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衣缽相傳”

常靜

衣缽相傳”是一個成語,最初來源於禪宗,禪門中指為了續佛慧命,把正眼法藏和衣缽以單傳的方式授予弟子,這就是“衣缽相傳”。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予衣缽的儀式。如中國禪宗初祖至六祖師徒間傳授道法,常付衣缽為信物,稱為“衣缽相傳”。後來“衣缽相傳”作為一個固定成語,泛指一般師徒間學藝上的繼承,也比喻思想、學問、技能等方面的師徒相傳。

  “衣缽相傳”中的衣缽是指僧尼的袈裟和食器。《金剛經》雲:“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舊唐書·方伎傳·神秀》:“昔後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雲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在世俗中也有“衣缽相傳”之說,唐宋時應試人員與主司名第相同稱“傳衣缽”,如《宋史?範質傳》雲:“舉進士時,和凝以翰林學士典貢部覽質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弟名在十三,亦以其數處之。貢闈中稱‘傳衣缽’。”清黃鷟來《題楊人庵總戎無著圖》詩:“傳家鐵券文,直作衣缽繼。”

  佛教“衣缽相傳”起源於世尊靈鷲山說法。據《五燈會元》卷一記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是禪宗史上的第一則公案,也是禪宗傳法的起源。世尊以拈花的方式示眾,看弟子中誰能明瞭他拈花的含義,只有迦葉尊者,契合了世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心法,所以佛陀將這一“以心印心”的微妙心法傳給了摩訶迦葉,同時還傳給迦葉衣缽作為得法的信物,以此證明傳法的授受關係。
  這裏所傳的“衣”指袈裟法衣,“缽”指食器。釋迦世尊的心法在印度一直傳了二十八代祖師,到了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時,他的師父達摩多羅在傳法給他的同時,告訴他以後應當到震旦(中國)傳法,那裏有很多苦海眾生需要救拔。達摩大師遵從師父的教令,來到中國傳法救濟苦難眾生。

  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弘法的過程並不順利,他先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因與梁武帝因緣不合,便獨自北上嵩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當時有神光禪師聽說達摩大師的盛名,決定向達摩大師求法。但達摩並不理睬他,神光便站在雪地裏等待,為了表示自己求法的虔誠之心。神光禪師還咬牙砍去了自己的左臂。達摩大師為他的求法精神所感動,便決定將心法傳付給他,並且還將神光改名為慧可。據《祖堂集》所載,達摩在傳法給慧可禪師時,同時付給代表接法信物的袈裟。對此,《祖堂集》中有一段師徒之間的對話:

  達摩雲:“為邪法競興,亂于正法。我有一領袈裟,傳授與汝。”慧可和尚:“法既以心傳心,複無文字,用此袈裟何為?”大師雲:“內授法印,以契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雖則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於中三世諸佛遞相授記。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後代傳法者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斷眾生疑故。”惠可便頂禮,親事九年,晝夜不離左右。達摩大師乃而告曰:如來以淨法眼並袈裟付囑大迦葉,如是輾轉乃至於我。我今付囑汝,汝聽吾偈曰:吾本來此土,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由上段師徒問對可知,達摩大師在傳法給慧可的同時,還付給了他一領袈裟作為得法信物。達摩大師針對慧可的疑問指出,內授禪法是為了印證悟性;外傳袈裟是用來確定禪旨。雖然袈裟不在禪法之上,禪法也不在袈裟之內,三世諸佛都是用這種方式來遞相傳付道法。達摩禪師也是用袈裟表明法信,使後代傳法的人有所秉承,學道的人能確知宗旨,斷除疑慮。可見,袈裟是接法人得到正宗傳承關係的一個明證。如果一個禪者擁有了作為信物的衣缽就可以得到信徒的認可。

  由於衣缽是確立禪宗學徒正宗地位的信物,因此,衣缽在傳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誰有了衣缽,就代表自己擁有了禪門正宗地位。衣缽也因此成為禪宗學徒爭奪的對象。從這一點來說,衣缽又成了招惹禍患的根源。擁有衣缽的人在擁有禪宗正宗傳人身份的同時,也多了一分殺身害命的擔憂。禪宗的東土初祖達摩大師在傳法給慧可大師之時就已經看出了這一點,但是,為了使他的心法得以傳播,並讓後人信服,他還是將衣缽傳下去了。只不過,他在傳法給慧可時,就預言,在他入滅後二百年後,衣缽就不再往下傳。關於這一點,他在與慧可的對話中表露無遺:

  師(達摩)乃雲:“一真之法,盡可有矣,汝善守護,勿令斷絕。汝傳信衣,各有所表。”慧可曰:“有何所表?”達摩曰:“內傳心印,以契證心;外受袈裟,而定宗旨,不錯謬故。吾滅度後二百年中,此袈裟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於後得道,還近千萬。汝所行道,勿輕末學。此人回志,便獲菩提,初心菩薩,與佛功等。”(《祖堂集?慧可傳》)
  在上文中,達摩大師向弟子慧可解釋了袈裟所代表的意義。並明確指出,作為確定宗旨標誌的袈裟,在他滅度二百後,就不再傳承了,否則就會帶來更大的隱患。

  作為接法信物的衣缽在傳到六祖之時,出現了安全隱患。五祖弘忍已經預見到六祖接法的危險,所以就採取密室傳法的方式,而且傳過法之後連夜送惠能離開黃梅。儘管如此,惠能還是遭到弘忍其他弟子的追殺。為了避免以後傳付衣缽帶來更大的禍患,五祖弘忍在傳法給惠能時,就告訴他,袈裟是禪宗弟子確立正宗地位的爭端,袈裟作為信物,只傳到六祖惠能大師為止,此後,只傳心法,袈裟只作為鎮寺之寶,不再下傳。《六祖壇經》中對此有詳細的說明:

  祖(弘忍)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祖複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六祖惠能對衣缽帶給接法者的禍患深有感觸,所以,他一直牢記弘忍禪師的教導,決定此後只傳法,不再傳衣缽,以免引起更大的爭端。所以他在傳法給青原行思禪師時說:
  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乎後代,爭競心多。衣即留鎮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師既得法,歸住青原。”(見《五燈會元》卷五)

  惠能告訴行思,前代祖師衣法同時傳付,以法來印心,以衣表信物。以後只要有真正的傳人,用不著擔心不被人信服。惠能還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行思傳付衣缽所帶給人的災難。所以,惠能決定將衣缽作為鎮寺之寶,而只將心法傳付弟子,令其弘化一方。從此永遠斷絕了衣缽所引發的爭端。

  六祖以後的“五家七宗”的傳法,一直沿襲了惠能的傳法方式,只傳心法,不傳衣缽。衣缽也不再作為傳法的明證。取而代之的是採用法卷的形式作為證明。禪宗祖師所傳的弟子也不再是一代一人,有的一代傳多人,以使禪門宗風迅速得到弘傳。這種以法卷為證明的傳法方式一直沿襲到現代,成為禪宗各宗派通用的傳法方式。

 

相關文章:
何謂“涅盤”? 妙澤居士 緣氣:(3893)

上一篇(拜佛的意義及其功德) 回目錄 下一篇(鳩摩羅什 傳法東土 關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