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是一味精神的良藥

達觀,是一味精神的良藥,可以使消沉者鑠然振作,使悲觀者欣然忘憂,使遭逢逆境者處之泰然。不過此藥雖良,卻是藥店無售,而是產于自我之心靈。因此,遇挫折而消沉、處困境而悲觀者,須自製其藥,自醫其疾。

說達觀是一味藥,只是比喻。《辭海》對於“達觀”一詞的解釋是“達觀,舊稱對人生抱消極的看法,一切聽其自然,隨遇而安為‘達觀’。亦謂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這種解釋,顯然不夠貼切。我以為,達觀,並非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達觀的人固然須隨所遇而安,對不如意之事看得開,但我認為,隨所遇而能樂,看得開而後有所為,才是真達觀。否則,達觀豈不成了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同義語?對於真正達觀的人而言,遭遇打擊,心理仍能保持平衡狀態,身處困境,仍能安之若素,且能樂對困境,昂然進取,豈能說是“對人生抱消極的看法”?

中國歷史上,能夠達觀處世的人頗多,而劉禹錫、蘇軾的人生經歷,最能詮釋“達觀”一詞的含義。

劉禹錫兩次被貶官,輾轉顛躓於蜀、粵、皖等地達23年,然而,他無論久處窮山惡水,還是置身于邊遠之地,皆能泰然處之。他被貶往和州(今安徽和縣)時,自建陋室,寫下膾炙人口的《陋室銘》,在文中將其比作諸葛亮隱居南陽的草廬,揚雄在西蜀讀書的亭台。雖遭貶謫,身居陋室,卻仍悠然自得。“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通過他結束漫長貶官外放生涯之後寫下的詩句,足見其達觀豪放的胸襟。他于為政之餘,寄情於筆墨,以詩文作為“見志之具”,一生寫下詩文40卷,其中多有傳世佳作,被白居易推崇為“詩豪”。

蘇軾屢被貶官流放,甚至被誣入獄,險遭殺害。但他被貶謫黃州時,不畏艱苦,躬耕自足,寫下《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一批不朽的傑作。直到被貶往嶺南的惠州、海南的儋州,他仍吟詠不止,曠達一如往日。“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黃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他把南疆特產當作難得的享受;“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他把被一貶再貶,直到天涯海角的流放之途,當作奇特的旅遊。在他看來,那貶謫流放之地,竟是無一處不美好,無一處無奇趣。政治幫派的排擠、嫉妒者的打擊陷害,不但未使蘇軾悲觀沉淪,反而成全了這位天才,使其成為千古文豪。

當然,達觀處世,須胸襟開朗,識見通達,且多為天生之精神氣質使然,故非人人可以做到。因命運多舛或遭受沉重打擊,心中極度的不平與怨憤長期難以釋懷,以致抑鬱成疾,甚至神醫束手,百藥難救者,也時見於史籍。西漢文學家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心情憂傷,曾作《鵩鳥賦》,以老莊的達觀自慰,其中有“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德人無累,知命不憂”等語,但他終難達觀,於33歲之盛年鬱鬱而終,便是一例。時至今日,因遭遇挫折,身處困境,而不能達觀以對者,也不乏其人,或因競爭某職敗北而一蹶不振,或因某事不能如願而鬱鬱寡歡,或因遭遇社會的歧視而心理嚴重失衡,更有因長期的抑鬱或意外事件的刺激而自殺者。這些人之所以如此,皆因心靈中缺少達觀這味良藥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鞋芒杖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這闋《定風波》,頗能顯示他的豪放氣概——我即使已一無所有,但只要有竹鞋芒杖助我行路,有一件蓑衣遮體,就可以任憑它風吹雨打,將一切打擊與磨難置之度外,視歧路為坦途,一路履險如夷,歌嘯前行。一個人有這樣的精神氣概,人生旅途中還有什麼樣的挫折坎坷不能對付! (梅桑榆)

 


上一篇(從忘我到無我) 回目錄 下一篇(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