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的心靈世界藏傳佛教藝術造像賞析
  □ 譙 慧 《收藏·拍賣》 2007年第07期
  

自唐初佛教傳入雲南後,雲南的佛教藝術就得到長足的發展。早期主要是受中原和印度佛教密宗的影響,其後由於雲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滇西北的迪慶、麗江地區接受了藏傳佛教的影響:在滇西和滇南的西雙版納、德巨集地區主要流行南傳上座部佛教;而在其他地區,又以中原漢傳佛教各派為主。佛教主要的幾個派別在雲南的流傳,留下了大量風格迥異,內容豐富的佛教造像藝術品,使得雲南成為一個寵大的佛教藝術寶庫。在這個寶庫中,藏傳佛教造像以其悠久的歷史、繁眾的數量和獨特的風格。而廣為流傳,對雲南佛教造像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成為造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之一,自稱“佛教”或“內道”,清代以後漢文獻中又稱之為“喇嘛教”。藏傳佛教有二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並影響其他地區的佛教,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佛教正式傳入吐善於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藏幹布王權日漸鞏固,從拉薩至四周驛道的開拓,這對文化閉塞形勢有所突破,他重視吸收外族文化,以發展和豐富吐蕃民族文化。唐朝是當時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封建王朝。而尼泊爾的經濟文化也比吐蓉發達,其金屬鑄造、雕刻、繪畫、建築工藝技巧都具有相當水準。隨著唐蕃、尼蕃的正式建交,又採用和鄰邦聯姻的方式,進步鞏固王權和提高吐蕃的威望。藏王松藏幹布先後與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赤尊公主通姻,而這兩位公主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兩位公主帶去了佛像、佛經。她們的信仰在吐蕃王朝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佛教給這一地區的感化力最強。漢地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傳入,加上西藏本土的本教,漸漸形成了現在的西藏佛教,又稱藏傳佛教。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此後的300多年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了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題材眾多,數量十分驚人,形象複雜多變。千百年來,在繼承印度密教藝術的基礎上,不斷融入西藏本土的傳統信仰和民族審美情趣,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貌。而金、銅、石、泥、木等各種材質的藏傳佛像,其藝術表現各異,其中金銅佛造像最具代表性。這裏僅以雲南省博物館收藏的藏傳佛教造像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造像介紹給讀者,並從中領略到佛教造像獨具的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
  

妙相莊嚴的佛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他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在藏傳佛教中,常見的有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藥師佛、彌勒佛、五方佛等。這些佛像頭頂肉髻,身著通肩或袒右肩袈裟,裝飾十分樸素。造像上佛的相好是很重要的特徵,而古印度人確賦予了釋迦牟尼佛的形象特徵,反映了當時印度人審美的標準,成為後人塑造一切理想佛像的標準。而佛像的衣飾上沒有太大的區別,衣飾基本完全樣,不同的是各自手印、持物、姿勢、坐具、坐騎的不同,形成了相互的區別,並顯示出各自功德與智慧的形象特徵。為了充分表現佛的相好特徵,造像結構又出現了“造像量度經”。造像不僅是鑄造一尊偶像的過程,而是通過不同的材料來傳達表現佛陀的偉大思想,是心靈走向慈與悲、喜與樂、法與修的過程,在這裏一切藝術行為都是虔誠的。就佛像的莊嚴,不僅是相的美好,更重要的是佛偉大思想的美妙體現。
  

此像為高肉髻,螺發。妙相莊嚴,眉目清秀,嘴角微翹,半閉的眼睛流露出沉思的神態。雙耳垂於肩部,身著通肩袒右肩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造像考究,工藝精細。佛像端莊凝重,靜穆高古。(圖一)
  

藏傳佛教中最有傑出成就的高僧祖師,在藏傳佛教中稱為“喇嘛”,意為“上師”。藏傳佛教認為祖師與諸佛、菩薩智慧融通,能為學道之人授與印證,所以對祖師格外尊崇。由此形成了藏傳佛教祖師崇拜的特有現象。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所崇拜的祖師很多,有顯教、密教之分,教派之分,所以尊崇的祖師也不同。在造像中祖師般都仿照祖師生前的像貌來塑造,這樣就使得不同身份的祖師像具有了自己的形像特徵和標誌。藏傳佛教的祖師和人物造像注重刻畫不同的高僧或歷史人物形象與性格,因此也最具寫實意義。在相同地域、教派或身份上從祖師的頭冠、服飾、裝飾、手印行裝等方面表現出的風格。如印度顯教祖師一般都是著袒右肩袈裟,保持了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原貌;而藏傳佛教的祖師般都是外著袈裟的形式。在裝飾方面,出家身份的祖師像一般除戴本派標誌的袈裟和帽子,沒有其他飾物。其中頭飾作為教派標誌表現得尤為突出。造型上有特色的祖師像,如格魯派祖師頭戴黃色尖頂帽比較好識別。
  

宗喀巴坐像頭戴尖形帽,身著袈裟,兩手在胸前結說法印,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造像風格真實,神情自若。反映出宗喀巴大師真實的生活面貌和特有的宗教功用,宗喀巴是藏傳佛教著名的宗教家,學識淵博,精通佛法,是西藏傑出的宗教領袖。格魯派從明朝至今一直十分興盛,所以遺留下來的造像也最多。
  

曼妙多姿的藏傳佛教女神,度母,亦稱“救度母、多羅母”,也稱佛母,為諸佛菩薩之母,喻指佛教菩薩的智慧,是藏傳佛教的重要本尊,形象多為寂靜善相,而且都是女性特徵十分明顯的形象,以其曼妙多姿的女性特徵不僅豐富了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形式,同時也極大地增添了藏傳佛教藝術的神秘色彩。在藏傳佛教中以顏色區分,其中有金色、藍色、紅色、白色等,常見的就有綠度母、白度母、尊勝佛母等等。綠度母和白度母是最常見的、最流行的兩尊度母像,是二十一度母中的代表之一。按照藏傳佛教的說法,白度母是尼泊爾公主的化身,而綠度母是唐朝文成公主的化身,她們有著各自的功德和智慧,其形象特徵都具有一定的宗教寓意。她們為藏人信奉的歷史十分悠久,因此在西藏的歷史上被藏人崇拜為青多羅和白多羅觀音菩薩,廣受崇信。
  

度母頭戴五佛冠,表情和色悅目,頸部系雙重瓔珞延伸至胸前,雙耳為飾。披帛飛動自如。臂、腕環釧,飾綠松石、珊瑚加以點綴,腰間系繩紋帶,作手印,下著裙飾,右腳下垂踩蓮花。(圖三)
  

此尊像為三面八臂形式,威嚴慈祥,頭戴五葉冠,項戴珍寶瓔珞,身著秀麗天衣,細腰,八臂印,表示增福延壽之功德有關,雙足結跏跌坐於蓮座之上。尊勝佛母在藏密中認為是救苦度難的女菩薩,是長壽三尊之。(圖四)
  

慈眉善目的菩薩像,在藏傳佛教中,每種菩薩的造像式樣不同,手勢、坐姿和坐騎的不同變化,在造型上特別講究。端莊慈祥的面容,華麗多彩的衣飾,體現著菩薩悲濟世的情懷。常見的菩薩像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等。觀音菩薩又分四臂觀音、八臂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幹眼觀音等。四臂觀音則是藏傳佛教中最崇奉的觀音之。藏傳佛教中流行的“六字真言”,就是此尊的心咒,因此被稱為“六字觀音”。藏傳佛教菩薩形象的多種變化,如觀音頭冠上的化佛和蓮花,文殊菩薩的經和劍,是藏傳佛教將其各菩薩的功用進行具體的描繪,這些明顯的體現也是我們對藏傳佛教中造像身份的依據。藏傳佛教中的菩薩信仰所代表的佛學思想密切相關,與漢地有著明顯的區別,藏漢地區的菩薩都是佛教忠實的履行者和大乘佛教“覺有情”的重要體現。
  

此尊像頭戴寶冠,面容端莊慈祥,上身著天衣,飾項圈、瓔珞、戴手釧、臂釧,下身穿羅裙。(圖五)
  奇特多變的空行母,是藏傳佛教中一類特殊的神祗。空行母是生於淨土的天母,祖籍古印度,為密教沿襲古代南亞大陸先民原始信仰尤為崇尚的女神。空行母的形象非常獨特,頭戴五骷髏冠,腰間圍獸皮,手執骷髏碗、月刀等法器,單腿站立,腳下踩仰臥外道,常見的多數是女性的形象。奇特變化的空行母像中又有獅面像、虎面像、熊面像,這些都是藏傳造像上頗具代表性的空行母造像。
  

此尊像頭戴五骷髏冠,表示具有的五佛性能。耳環、項飾、手鐲俱全。腰間圍獸皮,手持金剛法器,單腿站立蓮花座上。造像明顯帶有模仿尼泊爾藝術風格的痕跡。(圖六)
  

在藏傳佛教裏,最具象徵意義和代表性的本尊有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歡喜金剛、時輪金剛、密集金剛、金剛橛等。這些形象在藏傳佛教中最為複雜,造型上有單身和雙身,多面、多手;從他們的面相上可分為寂靜的善相和忿怒的惡相,另外每尊造像還有顏色上的規定變化。如大黑天神像,紅發豎立,面相兇惡,三目圓睜,齜牙咧嘴,身掛骷髏,下身圍虎皮裙,一副忿怒的姿勢。大威德金剛,被描繪成牛頭人身,共有九頭,十六條腿,以雙身為一體,在藏傳佛教造像中最為複雜恐怖。勝樂金剛像則表現為寂靜面相,以雙身為一體。這種造像代表的是藏密修行的最高層次,造像表現的是種宗教哲理,父和母體的合正是佛教智慧最高諦理,同時雙身以及忿怒的形式,又表現對世俗的超越,這樣更加顯示出佛教法力的偉大。這些造像不是以追求忿怒的凶相形式為目的,而是在於象徵所代表的修行,這些造像身上沒有處特徵不具象徵意義,這一點使其成為藏傳佛教造像中最具象徵意義的藝術造像形式。
  

戰神大黑天,原是印度教中的大神顯婆,為古印度的戰神。藏語瑪哈嘎拉,梵語摩訶迦羅,即大日如來之忿怒身不動明王。以個性鮮明,勇武除惡而流傳,是藏傳佛教中具有象徵意義和代表性的護法神,一直以來具有崇高地位。
  像為一頭六臂的忿怒相,齜牙咧嘴,三隻眼,頭頂骷髏冠,紅色豎發作熾燃火焰狀。頸部以串珠為飾。六臂中主二臂於胸前持月刀和嘎巴拉碗,其餘臂皆持法器(風輪、金剛杵、法輪等)。裸上身,下著虎皮裙,短腿大腹,腰系骷髏腰帶,雙足踩一仰象頭人身之上(手持器物),站立於橢圓形蓮座之上。造像造型粗壯有力,個性鮮明,從炯炯有神的目光與威風凜凜的誇張動勢中表現出大黑天神威風勇猛,護法除惡的神格,顯示著戰神無窮無盡的力量。(圖七)
  掌管天庫財寶之神,藏傳佛教財神。隨著佛教的傳入來到西藏,並在雪域高原安家落戶。在藏傳佛教中財神與護法神及智慧神樣受到頂禮膜拜。財神種類很多,分為黃財神、白財神、紅財神、黑財神等。黃財神藏名藏拉色波。密教之護法神祗,諸財神之首。黃財神是藏傳佛教中普遍供養的財神之一,因其身相黃色,故稱黃財神,在藏區較為流行。
  黃財神頭戴五佛冠,一面二臂,個矮小肚子大,雙臂勁力,右手持布拉噶如意寶,左手持著吐寶鼠,身著天衣,蓮花及珠寶瓔珞為飾,掛念珠,坐於蓮座之上。(圖八)
  

藏傳佛教對藏民族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7世紀傳入後,逐漸滲入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風俗習慣,成為中國藏族廣泛信仰的宗教,並且通過長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又傳八中國大地。經歷了千餘年的中國佛教藝術,歷代的佛教造像藝術家們,在融入自己對佛像藝術理解和審美中,創造出大量的佛像藝術珍品,造像中把傳神作為最高要求,以形寫神,重表現以及情感因素。面部表情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莊嚴肅穆的大佛,觀音菩薩的慈祥可親,憤怒威武的護法神,都是通過眼神、嘴唇浮現出含蓄的笑意,所起到的微妙變化傳達出來,而神態也離不開身姿手勢的表徵。表現了後宏早期藏傳佛教的時代精神和藝術風格。西藏藏傳佛教自元代開始,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藝術得到迅速發展,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而西藏本地造像藝術也進入了興盛輝煌時期。文中介紹的藏傳造像,絕大多數為清代所造。清代康乾盛世,西藏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藝術達到了相當規模,技術洗練、純熟,精益求精,造像強調整體效果,充分發揮線條的節奏感和運動感,巧妙地賦予造像中以喜、怒、善、惡的表情,構思精巧,別具匠心,代表了藏傳佛教造像中的最高水準。在漫長的造像風格上改仿效吸收外來文化模式,更多地融入了藏民族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手法,其藝術魅力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實現了民族化的藝術風格,在造像藝術上獲得了輝煌的成就,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尊尊造像藝術宛如一串璀璨的寶珠,放射著藝術光芒。

相關文章:
持戒清淨的標準 緣氣:(6478)
各大宗教都重視懺悔|罪業清淨的兩種驗相 索達吉堪布  緣氣:(6577)

上一篇(宗教與藝術術的結合) 回目錄 下一篇( 試論中國三峽博物館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