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基金會社區志工管理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

主軸在探討慈濟對社區志工的推動及管理與運作的模式。研究主要採取訪談與參與觀察的質性研究取性,以桃園地區慈濟組織運作及志工管理做為訪談及參與觀察的對象。
慈濟志工與一般非營利組織的志工在管理與運作方式上都有相當大的差異,其所具有的文化特色是什麼?成員又是透過何種方式、機制建構起對任務推動的看法,並產生實踐的行動力,這是本篇論文所欲探討的重點。因此,如何有效的招募志工,及如何使志工的才能及時間投入有效的運用,進而達成組織使用志工的目的。本論文針對桃園區資深慈濟人進行訪談及參與各項活動觀察,提出以下四項研究建議:
一、志工培訓目標與內容應朝向專門性與深度化
二、根據不同的志工工作角色規劃不同的訓練課程
三、課程培訓或勤務分配時考量志工的負荷,避免造成志工人力資源的流失。
四、規劃志工督導的設置,有助於擔負起和組織溝通的橋樑。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94/碩士/研究生:徐淑靜  指導教授:謝登旺
 

中文部分: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
 
江亮演(2001),〈日本志願服務的現況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236-244,台北:內政部。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
 
李鍾元(1999),《我國文化義工制度之評估與展望》,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吳定﹙1999﹚,《公共政策》,台北:空中大學。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編著,(2000),《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209。
 
林萬億(1992),《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勝義﹙1996﹚,〈如何塑造服務文化,健全志願服務制度〉,《迎向二十世紀志願服務會議實錄》,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周海娟(2001),〈紐西蘭志願服務的發展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三期:272-281,台北:內政部。
 
周雅容﹙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5-97,台北:巨流。
 
邱定彬﹙2000﹚,《嘉義的慈濟人-一個宗教慈善組織社區化的過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2-8。
 
徐震﹙2001﹚,《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孫本初(2000),《公共管理》,台北:智勝。
 
陳武雄(2001),《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武雄(2002),《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金貴(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內政部與中華民志願服務協會主編,《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內政部。
 
陳金貴(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人事月刊》,第卅六卷第五期。
 
陳建松(2003),《志願服務整合模式建立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協﹙1994﹚,《社會工作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黃應貴﹙1994﹚,〈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山海文化雙月刊》,6,18-26
 
黃翠蓮(1999),《公務機關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動機、領導型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志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金竹(2003),《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服務動機及其服務現況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肅科(2001),〈澳洲志願服務的發展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255-271,台北:內政部。
 
曾華源(1986),〈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角色之探討〉,《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楊國樞等﹙1997﹚,《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華泰書局。
 
楊如蒼(2003),《學習型家庭志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其組織氣氛研究-以新竹市中、小學校建立「學習型組織」活化推動計劃為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路君約(1973),《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詹火生﹙1987﹚,《社會政策要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慈濟文化出版社(2001),《慈濟月刊》第420期,112頁。
 
慈濟文化出版社(2004),《慈濟月刊》第455期,119頁。
 
慈濟志業巡禮-慈濟文化出版社
 
慈濟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tzuchi.org.tw,取用日期:2005年5月23日
 
張榮攀(2004),《慈濟語彙》,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全一冊﹚,台北:韋伯文化。
 
劉明翠(1992),《志願服務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美﹙2003﹚,《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嘉義地區志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
 
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美華(2001),〈韓國青少年志願服務之現況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245-254,台北:內政部。。
 
盧俊澄﹙2001﹚,《非營利組織策略性志工管理模式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幸文(1993),《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祥鸞﹙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即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上一篇(釋氏輔教之書─《冥祥記》) 回目錄 下一篇(依心經研究般若之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