忽起,光焰上騰。視之,蚌開,現觀音大士像。相好端嚴,衣冠瓔珞,及竹葉枝幹,皆細珠綴成。集令舟人誦佛悔罪,像歸家中供奉。 又鄭伯寅,于楚州蚌中,得觀音像,妙相莊嚴,楊枝淨瓶具備。 東坡雜記。閩人吳璧,嘗赴金中丞家宴。烹圓魚,剖之,得一觀音像。首戴金帔,白衣裝飾,眉目衣褶如畫。右手下垂,左手中按,足踏芙蕖。座客莫不驚惋,遂命覆羹。案此事,獪園作何璧。 陰騭文新編。蘇州楊孝瞻。嗜鱉。一日,僕剖鱉,宛然觀音大士像,駭而失手,刀鱉俱墮河。走白楊,楊怒為誑,亟責償。僕曰,償惟命,殺則不敢。曰市來,自有宰者。旋入內室,見前鱉蹣跚出。楊謂果誑我,今在此。促烹之,食少頃即死。 〔二〕海南一勺。釋懷琛,於村中見群犬爭齧一牛脛骨,狂吠不已,梃逐不去。因奪而破之,其中血髓,堅凝如金,成菩薩形,衣紋瓔珞,相好奇環。 居士傳。宋獲嘉縣民,屠豕祭祀,有獠犬銜其首骨,狺狺四日不食。析之,於齒臼中,得一如來像,髻有珠如粟,瞑目跏趺,瞳子隱然。晁無咎為之贊。 案獪園記金中丞庖中團魚現像事,後雲,然則唐人豬牙臼觀音,不足稱稀有矣。蓋誤宋為唐耳。 〔三〕異聞錄。唐詢家庖妾,持卵數枚,一墮地。中有觀音大士像,坐蓮華,旁列善財龍女,淨瓶楊枝。又獪園亦載此事。 夷堅丙志。余幹譚曾家,蠶繭中有小像,狀似觀音。 〔四〕戒律。出佛身血,為五逆之一。 〔五〕涅盤經。菩薩修慈悲喜,得住極愛一子之地。何名一子,如父母愛子夭亡,願與迸命。菩薩亦爾。華嚴十向品。我當普為眾生,於一切世界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不令眾生墮地獄。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曰現光明。(一)則有返朝廷之瓔珞,晦色大明。示欽使以寶山,中宵如畫。(二)圖傳東壁,耀唐宋之兩宮。像奉西天,照雲漢為三道。(三)洛迦步去,色現如虹。天竺工成,光能掩日。(四)幸逢聖誕,有潮音之珠光。為祝皇厘,顯清涼之金色。(五)稱尊吳氏,靈孚淨水之瓶。供到瓜州,明徹圓光之鏡。(六)記雷峰之授戒,光滿一庭。喜王琰之迎歸,輝騰三尺。(七)病僧帷外,朗見金趺。漁父灘邊,火明鐵首。(八)紀大觀於崇聖,毫相常留。欣修禮于慈林,蓮華時湧。(九)左溪斂念,彩色如雲。開詗肅誠,金輝映壁。(十)蓋眾生佛性,本具摩尼。菩薩緣熏,有如淨鏡。(十一)能冥合乎本始。即無隔於自他。(十二)朗朗神珠,非從外得。重重帝網,原可交羅。此大士示現者五也。

 

  〔一〕天竺志。上天竺觀音像,身披瓔珞,皆宋朝御賜七寶為之,希世珍也。杭州歸附後,以瓔珞夜有神光,取獻朝廷。至京則晦而不明,乃祝曰,如欲回天竺,期以某時再放光明。至期,神光燭天,乃奉而歸。 普陀志。宋侍郎劉達,給事中吳栻,同使高麗還。曆四晝夜,月黑雲翳,罔知所向。舟人大怖,遙叩大士。俄神光滿海,四燭如晝,見招寶山,遂得登岸。 〔二〕梁張僧由,畫觀音勢至像于德陽善寂寺之東壁。光照四射。唐則天迎入大內,光益照耀,中宗嘉歎不絕。宋陳聖俞獲而寶之。政和六年,獻于徽宗,摹傳禁中,光益燦。 天竺志。元至正廿年。杭罹兵燹,寺盡毀,聖像不知所在。丞相出金旁求,得之草莽中,安奉西天寺。時大放光明,照耀雲漢,分為三道。一屬東方,若向普陀,一屬上天竺,一屬今西天寺。大眾鹹增敬仰。 〔三〕上句,見普陀現相一段四聯注。 天竺志。僧道翊,既刻像成,白光煥發,夜亡列燭之光,晝掩太陽之影。 〔四〕普陀志。明正統二年二月十九夜,大士現寶珠於潮音洞,放大光明。 清康熙五十年,知府馬柱石到普陀,啟祝厘道場,感大士放金色大圓光於清涼山岡。 〔五〕善女人傳。宋呂宏妻吳氏,事大士有靈感,故人稱觀音縣君。淨室列瓶數十,淨水滿注,手持楊枝誦咒,感大士放光入瓶中。 瓜州某夫婦,供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朝夕參禮。萬曆十三年,像後三鏡,中夜放大光明,遍照一室,如是者三夕。 〔六〕佛祖統紀。宋雷峰慧才,元豐間,為靈芝照等授戒。觀音像放光,講堂大明。淨慈守一,作戒光記。 劉宋王琰,幼在交趾,僧以觀音像,送之供養。後回京,禮敬不倦。以治屋,寄南澗寺。數月,忽夢像立坐隅,即迎歸。其夕寺中佛像,悉被盜去。後像放光,三尺許地,金輝奪目。 〔七〕高僧傳二集。魏道泰,夢人告曰,壽終四十二。至是年病,一友勸歸依大士,虔誦四日夜不絕。忽所坐帷下有光明,從戶外入,見觀音足趺間金色朗照,語泰曰,汝念觀音耶。泰褰帷叩禮,已不復見,即獲延年。 普陀志。清康熙十三年,有漁舟數十,泊千步沙,夜驚火光亙天。曉視一鐵佛首臥沙中,不解何來。乃悟夜火,即佛光,舁後寺供養。 〔八〕洱海叢談,滇大理城南崇聖寺,造銅大士像,高二丈四尺,細腰跣足,如吳道子畫。像成,白毫光彌覆三日夜。至今春夏之交,亦時時放光。 清釋弘贊,欲報親恩,以白氎繪千手眼大悲像。像成,集眾講大悲懺,三七日修禮,感大士放金色光,手所執青紅蓮華,頻放白光。爾後凡于像前修禮,蓮華常湧白光。因是作慈林集。 〔九〕高僧傳三集。唐左溪玄朗,殿壁繪觀音像,焚香斂念,感五色光。道俗俱瞻,歎未曾有。 慈林集。釋開詗,嬰疾,息出無還。詗一心念大士名,漸愈。因肅誠繪千手眼像,畫人以紙掩鼻,紙墨皆加咒。像成之夕,大放光明,林壁皆金色。 〔十〕圓覺經。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亦複如是。 起信論。覺體相有四種大義,猶如淨鏡。第四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十一〕起信論。本覺義者,對始覺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十二〕楞嚴經。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華嚴身土交參,體用相徹,有帝網交羅之義。

 

  曰現神變。(一)則有陳妻室內,座現金軀。鄭媼瓶中,錢熔寶像。(二)阻舟示警,疊發鐵蓮。防海移居,忽浮金缽。(三)江陰波面,鴝鵒歸鐘。楚國尼庵,鴿兒畫像。(四)助蒼山之鼓鑄,溝澮流銅。成天竺之模型,雲房崩土。(五)葑門鏡內,帝釋天人。潮音洞中,閻羅玉女。(六)智勤孝養,枝枝遍坐如來。心達誠孚,葉葉夢瞻菩薩。(七)國王面鏡,影現神山。普明鑄鐘,聲聞鄰縣。(八)壽安聖像,海上浮來。董吉經囊,水中飛去。(九)手握利賓之骨,隔宿還歸。身呈天女之容,須臾三變。(十)孫妻爐內,華挺青蓮。繆子齋中,竹垂翠蓋。(十一)幽溪加被,身化金鐘。普陀著靈,指浮華瓣。(十二)寺崇光福,金容湧自泥塗。像駐回龍,勝地不虞水潦。(十三)青原樸老,壁現蓮華。平泉女郎,榻橫楊柳。(十四)善才脫難,有羊裘桃棗之遺。鄒浩誦經,現舍利竹枝之瑞。此等如幻三昧,非徒炫以神奇。當知對治悉檀,實普施其悲憫。此大士示現者六也。

 

  〔一〕辨正論。唐陳元范妻張氏,一心奉佛。恒願造觀音像供養,力弱不從心。忽有觀音金像,長五尺許,現于高座,光彩四照,眾歎異之。 南海慈航。宋吳江鄭媼,丐市得錢,蓄瓶中,欲畫聖像。忽鄰火延燒。燼中得故瓶,錢熔,成大士寶像,高尺許。瓔珞瓶柳悉具,神工妙巧。 〔二〕普陀志,蓮華洋名所由起。一後樑末帝時,日本僧慧鍔,從五台得觀音像,將還本國。至此,遍海生鐵蓮華,舟不能進。二宋太祖遣王貴詣山禮佛,貴意謂汪洋巨浸中,安有菩薩。歸時,有鐵蓮華阻舟。三元將哈喇歹謁潮音洞,無所睹,引矢射洞。返舟,忽鐵蓮滿洋。四明太祖遣湯和往普陀,欲毀寺。舟次招寶,忽海面現鐵蓮,華葉燦然,作煉金色,光燭上下。舟不得渡而返。 又湯和徙島民,見海面浮一金缽盂,今有金缽盂山之名。 〔三〕獪園。江陰觀音寺,重建於明嘉靖間,無鐘。一日,江面浮二巨鐘,怒濤濺激,聲聞數裡。鐘上各棲一鴝鵒,連呼曰,觀音寺裡鐘。居民即取其一送寺。餘一流去,不知所之。 宋襄陽天仙寺,殿壁畫千手觀音。世傳唐武德初,寺尼求工繪圖。有夫婦攜一女應命,以扃殿七日為期。至六日,尼疑之,辟戶寂然,有二鴿飛去。聖像已成,獨印手未足。 〔四〕滇西崇聖寺,在點蒼山下,巨麗精巧,覆琉璃瓦,墁地並徑丈點蒼石。天寶間,寺僧募造大士像,未就。夜驟雨,溝澮皆流銅汁,即用鼓鑄。像皆黃銅,惟足背紅銅一方。是銅不足,為土人所益者。補銅處有空如針孔,俯聽之,聞江濤洶湧聲,吸之,甘露溢口。見洱海叢談,並柳崖外編。 湖〔土+需〕雜記。清康熙間,釋晦山以銅鑄大士像於天竺。欲作胚胎,苦難得土。忽驟雨山裂,白雲房後崩出純泥,百石充用。 〔五〕獪園。蘇州葑門內,某夫婦供觀音。其像後鏡內,忽有雲鶴盤旋,複現各色蓮華,並帝釋諸天相。觀者萬人。 普陀志。明宣德二年,潮音洞內現閻羅天子,兩玉女隨之。 〔六〕高僧傳二集。唐智勤,精誠勇猛,事皆冥佑。母患病委頓,勤為念觀音。宅中樹葉上皆現化佛,闔家並見,母疾頓愈。 靈感賦。釋心達,住寧海楓槎庵,至誠禮觀音,夢庭樹葉葉現觀音,道心更切。 〔七〕唐西域記。昔南海僧伽羅國王,以鏡照面,不見其容。乃睹摩竭陀國,多羅林中,有小山,上有觀音菩薩像。因繪圖以求,見孤山惟肖,因建精舍,即大士示現處也。 宋僧普明,行觀音懺法,得見大士。後鑄鐘,聲聞七十裡。 〔八〕現果隨錄。張大治,鎮崇川。有大士像海上浮來。請至南郊,複新壽安古刹,而崇祀焉。 冥祥記。晉董吉,誦首楞嚴三昧經甚精進,病者延誦多愈。有同志何晃者中毒,馳請。中途溪漲,不能涉。吉曰,吾救人急難,不惜軀命,祈佛觀音,默照乃誠。便囊經戴頭上,沖流而過,水應滅頂,而才至膝。既上岸,失經囊,悲且恨,至晃家,見經囊在高座上,悲喜捧視,經燥如故。村人一時奉法。 〔九〕感通錄。晉劉薩何,世稱利賓菩薩。卒後,骨細如葵子。有災障者,就卒處沙礫中覓之,得則吉,不則凶。有覓不得,就左側觀音像上取之,至夜便失。明旦尋之,還在像手。 北齊書徐之才傳。武成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婦人,身長數丈。食頃,變為觀世音菩薩。 〔十〕明陳莊靖公奉佛,其女嫁孫姓,萬曆五年六月十九,設觀音齋。齋畢,焚紙於爐,灰將冷,置佛案下。爐內忽挺青蓮華一枝,乍吐尚含,翠色欲滴。三日後,為妊婦所觸而萎。 獪園。明繆元,常熟人,齋中供大士像。萬曆間,祝厘天竺還,忽見大士座下出筍一枝。半月長丈餘,露梢解籜,長枝下垂,短枝上鉤,結成翠蓋,覆大士頂。 〔十一〕明天台幽溪道場鑄大鐘,有法侍者,持普門品千遍,以求加被。夢菩薩化身為大鐘,金光映耀。經完,鑄成。 普陀志。不肯去舊像,屢著神異。郡將迎入城,為民祈福。忽有僧至,求嘉木,刻像成,不知所往。至宋嘉定間,像偶亡一指。後於洞前波間浮華一瓣,視之,即亡指也。今所奉即此像。 〔十二〕海南一勺。清道光十餘年,江蘇巡撫林則徐,奏吳縣鄧尉山光福寺,宋康定元年大旱,忽有觀音銅像,於泥淖中湧出,供奉寺內,即得大雨。元明以來,每遇旱潦,祈禱輒應。上年亢旱,迎像入城,疊沾闓澤。本年春夏之交,甫經默籲,即邀靈貺。並疫氣流行之時,有祈輒應,澤普三吳。 臨川縣回龍庵記雲,博溪北一洲,延亙不及一裡,四面環水。昔有人從宜黃舟載大士像往郡,至此,舟不前。卜於像曰,大士欲留此建刹耶。果得吉,因構屋供像其中。地非高阜,而水漲不及寺址,鹹異之。 〔十三〕現果隨錄。倪樸老,以工部詿誤系獄,日夕頂禮大士,禮懺誦經,忽獄中滿壁現出蓮華。不久得釋。後出家,主席青原,號嘯峰和尚。 柳崖外編。平泉女郎,幼慧美,虔奉觀音。後歸尤姓子,貌粗鄙。將婚,女自傷薄命,禱大士,願保身清淨。既婚,雖同榻,尤見有柳枝一堆,橫亙女身,終不能近。 〔十四〕法苑珠林。徐善才,既殺而複生,經數日,極饑寒。乃下樹循澗行,拾得羊裘一領,鞋襪一緉。複前,得一缽桃棗,青翠赤白,似新摘者,可升餘。得免凍餒。非大士神力,豈有仲冬時得新桃棗。 居士傳。宋鄒浩,官襄陽時,夢大士親為說法,因繪所見為像。徽宗時,官侍郎。蔡京用事,羈昭州,供奉繪像益虔。跪誦華嚴,有舍利出袖間。像後生竹三竿,垂枝下覆,與世所畫普陀岩竹無異。

 

  凡此或現色身。或呈幻相。大而世界山河。小則微塵草芥。莫不從心所欲。應念而生。如此,可信大士之法身,曆萬劫而不磨。亙十方而常滿矣。(以下總結示現,誡勖勉修。 共四段  此總結示現文,頌法身常住。)

 

  華嚴。十地菩薩,隨心所念,能於身中,現恒河沙世界微塵數佛刹。複過此數無量無邊。

 

  (一)既定信心。請增義解。(二)是諸佛之法身。即眾生之自性。(三)水騰波浪,只是隨緣。金與指環,本來非變。(四)浮沉五濁,不汙清淨之身。墮落三途,仍具莊嚴之德。(五)徒以認漚棄海,戀四大之假名。誤奴為郎,縱六塵之緣影。徇欲須臾。受辛歷劫。大可哀也。(此頌眾生之佛性,與大士無二無別。破斷滅之邪見。)

 

  〔二〕華嚴明法品。一切眾生,與諸如來,同一體性。 〔三〕起信論。如海水與波,非一非異。波因風動,非水性動。若風止時,波動即滅,非水性滅。眾生亦爾。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起識波浪。如是三事,非一非異。然性淨心,是動識本。無明滅時,動識隨滅,智性不壞。 密嚴經。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 〔四〕起信論。心性本來清淨,雖有染心,而常明潔無有改變。 又大乘止觀。無始以來,雖為無明染法所覆,而性淨無改,因染法本來與心相離故。又雲,此心在染之時,本具福智二種之性,與佛無異。但為染法所覆,故不得顯。 〔五〕楞嚴經。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維摩經。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楞嚴有認賊為子之喻,宗門稱認奴為郎,皆喻誤認意識為真心也。 圓覺經。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幸逢大聖,是智海之導師。恒順眾生,作火宅之慈父。欲求解脫,堪作歸依。況有救苦與樂之征。能為振瞶啟聾之據。昭茲來軫。鑒彼前車。(此承上文心性不滅,勸人皈依大士。總提大士悲能救苦,慈能興樂,以勸進行者。)

 

  華嚴經。善財參大士文雲,善知識者,智海導師。 普賢行願品。九者恒順眾生。

 

  (一)顧或謂幻身無體,死生了不相關。妄境全空,憎愛從何而寄。(二)不知身安始得道隆。緣具方能證果。(三)永嘉發願,尚護身心。大慧禮文,亦求安樂。未曾實證,無尚空談。但辦信心,決無虛擲。(此為好作口頭禪者,下一針砭,勸人死心踏地皈依大士。)

 

  〔二〕小止觀。經雲,身安則道隆。 涅盤經。迦葉菩薩言,若利根者,何不現在入涅盤耶。佛言,是人四大羸劣,不能修道。或四大康健,無有房舍飲食衣服,眾緣不具,不得涅盤。有一比丘修道,不得果。我告阿難,與以房舍,具諸所須,即得須陀洹果。 〔三〕永嘉發願文有雲,未得道前,身無橫病,壽不中夭。正命盡時,身無痛苦,心不散亂。又雲,在處安隱,無諸障難,竊盜劫賊,王法牢獄,枷杖鉤瑣,刀槍箭槊,猛獸毒蟲,墮峰溺水,火燒風飄,堂崩棟朽,凡諸難事,一切不受。 大慧杲屢獲大士加被,更作禮觀音文,以益所求。有我今受持聖號,禮拜聖像,滅罪增慧,得大壽命,得大安樂之言。

 

  附錄普勸戒殺吃素挽回劫運說(菩薩每現身物類,警誡世人,戒殺吃素,故將此文,附於示現之後,冀與物類現相相發明,以期閱者,生驚懼焉。)  

 

  甚矣,世人習為殘忍,事事以殺生為禮,而不知其非也。夫一切眾生,與我同生於天地之間,同賦血肉之身,同稟知覺之性,同知趨吉避凶,貪生怕死。而況佛經常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皆於無量劫來,彼此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何得我欲報恩報德,祈福祈壽,或祭天地神祇,以及祖宗昭穆,或奉養父母,或宴會賓朋,或為悅我口腹,資我身體,一一悉以殺諸物命,以期攄我之誠,悅我之心,不念彼等受諸極苦,及負宿世互為親屬之大恩也。且天地以好生為德,儒者以胞與為懷,何竟不生惻隱愛物之仁心,以致習成弱肉強食之暴行耶。夫愛物者方能仁民,仁民者必須愛物,倘於異類之物,尚不忍戕,決不致反忍戕乎同類之人民。若以戕物為故常,則必至殺人盈城盈野,不唯不生憐憫,反以為悅樂快意,良以殺習一長,仁心便喪矣。至於祭天地聖人,豈無黍稷蔬果,以將其誠,何得特取於殺物命乎。吾人生於天地之間,受其覆載,固宜積德行仁,以補天地化育之缺。若論報恩,縱粉身碎骨,亦不能報其萬一,豈腥臊臭穢之牛羊豕等肉,便能報乎。況天帝天人,清淨香潔,豈複歆饗此污濁臭穢之氣味乎。是殆以己貪圖口腹之心,測度天地之心,又以水陸神祇待天地,其誣衊瀆汙於天地也甚矣。至於文武聖廟,春秋二祭,各省府州縣,俱殺牛羊豕等以祭,謂為報恩酬德,崇聖重道。清光緒元年,陝西省城文廟,秋祭之先一日,予因往禮謁。大成殿內,牛羊豕等,各陳於架,悉系完全之體,但刳其臟腑而已,其污濁之氣,慘淒之形,刺目棘鼻,不忍見聞。時予年甫志學,尚效韓歐辟佛,不禁浩歎,謂何得以敬聖人之事,而褻瀆聖人,竟至如此其極。試令彼致祭之人,居此殿中過宿,俾彼熟睹其形,熟聞其氣,彼必力拒不肯。豈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萬世師表,百代儒宗之大聖人,反甘此臭穢不堪之物,而歆饗之乎。及至戟門外東邊,系殺牛之所,見一大鍋,內中之水,污穢不堪,乃洗牛之水也,思之,即欲發嘔。嗟乎。何污濁如此,而為敬聖之禮乎。夫黍稷非馨,明德唯馨,何不以黍稷蔬果致誠。而天下二千餘縣,每年二次,瀆汙文武二聖,令數萬生靈,同登死地,實為侮聖戕生之大者。何無尊敬聖人,愛惜物命之大人,出而永革舊例,特立新章,俾二聖之靈,不受此種熏汙,數萬生命,不為胙肉,以充致祭者之食料耶。聖人以仁民愛物為懷,豈願由污蔑自己,而令數萬生靈,同登死地乎。關帝在世則精忠貫日月,浩氣塞天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沒後神王玉泉山,隋文帝時,智者大師至玉泉,關帝特運神力,創建寺宇,又求授戒,以為菩提之本,兼願擁護佛法。(見關帝全書,及玉泉寺志。)故天下叢林,皆謂之為伽藍菩薩,而與韋馱菩薩,並鎮山門。千餘年來,護國護民,尊登帝位,豈竟甘此污穢不堪之生牛羊豕等,以之為美而歆饗之乎。即世間至極下劣之貪饞輩,亦不至甘此臭穢,而謂關帝甘之乎。何竟視文武二聖,卑劣一至此極也,嗚乎哀哉。當必有明至理,行實敬之大人,起而革除此侮聖戕物之陋習,不禁馨香頂祝之。若夫祭祀祖宗,固宜以黍稷蔬果致敬,何可特殺,及買之屠者乎。古人祭先,尚求仁者之粟。今為盡我追遠之誠,令彼物類,悉受殺身臠割之慘。不但失吾惻隱之仁,亦複大失敬祖之道,以殺行敬,是為大逆。況祖宗既非斷惑證真之聖人,當必輪回於六道三途,不為作福,令其超升,已失為人後者之道,何可恣意殺生,以作落井下石之事乎。至於奉養父母,蔬食豈無甘旨之味,而必須肉食,以陷吾親於生生世世被殺,以償受吾孝養之怨債乎。使不知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理,尚有可原。今人畜迴圈,報應昭著,其事蹟散見於二十四史,及諸載籍,猶複固執陋習,不肯改革,必期於吾與吾親,同受此報,其人謂非喪心病狂,以砒霜鴆毒奉親,期享長壽安樂乎。哀哉。(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等事蹟,諸史中甚多。欲略知大概,當看欲海回狂,第四十三四五,三頁,形滅神存類之六問答,自可略知。又佛菩薩欲人戒殺放生,以大慈悲,示作異類。及殺之以後,方知聖人示現,冀人不敢殺食諸物,以期彼此同得解脫也。其事甚多,不能備書,當看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一,第三十頁,物類現相一段文,自知其概。願諸觀者,同生正信。)所雲宴會賓朋,原為暢敘衷懷,疏通情素,何可以殺生慘事,佐此清筵乎。彼物與吾及吾友,非有殺父之怨,何得以彼之肉,列我之筵,以作賓客歡娛之助乎。試一思其前後因果,縱食,亦不能下嚥矣。世人娶妻生子,原為繼續祖脈,是為最吉祥事,若用肉食,則凶孰甚焉。我欲夫妻偕老,子孫蕃衍,令彼物類,或受離群之悲,或受刀砧之慘,清夜自思,安乎否耶。又人每遇祝壽娶妻生子等吉事,或無意中,談及死喪等字,主人便不歡悅,設有破壞器具等事,便謂不祥。何殺諸生命,臠割烹炮,以至嚼食,而反以為樂,為禮,為吉慶,是誠何心哉。乃習慣而弗思耳。若論自奉,更不宜殺,當思吾生世間,有何功德,及於民物。有何福澤,及于祖宗父母。今承祖宗父母之蔭,席豐履厚,不極力為善,以崇吾祖宗父母之福。而複恣意殺生食肉,豈但不利於己,亦將累及祖宗父母矣。而況稟父母之遺體,日以物類資益,久之,則氣質隨之而變,是為大可畏者。今略引證據,庶知自愛者,力斷此嗜好也。萬善先資雲,孕婦食兔,子則缺唇。食雀,子則雀目。食蟹,子多橫生。食鱉,子則項短頭縮。食鰻魚鰍鱔,子多難產。食田雞,子多喑啞。大戴禮雲,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皆氣質隨物類之氣質轉變所致。以吾父母所遺之氣質,由食肉故,使潛移密化成物類之氣質,則為大不孝。曾見治刎頸未斷氣管者,活割烏雞肉,貼於傷處,好之,則彼處仍長雞毛。貼於外者,當處仍是畜質,盡平生食肉而資於內者,可不惕然驚懼,以保存我所稟父母之遺體乎哉。況肉皆含毒,以殺時恨心所結,故食肉之人,多生瘡病,瘟疫流行,每多傳染。吃素之人,絕少此患。凡欲解脫怨業,攝衛身體者,不可不知也。或曰,三牲五鼎,借物攄誠。若如汝說,則古聖賢所立之法皆非乎。答曰,聖賢隨俗尚而立法,初非究竟實義。今既知人畜輪回之事實,固當舍權從實,何可執權廢實,以傷天地好生之德,以喪吾心不忍之仁。況借物攄誠,何不取黍稷蔬果,而必取血肉污穢之物乎。將謂天地孔關,甘此穢物,厭彼清饈乎。此無他,以習慣而不知其非耳。至於祭祖養親,宴賓自奉,俱可一返觀而悉知其非,悉改其舊矣,故不詳述。或又曰,若如汝說,通不殺生食肉,必至畜生蕃衍,遍滿世界矣,將如之何。答曰,世人所食者,皆是人令滋生,彼豬羊雞鴨等,悉使牝牡雌雄各異其所,則不十餘年,將永斷其種矣。況虎豹豺狼,蛇蠍蜈蚣,人皆不食,何自古至今,竟未遍滿世界乎。須知食肉者多,則豬羊雞鴨等,人設法以令其多生。實則多半都是貪圖口腹,不惜物命者,隨業受報,托生此等物中,以受人殺食耳。故楞嚴經雲,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啖。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梵網經雲,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楞伽經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雲何於中取之而食。大乘經中,如此說者,多難具錄。觀佛所說,可知殺生食肉,其禍甚深,人畜迴圈,互相殺食,尚複執迷不悟,則成如來所名可憐憫者。須知兵劫,皆由殺生而起,世間一日所殺,不知有幾萬萬兆,由殺生食肉者之噁心,與受殺諸物等之恨心,結為兵劫。十餘年來,中外戰爭,罹死亡者,有數萬萬。而況天災屢降,水旱瘟疫,風吹地震,海嘯河溢,土匪盜賊,諸種災難,層見迭出,谷米昂貴,民不聊生。吾人值此時代,再不發一自憫憫他,自傷傷他之心,以期挽回劫運,則亦何貴乎預三才之數,為萬物之靈乎。忍令具可以為堯舜,可以作佛之心性,而長劫沉淪於互相殺食之業海中,莫之能出,可不哀哉。釋印光述。

相關文章:
◎1179~大悲觀世音菩薩與圓融自在的人生 編輯部 緣氣:(5515)
○1131~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功德與緣起 編輯部 緣氣:(9569)
666~十一面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hvara himalayanart 緣氣:(4389)
觀世音菩薩治病真言 葉俊佑 緣氣:(7973)
572~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中元普度.度亡大法會 敦都多傑佛學會 緣氣:(9470)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八關齋戒法門介紹 昭德 緣氣:(10445)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緣氣:(4149)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法師講述 圓瑛法師講述 緣氣:(4851)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文珠法師講述 緣氣:(4261)
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 倓虛大師著 倓虛大師著 緣氣:(4031)
觀世音菩薩的“演變” 緣氣:(10378)
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 古正美 緣氣:(7383)
白瑪哈嘎拉 觀世音菩薩慈悲力量化身 達欽仁波切 緣氣:(15903)
六臂瑪哈嘎拉 為 觀世音菩薩化現 緣氣:(8181)
觀世音經箋注 緣氣:(10064)
無限的慈悲 觀世音菩薩 緣氣:(8523)
觀世音菩薩名號由來 緣氣:(10356)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星雲大師 緣氣:(7917)
觀世音菩薩救苦的來歷 溫光熹居士 緣氣:(10032)
闡揚淨土教法的聖眾第二:觀世音菩薩 寶靜法師 緣氣:(7408)
觀世音菩薩傳略 緣氣:(9568)
觀世音菩薩介紹 慧律法師 緣氣:(10094)
觀世音及其不同化身 緣氣:(10506)
觀世音菩薩的功德 緣氣:(10037)
觀世音菩薩的故事 緣氣:(9998)
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問答 緣氣:(7667)
儀軌祈請文 卡薩巴呢 觀世音永拔惡趣儀軌 緣氣:(8132)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四十手的含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緣氣:(11829)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象徵著何種意義? 如本法師 緣氣:(9840)
能救人于危難的觀世音菩薩聖號 香塵 緣氣:(7231)
觀世音的微笑 觀世音菩薩 緣氣:(5794)
我所經歷的觀世音菩薩感應事蹟 多傑 緣氣:(14422)
肝病患者素食 念觀世音菩薩感應故事 馮馮 緣氣:(4653)
唐玄奘《心經》藍本是觀世音菩薩親賜 觀世音菩薩 緣氣:(8014)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畸形胎兒變正常 益西彭措堪布 緣氣:(4507)
念念觀世音,救己也救人 妙音閱讀網 緣氣:(6839)
如何修學菩薩道-觀世音菩薩對我們的渴求 仁俊法師 緣氣:(7341)
觀世音菩薩的娑婆因緣與巍巍功德 緣氣:(9981)
感謝救命恩人 觀世音菩薩 方某 緣氣:(7184)
什麼是觀世音菩薩 宣化上人 緣氣:(8607)
觀世音菩薩連續六次拯救自殺女教師 緣氣:(12481)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畸形胎兒變正常 益西彭措堪布 緣氣:(6853)
唐玄奘《心經》藍本是觀世音菩薩親賜 索達吉堪布 緣氣:(6729)
觀世音菩薩感應 親身經歷 緣氣:(8237)
禮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感應故事九則 緣氣:(9985)
末法眾生修持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殊勝方便 普光撰 緣氣:(6723)
末法眾生修持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殊勝方便 普光 緣氣:(4391)
認識觀世音 緣氣:(1469)
唵嘛呢唄美吽(1小時)|觀世音菩薩心咒| 藏咒 緣氣:(1948)

上一篇(大慈大悲觀音菩薩) 回目錄 下一篇(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