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智敏法師

 開智慧的緣起
智敏上師

一九九八年戊寅年十一月廿一日晚課後開示


今天,有位同學送來一張條子,並談了他的感受,在此給大家念一下:“近期的《福智之聲》上刊有洛桑校長的一番開示,弟子閱後受用極大,心為感動。故從中摘錄幾句下來供養上師:為淨除身口惡業,最殊勝的就是為上師執事——侍侯上師,為上師做很多事情,這就是最好的淨除身口惡業的方法。廣大積聚資糧之後、廣大聽聞,所聽所聞到的,就可以更清楚、更深入的瞭解,沒有積聚廣大資糧而去廣大聽聞,不管聽得怎麼多,都不會有什麼真正的進步。”

這兩段文字,內容甚好,不過《廣論》上都有。一方面說明這位同學很認真,受到啟發;另一方面則說明《廣論》文義較深,一般人不容易把它掌握好,因為這些道理都是《廣論》中所含有的。

從中也反映了現在一般人所存在的“只顧學理論,不顧培福德”的傾向。阿底峽尊者最得意的弟子是仲敦巴仁波切,即噶登派的創立者。他是侍者師,他是給尊者做事的,並沒有象他們想的那樣一天到晚看書的,或在林間修禪定,沒有。但是他培福淨了罪障,最終成就最大,超出了專門閉關精修的大瑜伽師。

這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要開智慧,不能離開福報”,而有些人偏面地鑽知識,那麼我們再看看每日誦的《藥師經》,此中說道“雖有多聞,而增上慢”,有了多聞而增上慢,為什麼?甚至有的“佛學家”認為佛陀在某些地方說得很對,而某些地方對現在說來,卻是不這麼適合了,或者有了偏差了等等,沒有信心的佛學者就會產生這些錯誤。或者呢,我比你學得多哦,比你高,“增上慢”這些都會產生。這是多聞的人,要提高警惕的,這是一種自然趨勢,那麼我們非提高警惕不可。“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有了增上慢,便會出現“自是非他”,自己的都對,與正法不契合時就會“嫌謗正法”接著便是“為魔伴党”,多聞本是好事,但由於方向不正確,“我執”沒有放下,便成了魔的伴黨,於是“天變成魔”實在可怕!

“如是愚人,自行邪見,複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自己墮邪見,還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文我們天天念,但真正警覺觀照者並不多,由此我們應該知道,修行不能偏面地追求知識,我們多寶講寺不辦佛學院亦是這個道理。我們的宗旨是“學行並進”。

下面是《福智之聲》中另一段文,大意是:

彌勒日巴去拜見瑪爾巴上師,還未見到以前,瑪爾巴在定中觀到一殊勝佛塔,但被垢塵所蔽,他親自洗淨這佛塔,當其洗淨之後,寶塔大放光明,遍照三千。從中表現彌勒日巴尊者,內心本質修持很強,但由於身口之業障很重,故于前生未證果位,但其資糧卻是積集足夠,故此生則不須廣聞,但經懺除罪障清淨,就可以了。這也是瑪爾巴上師用各種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學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積集廣大資糧,今生才能一聞千悟。我們修行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並非就此一世。但就我們來講卻是很難肯定宿世是否具有廣大聽聞,但以自己行持表現來看,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宿世習氣是哪一方面比較重。故末法時代是兩個方面都要做,廣大聽聞要做,積聚資糧也要做。

若是一聞百悟,這說明你過去曾廣大聽聞,反之,感到一竅不通,甚至苦悶,或理解錯誤,便說明過去沒有多聞。所以什麼都不學,開悟從何而來?我們要想有果實,首先要有種子,種子要發芽,芽長成樹,然後開花,最後結果。種子都沒有,芽也沒有,芽無則樹無,無樹則不能開花,沒有前面這些,果實從何而來?這些道理《廣論》裡面都有,但各人因緣不同,很多人對珍貴的佛經論典,因難以瞭解,而得不到好處,但對世間具體的事理,有時卻易得領悟。文中又言:“應該廣大聽聞,但弟子的毛病,是對聽法很有興趣,但行持卻很差,煩惱很重。”這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學法勁道很大,行持很差,甚至背道而馳,學法越多,煩惱越重。大家也有體會,一般人剛開始,一片虔誠,學法興趣很濃。時間一長,頭一剃,沙彌戒一受,或者登上了比丘壇。便認為培福之事,與我無干,該是其他人做的。而一個寺廟是靠大家護持起來的,你一個整天拿著一本書,超出大眾之外,什麼事都不做,自然便會產生矛盾,有了矛盾,便起煩惱,起了煩惱,則呆不住。這些人在本寺,已是屢見不鮮,越是學法,煩惱越重。初始來時,虔誠恭敬,到後來,矛盾煩惱越來越多,導致背道而馳。這些皆是“我執”之故。

文中又問:“如果不聽聞,很容易流于盲修瞎煉,”該如何解決?

分析“這種現象,就是貪嗔所引起的過患”而我們的貪嗔從何而來呢?——從“我執”來,始終把自己放在主要地位,他人放於次要地位,甚至於損人利己。

“我們在修學當中,會有各式各樣的障礙出現,但是,不要因為有這樣的障礙而放棄。”應該斷除煩惱,當煩惱生起時,要反觀自己,即“照妖鏡”要照自身,不要盡照別人,經常思維“我這種想法,這種要求是否正確”。

說的徹底一點,若這個常住垮掉了,大家學法亦談不上了。

所以要針對這些障礙,努力的去對治它,克服這一切,不應說自己沒辦法做到就放棄了。

“如果自己沒辦法行持,那你起碼也要祈禱”。“另一方面要做到的就是——對今生利樂貪著你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對治它,要讓這一種貪著減輕。”

現在很多人對學法興趣提高了,這是好事情,但我們要知道,學法是學什麼?

第一, 是得正知見,分清邪正、內外道,明白什麼是佛的真正教義。

第二, 是指導行持的理論——學的是用來修的,不是拿去“兜售”的。

為了名聞利養,正如帕繃喀大師《三主要道》所說,這樣將成為惡趣之因,將來亦難脫惡道。

一般人都是喜歡偏求知識,而不重視培福,福報與智慧的關係在西藏講得很多,在此,將福慧兩者之間的關係,向大家講述一下。

宗大師廣學中觀,為了印證自己的見地,便請問本尊文殊菩薩,答言“還差”。宗大師祈請開示,文殊菩薩言:要得到真正的智慧(中觀見),需要三個主要條件,因為一切法不離緣起。條件為:

第一,積資淨障——積聚廣大的福德資糧,欲求智慧,要用福德去求,單有智慧,便易貢高我慢,甚至成為狂慧。而此種智慧,根本上說不會開悟,真正開悟的智慧是一切法甚深的般若智慧,我們學道的一般是廣般若,真正深般若,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此得到了,廣般若的作用才會起,若無,則一切皆在世間上流轉。如何得開悟?應廣大的積聚福德資糧,淨除罪障,並努力地懺悔業障以求。

第二, 修上師瑜伽,求上師加持。

第三, 依止善知識,即依止通達甚深般若的善知識,如理聽聞正法。

這是三個主要因素,缺一不可,這是文殊菩薩的殊勝教授,依此,宗大師通達了甚深的中觀見,歡喜之下,作了著名的《緣起贊》。他的智慧,就從積聚廣大福德資糧,淨除罪障等法而來的。

我們再舉一個積福開智,現實的例子,這是海公上師常講的一則公案:

金山寺有一位香燈師,名持律師,人品敦厚憨直,常被人作弄,夏日大家曬衣被,有人戲言應曬蠟燭。彼亦恐“蠟燭生黴”,結果一曬之下,化為蠟水。維那師知道後很生起,便想遷他的單,乃出一個主意,對其言:“像你如此有智慧者,在此工作實為委曲,應該去學法,將來可作大法師,到時我給你敲引磬當維那。”彼信以為真,便去寧波觀宗寺諦閑法師學法。因學不懂,諦閑法師便令其多多培福,令其行堂、背經等,彼一一依之而行,後來果然開智慧了。當上了大法師,因念及此乃行堂而來,故於講經下座後,過堂用齋時,衣服一換,又行堂依舊,不怕丟臉……

這個公案說明一個人只要誠心誠意學,雖然笨,亦能學好,不要自暴自棄,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善根,只要肯學。再則即是依上述三條件中的“依止上師”諦閑法師令其做什麼,皆一一遵行,再者積集資糧—行堂等事,再者努力學法,文殊菩薩開示宗大師的三要素,其中或多或少做到了,故開智慧,當上了法師了。

我們聞後,應該有所感觸,不要只作為故事來聽,事情來了,還是老一套,“這個事我不行,那個事我沒空”甚至於有些人起“妒嫉心”見他人成績考得好,我考試考不好,認為是客觀原因,我事情那麼多,我怎麼考得好?認為自己差得因為太忙,若是換一換,讓我閑起來,照樣我能考好。世間這種思想很多,我們出了家實不應該這樣。

總而言之,學法的場所是一個道場,若只為個人名利,而不顧他們與常住,猶如海中共乘一船而不願同舟共濟,各搞一套,結果便是船漏,全船覆沒。道場若垮掉了,你還會有什麼成就!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一切眾生的苦,我皆代受,這個目標現在不用定得太高,一個道場四十來人,我稍稍為他們受一點苦,這對菩提心還談不上,能不能做到?為整個道場修行者,這裡來的都是學法修行的,菩薩示現的亦或有之,我為他們代勞,使他們能修行好。若人人發此心,道場才能搞好,學法也能學透。若皆不願為他人服務,只希望人人為我,最好自己看書,不管常住,大家如此,飯也沒得吃了,最後便散掉了。

“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持愛自己是災害百損的門,一切災患都從為爭取自己的利益而生,客觀因果規律是辯證的。想要大福須佈施。欲求大貴,須忍辱持戒。如果不培福,單靠看看書,欲求開智慧,則不可能。即使滿腹經綸,滔滔不絕,若去弘法,亦弘不起。很多有學問的人,打不開局面,什麼原因?福報不夠。反之,福報不夠,法也學不好。福報沒有了,甚至壽命也就完結了。

福德跟智慧的關係是辯證關係。再看看日常法師出版的這本書,它的名字,《福智之聲》。福放在前面——有福才有智,沒有福,智哪裡來?福智兩者是硬拆不開的、辯證的,我們偏偏就發現有些人只要智,沒有福。這個我們認為是不對的,你們聽了《俱舍論》,最好你們是著重地深思一下。我們學了法,不僅僅是背得點東西,知道些名相,跟大家討論起來爭個勝負,內心還是有煩惱,而且更多,這不是學佛法。將來在信徒面前誇誇其談地說一套,努力爭取為名利嘍,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嗎?不是的。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出三界,發心度眾生,也要教眾生都能這樣做。

首先下手——斷煩惱。煩惱是從無明產生的,為什麼我們障住本性看不到,都是無明給蓋住了。無明是煩惱的根,想要除無明,從斷小的煩惱下手,打仗樣的,想要把主帥抓住,當然,主帥抓住了,事情就解決了,但他的部隊在,他抓不住的先把他部隊慢慢消滅了,要讓他抵抗力沒有了,他就可以抓住了。我們斷煩惱,你要把無明去掉,自己要見自己的人空、法空的本性,那你先把那些粗重的煩惱去掉,貪、嗔、癡、慢、疑、邪見及慳嫉等等都去掉,要斷煩惱的時候,那首先是要克服我執,就是要對人家多多利益,更要做到三輪體空,對照空性。一切法空它是提綱挈領的,不能當作口號來喚,學法不是喚喚口號的問題。大家到底怎麼做?應該依照經、律、論去做。若是你為愛自己出發的話,一切災害苦果都會造成,若為人家的利益出發的話,一切功德的基礎都在這裡,真正成佛也從利他這裡來。菩提心,成佛的基礎,就是利他,菩提心不是利他是什麼?除了利他就沒有什麼東西了。那它最後的果呢?就是菩提的果——成佛。所以我們希望大家,真正學佛要從此處下手,要學會利他,為常住為正法,做些實事。勿要死於文字下邊,只說不做,成個書呆子。

 

相關文章:
文殊菩薩五字真言開智慧 傳喜法師 緣氣:(9921)
觀音菩薩傳授的神奇偈語 治病 開智慧 緣氣:(9095)
光念佛號能不能開智慧?逆境來了之後,能不能辨別是非?光念佛是不是一種執著? 成剛法師 緣氣:(3648)

上一篇(四聖諦) 回目錄 下一篇(白文殊儀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