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1.善逝法身及佛子,應禮敬處敬禮已;菩薩律儀趣入處,依經總攝略宣說。

2.昔所未聞者未述,詞韻亦非我善巧,我意亦非為利他,造此唯為自修心。

3.為修善法淨信力,因作此論或能增;善根與我等有情,見此容獲成義利。

敬禮佛,法身就是法寶,佛子是菩薩僧三寶,以及和尚善知識等應敬禮都作禮了;從發菩提心至修六度等菩薩學處,本論將依經總攝而宣說。

       作者自謙。說明本論所述內容,大家以前都聽過的,未聽過這裡不說,而自己文詞詩韻也不是很好;我造此論也不敢說是為利他而作,僅僅為自己修心。

       我修善法的淨信力,因為造此論,使我淨信心向上增長;其次與我機緣相等的朋友,讀了這部論,或許能得到益處。

        以上三頌是本論前引。

 

4.暇滿身難得,今得能成利,若不勤饒益,後世豈易得?

離八難,就是有暇。自五圓滿:生為人,有四眾弟子的地方,五根具全,未自作、教作、見作隨喜五無間罪,信三藏。他五圓滿:佛出世,佛說正法,聖教住世,証正法,有施者。合稱為暇滿。今生已得暇滿,能夠成就大利益,如果不善為利用修法,積聚智慧福德資糧,後世要再得人身,不是那末容易的事。

 

5.猶如黑雲夜,剎那閃電亮;佛力加持故,世人萌修福

我們凡夫惡念一直纏心,善心難生,每日面對無數外緣,不要刻意就容易生起,惡心一觸即發:而我們善心像黑夜鳥雲籠罩時的閃電,一縱即逝。這還是受到佛力的加持,心想我是佛弟子,應該行善止惡,偶爾提起心力想修福德。

 

6.善根極微弱,難禦強猛惡,若無菩提心,餘善豈能勝?

善根是非常的微弱,難以對抗強猛的罪惡勢力。所以努力生悲心修利他的菩提心,才能淨除以往造惡的因,而其他的善行豈能勝出菩提心?

 

7.能仁多劫思,見此最利益,有情依此心,勝樂容易得。

應該努力修菩提心。佛陀多劫一直思惟,只有發菩提心,才能利益眾生,有情如果發菩提心,就很容易得到,積聚資糧的勝樂。

 

8.欲滅生死苦,欲遣除不安,欲享妙安樂,不離菩提心。

自他安樂的方便,應該修持菩提心。要減除生死輪迴的痛苦,以及種種不安,要享受眾多妙樂,唯有發菩提心。

 

9.發心剎那頃,繫生死有情,即名善逝子,人天悉應敬。

應當努力修持菩提心。只要發心剎那間,雖然仍是生死繫縛的凡夫,也可名為菩薩,人天都要恭敬。

    

10.猶如點金料,將垢身轉成,希有如來身,故應持覺心。

猶如一種點鐵成金的材料,把鐵變成黃金。受持菩提心不失壞,就將目前不淨身,轉成無價的佛身,因此應當受持菩提心。

 

11.導師無量慧,觀見最珍奇;欲求離苦者,應持菩提心。

佛以無量智慧觀察,菩提心最為希有,能除眾生貧困的方便,要離苦得樂,應該要堅持菩提心。

 

12.餘善如芭蕉,果生後凋零,覺心樹茂盛,與果恆時增。

其他善行尤如芭蕉,生果後就枯萎,芭蕉一株只長一次;但菩提心樹如同如意樹,生果可以無盡增長。

 

13.如犯諸重罪,依力士脫怖;歸彼能獲救,畏者何不依? 

依止菩提心作過重罪也可以淨除,所以菩提心,是最好的依靠。如同犯了一般重罪,找有最力量的人,可以獲得庇護。生死流轉怖畏的人,為什麼不歸投依靠菩提心呢?

 

14.覺心如劫火, 剎那焚諸罪。覺心無量德,慈氏諭善財。

經說劫火來臨時,須彌山化為灰燼。菩提心如同劫火,發心剎那可淨化重罪。【華嚴經】中彌勒菩薩對善財善童子說: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種子。

 

15.總言菩提心,應知二差別:發起菩提願,趣入菩提行。

總而言之,菩提心有二種不同:發起修菩提行的願,稱為願菩提心;正式去行持,稱為行菩提心。

 

16.欲行與趣行,差別易了知;願行次第別,智者應當知。

願菩提心是發願要行,就是想要做;行菩提心是不但發願,且受菩薩律儀,受持菩薩學處,就是實際去行六度四攝。願心與行心的次第差別,有智者應當了知。

 

17.願心於生死,亦能生大果,然不如行心,福德無盡增。

發願菩提心後,雖然是生死凡夫,也能夠生大福德果報,但是仍然不如行菩提心,福德可以增長無盡。

 

18.普為眾有情,度脫得安樂,心堅不退轉,真發如是心;

19.當於彼時起,縱眠行放逸,福德相續生,量等同虛空。

說明行菩提心的功德無量。普為十方界有情,解脫生死,安立於佛果位的安樂。利他心堅毅不退轉,真正發起這種心:從發心那時候開始,即使睡眠放逸,福德勢力常流不斷,其量多等同虛空。

 

20.為利小乘心,妙臂請問經,如來親宣說,遮其下劣意。

佛為利益小乘心的有情,說大乘菩薩行功德,遮止下劣自我解脫的心。如來在【妙臂請問經】中,親自說菩提心的利益。

 

21.若思為療愈,諸有情首疾,亦具饒益心,其福即無量;

22.況為眾有情,欲除無量苦,功德均成辦,福德豈能言。

如是只是想治愈他有情的頭痛,也具有利益他人的心,福德就無量;何況為一切有情,要除去他們的無量苦,功德都能成就,其福德無量豈能說的盡?

 

23.若父抑若母,具此饒益心?諸仙天及梵,寧有似此心?

24.彼等於往昔,皆為自利心,夢尚未夢及,何生利他心?

諸有情未曾有發如是心。即使父親或母親,誰有此成辦殊勝安樂的饒益心?天人諸仙,以及梵天,有這樣的饒益心嗎?這些有情在過去,都是為自利,饒益他人的心,連夢都沒有夢見,怎末能生利他心呢?

 

25.絕不求自利,唯為利有情,殊勝菩提心,空前希有生。 

菩薩絕不求自利,為利一切有情,斷除其痛苦,成就安樂,欲求成佛,生起空前希有的菩提心。

 

26.有情安樂因,療苦妙甘露,菩提心福德,於彼豈能測?

27.發起饒益心,福勝供諸佛;況於有情眾,勤作饒益事。

行菩提心是令眾生得增上生及解脫樂的因,能除一切有情痛苦的妙甘露,菩提心福德無量,豈能測量?只要發心為救護一切眾生,願成佛果,以此饒益心,福德勝過供養諸佛;何況為一切有情,精勤作一切饒益事。

 

28.心欲離諸苦,奈何苦轉增;愚昧求安樂,壞樂如滅仇。

有情都想離苦得樂,任由煩惱自在,不造樂因,盡造苦因,所以苦未減轉增。雖然想得安樂,愚昧無知,不知求樂方法,反而壞了樂果的因,如同滅除怨敵。

 

29.若人匱樂具,眾多苦痛事,誰令樂滿足?復為斷諸苦?

30.痴暗盡遣除?此善何能匹?安得此善友?豈有此福德?

如人缺乏安樂資具,就有眾多的苦痛事。誰能使他安樂滿足?又為斷除諸苦呢?愚痴黑暗完全去除呢?如果有一法,能使你離苦得樂,去除愚癡黑暗,有什麼比這個更好?能得這樣的善友嗎?能有這樣的福報嗎?所以必須發菩提心,才有這樣福德。

 

31.受恩作酬報,尚應獲稱揚;況為不請友,讚歎何用說。

世間受人恩施後回報,人們都會稱揚,何況菩薩不需請求,因為大悲心策勵,成辦一切有情利益,不用說應該受到讚嘆!

 

32.僅以下劣食,嗟施少眾生,令得半日飽,世稱大施主。

世人略作一點小小的布施,使他人得到一時的安飽,世間人都會稱揚他是大善人。

 

33.況施無邊眾,無上菩提樂,滿彼一切願,應敬何用說。 

何況對無量有情,恆常時施予有情無上安樂,滿足一切有情的願望,所以應該對菩薩至心恭敬。

 

34.大施主菩薩,若誰起惡心,佛言隨念數,墮獄爾許劫。

對大施主菩薩,如果生起惡念,佛說隨他惡念數量,就墜地獄等同惡念數的劫數。不可不小心謹慎。

 

35.若人生淨信,果較前倍增;佛子極珍重,善增罪不生。

相對的,對菩薩心生淨信,所得果比前說罪報的果,加倍增多。所以對菩薩心極為珍重,不要生瞋心,善法自然增長,罪惡不會生。

 

36.誰具妙寶心,我當恭敬禮!縱損猶予樂,樂源我歸依!

誰有珍貴的菩提心,我對他應該恭敬頂禮!即使菩薩受損害,他不但不會以牙還牙,且隨之出生安樂,所以是安樂出生處,我應當皈依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薩行論

相關文章:
◎1201~入菩薩行論‧菩提道次第 見悲青增格西 緣氣:(8738)
◎入菩薩行論與四加行〈尊貴格西羅桑才培仁波切〉 羅桑才培仁波切 緣氣:(8468)
○1119~入菩薩行論〜智慧品講解 巴登竹巴仁波切 緣氣:(8376)
○1115~入菩薩行論 編輯部 緣氣:(7587)
629~入菩薩行論‧綠度母教學‧六臂白瑪哈嘎拉火供 薩迦塔爾畢揚澤學會 緣氣:(9749)
651~《入菩薩行論》- 正知品 羅卓丹傑堪布 緣氣:(8169)
No331入菩薩行論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9807)
入菩薩行論&定解寶燈論 全知米滂仁波切 緣氣:(8314)
《入菩薩行論》<靜慮品>土登卻札注疏譯注 黃奕彥 緣氣:(7856)
入菩薩行論偈頌索引 久美多杰堪布 緣氣:(8502)
《入菩薩行論》第01課 生西法師 緣氣:(7079)
入菩薩行講義 菩提心功德品 卓格多傑仁波切 緣氣:(8053)
入菩薩星 方便品 教授 寂天菩薩 緣氣:(5127)

上一篇(中觀宗關於安立業果與名言) 回目錄 下一篇(由法藏「新十玄」論台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