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

淨行法師編著

第一章 佛法的內容

第二章 分別真理與錯謬的四法印

第三章 法界的緣起

第四章 物質宇宙的生滅

第五章 生命的輪轉

第六章 有情生命與無我

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學

第八章 業力

第九章 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轉

第十章 魔

第十一章 在解脫道上的行者

第十二章 如來的種性

第十三章 涅槃解脫的狀態

原理篇

第一章 佛法的內容

(一)佛法所解說的是什麼呢?

善男子,佛法所廣為解說的,是宇宙與生命各種生滅現象的原理,及眾生能如何隨順駕馭這些原理,創造自己及環境,爭取最大的智慧、力量與解脫。

因此,它博大精深的原理,超越了世間種種科學與哲學的範疇;在解脫境界的平等與殊勝上,更絕非一般只懂崇拜神祇求福的外道所能想像了。

佛法解說了宇宙萬有的緣起如何生?如何滅?

它解說了生命出現的原理如何變現?如何生死輪轉?

它解說了眾生苦惱的來源,及如何能徹底地把這些苦惱源頭堵塞?

它解說了無量的修行法門,指導眾生該如何滅去苦因、疾得樂果?

佛法最終的功用,就是除去眾生對虛妄不實的執著,覺醒他心中所藏的佛性,使此佛性能壯大成熟,令眾生能過著真正醒覺、不執虛妄的自由解脫生活。

善男子,佛性就是成佛之種。它藏于一切眾生的心中,能作不可思議的妙用,能起無限的智慧、力量與解脫。

眾生的佛種成熟圓滿,能以佛心代替妄心,便是他成佛的時候了。

但是,顛倒的眾生不知心中有佛種,不知佛種的大能妙用,不知反觀於內,把它開拓壯大,卻遠離唯一真實的佛性,迷失於外境的虛妄裏,在客塵中打滾,任由妄心不斷造業,不斷輪轉於生死海中,受種種業報,永不得解脫。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佛法所著意弘揚的,不是俗世知見的世間法,卻是導致身心解脫、成熟佛種的出世間法。

出世間者,並非指在空間上出離世間,卻是指超越世間的苦惱束縛,進入一個解脫的境界。因此,覺者身雖仍住於世間行種種俗事,心卻能常住於解脫之出世間中。

諸佛世尊皆以弘揚此出世間解脫法為因緣 ,出現於六道種種惡世之中,點化有緣,普度有情,令離苦得樂。

(二)對佛法所應採取的態度

善男子,佛法的用途在於解除眾生的煩惱和束縛。若是學佛者執著它,視為教條,不知變通,拘泥不化,它便會成為另一種束縛,不但對解脫無助,反會妨礙解脫的增長,使事倍功半,令許多氣力白費。

為什麼呢?

因為佛法就好比一條用來渡海的船,作用只在把旅客載至彼岸。到達之後,旅客便應離船上岸,不應執著渡船不舍了。

若執著佛法,就好像已渡海的人,對渡船起了顛倒的愛著,迷戀著渡船的本身不願離舍,不肯上岸,只滿足於逗留在船上漂泊。

這樣,又怎能發揮渡船的功用?又怎能繼續旅程,到達目的地呢?

同樣的道理,執著佛法的本身為目的,不把它視作工具的人,就只會迷失於經典的方便比喻裏,為文字所累,自加束縛,不解密義,難見真理,更遑論活學活用了。

佛法無量法門皆是方便,是盲人的仗、載人渡海的舟。若固執不舍,不知因時制宜,用功便只屬徒勞,並無解脫可言、智慧可說了。

佛陀弘法於世,必賴世間言語,但是佛法一落於世間言語,便起相對,再不是絕對的真理、純淨無瑕的法了,因為,出世間的真理,不是世間桎梏的語言文字所能詮釋得十足清楚無誤的。

因此,種種說法皆是方便,在最高的智慧觀察底下,一切以言語傳達的佛法皆是虛妄,並非純然無垢。

但是,從這些比喻施設,可以看到真理的端倪;假善巧方便,可導入親身體證、言語難宣的境界。

就是這緣故,一切眾生若執著經義和聖者的方便說法,墨守拘泥,不知變通,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不用來走路,卻用來玩賞珍藏,或渡海的人不登彼岸,卻與渡船依依不捨,甘於與它在海上漂泊一樣,行止愚癡可笑,終難望證得智慧解脫。

學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須拋棄一切成見,不偏執於一門;善用一切方便,卻不為它們所系縛。如此,始能證佛法之真髓、解脫之極致。

(三)于學佛修行無益的戲論

善男子,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的徒兒鬘童子尊者,在僻靜處靜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頭,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愛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過的問題。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頭是幾個問題。他在想:

世界是永恆的?還是不永恆的呢?

世界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呢?

靈魂和肉體是同一物?還是兩回事呢?

得道的聖者死後,肉身繼續存在?還是不再存在呢?

聖者死後,會不會既存在也同時不存在?還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他想了許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惱,便自言自語道:這幾個問題,世尊總是不解釋,只把它們擱置一邊,到有人提出的時候,又把它們摒棄。

這些是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是宇宙的根本問題,若是世尊沒法子解釋清楚,打開我的疑團,我留在他身邊修行也沒有什麼用處了。

我現在就要去問他這幾個問題,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脫離僧團,再過在家的生活。

已經傍晚的時分了,鬘童子仍然獨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見過世尊,行禮已畢,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後,便向世尊道明來意,列舉他的疑問:

若是世尊覺者也不能解答這幾個問題,我在此繼續修行,也註定沒有什麼成就的了;明早我便會收拾一切,離開僧團,再過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麼了!

現在就請世尊老老實實回答我的問題吧!

佛陀聽罷徒兒生氣的說話,便和藹地說:鬘童子,我從來有沒有向你說過:來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來修習梵行,我會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恆等那幾個問題呢?

沒有呀,世尊。

那麼,鬘童子,驕慢的人呀,你在生甚麼人的氣呢?鬘童子,不論是誰說這樣的話:我不願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為我解釋清楚世界是否永恆等那些問題,這人在未能清楚滿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人就好比一個中了毒箭的人,在親友找到醫生替他診治的時候,不好好地讓醫生為他治療,卻驕慢地對醫生說:我不要你把箭取出來,不要你給我解毒療傷,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問題:傷害我的人屬於什麼階級呢?名字叫什麼?身材怎樣?是那裏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麼做的?弦又是什麼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麼做的?箭翎是那種鳥的羽毛?箭鏃的樣子怎樣?醫生,你若不能給我一個滿意的解釋,我決不讓你給我療傷。鬘童子,那人還沒有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他已經毒發死掉了。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問題之前,便把時光浪費殆盡,再沒有時間修習梵行了。

修習梵行,建立解脫,不在於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問題。

不論世間流行的臆度是怎樣?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都不能倚靠它消除人間的苦痛。

消除痛苦,建立解脫,才是梵行的目的。

我為什麼不去解釋你這些問題呢?因為它們與解脫無關。

鬘童子,我要解釋的又是什麼呢?

我要解釋的是怎樣才能止息苦的生起?

我要解釋的是怎樣才能建立解脫?

從梵行可以建立解脫,從解脫可以得到無限的智慧和力量,到那時,一切的智慧盡在心中,又何愁解釋不了你所提出的區區幾個問題呢?

鬘童子聽畢世尊這番話,便為剛才的失態感到羞慚,繼因鬱結已通而滿心歡喜,向世尊謝過後,便歡天喜地地離去,繼續他的梵行努力了。

善男子,很多眾生都喜歡在一些心性發展尚未能應付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在可切實修行、增加身心解脫的地方卻不下功夫,以致苦悶鬱結,不但不得解脫,反增添愁苦。

善男子,一切不能導致解脫的辯論都是戲論,不值得學佛的人費神討論。

(四)學佛對行者能起的改變

學佛的人會有什麼改變呢?

善男子,學佛的人於理解佛理之後,若能身體力行,便能即時領會學佛帶來的靈淨化,讓身心得到從未曾有的清涼解脫感受。

瞭解佛法的人,可以隨順佛法的原理,創造環境,開拓自己的生命,化苦惱為快樂,化束縛為解脫。

但是,不懂佛法的人,卻時常生活於顛倒之中,隨波逐流,對自己的前途際遇不能自主,難得恒久的安樂。

善男子,學佛是得一切樂、離一切苦的唯一方法。佛法有無量法門,能普合上中下根性的眾生。眾生不論賢愚、種族,皆能從佛法中悟道、證道、有所受益。多耕耘便多收穫,努力絕不白費。

世間一切的苦惱、恐懼、貧困、疾病與所求不得,若依佛法修行,必會盡去無剩;世間一切的快樂、安寧、富貴、健康與心願成就,悉能從佛法修行而盡得。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隨順佛法生活的人,正踏上身心舒暢與解脫的道路,在世間上,是一位快樂無憂的人,也是一位傳播幸福與解脫的人。

學佛的人,在世間的物質生活和出世間的精神生活上,每一天都更豐盛、更滿足。

他的靈性日高,智慧日廣,力量也日大。他比常人有更大的自由,更能控制與創造自己的環境,使事情更能遂自己的心願。

善男子,他的能力沒有限制地逐步增長,他的成就沒有限量;唯一的極限,只是他信心與志向的極限。

隨順佛法生活的行者,在物質的享樂裏,必愈來愈豐盛,但他能悟出物質的束縛不實,絕不耽於物質的欲樂,只以所得的資財利物濟人,增長自他的慧命解脫,不斷地袪除對妄心假我的執著,令自己更接近真心佛性,得更大的自在。

正因如此,他才堪修更高的佛法,堪得大的智慧、力量與解脫。

第二章 分別真理與錯謬的四法印

(一) 四法印

善男子,有四準則可用以判斷任何見解是否何於佛理? 可否導致清淨解脫?這準則是佛法對宇宙、生命和解脫的基本見解。一切佛法,終不與此四準則相悖,否則便不名佛法。這四準則就是四法印。

是那四法印呢?

四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和涅槃寂靜。

學佛的人要以此四法印檢驗一切論說。 若契合此四法印的,便應印可,擇其善者修行;若不契合此四法印的,便應駁斥摒棄,視作導致桎梏、妨礙解脫的邪見。

(二) 諸行無常

什麼是諸行無常呢?

善男子,在相對的世間裏,一切不同類別的行為與現象,無論關乎有情或無情生命的、心理的或物理的,或者是兩者兼具的,都是毫無例外地恒久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永無一刻能有絕對的靜止。

所有的物質從極小的微塵以至極大的星體, 都是在永無休止的運動、變化與生滅之中,以此顯現一切能或不能為眾生覺察到的物理現象。

所有有情眾生的心智活動, 從極簡單以至極複雜的,也同是念念生滅,前念死,後念生,方生便死,方死又生,以此顯現一切能或不能為眾升生覺察到的心理現象。

善男子,宇宙一切物理與心理的行為現象都是遷流不居,不得永久。這就是諸行無常。

(三) 諸法無我

什麼是諸法無我呢?

善男子,不論是造成世間物理現象的色法或是造成精神現象的心法本身,都沒有一個常住不變、能作永恆主宰的

一切物質的色法,都是恒久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與生滅之中; 滅了的就不再存在,方生的又迅即毀壞。色法如是生滅不息不定,又怎樣能夠在它裏面找到一個永恆不變、能作主宰的呢?

一切屬於精神的心法, 無論是喜、怒、哀、樂、憂、悲、苦、惱或任何其他心理狀態,都是刹那生、刹那滅的;滅的就不再存在,方生起的又迅速即湮滅。心法如是生滅不息不定,又那裏能夠在其中找到一個不變、能作主宰的呢。

善男子,在物質和精神裏,決不能找到一個永恆不變、能作主宰的,這就是諸法無我。

(四) 諸受是苦

什麼是諸受是苦呢?

善男子,眾生在相對的世界裏, 不斷因無常的現象、無我不實的各種心法和色法,起各種痛苦的、快樂的或非苦非樂的感受。

痛苦的感受,自然不能稱作樂; 快樂的感受,卻要賴外緣而生,又不得永久,失去了便悵然不悅,徒令惘然追憶。因此一切快樂背後,皆隱藏著痛苦,並非真正澈底的快樂。至於非苦非樂的感受,當然不能稱為樂了。

善男子,看破世間一切感受的真面目, 在最高的要求底下,眾生在世間的一切感受,都稱不上是真正的快樂,卻只不過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

在這定義下, 苦便包括了眾生自認是苦的感受、一切澈底的不快樂感受和所有非苦非樂的感受了。

善男子,在這定義下,一切世間的感受皆是苦受。這就是諸受是苦。

(五) 涅槃寂靜

什麼是涅槃寂靜呢?

善男子,眾生若依佛法修行,鍛煉心智,便能進入一個解脫的狀態。 在這境界裏,他可以見到唯一常見不變的法,感受唯一實在能作主宰的,嘗到真正澈底的快樂。

在這解脫的境界裏,世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的原理已被超越了。 這境界是常、是我、是樂,與世間有別,名為出世間。

這出世間就是涅槃。

善男子,涅槃、出世間的境界並不離開世間而獨有,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地方,卻是你我差別的超越、你我的合一、從無常中看到常、從無我中看到我、從生滅的虛幻苦惱中看到永恆真實的快樂。

眾生于色身尚存、世間生命尚未終結的時候, 就已經能夠經歷和安住於此涅槃之中。尚有色身而住於涅槃的就是有餘涅槃,棄色身而住於涅槃的就是無餘涅槃。

善男子,世間的無常、無我和痛苦能全部寂滅於涅槃境界之中。這就是涅槃寂靜了。

(按:在四法印中,若除去諸受是苦,則為三法印。)

(六) 四法印與一實相印

善男子,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涅槃寂靜這四相就是非有非空、不墮二邊的實相。因此,言一實相印即是略說四法印,而四法印即是廣說的一實相印。

打字者識:此篇作者的說法為真常唯心思想。

第三章 法界的緣起

(一)真如-心物的本體

構成宇宙萬有的心與物究竟從何處來呢?

善男子,心物的來源是真如。它是一切的源頭、一切的本體、一切智慧力量的泉源。

不要試圖用世間的語言去描述真如,因為真如並不能以世間有限桎梏的經驗詮釋得清楚。

以世間法解說世間法中所無的事物,是註定要失敗的,只會把終極、沒有桎梏的真如淪為世間相對的知見,使它盡失原來的無縛、超越與絕對性。

真如不能解說,就好像不能向深海的遊魚解說翱翔之樂,或向天上的飛鳥解說潛泳之趣。

以世間語強解真如,只能說它具有亙古不變的本質。

它的本質雖然亙古不變,卻是一切心物之種;一切心物的顯現皆由它的動態而來。

心物的顯現,是它活動的結果。

真如存在於一切已生的、活動的心物裏,也存在於一切未生的、寂滅的法裏。

因此,一切已生、未生的法皆是真如之體;而真如之體也構成整個法界。

真如是一切,一切也是真如。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真如能起心物及心物的變異,但本質卻從未改變。因此,它是既不一也不異。

真如能起心物的生滅,但本質卻從沒有生滅。因此,它是既不生也不滅。

善男子,真如處於變異之中,保留了不變的本質;而不變的本質卻能成變異心物之本。

善男子,就如山裏的一塊黃金,熔了它,可作手鐲;熔了手鐲,又可作其他飾物。所鑄造之物雖不相同,但是黃金的本質不因飾物的生滅而稍有變異,卻如在深山時一樣,維持金質不變。

善男子,真如的本質處於萬物生滅之中,無生無滅、不一不異、超越了生滅相對。

(二)真如種子變現宇宙

善男子,真如是法界一切心物之源,藏有一切心物萬法的種子。

地上的微塵不可勝數,真如的萬法種子亦不可勝數。

泥土裏的種子,遇到適當的因緣,便會發芽生長,開花結子;真如裏面的萬種子,遇到適當的因緣,亦同樣會開始它的生命。

善男子,真如有它清淨、無生無滅的一面,也有它動態、能生化萬物的一面。

萬法都攝真如體內。事實上,萬法即真如,真如即萬法。

離開真如便沒有萬法,離開萬法便沒有真如。因此,法界即真如,真如即法界。

萬法從真如的萬法種子而來。因此,離開種子便無萬法。事實上,種子本身亦即是法。

真如有它動靜、生滅、染淨的體性,真如的萬法種子亦有同樣的體性。

真如種子的生化力量,建立了生滅宇宙的一切法,令現象世界能夠出現。

但是,法界並非由單一的種子或單一的法所建立。法界的建立,是從萬法種子的力量互相滲入、互相影響、互相依賴、互相支持而成的。

任何一法都不能獨立存在。因此,任何種子若要現行,出現於現象世界,就必須遇到適當的條件,而這些條件卻只能由真如的其他法或種子提供。

這樣,構成萬法總相的法界的出現,就非要萬法種子的同時具足不可。

就是這緣故,在真如之內,在法界之內,實在不可能找到一個能單獨成就萬法、建立整個法界的種子,可作為法界的第一因。

(三)和諧的法界

善男子,真如種子互相依賴,彼此融攝,才使萬法能夠出現。萬法能夠出現,才有法界的出現。

萬法合成一體,互相攝受。法界內任何一法的活動,都足以影響整個法界,令其他法受到相應的波動。

善男子,法界的一切心與物,都有生滅遷化的特性,能對其他法的活動,作出適當的反應和改變。一切眾生都具有平等的佛性,都具有清淨的真如心,能自由平等地與其他法並存,也能各自發揮自己的生化力量,不斷創造自己及所欲的境界。

但是,既然每一法在互相依存的法界裏所作的活動,都足以影響一切其他法,都會擾亂法界的均衡,也都會帶來恢復它均衡的相應變動。因此,萬法能協調地運動。

善男子,在萬法不斷活動的法界中,時刻都在進行著這些維持持均衡的變化,各各合乎心物萬法的整體意願和需要。

這樣,法界能夠安穩地出現,正好證明了萬法正在進行和諧不悖的運動,事事無礙。

(四)宇宙萬有的類別

善男子,法界的一切可分為五大類,共一百種,這就是構成宇宙萬有的一切法。

法是宇宙萬有的通稱,百法就代表了宇宙能出現的一切。

百法可歸納為五大類,就是(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應行法,(5)無為法。

什麼是心法呢?

心法就是有關精神活動的法,可分為八種,就是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意識,7.末那識,8.阿賴耶識。

什麼是心所有法呢?

心所有法就是因前面八種心法的建立而出現的法,為心法所具有,因而稱作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種,是心法活動時所引發的精神現象,就是1.作意,2.觸,3.受,4.想,5.思,6.欲,7.勝解,8.念,9.定,10.慧,11.信,12.精進,13.慚,14.愧,15.無貪,16.無嗔,17.無癡,18.輕安,19.不放逸,20.行舍,21.不害,22.貪,23.嗔,24.25.疑,26.慢,27.不正見,28.忿,29.恨,30.惱,31.覆,32.誑,33.諂,34.驕,35.害,36.嫉,37.慳,38.無慚,39.無愧,40.不信,41.懈怠,42.放逸,43.昏沉,44.掉舉,45.失念,46.不正知,47.散亂,48.睡眠,49.惡作,50.尋,51.伺。(請參閱第八章佛教的心理學)

什麼是色法呢?

一切物質統稱為色法,可分為十一種,就是1.眼,2.耳,3.鼻,4.舌,5.身,6.色(顏色),7.聲(聲響),8.香(氣味),9.味(味道),10.觸(一切令觸覺生起的法),11.法處所攝色。

法處所攝色又分作五種,就是a.極略色(肉眼無法看到的極細微的法),b.極迥色(肉眼無法看到極遠的法),c.定果色(由禪定所變現的法),d.受所引色(由受持戒律所起的法),e.遍計所執色(本非實有卻由意識錯誤執著為有的幻象)。

什麼是心不相應行法呢?

善男子,心不相應行法就是因心法活動而生,但本身卻不是心理現象,不與心法相應,不為心、色兩類法所攝的另一類法。

心不相應行法可分為二十四種,就是1.得(法的獲得),2.命根(導致生命出現的種子),3.眾同分(眾生所共有,令能平等,各得成佛的特性),4.異生性(眾生間的個別差異),5.無想定(一切意識活動皆止息的定),6.滅盡定(一切意識活動與末那識的煩惱心所皆已止息的清淨解脫定境),7.無想報(修無想定的果報,解脫不及滅盡定境徹底),8.名身(名詞),9.句身(語句),10.文身(字母),11.生,12.住,13.老,14.無常,15.流轉(因果相續,遷流迴圈不息),16.定異(善惡果報依法而現,決定果報差異,無有混亂反覆),17.相應(因果同類相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18.勢速(因果相續的來勢與速度),19.次第(先後次序),20.方(空間),21.時(時間),22.數(數量),23.和合性(諸法相輔相成的特性),24.不和合性(諸法之間的抗拒排斥性)。

善男子,上述四大類九十四法,要賴眾緣和合才能出現,緣聚則成,緣散則滅,並無獨立的實體與自性,因此叫做有為法。

什麼是無為法呢?

善男子,無為法不似有為法之生滅不定、無有實體,卻是常住不變,為萬法之本體,平等無有差異,其性亙古不變,因此又稱為法性。

無為法可分為六種,就是1.虛空無為(沒有任何障礙存在,能行一切法如在虛空,無有阻滯束縛的境界),2.擇滅無為(由慧力除去染著而生的解脫境界),3.非擇滅無為(非依法性慧力擇滅,本來清淨或緣缺者),4.不動無為(苦樂相對感受止息,湛然清淨,不為任何煩惱所能動的境界),5.想受滅無為(修滅盡定能得之境,前七識的差別活動徹底止息,是個清淨寂滅的境界),6.真如無為(前五無為法的本體,唯一真實常住之法,亦為一切有為法所依,因此是萬有的本體)。

(五)諸有為法皆因緣生

善男子,生滅宇宙裏面的一切事、物與眾生,必須有適當的因,配合適當的緣(環境條件),才能夠以種種不同的形態,出現於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裏。

諸法賴因緣生,無論它是心法還是色法。必先要有某些因緣存在,才能導至某些法的存在。若這些必要的條件消失了,有關的法也必會同歸湮滅。因此,法界之內,沒有一法的生滅能不受諸緣生滅的限制。

善男子,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就是一切宇宙生滅法的特性。

它們互相依存,不能獨立,沒有一法能先一切其他法之立而獨立,也沒有一法能後一切其他法之滅而獨留。

善男子,由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法,就是一概這樣的沒有自主獨立或不變的實體。而這種特性就是所謂空的特性。

生滅宇宙裏的一切法,無不是因緣生。因此,一切法無一不能視之為空了。

善男子,睿智的眾生,深明一切有為法的空性,知道皆賴因緣而生,假合而成,變異而存。於是,他們既不執著諸法實有,也不執著諸法虛無。

這樣不墮有、無二邊,便得中道之深義。

(六)四緣生諸法

善男子,宇宙萬法可從四緣的具備而生起。這四緣就是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和增上緣了。

什麼是因緣呢?

因緣就是真如的法相種子。沒有它的存在,便沒有任何法可以生起。

種子能起現行,現行又能薰習種子。它們互為因果,令宇宙萬法能夠出現。由於現行本身又成為未來現行的種子,因此,種子與現行其實非一非異,不可分割。種子是萬法成立的主因,因此,這萬法成立的主因就叫做因緣了。

什麼是次第緣呢?

善男子,萬法有次第生滅的特性,前念能導致後念的生起,若是前念不滅,後念便不能生,遑論生滅相續。沒有這種次第生滅的條件,縱有因緣,萬法也不能成立。這個必要的條件,就是次第緣。

什麼是所緣緣呢?

有了因緣與次第緣,沒有適當的外緣引發,種子也不能現行。這就好像植物的種子,雖有變異成長的能力,若沒有陽光、空氣與水分,也不能現出生機一樣。

這些為種子所攀緣的外緣,就是所緣緣。

什麼是增上緣呢?

善男子,有些緣本身雖不足以引發種子現行,但對它的現行卻具有輔助的作用,能替它消除現行的窒礙,或增強它所攀外緣的力量,令現行能更迅速圓滿。

這些助緣就是增上緣。

善男子,四緣具足,萬法便能生起,毋須任何其他緣的出現了。

第四章 物質宇宙的生滅

(一)四大種

善男子,宇宙的一切物質(色)、皆由四大種基本的東西構成。這四大種的互相揉合,能令宇宙出現切物質的現象。

這四大萬物之種,有聚的時候,也有散的時候。有些聚散是小規模的,只影響微塵細物;有些卻是大規模的,涉及整個世界,以至整個宇宙。有些聚散只需一刹那便完成了,但有些卻需要億萬年才能完成。

善男子,宇宙的形成與散滅,無不由這四大種的凝聚散離所起。——切物質現象的更替與宇宙的動力,也從這散聚的規律顯現出來。

那四大究竟是什麼呢?

善男子,四大萬物之種,就是地、水、火和風了。

地就是一切有質礙性質的固體。

水就是一切流質。

火就是一切有溫暖作用的熱能。

風就是——切流動於空中的氣體。

善男子,這四大種在虛空之中,能以不可勝數的形式組合,形成了切眾生可見的口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動物和植物的外形軀體,及切眾生視力所不及的微塵細物,使物質的宇宙能夠出現。

(二)四大皆空

善男子,宇宙裏一切眾生所視作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質形體,都必定經過形成、安住、破壞和散滅這四個階段。

當物體壞滅解體的時候,解放出來的四大種,又再次成為新物體的塑造原料,能以新的組合,營造出各種新的物體,周而復始,迴圈不息。

善男子,世間切的物質,時刻都在如是的形成與壞滅過程之中,沒有片刻靜止。

這遷流不居、迴圈不息的特性,就是所謂的特性了。

由四大所造之物,全皆具有此空的特性。因此,四大皆是的了。

就是這緣故,四大皆空就是指物質遷流不居、生滅不定的特性,而非指一無所有、空無物的虛空。

善男子,這空性是導致宇宙萬物生滅迴圈不息的必要條件,能令宇宙現出生機與創造力;若沒有這空性,一切將會如太初樣,絲毫沒有演變進化,死寂片、難有些微活力可言,遑論變化多端、森羅萬象的宇宙了。

(三)色空不異

善男子,一切物質皆可稱作色。

一切可見的色法,在空的原理下,是不斷地形成和壞滅,從壞滅再次形成,周而復始。

但是色法微至肉眼所不能見,至極微之處,可有獨立不變的色法存在呢?空性是否還存在呢?

善男子,色法若至極微,便有不變的色法存在,那麼,色法的空性便不能成立了。

在微處沒有空性,在顯處又怎樣有空性呢?

顯是從微所累積而成,微處不空不變異,顯處當然不會空、不會變異了。

顯處看到空,看到了變異,就證明了微處有了空、存在著變異了,因為顯處是從微處來,由微處建立的。

若是在極微處也不能保持色法的不變,那麼,那極微的色法,會變異成什麼形態呢?

善男子,色法微至它微的極限時,若再要微化的話,就會連物質的形相也失去了。從物質的角度去看,它已是一無所有,徹底虛空不實了。

這時,物質的色法已轉到一個非物質的狀態了。

物質的色法若能轉化為非物質的,色與便是一物之兩面,並無差異。

這就是色不異不異色的原理了。

色可轉為也可轉為色,二者即是同一物。

這就是所謂色即是即是色了。

善男子,宇宙萬物,除了色法有色相的不斷生滅變異、迴圈不息的空性外,還具有此使色相出現或亡失的生滅空性。

整個宇宙也能作如是連色相也喪失的滅而成,也能從此空而不空的而生,顯現有色相的宇宙。

整體宇宙的生滅,色的迴圈交替,就顯出色即是即是色的極致了。

第五章 生命的輪轉

(一)心與生命

善男子,宇宙萬物的色身,皆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種不同的組合而成,無論他們的形相是怎樣,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或是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以至人類,總逃不出這四大種的範圍。

他們雖各有自己的生命,但是壽命卻長短不一。

宇宙的星辰,需要億萬年才能形成,也需要億萬年才壞滅。

但是星球上的花草蟲魚,卻只有短暫的壽命,成長與死亡也較迅速。

常人視作生物或死物的東西,其實皆有生命,同是四大種所合成。

雖然宇宙萬物,同由四大種所合成,但是,萬物之中,有些是有感情思想的,有些卻沒有。

因此,由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生,能分作有情的眾生與無情的眾生。

在世間裏,從木石至動物人類,情力有很大的差異。

花草木石是在無情的一面,而人畜蟲龜,則在有情的一方,而居於二者之間,便是各種具有不同程度情力與感性之物了。

因此,生命也可分為有情和無情的生命。

既然同是由四大種構成之物,為什麼人畜得有情的生命,而木石的生命卻是無情的呢?

人畜比木石多了什麼,使他們具有不同程度的情感、愛欲與思惟能力呢?

善男子,情從心來,心是情力之種。

心,或心識,使無情的四大種,顯現出有情的行為。

心識要通過由四大種所合成的各種色身,才能在這物質的世界裏,作各種以物質之身為本位的活動,表現在該境界裏才能表現的情性。

由四大種所合成之物,本質不同,結構有異,心識在其中的情力表現,自然有著極懸殊的強弱差異了。

人類是情力最高的有情眾生之一,但在他們之中,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情力差異。若是把人類與其他生物相比,差別就更巨大了。

善男子,心識不但給四大種的合成體附上了有情的生命,而且不斷地以心力,執持著那四大種,維持該生命體的獨特形態與結構,至該生命體應世緣盡,才任由那四大種散滅。

從最高的層面觀之,心本身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因為有情與無情的生命,皆賴它的顯現與活動才能成立。

(二)有情生命的迴圈

善男子,有情生命從心識而來,就是四大假合之身毀壞,生命力仍然存在,因為心識不隨四大色身的散滅而消失。

就是這緣故,有情眾生的死亡,其實只是一種幻象,不但生命力沒有亡失,就是構成色身的四大,也同樣沒有亡失,因為從敗壞的色身解放出來的四大,能以其他形式續存。

身體的敗壞不但沒有給生命力帶來死亡,相反地,它給生命力帶來了更佳的活動機會,因為生命力可以擺脫衰老軟弱的色身,投向具新造的色身,繼續成長,開拓它的感性和情力。

擺脫了不堪再用的舊色身,生命力得到了解放,在新色身裏繼續更有效地活動。因此,死亡其實是生命延續的必須,是生的開始,是生的本身。

肉身的壞滅,也帶來了四大種的新生,因為構成肉身的元素,在肉身壞滅解體時,便被解放出來,能作嶄新的組合,營造新的物體。

因此,宇宙之內,一切的心與物,都沒有真正的死亡,有的只是轉化與新生。

善男子,有情生命的迴圈,可分作十二階段,每一前的階段,都導致後一階段的生起。

這十二階段叫做十二緣起,又名十二因緣。

(三)有情生命輪轉的過程十二緣起

善男子,有情生命在世間輪轉生死的過程可分作十二階段,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十二緣起,或十二因緣,是一個迴圈。因此,不要以為無明是開始,老死是終結,因而提出無明前面是什麼?老死後面是什麼?的問題。

無明前面就是老死,老死後面就是無明,周而復始,沒有終結。

至於它們先後的問題,就要視乎從輪轉哪一階段去看了。它們互為因果,在生命之輪不同階段觀看,能占較先或較後的位置。

善男子,生命體在它完美的意志與覺性尚未建立之前,是混沌無知的,對真如實相不明了。這原始的混沌就是根本無明瞭。

它導致了的生起。

是生命體盲目地隨緣妄動,從無明而來。它轉動了生命之輪,開始了一期生命的第一步具體活動。

導致了的活動的生起。

是生命體藏有解脫法和煩惱法種子的心體,這心體的生化力量,為無明引起的妄動所現行,令心法與色法能賴它出現。

導致名色的生起。

是生命體在特殊生活時間裏所能應用的有限個別精神力。是生命體在生存空間裏所持有的形相物質。

名色皆為所營造執持。

名色導致六入的生起。

六入是有情生命在世間生活所要具備的六種感覺器官,隨名色的建立而相繼形成。它們就是眼、耳、鼻、舌、身和意的活動所要依賴的器官。

六入導致的生起。

是對外界刺激的接觸,有了各個感覺器官和精神力,生命體便能對世間及自身內外,起官能的接觸,經驗世間物質的生活了。

導致的生起。

是生命體接觸外界刺激後所起的感性反應,使個體生起善、惡或中性的感受,使他起情感的波動。

導致的生起。

是對事物所生喜歡和不喜歡的反應,喜歡的就生起的反應,不喜歡的就生起不愛的反應。愛與不愛,皆從感受而生。

導致的生起。

是對所事物的眷戀與佔有,和對不愛的事物起摒棄與毀壞的行動。

導致的生起。

是對一切遷流不居、虛幻不實的事物視作真實永久,而加以牢固的執著,認定有的存在,或有的存在。這樣,眾生便迷失於有和有的虛幻裏,為虛幻所束縛,失去自由。

導致的生起。

就是在六道之內的生存,從妄執虛幻不實而來。眾生因無法擺脫六道的執著,便永無休止地投生於六道了。

導致老死的生起。

切眾生、有生便必有老死。

老死使生命體一期的生命完結,但他在這一期生命裏所經歷的愚癡昏迷生活,卻建立了枝末的無明。這就是對生命顛倒、愚癡的執著,以致不但不能除去根本無明,反使持續強化。這樣,他便要如前樣,再重複生命的輪轉。

善男子,直至眾生瞭解他是生活在妄想、執著與顛倒不實之中,是由無明的力量帶著他機械地輪轉生死,他才能自覺地著手清除無明,求法修行,努力成熟他潛藏的佛性,增長智慧與大能,力求斬斷生死輪轉的鎖鏈,永遠住于完美解脫之中。

第六章 有情生命與

(一)無的眾生

善男子,關於這個觀念,世人持有很多不同的見解,但是他們卻有個共通的地方,就是人人都聲稱擁有一個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

有人說:那構成身體的物質就是。你我間的分別,再沒有比身體的個別差異,更能分別你我了。

沒有了這色身,便不存在了,因此,色就是”’

又有些人說:色是物質,沒有感情和生命力,怎會是呢?色決不是

——感受——對外界刺激起愛惡反應的才是是指對外界所起的感受反應。

又有些人說:受是對外界刺激的機械反應,太機械了,怎會是呢?

——思想——才是即是思想,沒有想,就不存在了。

又有些人說:想有什麼用呢?沒有付諸實行的本領,便看不到有什麼個體的存在,也看不到有什麼了。

因此,行——行為——才是是由行為做作所顯現的,行為做作就是

又有些人說:行不是我,因為若對外界一無所知,便沒有任何行為可言了。

——對外界起認知了別作用的精神力才是

沒有了心識的作用,就看不到東西,聽不到聲響,聞不到香臭,辨不到味道,失去了觸覺,不能對外物作整體的認知了,因此,識才是真正的

又有些人說: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東西、都各蘊藏了獨特的功能,是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因此,任何單獨的一個都不是是這五蘊的總和。

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和合,便構成那個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了。

善男子,以上的見解,都不是真理。

為什麼呢?

善男子,色不是,因為一切物質,都在生滅之中,方生便滅,方滅又生。物質既在不斷的生滅變化之中,那麼,究竟哪一個能稱作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呢?

是滅了的一個,還是尚未生的一個呢?現在的一個卻是不能執著的,因為它的存在剛成立,便瞬即滅亡了。那麼,又怎樣能從色——那物質上,找到一個呢?

善男子,受也不是我,因為,在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和中性不苦不樂這三種感受之中,應該執著哪一個為呢?

凡人在感到快樂的時候,他不能同時感到痛苦,也不能同時有不苦不樂的感受,因為,它們是截然不同的感覺,在本質上是不能同時出現的。

所有的感受都是短暫的,必將止息。那麼,在感受消失之後,那個是否也一同消逝了呢?

感受是短暫的、有生滅的,因此,絕對不會是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

善男子,同樣的道理,想不是,因為一切的思惟活動,一切意念,那是有生有滅、不能持久的。

在每一天裏,眾生都有不可勝數的思想意念。

哪一個念頭、哪個思想是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呢?若是想是,那麼,想滅了,也消失了。

善男子,同樣的道理,行不是,因為行為本身就是生滅。無論是善的行為,惡的行為,或是中性非善非惡的行為,都是短暫的,做作完了,便再不存在。

如果行為是,待做作完了,便消失了。這樣,又怎能從行為本身,找到一個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呢?

善男子,識也不是,因為對外物的認知了別,也是短暫的、有生滅的。若是識就是,那麼認知了別完之後,不也是消失了嗎?

因此,在識裏,並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

那麼,五蘊的總和是否構成呢?

善男子,若是五蘊的成員,無一持有一個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把它們聚在——起,也不能改變它們的本質,又哪里有的蹤影呢?

因此,構成人的五蘊,實在並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的。

那麼,在哪里可以找到一個如是的呢?

善男子,眾生是永遠不可能在任何的世間心物裏找到個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的。

眾生所認作的,只是一系列生滅不定、遷流不居、絕不永久的身心活動。

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根本不存在於世間的任何心物裏。

(二)無與生命的延續

眾生若沒有個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是誰去接受從前種下的因的果報?是誰去輪回生死、浮沉於六道之中,經歷各種不同的際遇呢?

善男子,凡夫看到有生死輪轉、因能結果,便以為必定要有一個常住不變的去接受果報和生死輪轉。

其實,生死輪轉與果報的承受,是不需要一個常住不變的的。

譬如——個農夫把一顆芒果的種子,種在肥沃的泥土裏,每天灌溉,適時施肥。數年後,種子已變成果實累累的芒果樹。

到那時,我們能否說,這芒果樹只是一顆常住不變的芒果種子呢?

善男子,把芒果樹說成芒果核是荒謬的,因為芒果核早已發芽生根,長葉開花,結成果子,再不是種子,卻是一株大樹了。

從前的種子不再存在了,現在的果樹也不需要個不變的種子才能夠受持果樹的形相與特質。

相反地,種子若不變化、不壞滅、不失去它的特質形相,現在的果樹決不能出現。那麼,在種子裏,哪里能找到一個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去接受新長果樹的——切呢?

若是種子有一個常住不變的,它便永遠都是種子,永不能成樹了。

善男子,譬如一隻母雞,產了卵,花了很多天的功夫,才把小雞孵化了。

數月後,小雞長大了,成為一隻強健的雄雞。

在那時,我們能否指著這公雞說:這是一隻常住不變的雞蛋呢?

把一隻雄雞視為一隻雞蛋是多麼荒謬愚蠢的事情啊!

從前的雞蛋,再不存在了。它已蛻變為一隻雄雞,再沒有雞蛋的形相和特質了。

相反的,若是雞蛋不起變化、不改變它的形相特質,雄雞的成長便沒有可能了。

那麼,在雞蛋裏,又哪里可以找到一個常住不變的呢?

善男子,同樣的道理,人從母親受精的卵子開始,以至出生、成長、死亡、再生,皆是一系列遷流不居、不斷生滅的物質與精神活動,並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恒作主宰的處於其中。

後一物從前一物而生,後一念從前一念而生,並不需要一個不變的去接受。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生命的延續,其實不需要常住不變的一個,也沒有一個常住不變的能去接受輪轉與果報。

(三)聖者肉身瓦解後的存在形態

善男子,捨棄真實的智慧,而相信真有一個,實實在在存在于現世的眾生,都有一項假設,說這的生命必會有天永久地幻滅了。

或者,相反地會說,這的生命是永遠不會幻滅,卻會永遠保持現有的形態。

若假定它不會幻滅的話,他便會墮入的生命是永存的邪見。

若假定它會幻滅的話,他則墮入的生命會絕滅的邪見。

善男子,天上和人間的眾生,大多受這兩種極端的邪見所支配,因而不能見到真理。

為什麼呢?

因為,天上或人間的眾生,若以生存為樂的,都執著有,執著有的永遠存在,認定的生命是永存的。

告訴他們沒有的存在,便是破壞了他們的幻想與希望,是他們不表同意、不願接受的。

這樣,的永恆生命,便成為他們的累贅和切苦惱的來源,使他們得不到解脫了。

相反地,有些眾生,卻恥于生存,厭于生存,為生存而感到煩惱。於是,他們歡迎絕滅的思想,不願見到有永恆的,希望有一天,在肉體瓦解後,便永遠不再存在,再沒有生命,再不要受生存的苦惱煩擾。

他們同是執著有去受苦,所以希望生命有絕滅的——天。因此,的執著,同樣是他們的負累和痛苦的來源,令他們不能得到解脫。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愚癡的眾生,就認定梵行清淨、不起業力、永離六道生死的聖者,必定是有一個不變的去享受永久的涅槃快樂。

或者,聖者是處於一個已完全幻滅、無知無覺、沒有生命的寂滅狀態裏。

善男子,對生命有如是執著,對的存在有如是執著的眾生,是沒法瞭解聖者解脫後的狀態的。因為,聖者的存在,並不需依賴一個如是不變的的。

因此,以的生命永恆或的生命絕滅這些假設去測度聖者肉身瓦解後的狀態,必定是顛倒與遠離事實的了。

善男子,聖者肉身死後的存在,既非永存,亦非永滅;既非有我,亦非無我。只有親證涅槃境界的行者,才能真正明白。

因此,在世間語文不足以描述聖者境界的情況下,一切的描述,皆是戲論,難見真理。

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學

(一)心與身的關係

善男子,人的身體是由物質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來說,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視覺器官)、耳根(聽覺器官)、鼻根(嗅覺器官)、舌根(味覺器官)、身根(四肢軀體)和意根(腦及神經系統)了。

這六根都是由四大種,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本身沒有精神生命,待眾生死後,物質的器官軀體,便會朽壞、散滅、轉化,再成為新的物體。

物質的四大,就是這樣不斷地形成、毀壞、再形成、再毀壞了。

善男子,能使六根發揮功能的,不是沒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卻是心識的力量。否則人體的六根,只會是一堆廢料,沒有生命活力可言,猶如一隻無槳的船,難有自發的活動了。

心識在眼根發揮功能的,叫做眼識。它使人能通過視覺器官,觀察到世間各種事物。

在耳根發揮功能的,叫耳識。它使人能通過聽覺器官,收聽到世間各種聲音。

在鼻根發揮功能的,叫做鼻識。它使人能通過嗅覺器官,感受到各種氣味。

在舌根發揮功能的,叫做舌識。它使人能通過味覺器官,嘗到世間各種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發揮功能的,叫做身識。它使四肢軀體能在世間接觸外境,作種種活動,又使內臟肺腑,發揮維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發揮功能的,叫做意識。它使整個神經系統能發揮功用,讓整個色身,能通過此系統,由心識指揮,在世間動身發語,造種種業。

善男子,沒有了心識這六種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間活動,過物質的生活,吸取物質世界生活的經驗,卻只如無情木石一樣而已。

心識既有上述的六種功能,為什麼不能離六根而存,獨自活於世上呢?

善男子,心識的活動力,確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發揮的。但是若離六根,生命體經歷的只是純粹精神界的活動,再不是物質世間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與否,定於生命體從前的業力與修行境界。若由業力所牽,要以色身續命,那麼,它便難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無淪生命體以何種色身出現於世,心識永隨不舍。否則生命體便沒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稱為生命體了。

(二)心識的結構

善男子,愚昧無知的眾生,難知根與識的分別。但是,以鍛煉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脫為事業的佛弟子,卻必要知道心識的結構及其特異功能,才能真正瞭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認清心識的潛能。這樣,他才可以強化自己的身心,超越物質的眾多掣肘,能夠逍遙自在,以心禦萬物,無處不自得。

善男子,人的心識以功能區別,可分作八個部份,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了。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又合稱前五識。

行者于此八識,必要深究,始能登自度度他之階梯,悟以心造物之法門。

(三)前五識一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善男子,人於日常的活動裏,若要對外境作認知了別,必要依賴眼、耳、鼻、舌和身這五根,而使這五根發揮作用的,就是前五識了。

沒有精神力的根身,只是物質,必待心識的調禦,始能活動。

若四大本身自有能看、能聽、能嗅、能辨味、能感覺、能思惟的功能,那麼,一切的物體,無論有情或無情眾生,皆有這些功能了。

因為它們同是由四大所造的。

若真的如此,木石鋼鐵、雨露微塵,便與切凡夫聖賢,毫無分別,同具一樣的活動力了。

這是多麼不合情理的事情啊!

人的五識,是怎樣發揮功能的呢?

善男子,五識特有的功能,就是通過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去對外境起認知了別,且作出反應。

五識對現於它們前面的實境,無需思量考慮,便能立即了了分明、認知它們的形相本質,並且能對它們,即時生起善的、惡的、或非善非惡的反應。

五識在物欲的世界裏,讓生命體能作色、聲、香、味、觸的領受。

為了達成這五事的領受,五識有五種能力,能在欲界一切時空裏,隨緣起用。

這五種能力,就是對外境能產生接觸(觸)、起警醒注意(作意)、領受外境刺激(受)、認知辨別(想)和作思量反應(思)的能力了。

五識使居於欲界的眾生,能通過根身,追逐物質欲樂,得色、聲、香、味、觸的滿足。

但是,修禪定的行者,追尋的不是物欲享受,故能於不同的定境裏,次第止息五識的活動,代以離欲的禪悅,也能從此而生智慧、神通與解脫。

五識在欲界裏,各與色、聲、香、味、觸一法相應,與其他各識所司之事,並不涉及,無一能負責綜合五法,為生命體建立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印象。

一輛有五匹馬的馬車,若無馭夫駕車,五馬勢必不羈,任意亂闖。

五識就如五馬,若無統禦,一切所受納的個別印象,便互不相連,沒有意義了。

那麼,負起調禦五識和綜合它們輸入的片面印象,令能生整體意義這責任是什麼呢?

善男子,這就是第六意識了。

(四)第六意識

什麼是第六識呢?

善男子,第六識可單稱為,又叫意識,是認知了別之識。

它是人體的感覺中心,負責指揮前五識的工作。前五識所傳送的零碎片面資料,皆由它作有系統的組織,建立一個全面、有意義的影像。

善男子,意識根據從前的經驗,能把前五識傳送的資料,迅速整理,對外境能即時生起三種認知了別的作用。

意識對有實質存在之境物,能根據以往的經驗,立刻達成認知了別,這是現量的作用。

在沒有實質境物存在時,意識則能根據以往的經驗資料,迅速比較、測度、推論,而達成認知了別的目的,這就是比量的作用。

但是,意識並非時常都能作出正確的認知了別。有時,根本沒有存在的事物,它卻會無中生有,作完全錯誤虛妄的認知,這就是非量的作用。

善男子,意識所能了別認識的外境也可分作三種,就是性境、獨影境和帶質境了。

實實在在存在的外境,能為意識了別認知的,叫做性境。沒有實質存在的境幻,也能為意識所了別認知,但是,這些叫獨影境。

外境雖有實質的存在,但意識卻不能對它作恰如其分的認知,卻把它誤作他物而不自覺。這些從錯誤了別認知而得知的外境叫做帶質境。

意識以現量、比量和非量,對性境、獨影境和帶質境這三種外境作出了別認知後,又能起三種不同的反應。

善男子,那三種反應,就是善的反應、惡的反應和無記(非善非惡)的反應了。

意識能根據從前生活累積的經驗,指揮前五識,不須思量,而能即時生起含有善、惡或無記的活動。

善男子,意識的活動最強,因此能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裏,不斷引發身、口和意的活動,作善、惡和無記的業,使生命之輪不停轉動。

第六識於八識之中,了別認知外境的能力最強。因此眾生的存在和生活,受此識之影響至巨。

對很多人來說,第六意識的活動,幾乎等於他們整個生命的活動了。

為什麼第六意識的作用那麼強,對人的影響那麼大呢?

善男子,這都是因為第六識具備了心識的全部五十一個心所有法的緣故。

(五)第六意識的功能

善男子,第六意識具備了心識的全部五十一個心所有法。

什麼是心所有法呢?

善男子,心所有法,就是心識所能生起的五十一個心理狀態或功能。此五十一個狀態或功能只在第六意識中,才全部完備無缺,而於其他七識,則多付闕如。

因此,第六識於動身發語的能力上,比其他七識,就要強得多了。也就是這緣故,意識幾乎操縱了人的全部生存活動。

五十一個心所有法是什麼呢?

善男子,這五十一個心理狀態或功能,可分作六大類,就是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和不定了。

什麼是遍行呢?

善男子,遍行就是于所有時空,都能現行,作心理活動的意思。

隸屬於遍行類的心所有法,是八識所共有的,有五個,就是觸(接觸內外之境)、作意(起警醒注意)、受(感受)、想(起影像或概念以作認知)和思(起意志活動)。

什麼是別境呢?

善男子,別境是了別外境的意思。

屬於這類心所有法的共有五個,就是欲(希冀)、勝解(徹底地明瞭)、念(牢記)、定(專注一境)和慧(智慧)。

什麼是善呢?

善男子,善就是行善的能力和心態。

屬於這類心所有法的共有十一個,就是信(信心)、精進(努力)、慚(羞己不如人)、愧(羞於己過)、無貪、無嗔、無癡、輕安(內心的解脫禪悅)、不放逸、行舍(捨棄污染的行為)和不害(不作損害自他的事)。

什麼是煩惱呢?

善男子,煩惱又叫根本煩惱,是能令人顛倒迷惑、苦痛哀愁的東西。

屬於這類心所有法的共有六個,就是貪、嗔、癡、慢(輕慢自他)、疑和不正見(錯誤的見解)。

什麼是隨煩惱呢?

善男子,隨煩惱,是由煩惱或根本煩惱的存在而生起的。沒有根本煩惱,它們自然不再存在了。

屬於這類心所有法的共有二十個,就是忿、恨、惱、覆(隱瞞自己的過失)、誑(欺詐)、諂、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恐懼、激動、失去內心的安寧)、失念(忘記)、不正知(愚昧無知)和散亂。

什麼是不定呢?

善男子,不定是指本質善惡不定,要看情形才可定其善惡的心理狀態。

屬於這類心所的共有四個,就是睡眠、惡作(悔恨已作的事)、尋(追逐尋求)和伺(伺察)。

善男子,以上六類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在八識之中,只有第六意識才全部齊備。因此,眾生于生存所須作之身口意活動,便全皆可由此意識引發了。

(六)機械的意識生活

善男子,第六識雖然具備全部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但它的作用,只在於了別認知外境,鮮有思量的活動。就是思量,也只處於了別認知外境的層面。了別認知已畢,思量便止。

意識若是了別認知已畢,思量便止,那麼,是哪個去作善、惡、無記等業呢?

善男子,如前所述,第六意識具有心識全部的五十一個心所有法。這些法在前六識遇外緣、起了別認知之後,便能即時相應生起,其間並不需要多大的思量活動。

為什麼沒有思量的必要,這些心所有法便能生起呢?

善男子,這都是習氣的緣故。

眾生于無始以來,於無數的生命之中,在不同的時空裏,曾作數不清的業。而重複的行為和反應,便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習慣力,時刻影響了眾生對外境所起的反應。

當外境相同或類似的時候,意識便即時生起慣性的反應,引發有關的心所有法,令眾生經歷某些感受,或作某些行動。

慣性有時太強了,以致眾生雖想主動改變反應,也無能為力。

就是這緣故,意識的慣性作用,能使眾生不需要思量,便能生活於世上,天天機械地做著重複或類似的工作。

善男子,外緣若引發善的心所,行為便屬於善,若引發惡的心所,行為便屬於惡;若與無記的心所相應,這些行為便屬非善非惡了。

外緣能有很多不同的組合,各心所有法也能同時或異時出現。於是,眾生便恒久處於苦樂善惡不定之中,作種種身口意的活動,而毋須著意的思量了。

善男子,雖然大多數的人,於大部份的時間,所過的是不自覺的機械反應生活,但是,他們總有些時間是在了別認知以外,作較複雜的思量推理,帶有意志性質的心理活動,雖然深度與頻密,則因人而異。

第六意識的思量能力既止於了別認知,那麼是什麼去作這些較自覺著意的心理活動呢?

善男子,心識中能負起這個責任的就是第七識——末那識了。

(七)第七識末那——思量執之識

善男子,第七識可稱為意,又叫末那識,是思量之識,是心識中掌管思量的部份。第六識依它而立。

它若遇外緣,隨即生起你我之想,牢牢地執持著有一個與外境相對。

七識末那是六識之本,也是八識阿賴耶的主觀部份,但它卻錯謬地視自己為心識的全部,不知有八識阿賴耶的存在,更不知自己活力軟弱,難制前六識,卻常為意識所轉,統治之權常失。

善男子,第七識共有十八個心所有法,比第六識所有的心所有法為少,故活動功能也自然比六識為少了;

末那識有四個根本煩惱心所有法——貪、癡、我見和我慢,八個隨煩惱心所有法——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和散亂;五個遍行心所有法——觸、作意、受、想、思,和一個別境心所有法——慧。

善男子,這十八個心所有法,若遇外緣,便即生起。

第七識能不斷地審察、思量內外之境。十八個心所有法中,以作意、想與思的活動力最強,為七識之特色。

無論末那識所起的心識作用是善是惡,都能影響第六意識,令它指揮前五識作業。因此,末那識活動時,便能指揮根身的活動。可是,它活動的時候卻遠比意識為少。這樣,第六識便常代理他身口意的活動了。

為什麼這現象會出現呢?

善男子,七識末那,雖然恒審思量,能指揮第六意識作業,但是在一般的眾生裏,七識的活動力都較六識為弱。這是因為不愛思考的人總比愛思考的人為多。就是最愛思考的人,在日常的生活裏,大部份的時間,都倚賴第六識的慣性活動去處理日常的刻板事務;真正要思考的時間,其實很少。

因此,七識便常備而不用,在審察思量力不生起、或雖生起而不強、或還未能即時生起的時候,活動力極強的第六意識,便會自作主張,搶先地根據慣性,引發身口意的活動了。

第六識機械、慣性的活動,本從第七識末那以往的思惟決定而起,或偶然隨意的反應而生,現在卻倒轉來影響了七識未來的決策,使它恒依慣性行事,令慣性更牢固。有時在七識能夠作出思惟活動之前,六識機械的反應已經出現,身口意的活動早已不自覺地引發了。

到這時候,七識要控制六識的活動,也倍感困難。

六七兩識就是如此互相薰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了。

善男子,一般的眾生,雖然少用七識的思量能力,卻無時放下它的我執作用。只要心識的任何作用一生,那我執便同時並起。

就是因為這我執的生起,眾生便鎮日與外境恒起差別,與人生你我之想,妄念頻生,爭強鬥勝,永遠難知萬法同體、你我本一了。

七識末那使眾生感到有一個在感受與做作,使他誤認這是心識之主體。

善男子,心識之主,其實是形相微細、凡愚難解難知的第八識阿賴耶。

(八)第八識阿賴耶心識之本

什麼是第八識呢?

善男子,第八識可稱為心,為第七識末那所依,是前七識的本體。觀它不同的名稱,可窺其性質與功能的端倪。

八識又名阿賴耶,意即無沒,能於生死流轉之中長處而不壞失。

八識又名藏識,因為它具有能藏、所藏和執藏這三個功能。

八識能貯藏前七識生活的經驗,是一個永不會忘失存入資料的記憶中心。它不但能貯藏今生經歷的資料,也能貯藏過去生和未來生經驗的結晶,更把眾生切果報的種子收藏,待時機成熟時,便隨緣引發現行。這就是能藏的功能了。

眾生一切經驗和業報的種子,都以八識為貯藏之所,除此以外,便沒有其他的地方了。這個提供貯藏之所的功能就是所藏的功能了。

八識能把這些經驗種子,牢牢執著,不使忘失。這執持不舍的功能就是執藏的功能了。

善男子,八識又名出生識,因為它具有創造的力量,能現起各種現象、形相。

八識又名和合識,因為在它裏面,有真偽,染淨、善惡之法夾雜揉合在一起。

八識又名薰變識,因為它能受第六識和第七識末那的作業所薰習,而起變化,又能互為因果地薰習六七兩識,使業果出現。

八識又名本覺識,因為在八識之內,有佛陀的覺性隱存,若能顯現,眾生便得真實的智慧,離諸虛妄,能成正覺。

八識又名真識,因為它與真如本體相通,與最終極的、至真、至善的法同體。

八識又名家識,因為一切法皆由它的活動而起,一切心物皆從它體內流出,為一切心物所依,如眾生出生的家一樣。

八識又名本識,因為它是一切識之根本,除此再無他法可依。

八識又名體識,因為它是一切心物活動的本體。

八識又名寂滅識,因為它有動而造萬物之能力,也有寂滅不起相對法,煩惱法的特性,能處於清淨無生無滅之狀態中。

八識又名金剛智識,因為在它之內,包含了一切無上的智慧,能由眾生開拓使用。

八識又名一切種智識,因為從它眾生能得一切種智故。

善男子,八識儘管有那麼不可思議的體用,卻不主動作業,只任由七識末那起的主觀作用,恒審思量;又由六識機械地動身發語,作種種善與不善之業。

前七識所造之業,儲於八識之中,便成未來輪回生死的依據;而八識也隨前七識的業力,輪轉六道之中。

由此可見,八識雖有大能,卻不干涉前七識在世間活動的自由自主。

(九)阿賴耶識的功能

善男子,第八識有很多凡愚難知難解的世間與出世間功能,但是在桎梏的人間裏,以人為主位的心識活動裏,只與五十一個心所有法的五個相應。

這五個心所有法,就是觸、作意,受、想和思了。至於其他四十六個心所有法,在第八識裏,是全不生起的。

第八識的本性非善非惡(無記)亦非有覆(隱瞞惡行),因此,它的行為特質是無覆、無記的,與一切善惡有覆的心所有法,不起相應。

八識是前七識所依的本體,行相微細,凡愚不能覺知,且不起我執,又不主動作業,因此眾生在日常的生活裏,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因此,眾生只知有一個我執——恒審思量的第七識,一個動身發語的第六識,卻不知有一個能起無邊體用的第八識在幕後主持根身形相的維持、業報的引發和精神力的供應。

善男子,第八識行藏甚深細,不易為人所知曉,但它所含的種子,卻有如瀑流一般,起滅流轉,延綿不絕,一遇適當的外緣,便即現行,以種種形相、種種時空、種種際遍由前七識去經歷,直至所有業力種子,皆能結果為止。

為什麼現行的種子,要由前七識領受呢?

善男子,這皆因種子乃由前七識所種下,亦只有前七識才有適當的心理功能,去領受各種世間果報之故。

八識雖具能藏、所藏、執藏的能力,能引發種子現行,本身卻無覆記,沒有我執,對外不起差別執著。因此,它超越了一切善惡、煩惱的法。

但是八識對六七識的活動,卻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它是眾生經驗、晶流習氣的永久貯藏處,能隨時為前七識供應資料,作為它們活動的依據。

六識的慣性活動和反應,從八識貯藏的習氣而來。

七識的思考得著,也從八識提供的知識累積而來。

六、七、八這三識互相熏習,便使生命體能於世間作種種活動了。

善男子,一期生命完結之後,為該期生命特別構成的前七識(除七識的主觀作用外)悉皆滅亡,只有第八識的本質與能力,如前一般無異,只是加添了另一生的經驗與業力。八識能以此作新的牽引和依據,隨順著因緣,再建立一副新的色身和——副新的前七識,令一個新的生命體能在適當的時間與空間裏活動。

善男子,八識在生命體未成立之前已經存在,但卻在生命體壞滅時最後離去。它雖是眾生之主,卻是退居幕後,恒讓它前七識的主觀作用與做作,帶領它營造眾生於六道之中。

(十)阿賴耶識與身心外境的塑造

善男子,阿賴耶識不但根據眾生的業力,變現了他的根身、一副在六道中活動的心識,同時也變現了他所應處世間的種種境地。

眾生的際遇,看似身不由己,像是出於意外和被動,其實皆是由自己業力所導致,各各合乎個別行為業報之所需。

因此,眾生所處的境地,皆是獨一無二,自作自受,並非由人擺佈,卻全是由自己依業所造。這樣,眾生就非要絕對自我負責和承受自己行為的果報不可了。

眾生的行為能導致善或惡的境地際遇,一一皆依行為的本質而定。因此,他才是自己命運的真正主宰者和創造者。

善、惡、和無記性的行為,貯藏於第八識之內,遇緣便起果報。

眾生行為不同,所處的境地、所受的果報就大異了。

善男子,共同的行為,使眾生有共同的果報。在這時候,對眾生來說,世間就好像同是一般無異。但是,在同一世間中,也有個別不同的果報。這便使大體相同之中,有著個別的不同了。

事實上,每個眾生所處的境界,都是獨無二的。只不過在與其他眾生因緣巧合相若時,他們才處於一起,互相滲入對方的世界,互相成就個別獨立的果報而已。

善男子,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塑造眾生的根身、心力、環境與際遇,使各能受報無誤。

(十一)阿賴耶識與真如

眾生的阿賴耶識與真如又有什麼分別呢?

善男子,真如若是一個大海,那麼,八識阿賴耶,就是構成大海那無量的水份子了。

海中的水份子不可勝數,構成真如的阿賴耶識,亦複不可勝數。

每個阿賴耶識的種性與其他的阿賴耶識,完全一樣,絕無差別,只是它受生命體業力的牽引,輪轉投生於不同的時空而已,在本質上實是不分高下。

阿賴耶識,互相依存,互相攝受,協調不悖,合成了真如的本體,成為一切心物的來源,使一切心物眾生相通、不一不異。

阿賴耶識的各種變遷,都在真如之內。從這角度看,真如像是在變異之中。

但是,阿賴耶個別的改變,並未使真如整體在本質上有任何的改變。從這角度去看,真如卻又是亙古不變的。

因此,真如實是超越了生滅、斷常、一異、來去之形容的唯一常住法;而阿賴耶識,便是真如體內生滅萬法之種了。

(十二)聖者八識轉智

依佛法修行的眾生,在證道的時候,八識會有什麼轉變呢?

善男子,行者修行圓滿時,八識能轉識成智。

什麼是轉識成智呢?

善男子,轉識成智,就是說,心識從前對外境所起的錯誤認知和見解,現在已經糾正;從前的妄想顛倒,現已祛除;對一切事物,當下便知它的本體實相,所有心識的活動,都與最高的智慧契合,絕無謬誤。轉識成智,就是識的徹底淨化。

善男子,得道的聖者,前五識不復與凡夫一樣。因為它們的污染已除,再不為物欲所纏、虛妄所惑,已能知一切現象的實相了。

聖者能以五識用於塵世,隨緣說法,指點迷途,除眾生之苦惱,授解脫之方。

他能隨意運用五識,事事無礙,一切皆隨心所欲,不但能完美地完成一切欲作之事,更能於一切活動之中,契合最高的智慧。

五識這種能力,就是成所作智了。

善男子,得道聖者的第六意識,對一切人我諸法、皆能觀察明白,遠離一切虛妄錯謬。

意識為前五識所依,若它清淨無汙,五識也會因而變得清淨。五六識皆清淨無垢,那麼,它們便互相淨化,加強了無誤的了別認知能力。

聖者就是倚賴六識這無誤的觀察力,才能於世間裏,慈光普照,為眾生開示生命的真諦,解說一切的真偽,而與最高的智慧無悖。

六識這種能力,就是妙觀察智了。

善男子,聖者成道時,第七末那識,能捨棄我執,親證一切平等、萬法同體之義,再不陷於你我的虛妄執著裏。

行者在修行的路上,早在第八不動地的菩薩階位時,你我分別的執著,已經永斷無餘。因此,能無私地行種種功德,而絕無望報之意。

他已進入一個無我而我、無為而為的境界了。

此地的聖者,不從說理上知萬法同體,卻是在凡愚難解的神秘禪定境界中,親證同體之妙、一切皆是平等之性。

親身的體驗,使他能夠真正地放下我執,知平等的真義;在法界之內,真的再不起你我分別之想。

七識這種能力,就是平等性智,或無分別智了。

善男子,聖者證道時,第八阿賴耶識,也轉識成智。

行者修行至十地菩薩階位時,我、法二執,都徹底地破除了。八識田中,再沒有新的煩惱種子。一旦從前的業力種子結果,受報圓滿,八識便再沒有業力的牽制,對一切無所虧負,得到自由。

八識至此,已除去一切污染,純然無垢,與從前染淨參半的情形有別了。

行者此時;能以清淨無垢之識,起金剛定。在定中,能得一切極圓滿的智慧、神力與解脫。此無垢識就是佛心了。眾生之能夠修行證果,全賴它的存在而來。

八識轉淨所生的能力,就是大圓鏡智了。

它使聖者超越了一切的束縛,能以心造物,遊戲神通,隨緣救世,成為天人之師。

(十三)如來隱藏于眾生的心中

善男子,眾生的心中,存有真如佛性,能起無邊智慧、無量神變。但是這些能力,只是潛藏的種子,若不淨化心靈,便不能顯現,難起其妙用。

未曾顯現的佛性,就像植物的種子,未曾種於土壤中,未得到充足的陽光、水份,故終不會發芽生長,難見綠葉成蔭、花開結子的時候。

善男子,佛的顯現,從心識力量的開拓與鍛煉而生,是要由眾生的自我努力才能成就的。

佛性在心之中心,也在眾生之內,三者同是一體。心佛眾生,實是三無差異。

因此,如來覺者,早就隱藏于眾生之中了。

善男子,八識阿賴耶,是妄心之主,待污染除去,便能起佛智。而八識的清淨,是要依佛法修行始能得著的。

八識既為心識之主,能轉萬物,能變現萬物,為什麼又要有前七識的建立呢?

善男子,八識之智,雖能造物,運轉宇宙,按業生報,使萬物並行不悖,卻是無欲無情、無分別之智。

眾生若要在相對的世間裏,行你我相對的世間活動,就必定要具備能起如是差別活動的前七識。否則,便沒有個能在世間活動的本位,而心識潛藏的功能,也不能通過這些世間活動得以發揮。有了前七識,行者才能以慈悲為根本,行一切佛智大能,使佛心常住於世,救度無量眾生。

若無世間生死輪轉、悲歡離合、所求不得之苦,那麼,眾生便沒有修心學道的場所,難以清除八識的污染種子。這樣,如來(即佛心、清淨真如心)的顯現、清明無垢的覺醒、超越的解脫,便成為不可能的事;智慧、力量、解脫與慈悲,也不能從艱苦挑戰中磨練出來。

善男子,磨練挑戰越多,悟道的機會就越大,證果的時間就越近。

因此,身行佛法的如來弟子,能勇敢地面對一切艱難挑戰,絕無畏懼,永不退縮。對一切逼迫,不但能以和平的心,泰然領受,不生怨恨,且能令一切困境,

成為強化自己身心、增長智慧力量的機緣,使自己的道行更進一步。

第八章 業力

(一)業力的意義

善男子,眾生所有的身口意活動,皆留業種於心識之中,產生一種牽引力,如影隨形地隨著他生死輪轉,為他的行為在未來適當的時間和環境裏帶來適當的果報。

這種由行為————所導致的牽引力,就是業力了。

業力有一特性,就是未為眾生帶來適當果報之前,絕不會亡失;若一時尚未遇緣生報,它便生生世世,存于眾生心識之中,伺機而動,使眾生未得報應之前,恒負上業力的包袱。

業力未能牽引外緣而生果報之前,就是過了百千世,尚曆久猶新,力量絲毫未滅。因此,業果是絕難逃避的。

業力不可抗拒,就是快要證聖果的行者,也不能超越因果律,難以規避舊業的果報。

事實上,一切行者,在業力未清除之前,無論有多大的智慧與神通,仍未得自在解脫。果報一天未完,桎梏便一天難去。

善男子,眾生的業,錯綜複雜。因此,常要多生,才能把一生所造的業,全然受報,再無虧欠。

但是,在每一生中,眾生也不斷地造新的業。因此,新的業力,就不斷地形成了。

就是這緣故,眾生便要生死輪轉,受報不斷,業力難有清淨的一天了。

善男子,只有能遇佛法、能依佛法修行的眾生,才能知惡不為、常行善事,令業力漸漸清淨,再不受業果的掣肘,能得更大的自由與解脫,入聖者之列。

(二)業力的顯現

怎樣才能確知業力的存在呢?

善男子,所有眾生的行為,不是都帶來了後果嗎?

那些令行為得到果報的力量,就是業力了。

它確實出現于眾生的生活裏,使眾生處於不同的境地和參差不定的苦樂之中。就是在現世裏,也容易見到,並沒有隱秘難證之處。

眾生現世的際遇,是極易從他從前的行為尋找解釋的;他未來的際遇,也能根據業力因果的原理,從他現在的行為預測。

但是,有些際遇在現世中,是找不到根由的;又有些行為,基於客觀環境,是不可能現生受報的。

那麼,不是說,有些果是沒有因,而有些因卻是沒有果的嗎?

善男子,憑空毫無緣故地出現果報,是不合乎情理、違反自然規律的。切切實實的做作,又決沒有連絲毫後果也沒有的可能。身口意的活動,決不會消失於無形,毫無結果,如同沒有做過一樣。

善男子,現生看不到因,正好說明業力把前生的因,帶到今生結果;今生看不到果報,正好說明業力會把今生的因,帶至來生結果。

因看不到,是因為它種于前生,果看不到,只不過是果結于來世。

若沒有業力的存在,超越時空地使因能結果,法界的一切,便沒有秩序可言,一切都陷於紊亂,喪失合理的因果關係了。若是這樣,有因無果,或有果無因的不合理事情,便會經常出現,而眾生處於如是顛倒之中,便會無所適從,對一切都難於理解、掌握和控制了。

善男子,業力是使六道眾生一切行為能得合理果報的原理,也是離苦得樂、趣向解脫之所須知。

業力使某一類因,結某一類果,這是宇宙的原理。無論眾生視這些因或果為善或惡,都不可能改變業力與因果律的運行。

因此,睿智的眾生,因掌握業力與因果的原理,自主地塑造自己的未來。

(三)業力建立的條件與解脫

善男子,造成業力的條件有三種,就是貪、嗔和癡。

眾生的業,若是由貪、嗔、癡而起,那麼,不論他在哪里輪回受身,這些業將跟隨著他,在適當時間和空間成熟結果。

不論業果在哪里成熟,何時成熟,他都要親受業果。在今生也好,在來生也好,絕不能逃避業力的約束。

那麼,有沒有業,不生業力,不起業報的呢?

善男子,有三種條件,能使眾生的業,不起業力、不受強迫性業報的約束。

這就是無貪、無嗔,無癡了。

若人的業不是由貪、嗔、癡所造,那麼,他的業便不會成為一個包袱、不能束縛他的自由、不能強迫他受報。

這樣,他便再不會給有為而為的善或惡業系縛,必定要去輪轉生死,領受暫時的福與禍了。

善男子,若一切的業,無論有為或無為、有貪或無貪、有嗔或無嗔、有癡或無癡,都建立業力,使眾生依業受報,那麼,眾生便沒有完全自由解脫的機會,而只會機械地輪回生死、受不定的苦與樂報了。

若是如此,便沒有梵行解脫之道、更沒有成聖的可能。

但是若說,有些業能不起業力,業力可以中斷,那麼,梵行解脫便可能了,眾生便能修行成聖,自由自在,無束無縛,隨意生死,超越生死了。

(四)善業與惡業的分別

惡業是什麼呢?

善男子,一切導致苦惱束縛的,都是惡業。

由貪、由嗔、由癡而起的業,就是惡業了。

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對事物私心的貪婪與執著、嗔怒與怨恨、愚癡與迷惑,能使眾生心為物轉,行為顛倒,迷失於虛妄之中,失去了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力,因而受著業力的牽引、生死輪轉於惡道,多受苦, 惱,遠離解脫。

為了這緣故,由貪,嗔、癡而起的業,全皆是惡業。

那麼,善業又是什麼呢?

善男子,一切導致幸福解脫的,都是善業。

由無貪、無嗔、無癡而起的業,就是善業了。

無貪使眾生對任何事物,都不起執著,事事無求無厭,萬緣皆能放下,灑脫超越。

無嗔使眾生內心寧靜、沒有激動,時刻保持輕鬆愉快。

無癡使眾生恒依智慧行事,不墮於顛倒虛妄,不為外物所轉而迷失方向。

善男子,由無貪、無嗔、無癡而起的業,不減眾生的自由,不損眾生的自主,因此能導致眾生解脫的生起。

為了這緣故,無貪、無嗔、無癡的業,便全皆是善業了。

(五)別業與共業

什麼是別業呢?

善男子,個別眾生所造的業,只由自己單獨受報的,就是別業。

但是,個別的行為,若與其他眾生的行為相同,它們便會形成一股比別業更強的業力洪流,共同感應同一的環境與果報。

這種共同的行為,使眾生受同等果報的業,就是共業了。

共業為共業力相同的眾生,塑造了類似的命運,使他們處於相同的生存時空裏。

共業把眾生帶到大體相同的境地,如同一的世界、種族、國家、社會或家庭,但是他們各自所有的別業,使他們在相同背景之中,能有個別的果報差異,而這些差異,可能至為巨大。

善男子,一切眾生,只能承受他自己業力帶來的果報,絕未有受他人所累的事情。

眾生若未有如是的業力,是絕不會受到表面看來是由父母,社會、國家或種族所帶來的苦或樂的。

善男子,穢土淨土、善報惡報,皆是眾生個別或共同塑造,一皆是自作自受。

(六)業果成熟的時間

善男子,業力可以依它成熟結果的時間,分為四類。

有些業力,在一生之中,不待來世,便能成熟結果。

有些業力,在同一生中,並沒有足夠的因緣結果,因此要在下一生,在條件具備時,才能成熟結果。

有些業力,並沒有一定的結果時間,只有在未來生中、因緣會合的時候,便會結果。但是,業力若一天不結果,眾生便永不能從這些業中解放出來。

有些業,從無貪、無嗔、無癡而作,並沒有強制性、負累性的業力。因此,這些業,是沒有一定結果的必要。做作者雖可從這些業得享大福報,卻能自主地把它放下,不受他的系縛執著。

為什麼有些業力能於一生成熟,有些於下一生成熟,有些卻沒有一定的成熟時間呢?

善男子,這都是因為業力本身輕重不同的緣故。

業可依輕重,分作四類,就是重業、豐業、近業和慣業了。

什麼是重業呢?

無論善業或惡業,重的都比輕的較早及較易成熟業報。

殺父殺母等重罪,或捨命救人的大功德,都是重業,比較小的善與惡業,自然較易和較快得到果報了。

什麼是豐業呢?

無論善或惡業,若是業績豐碩的,就叫做豐業了。

業績豐碩的業,加強了業的重要性,比業績較遜的業,更具牽引力。因此,自然較易和較快結果了。

什麼是近業呢?

所有於臨終前所作,或記憶思念的事情,都是近業。

它與下一生較接近,印象猶新,牽引力特強,影響力也甚大。因此,比較前所作的業,自然較易和較快得到果報了。

什麼是慣業呢?

一再重複的行為,就是慣業了。

在前三種業都付闕如的時候,慣業便成為決定眾生以後生存情況的主要因素,比沒有慣性的行為更具影響力。因此,自然較易和較快得到果報了。

善男子,重業、豐業、近業和慣業,就如是地決定業力結果的早晚了。

(七)輔助與窒礙業力生報的業

善男子,業又可以依它對其他業力成熟果報的輔助或窒礙作用,分為四類。

它們就是生業、持業、抑制業和破壞業了。

什麼是生業呢?

善男子,導致未來色身的出現,或使現有的色身能夠繼續存在下去的行為,就是生業了。

一切畏死慕生的行為,皆造成生業。

什麼是持業呢?

業本身不足以生獨立的果報,但在其他較強的業帶來再生或果報的時候,卻能助長和強化業報的苦或樂,使它更易於成熟和持續的,就是持業了。

什麼是抑制業呢?

業本身不足以生獨立的果報,但是在其他業導致再生或果報的時候,它卻能對抗所生的苦或樂,把它減少或抑制,不讓它持續的,就是抑制業了。

什麼是破壞業呢?

能破壞一些較本身為輕的相對業,令它不能結果,而令自己能爭取到結果機會的業,就是破壞業了。

(八)業果必要自受

善惡之果可否由他人代受,令作惡者能逍遙因果法外,令為善者失去行善的福報呢?

善男子,一切業報,皆是從業力而來,沒有作如是的業,便不能受如是的報。

沒有受苦報業力的善人,就是同行的人皆遇大災劫,他乃可絲毫無損。

沒有受善報業力的惡人,就是同行的人皆獲大福祉,他也難分一杯羹。

因此,一切眾生,必要隨業受報,否則,因果律便不能成立,業力也失去它的作用。

若是果報可由他人代受,一切的修行持戒,便變得毫無意義了。因為,從此眾生再不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須行善,便能受他人行善之果,雖自作惡業,惡果卻可由他人代受。

若是如此,法界的切,就變得黑白不分,紊亂顛倒,毫無秩序法則可言了。

善男子,所有提倡果報能代受的理論,皆是愚弄無知的邪見。

(九)業力不同,果報亦異

善男子,業力是同類相應的。

這就是說,某一類的因,會結某一類的果。就好像若要得瓜,就必要種下瓜的種子,若要得豆,就必須種下豆的種子一樣。

以此原理,一切善的因,必然得到善的果報,一切惡的因,必得到惡的果報;而一切非善非惡的因,也必得到非善非惡的果報。

若是行為本質善惡難分的時候,會得到什麼果報呢?

善男子,善與惡,是世間相對的觀念,會因時間、空間和人物的更替而有所改變。因此,眾生對因果之為善或惡,也隨之而有所變動。

但是,無論眾生的善惡觀念怎樣改動,某一類行為會導致某一類果報,是必然的宇宙法則,決無例外,並不隨眾生善惡觀念的改動而有些微變異。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得如是果,是亙古不變、超越善惡觀念的定律。

無論眾生稱它是惡或善,因果報應,始終維持不變。業力也忠實地隨順著因果律,使眾生受報不爽。

善男子,

端正者從忍辱中來,

富貴者從佈施中來,

貧窮者從慳貪中來,

高位者從禮敬中來,

下賤者從驕慢中來,

暗啞者從誹謗中來,

長壽者從慈悲中來,

短命者從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從破戒中來,

六根具足者從持戒中來。

善男子,這就是同類相應,如是因生如是果的意義了。不論世人稱它為善為惡,都不能使這些因果關係有絲毫更變的。

因此,眾生要知什麼因能導致什麼果,才能避免種下苦因,建立惡的業力,而能改種善因,建立善的業力,使自己能遠離苦惱,得快樂解脫。

(十)業果輕受重受不定

善男子,眾生所作的業,錯綜複雜,有善有惡,輕重不一。

但是,有些業能相輔相成,使個別業果,較諸單獨出現時,對眾生的影響力顯得更為豐碩。這樣,便會導致輕業重受了。

同樣的道理,果報的影響力,會為同時並起、與它互相排斥與抑制的業所削弱,較諸單獨出現時,對眾生的影響力便顯得較為遜色。這樣,便會導致重業輕受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眾生雖心要依業受報,但是卻因千差萬別的業,於同樣的果報,能輕受重受不定。

(十一)業果本身的不定性

善男子,有些業只能起極微弱的業力,單靠本身的力量是不能結果的。但是,若遇到極強的外緣,這些弱種便會受強緣所牽引,因而能夠結出果報。

又有些業,本身專為對抗某些業果而作。因此,視它業力的強弱,能對它所要對抗的業生起破壞的作用,令他結出較弱的果報。若是它要對抗的業本身業力微弱,那麼,更能令它不能結出果報。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業雖必生業力,但若非極重的業,業果多是不定,能為其他業力影響,因而結出輕重不一的果報,甚至不生果報。命運之能夠憑自己的努力改變,就是基於這原理了。這樣,業便因果報的定與不定,而被稱作定業與不定業。

(十二)懺悔對業力的影響

若是業力無私,有因必報,那麼,作了惡業後而懺悔的眾生,不是沒有得到寬恕的機會嗎?

善男子,一切已作之業,皆起業力,貯於心識之中。若遇處緣,便隨緣現報,懺悔與否實難消已生之業力。

已作之事,已成所作,無人能註銷。業力之必生,已是無可挽回之事。

善男子,誰能寬恕作惡的人呢?

叫他自己寬恕自己呢?

還是叫受害者寬恕他呢?

或是,叫業力去寬恕他呢?

善男子,他能否寬恕自己,是他自己的事,無人能過問。

受害者能否寬恕他,是受害者本身的自由,無人能替他作主。

至於法界的原理,自然規律的業力,是無親無私的,不因個別自我或他人私下的寬容,而停止運動,或作改變,去迎合渺小個體心意的變動。

因此,要因果律與業力原理去為已懺悔惡行的眾生作寬恕式的停止運行,是絕不可能的事,除非眾生仗殊勝的緣,得到無邊佛力隨順更高的法則,給予慈悲救度的恩賜。

善男子,火的性質是熾熱的、能燃物的。

若有人強置他人之手於火中,此手必遭炙傷無疑。沒有任何程度的事後懺悔、自我或受害者的寬恕,能令火焰因而失去它焚燒的功能,使至於火上燒烤之物,不受絲毫損傷,起不相稱的因果。

法界的原理超越了是非對錯,是不會為了個人的錯誤與懺悔而作基本的改變的。

宇宙的規律既是如此,眾生不去隨順它,卻偏要去違逆它,那麼,就只好白吃苦果。怨天尤人,事後追悔,實無濟於事。

那麼,懺悔不是完全沒有用處嗎?

善男子,懺悔真誠,後不再犯,能止息更多惡業惡報的生起,可令重報輕受。但是作惡與懺悔是兩回事,各有果報,基本上是不能互相抵消的,除非有極強的相對善業出現。

善男子,重報輕受,不是說懺悔減輕了業報,只是說,由懺悔與善行而起的業力,能使惡業同樣的果報,可於受報者在較易接受的情況下出現,令苦惱因而減輕而已。

(十三)業力、輪回與公義

是什麼緣故,眾生與生俱來,便有著那麼懸殊的差異呢?

為什麼有些人生而長壽,有些人卻夭折早死?

為什麼有些人健康活潑,有些人卻孱弱癡呆呢?

為什麼有些人美麗高貴,有些人卻醜陋卑賤呢?

為什麼有些人聰明富有,有些人卻蠢鈍赤貧呢?

善男子,為什麼世間的果子,有著不同的味道呢?

為什麼有的是酸,有的是甜,有的是苦,有的是辛的呢?

善男子,這都是種子不同的緣故吧!

同樣的道理,各人有不同的際遇,皆緣於他們會種下不同的種子,具有不同業力之故。

業是眾生從自己行為所承繼的遺產。

他們從業而生,也從業力而定他們的壽夭窮通、苦樂順逆。

善男子,業導致了生死輪回。

輪回是什麼呢?

就是在這裏死了,然後在他處投生,即在彼處出生、彼處死亡,然後又憑業力,投生他處。如是依業往生,生死不息,就是輪回了。

輪回再生好比一顆成熟的種子,掉在地上,遇到適當的陽光水份的滋潤,便會長出幼苗、枝葉,更且開花結子。雖然自己的母體已經死亡,它卻承繼了母體的生命力。

待它自己快要衰老死亡的時候,自身成熟了的種子,又承繼了它的生命力,在他處繁衍後代不輟。

這株植物的生命力,將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直至沒有新的種子為止。

善男子,同樣的原理,眾生將會憑自己業力的種子,輪回生死不息,直至再沒有新的業力種子為止。

而在每次的生命裏,眾生就憑從前作業的好壞,得差別極大的際遇,一皆合乎因果律無私的公義。

(十四)前生業力報於下生的需要

若要一個已經輪轉新生的眾生,接受前生業力的果報,對他來說,是否有點無辜呢?

他既是新生的眾生,就不應對他未生之前的事情負責啊!

善男子,若有人帶了火種在房子照明吃飯,一不小心,把房子燒著了,更波及鄰近的房屋,繼而把整個村莊也燒著了。他能否說火災與他無關,因為他用來照明吃飯的火種,並不是燒掉整個村莊的火呢?

他能否說,燒掉村莊的火與他火種的火不同,因此,他是無辜的,是不須對火災負起任何責任的呢?

善男子,不管他怎樣說,火災是由他的火種引起的,他必要負全責,絕不能抵賴。

同樣的道理,雖然死了的前生的身與心,和新生的身與心不一樣,但後者卻是從前者而生,是前者的延續與蛻變。因此果報就落在他的身上了。

事實上,新生者,就是果報的顯現、果報的本身。

善男子,說今生新生的生命體、不應對前生負責、而為他感到無辜的人,是不瞭解生命延續道理的愚人,錯誤地假設前一生的眾生與下一生的眾生是兩個截然不同、毫無關連的生命體。

若真的如此,生的業,不能在同一生受報,便永不能受報了。因為自己的業,是絕不能受於他人的身上。這樣,輪回也沒有需要了,而世上便會有因而無果,或有果而無因,切合乎情理的因果關係也無法建立了。

生的業能報於下一生,是因為生命體從沒有時絕滅,卻只在不斷地變易,作合乎業力需要的分段輪回生死。

生命體始終如一,只不過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已。

因此,生命體要接受自己從前種下的業力果報,是公平合理、當然與自然的事。

善男子,若有一個負債的人,對上門追討欠款的債主說:欠你們債的不是我,因為今天我沒有向你們借貸。向你們借貸的,是從前的我。而從前的我,今天再不存在了,我可不要負擔從前的我的債務啊!你會表示同意嗎?

善男子,認為今生不應為前生業力負責的人,與那人賴債的人,毫無分別。

(十五)思想與業報

思想重要還是行為重要呢?

善男子,思想比行為重要得多了。因為它能導致行為的生起,是一切做作之主,一切善惡之源頭。

行為受思想駕禦推動,因此,思想才是真正的行為者;而行為本身,只不過是思想的行動化而已。

以此之故,以思想作惡的眾生,雖然他未能或尚未以行動表現出來,尚未為他人所覺察,他已經造下惡業。

同樣的道理,心想行善的眾生,雖然力有不逮,也沒有為他人覺察,他已經造下善業。

善男子,一切使眾生墮下無間地獄的惡業,皆從意起。

一切涅槃解脫之聖果,也從意生。

因此,要有清淨無汙之行,要擺脫惡業的枷鎖,就必要從淨化自己的思惟著手了。

善男子,惡的思想能帶來惡的果報,善的思想能帶來善的果報。因此,睿智的眾生,善制自己的思惟,令惡意不生,卻勤使善念持續增長。

心力越強的眾生,以思想作惡的能力就越大。雖不以身口行惡,卻能以思想念力害人。所作惡業,能倍於身口能行之惡。

同樣的道理,心力強大的眾生,以思想行善的能力也較大。雖不以身口行善,卻能以思想念力助人,行大功德。所作善業,也能倍於身口能行之善。

善男子,以此之故,佛子必要自淨其意,始得入諸佛神秘之境,能以心造物。否則玄機在手,只足作下地獄之資。千年道行,喪於一念之惡。

(十六)業與自愛

愛自己的是什麼人呢?

不愛自己的又是什麼人呢?

善男子,所有以身作惡業,以口作惡業的,以意作惡業的,都是不愛自己的人。

他們雖然口中說、心中想:我很愛自己,因為我的一切身口意業,都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作。然而,他們畢竟是不愛自己的。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所作的一切惡業,其實都是作於自己的身上,他日必要親身領受由這些惡業帶來的苦報。

為了這緣故,作惡業的人,其實並不愛自己。

善男子,那些以身作善業、以口作善業、以意作善業的人,卻是真正愛自己的人。

雖然他們心中想;我並非為愛自己而作善業,因為我所作的事,只在利益別人,沒有想過要利益自己,然而,他們畢竟達成了自愛的目的。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所作的一切善業,其實都是作於自己的身上,他日必會親身領受由這些善業帶來的福報。

為了這緣故,作善業的人,其實才是真正愛自己的。

(十七)業報的教育性

眾生受苦報或受樂報的時候,他能否知道為什麼他要受如是的苦或樂呢?

善男子,知曉佛法的眾生,在他受苦的時候,當知他曾造能導致苦的業;又在他受樂的時候,也當知他曾造能導致樂的業。

但是,不懂佛法的人,在受苦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受苦;在受樂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受樂。

他不懂得造什麼業能生苦,也不懂得造什麼業能生樂。

愚昧的眾生,只是心隨物轉,恒受外緣所動而作種種業。碰巧造了些能生苦的業,他便於未來受苦報;碰巧造了些能生樂的業,他便於未來受樂報。

他為了偶然隨意的行為而機械地生死受報,不懂趨吉避凶,更不知悔改。因此常重蹈覆轍,不能自主自己的命運,不得不恒受業力與因果律的煎熬逼迫了。

這樣渾噩地生死受報,不由自主,不是很無助可悲的嗎?

善男子,不懂佛法的眾生,確是如此。但是熟稔如來聖教的弟子,卻能從現世的業報,推度前生所種下的因;也能根據今生的做作,預測未來生的果報。

他從佛法,知道何種業能生苦,也知道何種業能生樂。

他知道緊守佛陀的戒律便能離苦,也知道依佛法修行便能得樂。

未聞佛法、未親近佛弟子的眾生,豈不是雖輪轉惡道不息,仍不能得斷苦解脫之道嗎?

善男子,眾生在苦中,必求解脫之道;于煩惱之際,易起求道息苦之心;由受苦故,易開入佛的門;常親近諸佛菩薩之因緣,從而得開悟解脫之道。

在苦中的眾生,於同受苦惱者,以同病相憐故,易生憐憫慈悲之心。由是能成修道之根基,使慧命增長。

因此,無情的業力與因果律,實是令眾生提升智慧慈悲、止惡行善之利器。

善男子,不舍世間的菩薩,能以種種形態,恒常隨眾生之因緣秉性,指點迷途;為其苦惱求救之時,以大慈悲力,起種種感應,令得安穩,以補因果法之無私情。

(十八)業報與進取

善男子,對業力瞭解不透徹的眾生,往往有些錯謬的想法,把現世切的際遇,切已發生或未發生的事情,委于前生的業力。

他對切大小的事情,都擺出無可奈何的樣子。不去努力改善環境,不去檢討得失的因由,卻以業力為藉口,頹廢放任,不知進取。

他的懶惰與消極,悉足以建立新的業力,使他于未來,遇到更多的窒礙與苦惱。

為什麼呢?

因為,眾生每天的行為,都建立了業力。若先有惡業要受苦報,還不知要持戒行善,那麼受苦報之後,也難得福;若再作惡業,若報之再臨,便綿綿無絕了。

善男子,業力相續、無一定結果之時,果雖能通於三世,但是在同一世結果的也多的是。因此,眾生對身語意的活動,定要處處留神,不能一錯再錯,卻要時常警醒,不入惡業的網羅。

怎樣才知道哪些業果是緣于前生,哪些業果是緣於今世的呢?

善男子,善因結善果,不善因結不善果,同類因結同類果。若于現世,找不到如是的因,能結如是的果,那麼,業報之因,便是種于前生了。

但是,無論業力起於今生或前世,只有徹底的負責、忍耐、懺悔與力謀改善,才可以減弱惡報的苦惱,使它能較易接受,及早點消逝。

也只有不斷的善行,才能使現在享有的善果,得以持續和增長。

善男子,眾生的時間與精力,應用於現在,隨緣消去舊業,為未來的幸福與解脫努力,卻不應花費光陰,苦苦追尋業力的緣起,而忘記了持戒修行,積德行善。

(十九)業力與自我的創造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處於一個錯綜複雜的業力因果網中,依各業力的強弱,決定他生存的境地,和所要經歷的際遇。只在業力不及的地方,才有真正的自由。

眾生的命運,基本上是操於他自己手上的。對他唯一的限制,只是他一手所造的業力。

業造成他的再生,也是他生存的累積,一個不能隨意扔掉的包袱。

業使他處於許多他不顯見到的掣肘之中,使他不得事事自主,不能處處自由。

業使他進入一些他所憎恨和恐懼的境地,令可怕的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

但是,究竟是誰使他喪失自由與自主,令他必要無助地受無情業力的逼迫呢?

善男子,除了他以外,還有誰呢?

一切的果報,皆是他從前行為的結果,是他自己的選擇。那麼,他可以責怪誰呢?

他不能怨天尤人,咒駡命運的撥弄,或者委過於一個惡毒的、處處與他為難的造物者。因為,除他自己以外,再沒有人能編排他的命運,也沒有人能替他營造他的身與心及輪轉之所。

他若要咒駡,就咒駡自己好了。因為他就是自己命運的塑造者,他就是自己的造物主。

那麼,面對苦報的眾生,要採取什麼態度呢?

善男子,恐懼是沒有用的,厭惡是沒有用的,咒駡是沒有用的,自怨自艾是沒有用的。

因為,自己作了惡業,還不誠心懺悔及盡力作出補償,以求重業可以輕受,輕業可以不生果報。如今苦報現前,卻怨天尤人,這又有什麼用呢?

那麼,他怎麼辦呢?

善男子,業果已經出現,不能逃避。那麼,他就只好平靜地面對切,不要激動,不要埋怨,不要妒恨,也不要自怨,卻要誠心誠意地接受果報帶來的教訓,從痛苦中參透苦惱的根由。不但要避免重蹈覆轍,更要從中增長智慧。

他不但要耐心忍受果報,還要積極地持戒行善,盡力改變環境,使現有的惡業可以輕受,又令未生的惡業不會生起,更要為果報消除了舊業而滿心歡喜,對未來充滿盼望。

善男子,愚蠢短視、不信業力、不知因果的眾生,生生世世為業力所牽引,生死輪轉,不能自主,不能逃脫,苦樂禍福,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為何而去。

但是,睿智的如來弟子,深信佛法,深知業力與因果,能依法持戒,精進修行,禁惡業於未發,又能行善積德,增長福慧。因此,便能漸次擺脫業力的系縛,成就更大的自由與自主,使命運由他塑造、環境:受他擺佈。

善男子,依佛法修行的聖教弟子,就能如是地創造自己的將來,主宰自己的生命,常住於解脫之中了。

(二十)業與他力的救度

若是眾生必要依業受報,那麼,救助苦惱的眾生不是很多餘的事嗎?眾生若真的要依業受報,就是要救也救不來了。若是救得來的話,豈不是又破壞了業力因果的運行,令業報不能成立嗎?

善男子,眾生的確要依業受報,但是,業報能受作業者日後行為和外緣的影響,出現較輕或較重的果,或令同樣的果輕受重受不定。因此,慈悲的救度,雖會因眾生業力的深重,不能解其苦困于一時,但仍有積極的作用。因為,假善巧開導,可為眾生撒下未來解脫的種子,令他們在苦海之中,尚見明燈一盞,指引迷途,仍有所依怙,不致瀕於絕望。

善男子,若行者看到苦惱眾生而不生憐憫,不思救助,那麼,便是自斷慈悲之種,自蓋佛性,有違救世的本願,再不配稱為佛子了。

因此,真正的佛子,終不會以眾生該受如是業報為藉口,舍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冷漠地袖手旁觀,卻只會以大無畏、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盡一切方法施以援手。

善男子,慈悲的救度,即使不能令眾生受惠分毫,也會壯大行者本身慈悲之心,令他能進步顯現佛性,得到更大的靈力智慧,住於更大的解脫之中。因此,他的努力,其實是沒有白費的。

第九章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轉

(一)三界

善男子,眾生的生命,能以其有欲無欲、有色相無色相,分別存於三處性質迥然不同的境界,這就是三界了。

是哪三界呢?

善男子,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欲界以貪欲為性。處於此界的眾生,皆窮於追逐色、聲、香、味、觸、法等欲的滿足,永不厭離,尤以淫食二欲,更為熾盛。此界領域上至天(欲界天)之底部,中至人間,下至地獄,納最多眾生於其中。

色界以色相為性。處於此界的眾生,已離淫食二欲,但仍執持色界形相不舍。故於此處,恒見美妙殊勝的宮殿樓閣。非筆墨可形容的美景,猶若置身於一幅極美麗璀璨的圖畫之中。此界屬天,處於欲界天之上。

無色界以無欲無色相為性。處於此界的眾生,已遠離物欲色相的執著,能使心識安住於極深的禪定之中,得至高的禪悅安樂,不再為物質與欲念所困擾,全無掛礙。此界屬天,處於色界天之上。

善男子,六道的生死輪轉就是出現於這三界之中了。

(二)六道有情投生的六個境界

善男子,眾生所造的一切善業、惡業、不善不惡的業,全部貯藏於心識之中,成為種子,互相熏習強化,形成一股具有強大攝受性的業力。使眾生的生命延續,令種下了的因、能得到圓滿的果報。

由業所生的強大攝受力,並沒有因眾生一期生命的死亡而消滅。

唯一消除這力量的方法,就是讓它帶引眾生輪回生死,直至業力消耗殆盡,眾生才能得到解放。

就是這緣故,眾生只憑自己的業,往生到業力所指向的地方,其間並沒有任何其他的力量,能為他安排生死,或操縱他的命運。

因此,業力重的眾生,自由選擇未來生命形態的機會就較小。

反之,則有更大的選擇自由了。

眾生若是梵行清淨,只作無貪、無嗔、無癡的業,那麼,他便沒有業力的包袱,能從輪回中解放出來,再沒有生死的必要,卻可自由地乘願往返六道。

這時,他的生死神變,已是隨心所欲丁。

善男子,法界之內,凡夫輾轉生死,輪回於六道之中。只要業力尚存,貪嗔癡未去,那凡夫便在六道的囚籠裏,永不能出。

六道究竟是什麼呢?

善男子,六道就是六種性質迥然不同的生存境界,優劣各有不同,其中眾生的形態亦大異,各各與眾生獨有的業力相應。

這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和地獄了。

天、人、阿修羅三道的生存條件較優勝,是善業較多的眾生投生之所,於此能受福報,因此,便叫做三善道。

餓鬼、畜生、地獄三道,是惡業較多的眾生投生之所,於此多受苦報,因此,也叫做三惡道。

善男子,若眾生依佛法修行,隨緣消舊業,不再作新惡,那麼,他便終有天,能擺脫六道輪轉的枷鎖。就是一時不能跳出這生死海,也能憑善業,多生於善道,能得較多的自由與福報,免墮惡道受苦。

善男子,佛法是解脫的明燈,就是未了生死的凡夫,也能從佛法,得著善生六道之良方,於苦中得樂,漸至無限的解脫。

(三)天道

天道是怎樣的一個生存境界呢?

善男子,若是眾生能修福慧,廣行佈施,廣植善根,舍惡行善,他便種下生天的因,在命終之時,能生於天界,以他生前的善行,得恰如其分的福報。

天界樂多苦小,一切精神上與物質上的享受和需要,都能隨心所欲地得到滿足。天眾們悠然自得,沒有煩惱爭鬥,事事稱心如意,是一個人類所不能想像那麼十全十美的天堂。

天界又分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個層面。眾生的善業多寡輕重不同,靈性發展有異,因此,各各隨其業力與志趣,投生於三層其中一處,各適其所,不能勉強。

他們之間有什麼分別呢?

善男子,天界眾生的生活,雖同以享樂為主,但是享樂的形式,也有高下精粗之分、精神與物質之別。眾生業力不同,秉性靈能也有極大差別。因此,他們所視為快樂的事,也就迥然不同。以此緣故,他們在天界之內,便居於不同的層面了。

生於欲界天的眾生,對人間的物欲,尚有強烈的追求,不能忘舍。他們所視為樂事的,就是物欲的滿足,因此,他們便投生於以物欲享受為主的欲界天了。

於欲界天中,飯食男女、金銀財寶、一切物欲享受,皆無匱乏。所欲之事,隨心念所起,便呈於目前。物欲的滿足,已達於究竟。

色界天的天眾又如何呢?

善男子,生於色界天的眾生,對物欲官能的享樂,已提不起興趣。他們雖然色身猶存,但是快樂卻來自精神靈性的滿足。音樂、藝術、哲學、禪定、思惟更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過的雖是高度的精神靈性生活,浸淫於靈性喜悅及修行中,但仍然舍不了各種形相的執持。雖不求物欲,形相色身仍難放下。

那麼,生在無色界天的眾生又如何呢?

善男子,生於無色界天的眾生,精神靈性,已有高度的發展。他們不但不受物欲所縛,連色身形相的執著也沒有了。

他們的存在不再依賴一具色身,因為他們現在已徹底地生活在沒有物質色相的精神界裏,能以無形無相,感受一切生命極致極微的活動,恒處於恬靜喜悅的禪定裏,從欲望和色身的羈絆解放出來,得很大的自在和能力。

善男子,眾生的根器和業力,就是這樣地決定了他生於天界哪些層面上了。

(四)人道

人道是怎樣的生存境界呢?

善男子,人道就是我們所處的人間了。

若是天界是享樂的地方,以精神與物質的滿足為特色,那麼,人間便是苦樂參半的地方,樂不及於天界的徹底,苦也比不上地獄界那麼嚴酷。

人間是以物質為主的境界,因此眾生心識的活動力,就礙於物質的色法規律,不能像天界眾生樣,能以心造物、隨心所欲了。

因此,人間是一個桎梏的地方。眾生的一切活動,都給色身和環境的客觀條件所掣肘著,比天界的眾生,失去很多的自由和方便。

那麼,與天界相比,人間是否一切都不如呢?

善男子,人間的片刻歡愉,若是與天界的逍遙自在相比,不啻雲泥之別。可是在痛苦煩惱方面,卻是人人難免,為天眾所無了。

但是,人間的苦惱,往往提供鍛煉心志、克己修行、激發慈悲心與菩提心的因緣,使眾生能從苦中成長,步向解脫之路。

為什麼呢?

因為人間的悲歡離合、苦惱災劫,都能激起眾生圖謀解脫之心、自我反省之意,令他們不再撒下苦種,卻常作清淨梵行,力求解脫之道。

身在苦中,見諸眾生,猶未開悟,常作顛倒之事,未來定得惡報,則易起惻隱之心。雖然自己尚未得度,但見眾生受苦,心中能起同體大悲,令慈心湧現,激發修行度眾生之志,長行菩薩之行,不畏生死,終至成熟佛種。

善男子,諸佛菩薩,無不以此為因緣,而起度世之宏願。不但要自度自覺,也要同時度他覺他。在自身得智慧、神力、解脫之際,也能同時使未覺悟的苦惱眾生,得到依怙救助,漸滅去苦惱,趣向解脫之路,終能成無上的道果。

因此,人間是修行解脫之極佳場所,行者特多,且能互相砥礪,以致終得斷生死輪轉,證無上解脫。不似天界隨心所欲的歡娛,徒令壯志煙消,精進大減。

善男子,天界眾生,耽于逸樂,未有痛苦悖逆所起的激勵,因此,智慧福德,終不能長進。待福報盡了,再要依業往生,生死於六道之中。這樣,雖生於天,實對解脫、修行無益,反延誤解脫之期。因此,行者多不願久處於天,卻常乘願再往人間,以作潔淨身心、行自救救他大業的道場。

從這角度來看,人間更有些極珍貴的地方,是天界所付闕如的了。

善男子,投生人間的眾生,除了極少數乘願再來的菩薩外,皆是善惡業力參半,福不至上天界,苦報不至墮地獄的眾生。

(五)阿修羅道

阿修羅道是一個怎樣的境界呢?

善男子,阿修羅生存的地方,有些地方比人優勝,接近於天,但有些地方,卻連人間也不如。

阿修羅所生的地方,有類似天界一般壯麗豪華的宮殿城廓,衣食齊備,物資無缺。

阿修羅們自身也有相當的神通力,能作諸種變化,不似人間有千般桎梏、萬種匱乏。因此之故,確有優勝於人,而近於天界的地方。

但是,阿修羅道與天界所共有的,就只限於物欲的滿足,略有神通而已。一切享樂只限於極低下的物欲滿足。精神生活與享受,則全付闕如。更沒有其他的地方,堪與天界相比了。

為什麼呢?

善男子,阿修羅界的眾生,雖然飲食及諸種物欲,皆得滿足,但是容貌卻極是醜陋不端,並且心懷憤懣,嗔恚填膺,欲火熾盛,我見甚深。因此,時常剛愎白用,好與他人爭強鬥勝,經常處於互相撻伐的狀態中,沒有天能寧靜地度過。

就是這些緣故,阿修羅們,雖然物欲滿足無缺,卻仍是心緒不甯、不得自在,與天界眾生的恬然自得,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相比,確是迥然不同,有天壤之別了。

就是與人間相比,阿修羅界的戾氣爭鬥,也有過之而無不及。雖是物資豐盛,稱稍神通,也不是好處之境。

人間是苦樂善惡參半的地方。雖有暴戾不仁的一面,也有善良博愛的一面。若人能積德行善,於此間亦不愁無安寧之日。桎梏苦惱雖一時不能盡去,然亦有法可漸除,能起修行解脫之志。不似阿修羅,雖物欲無缺,卻以嗔恚為特性,暴戾難除,罕能起求道之心,極難得善知識解惑之助。

從這角度去看,阿修羅界,確有不及人間之處,不是眾生所應羡慕投生的地方了。

是什麼緣故,眾生會投生於阿修羅道呢?

善男子,若有眾生,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好勝爭強;于人常生驕慢,自視不凡,但卻偶行佈施;可是佈施助人之時,卻又心存驕慢,對受施受助之人,恒起不敬;與人共事,又複勾心鬥角,機關算盡;稍有成就,便即自矜自誇,不能忍讓;于佛法正理,又不信服,那麼,他便種下投生阿修羅界的因,死後便依業往生了。

(六)地獄道

什麼是地獄道呢?

善男子,地獄道是三惡道之首,是最痛苦的生存境界。

投生地獄的眾生,將會受到極大的煎熬逼迫、種種嚴酷的刑罰。身心皆受難以形容的苦楚。日子漫長難度。雖求一死,以了折磨,但卻神志清明。一切苦楚,皆體會分明,不能稍得規避。每一刹那都是在刻骨銘心的淒涼慘痛中度過。

在此間,眾生所見所聞所受,皆為極大苦惱之事,一為個別的惡業而設,以苦為特性,沒有絲毫喘息的機會。因此,眾生若生地獄,便會日夜苦痛哀嚎,心膽俱裂,沒有快樂,沒有希望,只有無限的惶恐和後悔。

善男子,生於地獄的眾生,此時深知從前所作惡業能帶來的後果,但到此時,後悔已太遲了。必待果報完畢,才能投生他處。

是什麼緣故,眾生會投生地獄,受這樣殘酷的苦報呢?

善男子,生於地獄道的眾生,必定是造下極重的惡業,行為邪僻不端、邪淫好殺、麻木不仁,常惡毒人,而始終無悔意,絕未有羞恥慚愧之心。

若有眾生,身行重惡,口行重惡,或意行重惡,那麼,他便種下來生墮落地獄之因,死後受慘刑,以解受害者之苦,令生愧悔之心,警惕來世,不輕犯過。

善男子,地獄眾生所受苦報,皆依自己惡業輕重而定,並未有人從中撥弄,妄自加害。因此,若非罪有應得,絕不會無辜受罰。

八識田中,他自己親下的惡種,就是他確鑿的罪證,而業力就是他自己的懲罰者了。

地獄眾生,要過多久,才能從煎熬中解放出來呢?

善男子,這就要看看眾生本身業力的輕重而定了。

業輕的會較早擺脫地獄的苦報;業重的,就要在地獄中,多停留一些歲月,直至業力消散,果報圓滿,始能投生他處。

地獄果報圓滿了,眾生又會投生到哪處呢?

善男子,地獄受苦的因已經結果,註銷了,他便是一個服刑完畢的罪犯,自由已恢復,不須再留地獄之中。至於他會投生於哪一方所,就要看看他所剩餘的其他業力如何了。

善男子,眾生的業力,是決定他投生於六道何處的唯力量。因此,離開地獄的眾生,只能憑其業力,投生於其他與其業力相應的地方。

若無重大的業力牽引,那麼,眾生的願力和秉性,便會對下期的受生發揮主要的影響力了。

(七)餓鬼道

善男子,人間的眾生若死後仍執迷於生前的色身、事物或境地不舍,便會滯留於一個過渡的陰界之中,成為迷鬼。直至覺悟生死無常,始得在他處受生,開始新的生命。

善男子,滯留于陰界的眾生,轉生是遲早的事,雖然有些將投生於善道,而有些卻要投生於惡道。若他們投生於鬼趣成為餓鬼,他們便要過可悲的生活了。

餓鬼們衣食不足,故無有依怙,志卑膽弱;終日在惶恐迷亂之中,不知趣向依止;一切所欲,皆不得滿足;常失財物,以致一無所有,只能在極度苦惱匱乏之中度日。由於他們愚癡執迷太甚,縱有菩薩樂於點化,示以解脫轉生之法,亦因機緣未合,一時難以超度。

是什麼導致餓鬼的孤寒淒苦、無靠無依呢?

善男子,餓鬼的貧乏與所求不得,是由前生的吝嗇、貪婪和極度的我執我見所導致的。

若人不肯佈施,雖有百萬家財,而不肯舍一錢救濟貧苦,卻趾高氣揚,自炫財富;雖有聰明才智,對魯鈍之人,不肯開導扶持,反出言譏諷,自誇本事,他便種下投生餓鬼道之因了。

若人心存貪念,覬覦他人財物妻妾;見人有所成就,便心存嫉妒怨恨,出言中傷,欲加破損;自己不得者,也欲令他人不獲,那麼他同樣是種下投生餓鬼道的因。

善男子,若人心懷如是慳貪,不論曾否言之於口、行之於身,同是種下餓鬼之因。他日按其業力輕重,能得不同程度的貧苦愚鈍、四肢不全、無依無靠、所求不得的餓鬼果報。

善男子,餓鬼的業力,不比地獄眾生一般惡。因此,他們所受的苦,與地獄眾生相比,就顯得溫和得多。但是此道眾生,皆恒受貧困的苦惱。故餓鬼道也屬惡道之一,僅次於地獄。

善男子,眾生若欲遠離餓鬼道,就要不起慳貪,常行佈施,多救苦扶危,自謙不驕了。

鬼道之中,除了受餓鬼報的眾生,還有什麼其他眾生呢?

善男子,鬼道除餓鬼之外,還有少數的夜叉、羅刹及諸鬼神。

鬼神秉性善良,常依止于山林湖海,有神通力;于山野植物、江河湖海的眾生,能加調護,是鬼趣中的善神。于世間眾生,有益而無損,自身亦悠然自得于山野間。

但是夜叉、羅刹,乃是鬼道的惡者,有小神通,能作變化,嗔恚心重。雖絕不能擾亂世間正直善人,但是邪淫不正的小人,卻易受其蠱惑。因為他們的邪僻秉性與惡鬼相近,故易起感應交通,至終起禍端,身心受損害。

善男子,切鬼道眾生,皆依善惡業力與秉性而住於其中,善者能為鬼神,惡者便成羅刹或夜叉了。

(八)畜生道

什麼是畜生道呢? 善男子,所有在天、人、阿修羅、地獄和餓鬼諸道以外的眾生,都歸於畜生道。

畜生道的眾生,就是生長在陸地的家畜走獸、河川湖海的水族、空中的昆蟲飛鳥,以至肉眼所不能見的一切微生物。

畜生能與其他五道的眾生並存,過著他們獨特的畜生生活;對其他眾生的生活,多有所貢獻,能供他們差遣勞役,或作食用;于他們的生存環境,也多有協調作用,因此對五道眾生,功多於過。

畜生道的生存境界是如何的呢?

善男子,畜生們的特性,是少有思想,沒有理性生活,一切皆依天性行事,饑則覓食,渴則尋水,心力極微弱,少有心意活動。

畜生的八識功能。並未發展完備。就是最高等的畜生,心智功能的發展與人類相比,就猶若雲泥,不可同日而語。

他們的行為既緣於天性,少有意識的活動,因此,便鮮有作惡或行善的能力。若有業力,皆是中性,難生苦果或善報了。

畜生類若於畜生道中輾轉投生,於其他五道眾生,多有裨益,活動能力便越強,堪得更複雜的色身,作更複雜的有情活動了。

因此,畜生界中,也有高等與低等生物之分,活動範圍與壽命也有極顯著的差別。

善男子,在畜生道中的眾生,若身心的發展,已至畜生道的極限,那麼,他便會以過往的不斷活動和對其他眾生所作出的貢獻為因緣,超越畜生界,進化為更高等的生命體了。

善惡業都付闕如的畜生,只憑天生的活動功能,不能得天、阿修羅或地獄的果報。因此,在畜生道再不能滿足它的情力需要時,便會投生善惡參半的人間,他一具較高等的色身,進一步增長心智的發展了。

從此,他便能行善作惡,雖然初得之人身,身心上必然是較為魯鈍原始,天性反應有餘,意識思想不足,處處表現愚昧與無知。

善良高等的畜生能投生為較原始的人類,那麼人類又會否下生為畜生呢?

善男子,在人間裏能作的善惡業,錯綜複雜,在簡單的、沒有明顯善惡苦樂的畜生道,是難於結出果報的。因此,已得人身而再下生為畜,因緣甚少,且與業力因果不合。

若非積無數世令心識退化走回頭路的因,以人投生為畜,是件絕不可能的事。

(九)六道並存於人間

善男子,六道眾生雖各自有其所屬的空間,但是他們的特性,卻能在人間裏得到相當程度的反映。因此,若眾生的業力,不足以全然使他生於天、阿修羅、地獄、餓鬼或畜生任何一道時,他便能生於人間,令那些指向投生其他道的較輕業,在人間裏在同一時一地,結混雜的果報。

在人間裏,怎樣能出現與六道相似的各種生存境界呢?

善男子,在人間裏,有些人生長於富貴的家庭,飲食衣飾無缺,一切資財用品具足,事事如意;健康聰慧,恒得父母朋友的愛護、榮耀和讚歎,生活悠然自得,無憂無慮。他們的快樂與享受,堪與天界相比,雖處人間,卻猶如人間天堂。

在人間裏,也可以見到脾氣暴戾、相貌可憎、好逞強鬥勝的人,雖然衣食具足,多有權勢,但是心不安分,常欲與人較量高低,更進一步爭權奪利;常用計謀,巧取豪奪,不惜陷害他人,以達成目的。以此之故,又常恐遭人欺騙暗算。因此,雖坐擁钜資、手握大權,也不能生活愉快。這些人便與阿修羅無異了。

在人間裏,也看到很多人,受著諸種苦惱逼迫:有些受到各種天然的災禍所侵襲,令肢體殘缺、身心受苦;有些在戰亂中受到極痛苦的傷殘殺戮;有些染上了各種難治的疾病;有些人受人淩辱虐待,失去了自由與尊嚴,猶如奴隸;有些人卻身陷人間的牢獄,受諸種刑罰折磨。生命對他們來說,只是無限的煎熬和逼迫。這與生於地獄的眾生,也沒有多大的分別了。

在人間裏,也有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資財藥物欠缺,有些甚至四肢不全,心智低下,心有所求,基於才能學識或財力不足,多不得如願。因此,他們都是生活在極度的精神和物質匱乏的痛苦之中。這樣,他們便與餓鬼無異了。

在人間裏,也有些眾生,粗野不文、蠢鈍無智、思考力弱,恒以天性與直覺,依一時衝動行事,因此常有過失,為他人嘲諷戲弄,受人利用而不自知,就是知道亦無可奈何,這都是自己的智慧未開,難與人匹敵之故。這些人雖非畜生,其愚也與畜生相近了。

善男子,人間能反映六道眾生的特性,使生六道之因,總能於人間結果,令眾生能受混雜之業報。眾生作業,多善惡參半,極惡極善之業較少,因此,六道之中,以人間為最適宜他們投生之所,眾生也因而最多。

就是這緣故,六道眾生能同時出現於人間,而六道輪回,亦毋須離此世間而別存了。

(十)中陰與轉生

善男子,在人間裏,人需要心識和一副色身,才能過人的生活,缺一不可,否則,不是沒有物質形相,便是沒有使色身能有生機活潑的生命力了。

但是,多數的眾生,只知人有物質的形相,卻不知道在此色身之內,還有心識的存在,給四大假合之身,帶來活力。

就是知道心識的存在,也不知道自己具有一副與色身一般形相的心識身。

心識身其實只是眾生的心識。它能離開物質的色身,超越物質世間的諸種限制,自由自在地活動於其他空間之中。

善男子,若心識離開色身活動,在色身之中,心識除了留下維持色身生命延續的基本活力外,便沒有其他活動可言。若心識完全永久地離棄色身,色身的死亡便出現了。

只在物質世界活動的眾生沒有需要運用此心識身,因此,對它的存在並不覺知。但是,依佛法修行、禪定力強的行者,卻能以定力,以心識活動於各種空間之中,不會遇到絲毫的窒礙。

善男子,學佛的行者,不斷精進,能開拓身心的力量,能隨意以心力,運用自己的色身和心識,行種種自利利他的事。

愚昧無知的眾生,根識難分,色身活動也難操縱自如,更遑論知曉和駕馭心識身了。

如是眾生,人間壽緣已盡,色身死亡,心識必要離開四大假合之身時,始發覺自己心識身存在的事實。這時,因色身壞滅而無所依附的心識,就是所謂中陰身了。

這時,他還在懷疑究竟自己是否真的陽壽已盡呢?

他將會明白,死亡的,只是一期的色身,而心識並非同時俱滅。

中陰乃是眾生的心識,因依附色身而現色身之形相,是很自然的事。但是當該期生命完結了,以此形相出現的因緣,也快要盡了。

待眾生憑業往生,找到了投生之處,上一期的生命便徹底完結,而以上期色身之形出現的中陰身,也會跟著湮滅了。

在死亡與新生之間,中陰的存在,顯示了心識與習氣的存在。但是由死到生的時間長短,就視乎眾生個別的因緣與業力了。

對世間較少執著的眾生,能較快捨棄一期生命的中陰,依業往生,開始新的生命。

較愚癡執著的眾生,卻會為死亡與中陰的幻象所迷惑,以致耽擱了輪生的時間,滯留于陰界,成為所謂迷鬼了。

(十一)轉生與前世的記憶

眾生既然輪轉生死不斷,為什麼他不能隨意記憶從前各生的事情呢?

善男子,眾生從前各生的經歷全皆貯藏于第八阿賴耶識裏,只是這些記憶對現生沒有用處,於是,它便潛藏於八識之內,並不浮現於末那和意識之中。

事實上,轉生人間的眾生,若是前生的記憶,與今生相通,昭然若揭,那麼,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為什麼呢?

因為,今生的記憶若與前生不斷,眾生便不能擺脫過去,不能扮演全新的角色,過全新的生活。卻因從前的經歷背境、男女尊卑、善惡賢愚之別,及與相識眾生現在關係的改變替換,而起極大的不便和尷尬,以致眾生無法真正地接受業力的果報。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不斷的記憶,實有害而無益,妨礙了因果業報,令新的生命經驗不能出現。

但是,一期生命終結後,從前各生的經歷便能隨意活現於目前了。

第十章 魔

(一)一切凡愚皆著的內魔

什麼叫做魔呢?

善男子,——切損害他人的性命,阻礙他人行善事、走正道,令他人的智慧解脫不能增長的,都叫做魔。

魔有很多的類別,如五蘊魔、煩惱魔、業魔、心魔、死魔、善根魔、禪魔、善知識魔和菩提法智魔等。

這些魔全從自身而起,與他人無涉,能由自己調伏,令不生起,因此,全叫做內魔,與不由自己控制的外魔有別。

善男子,眾生能憑自己的色、受、想、行、識,作許多魔事,使五蘊成為罪惡的淵藪,障蔽正道,損害自己及他人的慧命。因此,作魔事的五蘊,便成五蘊魔了。

眾生終日作業不息,恒作善業惡業。若作善業則受福報;若作惡業便受惡報,使自身恒受業力驅策,輪轉於六道,沒有止境。這樣能障礙修行正道,損害自他慧命,使解脫難得。因此,業報便成一種魔障,這就是業魔了。

有些眾生,心記憶體有很多邪念,對人與事,多存輕慢懷疑,不生敬重。這樣,便會障蔽正道,損害自他的慧命,不能長進。因此,這壞心腸便成為一種魔障,這就是心魔了。

眾生是四大假合之身,壽命有限,終有天壞滅,複歸塵土,對世間及出世間的事業,因時間短促之故,能起障礙,更使眾生恒在死亡恐怖之中。這樣,死亡便成為一種魔障,這就是死魔了。

有些眾生,執著自己諸根端正,稍有善根,便起自滿之心,不復精進修行,更求上進。由此而障蔽了正道,損害了自己及他人的慧命。因此,這些善根,便成為種魔障,這就是善根魔了。

有些眾生,慳吝於自己所得的善法,不肯用以開導他人,自持秘而不宣,害怕他人能勝過自己。這樣,便會障蔽正道,損害自他慧命,成為一種魔障,這就是善知識魔了。

又有些眾生,於導致解脫的佛法,起死板的執著,不知善巧方便,不懂變通活用。這樣,便會障蔽正道,損害自他的慧命,令修行難有進步。因此,佛法便成魔障,這就是菩提法智魔了。

善男子,上述魔障,皆從自身而起,沒有凡夫能免。因此,梵行未淨的眾生,皆渾身是魔,常作魔事,與魔民無異。

只有依佛法而行,始能對治這些魔障,把它們掃除,令不復現。

善男子,行者降伏內魔之後,更複有外魔前來試探擾亂,必要內外諸魔皆能降伏,始能得證佛果,成為天人的導師。

(二)外魔——證道的考察者

善男子,欲界天中,有魔王及其眷屬居住,享樂與切諸天同等。

魔王有很大的神通力,常與其眷屬魔民魔女等,與修出世間法的行者為難,擾亂其心。使那些正在淨化身心近於成就的,易於墮落,回復過往的顛倒邪惡,不再精進修行。

魔王與其眷屬,能以種種形式,挑起眾生的惡根性,擾亂行者之心,令他們再陷於邪淫、慳貪、殺生、嗔恚、散亂、愚癡之中,把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抱負拋棄,重過身口意都行魔事的生活,永遠要輪轉生死,不得解脫。

善男子,一般凡夫、渾身是魔,一切的身口意活動,無不是魔事,本身與魔無異,因此,魔王與其眷屬,實無再來擾亂的必要。這樣,他們所要蠱惑的對象,就限於那些稍有道行,但還未證得不退轉道心階位的行者了。

為什麼物件只是那些尚未得不退轉道心的行者呢?

善男子,若有行者,得不退轉道心階位,魔王便再不能擾亂他們,使他們再墮落凡夫之境了,否則便不名已證不退轉階位。

這些聖者,道心不退,精進修行不滅,智慧定力甚強,對切魔王魔事,早已看破,知道沒有真實,猶若夢幻泡影,因此,對他們絕不起任何執著,更不因他們起絲毫擾亂。這樣,魔王與其眷屬,便無能為力,知難而退了。

就是為了這緣故,魔王捨棄凡夫,回避聖者,而只擾亂那些接近證道的行者。

為什麼魔王不滿足于欲界天的享樂,卻要以種種形式,與行者為敵,以種種試探,退其道心呢?

善男子,居於天界者,又豈有如是損人慧命之魔王?若有眾生.如是惡作,早應墮落於地獄,豈能生於天界享福,任由他擾亂行者之心呢?

善男子,一切魔王及其眷屬,俱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化身,以作魔事,只為試探行者之志向、探行者之操守、驗行者之定力、測行者之智慧而已。

行者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志向堅定,誓死精進修行,寧喪身命財物,亦不肯再作魔事,墮於邪僻,他便能降伏各種魔怨,堪聞天地之大法,得宇宙之玄機,盡去一切無明妄執與愚癡顛倒,得無上的解脫,成為天人的導師。

因此,魔王的擾亂試探,實是證道的考績。而行者所要降伏的魔怨,其實都是自己的心魔。

善男子,以此之故,所謂外魔,只是誘緣。若行者先不著心魔,一切外魔也無從出現,這樣便更無外魔可伏了。

佛性與魔性,同是一法性;

佛心與魔心,同住于一心;

外魔與內魔,全皆是心魔;

慈悲成諸佛,惡毒變魔軍;

善惡念起,佛魔即著身。

第十一章 在解脫道上的行者

(一)永離六道、不再受生的阿羅漢

善男子,若有眾生,對一切無所執著、無所希冀,止息了一切的欲念,不再作能起污染束縛的業,那麼,待他從前種下的業種得到圓滿的果報後,他便再沒有輪轉六道的因。這樣,他便是一位梵行清淨、所作已辦的聖者,一位斷滅愚癡、永遠再不須在六道受生的阿羅漢了。

如是的位阿羅漢,待色身壞滅、應世緣盡之後,便超出六道,從世間的煩惱不實中解放出來,住在解脫的涅槃實境裏;從世間的生滅變化中消失,進入一個超越世間生滅的樂境。

善男子,六道輪轉中的生活,是不自主、不自由,愚癡顛倒的妄動,由業而生的機械生死。眾生的做作,茫然盲目,沒有上進的目標,不知解脫的方向,苦多而樂少,雖生猶死。因此,六道輪轉的生命,實是苦惱的泉源、受苦的機關,不是眾生所應執持不舍的生機。

但是,住於涅槃解脫的阿羅漢,生命再不為業力所系縛,不為六道桎梏所掣肘,不為生死輪轉所限制、約束。因此,他所過的是自由的、自主的、快樂的、無任何束縛苦惱的生活,比起六道的機械生死,就有雲泥之別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聖者住于解脫的生存,雖沒有世間的生滅現象,不但不陷於虛無不實,反因而得更大的生機、無盡的變化,能遊戲神通於宇宙之內,不再受生滅法的掣肘,處處能得到自在。

愚癡的眾生,不懂束縛的世間法外,有自由無束縛的出世間法,因此,他們執著世間變異虛幻的一切法為實有。這些對虛幻的執著是註定失敗、導致苦惱的了。

睿智的眾生,持佛法修行,能漸見道跡,善能隨順世間變易法,於世間能得一切可得的自在與解脫,更複力求向上,爭取更高的成就,超越世間法的桎梏,而得無上的真正自在解脫,跳出六道,證無生滅之身。

行者見道證道,皆按步就班,信心隨修行證果而增,以致心不退轉,對世間生滅之法,戀棧盡除,冀求出世間的聖者生活。

善男子,梵行清淨、所作已辦的聖者,為追尋更高境界的生活,對世間再沒有依戀,再沒有居留之心,就像那從籠子逃走的小鳥,永遠不願再重返籠中一樣。於是,他從煩惱的世間消失了,在六道再沒有他的影子。

(二)救世的菩薩

什麼是菩薩呢?

善男子,菩薩的意義就是覺有情。

有情是一切有情感和意識活動的眾生。

覺有情者,就是自己得到開悟,覺醒了自己的佛性,然後以慈悲之心,不畏辛勞,伺機點化六道愚癡眾生,使同得覺醒開悟的救世者了。

善男子,菩薩是一位不斷地自覺開悟者。他不斷地追尋更高的智慧,開拓潛藏的心力佛性,除去無明,使自己能得更大的力量與解脫。

他同時是一位覺他者。因為,在他稍有開悟得著時,便極欲把一切所得,與所有眾生分享,令彼等可共沾法益。

善男子,事實上,自覺與覺他、是一事的兩面,並非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因為自己稍有開悟,便心存執著,不願利益教導他人,棄眾生於癡迷苦惱而不顧,是自私自利的行為,與覺有情之旨相悖,能斷慧命,有礙更大的開悟。

就是這緣故,自覺覺他,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自覺越多,覺他的能力就越大;覺他越多,自覺的資糧便越豐盛,慧命就越能增長,自覺的境界也就越高了。

善男子,沒有自覺之智,是絕不能覺他的;但是沒有覺他的慈悲心,進一步的自覺,就絕不可能了。

因此,切菩薩應世事業,皆以自覺覺他為本、自利利他為指南針。

自利而不利他的事,行者是不會著意去做的。

若自利之余,更於人有損,那麼,便與戒律有違,行者必不會輕犯,以身試法,自種苦因。

善男子,一切利他的行為,不論能否即時看到自利之處、甚至在目前是吃虧定了,若是真的以利他為目的,則必定于未來,能為利他者帶來多方的福報。

事實上,眼前的虧損,能成未來善果的因緣。

但是,若以自利的出發點而利他,以己之私而利他,便陷於貪婪顛倒,不能成善,反會成惡,絕不是真正的利他。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真正的菩薩利他,不應以自利為目的。

同樣道理,真正的菩薩覺他,也不應以自覺為目的。

但是,不為自利而利他,卻能真正的自利;不為自覺而覺他,卻能真正的自覺。

(三)菩薩與阿羅漢之別

善男子,若有眾生,只要除煩惱、斷生死,只須止息了一切貪、嗔和癡的業,待舊日所作之業,得到圓滿果報之後,他便成為位業力清淨、不須輪轉生死的阿羅漢了。

他能安穩地住於涅槃的解脫狀態中,不為生死煩惱所擾,永遠斬斷了輪回的鎖鏈,再不須受生於六道。

但是,他的成就也止於一個快樂解脫的境界,沒有進步發展他的智慧與力量的可能和需要了。

為什麼呢?

善男子,因為他只為了斷生死、除煩惱,只圖享受涅槃的快樂解脫,再沒有其他的志向,於是,自身所潛藏的無窮力量與智慧,便沒有施展的機會,隱沒著不能發揮。

如是的一位聖者,成就與功德,不能與佛陀相比,在志向方面,也不能與正在修行、而未得聖位的菩薩相比。因此,這些只求自利、不求利他的聖者,以其量小,故被稱為小乘聖者。

善男子,發弘願、以度己度人為事業的菩薩,就大大不同了。

他們要在六道每角落裏,解救眾生的苦難,掃除他們的愚癡,指導他們修行解脫之道。

因此,他們就不能不儘量充實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學習諸種世間謀生的技藝,精研所有出世間解脫法,使能用以滿足眾生身心的需要,以達成救苦救難、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目的。

就是這緣故,行菩薩道者,多現在家的居士身,積極地參與社會事業,隨緣救世助人。若遇眾生,堪聞佛法,便隨其根器,方便開演經論行法。

為了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一切菩薩,雖證聖位,能了生死,但仍乘願受生於有緣之處,廣度眾生。不以涅槃解脫為歸依處,卻以生死度人為歸依處。

善男子,對一位覺者而言,生死與涅槃,並無分別。

為什麼呢?

一位已悟離苦之法、且親自證知的聖者,對世間虛妄的切,不只是理論上知悉,卻是親能體會。面對這虛幻的生滅世間,是不會起任何執著的。因此,處於生死之中,仍得涅槃之樂。

六道輪回是眾生的牢籠,但是對位已證聖位的菩薩而言,卻是個任他來去自如的地方。那麼,世間對他便沒有任何桎梏町言了。

善男子,一位在世間應化的菩薩,就好像位在臺上演戲的藝員。無淪他所演的是什麼角色,是王侯將相或是乞丐奴隸,富貴榮華或是貧賤潦倒;無論他演得多麼逼真,多麼動人,他始終明白自己在演戲,絕不為劇中角色的際遇激動,心中仍舊是恬靜無波,不生真正的苦惱或歡樂。因此,他的做作沒有執著,也不起業果的需要。

位覺者,就能如是地處於切時空裏,以種種身,救度有緣,卻絲毫不減他的清靜解脫。

未入聖位的初發心菩薩,又能否如是解脫地處於六道之中呢?

善男子,未入聖位的凡夫菩薩,于背負業力之際、未了生死輪轉之時,仍能發心度己度人。其志向遠大,實非修小乘法者可比。因此,常為天人讚歎、諸佛菩薩守護,使其信心堅固,不生退心,于危難之時,常得神力扶持,令不陷於魔地。

善男子,行菩薩道與修阿羅漢果的行者,旨趣上有如是大的分別。因此,持大志願、胸懷宇宙眾生的前者,以其量大故,稱作大乘的行者。

(四)十地菩薩的境界

善男子,已入聖位的菩薩,可以其道行功德深淺,方便分作十個階位,這就是十地了。

這十個階位,只是令行者有所依循,作指南針,稍窺修道能成之境界,以作精進之目標而已。因此,不要為文字所累,固執等級高下之別,墮下拘泥之羅網,阻礙上進的道路。

善男子,第一階位是歡喜地

處於此初地的菩薩,由初次見道,及親歷出世間的妙境,而獲得了聖性,自此與一般凡夫有別,對世間的看法,完全改觀了。

他對世間一切生滅法,有了確實的個人體驗,掃除了一般凡夫所持有的妄執,真正明白一切法本空、無我、與萬法唯心的真義。

他從凡夫顛倒的境界,進入個嶄新的精神領域。面對無盡的新事物與可能性,他的胸襟與思想,與從前有天淵之別。修道的事業,至此,真是欲罷不能。

他從親自證知佛法的真實性,知道走對了道路而歡慰莫名,喜不自勝。就是這緣故,此初地稱為歡喜地

善男子,第二階位是離垢地

處於二地的菩薩,親證聖道的本質,了知你我同體的真義,思想言行、因而淨化;從前的污染行為,現在再不生起;切的身口意活動,都自然地依聖道而行;戒律圓滿具足,不須力強而至;在道德上,已絕無過失污垢,真的堪作天人的模範了。

他從瞭解眾生與萬物間的真正關係而遠離污垢的行為。就是這緣故,此二地稱為離垢地

善男子,第三階位是發光地

處於三地的菩薩,從對實相的體證,而起智慧的光芒;對眾生的種種愚癡與過錯,悉能瞭解,且能起無盡的容忍、寬恕與憐憫。

他的慧力,使他能看破一切虛妄,能忍一切凡愚所難忍的事情,心境仍然保持湛然不動,自身不受其擾,反要伺機度化一切堪聞解脫法的眾生。

他好比一盞智慧的明燈,發出無盡的智慧光芒,照現眾生的癡迷顛倒,以光芒驅除黑暗,以智慧除去愚蒙。就是這緣故,此三地稱為發光地

善男子,第四階位是焰慧地

處於四地的菩薩,既已親身體會諸法與眾生的虛妄不實,便能起完全的勇毅,對切都無所畏懼。因此,能為眾生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仍然沒有絲毫退縮。

他越能為眾生做事吃苦,他的智慧與力量,也就相應地增加了。

此地的菩薩,由救世的事業,鍛煉出極高的智慧,慧力高漲如巨大的火焰。就是這緣故,此地稱為焰慧地

善男子,第五階位是極難勝地

處於五地的菩薩,由於智慧的高漲,不再為虛妄顛倒所惑,因此,堪得完全的三昧,能修至極深的禪定境界。

他在定中,能憑其智慧力,觀照世間與出世間切微妙難宣的法,善能分別真妄,掌握宇宙運行的原理,更能以慧力引用禪定之力,隨順世間與出世間法,起極大的神通變化。

他的慧力與神通,難測難量。宇宙之內,能勝於他的已寥寥無幾。就是這緣故,此五地稱為極難勝地

善男子,第六階位是現前地

處於六地的菩薩,由於已得完全的三昧定力與智慧,一切世間與出世間法的本相,都難逃他的法眼,必要如實地出現於他的面前,沒有矇騙欺詐他的可能。

慧力與定力,使他能隨心所欲地應用宇宙的法則,成就他心中所想的一切,使它們合乎他的心意,出現於他指定的地方。

他能以定力成就一切,隨意的使其出現於他跟前。就是這緣故,此六地稱為現前地

善男子,第七階位是遠行地

處於七地的菩薩,私心泯滅,為了眾生,無處不到,無時不在,恒以大慈悲、方便智,點化愚癡,救災解難,又以智慧定力,指導後學菩薩,使能增長慧命,疾得聖果。

他現在肩負了極重要的任務,要教育與救度已發心和未發心修行的眾生,正是任重道遠的時候。就是這緣故,此地稱為遠行地

善男子,第八階位是不動地

處於八地的菩薩,雖道行深遠難昆,卻不恃已得一切智慧神通,兼且功德宏大,而稍生怠惰之意,救世度眾的努力、也絕不稍為鬆懈。

于圓滿度世作佛的宏願,他能恒久地樂此不倦,道心水不動搖、永不退轉。就是這緣故,此地稱為不動地

善男子,第九階位是善慧地

處於九地的菩薩,善能使用一切智慧神力,起無量神變;於制心造物上,已進入至善的境界;能弘法度眾於十方無礙;恒為一切菩薩所敬重,堪作大菩薩之師。

他能如是善用慧力,教化菩薩與凡夫一體無誤。就是這緣故,此地稱為善慧地

善男子,第十階位是法雲地

處於十地的菩薩,智慧、力量與解脫已達究竟,更因能善於運用這些能力,濟世的功德、便沒有窮盡,能夠利樂有情,永無止境。

天上的浮雲,能為萬物遮擋烈日,使免受蒸曬之苦;又能下降雨露,滋養維持它們的生命。

十地的菩薩,卻能以法雲,遮去逼迫眾生的苦惱;更以法雨,滋養眾生的慧命,令得增長。

十地的菩薩,已成一切眾生的守護者、一切解脫的泉源,如雲雨對眾生一樣重要。就是這緣故,此地稱為法雲地

善男子,法雲地就是菩薩修行能達的最高境界了。

得到無上的智慧、神通與解脫,成為眾生的守護、解脫的泉源,行者便登上最高的階位,成為一位六道的救主、菩薩的導師,一位法身遍於宇宙的覺者佛陀了。

(五)大乘、小乘同歸一乘

為什麼修行佛法的人有大小二乘之分,修小乘法的人,雖斷生死,然只證阿羅漢的果位,遠不及修大乘菩薩道的聖者所得的智慧、力量與解脫呢?

善男子,眾生的根器不同,志向有異。同一法,是不可能適應所有眾生的。眾生限於根器與志向,所追尋的解脫也自然是迥然不同了。

若人深厭世間生老病死、所求不得、失榮受辱諸苦,視三界如火宅,急求解脫離舍,那麼,他就自然希望過那些沒有勞苦、自由自在、沒有責任與抱負的阿羅漢生活,但求止息生死輪轉,住於離苦解脫,對六道受苦眾生,便漠不關心了。

阿羅漢們看透世間的虛幻,卻沒有慈悲之心和度世的志向,不願重生於六道,指點迷途。因此,更大的智慧、力量與解脫,對他們也沒有任何用處了。

善男子,以自覺覺他為事業的菩薩就不同了。

他們自願長久往返六道之中,遇災救災,遇苦救苦,恒為眾生服務,指導離苦得樂之法。因此,獲得更大的智慧、力量與解脫就有必要了。

由初發心、未證聖果的地前凡夫菩薩,以至十地大菩薩,皆以大悲為願,以濟度眾生為己任。雖然自己業力清淨,不須輪轉受生,但是為了慈悲之故,不願眾生恒處苦惱的生死海中,無依無援,故皆乘願再來;不貪著無生無滅的法身,卻常起體用;不避艱辛,度有緣之眾。

善男子,大乘小乘之別,就在於救世與自安之別了。

小乘的聖者或行者,會否回小向大,加入菩薩救世的行列呢?

善男子,小乘行者,行道稍見道跡,便知世間生滅之不實,事由心生,切皆能為自己作主的道理。因此,對二界畏懼與厭離之心,便隨神識之增強而減弱。若遇因緣,便起慈悲之心,回小向大,不再執涅槃不舍,轉行大乘法,不作自了漢。

因此,諸佛及大菩薩,常伺機點化,激勵小乘行者之志向,令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同行救世之事業,使能開拓潛藏的慧力佛性,令所到之處,皆是涅槃淨土,處處自在安樂,不須身處六道之外,方得安穩。這樣,才足真正徹底的解脫。

善男子,眾生根器不同,秉性各異。因此,大小二乘入佛之門,各有其利,但究竟同歸一路,趣向佛乘,解脫同一無異。

就是這緣故,小乘法實是入佛之初階、權宜之說而已。

佛法從來只有乘,無二亦無三。

第十二章 如來的種性

(一)如來十號

善男子,真如體內的佛種除去無明,圓滿地成熟了,便成為一位覺者、一位佛陀。他的智慧、力量、解脫與慈悲已發展至最高的境界。在他之上,再沒有任何更高形態的有情生命了。

眾生可以通過對如來及他專用的另外十個稱號,嘗試瞭解他存在的本質。但是真正的如來境界,是不可思議,難以宣說的秘境,不是凡愚所能充分理解的。

如來有哪十個其他稱號呢?

善男子,如來的十個其他稱號就是: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和世尊。(按:此處以如來為總號,十號為別號,共十一號。若合佛、世尊為一號,則共十號)。

什麼叫如來呢?

善男子,就是真如,宇宙一切動靜隱現的法則,一切心物的本質與本體。

如來不但完全瞭解這些法則,更能如意地運用駕禦,時刻了了分明。自覺與真如合,不對世間有任何相對高下的執著。

他與真如本體、宇宙的一切心物,完全合一無悖。因此他的一動一靜,都隨順著真如的最高法則,與真如心的活動無異。

如來就好像是清靜真如心的化身和縮影,他隨順著清靜的法來,亦如是而去。因此,覺者就稱作如來了。

什麼叫做應供呢?

善男子,如來于切眾生之中,最尊最貴,因此,他是最值眾生供養的。

在佛住世時,提供衣食住行之所需,恭敬尊重,就是供養。

更重要的供養,卻是法供養。就是要遵從如來聖教、緊守戒律、如法修行、弘揚佛法,使如來救世解脫之法,能傳遍宇宙;使十萬有緣眾生,皆能離一切苦,得切樂。

就是這緣故,如來被稱作應供——一位應受世間供養者。

什麼叫做正遍知呢?

善男子,如來對切時空的一切心、物、眾生,都能作正確無誤、遠離顛倒、如實的認識,因此,他被稱作正遍知——一位無所不知者。

什麼叫做明行足呢?

善男子,如來未成覺者之前,曾以不同的生命形態,生活了很久遠的時間。在每一生中,都努力地做修行的功夫,把遮蓋佛性的無明除去,令佛性能夠逐步顯現。

他以戒、定、慧的修持,破除妄想顛倒。在不同的試探困境之中,祛除愚癡執著和污染的習氣,把智慧力量提升,打破無明的囚籠,令自己純潔無垢,讓佛種成熟。

如來去無明、明佛德的修行,已經圓滿具足了。因此,他又被稱作明行足。

什麼叫做善逝呢?

善男子,如來成道之後,便脫凡胎,再沒有任何業力的束縛,不再受因果的限制了。法界之內,各種強迫性的生死輪轉,已成過去。

他已擺脫了生死的鎖鏈,能於十方世界,來去自如。不論入世救度眾生,或出世住于清靜的、無生滅的涅槃聖境,都可隨意。

他善能從涅槃中消逝,入世間度眾;也善能從世間消逝進入涅槃。出入來去自如,往返自便,善現善逝。因此,他又被稱作善逝。

什麼叫做世間解呢?

善男子,如來對世間一切的成住壞空,眾生的生老病死、禍福窮通,都能詳盡分析明白。

他能善說因果緣起,能知過去,能數未來。

他能為眾生解說一切能斷苦生樂之法,使他們能衝破煩惱的囚籠,步向解脫。

如來能如是解說解脫之法,因此,他便被稱作世間解。

什麼叫做無上士呢?

善男子,法界之內,智慧,德行、力量最高的有情,就是如來了。

他是有情生命至高的、終極的發展。在他之上,再沒有更高的有情存在了。否則那更高的,才算是如來。

如來是至高無上之士,因此,他便被稱作無上士。

什麼叫調禦丈夫呢?

善男子,如來能度一切有緣之士,使一切堪受佛陀教化的眾生,皆能趣向解脫,成為受人敬仰的大丈夫。一切天上或人間的眾生,不論處於什麼環境,皆能從如來的教化調禦之中,獲益良多,漸離苦得樂。因此,他便被稱作調禦丈夫。

什麼叫天人師呢?

如來既能調禦教導一切天上人間堪受持佛法之大丈夫,堪作他們的導師,因此,他便被稱作天人師了。

什麼叫做佛呢?

善男子,佛與佛陀同,是覺者的意思。如來是一位已經圓滿地覺醒了自己的佛性的解脫者。

他已從顛倒中完全醒覺過來,住在解脫、智慧、大能之中。因此,他是一位自覺者。

他同時永無休止地去覺醒、教化仍處於愚昧虛妄中的眾生。因此,他是一位覺他者。

他能如是地自覺覺他,因此,他便被稱作佛。

什麼叫做世尊呢?

善男子,如來既能自覺覺他,慈悲大能,常住於世,隨緣救度眾生,不避艱辛,那麼,他實堪受世人的尊敬。因此,他便被稱作世尊了。

(二)如來十力

善男子,如來有十種凡夫所沒有的力量,能用以方便度世,作種種大功得,遊戲神通,住於解脫。

是哪十種力量呢?

善男子,如來十力,就是(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業智力、(三)知定智力、(四)知根智力、(五)知欲智力、(六)知界智力、(七)知至處道智力、(八)知宿命智力、(九)知天眼無礙智力、(十)知漏盡智力。

什麼是知是處非處智力呢?

善種子,佛陀能善知眾生現在所作的一切業,能于未來,把他們帶進什麼境界。

他知道哪些業能帶給他們快樂解脫的是處,或是煩惱桎牿的非處。

這種準確預知未來好壞發展的能力,就是知是處非處智力了。

什麼是知業智力呢?

善男子,如來能知眾生從前曾作何業,以何因緣、而處於現在的境地。

無論眾生所作的業是輕的或是重的、近的或是遠的、作於今生的或是作於多生前的,如來都清楚知曉、更能詳盡解釋現處境出現的因由。

這能力就是知業智力了。

什麼是知定智力呢?

善男子,眾生的心力,有些是集中的、強的,也有些是渙散的、軟弱的。

他們的心力如何,能發揮什麼功能,于修習禪定時,能達到什麼定境,如來都一一知曉,因而能量才施教,使根器不同的眾生、皆有得著。

這能力就是知定智力了。

什麼是知根智力呢?

善男子,眾生于長久的做作中,養成了很多不同的品流習氣,支配著他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他的人品性格,建立了他個人的根器。

善的習氣,建立善根;而惡的習氣,卻建立於惡根。

善根使他趣向快樂解脫的善境;而惡根卻使他趣向煩惱的惡境。

在長久以來生死輪轉之中,眾生所作種種業,建立了數不清的善根和惡根。它們錯綜複雜,能互相增強或抑制,成為他獨有的根器。眾生若遇外緣,便會依這些根器,起個別特殊的反應妙用。

如來能一一明瞭眾生的根器若何、能作欲作的是什麼、不能作不欲作的又是什麼。

這種對眾生行為品格的洞悉能力,就是知根智力了。

什麼是知欲智力呢?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從欲生。

他所渴望追求的是什麼,是善的欲,或是惡的欲;屬於世間的欲,或是出世間的欲;多欲少欲。舉心動念,如來皆了若指掌。

這種洞悉眾生一切欲念的能力,就是知欲智力了。

什麼是知界智力呢?

善男子,如來能知一切境界的性質與緣起,無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是將來的,都逃不出他能知的範圍。因此,法界內外的生滅,或不生不滅,皆在他掌握之中。

這種能知一切境界真象的能力,就是知界智力了。

什麼是知至處道智力呢?

善男子,如來對一切能把眾生帶至無上解脫處的方法、各類心智訓練的途徑,都了若指掌。哪些方法適合哪些眾生,依法而行時所能修至的界境如何,成效的高下,成功機會的大小,他皆一一清楚明白。

這種對解脫行法的深切認識,就是知至處道智力了。

什麼是知宿命智力呢?

善男子,如來不但能知自己過去世如何生死輪轉、如何修行成聖,就是其他眾生宿世的事情,也同樣了了分明,猶如自己的事情一樣。

他知道眾生在一切過去世中,如何生、如何作業、如何死、如何輪轉。

他又知道眾生之間宿業牽引的關係,如何互相攝受,令他們同生共死、互相淩逼、或相親相愛,令宿業能結圓滿的果報。

這種能知眾生宿世事的力量,就是知宿命智力了。

什麼是知天眼無礙智力呢?

善男子,如來佛眼、不比常人眼力,受種種限制,常迷失於塵網顛倒之中,且能見之處、能視之事,皆極有限。

他的佛眼,能盡見無量世間與出世間的法,沒有任何事物,能在他慧眼的觀察下作任何的隱遁。

這種善觀一切實相的能力,就是天眼無礙智力了。

什麼是漏盡智力呢?

善男子,凡夫於世間的一切做作,皆出於私欲與自我的滿足。雖然在自我私欲滿足之余,有時能利及他人,但是,這些利行,畢竟是自我私欲滿足的副產品而已。

一切對人或物的愛著行為,就算這些行為包含了極大的自我犧牲,表面上很偉大無私,其實,背後都隱隱存在著自我私欲的滿足。

為自己愛著的人或事物作犧牲的眾生,能從這些犧牲中,得到私下的極大滿足,否則,他便不會作如是的犧牲了。

因此,凡夫在世間所作的所謂善業,在睿智的分析下,實或多或少出自私心,難得全然無垢,因此,皆是有漏的善業。雖然這些私心,有高下顯隱之別,有些能為自己和他人覺察到,而有些卻是自己和他人也全然不覺的。

若是自我的滿足,損及他人,那麼,便是全然不淨、能起苦報的惡業了。

善男子,只有佛陀能真正地無所為而為,把最隱晦的私心私欲也徹底清除。一切做作,皆是至善、清淨無汙、全然無漏。

就是這緣故,如來止息了最細微的煩惱,處於清淨無汙、全然無漏之境,得到真正的解脫。從無漏之中所得的一切清淨解脫、智慧與大能,就是知漏盡智力了。

(三)四無所畏

善男子,如來對一切眾生,皆視作平等,無分賢愚高下,不起差別地對待,恒以教化度脫為己任,絕不避艱辛,卻以救世為樂。

在救世的事業裏,他於切困難險阻,全無懼意。

于開演解脫法時,沒有任何外道邪說,能把他難倒。因此,他在應化弘法時,便時刻信心十足,無所畏懼了。

他在四方面,有完全的自信。

這就是所謂四無所畏了。

善男子,四無所畏,就是(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什麼是切智無所畏呢?

善男子,如來對一切的事物,不論是世間的生滅法,或者出世間的解脫法,都清楚明白,知道怎樣才能駕禦統, 制生滅法,也知道怎樣才能常住於出世間的解脫法中。

這些甚深微妙的法,如來皆能方便演說,令眾生知曉,不因其義深奧而憚煩畏懼,不願開演。

這種自信,就是一切智無所畏了。

什麼是漏盡無所畏呢?

善男子,漏盡就是污染和煩惱全皆止息、永不復生的意思。

如來於過往無數劫的修行裏,把一切束縛他的煩惱私欲,一一滅除,令不復存。因此,他應世的時候,在行住坐臥、一切做作之中,皆是清淨無汙,不起業種。

他的舉手投足,皆是盡善盡美,堪作一切天人的典範,絕沒有可給人非議之處。就是在有漏的世界裏,也處處顯現他無漏的存在,絕不害怕在惡世之中,會複起有漏之種,因而畏懼應世度眾,只欲長住於涅槃無生滅之中。

這種自信,就是漏盡無所畏了。

什麼是說障道無所畏呢?

善男子,如來是一切天人的導師,能點化一切愚癡的眾生,使走向解脫之道。

不論他們的道行深淺、已修未修、已證未證,如來皆能適當有效地指出當時障礙他們獲得解脫的因由、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能迅速除去障礙,疾成無上道。

他能正確地指出眾生生活及修行方法的利弊得失,不怕質詢問難,更不怕人非議取笑,卻只會不畏辛勞,誨人不倦。

這種自信,就是說障道無所畏了。

什麼是說盡苦道無所畏呢?

善男子,世間凡夫、生活顛倒,樂時不知什麼導致樂的生起,苦時也不知什麼導致苦的生起。因此,他們鎮日患得患失,深覺切難於捉摸、難於控制。

因此,他們感到膽怯無助,欲求離苦之道,不願再受無常的苦樂煩惱,卻要住在自主與解脫之中。

如來憐憫眾生,因而善為開演解脫之法,使他們能成自己命運的舵手,不再如浮萍一樣,只能隨波逐流,不能自主自己的際遇。

如來說盡苦之道,能適合各眾生的根器,不怕外道譭謗攻擊,也不畏眾生愚癡難度,卻隨緣點化,樂把解脫法門,因材施教。

這種自信,就是說盡苦道無所畏了。

(四)十八不共法

善男子,如來複有十八種稀有殊勝的能力,不與凡夫共有。修行未圓滿的菩薩、或許有少分,但于圓滿處,決不能與如來比擬。這就是十八不共法了。

什麼是十八不共法呢?

善男子,第一不共法是身無失。

如來出現於世,是為了救度眾生。但是,由於眾生的處境不同,若以同一的身份接觸他們,恐怕並非所有眾生都能樂於接受。若是因個別背景的關係而沒法接受如來以某種身所說的法,那就真是可惜了。

以此之故,如來除了自身身業清淨外,更要現種種不同的身,或男身、女身、王者身、將帥身、外道身……,一一合乎個別眾生的喜愛,始為說合乎他們根器的法,令得解脫之道。

如來身業清淨,複能現如是無量多身,無有過失,便是身無失了。

善男子,第二不共法是口無失。

如來口業清淨,說法時能一一適應眾生的智力根器。雖說偈,但有無窮智慧哲理,智者有智者的覺悟,愚者也有愚者的覺悟。不論理解程度的深淺,眾生皆有所得著。

因此,如來說法,永不空過。聆聽教誨者,皆種下解脫之因,必有成道之日。

如來口業清淨,複能如是說法無失無誤,便是口無失了。

善男子,第三不共法,是意無失。

如來善觀一切宇宙眾生之因緣根器、志向秉性,更能契機度化。舉心動念,皆恰當無誤,無偏無倚,清淨無汙。

如來能如是思惟作意,不起有漏之種,便是意無失了。

善男子,第四不共法是無不定心。

凡夫心力散漫,難起心識的神力。但是如來久經嚴格極致的心智鍛煉,現在已能隨意使用心識的一切不可思議功能了。

因此,在一切的時空裏,無論他以何種形態出現,他仍能保持心力的極度集中,能隨時成就一切凡夫歎為稀有的神跡。

如來能如是恒處於極深定中,便是無不定心了。

善男子,第五不共法是無異想心。

眾生愚癡無智,在法界之內,恒起你我種種差別,不解法性平等之義,因此,常作系縛自身之業,執著虛妄,恒處煩惱之中。

如來親證萬法同體之真義,于一切眾生、一切法,不起差異之想,恒視作平等,故不起虛妄執著,沒有煩惱。

如來於一切能如是不起差異之想,便是無異想心了。

善男子,第六不共法,是無不知已舍。

如來神力,已至極高無上,於救世度眾的事業,能根據眾生的根器、因緣、業力知哪些事可為、哪些事不可為,何事應舍、何事不應舍,對一切法都能完全明白掌握,沒有遺漏。他於一切法未能掌握前不會放棄,掌握後又不會執著不舍。

如來能如是先知一切法,始舍一切法,便是無不知已舍了。

善男子,第七不共法是欲無減。

如來發心修道之時,有度己度人、自覺覺他的宏願。

此宏願在如來成道、住於涅槃解脫之時仍然沒有絲毫的減弱。

他這種高貴的救世欲望,在成佛之時,有增無減。

如來能如是持續救世之欲,不因自我解脫而捨棄眾生,便是欲無減了。

善男子,第八不共法是念無減。

如來於切法,不論高下難易、過去現在未來,皆能使常住於心,永不忘失;於切活動,又能時刻清楚明白,保持了了分明,絕不散亂。

如來能如是憶念切法,永不忘失;於切活動,又能時刻了了分明,便是念無減了。

善男子,第九不共法是精進無減。

如來成佛後,雖得自我解脫,對眾生的慈悲,更有增無減,不忘救護。因此,救世的工作,比從前更加精進。

如來能如是不斷勤奮度世,便是精進無減了。

善男子,第十不共法是慧無減。

如來歷世修行所得的智慧,常存不滅,能用以勘破癡迷,見萬法之實相;更能憑慧力以心轉萬物,善用無量神變之力。

如來能如是使慧力有增無已,便是慧無減了。

善男子,第十一不共法是解脫無減。

如來自成道以來,所得的解脫自在,是永久常住,永無變易,絕不稍為減少的。因此,不論他處於什麼時空,以什麼形態出現,他總是住於最高的解脫之中。

如來能如是恒久住於解脫,便是解脫無減了。

善男子,第十二不共法是解脫之見無減。

如來對於一切導致解脫之法,悉皆通達,更知哪些眾生堪度,哪些眾生尚未可度。到要度脫眾生的時候,又知道用哪些方法,能得最佳的成果。

如來善知解脫之法,善用解脫之法,善度能得解

脫的眾生,如是力量不減,便是解脫知見無減了。

善男子,第十三不共法是身隨智慧行。

如來的一切行止,皆是睿智,從真實智慧而生,能作眾生的典範,開示去惡行善、除束縛、增解脫的正確生活之道。

他的行為就是智慧本身。

如來能如是使行為與智慧合一,便是身隨智慧行了。

善男子,第十四不共法是口隨智慧行。

如來的一切話語,皆是睿智,從真實智慧而生,遠離顛倒虛妄。所說一切,皆能發人深省,令聽者樂聞,得解脫之道。

他的話語,就是智慧本身。

如來能如是使話語與智慧合一,便是口隨智慧行了。

善男子,第十五不共法是意隨智慧行。

如來的一切心意活動,皆是睿智,從真實智慧而生,永無錯謬,不起有漏之種,恒常清淨無垢。

他的心意活動就是智慧本身。

如來能如是使心意活動與智慧合,便是意隨智慧行了。

善男子,第十六不共法是知過去事無礙。

善男子,第十七不共法是知現在事無礙。

善男子,第十八不共法是知未來事無礙。

為什麼過去、現在、未來的事,如來也能知悉無礙、了若指掌呢?

善男子,不受世間生滅法所束縛的如來,是不受世間時空所限制的。

過去、現在、未來,皆從世間的生滅變異而生。住於無生滅法身裏的如來,不但與一切心物混成一體,更超越了生滅法所獨有的時空觀念,把時間也融合為一了。

就是這緣故,如來能出現于不同的時空裏,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事,——知悉。

善男子,如來十八不共法,不可思議,難測難量。

只有進入了聖地的菩薩,才能明白它的真義。

但是,如來卻恒以此十八不共法,為眾生謀福,伺機點化眾生,令得智慧、大能與解脫。

(五)佛陀的三身

善男子,佛陀能住於三身之中,以此三身處於不同之境界,起不同的妙用。

是哪三身呢?

善男子,就是法身、報身和化身了。

法身是什麼呢?

善男子,佛陀住於大涅槃時,與萬法合,與真如同體,契入切:宇宙原理之內,與切生滅的力量並行。

這時,他本身就是萬法、真如、本體,一切宇宙的原理、一切生滅的力量。

他以身能處於萬法之中,因此,這圓融並包之身,就叫做法身了。

善男子,一切恒河沙數佛陀,皆以此同法身,為最後的歸依處。

報身是什麼呢?

善男子,不同的佛陀,成道的時間不同,修行度世的經歷有異,與眾生的因緣亦複有極大之差別。因此,在法身之外,於生滅法中,他們便憑過往的經歷與志趣,現一獨特之身,與他佛有別,能供自己受用,也能給眾生識別於相對世間之中。

佛陀能以此身,承受從前一切的閱歷與功德,與過去世相續無間,仍成獨特的個體,遊戲神通於宇內,而無湮滅消散之虞。

善男子,這個與過往脈相通、承繼從前生命遺產總報之身,就是報身了。雖同是覺者,亦存差異於其中。

化身是什麼呢?

善男子,佛陀不受生死輪轉所縛。切做作,不起有漏桎梏的業力。因此,能現身于一切處自由做作,作後亦複自由來去。

他能以神力,化種種身現於處或多處;又能以此種種身,從處或多處滅。

他能現佛、菩薩身,亦能現天、人、阿修羅,以至地獄、餓鬼、畜生之身。

他能現有情眾生之身,也能現無情眾生之身,以至木石銅鐵。

佛陀現如是無量繁多之身,只是為了點化救度眾生,使他們能夠以境調心、漸登解脫之階梯。

善男子,這些權宜變化之身,就是化身了。

(六)佛陀的三不能

善男子,諸佛世尊雖成正覺,得切種智,自在解脫,能作無量不可思議神變,但仍有三事不能隨意成就。

是哪三件事呢?

善男子,就是不能滅定業、不能化導無緣和不能盡度眾生界了。

什麼是不能滅定業呢?

善男子,菩薩雖成正覺,證得佛位,但若成道前有定業未結果報,則仍須親身領受,始能對一切無所虧欠,住于徹底的清淨解脫之中。

自身定業也不能即滅,令不能生報,那麼,就更不能為眾生滅除個別定業之果了。此是佛陀之一不能。

什麼是不能化導無緣呢?

善男子,眾生若種性愚癡下劣,顛倒執迷過甚,或時機根器尚未成熟,難以接受佛陀的教化,那麼,佛陀縱是慈悲,亦無法強度無緣,逼使他們接受佛力的救度。只有待因緣成熟時,始能再行點化了。此是佛陀之二不能。

什麼是不能盡度眾生界呢?

善男子,佛陀度眾,雖是永無休止,能度眾無量,但亦難身親度切眾生。因佛陀與眾生皆是無量,只能各度與其有緣之眾。若是因緣際會不合,便終難得滅度了。此是佛陀之三不能。

善男子,由是觀之,定業不可逃避,雖得正覺,亦複如是;一切隨緣,雖大能如佛陀,亦不能度無緣之眾;諸佛平等,各度有緣,並無高下之別,眾生毋生尊卑之意。

第十三章 涅槃解脫的狀態

(一)自由自主、隨心所欲的大涅槃

善男子,證得大涅槃的聖者,已經遠離一切系縛、切執著,妙存於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之中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善男子,生、老、病、死、破、壞皆是世間有漏、污染、相對、不平等、遷流不居、不真實的法。

聖者已超越這些名相所附帶的桎梏,因此,這些名相,再不能加諸他的身上了。

大涅槃的境界,是沒有任何世間所見的污染不淨。因此,若用任何世間語去描述它,便會把它的超越性破壞,使它墮入塵網的知見裏,不能反映它的真實。

雖然,要瞭解大涅槃的實相,是要親身體驗才行,不能解說,但是,憑以下的描述,可略勾起它的輪廓,使對大涅槃的狀況充滿好奇、不略知二:就不肯修行的眾生,得到某一程度的滿足,以免因聖境的不可解說,而成礙道的絆腳石。

善男子,證得大涅槃的聖者,是清淨無垢、安靜和悅的,能與萬物並行無悖,安然穩住于一切時空之中,再沒有任何的怖畏與憂愁。

他並不如學識膚淺的人所說,好比燈熄滅了一樣,熄滅了便永久不再存在。

剛好相反,他比從前,更具可資運用的生命力,雖然他現在的生存形態,與世間六道眾生完全不同。

現在,他已經不受任何污染,不受任何約束禁制,他已超越了任何生命體形相心識上的系縛,能起無量無邊的神變,遊戲神通於宇宙之中。

住於大涅槃的聖者,體相與功能、智慧與解脫,皆甚深微妙,凡愚難知難量。

他於一切處、切時、一切神變、一切應化之中,皆心靜無波,寂靜自得,深住一切平等三昧,無分你我,與萬法融成一體。就是身於六道,仍然不減涅槃之解脫。

他已渡過了煩惱苦海,滅盡了一切愛欲糾纏,遠離廠切貪嗔癡的系縛,因此,能舍一切世間凡愚所不能舍,對世間的切,確實能視如空虛幻化,絕不起執著。

他已經祛除了一切驕慢與愚癡,于切時,皆生活在至高的真知淨智之中,舉手投足,也與宇宙的解脫原理契合。

他是切的究竟,在法界之中,再沒有比他更高的生命了。

他是唯一能超越淩駕一切其他法者。

善男子,這樣的位聖者,已開拓了完全的佛性,得到了究竟的心性發展,是唯常住不變之法。

他善解生死煩惱的因由,善說微妙解脫之方,使六道凡愚,能離苦得樂。就是這緣故,他堪作一切眾生的導師和救護。

善男子,住於大涅槃的聖者,能示現種種身,於十方世界之中,以種種神通方便,為眾生隨機說法,無分貴賤上下、鈍根利根、持戒毀戒。

善男子,於切法中,唯涅槃之功德,無量無邊,永無變易。

(二)涅槃四德——常、樂、我、淨

善男子,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的道理,是為了引導眾生遠離愚癡顛倒的思想和行為而說的,目的是除去他們對世間煩惱的執著。

但是,鈍根的眾生,不以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的原理作為去除煩惱、放下愁哀的工具,卻執著它們的本身,陷落一切皆虛無、無希望和無意義的邪見。

他們不能從這些原理之中,悟出創造與解脫之道。

他們不知道:無常的原理,使一切現象皆能有所更變改進,使自己能從一切解放出來。

他們不知道:知苦是開拓佛性、踏上滅苦解脫的第步。

他們不知道:空的原理,使萬物的建立與轉化變得可能,使新的世界能夠出現。

他們不知道:無我的原理,使生命力能得到不斷的新生,可從你我執著的煩惱中解放出來。

他們不知道:不淨的原理,能揭示他們生活的污染,令他們明白淨化身心的重要性。

善男子,他們看不到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的建設性,看不到它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創造力,對它們的真義,簡直一無所知。

因此,他們對一切都不感到興趣,雖不作惡,也不行善,滯留於毫無進取、被動無助的境地裏,不但不能利他,更不能利己,這樣便令煩惱斷絕無期了。

善男子,若有眾生把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的原理,視作消極怠惰、放任不求上進的藉口,那麼,他們只是邪魔的門徒,絕不是趣向解脫的佛弟子。

為什麼有些眾生會墮下這樣的邪見呢?

善男子,這樣是因為他們領悟力和洞悉力下劣,意志消沉,慧根未種的緣故。

因此,他們只知世間法表面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卻不知道在他們背後,有出世事的常、樂、我、淨。

以此之故,他們與世間一切,都感到無可奈何,不但不能從佛法裏得到解脫,反而因自己錯誤的見解,放棄了作功德、得解脫的機會,更以自己顛倒的行為,令其他眾生,誤解佛法的真義,成為佛門的異端邪種、千古罪人。

那麼,什麼是常,樂、我、淨呢?

善男子,無常的,是世間諸法的生住異滅,眾生的生死輪轉不息。

常的,卻是眾生本來具有的佛性,清淨常住、不起變易的真如本體。

世間法的無常,令眾生不須永恆地處於任何境,卻能憑自己的意志,勤奮修行、達到自己所期望的境界,直到解脫的顛峰,住於法性真如、涅槃之內,解脫無減,永不變易。

善男子,苦的,是一切導致苦惱的見解和業、一切與修行解脫相悖的論說和行為。

樂的,就是放下這些妄執,淨化身心,證入涅槃解脫的狀態。

在世間裏,除了世間法的真苦假樂之外,並存出世間的涅槃解脫,從放下妄執而生,使眾生在生死無常之中,能得真樂。

善男子,空的,是一切不能獨存,必要賴因緣和合才生的法。

在這些因緣生法中,是沒有一個永恆不變、能作主宰的

因此,空與無我,是一切世間法的特性。

但是,證入大涅槃的聖者,超越了因緣果報的制約,能任意造物,造因造緣,恒處於主動的現行中。

他與凡夫相比,便擁有極高的自製與主宰環境的力量。不比眾生,心隨物轉,沒有自主。這時候,他已住在超越生滅與緣生的自性之中。

以此緣故,解脫者能經驗到一個超越了世間相對我的真我,亦即是佛心的覺性。

善男子,不淨的,是世間生滅之法,導致苦惱之法。

淨的,是宇宙解脫的原理,是涅槃中出現的切法。

善男子,常、樂、我、淨,是真、是實、是常、是主,永不變易,也就是諸佛如來住於涅槃的四種德性。

切行者,須知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以斷愚癡執著,也要知常、樂、我、淨以作精進修行的目標。

(三)涅槃不可說

善男子,說涅槃是常、樂、我、淨,是為除凡夫于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所起的恐怖,對治施設。若執涅槃實有法如世間義常、樂、我、淨者,則損是涅槃法,墮外道邪見,實未解涅槃真義。

是故行者不應于涅槃執常、樂、我、淨如世間語者,應知涅槃乃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可言說、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為世間相對桎梏的言語概念所不能詮釋者。

相關文章:
甚麼是佛法 (沈家楨博士) 沈家楨博士 緣氣:(7219)
甚麼是佛法 達道居士 緣氣:(6384)
怎樣實踐佛法 徐恒志居士 緣氣:(7216)
佛法 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 淨行法師 緣氣:(7112)
什麼是佛法 張澄基教授 緣氣:(9402)
基本佛法 世間 法增比丘 緣氣:(6473)
蓮花生傳記 第三章 依止上師求佛法 示現修行之理趣 緣氣:(8859)
最初的佛法 四聖諦 倫珠梭巴格西 緣氣:(8202)
實踐佛法 … 六度四攝 菩提道果必要條件 星雲大師 緣氣:(6731)

上一篇(佛法 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 回目錄 下一篇(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