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斷的生命


很多人作事情的時候,往往是「心裡雖然想去做,但是經常卻是習慣性的把事情放著」,這種現象就代表──「他的心活不起來」。
但是,這裡所謂的「很快地作事情」,並不代表「事情會很快的完成」。因為,一件事情的完成,需要很多的因緣條件。所以問題的重點,乃是在於「我們是不是有力量,能夠馬上動起來。」
人們往往會覺得很累、很忙,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我們心裡面放了太多的事情!──如果心裡面放了太多的事情,結果一樁一樁的事情都在那裡發酵,都沒有辦法得到解決。這樣一來,就會讓我們覺得很累。然而事實上,我們一次所能做的,就只有做一件事情嘛!一旦我們放了很多事情在心裡面,結果就會變得什麼事情都沒有辦法做,於是我們心裡就會覺得越來越累。而當我們心裡覺得越來越累,可是卻又什麼事情都想做的時候,反而代表你什麼事情都比較做不成功。
因為我們是一個有因有緣、具足誓句的三昧耶身,我們肉身能做的事情就是「現在」。比如說,我們的兩手,一次就只能拿起兩樣東西。因為,我們既然不是千手觀音,當然沒有辦法同時拿起一千樣東西。然而,我們一般所觀察到的情形,人們的習慣往往是,喜歡把事情放到心裡面,讓它們發酵、讓它們糾葛,結果就讓自己感覺到壓力很大;因為感覺到壓力很大,結果就讓我們做事情做得越來越慢。
所以,既然我們只有兩隻手,那麼以後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不妨就這樣去作罷──只要是該做的,就馬上去做。不該做的,就把它丟掉!──這樣子,或許會比較簡單一點。
然而很多人的習慣是:「碰到一件事情要作,拿來也沒有先想一想,就把它放者」,結果,一天、兩天、三天、四天,壓力越來越大。接著又拿一件事情來放者──這樣的習慣,會使得我們的「行動力」一點都展現不出來。更重要的是,一旦我們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我們面對生死,也沒辦法立即下決斷。
比如說:我們現在要面對生死,大家有這種決斷心嗎?大家往往是──「明天吧,後天吧,大後天吧!明年,後年,大後年吧!」。因為這樣的因循,結果等到你死的那一剎那,很自然的就會說──「下輩子吧」!
事情在作的時候有因緣性,心在作決定的時候雖然也是因緣,但是你卻可以在當下立即作一個決斷。比如說,我們現在決定「遠離生死」──這是我們可以作的;至於有沒有真的遠離生死,這不是我們可以急得來的。我們所要作的乃是,我們當前這一念──就是當前這一剎那,大家有沒有遠離生死的「決心與決斷」?如果每一剎那都有遠離生死的決斷,都有菩提心的決斷,都有決定是佛的決斷──這樣,你們才可以稱得上是大精進者。否則每天徒然念誦多少佛號、持咒多少遍、打坐多少座,都只能算是應付而已,算不上是精進。因為──
在唸誦佛號時候,你心裡想著:「這是功課,所以我一定要念多少次,否則不行」;同時在唸佛號的時候,也不是從「當下的心念」出來的。
在持咒的時候,你心裡想著:「這是功課,所以我一定要念多少次」;同時持咒的時候,也不是真正安住在佛菩薩的心意裡面,發出這種真言。
在打坐的時候,你心裡想著:「這是應該做的」,心裡並沒有安住在「自身是如來」的這種覺意當中;當煩惱來了,就隨煩惱去,或是跟煩惱打架──都是作著這些反反覆覆的事情。
對於上面所說的這樣修行,我認為只能算是「應付」,絕對算不上「精進」。
我認為:「一個真正精進的修行人,應該是隨時隨地、每一個當下,都是有生死的決斷力,都是有菩提心的決斷力,都是有『見自身是佛、眾生是佛』的決斷力,有著『連佛亦不可執』的決斷,有著『當下是現空』的決斷,有著『一切般若』的決斷,有著『一切大悲』的決斷,有著『一切大慈大悲、無所執、無所作,具足般若波羅密』的決斷,有著『一切心無分別』的決斷,有著『一切意無分別』的決斷,有著『一切心念生起,即是光明』的決斷,有著『剎剎念念、塵塵剎剎,一切法界悉皆圓滿』的決斷,有著『當下自在的決斷』」──必須要這樣,才是真正的大精進者,這是我要求大家的,也是我弟子應當做到的傳承。
否則,外相上的精進,似乎每天都很忙,但是如果心中沒有決斷的話──這是有身體而沒有心。正如同閩南話所講的「沒魂沒魄」。如果沒有一個真正「自明的決斷之心」,那麼外相上所做的都是雜善的行為,雖然有福報,但是卻不堪用──因為不是真金,所以,不能成就「佛的真身」。
所謂的決斷力,乃是在行住坐臥當中,隨時隨地都是決斷的──做事是決斷的、吃飯是決斷的,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念,都是決斷的!甚至連罵人也是決斷的──你為什麼要罵人?當你罵人的時候,你心中是不是清楚明白?──一定要弄清楚,你的罵人是不是憤怒的罵?是如果是的話,那這種憤怒是來自哪裡?是心情的憤怒呢?還是貪嗔痴的憤怒呢? 還是悲憤眾生未成佛?是安住在「大悲憤怒三摩地」呢,還是被氣壞了、被心魔所著而生起的憤怒?是愁?是怨?是慈?是悲?對於這些都要決斷、明瞭、清楚!
如果是對眾生慈悲,那麼就搞清楚──到底是由於你心軟了?還是因為你的情緒作用?是不好意思呢?還是清清明明的知道我是慈悲──以「無我、無我所、三輪體空」,現起大慈大悲的心!
慈悲不是愛意、不是情緒、不是人情、不是隨波逐浪;而是「清清明明、淨淨白白」的一念心意!是「無我、無我所、現空」的大悲!空越大,悲心當然也越大!沒有大空無量,如何會有無盡的大慈大悲?如果沒有大空無量,你又如何承擔得起無盡的大慈大悲?所以,心情上的慈悲,乃是當下這一念的。
「假的慈悲」,則是一種流行、一種世間的看法、一種心情的浮動,這種假的慈悲、必將成為你的負擔。因為──你現在對某人慈悲,等到這一個所謂的慈悲過去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你心裡或許就會開始這樣想:「我對他那麼好,他為什麼沒有對我好?當他境遇不好的時候,我曾經幫助過他,可是現在我境遇不好的時候,他為什麼不幫助我?他就算不對我好也沒有關係,可是至少他應該尊敬我吧!?但是他為什麼沒有這樣作?這樣一來,在你的心念上就會累積毒素,這些累積的毒素,就會讓我們的心不空。
一般的世間人,做好事、當然會有善報;但是由於內心雜染的緣故,所以會讓我們的心不空──這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食物固然可以滋養我們身體,但是,如果食物當中含有農藥,長期累積的結果,就會成為我們身心的毒素。

所以,什麼是「決斷、立斷」?簡要地說──
「決斷、立斷」,就是「當下這一念,法爾清淨,一切無染無著」!

一般的世間人看到天上的浮雲,就會被浮雲所著;但是,浮雲起來沒有關係,因為我們的心乃是晴空!──由於我們的心是晴空,因此我們就掌握了「體」,就算是浮雲起來,也無所障礙;因此浮雲生起,也沒有關係,我們不必害怕。
譬如:我們生起憤怒,但是我們心中清明──因為眾生的貪染,所以我現起悲憤的大雲,來幫助他們;因為大地枯萎了,所以我以悲憤、現起大雲雨,來潤澤大地!然而,這個雲、這個雨,乃是空的;因為「體相清淨」故!
一個修行人,心要清淨、明瞭、自在、自主、安定,不隨意念所轉、自自在在、安然自主;是一個法爾大菩提者,不隨意念所轉,大悲不轉你、你是大悲者!
因為你是決斷、清明,所以雖然現生你有身、語、意的緣起現起,也有染、有執、有因、有緣,有相對的位置、有相對的因緣、有恩怨情仇;但是在一剎那之間,要入滅了,「嘎!」的一聲,就沒有了!───因為,我們這個身、本來如幻,只是為了度眾緣故,而現起的如幻因緣,所以,在一剎那,「嘎!」的一聲,全部都沒有了,清淨法性本來就是如此,從不遠離!
在下一剎那,為了眾生的緣故,「嗄!」的一聲,出生了!赤裸裸地重新再入於眾生界!
就這樣──「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一絲一毫的含混;既不會模糊,也不會馬虎!」
以上所說的這些話,乃是「清楚的心」,在這樣的因緣裡面自然的顯現而已!並不是有作意、或有作念地說這些話,希望大家能夠受用!

這些話,其實,也正是雲門宗的法要。
因為,雲門宗的「顧、鑒、咦」──當你問他的時候,他就「咦─」的一聲。什麼是「咦─」?「咦─」就是「妙劍抽而不現」,因此大眾不容易了解。上面的這些話,其實正可以幫助大眾了解雲門宗的法要。
洪啟嵩老師講授
88.11.24 邵宇華整理


上一篇(579~佛典講座暨讀書會) 回目錄 下一篇(工作中念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