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益西彭措堪布

喇嘛網 日期:2009/07/21 08:19:25   編輯部 報導

 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傳法上師首需重戒 --節錄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任何一位傳授佛法的上師,無論他傳的是大小乘或密法,都需護持清淨的戒律,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勝果位,更無法成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師。

戒律清淨的比丘(尼)才能給居士傳戒,《律本事》中云:「傳戒者必須為受戒者講解戒律學處,否則就像把利劍交給瘋子,瘋子四處砍人,徒增禍患。」

對大乘來說,守持戒律及通達戒律學處,且有能力傳授菩薩戒的人,才有資格成為顯宗大乘的合格上師。

印度班智達旃陀羅閣彌(大乘唯識的主要弘揚者)所著的《菩薩戒二十頌》中雲:「從彼具有勝智力,具戒上師前受之。」

即弟子應在嚴謹持戒(具戒)、精通戒律儀軌(勝智)並有能力傳戒(勝力)的具相上師前求受菩薩戒。

在金剛乘而言,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著的《密宗道次論》中提出了金剛上師的法相,最重要的幾條是:具足三昧耶,通達灌頂等儀軌,通過修持上師的竅訣,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

持戒清淨的標準

法王如意寶在《教誨甘露明點》中說:「何為清淨持戒者,佛經論典所宣說,一切取捨守如眼,濁時雖然極難得,小乘菩提金剛乘,各道成就之違緣,根本墮罪與自續,常非並存為淨戒。」

其大義是,能做到如經論中所宣說的,守護戒律的一切學處就如同守護自己的眼睛,在五濁惡世末法時代中已非常稀有難得了,如果有人自相續中遠離了小乘、大乘及密乘的根本墮罪,那麼他就是五濁惡世末法時代中,持戒清淨的人。

在守持根本戒的基礎上,應盡力守持三乘戒律的支分戒,如此對自己而言,能增上功德、減少過失,對他人而言,一個人持戒清淨,別人見了,自然會生起恭敬心,使他們種下善根,從而使佛法在世間長盛不衰。

末法時代更應持戒

末法時代持戒的人與客觀環境都不如當年世尊在世時。當年修道氣氛濃厚,人的根基深厚,戒律清淨,現在修道氣氛淡薄,破戒障緣大增,眾生的根基也遠不如前,煩惱越來越熾盛,持戒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但現在如能盡力持清淨戒,所獲的功德也會遠遠超過從前正法時代。

等持王經》云:「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具飲食等。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

其義為正法時代的人,在恒河沙數劫中,以種種上妙供品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尚不如末法時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條戒的功德。

另《大乘無量壽經》也說:「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精進修行,守持一日一夜的淨戒,比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還大。」

因此我們不要因為處於末法時代而自怨自艾,應多思維末法時代持淨戒的利益,斷除疑惑,努力持戒。在這種惡劣情況下產生厭離心、出離心,精進持戒修學,其修持的進展速度也會很快。

戒律與修行

有些人對證悟成就非常仰慕,尤其想在很快的時間內能夠證到大圓滿的境界,卻對戒律這些基礎法不感興趣,或認為在證悟後再守持清淨戒律也不遲,這種觀念顯然是顛倒了因果。法王在他的《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強調了修法的前後次第,指出若欲證悟大圓滿,必須先有清淨的三昧耶,欲獲大乘出世之智能,必先有清淨的菩薩戒。同樣的,若想得到小乘羅漢果,就必須先有清淨的小乘別解脫戒,這三者是以「後後為因,前前為果」。如果沒有清淨的戒律作保障,佛陀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一個也不會修成,就像一位司機,無論他的技術多麼嫺熟,首先他考慮的是安全,如果他違規駕駛,終將一失足成千古恨,前功盡棄!

在末法時代,修行人毫無疑問地,會遇到形形色色內外密違緣和障礙,我們對此應作出怎樣的回應呢?佛在《般若波羅密多攝頌》中說:「在外境上我們應對上師生起不退信心,對六道眾生生起無偽的悲心,虔誠皈依祈禱上師三寶,從內心堅固自已的誓願,並生起智能。」只要具足這四種條件,無論是內外、密逆緣,都會自然消退。

法王如意寶也曾在教言中這樣強調:末法時代只要具足以上四點,修法上的違緣就像天空的烏雲,被強風卷去,此修行人可圓滿得到上師三賓之加持,對輪回中的眾生也永遠不生煩惱,不會捨棄。 益西彭措堪布- 佛學多媒體資料庫益西彭措堪布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