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
  引言
  大約從西元一世紀起, 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 印度僧人相繼到中國來, 中國也有不少人到印度去 ‘求法’。他們排除萬難, 來往於中國和印度之間, 這樣不但發展了中印的交通, 並且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 密切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在許多先驅者中, 對於中印友誼的增進和中印文化的溝通貢獻最大的, 便是七世紀初期冒險家出國, 留學印度十七年, 獲得崇高榮譽, 回到中國以後, 致力於翻譯印度經典的高僧玄奘。
  玄奘俗姓陳, 本名褘, 河南穎川人。小時隨兄出家?十三歲時洛陽度僧?獲破例剃度?法名玄奘。隨後學習精進?竟能代其師升座說法?獲得同門的稱頌為‘佛門千里駒’?他是一位譽滿國內的高僧。他有感於當時經論異說紛起?乃有模仿法顯赴印度求取佛典原本?以統攝各家各派的志願。
  玄奘欲往天竺?但當時唐敕不許?玄奘不屈。他混在饑民中?經秦川等地過玉門關。他孑然一身?孤游沙漠經西域、高昌、屈支等北道諸國?後越嶺至阿富汗境再至印度。此後?玄奘遍游印度東南西各部?巡遍佛跡?訪謁高僧。
  他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隨主持戒賢法師研習寺內所有經典?全部通曉其奧義?曾主持那爛陀寺的講席?擴展寺內諸僧的眼界。貞觀十六年?玄奘又至摩揭陀國?應戒日王之邀?在曲女城主持一次空前偉大的大佛學辯論會?參加者有五印度十八國國王、三千名大小乘高僧?由玄奘提出他所寫的“真唯識量頌”?作為辯論主題?歷時十八天?但無人能提出異議。
  貞觀十七年?玄奘譽滿五印?學成歸來。玄奘回國後?於貞觀十九年?太宗邀其還俗,贊助軍政大事?但玄奘婉謝?專心在弘福寺譯經。他在外十七年?周曆一百三十余國?所得經律論六百五十七部?經玄奘譯出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回中國後譯經說法?創立“法相宗”?至高宗麟德元年圓寂?享年六十五歲。
  上述已簡述了玄奘西行之背景、經過及貢獻?下面將會對玄奘西行的各種資料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背景
  社會動盪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爭頻繁,社會動盪,人民感到極度的痛苦,適值佛教“眾生平等”的主張,對於人民很有吸引力,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安慰。統治階級亦利用佛教作為麻醉人民的工具,佛教因而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起來。由於當時的社會風尚盛行佛教,所以玄奘的一家都是信奉佛教的。
  佛經不全
  在玄奘以前,已經有數百部佛教經典由外來的僧侶從梵文翻譯成漢文。但由於語言和文字上的隔閡,譯本往往有不準確或辭不達意的地方:有的偏重於意譯而過於失真,有的側重於直譯而變成為硬譯,不但失去原文意義,更使人百思不解。
  尋求佛經真本
  縱使玄奘早年曾跟隨國內不少佛學權威學習過不少重要的經典,例如:寶暹講《攝論》,道塞講《毗曇》等;又或是訪遍了著名的佛學大師,質疑問難;然而,各大師均據其本派釋說經典。當玄奘再自行檢查經典時,發覺與各大師所說的有所出入,鑽研愈深,疑問愈多,於是決定赴印度求取真經,訪求名師,學習梵經,解釋疑團。再加上佛教教義眾多,佛教經典傳譯的不同與譯者水準的差異,對於玄奘這種追求完善和終極真理的高僧而言,確實有求疑問難的需要,促成玄奘決心訪尋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
  另外,礙於中國與西域兩地相隔十分遙遠,那些天竺僧伽來中國宏揚佛法的途中,或許會失掉某些經典,以致造成經典殘缺不全。就在經典不齊全的情況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下,經籍出現很多含糊不清的地方。玄奘為了通嘵佛經三藏教典的真實含義,便下定決心到天竺去尋求答案。
  佛教傳入中國後,初期翻譯經過來的經典大都是小乘經典。而玄奘主要是研究大乘佛教的“瑜伽學”。但是經過仔細研究,他覺得中國的佛教宗派很多,那些大師各有所承,對於教理的解釋意見分歧,再加上佛教經典的譯本太少,不夠作研究之用。因此,玄奘為了解決疑難,瞭解佛學的真諦,便決定親自到印度留學。
  個人的自學精神
  此外,促成玄奘西行求法的因素之中還有其本人的治學精神。由於玄奘出身於奉儒守官的士大夫家庭,少年時代接受了良好的儒學傳統教育。傳學對玄奘的思想方式,治學精神和行為處事等方面產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影響。行學善於窮究義理的治學方法使玄奘一生在學問上追求不懈,更使他敢於面對險惡的自然條件,冒死孤征,踏上西行取經的艱苦路程。
  訪尋名師指導
  剛巧在武德九年(西元六二六年)的冬天,中印度學者彼頗密多羅從海道到達中國,住在長安。他是印度權威學者那爛陀寺戒賢法師的學生,據說能記誦大小乘經典各十萬頌。玄奘便誠懇地向他請教,諮詢積疑,有很大的收穫。並因此得知深通彿教各派學說、對大乘佛教的“瑜伽”很有研究的戒賢法師在那爛陀寺講學。於是,玄奘便更加響往到印度取經求法。
  因此,由於以上種種因素的影響下,使玄奘無視當時國家的禁令,冒著生命危險,不惜萬里求法往印度去。
  經過 ---- 前期
  萬里孤征
  西元六二七年(唐貞觀元年)的秋天, 由於長安一帶受天災影響, 朝廷允許道俗四出隨豐就食, 玄奘正趁這個機會決定展開西行之旅。 “時有秦州(今甘肅天水)僧孝達在京學《涅盤經》, 功畢返鄉, 遂與俱去” 玄奘便跟著他走到了秦州, 後由經蘭州到達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
  涼州是河西的大城市, 是東西交通必經之地, 也是唐朝的軍事重地, 故朝廷嚴禁一切私自出關, 違規者受罰。玄奘在涼州停留一個多月, 打探西域路徑, 同時受涼州道、俗之請開講《涅盤》、《攝論》等經, 廣受歡迎,但同時被涼州刺使李大亮責令玄奘返回長安幸得涼州慧威法師相助, 暗中派弟子慧琳和道整秘密護送他西行, 好不容易經過張掖到達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
  涼州刺使敕令瓜州刺使, 獨孤達緝拿玄奘, 但獨孤達非但不留難, 更和瓜州州使李昌私下護送玄奘西行。後他又結交了一胡人石槃陀, 便和他和一隻赤馬向玉門關出發。到達玉門關後, 石槃陀因不能忍受路途艱辛, 辭別了玄奘。
  從玉門關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中間數百里全是沙漠, 玄奘只能憑沿途的人骨、駱駝糞作路標, 摸索前進。 在關西四烽, 玄奘得到校尉王祥、王佰龍的幫助, 過了烽火臺向莫賀延磧進發。莫賀延磧, 古名流沙河,東西長400公里, 是一個水草絕少, 人跡罕至的地方。玄奘在此西行百約裏, 迷失了方向, 在缺糧缺水的情況下, 本打算折回烽火臺再西行, 但因曾下誓: 不到佛國, 決不回頭, 打消返回念頭。在幾乎陷入絕境時, 找到了綠州, 得到水草供應, 恢復原氣, 再經十天左右跋涉, 到達西域古城伊吾國。
  伊吾地處西域東端,是東西交通要衝,也是西域佛教東傳的中轉站。玄奘在伊吾國停留了十多天,受到了國王和僧侶的熱情款待。玄奘本來打算從伊吾沿天山南麓到印度,但此時卻得到高昌(KHOCO Or QOCO----今新疆吐魯)王邀請。由於有感高昌國王麴文泰的感情難卻,只好隨高昌使臣同行前往高昌。六天后,玄奘到達高昌白力城(唐朝蒲昌縣,今辟展),這已是貞觀元年(西元六二七年),玄奘時年二十八歲。
  在高昌期間,玄奘受到麴文泰的殷勤拜請,還派出緣法大師和已達八十高齡的國統王法師給玄奘認識和挽留他留在高昌講經,不再西行,但遭玄奘拒絕。十多天后,高昌王親身勸玄奘留下,更在挽留中講出“弟子有異途處師,順安能自去,必定相留;或送師還國,請自恩之”但玄奘仍舊不為所動,更以絕食以表西行心意決。最後,高昌王被他堅決的態度所感動,於是向玄奘謝罪,並懇求他“請住此國三年受弟子供養”,但玄奘只停留了一個月,在高昌講授完《仁王般若經》後,即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二月,辭別高昌王,繼續西行。麴文泰為玄奘打點了西行的一切,如準備三十匹馬,四個剃度小和尚、衣服等,更親筆寫了二十四封信給沿途二十四個國王,請他一路觀照玄奘,玄奘為表謝意寫了篇謝高昌王啟文章獻給鞠文泰。
  玄奘固得麴文泰的幫助,因此路途順利,離開高昌後經過阿耆尼國(AGNI----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區),繞道銀山到了屈支國(KUCI----即龜玆國),因遇風雪阻撓停留了六十天,期間與高僧木義毯多討論佛經。後離開屈支國向西行走六七百里,經過跋祿迦國(BHARUKA),住了一夜再折向西北行三百里,到了蔥嶺北隅的淩山(今天山山脈的騰格裏山穆素爾嶺)。走出淩山到了大清地 (又名熱海、咸海)向素葉城進發。
  在素葉城(SUY-AB城----今中亞托克馬克附近)得到葉護可汗的厚禮對待,他更派人帶信給所屬各國要他們款待、保護玄奘,自此玄奘通西域各國進了印度的困難少待多。
  玄奘離開素葉城,折道西南,經奴赤建國、赤者時國、屈霜爾伽國、颯建國等國,渡過烏滸水(又名水), 後行經羯霜那國,走幾百里路後達西突厥的要塞~鐵門。出鐵門後,過貨邏國,再南行到縛喝國,巧遇在此遊歷的磔迦國小乘三藏般若羯羅(即慧性), 共同結伴去印度。他們從縛喝國動身南行,到達大雪山;出大雪山後到了迦華試國(KAPI, 今KAFIRISTAN) 的沙落迦寺 “坐夏”兩個多月,後於西元六二八年(唐貞觀二年)的夏末越過黑嶺(今阿富汗東境之SIYAH KOH)到達北印度。
  遊學印度
  玄奘在北印度的濫波國(LAMLAKA, 又稱 LAGMAN)停留三天,又南行到那揭羅喝國(NAHA-RAHARA),觀看了 “窣堵波”寶塔,再到犍陀羅國。他在這裏參觀了印度古代的佛教建築,還收集很多佛教傳說為《大唐西域記》作素材。後來他又到達迦濕彌羅國(SRINAGARA),受到國王的熱情款待,並派幾十位名僧與他討論佛學,兼派二十人幫助玄奘寫經。玄奘在這裏住了大約半年,期間跟隨稱法師學習《順正理論》、《俱舍論》和 “聲明學” 、“因明學”等。
  貞觀三年(西元六二九年)秋,玄奘離開迦濕彌羅國西南行朝中印度出發,在磔迦國東境與一位博學的老婆羅門相遇,停留一月向婆羅門學習《經百論》和《廣百論》。後在至那僕府國的突舍薩那寺住了十四個月。後來他沿恒河遊歷,遍訪高僧學習。在貞觀五年(西元六三一年)到了羯若鞠闍國(今印度聯合省一帶),玄奘更參加了在國都典女城每五年舉行一次的無遮大會(論辯大會);還在典女城的跋涉羅毗河羅寺住了三個月,跟隨毗離耶犀那三歲就學佛使《毗婆沙》和曰胄的《毗婆沙》等經典。
  離開典女城後,玄奘向那爛陀寺出發,途中在室羅代悉國參觀釋迦牟尼生前說法行道遺跡;在拘屍那揭羅國巡禮釋迦 “槃”遺跡等。約在貞觀五年(西元六三一年)十月初,抵達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邦的巴特那和伽耶地區)的那爛陀寺。
  經過 ---- 後期
  留學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BIHAR), 位在摩揭陀國(MAGADHA)的舊都王舍城(RAJAGRIHA)北方。玄奘到達這個小村, 有二百多名僧侶和一千多名信徒列隊歡迎, 玄奘在眾人的讚歎和圍繞中, 進入了當時印度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
  進寺後, 玄奘進見正法藏, 也就是戒賢(SILABHADRA)法師。戒賢已有百歲高齡, 他的學問道德為全國所景仰, 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為 “正法藏”。玄奘遵照當地禮俗, 行“鳴足大禮”,並且拜戒賢為師。
  玄奘在那爛陀寺把一切安頓妥善以後, 便開始遊覽各地的聖跡(見圖)。 他在那裏潛心修學了五年, 寺中所收藏的佛教經典, 他幾乎都作了研究, 通曉其奧義。他又進一步研究婆羅門教典、印度各派學說及印度各國方言。於是他博學的名聲, 傳遍了整個印度。但是, 玄奘並不以自己已得的學識為滿足。在貞觀九年(六三五), 他辭別了戒賢到別處去遊學。
  他先到東印度, 再到南印度, 然後從南印度到西印度, 最後折返那爛陀寺。 他所經的地方都是酷熱非常的熱帶地區, 路程非常艱辛, 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得更加堅強, 終於克服了種種困難。在這三四年, 他走遍了東、南、西部印度大小數十國: 最東到迦摩縷波國(KAMRUP,今阿薩姆省), 最南到達羅毗荼(CANJEEBERAM,今買索爾省班加羅爾一帶), 最西到狼揭羅(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東南一帶) (詳見圖)
  貞觀十二年, 玄奘滿載收穫, 回到那爛陀寺去見戒賢, 報告遊學的經過。之後, 他聽說離寺不遠的低羅擇迦寺, 有一個名叫般若陀羅的高僧學問很好, 他就趕去學習了兩個月。他又聽說仗林山佛教居士勝軍(JAYASENA)大師學識非常廣博, 對於 “唯識學” 有深入的研究, 便到仗林山向勝軍學習唯識決擇論等經論達兩年之久。
  貞觀十五年, 玄奘再到回到那爛陀寺, 這時他已四十六歲了。戒賢叫他主持講席, 為全寺僧眾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決擇論。當時戒賢有一大弟子名師子光, 在寺中講中觀論和百論。由於他心存偏見, 對“瑜伽”學說有非難之詞, 於是他的學徒遂轉向聽玄奘的演講。他對玄奘自然很嫉視, 玄奘為了消除和他之間的誤會, 就以梵文著了會宗論三千頌, 說明大乘佛教“瑜伽”、“中觀”兩大派並不相悖的道理。戒賢以及寺中僧眾看了,一致讚美,就把它刊佈流通。師子光感到慚愧,便離開那兒住到菩提寺去。但他還不甘心,請了一個名叫旃陀羅僧訶的東印度學者到那爛陀寺和玄奘理論,但旃陀羅僧訶聽了玄奘的議論,只是點頭稱是,連一句話也說不出,於是玄奘的聲譽更高了。
  曲女城大會
  這時,羯若鞠闍國(KANYA-KUBJA,今康腦兒KANAUJ)的戒日王(SILADITYA)遠征恭禦陀國(KONGODA),途經烏荼國(UDRA OR UDDA)。這國的僧徒全部信仰小乘佛教,不相信大乘教。有個叫做般若 多的老婆羅門寫了破大乘論七百頌,欲擊破大乘教的理論,並呈上戒日王。戒日王與一眾婆羅門爭論不果,便寫信給戒賢求助,戒賢遂派玄奘、師子光、海慧、智光四大弟子前往應命,但礙于戒日王還沒有結束對恭禦陀國的軍事行動,故暫緩起程。不久,玄奘得到那部破大乘論七百頌原文,研讀幾遍,找出其謬誤所在,以梵文寫成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來擊破它。
  
  戒日王為了顯揚大乘教義, 決定在羯若鞠闍國的首都曲女城, 舉行一次學術辯論大會。貞觀十六年的十二月, 大會開始。各方不遠千里而來的人士有: 五印度十八個國家的國王, 熟悉大小乘的僧侶三千多人, 婆羅門和其他宗教教徒兩千多人, 那爛陀寺也來了一千多名僧侶。
  
  玄奘被推舉為大會的論主(主講人), 由他提出其所寫的制惡見論, 作為辯論主題。依照辯論的習慣, 如果有人找出制惡見論中沒有道理的地方, 並能以據理駁倒的話, 便斬下論主的頭以謝罪。大會連續舉行了十八天, 大家傾聽玄奘精闢的議論, 但始終沒一個人提出反對的意見, 最後由戒日王宣佈大會結束。
  當時群情悅服, 都爭著給玄奘贈送榮譽的稱號。大乘方面是“摩訶耶那提婆”(MAHAYANA DEVA) {即“大乘天”};小乘方面是“木叉提婆”(MOKUSYADEVA){即“解脫天”}。大家燒香散花,在熱烈的歡呼聲中散會。
  載譽回國
  貞觀十七年的春天,玄奘用大象、馬匹馱了他歷年來搜集尋訪所得的經論、佛像等物件,起程回國。戒日王、鳩摩羅王和當地人民,送了幾十裏路才灑淚道別。
  
  玄奘在歸國的途中,又走了兩年,也經歷了一些艱險,但比到印度來時卻順利得多了。他選擇從南路取道於闐(KHOTAN)回國。在呾叉尺羅國(TAKSASILA)渡信度河時,船至中流,忽然風浪大作,搖動船身,失去了五十夾經本和印度特產奇花異果的種子。這時候,迦畢試正在附近的烏鐸迦漢荼城(UDAKA KANDA,今峨欣特城),聽說玄奘到此,就親自到河邊迎接,一同回到城裏停留了五十多天,搜求渡河時遺失的經本。迦濕禰羅王得到消息,也來慰問玄奘。後玄奘就隨同迦畢試王向西北行, 到了迦畢試(KAPIS, 今KAFIRISTAN)邊境, 玄奘才和他分開, 朝東北走。迦畢試王派一大臣率領百多人護送他過雪山。玄奘出了雪山, 經過幾個小國, 到達蔥嶺。他向東經朅盤陀國(GORBANI), 遇到了強盜, 匆忙和商旅登山躲避, 戒日王所送的大象則被逐淹死水中。由於冒寒往東北走, 到佉沙國(KASHA), 折向東南行, 抵達於闐, 為于闐國王留住, 在那裏住了七個多月。玄奘一面為于闐國的僧眾講經, 一面派人到屈支(KUCI)、疏勒等國訪求、補抄前在渡河所失落的經本。
  
  由於玄奘當初是私自出國的, 他遂寫了一封委婉的信到長安呈給唐太宗。信裏陳述他為了深入研究佛教, 尋求佛經, 不惜遠渡印度, 周遊了十年, 一面學習經典, 一面宣揚唐朝的文化。現在已回到於闐, 由於大象溺死, 沒有鞍乘運送大量的經典, 故唯有停留於闐, 靜候命令。唐太宗得悉後立即派人送去了一道手令, 說已命令于闐等國出夫役、馬匹, 護送法師回國, 並派敦煌等處的地方官在途中迎接。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玄奘平安到達長安。長安市民聽說玄奘回國, 都不約而同地聚集於城門外, 都想看看玄奘。因為城門外被擠得水泄不通, 玄奘無法進城, 就住宿於城外。他受到人民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他進城後, 便把他從印度帶來的經典、佛像等陳列于長安最壯麗宏闊的朱雀大街南端, 讓大眾參觀。在這次展覽會上公開展示的, 計有大小乘經論六百零八部、又因論三十六部和聲論十三部共五二十夾六百七十五部, 另外還有佛像、佛骨等多件。當日朱雀大街及其附近都人山人海, 盛況空前。
  貢獻
  玄奘在佛經翻譯上的貢獻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玄奘有著崇高的地位。這概表現在他譯經的數量大和品質高方面,又表現於他過程中既有重點,又不失於思想宗旨方面。
  根據《開元錄》和《貞元錄》的統計,從隋開皇元年(西元581年)到唐貞元十六年(西元800年)的220年中,玄奘共譯出經典491部,2622卷,玄奘一人就譯經75部,1335卷,占去了這期間全部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在佛經翻譯史上,鳩摩羅什、真諦不空和玄奘並稱為四大譯家,然而三人所譯經典的數量只相當玄奘的一半,此足見他在翻譯史的地位。
  玄奘譯經的過程:
  玄奘在西元六四五年的三月初一日,回到長安住在弘福寺,開始大規摸的翻譯佛教經典的工作。他組織了大規模的佛經譯場,當時的譯場組織和翻譯程式是這樣的:
  (一)譯主,是主譯人,亦是譯場的總負人,須精通中文和梵文,對於大小乘經典有透徹的理解,而為全場所信服的,遇有翻譯上的疑義,負判斷的責任。
  (二)證義,是譯主的輔助者,凡是巳經翻譯好的文字,審查它的意義與梵文有沒有出入或錯誤,和譯主一同商討改正。
  (三)證文,在譯主宣讀梵文時,注意他所宣讀的和原文有沒有出入。
  (四)書字,把梵文的字音寫成中文。
  (五)筆受,把梵文的字義翻成中文的字義。
  (六)綴文,因為中外文字文法結構不同,需加以整理,以符合中文的文法。
  (七)參譯, 校勘原文是否有奇異的地方,同時再由譯文回證原文是否有奇異的地方。
  (八)刊定,因為中外文章體制不同,故每句、每節、每章須去蕪存菁,使之簡要明確。
  (九)潤文,對已經譯好的文字,加以潤色,使之優美。
  (十)梵唄, 經過以上九道手續,翻譯完畢後,還需用念梵音的法子來唱念一遍,修正音節不夠諧和的地方,以便傳誦。
  玄奘的翻譯方法,是以直譯而配合意譯,既不損原意,更便於讀者瞭解。此為唐代“新譯”的開始,玄奘實為“新譯”的創始人。故陳寅恪在《玄奘澤記》稱玄奘“懲前代譯經之失,悉改新名,而以六朝舊譯為訛誤。”
  玄奘在交通、地理、方面的貢獻
  《大唐西域記》注意交通、地理的描述,以中國內地和中亞、西亞、南亞的陸上交通為主。書中十二卷雖以遊歷見聞為主,但材料來源多取自西域和印度古籍,或訪問耆舊。同時,參考了《法顯傳》等唐以前的有關旅行記。其中詳細描述各地的景致,例如關於蔥嶺的記載,玄奘“輕萬死而涉蔥嶺”經蔥嶺三次,作了前所未有的考察, 對後世研究有關地理提供了可觀的資料。
  另外,就語言風俗方面, 玄奘的記載進一步證明,長期以來,西域諸國大多沒有自己獨特的文系統, 它們大多取法漢字和印度文字,稍微改變,風俗習慣多受東亞,南亞的大國影響。這極有助於地理上的研究。
  《大唐西域記》與印度史之關係
  印度史地材料多數佚亡,但《大唐西域記》全書介紹13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印度諸國就有82國之多。在卷二的篇首,用大量篇幅以國名、疆域 、歲時、衣飾、 飲食、文字、佛教、種姓、兵術、刑法、賦稅、物產等十方面全面述了西元7世紀中期印度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為古印度歷史提供了可觀的資料,給印度歷史作為一些旁證或作為異本略存一些異說。
  對佛教傳播之貢獻
  玄奘不但譯出了《新因明論》,還替僧侶解答疑難。譯出從印度帶回的經論共74部 1335卷,把印度失存已久的《大乖起信論》從新帶回印度。此外,他把《老子》譯成梵文,廣傳於印度。並培養弟子,以及影響日本、朝鮮,之佛學,確立法相宗(即慈恩宗 唯識宗)的地位。實對佛教傳播有莫大貢獻。
  在發揚中國文化方面
  玄奘在印度會和戒王談到唐樂大麯秦王破陣樂,回國後又把中國古代的重要哲學著作《老子》介紹給印度,再加上他將657卷佛經帶回中國,大大增進了中印檔之交流。
  總結
  玄奘在古代極其困難的交通條件下?不辭長途跋涉?經歷無數險阻到印度去留學求經。他在十七載的孤身遠征中?走了五萬里路?遊了大小一百一十個國家?足跡遍於西域和五印度。玄奘的學識淵博?態度謙虛?從進入印度境內的第一天起?他就受到包括自國王至僧俗的印度各階層的熱烈歡迎。最後他主持當時印度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講席和曲女城的學述辯論大會?在五印度被公認為是第一流的大學者?更加獲得印度人民的敬重。這種歷史上真摰的中印人民的友誼是很珍貴的。
  玄奘在印度曾和戒日王談到唐樂大麯秦王破陣樂?回國後又把中國古代的重要哲學著作老子介紹給印度; 他在回國時又從印度帶回佛經及其他抄本六百五十七卷?並在長安公開展覽?這一切不但增進了中印人民的友誼?而且大大加了中印文化的交流。此外?他在後期專門從事譯經事業?一共譯出了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既豐富了祖國原己十分光輝的文化寶庫?也為印度保存了珍貴的文化典籍 ―― 印度從西元八世紀起佛教逐漸衰落?許多梵文經典在印度反而失傳了?印度學者得根據玄奘譯本重新譯出。再者?玄奘遊歷印度的記述?曾經幫助中國人民認識偉大鄰邦的真相?至今它還成為研究印度古代史的極有價值的文獻。玄奘在中印交流方面?是作了重大的貢獻的。
  總括而言?玄奘西行之貢獻實在很大?不論在翻譯、佛學上也有很大的成就?而且對國家、對中外文代交流、對史學、地理學、文學等?也有很大的貢獻。他不但開闢了翻譯之新路向?揚威了國家的聲威?更促進了中印之交流?與及中西之交通。玄奘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傑出的文化史者?他的翻譯更是中印兩大民族的共同遺產?所以玄奘西行確是一次偉大的旅程。

 

相關文章:
玄奘西行求佛法 玄奘 緣氣:(5480)

上一篇(玄奘取經) 回目錄 下一篇(玄奘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