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楊珮玲】
在推行工作生活平衡項目時,投資金額較大、牽涉項目也較複雜的項目之一是企業內育兒設施。雖然建築物、設備等前期投資等成本較高,但日本企業增設企業內育兒設施者愈來愈多,從醫療院所到金融保險業,從化妝品公司到鐵道公司,企業內托兒所形成一股新的趨勢。
企業為何要花相當成本和心力來籌備企業內的育兒或托兒設施?員工上下班時間帶著嬰幼兒上下大眾交通工具不是太麻煩且不方便?
這些雖然都是實際的課題,但由於目前日本一般大都會區托兒設施數目不足,每年都有許多被稱為「待機兒童」(意指想要進托兒所卻擠不進去的孩子)增加,許多員工都因為找不到托兒設施,只好延遲或放棄復職。
從企業的觀點來看,人才的流失才是最大的風險。當外部一般的托兒設施不足時,公司義不容辭負起這方面的責任,可以讓員工安心地回來復職工作。此外,企業內托兒設施通常時間上較有彈性,像醫療院所之類,不管是清晨或是深夜,都可以配合員工的工作時間調整,員工也不用擔心臨時加班要怎麼辦,對安定員工心情和工作情緒有極大的幫助,也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和向心力。
這對企業的形象也有極正面的幫助。對不少擁有閒置不動產的企業來說,將這些不動產活用來提供社會提供不足的托兒措施,不僅解決自家公司員工的托兒問題,也充分運用相關設施。
對於像保險公司等擁有廣大客戶層的企業來說,如果設施有能力多容納一些名額,也可開放給客戶的嬰幼兒來使用,既造福員工又造福客戶,可說是三贏策略。
當然,在實際經營上也有許多課題待克服。例如在初期的投資或持續的經營成本方面,目前日本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少鼓勵企業內設置托兒措施的補助金制度,不少企業也都積極活用這些補助金來減少初期的投資壓力。在經營上過去雖然有比較多的企業自己經營,便於累積經驗,但近年來委託經營比較多,可以減少保育員等訓練成本。
規模較小的公司也會面臨招收人數不足的問題,這時在同一區域的數家企業可以共同合辦的模式,減少單一企業的負擔及避免人數不足問題。又或如上面保險公司的例子,在以員工優先的前提下,可以就近開放提供附近居民的托兒需求,這也是避免招收人數過少的實際方式之一。
(作者是日本達以安資產管理公司國際事業部門國際企畫組組長,專欄僅代表個人立場。本專欄隔周五刊登)