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加: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 2

 

“大手印”法是噶舉派的主要秘密教法,也是一種無上密法。值得注意的是,“大手印”並非密教身、語、意三密中的身密,即以手結印契的“手印”。實際上,“ 大手印”是一種大象徵、大相應,象徵禪定中個體意識同宇宙本體相應而融合為一,得見圓明自性的一種光明純潔的境界。
  “大手印”,梵文為嘛哈母渣(Mahamudra),漢文可譯作“大象徵”“大印”等,印者,是表記和象徵之意;大者,為無所不包、至高無上之意。“大印 ”實指心靈妙明之境,指玄奧的精神照耀。藏文譯名中,在“大印”兩字中間又加入“手”字,“手”字指佛的手,表示佛之如所有盡所有,二無分別,及空、樂、智慧,為尊重佛典之意。
  進一步講,大手印為修持密法取得最高成就、證悟和智慧的象徵。從修持入定的角度來看,大手印就是在甚深入定的境界中呈現出的光明性體,如自性、實相、菩提、法身、真如、真空體性、宇宙本體等都是表達這種意思的不同名稱。換句話說,大手印是個體意識(小我)與宇宙意識(大我)融合為一的象徵,或者一彈指間得到證悟的象徵。
  大手印內容豐富、種類很多,諸如恒河大手印、大手印瑜伽法、大手印技法、大手印禪修法、大手印心法、開頂大手印等。其中最為著名者有兩種:即恒河大手印和大手印瑜伽法。但是恒河大手印屬於頓法,是極其高深的一種法門,即上師具有無上的加持力,觀弟子機緣成熟,實行心的刺激感應,一彈指間,讓弟子刹那悟道。所謂心的刺激感應,並無一定方法,有成就的上師對於自己弟子的定力基礎以及心理狀態,十分瞭解,因此唯有上師能給予自己的弟子以心的刺激。這樣,修習恒河大手印就要具備兩個條件:其一是上上根器的弟子才能學;其二是有大成就的上師才能教。所以,修持恒河大手印的人很少。而大手印瑜伽法屬於漸法,因其循序漸進的修持法,深受廣大藏密愛好者的喜歡且成為普及面很廣的一種功法,而且是噶舉派的基礎性密法。
  《土觀宗派源流》記載:“噶舉派先德關於大手印道立為四種瑜伽之說:一、專注內心,名為專注;二、由悟內心離諸戲論,名為離戲論;三、由悟心境一味,名為一味;四、由離有相而修,名為無修。這四瑜伽,桑昌法主郭倉巴承認:初是勝解行地,二是見道,三是由二地至七地,四是後三清淨地體性。”可見,大手印瑜伽法是一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理想法門,此法還分為專一、離戲、一味、無修四種層次,可謂大手印四瑜伽。此即:一、專一瑜伽,收攝音念專注於一,或專注呼吸修寶瓶氣功(瓶氣),或專注某一小物體,或專注佛像,旨在令心專一而漸達寂定;二、離戲瑜伽,修專一瑜伽達心寂念定後,反觀內心,從而得入空寂定境,即“明心見性”;三、一味瑜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前所得定心不亂,觀所見一切如夢如幻,漸達動靜不二、心境不二的境界;四、無修瑜伽,到動靜不二地步,則不須觀想、攝心,不起任何攝心之念即為禪修,謂之“無修之修”。由此得知,大手印四瑜伽法,層次分明,修行者可循序以進,拾階而上,實為普通人可修的一種絕妙功法。下面對大手印四瑜伽法的修煉方法作分別介紹:
  1、水乳交融,無二無別水乳交融,無二無別,即專一瑜伽法,為大手印四瑜伽之一。專一瑜伽法分為專注於物體和不專注於物體兩種修煉法。
  專注於物體瑜伽又分為專注於無氣息物體瑜伽和專注於有氣息物體瑜伽兩種修法。
  專注於無氣息物體瑜伽,這一修煉法又有專注小球或小木塊法和觀想佛像、字像、明點法兩項。
  專注小球或小木塊法:
  修煉者面前放置一小球或小木塊,專注視之。不准忘卻此物,也不可認明此物,但須集中視線專注視之。
  在定睛注視此物的同時,觀想金剛上師坐於自己的頭頂上與佛無異,並至誠恭敬地念誦:
  願得上師加持,至高無上的“大手印”獲得成就。
  然後觀想金剛上師縮身由自己頂門而入,自己的心融入上師的真如之心,如水乳交融,成為一體,無二無別,儘量持久。
  這種修煉方法,能使修煉者心神凝聚,增長知覺的敏銳。在修煉中遇到各種困難,如昏沉,應集中精神凝視或在曠野的幽靜中習定;如生性呆滯,也可用這種方法,集中心力訓練;如心不安靜或散亂者,應隱居深密靜處,減低專注,放鬆身心。
  觀想佛像、字像、明點法:
  修煉者前面放置一繪畫或塑鑄之佛像,專注於此。或觀佛身之殊勝莊嚴,色如磨亮之黃金,光輪環在頭頂上,三重法衣披在身上,歷歷如在目前。此為觀想佛像法。 ( http://www.tecn.cn )
  修煉者觀一月輪在自己前方,大如指甲,白色光明,上有藏文“吽”字,筆劃細如毛髮。“吽”字通常象徵心之本性。此為觀想字像法。
  接著觀想明點法。一般修煉到一定程度的人,在火化的灰燼中,往往發現有舍利子,圓如珠,這就是種子。藏密認為,這是聖力成菩提心自肉體顯現的明證,或者是法身在報身、應身上的反映。這裏以明點代表佛心,專一心念,觀想明點形狀如卵,大小如豆,光芒照耀,看來奇異,而智力集中於此。以這種物質觀想,就像有明淨的佛光加披。
  專注於有氣息物體瑜伽,這一修煉法又有金剛數息法和寶瓶氣法二法。
  金剛數息法又稱金剛誦,是藏密氣功的基礎功法,也是修氣脈初學之方法。此法行氣調息,在後期密宗裏又叫“風瑜伽”。宗喀巴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一記載:“諸息調和者,就三脈門一日夜有二萬一千六百次息”。《西藏的瑜伽與秘密教義》也認為:“西藏的上師和印度的上師,同樣認為每晝夜二十四小時共呼吸二萬一干六百次(一呼一吸為一次),即每小時九百次,每分鐘十五次”。這和生理學上每分鐘平均呼吸16至18次的說法相近。
  修習金剛數息法,以跏趺坐,當身心安靜後,集中心神進行呼吸,排除其他一切雜念。用細微可自聞之念誦聲,數其出入息,自1、2、3至開始數至21,600數,此數正好是一晝夜呼吸的數目。”
  數息就是專心數呼吸次數,一呼二吸為一息,每一呼一吸為一次。初學者每天以四座為限,第一座僅數呼吸21次;第二座可增至60至40次;第三座數較前略增;第四座隨力多數,以後漸次增加,並非第一次就修21,60O之數。西藏地處高原,一晝夜人的呼吸次數,當接近此數。像內地等海拔較低的地區,一晝夜人的呼吸次數為21,600。在這一修煉中,如感疲倦,可暫停休息。但數息須—一明晰,即數畢全數不亂,如有錯誤,須從頭再數。這就是所謂的金剛數息法。
  以上數息觀完成之後,緊接下一步隨息觀等修習法。
  隨息觀是觀想空氣中的靈息,就是說觀想呼吸之氣出於何處,又入於何處。吸氣時,觀想氣自鼻端前0.4至2米處、自鼻口入,經喉、心、臍而至密(即下丹田),並普及四肢及身體各部。如感覺吸入的氣僅到身體中的一部分,並未遍及全身,須當即糾正。呼氣時,觀想呼出的氣由臍至鼻,距鼻前0.4至2米處。如此心隨呼吸,出入自然,即可明瞭呼吸的遠近長短之性相,並知道吸時納入之氣,淨潔晶明,呼時吐出之氣則混濁不淨。這就是所謂的隨息觀。
  止息即觀想呼吸之氣在身內住於何處。入則由鼻至臍而住,出則由臍至鼻而出。觀住者是否氣由臍遍及全身,如果僅住於臍,仍為粗觀;必須觀氣遍住於全身,而且在住氣時間內完成,這樣才稱得上細觀。由此熟習,即能心與氣合而住。這就是所謂的止息觀。
  觀息即觀氣自頂及通,遍及全身,有益無損,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而冷暖適中。
  人體由五大組成,骨肉是地大,液體是水大,體溫是火大,氣體是風大,靈息是空大。氣息也有地、水、火、風、空五種,功夫到家,可見五氣之色及其遠近。地氣黃色,水氣白色,火氣紅色,風氣綠色,空氣藍色。地氣距鼻端最近,約22.5釐米,水氣較遠,火氣再遠之,風氣又再遠之,空氣最遠,但也不過30釐米左右。如果一呼一吸中具足五大五色,並各不混亂,即知呼吸出入量之增減。以普通人年齡推之,二三十歲者出少入多,五六十歲者出多入少。這就是所謂的觀息觀。
  還息即觀想呼吸之氣漸次變為藏文唵、阿、吽真言三字,於是變業氣為智氣。
  三字觀法是,呼氣外出變為“唵”字,白色,代表佛身;吸氣內進變為“吽”字,藍色,代表佛意;氣住則變為“阿”字,紅色,代表佛語。觀三字,必觀藏文,直立空中,大小不拘,筆劃細而明亮。這樣轉出、入、住氣變成三字,可以通解遍身脈結之氣,使其漸次盡入中脈。這就是所謂的還息觀。
  淨息即內外呼吸漸次至於停滅。由於以上修持,支脈解而中脈開,業氣盡而智氣現,自性清淨將從此顯。這就是所謂的修淨之方便法門。
  寶瓶氣,又稱瓶風、風瑜伽等。其修習先吐氣三口,清除體內濁氣,徐徐自鼻吸入新鮮空氣,氣封於密(即下丹田)處,住氣越久越好,然後噴出。
  寶瓶氣修法之目的,在於修心使離息而獨立,使心息不依,縱有想念起落,也不為息所影響。本修法換氣息停滅,則心緣境為氣所引起之妄念,也隨之而盡絕。心之造像,純因心激蕩而起,氣停則心之激蕩亦平,想念自止。
  不專注於物體瑜伽又分為切斷想念法、放任想念法和心不動想念法三種。
  切斷想念法又稱切念法。此修法是,一念方生,刹那間齊根切斷,如空中閃電。人在禪定中,因心受激動感應,想念繼續生長,即使一念抑制,繼起之念,紛至遝來;應以警覺心繼續抑制。於是一有想念萌芽,刹那齊根切斷,繼續禪定。
  放任想念法又稱縱念法。此修法是,修持者漠不關心,不管不理,即非隨他去,也不阻止。正如牧童放牛羊于原野,任其散漫行動,而修持者繼續禪定。因此,想念也不再發生,心就到達安止境。對此噶舉派大師有言:“心不整治則自明,水不擾動則自清。”
  瑜伽大師米拉日巴也曾講道:“放任心於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則‘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靜流水者,則‘明滿’;完全放棄整治但縱任之,則心永‘安止’。此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也就是說,心若束縛之,反欲賓士於十方;若放任之,反而得安止不動。
  對於心不動念法,瑜伽大師米拉日巴曾講道:“心住本來不變之境,正知開朗,此境相續,有如靜流,圓智可證,咄爾行者,必毋造像,亦毋調伏,永持寂靜。”其意思是,心不動念法能使心保持在絕對安止之境中。此法又有四種具體修法:
  第一法,修煉者最初入定,易緊張,使用刹那切斷念頭法,但想念紛至遝來,切不勝切,當疲勞時,轉變方式,用放任想念法。如太放縱,修煉者又會失之怠惰。因此,禪定必須均勻,猶如撚婆羅門線,細而均勻,不可太緊,也不可太松,張弛得宜,操縱合度,則心得安止。
  第二法,使心與想念隔離,如斬繩二段,以不屈不撓的決心,維持不分心的警覺。這種方法叫作“斬繩二段法”,此法使心隔離所有心智作用。
  第三法,兒童觀畫法。此法猶如兒童以非常的心智警覺,看寺中壁畫,隨念顯現,不予分別,不予取捨。
  因練習身心不認知狀態,感覺身浮在空中,發生幻覺或出現幽靈,既不因悅而取,也不因不悅而舍。這種既不抓緊也不阻止視覺的方法,叫作兒童觀畫法。
  第四法,象體無覺法。以大象比喻心,象皮特別厚,雖然遇到荊棘之刺,但不怕被刺,毫無所覺,坦然自在,這樣心也就不為所動了。
  當心安止,認知發生時,防止意識及被防止的想念,被引來相對,即一個想念防止另一個想念發生。當想念起時,既不阻止,也不為所動,這種狀態稱象體無覺法。此時心的狀態如同海洋平靜無波,所以又稱為最後安止境。
  當修煉者正確明白了動與不動不可分的奧妙時,就叫作“妙觀察智”,知一切為一元。
  2、通過宇宙意識
  通達宇宙意識,即離戲瑜伽法,為大手印四瑜伽法之一。離戲瑜伽是分析動與不動的本性,並通達宇宙意識,此法又分為分析動與不動、通達無上菩提和無生瑜伽禪定三部分。
  分析動與不動,就是分析心之動與不動,首先在不認識的安止狀態下,出現妙觀察智,然後再觀察:當心不動時,不動的真實本性是什麼?心如何保持不動,又如何從不動變動?當動時,是否保持不動時的安靜?在保持不動狀態時,是否有動?動與不動有何差別?動(或念)的真實本性是什麼?動如何變成不動?這樣設問,玄妙莫測,並可喚醒超越之智。
  通過設問修煉者始知“動 ’即非異於“不動”,“不動”也不異於“動”。當如此觀察對“動”與“不動”的真實本性,仍然沒有悟透,應觀察妙觀察智是否有異於“動’與“不動”。經過這樣明白的智力分析,修煉者就會發現觀察者(心)與被觀察者(想念)是不可分別或分離的。因不可分離的真實本性,不能認知,這種境界被稱為“心行處滅”或 “言語道斷”。
  通達無上菩提,即任何思想、觀念或模糊或擾亂的感情發生,既不放棄,又不控制;應允許它們自起自落,自生自滅,不去引導或促其成型,修煉者僅認識即可。如此長期保持,念因未被放棄,其實相(或自性空相)會自然呈現。
  修煉者僅認識想念,無取無舍,就可瞭解到能捨棄的心與被捨棄的想念兩者不可分離,心即獲得解脫。這種解脫技巧,叫作“練習崇高道的精髓”或“禪定之反面法”。這種修返觀之法,即用真心,不偏不倚,無我無私的立足點,觀察一切有情眾生還未獲得自心真相和解脫自在,於是就產生無限同情的大悲心。這就叫作通達無上菩提法。
  無生瑜伽禪定,此法又分為現在、過去和將來三時之禪定、心與物之分析禪定和單一與多數之分析禪定三部分。
  現在、過去和將來三時禪定,首先從三個時間的觀點分析,過去的念現在已經滅了,而未來的念,到現在還沒有發生,現在的念瞬間即失,變成過去。未來的念,立即會變成現在,或過去。這種生而即滅唯是幻空,在禪定中始覺一切幻象如同時間一般,幻而不實。一切幻象本身不存在,都是由心示現。這種修煉法是為了認知生死及時間的不實存。
  心與物之分析禪定,從物質與非物質的觀點,對有情之心加以分析,說明心是物質或是非物質。
  如果心是物質,修煉者在進入禪定之後,能觀其為實在的。但從妙觀察智的觀點來看,心不能稱為任何實物,不能歸入物的一類。再用妙觀察智進一步分析,心又不能列入非物一類,也不能證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非物,也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邊,所以被稱為“中道”。
  所謂“中道”者,既不是“ 是”,也不是“非”,佛教經典上說:“一切是”是一個極端,“一切不是”又是另一個極端,都是邊見,離於二邊,即是中道。空非一無所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有情之心,為一切真理之源泉。一般人為無明束縛、為幻象所惑、自心不明。有情之心,即為八識。八識也為真如示現之幻象。因八識含有一切種子,而菩提(即真如)也含有一切,故能相應,有情可證得無上菩提。
  這種信念的建立,非來自演繹法、歸納法,而源於上師的慈教。這是各人自有的寶藏,只是能注意或不注意而已。因此,這種教導,被稱為大真理。正如倡雲:“上師所教深入心,啟示各人自開悟,悟自身中各懷有,垂手即得無價寶。”
  單一與多數之分析禪定,從單一與多數的觀點,對有情之心加以分析:心是一個還是數個?如果是一個,為什麼能示現種種幻象?如果是數個,又為何所有的心都必須與真空體性不可分離。
  如此觀察,修煉者就能明白,心不可數,既非單一,也不是多數。單一是一邊,多數是另一邊,不住兩邊,這就叫作不住于完全寂靜的大手印境。修煉者在禪定中,除妙觀察智外,無所發現。因此,大手印,即實相,又稱為真空體性。
  因禪定結果,一切誤認為實在者,均已消除,一切皆幻,猶如魔術師所表演的幻術。這就是離戲瑜伽。
  總之,離戲瑜伽的主旨,是以妙觀察智為基礎、通過內省分析,以不偏於空有以見實相的中道觀想,達到明心見性,通達無上菩提為目的。
  3、化心物為一元,不可分離
  化心物為一元,不可分離,即一味瑜伽法。因為一味瑜伽化心物為一元,為一整體,不可分離。認為物者,是一切幻象。以睡與夢為喻,認知一切幻象為心所示現。如夢中所見一切,都不離於心。同樣,修煉者醒時所感一切幻象,無異於無明生死長眠中的夢境。如果離開示現幻象的心,一切幻象並不實際的存在。所以,任何念起或幻想產生,我心放鬆而不依隨,從而要瞭解到一切外在幻象與修煉者的心及其內在幻象不可分離,並化成一整體。正如米拉日巴所說:“昨夜夢中所夢見,種種不外汝一心,夢即瑜伽士之師,汝諸弟子當了知”。
  以水與冰為喻,以知本體與幻象為一元。認為:所有幻象,本身雖然不實際存在。然為本體所示現。又本體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現任何事物。因此,幻象與本體原為一元,同一本性,可以水與冰為喻,表明幻象就是本體。
  修煉者在進行修煉時還認知三個雙重:極樂與空;淨光與空;智慧與空。三者合為一元,則是瞭解所有體驗為一整體,不可分離。具體講,極樂與空、淨光與空、智慧與空,三者各為兩相,實則各合為一元。空者,本體的陰影和幻象的本源。極樂者,正覺啟迪之樂。淨光者,內在的光明。智慧者,為般若,即無上菩提。正如佛經上所說:“若人全瞭解,一切皆一如。除此一如外,更無其他法、所持誦者一如,所觀念者一如,一切瑜伽行,皆惟此一如。
  以水與波為喻,化一切為一元。認為:波由水興,同樣,一切現象均由心所示現,而心之本性為真空。正如“一切皆由心生故,汝心即是汝上師”。這個真理,為一切真理的總真理,即總攝一切之一。修行者如瞭解了這一真理,就能認識一切有情之心的真空體性。換句話說,由於自我的特性,真理為無明所遮蓋。修煉的目的,就在於除去無明、恢復自性光明。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用言語很難表達清楚,主要靠修煉者的信念、決心,以及功夫去體驗。如果修煉者不能深入禪定,猶如瞎子摸大象,那將難以掌握全貌。
  4、進入大解脫、大智慧的境界
  進入大解脫、大智慧的境界,即無修瑜伽,別稱為無禪瑜伽,為大手印四瑜伽法之一,也是四瑜伽中最高的瑜伽境地。
  無修瑜伽,是修煉四瑜伽法的高級階段修煉者如能進入這一階段的修煉,那麼所修之念及其功法都能運用自如,也就是說進入大解脫、大智慧的無礙自由境界。這一境界以俱生無染的無上菩提(大手印),化一切為法身。當已降服的無明,能一時清除,說明功德圓滿,瑜伽修煉也可停止。至此再也沒有什麼道可修,修煉者大功告成,已證得了俱生大手印,也已到達無餘涅槃之境界。所謂“涅槃”,也可譯為“圓寂”。圓是指圓滿一切智德,寂是指寂滅一切惑業,又有不生不滅的意思。正如佛經光明心所說:“禪定,本為證取頓覺境界的方法。證入之後,禪定不復需要,猶如行人乘筏渡河,即達彼岸,則筏無用矣!”上述涅槃境界,就如同已經到達的彼岸世界。
  三、薩迦派及其“道果”法
  A、薩迦派簡說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該宗派最初是由昆?貢卻傑布(1034—1102年)創立。貢卻傑布自稱是吐蕃時期的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他從小隨父親釋迦慧學習寧瑪派教法。長大後赴後藏拉堆地方的木古壟寺,親近卓彌?釋迦益西(993—1075年)譯師,修習新密法,卓彌給貢卻傑布特別傳授了“道果”法這一新密法。之後,貢卻傑布在後藏仲曲河谷邊買了一塊土地,於西元 1076年創建了一座寺院,因為建築寺院的地方是一塊白色的土地,該寺便起名為薩迦寺,“薩迦”一詞藏語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土地。後來薩迦寺作為基地,形成了一個宗派,此派也就命名為“薩迦派”。另外,薩迦寺的牆上刷紅、白、藍三種顏色,不少學者以此為由在自己的著作或文章中,將薩迦派俗稱為“花教”,這種稱呼極其不妥。
  十三世紀,薩迦派受到元朝中央的冊封和支持,在西藏第一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從此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薩迦派的勢力也因此而遍及整個藏族地區,元末明初,薩迦派的法王權勢被噶舉派奪取,其實力逐漸衰落。
  薩迦派從貢卻傑布開始就決定其法位以家族相傳的形式繼任,政教兩權都集中在一個家族手中。在瞭解薩迦派的傳承時,首先要掌握薩迦五祖的事蹟,因為薩迦五祖是五位為薩迦派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著名人物,在藏傳佛教史上享有聲譽。目前不少寺院供有薩迦五祖的塑像和唐卡。
  薩迦派的第一祖是貢噶寧布(1092-1158年),他是貢卻傑布的兒子,幼年時代隨父學法,後來廣拜印、藏名師,遍學佛教顯密二宗及“道果法”的全部理論和實踐。貢噶寧布主持薩迦寺達四十八年之久,成為一名精通教法的教主。可以說,薩迦派是經過貢噶寧布的努力才真正發展起來的。貢噶寧布不僅使薩迦教義的體系趨於完整,而且將薩迦派的勢力向外擴大。因此,後人將貢噶寧布尊稱為“薩欽”,即薩迦派的第一大師。“貢噶寧布自西元1111年接任住持後,長達四十七年,廣收門徒,傳習‘ 親口寶敕’及‘道果法’,使薩迦派的鮮明旗幟顯露光芒,從而得‘薩欽’——‘薩迦大德’的稱號。”(注:《現代西藏佛教》第265頁,鄭金德著.臺灣佛光出版社1991年版)。可見,貢噶寧布的地位及影響超過其父貢卻傑布。
  第二祖稱索南孜摩(1142—1182年)。貢噶寧布有四子,大兒子貢噶拔赴印度深造,二十二歲時不幸在異國他鄉染病去世;二兒子就是索南孜摩,他繼任父業,承擔薩迦寺住持職位,便成為第二祖。索南孜摩博通顯密;尤以注重密宗和嚴守戒律而譽滿當時;他還嫺熟五明學,即聲明學和內明學,為推動藏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貢獻。
  第三祖叫紮巴堅贊(1147——1216年),是貢噶寧布的第三個兒子,由於索南孜摩英年早逝,他繼承了哥哥的宗教事業,並為薩迦派的不斷發展盡了自己的職責。
  第四祖叫貢噶堅贊(118 —1251年),是貢噶寧布最小的兒子貝欽奧布的長子。他從小跟隨叔叔紮巴堅贊出家學習佛法,二十三歲時在喀且班欽?釋迦師利處受比丘戒,並從尼泊爾、喀什米爾,以及藏族等諸多學者處學得精湛的佛教義理,對佛法具有深刻的認識,而且終其一生未曾破戒,特別是精通五明學,著述頗豐。曾在一次大型學術辯論中,擊敗六位印度學者,從此名聲遠播印、藏地區。因此,貢噶堅贊擁有學者及寺院戒律生活的種種優點和美德,不僅贏得各界人士的愛戴,而且被尊稱為“薩迦班智達 ”,意思是薩迦派的大學者。
  因此,薩迦班智達在當時被元朝統治階級看中,便成為西藏與元朝中央之間建立統一關係的人物,為祖國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1246年薩迦班智達應元室闊端皇子之邀到達涼州,與闊端共同商定西藏歸順元朝中央的條件,並奠定了元朝對西藏地方進行行政管理的基礎。正如“從十三世紀四十年代起,西藏就已經歸順了蒙古,代表蒙古接受歸順的是蒙古大汗貴由汗的胞弟闊端,代表西藏各地方勢力和蒙古洽談歸順事宜的是薩迦派教主薩班”。(注:《西藏佛教史略》第124頁)。最後薩班由於年邁沒能返回故里,於1251年在涼州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第五祖是著名的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叫洛哲堅贊。他是薩迦班智達的侄子,也是一位精通各種宗教知識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記》記載:“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薩迦班智達去世後,八思巴成為薩迦派的教主和代表西藏地方勢力的人物。對於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權起過較大作用。例如,“一二六O年忽必烈當了蒙古大汗,立即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一二六四年忽必烈遷都北京,同一年在中央政權設置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制院事。一二六五年八思巴回薩迦寺去,一二六八年他奉忽必烈之命創制一種‘蒙古新字’,八思巴蒙古文。完成後回北京進獻,忽必烈一面命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種新字,用以譯寫一切文字,一面加封八思巴為帝師,DB法王。以後DB法王成為元、明兩代對西藏佛教領袖人物的最高封號。”(注:《西藏佛教史略》第125頁)。可見,八思巴在元朝中央中擔任高級職位,而且可以指揮整個藏族地區,因而薩迦派在八思巴時期得到蓬勃發展。但八思巴於1276年返回薩迦寺,1280年在該寺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六歲。
  通過以上對薩迦五祖的介紹,我們基本上可以瞭解到薩迦派的歷史進程。當然,薩迦五祖之後,仍有許多高僧大德為薩迦派的不斷發展或繼續存在發揮過巨大作用。可以說,薩迦派因人才輩出,在教義教規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礎。因此,目前在藏族地區還有不少薩迦派寺院及其眾多信徒。其中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薩迦縣的薩迦寺,以其藏書之多,佛經之豐富,被譽為中國“第二敦煌”。
  B、“道果法”
  “道果”法是薩迦派的主要功法,此法雖起源於印度,但在印度隨著佛教的滅亡而早已消滅。因此,“道果”法唯獨由薩迦派所繼承並得到發揚光大。時至今日,“ 道果”法仍然被薩迦派奉為根本大法,完整地保留著。目前,“道果”法不僅是薩迦派的主要密法,而且是藏傳密宗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道果”,“道”指經過修行,而“果”意為達到悟道,簡言之,“道果”即是“有果之道”之義。此法主要靠口傳,不注重文字記載,所以“道果”法享有“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說法。因此“《道果》傳承是從卓彌大師(洋見本書第三章四節)依次宏傳出來的,據說有十八種不同教敕和風規,然主要領得口旨者唯薩迦派大德。”(注:詳見《士觀宗派源流》)卓彌大師是在西藏傳播或發揚“道果”法的第一位藏族密宗大師。
  “道果”法的修煉,有顯宗和密宗之分,一般以先修顯宗而後修密宗為修習次第。
  修煉顯宗“道果”法又分三個步驟,如經書中所說:“首應破非福,中則破我執,後破一切見,知此為智人。”對此作進一步闡釋,首先要知曉人類生死根本的俱生無明,從而斷除無明根本而融歸法界。此為“首應破非福”的大致意思。
  如能生起定信,則如聖天所說:“一空性如何,一切空性也複如是。”如此則一切法自然解脫歸於無實,生起頓悟一切法的奧義。這就是“中則破我執”的大概意思。由於修了見的最初階段,所以在其第二階段也能頓然生起此悟,若前已生起寂止,但尚未生起止觀雙運,也能在此時攝持見的奧義,即不起執實之上,掌握寂止之心,能在自己相續之中,生起止觀雙運之見。
  藏文佛經上說:“業及煩惱二者,乃由執實之妄想所生,此執實妄想也由戲論或執相所生。因此需先斷戲論和執相,故說‘後斷一切見’”。如此修習定能引生由緣起道理通達諸法無實之正見。因為,此空性境,不管是有是無,隨一皆不可得。念心中生起彼外所現境,此則名為暖位現相三摩地。又再進修,則前說心之明相愈為增大,而生起信心和覺驗的明相也比前意增大,此名為頂位增相三摩地。較前再加勵力修習,則淨治能障自中光明之所取迷現的現行,其本心的明相請澄分與樂況較前殊勝生起,此名為忍位無境分別三摩地。內能取心之迷現雖未遣除,然外所取境之迷現則已遣除了,此時於外境相,縱少許實有耽著也不生起,此則名為境得相三摩地。
  如上再繼續努力修習,則自心光明,其明相愈來愈為增大,生起如同親心一般的覺驗,此則名為世第一法位無間三摩地。那時俱生無明雖未清淨,然由俱生無明所起的能所二取述現的現行,則大半清淨,出現光明,則可全無所難而無間地生起見道初地智慧,又再進修,能所二取的分別所依,即懼生無明隨眠種子雖未清淨,而它的現行則已清淨,此雙離能所之心,本性光明,赤裸裸的、清清楚楚的生起,猶如現見,如是明相與智慧也並得生起,明、增、得三位的迷現的現行,都歸於沉沒,其能對治的明、增、得三位的明相也次第顯現是為加行道三位,其後俱生無明現行的粗分也都歸於沉沒,現大光明,是為世第一法位。如是觀修最末,若清淨一分俱生無明和其種子等,則自心愈能明見一分光明,此名為初地(是一種修行階段,即菩薩十地中的第一地)吸道位。此後於十地位中各斷一分能障自心光明之無明,其明相也逐步趨大,至十一地證成佛果時,則名為全無所障的現見二種清淨之心的自性光明。
  以上為薩迦派顯宗“道果”法的修習過程,顯宗“道果”法比較簡便易行,主要通過紮實的理論學習和長時間的禪定達到其最終目的。完成顯宗“道果”法的全部修習過程之後,就有了修煉密宗“道果”法的基礎。
  薩迦派的密宗“道果”法也十分注重修煉,薩迦派的密宗“道果”法也同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和噶舉派的“大手印”法一樣,是一種很高深的功法。此法也十分注重修煉次第,修習者在未進入正修“道果”法之前,都必須先修習“四加行法”。四加行法是藏密修煉各種密法的先行預備法,被公認為藏密功法的基礎法,相當於一切密法的基石。下麵對四加行作一一介紹:
  1、如何迎請金剛上師及佛、法、僧之法
  此法在藏密中稱“四皈依法”,為四加行法之一。所謂“四皈依”,就是指皈依金剛上師及佛、法、僧三寶。修習四皈依法就是為了堅固修行者對金剛上師及佛、法、僧三寶的信心。
  四皈依法,要求修煉者先觀想自己擇好的金剛上師的容貌,緊接著觀想金剛上師兩眉中間迸現出“唵”字的白光,射入修煉者的兩眉中間;次觀想金剛上師的喉際迸現出“阿”字的紅光,射入修煉者的喉際;後觀想金剛上師的心際迸現出“吽”字的藍光,射入修煉者的心際。
  之後,修煉者雙手合掌念誦四皈依真言:
  南摩格日貝,        
  南摩布達雅,        
  南摩達磨雅,        
  南摩桑迦雅。
  以上四句真言,是依次表示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咒語。
  念誦咒語三遍後,即觀想金剛上師以及虛空中示現佛、法、僧三寶諸尊,互相融合,化為五色的大光明,灌入學者的頂竅,注滿全身。由此會感覺到一切惡障不淨化為黑色之氣,從毛孔中—一排出,自己變得光明透徹,身心輕安,充滿福慧。
  接著又要念誦四皈依真言一百零八遍或更多。
  最後發菩提心,即表示有著修煉密法必成的信念和功法圓滿後一定回施有情眾生的決心。 
  2、清淨莊嚴的大供養法
  此法在藏傳密宗中稱“供養曼達”,為四加行法之一。藏密認為,修煉者必須通過供養金剛上師,以及佛、法、增三寶等,來表示自己的虔誠和敬意。但這種供養功法與一般的供養截然不同,它是靠意念將供品化為甘露,殊勝無比,正是清淨莊嚴的妙供,因此稱之為廣大供養。供養之物有花、香、燈、茶、果等,但其重點在於手印、真言和觀想。
  修煉者先結手印,手印的結法是:兩手無名指相背立,兩手中指平伸相叉,兩手小指平伸相叉(均右在外)。次以兩手食指鉤兩中指(右食指鉤左中指,左食指鉤右中指)。以兩手大拇指按兩手小指之端(右大拇指按左小指,左小拇指按右小指)。
  坐勢為跏趺坐,念供養咒:嗡灑瓦達塔嘉塔依大磨,格日拉那曼紮拉欽,尼巴依達秘。
  觀想自己手中有七珍八寶,充滿了須彌山及東南西北四天。再觀想這一切珍寶,全奉獻給諸佛菩薩。
  然後,把手印向上提,在兩眉中間印一下,即可散印。
  例如,我們要供養一朵花,先把這朵花印在腦海中,然後把這朵花想成一排花,想成宇宙上下方皆充滿了這朵花。
  觀想諸佛菩薩,每尊皆手握你奉獻的一朵花,並充滿宇宙太空。
  然後,心中默念供養咒,再將手觸眉中間散印。
  以上就是通過觀想由一變多,—一化現的重重無盡的供養法。
  3、克己、苦身、柔體之大禮拜法
  大禮拜法,也即俗稱的“叩長頭”,也是藏密功法中的一種動功,它以禮拜的方式,反復性地做五體投地的全身運動,所以,大禮拜法又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運動。事實上大禮拜法也是一種表示修煉者的虔誠和虛心,防止貢高我慢的功法。所以,大禮拜法被認為是一種克己、苦身、柔體的法門。
  修行大禮拜法,先觀想金剛上師及諸佛在面前,自己雙手合十先置頭頂,以表示成就無上覺悟的意思。其雙手合十又表示合十地五道(注:五道,又稱五趣。六道中排除阿修羅,便成為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種存在的境域)為一的意思。觀想金剛上師諸佛額際放“唵”字白光,射入修煉者額際。再將手印置喉際,觀想金剛上師及諸佛喉際放“阿”字紅光,射入修煉者喉際。再將手印置心際,觀想金剛上師及諸佛心際放“吽”字藍光,射入修煉者心際。然後俯身散印,即分開兩手,以手著地,雙手平伸、向前推出,表示推開六道(注:六道,中五道加阿修羅為六道),直趨菩提境界,全身臥於拜墊之上,五體均以著地為准,又再合掌於頂,然後起身立正(注:五體,指人的四肢加頭為五體)。如此迴圈,多多益善。另外,還可以半臥式,即雙膝點地,雙手掌貼地,然後額頭觸地即可起身立正。
  藏密要求作此禮拜時,隨禮拜念誦咒語,咒語有禮佛咒、蓮師贊、回向文等。
  禮佛咒為:
  唵,南摩曼祖師利耶,南摩蘇師利耶,南摩烏達嘛師利耶梭哈。
  蓮師贊為:
  三世請佛法界性,無量壽智我蓮師。
  身語意業求加持,永離生死證性真。
  回向文為:
  上師三寶加持力,願我疾成無上覺。
  度盡六道諸有情,皆共成就大菩提。
  在合掌做手印時,顯宗密宗也有不同,顯宗通常情況下一般以兩手十指尖各相拄,手掌內空如塔形,這種合掌式手印稱為普通合掌。而密宗的合掌式則稱為特殊合掌,其具體作法有三種:
  1)兩手十指尖各相拄,掌心內空。兩大拇指上節彎曲,如佛龕形,兩手拇指指尖,壓於無名指下節,這是頂禮佛部請尊手印,因此稱為菩提合掌。
  2)兩手虛心合掌,兩手大指和小指各相並。其餘三指微開,如八葉蓮花形,這是頂禮蓮花部諸尊的手印,因此稱為蓮花合掌。
  3)兩手相並,十指交叉,有指壓左指,掌心內空,如五金剛杵交叉的形狀。這是頂禮金剛部諸尊的手印,因此稱為金剛合掌。
  禮拜時的觀想也有許多種類,下麵列舉幾種,可供選擇:
  1)觀想右手五指從大拇指數起,表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即五波羅蜜,與左手的智慧波羅蜜相合,是為六度,依此直趨十地五道。觀想右手方便與左手智慧,合而為一,即自身可從這方便與智慧之門中,成就色、法二身。
  2)觀想左手是智慧,右手是方便,兩手伏地時,用力前推,即以智慧的利劍,將八萬四千煩惱,統統斬斷後,用方便之舟船,將一切眾生,渡到彼岸。
  3)觀想有害於我的是四魔,即天魔、陰魔、欲魔、死魔,我今伏地用力一推,即將四魔驅逐,不再為害。
  4)觀想本人化身萬千,同時向虛空中的無數佛菩薩頂禮。
  以上四種觀想法,可以選擇其中較適合於自己的一二種,依照觀想。此外還有密法上的觀想,即右手為起分,左手為正分,兩手相合,成就度脫之道。又有右手主脈五氣息,與左手支脈五氣息,二者相合,兩脈氣息,聚於心間,成就雙入之道。這些觀想的含義較深,最好向自己的金剛上師求援口訣。
  禮拜有著克服怠慢的作用,這種三門(注:三門,遠離菩提障的三種門,即智慧門、慈悲門和方便門)全磕五體投地,加上多種存想有利於氣功的修煉。現在許多人因缺少運動,往往有胃病、失眠等諸多慢性疾病,若依此法修行,則全身血脈暢通,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功能鍛煉,比其他運動效果更好。這種一禮一贊,能使人心境特別平靜,迅速進入虛靜狀態。藏密認為,人的兩手掌、兩膝間貫通全身督脈,每天禮拜時兩手掌和兩膝蓋用力著地,使督脈鬆動,這樣會使全身血脈流通。對於所有由氣、膽、痰所引起的三方面的疾病有極好的防治作用,並且沒有中風的疾患,一般人在臨終時,都有全身抽筋的痛苦,如果平時修煉過這種磕十萬遍大頭的禮拜功夫,臨終時就不會有風動抽筋的痛苦,而且死後會身軟如綿。所以,藏密功法中將此作為初入法門中的重要功夫來加以修煉。而這種作為大禮拜功法的磕長頭的具體情形,在西藏拉薩的轉經路上常有機會親眼目睹。那些磕長頭的男女信徒,腿上套上用牛皮製成的護膝,兩手則套著以硬木做成的護手板,嚴格按著磕長頭的基本原則,在一種坦然自如的神態中完成著磕長頭的每一個具有節奏性的動作。這一情形在非信教者看來,簡直是一種折磨人的苦行。據考察,這些磕長頭的信徒大都是從外地前來聖城拉薩朝拜的人,他們有機會能在拉薩轉經路上磕長頭,是一種福份、一種功德無量的行為。
  4、無量光明、遍照十方之妙音真言法
  此功法在藏密中稱金剛心菩薩法,或稱金剛薩埵真言法。這是藏密四加行法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法,被稱為密教必修之法。
  金剛心菩薩,即金剛薩捶,這位神佛(菩薩)在藏密功法中被認為是諸部密法的主尊,可謂主管者。
  修煉金剛心菩薩法,以念誦咒語為主,但念誦咒語時還要觀想金剛心菩薩身放五色無量光明,遍照十方,消除自己以及眾生的諸多煩惱。具體修法如下。
  首先念誦四皈依咒(三遍):
  南摩格日貝,
  南摩布達雅。
  南摩達磨難,
  南摩僧伽雅。
  其次念誦發菩提心真言(三遍):
  唵?波地支達,別炸,灑麻雅阿吽。
  然後結手印;
  右手握拳,朝內,拇指壓食指;左手握拳,朝外,食指壓拇指置於胸前。
  以上預備工作完備後,觀想空中現出金剛薩埵身體為白色,戴五佛冠,天衣重裙,種種寶物嚴飾其身,以跏趺坐於蓮花月輪座上,右手忿怒印持金剛杵於心際,左手忿怒印持金剛鈴于左腿際。其心際周圍有百字咒輪圍繞,此咒輪放白色光明,飛騰空中,成一個弧度,從修練者的頂門灌入全身。因此,修煉者的全身也現出大光明,全身的惡業惡念化為黑氣,從周身毛孔中排了出去,於是修煉者遍體空明,得大禪樂。
  念誦金剛薩埵百字明咒二十一遍,念誦咒語時不結手印。百字明咒為:
  唵。巴澤薩埵灑麻雅。瑪努巴拉雅。巴澤薩埵迭努巴,帝查傑多美巴娃,蘇多卡約美巴娃。蘇播查尤美巴娃。阿努拉多美巴娃。灑瓦希弟,美抓亞叉。灑瓦噶瑪蘇劄美,吉覺些裏雅格日,吽,哈哈哈哈火!巴噶文,沙瓦達他噶達,巴紮瑪美孟劄,巴劄巴娃。瑪哈灑瑪亞,薩埵啊。
  以上主咒百字明咒念誦完畢後,再念誦短咒:唵?別劄薩埵吽。短咒可隨意多誦。
  咒語都念誦完後觀想金剛薩埵化為一點白光,從修煉者的頂門進入心際,此時,金剛薩埵菩薩的身、語、意,也就是修煉者的身、語、意,二者合一,完全融合,於是修煉者變身為金剛薩埵菩薩。這是宇宙至上意識與修煉者自己心光完全合一,是很微妙的大相應。
  之後,出定回向,也就是說,結束修煉,發願與眾生共同成就佛道。
  修煉“四加行”功法有了一定基礎後,可以進入本尊大法的修煉。
  5、修煉清淨琉璃光法
  薩迦派擁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不動明王、度母、藥師佛等多種本尊法。下面擇其中藥師佛本尊法作為薩迦派的代表性本尊大法來介紹。
  根據《密宗秘法》一書,藥師佛本尊法主要觀想釋迦藥師琉璃光七佛,配以念誦藥師佛心咒。其具體修煉方法是,修煉者觀想在自己面前虛空中,出現藥師佛,全身藍色,胸前現一藍色種子字“吽”,放光射入自己身中。
  繼觀想自己正金剛跏趺坐,頭頂上則坐有藍色的藥師佛。在藍色藥師佛頂上複有兩尊白色藥師佛重疊而坐。
  在第三尊藥師佛頂上複有兩尊粉紅色藥師佛重疊而坐。
  在第五尊藥師佛頂上複有兩尊黃色藥師佛重疊而坐。
  這樣在修煉者頂上坐有藍、白、白、粉紅、粉紅、黃、黃等藥師七佛。
  觀想自己分身為無數人,在七佛壇前以供品作虔誠供養。
  繼而,觀想頂上藥師佛第七尊化入第六尊,第六尊化入第五尊,第五尊化入第四尊,第四尊化入第三尊,第三尊化入第二尊,第二尊再化入藍色藥師佛身中。
  此時,藍色藥師佛放光,自我頂上往下溶入我身中,我也隨之化成藍色,而業障疾苦也隨之往下排出體外,我即成為清淨的琉璃色身。
  自觀頂上“唵”字放白光,喉上“阿”字放紅色光,心上“吽”字放藍色光。
  念誦如下藥師佛心咒(最少一百零八遍):
  達雅塔,唵貝下澤,貝下澤,
  瑪哈貝下澤,熱砸薩穆噶爹,梭哈。
  最後,觀想自己坐在蓮花座上,座上有月輪,月輪上有藍色藥師佛,即與我無二無別,在胸前有“吽”字,放著藍色的光,光照十方。
  薩迦派主張最莊嚴的成果是覺。在此之前所獲得的果是對身、語、意日益擴大的控制,自我之幻的逐漸消失和始終越來越高的識境的發展,所有這一切都伴隨著智慧的增長過程。現觀到的神佛在何種程度上純粹是臆想的,或者相反是相當於真正的普遍之力,這是一種見的問題。對此,《土觀宗派源流》記載:“密教之見,即親證內心實相之見。”這也是薩迦派所追求的目的。至於如何修習此見,《土觀宗派源流》又記載:“修習此見,則應以三要資助其堅固引生利益。三要者:成境為心,成心為幻,成幻為無自性。”薩迦派就以道位之見安立為至高而超勝之見,並要求修煉者既要獲得道果位,又要守護該教派的清淨教規。

 

相關文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 1 緣氣:(4030)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 3 尕藏加 緣氣:(3054)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 4 緣氣:(4023)

上一篇(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 ) 回目錄 下一篇(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