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本願經的源流

星雲大師

關於《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源流,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作一簡單的述說,一是簡要考察本經中有關思想之淵源及流變:二是介紹一下本經自傳譯以來有關注疏情況。
  本經的宗教思想如題解中所概括的,主要表現在佛教孝的思想、因果報應思想、地獄思想、以及地藏菩薩信仰。這裏我們僅就佛教孝的思想、地獄思想、地藏菩薩信仰這三個方面作一考察。
  關於本經孝的思想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它主張平等利他,追求生命的解脫,視家庭為牢籠,因此在倫理道德方面與儒家存在著最尖銳的衝突。儒家的倫理思想雖然所包甚廣,但首要在忠孝二字,其中,對父母之孝又是事君之忠的基礎,孝為“百行之首”,孝親觀實為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從孝親觀出發,儒家從一開始起就激烈抨擊佛教倫理道德,指責其為“無父無君”,“背理傷情”。面對儒家的攻擊和由於孝親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根深蒂固,佛教在孝的問題上,經歷了從開始以自家理論解說佛門不同世俗的孝道精神,以至孝親成為中國後期佛教道德觀的主要內容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本經以及佛教中其他的孝經受到了廣泛的重視,用來說明佛教和儒家孝親觀的親密無間。同時它們也表達了佛教自身對孝的獨特理解,在歷史上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佛教中的孝經除了《地藏菩薩本願經》,還有《佛說孝子經》、《佛說睒子經》、 《盂蘭盆經》等。這些經的篇幅很小,都早在西晉時就已傳譯。《佛說孝子經》的內容是敍說為孝之道。佛認為父母受著苦痛,擔著生命危險生下孩子,生了之後,又對子女衣食教詔,關心倍至。對這樣的親恩,子女給父母好吃好穿好用並不算為孝,“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孝在於讓父母遷志奉佛五戒,使二親處世常安,壽終往生天上。《佛說睒子經》所說的是佛在過去無央數世之前為慈慧菩薩,他往生為迦夷國中孤無兒子、兩目皆盲的夫妻的兒子,七歲時取名為睒,他奉侍父母如人侍天,後又勸父母入深山求虛寂無上之道。有一天父母渴欲飲水,睒子披鹿皮衣提瓶去溪邊取水,被迦夷國王誤以為鹿而射中了毒箭。睒子舉身都痛,但這時他最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父母眼瞎將無人照顧。睒子父母來尋睒子,他們抱起睒子,仰天呼言:“若睒至孝天地所知,箭當拔出,毒痛當除,睒應更生。”於是釋梵天王從天上相救,使睒子複生,父母聽到睒子複生也兩目皆開。《盂蘭盆經》的內容是,佛陀弟子大目犍連為報父母養育之恩,以缽盛飯,餉其受生於餓鬼趣中的母親,未能如願。後按佛陀指點,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以盆缽盛各種物品,施奉四方眾僧,眾僧以其功德法力,將大目犍連之母的亡靈解救出餓鬼的苦海。
  顯而易見,以上這二部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同作為佛教的孝經,都無不強調要孝順父母,這自然和儒家孝親觀是極其一致的,可以相融相合。但同時,這些佛教的孝經,還進一步提出了不同於儒家對孝的看法——出世之孝,表達了佛教對孝的獨特理解。這一出世之孝,在《佛說睒於經》、《佛說孝子經》中,主要指的是父母在世時讓父母敬信三寶,修持清淨的出世之道,從而使父母獲得現世和來世利益的孝行:而在《盂蘭盆經》和本經中,則指的是父母死後,為父母超度亡靈,為他們來世修造冥福,使他們離苦得樂的孝思與孝行。
  需進一步指出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和《盂蘭盆經》不僅在孝的思想內涵方面極其接近,而且在孝的情節上也極為相似。目犍連和婆羅門女都曾遊歷過地獄,又都將地獄中受苦的母親解救了出來。這些情況說明,本經與《盂蘭盆經》較之於《佛說孝子經》和《佛說睒子經》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繫。
  《地藏菩薩本願經》和《盂蘭盆經》由於重視對父母死後的救濟,表達對父母無盡的孝思與孝心,相比較而言,更加適合講究孝道的中國人的心理。因此,在民間影響極大,被融攝和吸收于中國人實際的孝親生活中。由《盂蘭盆經》,中國民間逐漸形成了過“盂蘭盆節”的習慣,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各大寺廟要舉行盛大的法會,由眾多和尚誦經施法,百姓們則要進香上供,施捨財物給僧人寺院,以祭祀祖先之靈。而由於《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影響,地藏菩薩遂成為中國百姓心目中最為孝順的菩薩,受到特殊的尊敬,成為超度父母亡靈時所最常依怙的一位大菩薩。一般學佛之人,每每念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或者發心書寫流通,可謂家喻戶曉,影響極廣,此實由孝順父母、超薦父母而來。
  關於本經的地獄思想
  本經的地獄思想是佛教地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份。從佛教史上來看,對於地獄的描述,本經與其他佛教經典既有著相同或相近之處,也有著不同之處。
  就地獄的數目來說,佛經中關於大地獄有六大地獄、八大地獄、十六大地獄、十八大地獄、三十大地獄、六十四大地獄等等說法。本經提到大地獄有十八,雖對地獄之名未加列出,但這一說法與《佛說十八泥犁經》、《五苦辛句經》、《問地獄經》所說相同。同時,本經又主張地獄數目無量無邊,認為地獄雖有大小之別,但其數目極不固定。
  就地獄所在的位置來說,本經與《大樓炭經》、《長阿含經》、《起世經》均主張地獄在兩大鐵圍山之間的陸地上。但本經主張地獄在閻浮提洲東面,《長阿含經》則主張在閻浮提洲南面。
  就地獄的名稱來說,本經列出了極無間、大阿鼻、四角等四十六地獄的名稱,其中有些地獄的名稱如糞尿、鐵丸、剝皮、鑊湯、烊銅、叫喚、無問與《問地獄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等等經論所述有著相近或相同之處。除此之外,在無間地獄的描述上,本經與《長阿含經》也極為相近。《長阿含經》中對無間地獄這樣描述:“獄卒提彼罪人,剝其皮從足至頂,即以其皮纏罪人身,著火車輪,疾駕火車,輾熱鐵地,周行征返,身體碎爛,皮肉墮落,苦痛辛酸,萬毒並至,余罪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為無間地獄。獄中複有鐵城,城中皆是大火,了無空處,火焰燎身,皮肉焦爛。”但本經更為重要的是從受苦的時間、地獄的空間、受罪器具等五個方面明確指出了無間的五層含義。這是本經的地獄思想中最為獨特而為其他佛教經論所不及之處。
  關於地藏菩薩信仰
  本經與《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輪經》同為表述地藏菩薩信仰的三部主要的經典。《占察善惡業報經》為隋代菩提燈譯,系地藏菩薩為生於末世之求善法者,應佛命而說之法,上卷述說占察善惡業報之法,下卷闡述大乘實義,但經中也明確宣稱地藏菩薩以“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穩” 。對地藏菩薩信仰作了間略的表達。《地藏十輪經》(又名《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方廣十輪經》為它的異譯本》為唐代玄奘所譯。它不但敍述如來依地藏菩薩之問,而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破除末世之十惡輪,而且還突出地表述了地藏菩薩信仰,這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著重讚歎地藏菩薩有著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莊嚴功德,為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譬如,地藏菩薩對“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如狂亂者所服妙藥,如疾病者所遇良醫……”二是經中也敍說了地藏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前發下這樣的誓願:“五濁惡世……如是等(惡)人,為財利故……共為非法朋黨,皆定趣向無間地獄。若有是處,我當住以……無上微妙甘露法味,方便化導,令得受行拔濟。”三是經中更為明確指出地藏菩薩較之其他菩薩更為殊勝:“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因此,在表達地藏菩薩信仰方面,《地藏十輪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有著極其相近之處。但相比較而言,《地藏菩薩本願經》宣說地藏菩薩的誓願、功德及其法門要比《地藏十輪經》更加具體、通俗和完整。
  除了《占察善惡業報經》和《地藏十輪經》,佛教經典中還有一部篇幅極短的《佛說地藏菩薩經》,也敍說地藏菩薩因不忍心看到在地獄中受苦的眾生,而來到地獄中救度,宣稱“若有善男于、善女人,造地藏菩薩像,寫《地藏菩薩經》,及念地藏菩薩名,此人定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人捨命之日,地藏菩薩親自來迎”。這部經不只表達了地藏菩薩信仰,而且也把地藏菩薩信仰和西方淨土信仰加以溝通。
  《地藏菩薩本願經》自傳譯之後,也出現了闡揚地藏菩薩信仰的有關著述。宋代常謹所集的《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一書收錄了梁代至宋代造、畫地藏菩薩像的三十二種主要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苦難、免除眾生地獄受苦等等靈驗事蹟,以為歸信地藏菩薩的憑據。常謹在文尾聲稱,“餘素歸地藏尊,或尋其先跡,或諮詢口實,所得感應,記百餘條,就中最勝者三十餘條仵,恐奄然該慈,感應沉沒,疾出之直筆而志,頗存大略而已”。這說明,地藏菩薩信仰自梁代尤其是隋唐之後已經極為興盛。到了明清時代,地藏菩薩融入民間的通俗信仰,得到更加普遍的信仰。與常謹的《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相類似,由日僧實睿編錄、良觀續編、刊行于貞享元年(西元二六八四年)的《地藏菩薩三國靈驗記》,則集錄了印度、中國、日本三國地藏菩薩的靈驗事蹟,反映出古代日本地藏菩薩信仰的興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廣泛信仰,是因為地藏菩薩與中國有著特別的因緣感應。
  據《宋高僧傳》卷二十載,唐代唐高宗時,有新羅國(今朝鮮半島中部)王子姓金名喬覺,削髮後號地藏比丘,航海來到中國。最初隨處參訪,遊化數年。後來到安徽九華山(今安徽省青陽縣內),結廬苦修。後被當地鄉老諸葛節發現,見他孤坐石室,吃摻有觀音土(一種白土)的飯,生活清苦,十分欽佩其苦行精神。又得知是新羅王子,感到應盡地主之宜,於是發善心為之造寺。當時九華山為閔公所有,建寺要閔公出地。閔公問地藏比丘要多少地,回答說“一袈裟所覆地足矣” ,閔公答應下來。不料地藏將袈裟一抖,越扯越大,竟將全山罩住了。於是閔公將此山全部佈施供養。閔公於是成為地藏護法,他的兒子也隨地藏出家,法名道明。之後,金地藏繼續苦行篤修,居此山數十年,于盛唐開元廿六年(西元七三八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夜,召眾訣別,跏趺坐化,壽九十九歲。其肉身不壞,徒眾以缸殯殮,置於塔中。在他涅盤後,國人認為他是大願地藏菩薩的化身,是地藏菩薩來中國的應化。在他的涅盤日,舉行地藏法會和地藏節而加以崇祀。九華山因此也就成了地藏菩薩在中國顯靈說法的道場,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至明清兩代,九華山的地藏道場香火尤為鼎盛。地藏菩薩由此特殊的因緣,更加受到中國百姓的信奉和敬仰。
  《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注疏比較簡單,主要如下:
  一、《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一卷,宋代常謹集。書中收錄了梁代至宋代有關地藏菩薩的三十二種靈驗事蹟。
  二、 《地藏本願經科文》,一卷,清代岳玄排,靈耀定,對本經的內容依其先後次序作了極其細緻的排列。
  三、《地藏本願經綸貫》,一卷,清代靈耀撰,分三部份。一是依天臺智者大師釋經方軌先明五重玄義:㈡釋名。本經以下思議人法為名,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接著解釋地藏的含義、地藏菩薩的誓願。㈡辯體。本經以不思議性識為體。此性識指的是第八識即阿賴耶識。㈢明宗。本經以不思議的地藏菩薩行願為宗。㈣論用。本經以下思議方便為用。地藏菩薩以百千方便實現自己的誓願。㈤判教相。本經以無上醍醐為教相,具足無上的妙味。二是總示觀法。三是別解經文,對本經的每一品作了簡要的提示。
  四、 《地藏本願經科注》,六卷,清代靈耀撰,對本經的經文分段或分句加以注解。
  五、《地藏經開蒙》,三卷,清代釋品耀集。
  自本世紀以來,本經開始出現白話解釋。筆者推薦的有:一是《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釋》,胡維銓演述,弘一法師鑒定:二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講述。

 

相關文章:
地藏本願經講記㈠ 聖一法師 緣氣:(7112)
地藏本願經講記㈡ 聖一老法師 緣氣:(6504)
地藏本願經講記㈢ 緣氣:(5755)
地藏本願經講記㈣ 緣氣:(6295)
地藏本願經講記㈤ 緣氣:(6018)
地藏本願經講記(六) 緣氣:(5905)
地藏本願經講記(七) 緣氣:(5874)
地藏本願經講記(八) 緣氣:(5890)
地藏本願經講記(九) 緣氣:(6585)
地藏本願經講記(十) 緣氣:(6266)
地藏本願經講記(十一) 緣氣:(6372)
地藏本願經講記(十二) 緣氣:(6586)
地藏本願經講記(十三) 緣氣:(6782)
《地藏本願經》中的“易行道”思想解析 緣氣:(6444)

上一篇(地藏菩薩形象的由來) 回目錄 下一篇(地藏菩薩 安忍不動 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