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人類來說,心中的平靜是一種基本需求。對於各行各業的人,無論是政治家、工程師、科學家、家庭主婦、醫師、教師、律師而言,建立一種健康、慈悲動機,乃是心靈成長的基礎。

一位修行者如何透過智慧和動機的禪定來培養道路,逐步前進至佛境?在心經中,佛陀簡短而社甚深地說明的了修行道路的各種階段。:「嗲雅他。嘎嗲嘎嗲。波羅嘎嗲。波羅僧嘎嗲。菩提娑哈。」
意味著:。「如是,前進,前進,超越前進,完全超越前進,覺醒成就。」

五道

佛陀說:「嗲雅他。嘎嗲嘎嗲。波羅嘎嗲。波羅僧嘎嗲。菩提娑哈。」〈「如是,前進,前進,超越前進,完全超越前進,覺醒成就」〉這是告訴修行者在五道上前進:
嘎嗲──資糧道;
嘎嗲──加行道;
波羅嘎嗲──見道;
波羅僧嘎嗲──修道;
菩提娑哈──無學道。

在這五道上,讓我們來確認心靈前進的本質:

一、開始的資糧道是什麼?這一個階段就是,當你的主要修行是以利他為動機,然後累積了大量功德時。雖然你正在做悲智無二的修行,但對空性的領悟尚未到達所稱的「由禪定中生起的狀態」,在此一狀態中,安住的禪定和分析的禪定彼此相互支援。在此一道上,你達到強而有力的專注禪定,然後正朝向一種從禪定中生起的對空性領悟的狀態。

二、當你到達一種由禪定中生起對空性領悟的智慧狀態,你就進入加行道。對這種狀態越來越熟悉,伴隨慈悲動機的培養,在加行道的四個階段〈包括了暖位、頂位、忍位,以及世第一位〉,你逐漸更清楚地覺知空性的顯現。

三、最後直接領悟到空性,沒有受到任何微細二元化現象的污染〈已經全部消失〉。這也就是見道的開始,是關於現象甚深本質真相的初步直接領悟。在大乘中,此時就是菩薩十地的開始;菩薩十地之所以被稱為「地」,是因為在它們之上會有殊勝的心靈功德。在見道和修道期間,會個別克服兩種障礙,一種是知性障礙,另一種則是本來就在的障礙。知性的心境是因為執著於錯誤系統所致。比方說,有些佛教學派的追隨者相信,現象因著自身的特質而世俗性地存在,他們根據無稽的「推論」認為,如果現象不是這樣建立的話,它們就無法作用。這一類錯誤的概念受到沒有依據的理論系統所污染,被稱為人為的或知性的障礙。就算你沒有從此生錯誤的概念化思想中染上新的傾向,但每一個人的精神續流中,都有著過去世執著於錯誤觀念所建立的傾向。
相反地,本來就在錯誤心境是存在於一切眾生之中,從昆蟲到人類,自無始以來,不依賴任何錯誤的經典和推論而自動地運作。

四、經由「見道」可以遣除知性後天或人為的障礙,然而本來就在的障礙是比較難克服〈因為從無始以來你就被這些錯誤的心境所制約〉,因此必須透過對空性持續做禪定才能被遣除。因為這樣的禪定必須透過長時間反覆地做,所以這個階段就被稱為修道〈也就是禪定之道〉。你稍早已經對空性做了禪定,但是「修道」指的是長期熟悉之道。
在這一個階段,你通過了菩薩的九地。在十地當中,前面七地被稱為有垢染,最後三地被稱為無垢。這是因為在前面的七地,你依然在清除煩惱的障礙,因此這七地尚未被淨化。透過第八地的第一個部分,你清除了煩惱情緒;剩下的第八、第九及第十地讓你能克服全知的障礙。

五、透過金剛般的專注禪定達到菩薩的第十地,這是十地之頂但依然有需要克服的障礙,你可以有效地摧毀到達全知智慧前非常細微的障礙。你心靈的下一剎那就成為全知的意識,同時心的甚深本質成為佛的法身。這是第五道,也是最後的無學道。從非常微細的氣或能量〈此時心氣是一體〉,各種純淨和不純淨的有形身像為了利益眾生而自然現起;這些都被稱為佛的形身。這就是佛境,是眾生快樂和救助的泉源。

法訊來源:修行的第一堂課~How to Practice: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達賴喇嘛著 丁乃竺譯----先覺出版社~人文思潮037

修行的第一堂課


上一篇(549~識心見性) 回目錄 下一篇(貢欽˙吉美林巴 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