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擠破頭,也能把自己變熱門 商業周刊
3頁之1
【文 鄭呈皇】

職場上努力工作只是匹好馬,但選對方向才會是黑馬。《時代》雜誌曾選出20世紀最偉大的商業人物,他們的共同特色是在成功前都不被看好,獨自在冷門領域裡深耕,終於有天把冷灶燒熱。

四月份,台灣大學甄選放榜,第一志願醫學系共有十八個名額,但有九十多位學測滿分的高中畢業生去甄試,占全國一百一十七名滿級分的八成。換言之,這七十位佼佼者不惜落榜,都想擠進台大醫學系。

然而第一背後的弔詭是,台灣醫師早隨全民健保制度,漸漸變成高級勞工,白袍不再迷人。另方面,二十年前台灣的電子產業崛起,使電機、電子、機械等科系大翻紅。當時,生物系總是墊底科系;但如今,隨著全球生技熱,這兩年竟成為黑馬,相關科系如雨後春筍冒出。其中,清大與交大生命科學系更以超越台大醫學院大部分科系,緊追醫學系之後。此外,過去的地理系一樣是大冷門,然而去年台灣師大地理系竟和英文系並列第一志願。

攤開時間光譜,原來冷熱門並無絕對。那什麼是關鍵?

在台北市富錦街的盡頭,那裡有答案。

靜謐的巷子裡,有一個毫不起眼的花藝店,既沒門牌,也沒大門,才剛踏進花園,也因老闆太忙,任由雜草叢生。但這裡,卻是永豐餘何家、台玻林家等台灣政商名流爭相指定的花藝店。

六月份,包括新光產險董事長吳東賢女兒吳昕嬡的婚禮在內,共有八場政商名流的婚宴都指定由這位花藝大師布置。

他是齊云,三十八歲,連泰國皇室的喜宴與印尼國宴也由他包辦。是台灣唯一能拿到稀有顏色牡丹的花藝師,假日到他工作室看花的大老闆們,還得排隊預約。

二十年前,插花稱不上職業,男生學插花更顯得不倫不類。但對齊云而言,看到各色花朵在他眼睛裡溜過,人就整個活了起來,花之於他就像呼吸一般重要。曾經有朋友對他不念書跑去學插花嗤之以鼻,周遭親戚都告誡他,這一輩子會沒出路,但他還是樂此不疲。

現在,齊云的工作室裡紅色訂單釘滿整面牆,排到年底沒有一天休息,手機平均每五分鐘響一次。齊云,是我們定義的「冷灶狀元」。因為,在一般人的眼光,插花是個冷門行業,但齊云不在意別人眼光,二十年後把自己琢磨成炙手可熱的明星,成為花藝狀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雖然是句老話,但直至今天,仍是社會迷思。

政治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關秉寅觀察指出:「社會對職業的期待仍是狹隘的。」

即便現在職業老早就超過三萬六千行,但幾乎九成以上的人還是只想進入當紅的產業,如光電、電子、醫療和教育等。

他說:「大家習慣一窩蜂去找熱門行業,卻忘了越熱門,其實競爭更激烈。」一個人若放錯行業,本身競爭力不強,也不符合自己的興趣,即使奮力擠進熱門領域,最後也會把自己變冷門。

打破迷思:郭台銘、李焜耀也是從冷門發跡

一○四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就說:「別忘了,現在的熱門行業其實都是以前的冷門。」因此,與其等待進入熱門行業還不如把自己變成熱門的人。而我們定義「冷灶狀元」中的「冷灶」,包括不被一般人看好的行業、或公司裡不被重視的小部門、新部門等。

翻開台灣成功的企業家,許多共通的成長路徑,都是從「冷灶」發跡到奪下冠軍,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明基董事長李焜耀等。以李焜耀為例,當初捨棄人人稱羨的外商公司,轉進只有十多位員工的本土公司宏碁,一度被認為不可思議。但李焜耀深知,在外商只能學到一部分,到宏碁反而有伸展的空間;甚至在後來從宏碁分出來的明基,也是做非核心的電子周邊,一路上來才有今日年營收一千四百億元的成績。

然而人們卻仍習慣往熱門領域擠,惠悅企管顧問公司引述一項關於國外退休老人的調查,問到:「回顧一生,在事業上你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其中有九○%的人回答:「最大的遺憾是選錯了職業。」分析其中原因在於,多數人選擇當時熱門的職業,卻忘了問自己是否合適?

而同樣地,在《選對池塘釣大魚》書中,作者雷恩吉爾森引述一項關於美國成功人士的訪談調查,發現九四%以上的人回答成功的關鍵因素都指向一個:「他們都做著最喜愛的工作。」

惠悅公司資深副總魏美蓉表示,人選擇職業會依照能力與興趣兩者,一開始進入職場,通常是能力決定升遷,但最後會勝出的通常是因為興趣。但是多數人進入職場,通常會先問這有沒有前途,而非是不是興趣所及。

一九九八年《時代》雜誌〈TIME〉公布二十世紀最偉大二十位商業人士中,只有三位是今日認定主流的科技產業出身〈編按:分別是微軟的比爾‧蓋茲、新力創辦人盛田昭夫,與前IBM董事長小湯瑪斯‧沃森〉。即便如此,他們共通特質都是,創業或發跡的初期都不被家人朋友所看好。

換言之,往熱門領域鑽而成功的人,對比於在冷門領域裡出頭天是少之又少。在職場永遠都是熱門少,冷門多的前提下,與其進入人人稱羨的產業,還不如順著自己的興趣,找對池塘深耕,「把自己變熱門」。

勇於不同:廖祿立學資訊改做喇叭,做到世界水準

美律董事長廖祿立,就是一個勇於和別人不同,把自己變熱門的黑馬。

第一名畢業進入第一流公司,合理的出路。但三十六年前,第一名畢業於大同工學院的廖祿立,卻辭掉當時也是第一的公司,只為做他自己想做的產品——「揚聲器」〈喇叭〉。

當時二十四歲的他,進入民營製造業龍頭大同公司服務,負責電腦產品的開發,加上現在的總經理林蔚山是他的好友,理當在大同會有很好的發展。那時每年都有上萬畢業生希望進入大同工作,但有個想法不斷縈繞他的腦海,就是從事音樂相關的產業。

從小酷愛古典音樂的他,一直想探究發出音樂的機器,為何有各種不同的效果,小時候也會試圖拆解音響的構造。他覺得,當時台灣只會做低階的收音機很可惜,因此決定自行創業,做出可以播放好聽音樂的揚聲器。

雖然親戚們極力反對,甚至一度不借錢給他。但憑著一股熱情,他最後跟岳父借錢創立美律。剛開始,到處跟人家說自己要做「揚聲器」,但實在太冷門,上游廠商還聽不懂這產品。

為了自主研發,他土法煉鋼把全世界的麥克風都拆過一遍,獨自研究裡頭的差異,還特地自己用紙箱徒手建造一個約兩百公分高,一坪大的無響室,用來測試聲音。總共一百五十萬元的創業資金,設備就花掉一百萬元,其中光一條連接的音響線,更要上萬元。同業都認為他想和歐美國家一拚高下是瘋了,但「當時就認為,要闖出名堂一定要用最好的規格。」他站在後來改良的無響室回憶。
相關文章:
商業/行銷News 複製+創新 緣氣:(3472)

上一篇(商業/行銷News) 回目錄 下一篇(800~精選利美弘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