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受與心受

 

張慈田

 

      在雜阿含經470經佛陀向諸比丘宣說:凡夫有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證聖果的阿羅漢也有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那麼凡夫與聖者的差別在那裏?凡夫於痛苦的境界,更隨境轉,增加身苦受及心苦受,若于欲樂的境界,為其所系縛,於不苦不樂的境界也為其所系縛,因貪、瞋、癡所系縛的緣故,憂悲惱苦就不能離棄與解脫。若是阿羅漢的境界,則雖身受痛苦的境界,不管是何等大苦逼迫,絕不因此身苦而生起憂悲惱苦,於當時境界,「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也就是說再怎麼大苦,只是身生苦受,不生心苦受,心的苦受包括瞋恚、懊惱、悔恨、沮喪等等,而在樂受,則不

 

染著欲樂,在不苦不樂受,則不為之所系著。

 

   為什麼聖者可以身苦而心不苦呢?我們先看雜阿含616經,世尊告諸比丘:「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癡、不辯、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後退減,自生障閡。」身體若感受到痛苦,專注 地(取自心取)觀痛感(身念處的鍛煉法之一,可以住於身苦而不生起心苦,凡夫不專注 地(不取自心相)觀照,則心理易生懊惱痛苦,有人經歷了身苦,而引起心苦(懊惱、沮喪 等),會誤以為身苦為心苦的直接的因或明顯 的因,事實上,那是假相之因,而極不易察覺 心苦有它的心苦的因素,如自我愛、緣攀心等等,才是心苦的因,若不明白這個道理,誤認 身苦因的源頭,那麼心苦受就不可能有消除的 一天。

 

 


上一篇(觀 ) 回目錄 下一篇(四念住禪觀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